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7年
2017年

他山之石 2017年3月28日第3期

发布时间:2017-10-31  |  浏览:

各地优化营商环境的

经验做法及启示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增强经济发展竞争力、吸引力的前提条件,是集聚先进发展要素和优质资源的基础保证,是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再上新台阶,打赢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战的重大举措。近期,丹东市委、市政府频频出招,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方案、措施等,不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本期综合国内部分地区优化营商环境典型事例和成功经验,旨在以新的思路和理念给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带来一些启示。

●经验做法

厦门打造国际一流

营商环境示范区

    一、创新新高地,首创范本全国推广

    一是一路“绿灯”,创新审批。厦门首创商事登记“一照一码”,树立全国“一照一码”典型范本。实行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实现一网流转,一表申报,一趟取照,立等可取。率先推行“多规合一”城市治理体系,形成一张图纸、一个平台、一张表格、一套机制的“四个一”工作机制。二是抢“先”一步,政务高效。厦门建立“一口受理、部门分办、统一出件”“一站式”服务机制,实现审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业务协同和全程网上审批;率先全国推行国地税一窗联办,税控发票网上申领、“手机领票”等服务举措,促进纳税便利化;创新试点实施“四合一”服务,时间压缩3/4。建立“降成本、优环境”工作机制,率先试行免除集装箱查验服务费。

  二、环境“国际范”,一流标准机制护航

一是降成本优环境,让企业“轻装上阵”。厦门市全面梳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涉企基金,逐项清理不合理、标准偏高涉企收费和事项,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出台系列降成本政策措施,并率先试行免除集装箱查验服务费。二是线上线下服务,多部门联动保障。率先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链接建立“一点接入、多部门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法律服务与司法保障体系。率先构建与国际接轨、市场化运作的纠纷仲裁与协调等法治化机制;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成立国际商事仲裁院、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成立自贸试验区法庭、自贸试验区检察室,创新设立涉台涉企人民调解委员会。三是“信用厦门”,给知识产权安上“防盗门”。率先建立厦门自贸片区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制度,成立厦门自贸片区知识产权智库;率先出台厦门自贸片区知识产权评议办法;全国首创第三方信用评级,建立健全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共享制度、信用承诺制度、信用联合惩戒制度和社会共治制度等全国首创改革措施;厦门市社会信用信息在线上报工作平台上线运行,推动公安部自然人身份认证系统在市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厦门”网站的应用。

    三、投资快车道,精准扶持快步发展

    一是投资见效快,“用户体验”是关键。厦门市首创“互联网+招商”的服务模式,开辟湖里商务信息手机APP 打造面向海内外投资者、广大群众的一站式信息服务超市。二是开出清单,指路投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备案管理”的管理模式,外商投资办理时间由3个工作日缩短至1个工作日。三是企业减负,政府简政。率先实行“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企业提交的材料由实施前的535份缩减为112份,办理时间由实施前的15个工作日缩减为1个工作日。政府职能也从“三证三号”到“三证合一”,再到“一照一码”。四是“台企快车”,优势凸显。厦门片区管委会与台湾安侯建业签署合作备忘录,开通“台企快车”服务,为台企入驻厦门片区代为办理入区咨询、代办商事登记及地址托管等事项,吸引台资企业落户厦门片区,分享自贸试验区政策红利,实现 “一站式”服务。五是政策扶起来,企业走出去。鼓励实力企业赴境外投资,加大对境外投资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提升对外经济合作的总量和质量;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设立厦门市“海丝”投资基金和境外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产业子基金等,支持企业“走出去”;建立由政府部门、商协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涉外机构等功能板块构成境外投资“一站式”服务平台,采取线上线下同步方式,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投资管理、商务咨询、政策引导、金融支持、法律辅导、财税服务、风险评估等信息服务。

  四、贸易做桥梁,服务两岸亲如一家

    一是对标国际,一站服务。企业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完成通关业务、港航物流业务、商贸金融服务及综合业务查询等办理,实现“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一次申报、一次办结”。通过向所有报关企业开放QP系统资源和开放报关单号码资源等系统设置,取消了部分数据传输处理服务费、客户端维护费等收费项目。二是监管首创,减负而行。厦门市全国首创建立关检“一站式”查验模式,为企业节约重复装卸费用550多万元;全国首创“进境应税个人邮递物品在线申报”,举措可缩短单票邮件的通关时间,审核时间仅需10秒,大幅节省70%的人力资源;全国首创“区域外飞机维修一体化监管”模式;全国首创“保税料件交易”,采用“保税交付”或“征税交付”的方式交付给区外企业使用;全国首创“保税展示交易内销货物电子化分段担保”。三是服务两岸,厦门先行。厦门充分利用台北金门以及金门厦门航次,实现两岸快递货物一周“三进两出”的高密度航次,加强对快件企业的吸引力。

 杭州深入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激发发展动力

    一、深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一是加强“两单”制度体系建设。拟定实施市权力清单管理实施办法、政府部门职责管理和职责协调管理办法以及强化行政审批等权力运行、责任到位的配套规范性文件,促进“两单”落实。二是加强部门职责体系建设。将“两单”成果认真加以运用落实,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拟定实施政府3-5年职能转变任务分工方案;合力推进部门加大购买服务力度,分批推出政府购买服务清单。同时,积极探索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管理体制、大交通管理体制等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职责体系。三是加强“两单”履行情况监督检查。调整完善机构编制绩效评估指标,深化与巡视、审计合作的联审评估工作,加强机构编制专项督查评估,增强“两单”执行实效。

    二、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应用

    一是完善公共平台建设。归集水、电、气、公交、通信等公用事业单位的信用信息,为社会公众参与失信行为监管提供便捷渠道,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信用建设。二是持续推进信用政府应用。继续把信用记录使用作为政府联动监管的重要手段,力争实现在审核企业发债、政府财政专项扶持资金中100%查询和使用信用记录。在年度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招投标过程中,实现50%使用信用报告。做好司法信息的依法公开,提升司法透明度。三是持续推进信用社会应用。打造市民“诚信卡”,在医疗卫生、公共交通、数字校园、公园年卡和教育培训等领域拓展信用便民服务应用。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电商平台合作,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失信惩戒机制。建立企业年度报告、企业失信黑名单、经营异常名录披露以及市场禁入和退出等机制,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四是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建立开放公共信用信息的资格审查制度,保证信用服务机构合法合规地使用公共信用信息。鼓励政府部门通过合法途径购买和使用第三方信用服务,引导保险、融资等非银金融机构使用信用产品,拓宽信用产品销售渠道。

    三、加快推进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研究设立大数据管理部门。负责研究制定政府和公共大数据收集、管理和开发应用规范,组织编制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协调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与维护。二是出台政务数据的共享和开放法规性文件。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的部门间共享和社会化利用,强化数据安全管理。三是加快杭州政务云的应用和推广。建立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对数据的目录、标准和格式进行统一和规范,加快综合数据库建设,并与审计、监察等部门做好对接。

    四、加快推进分类综合执法改革

    一是按照市场监管、城市管理、文化管理等分类,构建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执法体制相一致的权责统一、精干高效的综合执法体制。整合规范执法主体,理顺市、区、街道三级执法体制,优化执法力量配置,推动执法重心向街道、乡镇下移。二是理顺执法工作机制。建立协作机制,强化部门协调配合;推进执法与司法衔接,实现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无缝对接;建立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五、加快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组建杭州市企业信用促进会。制订企业信用示范管理创建标准及管理办法,建立全市信用管理示范企业培育库,参与信用管理示范企业创建工作。二是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监督的机制。在对企业年度报告和即时信息抽查时,适当引进社会中介力量,充分发挥企业所在地社区作用。

潍坊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优化营商发展环境

一、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放宽登记条件
  除国务院规定的27个行业继续实行实缴制外,其他所有行业公司注册资本改为认缴登记制,公司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依法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出资总额或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除以募集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外,公司设立登记或注册资本变更登记时,无需提交验资报告。同时,进一步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特定行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
    二、实施年报公示制度,实行“先照后证”

将企业年度检验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企业按规定于每年的11日至630日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报送上一年度的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未按规定期限履行年度报告公示义务的企业,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并公示。实行“先照后证”制度,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保留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许可事项外,市场主体直接向工商登记机关申请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不须审批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从事须经审批许可方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凭相关材料向审批部门申请并取得批准文件、证件后开展经营。

三、改革住所登记管理,实行名称登记改革

改革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实行住所(经营场所)申报制。由申请人申报住所(经营场所)合法使用证明,登记机关只对材料进行形式审查,不再审查其产权权属、使用功能及法定用途,申请人对申报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允许“一照多址”和“一址多照”。企业名称只要不与他人在先权利发生冲突、不涉及法律法规禁用条款,均允许使用。允许企业根据经营范围自主选择名称的行业表述。取消企业设立后一年内不得变更企业名称的限制。探索试行高新开发区、滨海开发区行使冠“潍坊”行政区划企业名称核准权。

四、落实信用信息公示,强化信用约束

落实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工商部门、审批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应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平台上传、接收、反馈市场主体注册登记、许可审批、年度报告、行政处罚等信息。建立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对不按规定期限履行年度报告公示义务、通过登记的住所(经营场所)无法取得联系及存在其他经营异常行为的企业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并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对被永久载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公示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且情节严重的,被吊销营业执照以及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等情形的企业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黑名单”)

把握“亲”“清”二字 

提优苏州营商环境

    一、积极实施可预见的发展政策

    世行的研究证明仅仅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企业新投资增长可能性就会提高30%。苏州“安商”理念的核心是要给投资商一个透明的、可以预见的政策判断,一个稳定的、可以信赖的发展环境;“富商”的核心是给投资者一个可以预期的投资回报,一个综合商务成本低、成长前景明朗的投资信心。透明公开、连贯稳定、可预见的发展政策提升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内生机制

    为了培育创新创业的良好营商环境,2015年,苏州在全省率先启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全程电子化”登记制度改革,积极发挥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商标权质押等各类融资登记职能,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2016年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大会又提出“尊重企业家,尊重创业者”“企业有所求,政府必须有所应”新要求。

    三、以创新对外开放新体制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实施,积极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率先复制自贸区海关监管创新制度等政策,开展张家港保税港区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还获批开展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和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全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落户苏州。

    四、创新体制机制提优苏州营商环境

    为了优化政府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方式,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尝试进行大部门制改革,构建法治政府、法治市场、法治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建设先导区,探索建立审批、服务、监管顺畅高效的权力运行体系,让法治成为苏州营商环境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淄博精准发力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在精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上持续发力,努力引领简政放权的新常态

做好与全省其他地市的动态对比,进一步规范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子项,全面清理和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始终保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扎实做好国务院和省取消、调整审批事项的承接落实工作,通过专项督查等方式,夯实、完善近年来市、区县在承接落实审批事项工作中建立的监管机制和工作流程,督促市直部门加强对区县承接部门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研究解决区县审批工作力量薄弱、不适应工作要求的问题,确保工作不中断,审批不脱节。  

二、在优化流程创新机制上持续发力,努力达到审批服务的新高度

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和主审代办工作机制,明晰企业登记并联审批流程;全面推进建设项目前置审批区域化评估评审;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积极推进流程再造,清理取消没有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的审批要件,减少审批材料和数量;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全面梳理和公开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坚决砍掉各类无谓证明和繁琐的手续,加快政务服务大厅功能升级。

    三、在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上持续发力,努力打造高效服务的新平台

    加快全市网上审批系统建设和省级系统互联互通。按照全省统一规范、标准,进一步完善网上审批系统,实现市、区县网上审批系统联网,推进全市审批系统与部门专网、垂直网络互联互通、资源整合;开展网上审批服务和公共服务向镇办延伸试点,市级网上办理事项零次和一次跑腿的比率达到70%以上,区县级达到50%以上。

    四、在规范中介服务上持续发力,努力开创中介服务市场的新局面

    落实淄政办字[2015]74号文件要求,抓好中介服务事项和收费项目清单的动态精简,加强中介服务收费监管;分类推进、试点先行,积极推进从事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主管的社会组织及企业与部门脱钩工作;进一步完善中介服务超市运行机制,打造“开放、规范、便捷、高效”的中介服务平台,力争实现年内中介机构入驻市中介服务超市平台200家。

    五、在电子政务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努力实现政府监管创新的新突破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监管,扩大电子政务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推进政府公共管理创新。加快完善企业信息公示和“黑名单”制度,加快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强化信用监管。

泉州“三措并举”

打造优质投资营商环境

    一、实施行政服务标准化

    制定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改进行政审批工作的相关措施,重新梳理审批条件及流程,全市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审批环节统一压缩到5个以内,审批时限统一控制在法定时限的35%以内。建成市级电子证照共享大数据平台,创新生成电子版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电子版营业执照。以行政服务微信平台、手机APP、自助申报一体机、114预约服务为依托,建立 “一键”可查询、办件、预约的“掌上行政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

    二、推进项目审批高效化

    制定《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市级政府投融资项目概算调整暂行规定》,从简化程序、合并环节、减少材料、缩小审批范围等方面入手,着力构建牵头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同步审批的新型项目审批协调机制,优化简化市级财政投资项目预算评审,明确6类投资项目可简化程序不再进行项目预算评审,使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由原来最长需185个工作日压缩至政府投资类35个工作日、企业类33个工作日。

    三、推动企业登记便利化

    先后推行简化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放宽经营范围登记、发放电子营业执照及全程电子化登记等便利举措推动企业登记注册便利化。创新采取网商虚拟产业园“集群注册”登记模式解决网商主体登记登记难的问题;开展“承诺制度”,试点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使企业登记手续更简、更快、更省。

江门转变思想作风 

优化创业营商环境

    一、大力推进“十五证合一”

    20159月,江门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20168月在全国率先实施九证合一改革。今年2月,江门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企业注册的十五证合一和个体工商户注册的五证整合十五证合一改革是在原九证合一的基础上,新增加了6个相关证表;个体工商户五证整合是在两证整合(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的基础上,新纳入公安部门刻章许可证、人民银行开户许可证和机构信用代码证等3项内容。我国开办企业平均耗时28.5个工作日,而江门市十五证合一改革后,开办企业仅需时7个工作日,提交的材料减少60%,从原来9个受理窗口变为只需跑1个窗口。实施个体工商户五证整合改革后,从事一般个体经营活动开办阶段的全部证照手续时间缩减50%以上,申请表格资料压减近45%,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新活力、新动能,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

    二、硬件服务设施注细节

江门市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部门市直44个,对外办事窗口250个,全部采用敞开式对外服务,各层均设有宽敞的办事轮候区,并提供问询导办、查询公用电脑、饮水设备、吸烟室等设施,为服务对象提供舒适优雅的办事环境。

    三、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

江门市行政服务中心实行联合调研、联合查看场地、联合审批、联合监督四联合审批模式,全面推行联合(并联)审批制度,在积极开发推行行政中心综合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一站式一网式并举的一条龙服务,整合为行政审批、管理协调信息咨询、效能监察、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六位一体的综合行政服务平台。在具体细节上,江门市行政服务中心充分体现出贴心的服务和人性关怀,比如设置了等候排队的叫号机,还摆放了《读者》等刊物供等候者打发时间,并提供完善的服务流程指南和相关资料介绍,并在冬天冰凉的金属材质座椅上垫上坐垫等等。 

    四、优化创业营商环境

随着江门市多证合一改革在全市全面铺开,并先行在新设立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实施,下一步将逐步扩大到变更、注销业务,实现改革业务流程全覆盖,给企业和群众创业投资带来更大便利,对于优化创业营商环境的意义深远,对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得益彰。近年来,江门市的营商创业环境受到各方的青睐,由此催生国家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最终选择和江门市政府、江门同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建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

●获得启示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举措落实到位

    一是政府服务方面。回归政府本位,从自我治理开始,进而治理社会环境,营造一个更公开透明、诚信法治的营商环境,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致力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机关干部必须具有公仆境界,牢记使命,谨记责任,积极践行。二是以工匠精神组织实施。要把大力营造追求极致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薄弱环节,拿出硬招,狠抓落实。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推进职能转变协调机构的作用,及时做好对优化营商环境进展的督导,推广好经验。三是勇于担当,强化干事干成事的意识。要建立容错机制,对探索中的失误,只要符合改革大方向和地方实际,都应予以宽容,不求全责备,让干部愿作为、敢担当。

    二、健全完善机制,促进企业满意度均衡提升

一是强化政府自身管理水平提升。针对部分企业对信息公开、企业参与、政府效能总体评价较低的现状,要引导有关部门从企业需要出发,信息透明、完善法规、加强宣传。重点推动政府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要加强效能管理及县()区基层政府管理,提高管理的透明度。二是推动企业满意度均衡化。针对政府公共服务办理手续便捷不均衡问题,在现有框架下探索更有效的运作模式,构建新型服务与监管机制。探索建立并逐步推行投资项目审批首问负责制,“一站式”受理、“全流程”服务,一家负责到底探索创新市场监管模式,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对市场主体实施“智能”监管;充分借助互联网+”,在全市推进企业登记网上办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先行先试。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可以突破提交申请的时间地点限制,实现零费用、不见面、无纸化的网上登记注册目标。三是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结合丹东实际,适当增加涉企服务考核指标并提升指标权重,或适时建立涉企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企业公共资源享受程度、政府公共服务企业满意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建立动态的考核机制。

    三、优化政府服务,有效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一是大力推进多证合一,将更多涉企证照与营业执照整合,营造更加便利群众办事创业的环境氛围。是转变作风,努力实现企业“点菜”、政府服务。要像抓信访工作一样抓营商环境,鼓励干部深入到工厂车间帮扶重点企业和项目重点,仔细探查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拿出“放大镜”,帮助企业化解难题。是着力提高涉企政务服务效率。要依托各级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力争实现各类服务事项预约、申报、办理、查询等全流程网上运行。要把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结合起来,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让企业需要办理的事宜能够及时得到回应和解决。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