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8年
2018年

他山之石2018年3月30日第3期

发布时间:2018-04-10  |  浏览:

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当务之急,当务之策,当务之举。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积极的实践与探索,涌现和形成了一批成功范例与实践样本,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创新实践,不仅产生了积极显著的经济社会效应,而且也带给我们一些新时期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认识与思考,值得参考借鉴。

全域成都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一、 “全域成都”理念挂帅 实现城乡规划“全域覆盖”

“全域成都”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城乡规划的“全域覆盖”、城乡交通的“全域畅通”、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全域均衡”,目的是要把成都市的区域概念由过去理解的主城区扩展为1.24万平方公里的全域成都,从而大大提升了统筹城乡的品质;是要把成都城市化发展定位于新型城乡形态,让市场要素在成都市域内无障碍流动;是要把政府可调控资源在“全域成都”内向低位倾斜,全方位为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可持续动力。“全域成都”已逐步形成“一城两带六走廊”的格局。

二、“全域成都”城乡统一 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

2010年出台《关于“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在2012年实现“全域成都”统一户籍,城乡居民可以自由迁徙,城乡同享住房保障,城乡统一社会保险,并实现统一户籍背景下的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成都在鼓励农民进城的基础上,城乡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农民进城不以牺牲自己的财产权为代价,即农民可以带产权进城,就业、参加社保不以丧失承包地为前提,并完全尊重群众的意愿,不进城同样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同时,破除城镇居民到农村居住、生活、就业的障碍,努力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北改”推进中心城区“二次”开发

以人为核心,推进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健康城镇化,旧城改造是重要任务。“北改”让更多的人拥有了提升生活品质和服务的机会。为解决“北改”居民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还同步在安置小区东侧进行配套建设。“北改”这项巨大的民生工程,正是成都在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一次实践。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打破城市的二元结构。卫星城的发展,让城镇化后的居民有了更多的选择,“城”的概念不再仅仅是中心区域,而是扩大为更多的“适宜居住区”。卫星城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成都市近年大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构建全域内的立体交通体系。

四、打造“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发展格局

在成都城建部门看来,新型城镇化首治“大城市病”。为此,成都开出的一剂药方就是要“按照独立成市的理念,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同时,成都按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发展要求,将加快卫星城“独立成市”。此外,成都还将积极培育金堂、彭州、崇州、大邑等6个原第三圈层的县市。已经编制完成的《成都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显示,成都正统筹谋划“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大都市区发展格局。

德州新型城镇化

综合试点取得新进展

一、建立健全工作体制,高效推动试点开展

一是超前谋划,强化工作引领。印发实施《德州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研究制定《山东省德州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建立了试点项目库,储备项目914个,总投资达524亿元;合理设立年度阶段性目标,出台年度工作要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三年行动计划稳步开展。二是建立机制,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德州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研究解决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协调推进试点工作。三是制定任务清单,强化督导考核。建立月调度、季分析,年终考核机制,将试点任务分解至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并将试点任务推进情况纳入全市重点工作考核范围。四是突出舆论引导,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系统宣传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决策和举措,宣传推介德州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扩大试点影响。

二、坚持以人为核心,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是农民落户有政策。制定了《德州市进一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放开县域和市区户口迁移政策,规定凡在县域内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合法稳定职业的农村人口,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的配偶、父母和未成年子女可申请登记当地常住户口。积极实行居住证制度,健全与居住证年限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二是子女上学有保障。全面保障随迁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对符合接受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是就业创业有平台。全市基本建成市、县、街道和社区(行政村)四级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对符合政策的创业者和小企业将小额担保贷款额度统一提高到10万元和300万元。设立了市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每年用于创业的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四是劳动权益有依托。实行劳动合同备案制度,把劳动合同签订率列入企业诚信评级体系。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一书两金一卡”制度,重点做好建筑施工及中小企业等欠薪多发领域的监控整治工作,加大对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移交司法处理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制定《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建立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新型城镇体系

一是构建全市域四级城镇体系。坚持城乡统筹,打造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农村社区级次衔接、功能匹配、特色鲜明的四级城镇体系。县城和乡镇重点是完善功能,强化配套,做大建设规模、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农村重点是稳步推进“两区同建” 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农民入驻农村新型社区在家门口就业;积极推进农村改路、改电、改校、改房、改水、改厕、改暖,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二是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编制完成《德州市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融资规划纲要(2015—2020)》,明确投融资路线图和时间表。三是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推进城镇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八步工作法”得到农业部领导肯定。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公益性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乡镇级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村级设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信息联络员。四是创新土地利用机制。留足城镇发展空间,把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和外来人口作为调整城镇规模、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重要因素,推动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同步发展。深入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开展土地整治挖潜。五是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将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所有棚户区、城中村、城边村全部纳入,三年内全部启动,五年内基本完成

  四、积极探索特色模式,城镇化建设亮点纷呈

通过实施“两区同建”,一是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趋向均等。民政、计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县级部门的审批、服务、管理职能全部延伸到农村社区,农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城市的生活便利和服务保障,初步实现了农民生活居住的城镇化。二是实现了农村经济集聚集约发展。通过建设产业园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和经济集聚集约发展,带动农村加工业、服务业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由个体生产者转变为园区产业工人,既有土地流转形成的经营性收入,又有园区打工形成的工资性收入,收入渠道更加多元化。三是加快了城乡要素流动。城乡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双向流动、优化配置,加快了城乡协同发展进程。两区同建为城市资本下乡提供了载体,促进了城市工商活动向农村辐射,工商产业链向农村延伸。武城县围绕农民“离得开、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四个方面,以县域就地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户籍城镇化率为抓手,在农村“三权”保障和有偿退出方面先行先试,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城落户转移备案制度和“房票”制度,积极开展宅基地换住房试点工作,在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闲置农村资产盘活上做了大胆探索和积极实践,把“政策”变为“证件”,切实消除了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齐河县坚持把户籍制度改革作为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举措,制定出台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文件,通过向转户农民发放《农业人口市民化权益证书》,全面保障农村居民进城后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县城和建制镇转移落户,加快了就近就地城镇化进程,得到省领导同志的肯定。

合肥新一轮

新型城镇化规划已敲定

一、城市空间结构形成1-4-7”三级多心的主城区中心体系

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时,合肥市将打破城市单中心结构,形成1-4-7”三级多心的主城区中心体系。整合高铁站与骆岗机场一带,形成城市主中心(CBD);优化培育老城商业中心、休闲游憩中心、市级行政中心、文化创意中心4个城市副中心。以上市级中心均位于核心圈层,构成钻石形的“中央活动区”。规划建设北城、新站、肥东、肥西、经开、高新、小庙7个片区级中心。在优化提升主城区方面,合肥市将创新发展环巢湖示范区,特色发展巢湖城区,综合拓展庐江城区,建设长丰县城成为合肥市辐射皖北的桥头堡,高端发展空港科技产业新城,培育发展合巢产业新城和庐南循环经济产业新城。另外,推进中心镇扩权改革,培育长临河、白山16个特色镇。

二、农民市民化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此次《规划》明确,合肥市将逐步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使进城人口实现“三维转换”:从农业到非农业的职业转换、从农村到城镇的地域转换以及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为此,将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尤其是在中心城区的落户。未来,合肥市将以合法稳定就业年限、合法稳定住所、按照国家法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等为基准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并针对外来农民工的代际差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工采取差异化的扶持和引导政策。同时,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合法权益。另外,尽快出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政策,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三、货币化安置引导部分棚户区、城中村居民去新区

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事关群众“住有所居”。今后,合肥市将转变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的思路,坚持按需有序原则,并采用多元化的补偿与安置模式,积极推进货币化安置工作。此次《规划》提出,今后,货币化安置比例原则上不低于40%。除了引导被征收户购买市场存量住宅,合肥市还将探索对已签约未安置拆迁户实行货币回购,引导居民利用回购款购买住房。对于选择实物安置的居民,增加异地安置的比例,通过提升城市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适度增加异地安置的补偿面积等方式,引导部分棚户区、城中村居民到城市新区安置。

四、综合整治时机成熟时将划定城市拥堵费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老城区交通拥堵的情况比前几年更为频发。《规划》明确,合肥市开展老城区交通综合整治,控制老城区停车位数量,并提升老城区停车费用;探索研究城市交通拥堵费政策,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划定城市拥堵费区;重点改造老城区的主要拥堵节点。另外,合肥市还将逐步加强老城区城市环境改造,逐年增加城市开敞空间,加快对重点地区的风貌整治;逐步疏解老城区人口,加快城市新区人口集聚,以滨湖、北城等城市新区作为承接老城人口疏散和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载体。

五、“一带一路”打造通江达海、联系江淮的区域性航运中心

通过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合肥可顺势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为此,合肥市重点建设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加快航道整治与航运枢纽建设,利用长江、淮河以及多条运河,连通合肥与沿海港口,打造通江达海、联系江淮的区域性航运中心。今后,合肥还将重点加强陆路高速通道建设,充分利用既有的沪汉蓉通道、亚欧大陆桥-南陆桥、京福通道、华东第二通道,积极争取合西通道、连合九通道以及京九第二通道;加快建设合宁、合马、合宣、合安、合蚌、合六等放射性区域运输通道,实现与沿江城市带、南京都市圈的快速联系。在强化对接上海、品质看齐杭州的同时,合肥将推动与南京在高端服务与旅游等方面的互动合作,加强长江、淮河等跨界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推动合芜宁大都市连绵区一体化发展。

重庆新型城镇化

获国家发改委点赞

一、差别化设置条件 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  

都市功能核心区着力疏解人口,以务工经商5年和合法稳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都市功能拓展区按照“新增城市人口宜居区”定位,将务工经商年限放宽到3年;城市发展新区按照“集聚人口重要区域”定位,将务工经商年限放宽到2年;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着力推动人口合理减载。

20161—6月,全市新增进城落户7.8万人,其中在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落户的占比提高到77.8%

二、向城市外来人口开放公租房 促进公租房与商品房共享便利

2010年以来,重庆率先向城市外来人口开放公租房,允许本市和外地户籍人员在同一低门槛条件下申请公租房。同时,全市精心布局公租房建设,规划21个大型聚居社区,9个已建成入住,且全部位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为帮助农民工更快融入城市,重庆着力促进公租房小区与城市商品房小区共享便利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良好的社区治理服务,实现新老市民交融互动。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建设完成公租房21.4万套,约1070万平方米。

三、农民工市民化 完善合理的多方成本分担机制

为了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过得好”,重庆着力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形成政府、用工企业、个人三方分担机制,政府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约占30%。对于在公共成本支出中占比较大的住房保障部分,依托投资集团,采取市场化方式投资、建设、管理、运营,由中央和市级财政投入30%,融资贷款占70%,采取租售并举的方式实现运营平衡。企业承担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成本,约占40%。农民承担社保个人缴费部分及其他开支,约占30%。转户居民还可获得社会资本提供的“地票”收益,可作为参加城市社会保险、支付公租房租金、子女教育、创业等资金来源。在人钱挂钩方面,重庆将城镇化率变动情况作为激励因素,纳入市对区(县)转移支付的重要参考。初步建立起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以区(县)年度吸纳转移人口落户数量为依据,差异化配置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满足人口集聚区用地需求。

四、建立市场化复垦激励机制 盘活农村资产资源

为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重庆建立市场化复垦激励机制,引导农民自愿将闲置、废弃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形成的指标在保障农村自身发展后,节余部分以地票方式在市场公开交易,同时发挥地票融资功能,激活农村土地资产。为盘活城乡闲置资源,提高城乡土地利用效率,2015年,巴南区将天星寺镇芙蓉村学堂堡社作为农户“四权”有偿退出试点,进行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确权量化,将社集体资产1189万元量化确权给全体社员。社集体参照重庆“地票”市场价和相关征地补偿标准分别对“四权”计价,户均支付补偿资金53.57万元。此外,社集体以整体发包方式,将农户退回的土地及相关权益交予返乡创业的村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并支付相关费用。

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公共服务 拓宽投融资渠道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重庆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在商业模式清晰、现金流稳定、资源能平衡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采取以土地作价入股、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同时,通过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降低政府债务,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增长,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通过深化分工,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可持续运营能力、较强创新意识的运营主体,有效提高城市运营管理效率。重庆探索由政府以小地块作价入股,吸引民营企业作为项目投资方,与重庆空港新城开发建设公司联合组建项目公司,前者出资建设占股90%,后者以土地作价入股的形式占股10%,共同建设和管理城市公共停车场。

“标准化+”

助推嘉兴新型城镇化

一、城乡一体化,出行更方便

嘉兴获得镇村公交服务标准化国家级试点以来,按照“有效衔接、合理换乘”的原则,打造多层次公交线网体系,实现“中心城区镇、镇村,村”的线网布局,增强了公交出行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为解决虹阳与虹南村两地百姓多年来出行难的问题,嘉兴还开通了全省首条镇村公交标准化线路。此外,市区实现夜班公交线路对中心镇的全覆盖,进一步加强城镇之间的联系沟通,为百姓夜间出行提供了便利。嘉兴通过开展镇村公交线路编码及公交站点命名工作,对所有公交线路编码及公交站点命名进行统一归类,明确线路功能,引导乘客更加便捷地选择公交出行,有效避免公交站点“多站同名”“一站多名”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对公交车辆车身内外、沿线公交停靠站及枢纽站设置标准化LOGO标志标识,树立鲜明的行业品牌。

   二、流程规范化,服务不掉链

嘉兴96345社区求助服务中心通过了ISO9001/2000服务质量体系认证,并成立96345标准部”,对企业的进入门槛、服务监督机制以及服务人员的问候语、派单时间、回访时间等实行规范化管理。如果接到投诉,经查证属实,实行“一次给予警告,两次亮黄牌整改,三次取消加盟资格”的退出机制,确保信息平台所提供的服务规范化、标准化。96345社区求助服务中心目前已有加盟企业450多家、220多名社区一技之长服务者和9000多名党员志愿者,构建起了一个覆盖整个市区的信息平台,24小时全天候提供市民生活类、咨询类、事务类、电子商务类、企业服务类五大类120多项服务。2017年4月,嘉兴96345社区求助服务中心通过“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验收。晋升为“国字号”后,又建立以规范服务为中心、以效能提升为重点、以监督制约为保障、以便民利民为目的的社区求助服务标准化体系,实现从制度化管理向标准化管理的提升。

三、场馆网络化,借阅享便捷

为了更好地解决村民“借书难、看书难”问题,嘉兴结合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推进公共文化、图书馆总分馆、文化馆总分馆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使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惠及城乡。嘉兴已在全市范围内建成6个总馆、2个区分馆、59个街道分馆,形成了市、镇、村三级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全覆盖。同时,完成了RFID项目,开通了移动阅读服务,形成了“中心馆总分馆”、图书馆联盟、社会资源整合三重服务体系,构建了固定网点和流动服务、移动图书馆,实体和虚拟相结合并且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缝隙的服务网络。通过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选址、用地面积、图书配置等方面设定标准,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嘉兴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作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在全国率先制定标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市图书馆的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嘉兴模式”。

推进新型城镇化

“大美岳阳”更靓丽

一、规划引领 大都市圈新格局具雏形

国务院批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支持岳阳建设国家级区域中心城市。《岳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修改》按城市人口190万人,200平方公里规模设计。围绕这一目标,岳阳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进1+4+2”的城市圈建设,实现规划无缝对接、产业错位发展、交通快速便捷、管理高度融合,把岳阳打造成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间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

二、户籍新政 转移人口市民化惠民生

2016年4月1日起,岳阳全面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目前,岳阳已建设基层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站)370个,配备管理专干190名,聘请流动人口管理协管员1020人。中心城区共办理流动人口居住证42425张,其中38012名流动人口领取老年优待证,有16582名流动人口在岳考取驾驶执照,有4226名流动人口办理车辆上牌手续,有418名流动人口办理了婚姻登记,中心城区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14136人,流动人口参加医疗保险达到28600人。岳阳还将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机制,出台实施办法。

三、“四网”联通 “智慧岳阳”奠基础

根据新型智慧城市、“互联网+”、大数据、“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要求,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岳阳智慧城市推进“云上岳阳”、“数据岳阳”、“宜居岳阳”、“秀美岳阳”、“活力岳阳”等五类工程。按政府自建、政企共建、企业自建自营的运营模式,整合城市网络资源、数据资源、服务资源和各类公共资源,建设城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流平台。建成了智能交通系统;开发局域网、互联网、政务网上部署信息系统构建了档案信息共享平台;“以人为本”建立了中心城区社区治理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管理全覆盖,服务“零距离”;做到“窗口之外无审批”,打造“效能政府、智慧政府”。“数字城管”已覆盖中心城区91平方公里,涉及21个街道办事处、116个社区、52个监督网络。

四、规范农村村民建房 美丽乡村显新貌

2015年开始,岳阳相继出台了《关于引导农村村民规范建房的意见》(岳政发﹝20156号)等三个规范性文件,并下放权限,试点引路、以点带面、奖补激励,全面引导村民规范建房。采取“规划先行、先批后建、按图建房”,实行“两鼓励两禁止”、落实“五有三到场”和市、县两级奖励资金等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推行PPP模式 投融资体制机制已拓展

岳阳成功申报湖南省第四批PPP项目。根据《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全省第四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实施有关事项的通知》(湘财金﹝20176号),岳阳有6个项目进入名单。截至目前,岳阳共入选国家级示范项目4个,入选省级示范项目36个,总投资530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均居全省前列。国际商贸保税中心总投资约35亿元,是国家财政部和湖南第二批政府与社会合作项目,作为城陵矶综合保税区内唯一的进出口贸易综合服务平台,试营业以来,成为国内功能配套齐全、系统领先的智慧综合保税区,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PPP项目的推进,拓宽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融资渠道,有力助推岳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

淮阴新型城镇化路径探析

以产兴镇 以城带乡

 一、产镇融合 拓宽富民新路径

 把园区平台整合好。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合理布局产业规划,将19个农村乡镇工业集中区整合为渔沟、徐溜等5个片区产业园区,作为国家级淮安高新区的园中园,构建1+5”开发园区格局,带动了片区重点镇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完善,吸引了附近农民进乡入镇居住就业二是把招商体制制定好。在集中打造5个片区产业园区的基础上,一方面落实淮安市委、市政府制定的“飞地”政策,鼓励和引导各乡镇、各部门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建成后产生的税收由招引单位和落户平台进行分成,有力调动了招引单位和平台“两个积极性”。另一方面在5个片区产业园区分别成立正科级管理服务中心及招商小组,负责园区项目招引、企业服务工作,同时引导高新区亿元以下项目、产业配套项目向5个片区产业园区转移三是把农业难题化解好。淮阴区创新组建了以行政村为主体的农村土地耕种服务社,着力解决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为提高乡镇农田开发利用效益,淮阴区还注重整村整乡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渔沟、徐溜实施两个10万亩高标准农田综合整治工程,对流转出来的土地实行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机关单位人员主动帮助引导大户承包经营,既降低了土地流转的风险,也有效增加了群众资产性收入。

二、机制创新 破解富民大难题

一是财力不足、资产有限、缺少融资平台等等问题一直是制约乡镇发展的突出瓶颈。淮阴区抓住大量政策性资金亟待入市的机遇,放大区级平台运作优势,加强与央企、市级平台等机构合作,大力推行PPP模式,和农发行合作实施总投资80亿元的棚改项目。二是针对部分乡镇争先无力、落后无忧的发展进取心不足问题。淮阴区打破传统乡镇考核“一张卷子”、“一把尺子”的模式,探索实施乡镇发展目标差别化考核机制,把21个乡镇和高新区按照不同发展程度,分成四个组实行升降目标考核制度,让每个乡镇都有争先的积极性、落后的危机感,鼓励各乡镇在本组范围内进行竞争,充分激发各乡镇争先创优、比学赶超发展动力。三是调动区直部门支持、参与乡镇发展的主动性。淮阴区进一步健全完善区直部门综合目标考核机制,将乡镇和部门捆绑,根据乡镇、部门发展实际,实行双向选择、组织确定,一个乡镇搭配3-5个部门,共担发展责任、共谋发展蓝图、共创发展实绩,实现融合互动、荣誉共享。

三、以城带乡 构建富民共同体

一是平台+乡镇。充分发挥平台在产业、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平台带乡镇”发展机制,把经济发展平台打造成带动乡镇发展的龙头,着力解决乡镇融资难、资源缺等问题。围绕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在规划建设核心区码头镇8个功能板块基础上,将核心区拓展到周边吴城、南陈集等6个乡镇,规划建设9个功能区、面积39平方公里,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镇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二是城区+农村。广大农民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希望享受到和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对此,淮阴区在加大乡镇民生事业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推动城区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辐射,真正让硬件、软件同步达标。三是集镇+村居。淮阴区在整村整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充分兼顾不同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对于愿意到中心镇购房生活的农民,鼓励引导他们上楼居住;对于个别不愿意到中心镇生活的农民,则在原有乡镇重新划拨宅基地,并对原有宅基地进行置换,从而方便土地集中整理。对于中心镇周边,适当留出一部分自留地,为那些想种植蔬菜水果的群众提供菜园子,降低农民进镇居住后的生活成本。对于土地整理溢出的土地,交给镇集体,产生的收益用于群众集中居住的物业费。

 

 

 

 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