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8年
2018年

他山之石2018年1月31日第1期

发布时间:2018-03-16  |  浏览:

各地加快新区建设发展的经验做法

新区是指新近开发的城镇建设区域,新区的新不仅仅体现在这里是一片新建开拓的土地,而更多的是一批创新的产业、制度和模式在这里形成,为城市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探索。随着全国各地新区不断涌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新区怎样发展,如何避免在新区建设中重走一些弯路、歧路,或许从其他城市促进新区发展的经验做法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启示。

天府新区

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一、政策先行先试 改革创新破除制度坚冰

天府新区重磅推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天府英才计划”实施办法》,以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诚邀天下英才共创未来,营造全域人才优先发展环境。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开展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引入知识产权审判庭,到为创新创业量身制定扶持政策、启动实施“天府英才计划”,落实“先落户后就业”成都人才新政、打破身份界限实行全员聘用……天府新区自成立以来,不断推出促进新区发展建设的各项具体政策和实施细则,在镇街管理、行政审批、商事登记、办学体制、简政放权、监管治理、金融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同时在金融、土地、价格、对外开放、人才等方面构建惠政体系,努力与“一带一路”战略、西部大开发、成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形成有力“共振”,激发政策集成效应,不断释放政策红利,为新区的长远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二、规划优化提升 总详分规引领永续发展

按照“双轴拓展,带动三大板块、一带引领,串联一区三镇、三川交融,推动城乡一体”的总体规划思路,总体城市设计已初步形成“1775”城乡建设体系(一核心区;七片区镇:五十余村)。重点区域城市设计以及“三河一山两廊”生态景观设计也在同步进行中,城市天际线、城市具体风貌特色、城市与山水共生关系、公共空间功能等将作为控规的重要内容。通过邀请国际国内知名规划团队、公开聘请总规划师等形式,天府新区勇担“南拓”重任、强化“极核”功能,积极探索新的城市发展路径,着力打造绿色人文宜居、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城市新形态,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示范区。在新的规划蓝图上,围绕天府中心等重点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会展中心、行政政务服务中心、区域性总部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基地“三中心两基地”科学布局,慢行系统、绿地系统、城市海绵体、生态隔离走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道路交通等合理分布,“绿色、人文、科技”的理念在天府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得到突出彰显,“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发展思路得到全面贯彻。

三、全域交通路网 多维立体出行诠释成都速度

作为区域国际性城市开放快速通道,天府新区将构建由地铁、市域快线、高铁构成的多层次的轨道交通体系,形成“环+放射”结构的轨道交通线网。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轨道交通充分引领城市发展,未来天府新区“四横六纵”的快速路网总长度约317公里,将与市区19条地铁线路构织内部成网、外部联通的城市轨道交通网。同时,依托区域国际性大交通格局,天府新区以高铁天府站为中枢直接接驳全国高铁网络,借助直达欧洲的“蓉欧班列”快速融入全球货运通道而建设中的天府国际机场,将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中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届时天府新区作为唯一坐拥两个国际机场的国家级新区,将占据“中国航空第四城”最佳口岸,成为西部最大国际航空枢纽。

四、多方势能聚合 产业聚集夯筑西部经济高地

启动自贸试验区建设,公开聘请总经济师,推动“三证合一”、企业集群注册,打造天府国际基金小镇,引进160余家新兴金融机构,天府菁蓉中心A、B、C、D区建成投入使用、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入驻科学城、天府海创园即将动工……从紫光、中科曙光等集成电路项目到亚信、启明星辰等信息安全项目落地,从海康威视、天齐锂业等行业龙头企业到雅堂、知乎等互联网项目进驻,从柳沈、行之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到软银资本、英特尔资本等新兴金融企业入驻,中科院、清华、北航等高校院所也相继落户天府新区。

五、生态本底优越 绿色发展打造宜居城市

天府新区确立了山、水、田、林环绕的生态格局,规划优化提升后,更是形成了“三河一山两廊” 生态景观格局。在打造西部新兴增长极核的过程中, 天府新区强化“生态立区”理念,积极探索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突出重大生态项目与重大基础设施的同步开展、有机结合,确保人口和生产力布局与城市资源承载力相匹配,打响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大力实施“三治一增”,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国家级新区最亮丽的名片、最普惠的民生。  

肇庆新区

努力打造绿色引擎

一、建立科学规划体系 引领城市发展新模式

肇庆新区低碳规划先行,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和主导原则,在全省新区中率先编制“碳规”(《广东肇庆新区低碳发展专项规划(2012-2030 年)》)并获省发改委批准实施,配套制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发展、市政工程等一系列专项规划,重点从城市空间布局、低碳交通、能源体系、绿色建筑和生态系统等关键领域推进绿色低碳建设,着力构建“生态保育及碳汇功能提升”的生态模式、“节能减排与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模式、“绿色交通导向、绿色建筑引领、低碳生活倡导”的人居模式。再者,肇庆新区学习新加坡经验,邀请新加坡顶尖设计团队全程参与新区规划,借鉴新加坡作为国际低碳绿色城市建设典范的先进经验,量身定制“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肇庆新区低碳绿色城指标体系。在科学评估其约束性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央绿轴生态城开发建设方案,集中实践以低冲击开发为代表的各项生态技术,休闲绿道、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各项“低碳行动”相继铺开,力求为全国新城建设提供“成本可负担、模式可复制、效果可持续、技术可应用”的经验借鉴。

二、构筑多层次生态体系 建设岭南水乡新城

肇庆新区完善城市水生态,按照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水共治”的理念,对遍布核心区65平方公里的砚阳湖、长利河上游、长利河下游、横槎涌、长利湖、丰乐截洪渠等六大水系进行综合整治,既增强城市防洪调蓄功能、确保城市安全,又兼顾城市景观、旅游休闲、公共服务等功能。项目总投资70亿元,按照5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设计建设,是肇庆新区打造现代岭南水乡新城的灵魂工程,也是市近年来政府投资最大的水利项目。再者,肇庆新区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沿南广高铁、贵广高铁、广佛肇城际轨道、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两侧布设生态防护绿带,规划建设森林公园、社区公园,绿化美化城区、园区、道路和公园等公共空间,实现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与区域绿道的衔接互通。此外,肇庆新区做好特色景观文章,结合新区丰富的水资源,深入挖掘凤凰镇、砚洲岛等独具特色的镇街风貌特征,积极开展古村落、旧厂房改造整合,以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为主导,规划建设一批高档次的特色街区、特色文化项目,集聚人气,提升品位。

三、推广绿色工程 打造绿色生活新方式

肇庆新区建设地下管廊,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原则,在核心区65平方公里一次性规划建设45公里长的地下综合管廊,彰显“城市良心”。该项目建成之后,可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有效避免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现象,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进一步优化城市地面景观,提高城市品位。再者,肇庆新区推广绿色能源,引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规划建设23个新型冷热电联供能源站,由能源站进行冷热气联供,不再家家户户安装空调、锅炉和热水。此外,肇庆新区推广绿色建筑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确保新建公共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北京师范大学肇庆附属学校、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2个项目获二星A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实现全市绿色建筑零的突破;市文化发展中心、保利商务中心、康乐花园、新区体育中心等4个项目按二星A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为市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作出示范。

四、发展绿色产业 提升产城融合新动能

肇庆新区注重产业规划引领,编制《肇庆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对核心区进行“产城融合”功能分区,构建创新与总部经济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台湾科技园、港澳高端装备制造园、生物医药基地、临港产业园、科教园等11个产业功能分区。与此同时,肇庆新围绕打造环保科技、高端电子、健康医疗、电商物流、商贸会展等“五大产业组团”及发展高端科教服务业,大力开展精准招商,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一律拒诸门外。

江北新区:

奋力打造发展重要增长极

一、规划先行,高起点、高标准、

高水平绘蓝图

江北新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不但组织了一流综合团队承担编制任务,还邀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及国际城市和区域规划协会共同组成国际专家咨询团队,全程参与咨询论证。又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新区近期建设规划研究,邀请SOM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北京新都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及国际著名建筑师、规划师塔塔尼等进行江北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专项研究。扎实的前期研究、强大的规划团队,确保了新区规划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

二、生态优先,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核心竞争力

坚持“生态优先”是江北新区开发建设的首要原则。为此,新区制定的第一批规划中就包括《老山景区总体规划》,目前也正在制定生态保护相关方案。新区始终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核心竞争力。为此,新区不遗余力构建“一圈、三楔、多斑块”的网络状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严格治理各类污染,率先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黄金水岸”也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方面。新区正积极推动长江岸线资源保护,实行岸线分类指导与管理,强化岸线资源统筹开发,严格实施岸线利用阶段性开发限制,严禁在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和危险化学品码头,严格限制在长江沿线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等中重度化工项目。加强重要岸线的战略预留,自然岸线保有率大于64.6%,加强岸线保护和整治修复,做好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

三、埋头向下,民生福祉纷至沓来

“过江不再难”是许多江北居民和企业对新区变化最直接的感受。在过江通道紧锣密鼓推进的同时,处于长江隧道和扬子江隧道之间的新区中心区也率先启动了北侧的南京国际健康城建设。该项目确立了“5431”四大发展理念,即聚焦医疗、教育、研究、康复、养老五大板块,构建含高端综合医院、尖端专科医院、国际名医诊所、智慧医疗社区/家庭医生的四级医疗体系,全面支撑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学实践三位一体发展,打造融合智慧、人文、绿色、创新的一体化社区。目前,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分院、南医大四附院、南京南丁格尔护理学院、南京一中(高中部)等项目已陆续开建,北侧还储备了中德国际健康养老社区、中瑞健康共生城等20多个优质项目。为避免以往城市建设中容易出现的地下空间“据点化”、彼此不连通、后期整合成本高等问题,新区决定要先打造一个庞大的滨江“地下城 此外,新区城市馆(规划展览馆和市民中心)、南京美术馆新馆、新区图书馆、绿地超高层及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大厦等标志性、功能性项目,已完成设计方案审计评审;智慧新区建设正积极推进……

四、全球引智 招资引强聚产业

围绕全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一中心一基地”目标,新区自成立以后就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尖端人才、集聚创新资源。新区还出台了“创业创新十条政策”,海内外顶尖人才团队最高可获1亿元综合资助,研发机构和总部落户新区最高可获3000万元支持,每年安排5000万元科技创新券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基金……一批海外“高精尖”研发机构落户新区,国内重点高校院所也来了江北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获省政府批复,明确新区将在全国率先设立1亿元服务贸易扶持资金,今后企业在新区设立以服务贸易为主营业务的中国区及以上总部,最高可获1000万元奖励。此外,围绕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的“4+2”现代产业体系,一批发展前景广阔的项目就会在江北新区落地见效。

玉东新区:

一座新城的华丽蝶变

一、突出规划引领,正确定位城市发展

玉东新区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覆盖了玉东新区辖区范围的所有区域,是一项打破城乡界线、系统全面、前瞻科学、既体现指导性也具有操作性的城乡规划玉东新区60平方公里核心区以及经开区、高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了控规全覆盖根据广西“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五彩田园”将被打造成国际慢城、5A级景区、就地城镇化示范区玉东新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环卫设施专项规划、商业网点专项规划以及电讯专项规划等各专项规划,做到了规划覆盖各专业领域,科学指导玉东新区各项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的有序推进。

二、突出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品位

玉东新区玉北大道已完成全路段机动车道改造教育东路及延长线已实现全线贯通湿地公园、五彩田园绿道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茂林镇鹿塘至会仙河公园乡村道路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些道路的建成,为“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核心区、经开区、高新区以及“五彩田园”的道路主干网已全线贯通,水、电、气相应配套。玉东新区规划建设了石棠小学、泉塘小学、实验小学、实验中学、玉林高中、文化艺术中心、三馆一中心、图书馆、市骨科医院、市中心医院、市儿童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玉林校区等项目,快速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完善教育、医疗、文化、商业服务等城镇功能配套。马鹿岭垃圾处理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该项目通过采用微生物处理资源化技术工艺,日处理4吨垃圾,基本实现了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玉东新区继续着力实施完成玉林经济开发区污水集污干管工程、玉林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以及玉林市茂林镇污水处理厂,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水资源环境污染问题。

三、突出支柱产业,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近年来,玉东新区房地产投资实现持续增长,商品房预销售同比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额由2013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17年(预计)的54.7亿元,年均增长40.11%;商品房销售均价也由2013年4012元/㎡增加到2017年5160元/㎡。支柱产业地位逐步显现。近年来,玉东新区先后开工建设了奥园广场、万达广场、东方巴黎水岸等一批中高档多层、高层房地产项目,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形象、培植支柱产业发挥了重要贡献。

四、突出惠民工程,用心打造城市形象

玉东新区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改房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和扶贫项目,加大项目建设责任制落实和向上级项目争取力度。目前已完成公共租赁住房分配入住695套,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难问题。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贫困农民的居住条件,确保了其人身及财产安全为美化城乡风貌,充分体现岭南民居特色,改善百姓的居住环境,玉东新区还大力推进风貌改造。鹿塘、新寨、鹿峰等10个“五彩田园”内的社区及天门老街、玉北大道等风貌改造项目均已建设完成并收到明显成效。同时,加强对茂林镇新寨、沙井和车垌社区开展乡土特色示范工程的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提升环境综合整治和景观广场建设,促进玉东新区村镇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升,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长春新区:

一个生态智慧的新区

一、打造魅力新区风貌

依托新区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及多样化的城市功能,规划构筑由生态景观廊道、特色景观分区与重要景观节点共同构成的“三廊、五区、多点、网络”的总体空间格局。“三廊”指规划控制范围内的三条楔形绿廊。“五区”指五大风貌分区。“多点”指新区范围内的多个重点景观区域。“网络”指由城市外围的生态绿带、自然河流水系、城市快速路、城市防护绿地等共同构成的串联各城区与外围景观节点的网络化景观廊道。同时,规划提出了四大魅力新区建设目标,即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态之城、融合多元文化的活力之城、体现开拓精神的创新之城、彰显长春特色的宜居之城。规划将“保护发扬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魅力新区风貌”的总体规划思路融入到各开发区规划建设中,将各城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现代化新城区。

  二、自然山水格局完整、山水城田“四位一体”

在区域空间上,新区依托现有山水等生态本底条件,构建“一脉、四廊、多核”的生态安全格局。严格保护大黑山脉范围内的天然林和重点公益林,严禁滥砍。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借助林地清欠回收,逐步推进被侵占林地区域的退耕还林。完善河网水系布局。加强对饮马河保护,梳理和恢复河道水网,提高水系连通性、功能性和完整性。推进滨湖湿地建设。加快湿地恢复治理,重点保护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和饮马河下游湿地在城市内部,大力建设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等多种类型的公园。建设功能多样的城市公园。在北湖科技开发区建设森林公园,满足城镇居民休闲游憩需求;在河流沿岸,建设多处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公园,满足为鸟类提供栖息地的需求;在城市内部,建设具备雨水调蓄功能的公园,满足海绵城市的建设需求。

  三、蓝天碧水辉映生态四湖

  蜿蜒富饶的水系赋予了长春新区温婉的气质,人们邻水而居的梦想也会随着长春新区围绕这些水系构筑人文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环境而成为现实。这些水系如项链般串连起北湖、天茂湖、春明湖、龙泽湖等颗颗明珠,长春新区致力于提升改善四湖品质。位于北湖科技开发区的北湖湿地公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位于长春高新区的天茂湖公园碧水清波,景色宜人;位于长德经济开发区的春明湖浑然天成、水光潋滟;而位于空港经济开发区的龙泽湖则映衬出环湖国际功能区的独特魅力。四区四湖,相依相衬,闪烁着明珠般的璀璨光华。

  四、从“产业”的城市到“人”的城市

  长春新区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落实“重大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策略,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一个中心、两个第一、五个示范”的建设,构建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带动长春新区的产业升级与东北亚区域的开放合作。长春新区将重点实施一系列环境提升工程,以长春主城区为原点,向南北递次展开。针对一南一北两个开发区不同的产业布局、发展特色与人文风貌,长春新区的建设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聘请国内外顶级专家团队按照“三十年不落后”的标准进行精心设计,《长春新区空间景观整体提升设计方案》由此出炉要把北湖开发区建设成为“长春市城市地标性中央商务区;长春市生态景观展示区与共享区;未来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城市风貌塑造上,以主城区的城市特征为参考,错位发展,并引入先进的海绵城市理念,通过“一湖一心、十字金街、U形绿带”等环境提升策略,激活一个舒朗大气、简洁时尚的现代化新城。

五、建设智慧新城区 夯实发展“硬底盘”

  长春新区以长远眼光和超前意识坚持基础先行,牢筑发展硬“底盘”,统筹考虑地上地下、交通出行、公共服务等生活性配套设施建设需求,空港地铁工程、综合管廊工程、“三路七桥”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直接关系城市发展、关系民生福祉、关系投资拉动。“三路七桥”工程将增强未来物流园区集散能力,成为连接新区三个省级开发区的重要交通动脉和节点,促进新区各区域间要素流动,推动各区域联动发展;地铁和地下管廊项目的开工,体现了长春新区对地下空间的利用,是地上地下同步建设的着实性举措

南海新区:

发力“人的城市化”

一、加快推进新型社区建设

威海南海新区在探索“城村融合”的新型城市化建设模式中,高标准建设、高规格配套启动新型社区建设。在社区选址上,由各村村民集体协商拿主意,自主选择社区位置。社区内教育和医疗机构、供排水系统、休闲广场、停车场等涉及群众日常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全面。目前已有南湾、孙家寨两个社区建成并分房到户,4个社区主体基本完工。威海南海新区想方设法倒排工期、加紧施工,推进其余社区建设,争取年底前竣工,让居民及早搬入新楼随着大批返乡青年回到家乡工作,威海南海新区为了让返乡青年留得住、融得进、住得下,特为辖区内家在农村且在村内无宅基地的青年规划建设了青春家园。考虑到临港产业区广大职工生活需求,威海南海新区启动了蓝色家园社区项目可为职工提供住宿、餐饮、娱乐等生活配套服务。

二、拓展延伸区域交通

在路网建设方面,不仅新建、维修道路,新装、改造路灯,铺设管网,新建大型桥梁,并加快推进香水河大桥建设,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提高道路交通承载力。威海南海新区已形成“五纵四横”主干路网,道路修建、桥梁建设、路灯安装、管道铺设等工程。威海南海新区路网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极大地缩短各大功能区间联动发展的距离在交通方面,威海南海新区公交公司增加了到文登区的公交快线班线密度,进一步缩短居民等车时间;同时,继续增加区内公交车和出租车数量,方便群众出行。
  三、统筹布局基础设施

    现在威海南海新区水、电、气、暖、通讯、排污等“十通一平”设施到位,并实施了污水处理厂提标提档工程,新增了两条电力供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还将启动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工程,进一步优化区内生产生活保障。启动了香水河挡潮闸工程,与中建电力签订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这是山东省第二个大型天然气清洁能源项目,届时可满足93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继续推进金融商务中心、鲁源酒店、福地商业街以及水上乐园二期等商务旅游项目。此外,南海新港一期工程正在为开港做准备,新港二期工程正有序推进,疏港铁路即将开工建设,青荣城铁南线已通过规划。
   四、提升区域生态环境

“生态”向来是威海南海新区招商引资、吸引游客、留住人的金字招牌。以建设“生态花园城市”为目标,威海南海新区继续建设五垒岛湾国家湿地公园,在实施昌阳河水域打造、香水河流域生态景观长廊打造的同时,再启动金花河湿地修复工程,遵循保育在先、开发利用在后的原则,构造和原有环境类似的生态环境,建设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生态湿地。此外,继续加大城市绿化,按照“一路一景”绿化原则,在10余条道路增加绿化面积190余万平方米,区内总的绿化面积达1000多万平方米。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