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7年
2017年

他山之石 2017年6月30日第6期

发布时间:2017-10-31  |  浏览:

各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经验做法

结合当前形势和任务,丹东奏响了实施“以港兴市、开放兴边、创新驱动、生态立市、全域旅游、优化提升六大战略的最强音,创新驱动是“六大战略”的不竭动力。为此,丹东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培育振兴发展的新动力,提升丹东整体竞争力、吸引力。许多城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其大胆探索,率先实践,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保定打造创新驱动经济强市

一、给大政策 创好环境 做优创新生态

    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企业创新的八条措施》《保定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保定市科技技术顾问工作规则》《保定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等29项政策措施。在省内率先启动《保定市“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对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在支持方向上更加注重新兴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平台建设,更加注重发明专利成果转化,更加注重企业快速增长。深化落实国家出台的《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实验方案》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决定》《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把科技创新等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优先发展,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提高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和使用效率。

    二、搭建平台 做大载体 做硬创新支撑

一是推动大合作。市四大班子领导带头到北京、天津对接,与北京城六区、天津主城区开展全覆盖式合作,全面深化与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关村科技园、清华大学等方面的战略合作。二是打造大园区。为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保定市主动服务京津产业转移,在全市谋划了10大重点板块、25个重点产业园区。三是组建大联盟。充分利用科教资源和地缘优势,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通过共建研发机构,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结合新机制,带动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三、激发活力 释放潜能 做活创新主体

一是打造“顶天立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引导企业立足高端发展,扶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快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二是培育“铺天盖地”。在全省引领开展“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工作,实现了“四个率先”:在全省率先出台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率先开展众创空间认定管理、率先成立众创空间创新联盟、率先与北京众创空间联盟合作。三是开展全民创业行动不断激活创业主体,鼓励无业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转业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创业;不断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不断放宽准入条件、经营场所限制、前置审批限制,简化各种审批程序,推广一站式服务模式;提供政策支持,落实各项减免政策,金融信贷不断向小微企业倾斜,不断优化服务环境,为创业者提供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和生态环境。 

四、整合资源 众创众成 做强创新保障

一是让机制“活”起来。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整合创新资源,赋予创新主体更大自主权注重搞好金融、财税、户籍、社保等政策与科技政策的衔接配套,形成了科技创新的整体效应。围绕用活科技成果,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制度,让机构、人才、设备、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二是让人才“聚”起来。围绕激发社会活力,健全“双创”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创客空间、创新社区等多种形式的众创空间,打造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的新型众创空间。借助保定“大学城”的优势,鼓励支持企业人才家园建设,吸引更多大学生到保定就业创业。三是让引擎“动”起来。下好金融与创新融合发展的“先手棋”,积极推广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商业模式;构建创新的金融支撑体系,支持科技担保机构、科技创业投资机构建设,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各类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在全省率先探索科技金融合作,制定了《科技金融合作资金及合作贷款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四是让服务“暖”起来。把“来到保定、一切搞定”“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作为一种理念、作为一种承诺、作为一种行动、作为一种作风在全市叫响开展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一站式服务。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建设了集北京市计算中心保定分中心、京津冀技术交易保定信息平台和中国智能电网技术交易服务平台、保定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站、保定市科技查新工作站为一体的“保定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全市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综合科技服务。建立保定市科技企业信息和技术需求两大数据库建设,有效解决企业技术瓶颈无门路破解、京津有科技资源无处落地产业化的问题。 

重庆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一、解决好创新发展的三大关键支撑

一是解决技术供给问题,要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加快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以院校为依托、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军民融合为特色、以开放协同为保障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解决资本来源问题,要花大力气推进科技金融改革,颠覆传统金融模式,加快完善创投体系,重点是构建股权投资、债权融资、众筹募资三大体系。三是解决创新生态问题,要统筹布局创新平台。围绕科技研发环节,着力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环节,着力打造技术转移平台和新型孵化平台;围绕产业培育环节,着力打造创新特区和开放特区,特别是国家自创区和国家自贸区。

    二、加快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

    一是积极创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推进PPP建设模式,做好轨道交通、铁路建设、综合枢纽PPP试点项目相关工作;二是强化创新工作组织领导,把创新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三是着力打造创新工作新动能,评定创新成果奖;四是加快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特别是在跨座式单轨建设、装备自主化及产业集成化等领域,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带动力强的科技成果和拳头产品。

    三、以转型升级为根本强化技术创新

一是以转型升级为根本强化技术创新,多措并举保障创新,进一步激活企业创新活力;二是紧紧围绕重庆市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实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设备、交通运输装备、智能制造、工程技术服务五大产业;三是建立集团“重大创新项目库”,加大研发费用投入,加快重点新产品和重点项目的研发推进速度;四是扩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规模;五是进一步完善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整合资源,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工程及水电、风电工程总承包能力,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等。

四、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北碚区聚焦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三个创新链关键环节,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将加大对研发投入高、产品竞争力强的科技企业支持力度,增强区内大型企业的辐射带动力,提高中小企业研发能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依托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建“校地企协同创新平台”,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充分发挥资本在创新活动中的支撑作用,有步骤地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国家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区相关工作。

新昌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之路

一、培育创新主体

    想尽办法留住企业。新昌为留住本土企业,留住这些坚守的创新主体,牢固树立“留住企业就是最大招商”的理念,着力破解制约因素,优化服务环境,提升城市承载力,用政府的服务、环境的改善、老百姓的口碑留住企业。二是把研究院建在企业。围绕做强产业链,在符合条件的企业布局建设重点企业研究院,并由其主持重大瓶颈技术攻关,同时吸引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青年科技人员到研究院工作。三是企业创新投入不断加大。陀曼精机创新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倍,依靠创新成为中国轴承套圈车削自动化装备领域的领跑者。四是做强主业创新。新昌90%以上的工业企业坚守主业、专注主业,一心一意做大做强。不少企业已向“专、精、尖、特”方向发展,成为细分行业的“领跑者”。五是龙头企业带动创新。三花控股带动本地40多家中小企业一起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智能纺织印染装备产业有400多家上下游企业为日发精机、泰坦股份等龙头企业配套  

二、集聚创新成果

  企业自组创新团队,自主研发技术。陀曼精机自建自主创新团队,经过8年多的努力,申报专利200多项实现了从行业的追赶者到制定行业标准的领跑者转变。二是向海外先进企业要技术。通过与海外先进企业合作,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通过并购海外先进企业,引进新技术,实现转型发展。向大院名校要技术。推动规上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编制技术难题需求、企业合作、专用电子等产品对接、技术类项目合作、人才团队合作等五张清单,建立县与区、县与所、县与校新型双层双向长期合作机制。向科技大市场要技术。启动加快技术市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改造了科技大市场,建成了科技展览厅,开通了科技成果网,实行线上线下融合的运行模式。

三、激发人才活力

一是创新引才机制引进人才。实施“天姥英才”计划,每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资金,引进资深专家、海外工程师、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和高端创新团队。探索企业柔性引才机制,实行“户口关系在外地、平时工作在新昌”模式,鼓励高校研究生团队来新昌企业工作。二是创新激励机制留住人才。新和成、日发精机等企业因企制宜,采取股权激励、科技项目销售分成、项目制奖励、一次性创新重奖、荣誉激励等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实现才尽其用。新昌企业平均薪资水平最高的群体是科研人员。三是打造创新文化培养人才。浙江医药奉行人才“来去自由”的理念20年不变,对引进的人才,一律优待,对离职的人才,一律不卡不堵。四是解决后顾之忧保障人才。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人才住房问题,新昌政府转变思路,出台政策,一方面集中建了1000多套人才房另一方面允许有条件的企业自建人才房。对引进的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购房补助。

四、聚焦产业创新

  一是让传统产业插上网络化、智能化的翅膀。传统产业在新昌占有很大的份额新昌企业把握机遇,主动作为,促进信息技术向生产、设计、市场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二是聚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主攻方向围绕传统产业升级的需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新兴产业。三是培育“三名”企业。在新昌,名企、名家、名品高度一致。

五、谋划创新空间

  一是提升发展高新园区,打造核心载体。集中资源,推动新昌高新园区主攻智能纺织印染装备产业,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以企业为主体并由企业主导,布局建设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开展重大瓶颈技术攻关,实施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规划建设科技城,打造科技孵化基地。为了集聚创新要素,新昌下决心从县城边上安排1平方公里区位比较优越的区块,建设科技城。三是淘汰落后产能,为绿色集约发展腾出空间。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狠抓产业转型,推进新昌江两岸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产业导向,严把产业发展关。

长治开启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新征程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一是继续推进全市200平方公里煤化工集聚区建设,力争建成国内产业规模一流、技术含量一流、产业链完整性一流、装备水平一流、绿色循环发展流的国家现代煤化工基地。二是进一步放大汽车及零部件装备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建设全国重要的专用车生产基地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三是充分发挥医药龙头企业作用,做强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等优势产品,培育壮大医药产业四是以建设“智慧城市”为主线,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信息惠民体系推进智慧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升级等重点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 

二、能源产业创新工程

一是加快实施低热值煤发电和“上大压小”火力发电项目,建设千万千瓦电力基地。二是充分利用煤层气资源丰富的优势,稳步提升煤层气抽采水平。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光伏发电前沿技术依托基地”,扩大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机规模,形成多轮驱动、低碳绿色的综合能源体系。 

三、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工程

一是充分发挥传统装备制造行业优势,把握装备制造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二是按照“整合资源、产业协同、规模经营、创造名牌”的原则,以优势产品为龙头,进一步做大做强防爆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装备、煤机装备、智能装备等产业。三是通过老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利用腾退土地,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改造利用老厂区、老厂房开发建设“双创”基地。四是以城南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淮海工业集团、清华机械厂两家企业为依托,利用军工企业在产品、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军工民企融合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四、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

一是以太行山生态休闲游和红色文化游为重点,包装一批旅游项目,引进一批经营主体,打造一批精品景区和旅游线路。二是以发展工业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和农产品物流为重点,通过多式联运、连锁物流、冷链物流、第三方物流等方式,支持骨干企业提升运输装备技术水平。三是结合产业布局,以“综合物流园+专业物流”的模式,新建一批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四是以发展医疗服务、体育健身休闲业为重点,推动医疗养生、休闲、保健联合发展,加快健康产业“内生外引”,培育引进一批有特色的健康产业企业和带动性强的项目。 

五、特色现代农业增效工程

一是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引领,以绿色农业发展为主调,大力发展优质玉米、谷子、高粱、中药材、蔬菜(食用菌)、干鲜果品、规模健康养殖等特色产业。二是在“三品一标”认证、区域公共品牌培育、企业知名品牌扶持上下功夫,从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追溯监管、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发力,致力建成一批绿色产业示范村、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和示范县。同时,积极打造沁州黄小米、沁州绿蔬菜等一批知名品牌。

六、“双创”孵化新产业新业态工程

一是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的创新创业运营机构,建设“长治市工业技术研究院”,谋划一批成本低、要素全、便利化、开放式的科技创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专业创新创业机构。二是以天空之城创业基地、唯美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钜星众创空间等为示范,打造更多的新建基地型、旧企业闲置厂房改造型、城市楼宇型等小企业创业基地,实现各类创业者“拎包创业”。

西宁市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重大政策

一、突出创新主体

  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新机制。实施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倍增”工程和科技“小巨人”计划。充分发挥园区在科技创新中“特区作用”。聚焦西宁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加快培育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北川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和西宁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形成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创新资源集聚区、创新政策先行先试试验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加快扶持组建以产业为依托,行业领头企业、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发起,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机构)协同参与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

  二、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

  规划创新发展重大区域布局,发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集聚、孵化、扩散和示范作用,整合生物园区、青海大学科技园、西宁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创新资源。大力支持国家、省、市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在锂电、光伏、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轻金属合金、特色纺织、信息技术等领域,重点建设若干共性技术研发支撑平台和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采取市、县区、园区联动的方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加快建立和推广科技创新券制度,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加快建设西宁科技大市场,全力打造青藏高原科技创新中心标志性工程,建设引领全省科技创新示范区。充分利用北京、上海科技成果外溢的优势,将西宁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西宁-浦东科技合作交流中心打造成为西部地区先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好用好浦东新区等西宁的“科技创新飞地”,开创国内跨区域合作交流新局面。

  三、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落实1个20%和1个翻一番政策,全力推进2个80%刚性任务既:各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增幅不低于20%。坚持属地管理和市本级财政配套原则,联动开展科技资助和奖励,逐年增加市、县区、园区财政科技计划经费,整体实现翻一番。提升区县、园区科技投入力度,确保科技经费逐年增长;提升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D)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改革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对于市场导向类工程化等科研项目,经立项实施和第三方审计后,依照企业科研投入总量,以“后补助”方式按比例给予支持。实行项目立项改革,集中资金重点支持重大专项,增加单个项目资助额度,减少一般性项目支持。分别设立市、县区、园区专利专项资金,按照属地原则,用于本区域专利申请、维权、奖励等专利促进事业。完善专利补助办法,对列入市级知识产权示范和试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从市级科技资金中一次性给予5万元以上等配套奖励。每年培育认定10家以上市级企业研发中心,由企业所在地园区或区县财政给予奖励,市级从科技资金中再给予20万元以内的配套奖励。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自认定之日起,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减按15%所得税,自其取得第一笔收入的纳税年度起,6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科技型企业,自认定之日起2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第3年至第5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对当年度认定为国家级或省级创新型企业和试点企业,对当年度认定或复审通过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科技型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改革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增设西宁市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重大科技工程实施奖等具有品牌和公信力的社会奖项,逐步由申报制改为提名制。逐步提高市、县区、园区科技奖励额度。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包括现金和股权,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收益比例不低于70%,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合法致富。

  四、着力构建创新创业载体

  市级职业院校利用资源设立不少于2000平方米的公益性大学生创新创业场所。各区县、各园区结合实际,围绕本地区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特色,构建1个以上众创空间。经认定的众创空间,按相关规定给予奖励性补助。到2017年,以西宁创业孵化基地为核心,集聚青海大学科技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创新创业资源,全面建成西宁市城北创新创业聚集区。到2020年,全市建成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30家以上,培育企业600家以上,初步形成要素齐全、功能完善、合作开放和专业高效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到2017年各区县建成1个以上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各园区全面改造升级现有孵化器规模和功能。在北川省级高新区加快落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项目。到2020年,全市培育400家以上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机构。

  五、加快人才评价制度改革

  实行2个突破1个分离的科技松绑政策:突破科技人才职称限定。坚持应用技术研究重在市场认可的导向,改变全市科技人才评价过于单一和偏于理论研究的倾向,淡化应用性人才论文要求。加快建立以创新质量、创新贡献、创新效率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在本专业领域取得授权专利、研发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的;主导国内外技术标准制定或修订的;在本专业领域取得重大创新的;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创新人才;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规定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一律突破学历、岗位、职级等条件限制,优先破格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突破企业人才职称限定:在市属权限范围内,对企业人才申报评定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不受学历、单位所有制、岗位及评审通过率限制。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在继续教育学时要求上适当放宽政策。下放经开区各园区职称评审权限,在各园区搭建由园区主导、市直有关部门参与的职称评审委员会,开展企业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统一组织高级职称预审、上报评定等工作。探索推进评聘分离改革:在坚持学术技术水平和从业资格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在应用型科研院所探索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相分离试点。探索建立个人自主申报、岗位评聘分离、政府指导监督的新机制。加快建立与市场聘用机制接轨的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制度。改革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完善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和机关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允许和鼓励其保留基本待遇到省市内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离岗在省市内创办企业, 3年内返回原单位的保留人事关系,工龄连续计算,并与在岗人员同等享有职称评聘、岗位普升、社会保险等待遇,创业所得归个人所有。选择继续创业的,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并办理社会保险转移手续,档案交由所属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托管。对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含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事业单位科技人员,自愿到企业工作的,允许所在单位提前办理退休手续。对休学参与创新创业的在校学生,保留学籍,实施弹性学制,并按相关规定认定创新创业学分。

马鞍山实施创新驱动

建设创新城市

   一、抢抓机遇,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一是积极抢抓“全创改”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创新主体,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全力组织企业申请省“1+6+2”政策支持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二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该市与南大、北大、上海交大等高校院所联合设立研发平台,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各3家,国家机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验收。三是加大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力度,马鞍山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评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二、瞄准产业转型,打造重工业制造中心

一是形成了加快建设“四个中心”、“一链一基地四园区”产业发展规划、《马鞍山市工业倍增行动计划(2014-2017)》,大力发展交通、冶金矿山、专用设备等机械制造产业,带动重卡专用汽车及零部件、车轮、冶金压延成套设备及博望刃模具、机床等主要产品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二是以延伸铁基新材料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为主线,培育壮大汽车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三是明确了下一步发展路径和近期目标加快机械制造业发展

三、集聚高端人才,创新氛围更浓厚

一是科技创新券的实施、科技“小巨人”的培育、科技人才团队招引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二是坚持出政策、建平台、促改革、聚产业、强服务“五位一体”推进自主创新工作,全市科技创新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三位;三是出台高层次人才团队资金管理办法,增设投委会表决环节,实现“评投分开”,有效强化了资金监管和风险防控。

淮安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大创新目标

2016年初,淮安创造性提出了打造“知识产权零侵权”城市建设,努力营造良性创新环境。出台了《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意见》,拟制了《淮安市知识产权“零侵权”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16-2020年)》,成立了淮安市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调解委员会

二、六大创新工程

为了解决科技创新工作的难点问题,市科技部门牵头,先后赴上海、深圳、北京以及苏州、常熟等先进发达地区调研,学习借鉴先进做法,找到了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症结所在,主要有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足、产业发展未占据价值链顶端、科技园区的创新浓度不厚、科技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科技创新与群众生产生活联系不紧密以及知识产权意识不高等六个方面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科技人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提出了创新主体提升、产业创新发展、园区提档升级、科技服务推进、科技创新惠民和知识产权示范等科技创新六大工程,写进了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三、两大高新区建设进展顺利

2016年,全市上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修订了淮安高新区发展规划,顺利完成科技部专家组现场考察调研,目前,淮安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的相关工作已经由科技部报送至国务院,“最后一公里”有望不日打通。金展数控机床产业园、清华云计算设备制造和大数据中心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的高端装备制造和信息产业项目落户高新区。同时,盐化新材料产业园申报省级高新区成功获批,修编完善了苏淮高新区发展规划。

四、十一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市科技部门重点推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由江苏淮安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有限公司、淮安食品科技产业园管理服务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洪泽爱食派水产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筹建的淮阴现代农业星创天地、洪泽食品产业星创天地、淮安智慧猪业星创天地、洪泽水产星创天地正式获得国家科技部认定,实现了以农业为主题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零的突破。这四个国家级星创天地,旨在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运作方式,集聚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促进农村创新创业的低成本、专业化、便利化和信息化,未来将成为市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市区两级科技部门还积极指导推动淮安区施河镇申报教学体育装备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基地,并成功获批。 

五、新创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市科技部门重点凸显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制定印发《淮安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淮安市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方案》和《淮安市科技创新龙头企业遴选办法》,深化财政科技投入机制改革,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券、科技贷款贴息等普惠性支持方式的比重,更多地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积极开展“科技政策辅导队”活动和落实省40条科技政策“百日行动”,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科研装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各项激励政策,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有效发挥政策对全社会科技创新的长效激励作用。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