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9年
2019年

他山之石2019年10月30日第十二期

发布时间:2020-01-02  |  浏览:

 重视城市空间发展

提升城市竞争力

城市是人口、经济、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城市空间作为人类公共沟通的载体、生活工作的归宿以及城市创造的源泉,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演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提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功能区为空间引领,对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完善,推进城市空间扩张和功能扩散,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综合部分城市重视城市空间发展的经验做法及启示,以供参考借鉴。

经验

 宁波完善路网

 重塑城市空间新格局

一、加快快速路环路建设,扩展城市空间框架

落实城乡争优“基础设施联网提升”的有关部署,全面提升快速路联网步伐,拓展现代大都市空间格局。年内完成北外环东段、环城南路东段和东外环快速化改造,续建机场快速路南延和环城南路西延工程,开展东钱湖快速路、鄞州大道快速路等前期研究工作。

二、推动跨江桥梁建设,提高过江交通便利

继续推进三官堂大桥及接线工程、中兴大桥及接线工程、西洪大桥及接线工程,开展邵家渡大桥、四明桥等跨江桥梁项目前期工作,缓解两岸过江交通压力,减少外围过江交通对核心区的干扰。

三、抓好主干道路整治先导工程,提高城市交通品质

全面推进城市主干道路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持续打通“断头路”,努力解决“桥头跳”,完成宁镇路、广元路、启运路、云飞路一期等干道路综合整治项目;全面提速解放路两侧街区整治步伐,结合轨道交通建设,推进中兴路、兴宁路等两条轨道交通沿线道路的复建整治。

四、完善新城区骨干路网建设,支撑新城区域发展

结合城西、姚江新城等重点地区的发展,对外延伸老城区干路网,加强核心区与外围新兴区域的沟通联系,拓展中心城区干路网框架,结合高桥城市副中心的打造,加快建设庙洪路、学院路、薛家路等道路建设,加强区域南北向联系;姚江新城区域推动云飞路、环城北路延伸段等道路的建设,加强城市核心区的联系。

五、增加支路网密度,均衡道路交通负荷

老城区域,结合文教、工人新村、高塘等棚户区改造,新建周边支路,盘活区域路网;新城区域,结合东部新城、湾头、高桥等片区的开发建设,同步建设规划支路,提高区域支路网密度,优先建设轨道站点周边支路,市六区力争全年开工或续建支路25公里以上,其中建成18公里以上。此外,按照不同区域支路功能,优化路侧停车设置、设置单行交通组织,建设不少于两条街区微循环线路,提高市民出行便捷度。

昆明强化管控

打造城市空间新特色

、加强城市空间管控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对于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出在环滇池地区合理控制用地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塑造从中心地区向山边水边逐渐跌落的整体城市形态,协调周边区域,整体形成“三山一水、两核一极,北高南低、北密南疏,西控东拓、生态间隔,两区六廊、山水相望”的城市空间格局。加快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强化城市生态涵养区的生态保障和水源涵养功能,突出六条经济走廊发展轴的带动作用,打造城乡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持续推进以滇池为重点的水环境治理,大力修复森林植被和山体景观,全面改善生态功能和环境品质,塑造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整体景观风貌。严格保护坝区优质耕地,杜绝坝区城镇无序扩展,彰显坝区景观风貌特色的基础上,要对主要面山区域、水体、森林公园、田园风光、城市主要出入口及城市边界、重要开放空间等坝区空间格局要素进行管控。

二、尊重城市自然环境特征

  严格落实《昆明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关于建筑退让的要求,强化各类水库、滇池主要出入河道周边的建筑退距要求,沿滇池主要出入湖河道两侧新建、扩建建筑物地上和地下退让同侧蓝线不小于50米,一般河道两侧新建、扩建建筑物,其退让蓝线或同侧河堤外缘线的距离不小于30米,其他河道及沟渠两侧新建、扩建建筑物,其退让蓝线或同侧河堤外缘线的距离不小于15米。按照《环滇池空间形态与城市天际线控制规划》中的整体高度控制分区图,在环滇池流域地区对城市景观风貌敏感的近山临水区域进行建设活动控制,建设活动应以山体保护与生态恢复为主;近山临水区域为城市限高区,建筑高度原则上应控制在12米以下,最高不突破24米,协调区内建筑高度以24米、36米等逐级向城市中心片区递增。针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周边区域划定视线控制区和视线走廊,控制区内应通过视线、天际线、历史文化分析,确定建筑高度及空间组合,保证历史建筑、街区周边的景观效果。

三、塑造“远山大城”景观风貌特色

  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要结合城镇周边的山水环境特征、规模尺度、文化底蕴,研究制定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天际线,塑造不同的城市区域建筑群体的优美节奏和韵律,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整体景观特征。在主城区和呈贡区,应着力塑造“远山大城”景观风貌特色,构建现代都市景观,强化与山体相协调的天际线轮廓;晋城片区应着力塑造“前丘远城”景观风貌特色,依托地形山丘,塑造历史小镇景观。在晋宁昆阳片区,应着力塑造“大山小城”景观风貌特色,依托自然山水,塑造生态小城景观;海口片区应着力塑造“近山小镇”景观风貌特色,打造延展式山地小城景观;滇池西岸区域应着力塑造“大山大绿”景观风貌特色,保护自然山水,限制城市开发,打造以自然山水环境为主的城市休闲山水景观。

四、中心城区以暖色系为主基调

在城市特色方面,要突出昆明“一域有风情,一路有风景,一城有记忆,一方有乡愁”特色,明确昆明“高原生态水乡、历史文化名城、多元地域文化、现代时尚开放”的建筑特色定位。在城市形象方面,要结合昆明气候生态、土壤植被、经济民生、民族文脉、历史传承、群体记忆、风俗习惯、时代面貌引导控制建筑形象,达到建筑外装修、装饰及色彩等风格的协调与统一,创建具有“民族味、山水情,历史脉、国际范”的城市形象。在建筑色彩控制方面,要强化建筑主基调和色彩控制体系,在昆明中心城区以暖色系为主基调的城市总体色彩,通过冷色系作为辅助点缀,形成丰富又统一和谐的城市色调。市域其他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要结合城市的人文环境、自然资源等的特征和禀赋,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专题研究并确定。在建筑创作方面,要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强化建筑形式、色彩、材质等的控制,对不同民族样式、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进行引导,体现云南多民族地区建筑特色。要注意传承和充分利用干栏建筑、一颗印(合院)等地方建筑风格和重檐、门楼、柱式等地方建筑符号,营造具有昆明地域特色的建筑类型。

五、推进建筑特色分区指引

在滨水区域,建筑应体现景观与建筑功能的融合,在建筑形态上通过底层架空或设置院落、沿街骑楼、街廊,营造滨水滨湖建筑体型和风格特色,形成低矮平缓,高低错落的建筑空间层次,实现建筑体量与开敞空间相协调,建筑色彩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在历史区域,建筑群体应重点进行视域控制,考虑城市主要观景通道的视线通透,延续历史街区的平面肌理,建筑风格应与建设环境相融合,充分挖掘昆明地方特色,提倡地域文化符号与地方材料的运用。历史文化街区老城区改造及村镇建设中,应加强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通过加固、改造利用有价值有特色的传统建筑,完善基础设施,恢复老城区、传统村镇的功能与活力。在临山区域,建筑可结合山地空间营造、顺应地形的布局,融入良好的山地生态环境,保持山地地形特征,结合地形变化情况,灵活采用吊脚式、挑台式、退台式、跌落式等多种建筑接地形式,形成具有山地特色的建筑风格。

南京创新规划

刷新城市空间新维度

 一、生态优先 绿色新区现雏形

“生态优先”是江北新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原则。94公里的长江岸线、16公里的滨江风光带、老山国家森林公园、金牛湖、珍珠泉……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新区建设始终不忘生态保护。滨江大道新区超大型生态景观工程“青龙绿带”是长约7.5公里、总占地面积约88公顷的“绿带”,贯穿新区核心区南北,直通老山,未来将建成启龙亲江公园、瑞龙郊野公园等5个公园,成为新区名副其实的“绿肺”。

二、迅速拉开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框架

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北新区将打造水陆空兼备的综合交通枢纽。在城市道路系统上,江北新区将构建“六横十纵”的快速路网。从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上看,区域内有都市圈轨道交通线路5条:宁和城际轨道、宁滁城际轨道南线、宁滁城际轨道北线、宁天城际轨道和宁仪城际轨道。都市圈轨道与城市轨道无缝衔接。规划城市轨道线路7条,形成市级中心三线以上换乘、市级副中心两线衔接、地区(新城)中心有轨道覆盖的总体布局。中心城区公交线网密度达4千米/平方千米,300米半径公交服务覆盖率达80%。市一中江北分校已经交付使用;鼓楼医院江北分院正式运行;江北新区规划展览馆(新区市民中心)、南京美术馆新馆、南京江北图书馆等场馆建设也都在加紧推动中。一个“绿色、智慧、人文、宜居”的新区,将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在南京江北崛起。

三、“上天入地” 刷新空间新维度

江北新区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的全过程、全要素实现数字化和虚拟化、新区全状态实时化和可视化、新区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江北新区在30米深的地下做文章,一个480多万平方米的地下街区正在紧张建设,它将成为江北的商务休闲核心区。正在建设的江北新区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地下管廊,在国内首次将电力、通信、给水、再生水、燃气、雨水、污水、空调热力管、真空垃圾管9种管线,全部纳入约5米深的管廊内部,实现了对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等理念的综合运用。作为扬子江金融集聚区的首个重大建设项目,投资300亿元、总规模118万平方米的绿地·江北金融中心正式奠基。主楼高度超过了苏州国际金融中心,刷新了江苏省“第一高楼”纪录。同日开工的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一期工程,则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城市地下工程。 这个地下城市最大埋深达46米、地下七层。地下一层是商业,二三层是停车场,快进快出,地面还给行人。再往下,是市政综合管廊,底层是城市轨道交通。所有地下空间和城市运行、市民生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连通共享。

杭州拥江发展

拓展城市空间轴线

一、构建串珠成链的景象

一直以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西湖)、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和钱塘江是杭州并列的三大水景旅游资源。作为吴越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钱塘江两岸有许多历史遗存,如钱塘江海塘修建历史悠久,古海塘与长城、大运河曾被称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建筑工程,有极其珍贵的文化旅游价值。此外,还有钱塘江博物馆、南宋皇城御街遗址、南宋官窑博物馆、八卦田遗址、六和塔等。沿江而上,均为山区丘陵,有比其他沿江城市更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如黄公望森林公园、富春山居图原景地、桐君山、严子陵钓台等一系列自然人文景观,钱塘江-富春江沿岸更是山清水秀、风景宜人。钱塘江两岸如能增设渔人码头,有助于发展水上旅游产业。G20期间,以钱塘江两岸钱江新城建筑群为背景,通过动态创意影像,沿岸灯光秀绚丽的光影,美妙的声音、光影艺术让无数市民和游客都叹为观止。杭州境域内拥有大约235公里长的钱塘江岸,如果借助“拥江发展”的契机,通过环境整治、功能提升、文化塑造,将沿江旅游资源串珠成链,会大大丰富杭州的旅游资源,彰显人文古都的韵味。

发挥产业协同的力量

产业是“拥江发展”的根本支撑。按照《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等政策性文件的战略定位,杭州湾产业带要打造成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世界黄金产业带。对杭州而言,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新城、萧山经济开发区、滨江(高新)区、钱江世纪城等均是引领杭州湾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产业协同是“拥江发展”的客观要求。如滨江(高新)区在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领先;钱江新城在金融服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具备制造业的有力支持;临空经济示范区拥有空港产业基地和物流中心。目前,功能单一、各自为政、同质化竞争激烈等现象依然存在,钱塘江产业带功能不突出。如果各方能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必将互利共赢。产业协同并非易事,需要在市级层面通盘考虑,从全域的角度确定区域的产业功能定位。如一个湾区中包含着多个港口城市,以港口群的形式存在,提升港口群的整体合力是推动湾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日本运输省港湾局1967年实施了《东京湾港湾计划的基本构想》,把该地区七个港口整合为一个分工不同的有机群体,形成一个“广域港湾”,较好地解决了东京湾内的港口竞争问题,将各港口的竞争转换成了整体合力。杭州拥江发展战略推进中,迫切需要上下游联动,引导产业分工协作,发挥区域产业协同的力量,这样才能释放出蓬勃的活力。

三、弥合有机分割的现象

杭州30多年来,在城市空间上取得了历史性的拓展,但在城市内在功能的组织优化和有机整体性方面仍然相对欠缺,尤其表现在钱塘江南北、钱塘江上下游发展不均衡、一体化程度较低。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人口活动密度方面,江南江北发展不均衡现象都十分明显。据杭州市工程咨询中心课题组测算:江南与江北的区域面积呈“四六开”分布,但两者的经济总量为“三七开”,江北的GDP是江南的两倍多;在城市功能上,江北汇聚了杭城主要的商业商务区、科教文卫和区域交通设施,人口活动强度远远大于江南地区。从江南地区内部看,受到行政体制和建设机制的制约,缺乏更有力、更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基础。杭州未来城市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江南与江北、上游与下游的有机融合程度。应该通过实施拥江发展战略,强化南北均衡、上下融合的发展理念,优化配置城市用地和产业功能,合理引导一批教育、医疗、科技、文化、体育等城市功能设施向江南、上游区域转移,逐步缩小钱塘江南北、上下游的差距,加快形成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而提升城市运行效率,使钱塘江成为具有独特韵味的城市新轴线。

成都从规划到行动

不断优化拓展城市空间

      一、实力外援把脉

“双城时代”,是成都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中最大的亮点。为此,成都请来了雄安团队助阵。聘请刘太格等20位国际知名城市规划专家,组建成都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成都城市规划尤其是“东进”战略规划提供战略性、前瞻性、专业性决策咨询。对于成都的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实力外援们带来了“东进”区域应借鉴雄安新区经验,坚持天人合一的生态发展观念,所有建设尽量依照地形展开,不挖山、不截河,建筑方面不提倡高楼林立,要突出地方特色。在规划上,把城市轻轻放进青山绿水之间。这样的环境,能进一步增强东进区域对国际性人才的吸引力

二、孕育四座新城

城市空间格局的调整,带来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曾经距离成都中心城区稍远的金堂县,成为了“东进”区域的主战场,淮洲新城的布局点。抓住难得机遇,金堂县将淮洲新城建设作为全县的一号工程,成立了协调服务领导小组,建立了城市规划建设、项目招商、要素保障、企业服务4个专项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并分类解决新城建设的重大事项。另一个正在发生历史性改变的,是成都的新成员简阳市,成都在此布局了简阳新城、简州新城和空港新城三座新城。对于“东进”战略的影响力,简阳市委书记赵春淦感触颇深,“原来有个文化产业项目,我们谈了三年没动静,现在接近成功了,投资者也在研究简阳发展条件的变化。”

三、“中优”突出文化

根据《成都市“中优”规划优化方案》,“中优”区域将主要承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综合交通通信枢纽等核心功能,区域的非核心功能将逐步疏解。结合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武侯区精准定位:打造文创武侯,规划打造“一城一带一片一港”文创项目,“水韵天府”正是首个全景呈现的“一带”景区。同属“中优”区域,喊出“文旅成华”的成华区,正在制定《工业文明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将对区内14处重点工业遗址实施保护性开发、示范性利用。如将原中电锦江784厂遗留厂区建筑,创意改造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文创产业园区;提升打造“东郊记忆”“城北古蜀留痕”“机车厂中国最美地铁站”“东客站光影都会”等一批特色文化地标。历史资源同样丰富的青羊区,在两个重要区域做文章:浣花溪片区以“千诗草堂地·百水浣花溪”为总体定位,建设传承中国盛唐杜诗文化的高地和体验自然与城市共生的成都生态环境地标;少城片区以“千年老成都,活力新少城”为总体定位,建设旧城更新的社区活力典范、国际人文复兴文化体验区、少城文创产业新名片。

 汕头组团发展

优化城市空间新布局

一、规划为城市发展“点睛”

市先后组织编制了1988年版、1992年版、2002年版和2017年版等四版城市总体规划和2004年版、2012年版城市战略规划,在促进不同时期城市健康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2012年版战略规划紧扣特区扩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探索新形势下汕头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提出了“精致汕头,滨海国际化山水人文都市”的城市发展目标和“一心六组团”带状组团式的发展格局,为2017版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为市委市政府推进城市规模生长和向东拓展,以及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二、城市核心区彰显湾区城市特色

汕头的山水相间格局,可以用“两湾三江四山”来概括。“两湾”即汕头内海湾和外海湾;“三江”即韩江、榕江、练江;“四山”即自南往北的大南山、小北山、桑浦山、莲花山。根据这一格局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汕头确定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生态都市组团发展,并通过重要的交通廊道进行连接形成不同方向的发展轴,带动区域的协调发展。环内海湾城市核心是城市文化、体育、商务、休闲、娱乐和人文景观的集中区,通过空间向两翼拓展,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打造南北两岸互动、城景相融的活力湾区,形成联结和统领四大功能组团实现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城市核心区。环内海湾城市核心区面积约180平方公里,以海湾大桥和礐石大桥为界,空间布局上分为西湾区、中部湾区和东部湾区三个湾区,实施差异发展,彰显湾区城市特色。

三、“四大组团”优化提升城市布局

一是作为高端发展示范的东部组团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以东海岸新城为主要载体,规划建设成服务大粤东中央商务区,塑造最美黄金海岸,引领汕头城市空间由内海湾向外海湾跨越发展,进入外海湾时代,实现东部大发展。二是旨在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的西部组团位于汕潮揭三市交汇处,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将依托汕头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和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建设江湾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成为粤东硅谷、智慧新城,推动汕头乃至整个汕潮揭城市群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三是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南部组团将依托汕头保税区、广澳港、海门港片区,利用汕南大道等主干路建设,促进潮阳城区、潮南城区的扩容提质,空间对接服务普宁、惠来,形成“一区两城”空间格局,实现港城联动发展,推进南部大建设。四是在空间上对接辐射潮州市的北部组团面积约400平方公里,重点将加快城市更新和产业园区的优化提升,推进近郊区的城市化改造,优化道路交通结构,构筑快速路系统,完善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网络,加快滨河景观廊道建设,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北部功能组团,实现北部大提升。

启示

一、打造生态且宜居之城

    人是城市的核心,在城市规划中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自然、保护历史人文景观,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建设适合市民居住的城市为重要目标。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注重城市规划和生态与发展结合,从而找到控制城市无序扩张的有效方法将丰富的城市生活和优美的山环境相联系,建设绿色社区、花园社区、宜居社区,为市民生活构建优美、怡人的生态环境。向鸭绿江的上游和下游延伸、向新城延伸,通过丰富景观带、设置文化长廊等融合成一个范围更广、内涵更加厚重的滨江路绿色景观。此外,还要在城区打造几个较大规模的生态公园,在绿荫湖泊和安民山等之间建设色彩各异的自行车道、漫步道以及运动设施等,让公园与社区、商业楼宇等自然融合,让市民与绿色、生态融合一体。

二、经济、社会、产业协调发展

    注重城市区块的合理布局,特别是对生活区、产业区、生态区有很好的规划,重视各区块的协调发展、融合发展。突出丹东优秀旅游城市,十大养老胜地的优势,重新认识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关系,重点调整老区的用地性质,完善新城区的综合功能,强化山水生态城市的环境景观优化新城与老城及周边城市之间的发展布局和公共交通网络,完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和城市综合承载力,积极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全面带动传统制造业、加工业与产品升级,确立其整体工业在更大经济区域中的地位。

三、着眼于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

    城市长期规划着眼于未来10年、30年、甚至5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从人口增长态势、自然资源供给、环境变化及新经济增长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预测,从而为制定城市整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消除城市之间的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和过渡竞争的弊端,重视规划协调机制。规划启动新城剧院、音乐厅等艺术设施建设,引进和举办舞台剧、芭蕾舞、交响乐等高雅艺术项目,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有品位、有内涵的时尚艺术资源。此外,加大绘画、音乐、舞蹈等人才的培养,鼓励学生进社区、进公园、进街区表演,为城市的各个角落置入多种类型的艺术内容,让城市公共空间真正时尚起来。

四、以“拥江发展”为核心设计规划

    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过程中各个城市都高度重视对海域和水域的利用,比如杭州的城市空间非常重视开发和利用西湖,形成了以西湖为核心的城市规划。丹东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展,形成由老城区、安民新区以及蛤蟆塘、五龙背等城镇组成的组团式布局结构。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要充分利用丹东市三面环山、东临鸭绿江的自然条件,进一步对独特江路资源进行延伸、整合和提升使其具备综合性的康体休闲、娱乐游憩等功能活化沿线空间形态,维护优美的岸公共空间

      

 (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