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8年
2018年

他山之石2018年6月29日第6期

发布时间:2018-08-07  |  浏览:

各地推进创新型城市

建设的重要举措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是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现撷取先进城市创建创新型城市的经验做法及对策,希望为丹东市城市整体创新能起到借鉴作用。

内涵特点

1、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创新型城市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以自主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是涵盖了观念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人力资源创新等全社会创新的一个创新体系。其内涵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技术领域的创新,即要用先进的技术不断创出新产业,努力实现技术、产品、产业的全面创新。二是社会管理创新,即要通过管理理念、管理组织、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评价体系的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和经济技术领域的创新。三是城市思想文化创新,既是前两个创新的基础,又是前两个创新的先导,能够对前两个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创新型城市的特征。一是拥有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包括进取开发性城市精神、竞争拼搏性城市意识、多元包容性城市文化。二是拥有完善的创新体系。包括科学的创新管理体系、多元化的创新要素投入体系、高效化的创新服务体系、制度化的创新人才保障体系、法制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能够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三是拥有良好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包括企业经营竞争机制、科技创新管理调控机制、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机制、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培养和聚集机制,从而为城市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四是拥有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为各级各类人才搭建充分发挥创新能力的平台。五是拥有较高的创新综合指数。即创新型城市研究与发展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要在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要达到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应保持在30%以下,拥有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和核心发明专利产品,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产业密集,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经验做法

  南京聚力提升城市创新度

加快实现高质量发

一、突出政策引领,强化创新

“导向”

南京 围绕各方关注的重点、焦点,聚焦创新活动的痛点、堵点,拿出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创新性的重磅政策。比如,着眼培育创新型企业,根据初创期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同需求,分别制定了含金量较高的三条普惠政策;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拟上市企业,开设绿色通道,实行“一企一策”;支持创新产品首购首用首保等。比如,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后,规定政府股权收益部分不低于30%奖励高校院所;按绩效给予最高每年500万元奖励;提供不同方式的人才安居保障等。政策出台以后,综合采用多种形式,全力抓好政策的宣传解读和兑现落实,点对点地把政策推送给高校院所、科技企业以及广大人才,让各方面更多更便捷地知晓这些政策,确保好政策发挥出好效应,加快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创新要素集聚优势。

二、加强平台建设,提升创新“浓度”

重点是抓好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两个中心”建设,通过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吸引和集聚更多的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在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面,全力推进前沿科技研究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争取一批国家重大专项落地,打造科技创新高峰,努力以引领性发展赢得先机和主动,占据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在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方面,运用产业的思维抓创新,把科技作为一个产业来打造,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增长点,努力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新技术园区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尤其是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上,通过市场化、企业化的思路,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全力打通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品”的转化通道。 

三、加快人才集聚,激发创新“活力”

围绕吸引集聚更多的人才,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五湖四海聚人才、不拘一格用贤才”的政策导向,制定出台了吸引和集聚创新人才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努力打造国际一流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比如,大力实施“百名顶尖专家领创行动”和海外人才“345”引进计划,探索实行特殊人才特别举荐制度,加快培育、集聚和使用一批“高精尖缺”人才。比如,全面实施大学生“宁聚计划”,力争每年吸纳20万以上大学生在宁就业创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人才落户政策,规定研究生以上学历和40岁以下本科学历人才,凭毕业证就可以在南京落户;技术、技能型人才,凭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办理落户。 

四、注重环境营造,厚植创新“土壤”

在科技体制改革上,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认定、激励等机制,最大限度地承认人才和智力的价值;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超过50万元的科研人员,实行一定比例的奖励,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建设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加快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造法治化的创新环境。在科技金融发展上,鼓励发展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加快科技型企业挂牌上市步伐,形成各类金融工具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创新绩效水平提升上,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高新园区打造、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人才集聚等重点工作,实施全过程的绩效评价,推动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 

 青岛发力迈向创新型城市

 推进经济与科技深度融合

一、优化服务,完善创新创业生态

一是加强创新孵化服务。建立“联络员-辅导员-创业导师”三级辅导体系,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链条,成立“青岛创客联盟”。组织创新创业大赛、路演、论坛等各类活动,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二是着力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搭建“政府、行业、科技中介、技术经纪人”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建成“一厅一网一校一基金”。国内首推科技成果挂牌交易规则,建立常态化交易机制。举办四次科技成果拍卖会,先后推出专利权作价入股、“互联网+”等拍卖新模式。全国唯一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并成立了8个分中心。三是深化科技金融服务。建立以智库基金、孵化基金、成果转化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为链条的股权融资体系。全国首创专利权质押保证保险贷款“青岛模式”,被列入国家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创新金融产品,联合人保财险、青岛银行、建行青岛分行等开发“政银保”产品,联合人民银行青岛中心支行开创“投保贷”联动业务,着力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四是 强化知识产权服务。该市成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 获批建设中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分中心。加强高价值专利运营,在全省率先成立专利运营基金。五是完善科技综合服务。科技大数据平台为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为企业提供服务。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收录各类文献5亿条,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 开展科技创新券试点工作,用于创客团队和在孵企业购买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 

二、深化改革,释放创新发展活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成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从市级层面统筹协调全市创新资源,着力解决科技资源碎片化问题,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合力。市委召开全会,专题研究科技创新工作,发布“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和19个重点产业创新路线图,明确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和任务,推动政策落地实施。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围绕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企业培育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细则,形成创新政策“组合拳”。在成果转化方面,出台股权分红激励办法,下放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科研人员收益由国家现行的50%提高到80%。三是深化科技计划和奖励改革。围绕创新链需求,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向,重点投向平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引进培育。在投入方式上,综合采用“拨、投、贷、补、奖、买”,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创业。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试点将科技项目立项权和资金分配权下放给相应的创新联盟等平台组织。推进科技奖励改革,分别在国内和省内首次设立科技创业奖和创新团队奖,取消推荐限额,强化社会监督,促进公平公正公开。

襄阳创新发展跑出加速度

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一、搭建创新平台:巧借“外力”,加快要素聚集

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一大批拥有强大研发能力的平台向社会开放。开放研发平台,实现互利共赢,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得到了实惠,而研发方向和经验的提升,又让航天四十二所这样的企业市场适应能力越来越强。 搭建平台,合作共赢。襄阳通过科技平台建设,形成强劲“科技磁场效应”。11个专家团队入驻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区;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3个工作站落户“海智计划”襄阳工作基地。7个国家级和4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以及80%以上企业自主建立的研发中心,构成了该市科技创新强大的研发平台。

二、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提升“内力”,聚合创新资源

开展院地合作、产学研项目对接、院士(专家)襄阳行、成果转化基地与研发平台共建……襄阳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    全市7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等高校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中科院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襄阳中心”、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襄阳工作站等重要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襄阳分中心。该平台为本市积极对接省内外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创造了条件,引导更多的科研成果和项目落户襄阳。

三、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合力”,助力成果转化

通过互联网,就能为水泥、化工、冶金、纺织等在内的10多个行业的100多家企业提供节能服务。万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WOES智能优化节能系统”受到市场欢迎。这个系统跨行业、跨学科、跨专业,既要解决理论问题,还要考虑工艺问题,而且要实现技术应用。项目立项时困难重重,单凭企业很难解决全部问题。院士专家工作站得知消息后,介入项目的研发、调试、验证,最终排除了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障碍,促使项目落地。和万洲电气一样,该市80%以上的工业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以上,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达到67.9%,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创新型经济已成为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福州创新型城市建设亮点

创新高地 创业福地

一、抓园区,打造高新产业集聚载体

在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建设中,福州重点以特色园区、创新平台和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福州片区自主创新、协同创新、融合创新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的提升。中国东南大数据智能应用峰会暨数据中国城市行活动会上传出消息,国土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旅游局等一批部委的大数据中心,以及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大数据中心、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数据科学研究院先后落户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东华软件、贝瑞和康、无创心电等一批健康医疗大数据企业和国信优易、浪潮集团、神州优车、科大讯飞等一批大数据项目入驻。马尾物联网产业园是福建唯一的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基地内通过认定的企业在制造智慧城市、工业监测、节能环保、电子支付、智慧交通等领域的产品上颇有建树,尤其在智能家居、智慧水务和车联网方面的技术已跃居国内先进水平。

二、抓平台,推动重大研发创新平台落地

在创新工作中,注重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汇聚一批人才、研发一批成果、生成一批项目。 积极推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三期)、中国·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国家专利审查协作福建分中心、“知创福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窄带物联网开放实验室、清华福州数据科学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带动了产业技术研发,进一步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竞争力。目前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光电产业基地、兆元光电高端LED芯片研发生产等项目已签约落地。国家专利审查协作福建分中心正在施工,全力争取早日建成投入使用。

三、抓项目,推进重点产业的突破

福州通过一大批重大项目的生成,发挥项目带动作用,增加中高端技术供给,加快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构建省会现代产业体系,全市形成了5个千亿产业、12家百亿企业和4个七百亿元园区。福州京东方第8.5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生产线位于福清市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300亿元,是迄今为止福州电子信息产业中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该生产线集成了MMG套切技术、铜工艺技术、COA技术、光配向技术、氧化物技术等显示技术,实现全球首次43英寸10切设计,大大提高玻璃基板利用率。以该生产线为龙头,目前已吸引东旭光电、联华林德气体、东进化工、裕永物流等项目在福清落地动建,总投资达80亿元。

淄博科技先行

多措并举创建创新型城市

一、企业创新:最高1000万激励企业创新投入

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优化创新平台布局,淄博市将出台多项资金扶持政策。对企业研究开发进行财政补贴,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的企业,年度研发投入较上年度增加且占当年销售收入的3%(含)以上的,按其较上年度新增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费用部分的10%给予补助。单个企业年度最高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对首次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小微企业,在省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10万元的基础上,市财政再给予10万元补助。同时,优化创新平台布局,对新获批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市财政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奖励,对新设立的院士工作站、“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建站给予10万元支持,根据运行情况和成果转化效果,最高支持100万元。鼓励领军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投资建设对外开放的专业孵化器或众创空间,符合条件的给予新建每平方米100元,上限100万元;改扩建每平米50元,上限50万元的孵化用房补助,加快孵化进程。打造创新创业的孵化体系,完善以“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为链条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对于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双创”示范基地以及新认定的国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市财政分别给予200万元和50万元扶持。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分别给予50万元和20万元扶持资金。

二、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培育

“产业教授”科技研发最终目的还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今后,淄博市将利用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产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海外科技孵化器和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淄博中心等平台,建设市场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鼓励各区县与高校院所共建产业研究院,建设科学研究链和产业技术链紧密融合的创新平台。构建“企业出题、政府扶持、高校破题”的精准产学研模式。对进入示范性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范围的技术转移机构,市财政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对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绩效突出的,市财政给予最高50万元补助。建立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对受托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任务,执行期内项目新增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的单位,给予最高50万奖励。通过积极推进校城融合全面发展,实现驻淄高校重点学科与淄博市产业的精准对接,完善校城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机制,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地方高层次科研人员到驻淄高校担任“产业教授”,鼓励驻淄高校人才到区县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淄博将加快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支持科研人员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和离岗创新创业取得收入,建立差别化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制度。

三、产城融合:支持经开区打造产城融合样板区

支持淄博经济开发区打造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产城融合的样板区、创新发展的示范区,支持东岳经济开发区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的氟硅材料特色专业园区;支持主城区北部区域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支持齐鲁化工区(一区四园)大力发展绿色化工,支持高效电机和泵业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实施一批共性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集中抓好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生物制药及装备、高效电机等一批重点项目,加速形成新兴产业示范集群。对符合条件的支柱、主导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在省级奖励(每个分别给予3000万、100万和500万)基础上,市级再统筹给予20%的配套奖励。淄博市也将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支持高青县加快融入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培育发展绿色食品种养殖、生物及医药产业。积极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搭建省级农业科技园、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动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园区体系。

四、招才引智:顶尖创业团队最高给予2000万元资助

      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对于淄博市引进的国际国内一流或顶尖创业人才团队,实行“一事一议”,市财政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资助。对市外来淄博创业的顶尖、高端、高层次人才,市财政分别给予500万、300万、100万项目启动资金。到2020年,培养、引进120名左右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500名左右人才入选省以上人才重点工程。探索工业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参与企业创新活动,解决技术创新难题。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完善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打造公开透明、科学规范的“阳光科技”,优化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效率。 

昆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向纵深推进

一、创新助力企业大发展

创新要素是实施创新的前提,这其中企业和人才是重要支撑。在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的通知》指引下,昆明市8人入选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106人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201712“千人计划”专家昆明行活动中,22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落地昆明,在新材料、生物医药、大健康等领域展开了技术攻关。科技人才数量大幅增加,给高新技术企业带来突破性发展。持续为国内各大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及新生银行等金融客户提供数字化服务的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天信息)已连续多年被认定为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凭借技术性和创新性,2017年,该公司分别签下新疆银行信息应用系统开发总集成项目等亿元项目,带动了昆明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二、高新技术企业已有812

昆明市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也注重推进城市的全面创新、深化改革创新、聚力转型升级。昆明资源集中、要素聚集,汇聚了全省70%以上的科研人员、90%以上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75%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优势决定了昆明要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来促进和支撑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发展,实现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的发展目标。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来,昆明市成立了创新试点组织机构,并制定实施了方案和建设规划。同时,抓住全市R&D经费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产业中占比偏小的短板,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昆明发展的第一动力;始终坚持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始终坚持发挥地方主体作用,纵深布局、点面结合、上下联动,力求打造创新型城市试点的昆明特色。

三、瞄准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

以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为中心,向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靠拢。首先,从资源配置、科技管理、技术转移、科技服务、人才发展等方面进一步优化调整,加大R&D投入和统计工作,为到2020年实现全省R&D投入强度水平达到2.5%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力度,强化培育昆明优势产业和技术。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0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院士工作站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国家科技合作平台达到70个,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其次,继续实施“昆明科技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重点发展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服务、专业化技术服务等。加大科技服务机构培育引进力度,不断提高科技服务业规模和质量,新认定重点科技服务机构60个,引进域外业内知名的科技服务机构10个,力争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380亿元以上。最后,深入“双创”工作,组织参与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云南地区赛暨第四届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进一步加大“众创空间”的建设,实现新增市级“众创空间”43家,为全市创新创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和条件,为创新工作储备人才。

对策建议

1.加快观念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精神动力。一是要大力倡导思想观念创新。要以开放的视野把丹东放在全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大格局中,积极参与城市的竞争。同时,要引导企业家树立创新是企业发展不竭动力的观念,鼓励和支持各种发明创造,不断增强全市人民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自觉性。二是要不断提高理论创新水平。要从调查丹东实情和研究各项政策的可行性开始,深入研究丹东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拿出具有理论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以推进丹东创新型城市建设。三是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要把科普工作和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纳入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切实搞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文化事业建设,积极支持社会团体开展各种公益文化活动,凸显城市特色,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力。

2.完善制度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保障体系。一是要不断完善创新制度建设。政府要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发挥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作用。要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努力形成知识产权主管部门与工商、文化、公安、科技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进一步加强工商业、科技人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人才保证。二是要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要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技术合作、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通过合作制、股份制、产权转让、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把企业和科研单位紧密结合起来,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高新技术经济实体等。要建立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不断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和社会对科技和产业进行投入。三是要积极推进运行机制创新。在制定创新科技政策时应有相关部门的参与论证,同时,要建立专门机构对创新政策的执行情况适时进行监督,并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分别制订不同类型的评价标准和奖励办法。

3.加强科技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注入发展活力。一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丹东市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等三大支柱产业及仪器仪表、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等三大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创新型群体,建设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构建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完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从“丹东制造”到“丹东智造”的历史性转变。二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加强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建设,积极引进中科院系统的专家团队,促进地区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促进“政、产、学、研、金、用”协同发力。三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推动作用。要将科技经费从一般的项目支持转向对创新链中薄弱环节的重点支持,如公共技术平台、重点实验室、企业孵化器和环境建设等优化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的项目。

(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