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6年
2016年

他山之石2016年3月29日第三期

发布时间:2016-07-19  |  浏览: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开创城市建设新局面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关乎城市形象、文化内涵和精神水准,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至关重要,是牵动民生的大事。为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许多城市在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创新城市管理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想办法,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其经验做法对建设大气秀美新丹东,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创新城市规划理念,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杭州坚持高起点编制规划,整合规划资源,提高规划水平,构建了“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城市空间形态,逐步形成了杭州城市规划特色。一是高起点。高起点就是强调规划编制的高目标、高视角、高质量,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高度,借助“外脑”,借用“外力”,邀请国内外高水准规划设计单位,研究规划新理念,形成规划新思路,为各项规划的编制提供先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二是组团式。组团式规划,既要保持副城、组团空间形态的多元性、多样性、丰富性,又要坚持整个市区功能布局的协调,形成多样统一的大都市空间形态。杭州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规划“塘栖、良渚、余杭、临浦、瓜沥、义蓬”六大组团,各组团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城镇群。三是网络化。网络化就是以市区为中心、县域为依托、中心镇为基础,多层次、多节点、开放型的市域网络化大都市格局,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强调规划的系统性、多样性、互动性和开放性。以网络化大都市总体规划和“十二五”建设规划为依据,加快规划资源整合,构筑“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中心镇)+中心村”网络化、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体系。做优老城区、做强新城区、做大县(市)城、提升中心镇,变郊县为郊区,实现城乡区域融合发展。

洛阳进一步增强城乡规划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强化各项规划法定化效果和执行度。一是专家在政府规划决策上将有更多发言该市重新组建洛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和洛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国家或省市行业专家、社会人士及发改、财政、建设、园林、旅游、交通、教育、文物、国土、规划等市直各部门主要领导组成,扩大人员组成范围行业专家在决策时拥有更多发言权,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将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成立文化专家评估小组,对城市总体规划、建筑风格、建筑色彩、文化元素等进行规划论证、评审把关,并落实到小区、园区、公园、故居、历史街区、市政工程等项目中。二是加快生态城市系统规划和设计重点加快推进组团发展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洛北城区管线综合规划、水系综合提升规划和水电气暖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布局规划。加强对建筑设计、城市风貌规划的约束和指导。从城市的总体空间布局到局部地段建筑的群体设计和重要建筑的单体设计,规划部门将对建筑色彩、景观轴线、天际线、节点地标、建筑密度等内容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以此打造疏密有致、生态宜居的城市风貌。三是重点工程规划专人协办,棚改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全市重点工程和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服务,凡企业需要办理的有关手续,都将安排相关责任人协助办理,并解决好审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开工。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及保障房项目:开通规划审批绿色通道,采取优先受理、优先研究、优先审批、即到即办、催办帮办等措施,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建立项目批后管理档案:修订《建设工程批后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划部门将原先批后管理从总图阶段介入改为从建设阶段介入,为每个建设项目建立批后管理档案,对在管理过程中发现的违章违规行为,及时告知建设单位整改或移交监察支队查处。 

惠州创新规划编制思路,探索规划管理新方法。一是开展第三方技术审查。其中,开展第三方技术审查,是通过公开选取,委托第三方对规划编制草案进行审查,并承担审查连带责任。2015年3月,市住建局制定了《惠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三方技术审查工作办法(试行)》,并印发实施,该项工作的开展在全省范围内尚属首例。二是试行“控规许可清单”制度。根据市委、市政府印发的《惠州市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将地块的四至范围、土地性质和使用强度等相关指标数据分送各部门,在取得各部门“许可清单”后,一并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在公告中列入建筑风格控制要求。在土地出让前,将各有关部门提交的“许可清单”的有关指标细化到每一块单独出让土地的规划条件告知书内。“控规许可清单”的改革创新做法,实现了管理前置,压缩地块开发审批的程序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三是通过方案竞赛提高规划水平。在重点地区城市规划设计方面,注重采用规划方案竞赛形式,激发规划编制单位创新思维,提高规划水平。比如2013年底启动了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在概念规划阶段,邀请了国内外三家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参与方案竞赛,经过专家评审和市规划委员会审议,最终选择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汉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城市建设思路,倾力打造全域山水园林城市。一是立足实情,厘清发展定位。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强市、特色鲜明文化名市、生态良好宜居城市”的“三市”战略目标,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人,即“双百”规划。规划指明了中心城市“西进、东扩、南移、北优”的发展方向,确定了“一江两区三组团、三轴十个功能区”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形成“三环、两横、两纵、十放射”的城市干道网络。二是科学规划,精心描绘蓝图。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完成老城区提升、名城保护、宜居、排水、综合 交通、绿地、功能布局与风貌特色等一系列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积极引进“一控规、两导则”编制理念和技术,多角度、全方位对城市空间布局、建筑色彩、体量 高度、空间轮廓、风貌特色等进行规划。风貌特色规划着重从城市空间形态、建筑风格、路网结构、高层布点及夜间亮化等方面入手,让市 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体现出“汉中味”。三是强力推进,规划落地生根。咬定规划定位及目标要求,以踏石留印的作风抓项目招商、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城市道路、桥梁、广场、文体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由蓝图变成了现实。拓宽了城市东、南、北3条主通道,进出城市更加畅通便捷;西一环南段、梁州路、南团结街等一批“城市断头路”先后打通,主干路、 次干路、支路相互衔接的方格互联网格局基本成型。全面梳理城市地下管网,推进东排洪渠整治,城市内涝得到有效缓解;污水管网体系初步建成,污水处理率91.2%;江北垃圾处理场、江南垃圾处理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从垃圾收集点到转运站再到处理场,一体化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已经形成。

二、强力推进节能减排,营造城市宜居环境

梧州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进一步打响“山清水秀生态美”的城市品牌。一是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破解雨洪内涝难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市区“小雨积水、大雨内涝”的突出问题,梧州于去年启动海绵城市相关工作,力争用五年时间,基本实现城市雨水自然积存、自动渗透和自我净化。地上,要加快城市森林系统和城市透水体系建设,发挥好山体、林地、绿地、花园、人行道等空间的生态海绵体作用,提升城市雨水蓄滞和涵养能力;地面,要加快溪流、湖泊、池塘城市水生态系统的修复,打通城市水系与江河的大循环,加快形成相互连通的生态圈;地下,要大力推进城市排水、排污、防涝等地下管廊建设,畅通城市“经脉”和“毛细血管”。二是大力发展城市绿化,保持自然生态优势。梧州注重抓好点、面、线布局,加快城市公园、城市绿地的改造提升,见缝插针在居民小区、广场周边、闲置地块等建设小型园林,让人民群众“推门见绿”;鼓励引导单位、社区和居民对护坡、建筑物、墙面、屋顶等进行绿化,打造城市立体绿化景观,让人民群众“抬头见绿”;推进环城森林林相改造,加强浔江、桂江、西江两岸防护林建设,改造提升城市主次干道和外联交通干线绿化景观,加快形成城市绿色生态走廊,让人民群众“放眼都是绿”。三是加强污水大气治理,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持续推进“碧水”工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制度,推进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加快江河污水直排口治理,重点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污水截流、收集,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全面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持续推进“蓝天”工程,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加大对空气质量“PM10+PM2.5联合控制”力度,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督,严厉处罚偷排超排行为,努力从源头上解决大气和水污染问题;健全区域生态合作机制,加强与珠西流域城市水生态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力度,保持流域生态环境,共同呵护千里西江。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低碳发展绿色崛起。加快完善循环经济体系,推动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低碳产业聚集发展,做长再生铜、再生铝、再生不锈钢等循环产业链,推动陶瓷建材、医药食品、林产林化、船舶机械等传统产业实施循环化改造,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推动资源节约和经济发展双量提升。

聊城创建中国北方中小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成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市。一是打造重化工业转型升级样板城市。聊城的主导产业主要是铜及铜加工、铝及铝加工、精细化工等重化工业,万元GDP能耗达到0.997吨标准煤,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是典型的高耗能型城市。该市将通过综合示范,加快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打造重化工业转型升级样板城市。二是打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应用示范基地。聊城是山东“东引西拓”的桥头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空气质量恶化等问题已经显现。作为全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全国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聊城将依托区位优势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大力推行绿色交通,优化城市交通体系,为建设生态聊城提供交通保障,对山东省及华北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起到示范作用。三是打造京津冀鲁豫雾霾治理示范区。聊城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聊城在京津冀鲁豫雾霾治理中的重要性。聊城产业结构偏重,又是山东省西电东输的电力基地,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排放强度较大。聊城将通过综合示范,把大气污染防治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山东省乃至北方中小城市做出示范,进而成为京津冀鲁豫雾霾联防联控示范区。四是打造引黄济津取水口清洁水源地。聊城是“引黄济津工程”重要取水口。在为河北、天津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聊城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目前,累计沉沙4100万立方米、占地2.2万亩。聊城将通过综合示范,探索一条治理黄河沉沙的新路子。

镇江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着力打造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一是实施顶层设计,优化空间布局。根据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要求,编制《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镇江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按照 “一区、一网、三带、十载体、多节点”的生态布局规划,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合理配置生态空间与建设空间,把全市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生态保护 “四大区域”,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腾出更多的生态保护空间。二是彰显青山绿水,映衬美丽镇江。该市对主城区26座山体进行生态修复,逐步改造成为亲近自然、视觉通透的开放式山体公园,将南山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成 “城市绿肺”;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环境整治、引水活水、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启动园区循环化改造。三是坚持低碳发展,打造绿色生活。在低碳建设上不断创新,该市打造全国第一朵 “生态云”,即依托 “云神工程”,在低碳城市建设管理云平台的基础上,整合国土、环境、资源、产业、节能、减排、降碳等数据资源,利用云计算平台提升大数据时代地方政府的基础能力、深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信息化综合管理;积极探索创新,在全国首创开发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平台,率先提出碳峰值,率先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实施碳评、能评、环评等 “多评合一”,在全国率先制定了 《镇江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暂行办法》;大力实施 “九大行动”,即优化空间布局、发展低碳产业、构建低碳生产模式、碳汇建设、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能力建设、构建低碳生活方式,并分解细化为126项目标任务 

南宁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亚热带风情的生态宜居城市。一是聚焦生态保护,着力打造绿色之城。坚持规划引领,大力实施公园绿地建设;深入实施“中国绿城”提升工程三年(2013—2015年)行动计划,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向美化、彩化、生态化、多样化、特色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二是关注生态修复,着力打造美丽之城。以石漠化治理为重点,加强山体、湿地、森林、绿地的修复保护,强化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重点推进邕江、18条内河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与保护,启动截污治污三年(2013—2015年)攻坚计划。建成一批河湖公园,“水畅、湖清、岸绿、景美”的现代亲水城市初具雏形。市本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分类资源化利用显成效。三是聚力功能提升,着力打造宜居之城。深入实施“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城市发展战略。罗文大桥、平象立交等十几座跨江桥梁和城市立交建成通车;吴圩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建成启用;4条轨道交通线路同时建设;青环路改扩建等城市道路工程全线开放,城市承载功能显著增强。2015年,104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四是强化科技创新,着力打造低碳之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应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环保”,实施绿道建设,积极发展轨道交通、公共租赁自行车等公共交通,全力推进节能减排。五是注重综合管理,着力打造和谐之城。建成南宁应急指挥中心,实现城管数字化。开展“大行动”,实行城管网格化。以“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专项活动为重点,开展“美丽南宁·生态乡村”活动,乡村环境面貌发生根本转变。

    三、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提升管理治理水平

合肥采取五大举措改善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能:一是依法行政。坚持科学立法,努力推动立法从主要服务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总量和规模,向更加注重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效益、质量和方式转变,尤其是把“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规范制约权力”等作为重点。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制定了《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二是深化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向社会、敞开大门开展市直部门“三定”工作,开了全省乃至全国先河。深化街居管理体制改革,整合老城区街道和社居委,积极探索构建“大社区”等直接面对群众提供公共管理服务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改革,将建设工程、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和土地出让四个招投标中心整合形成了合肥市招投标统一交易平台,并在全国建立了首个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严格实行“有效最低价”中标。深化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规划、立项、招标、工程管理、资金拨付、决算审计等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六分开”管理体制,保障了大建设工程顺利进行。三是提升效能。大力优化投资环境,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合肥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建设项目竣工联合查验工作。通过实施联合查验,建设项目查验申报材料由105个减至54个,办理时限由104个工作日减至8个工作日。在基本建设项目收费方面,按照“合法、公开、高效、便民”的原则实行“ 一费制”管理,统一目录、统一标准、统一受理、统一缴纳、限时办结,有效规范了建设项目缴费环节和流程。四是公开透明。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公开网作为全市政府信息发布第一平台的作用,完善政府新闻发布会制度,及时将密切关乎群众利益的、易于引起公众误解的、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事项通过发布会向人民群众公布。在全国率先建立了“12345政府服务直通车”群众诉求受理平台,通过整合各类投诉受理热线,并引入电子监察手段,用“服务外包”的模式解决了“不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问题;用“升级督办”的机制解决了“对诉求只侧面答复、不切实解决”的问题;用“电子监察”的手段解决了“回复迟缓、推诿扯皮”的问题;用“数据挖掘”的技术解决了“诉求数据无法合理应用”的问题。五是强化监督。在评议方法上,采取社会测评、自评、工作考核、综合评价、测评重点处室和下属单位、政风行风监督员测评和县(市、区)评议等。在评议形式上,实现“三个延伸”,即评议对象向基层延伸,评议主体向群众和企业延伸,评议监督向媒体延伸。为强化新闻监督,市政府还积极推进了“问政合肥—政风行风面对面”节目建设。通过网络接受群众投票,根据群众关注度高低确定参加节目录制的政府部门;严格督促节目参加单位认真处理群众提出的咨询、投诉问题,能当场解答的要当场给予答复,当场不能解决的,节目播出后5个工作日内要答复、解决,真正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为强化群众监督,在全国首创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制度,对涉及自由裁量权行使的行政处罚案件须经群众评议后方可做出决定。

潍坊全面实施精细管理,不断开创城市管理工作新局面。一是提升公用事业保障服务水平。以服务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市民最为关心关注的水、气、暖入手,实施了一系列利民惠民工程和素质提升工程,努力提升公用事业保障服务水平。积极开发城市备用水源和非常规水源,建立完善了居民用水计划和饮用水水质三年提升计划,施行了综合水价、阶梯水价等节水机制,提高了供水保障能力。坚持实施“煤改气”工程,加强了与中石油、中石化等气源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快了输气管线、大型LNG调峰储配站、加气母站等供气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燃气灰口铸铁管等老旧燃气管线和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提高了供气保障能力,确保了全市用气安全。加快推进供热市场整合,构建了东、西、南、北“四大集中供热片区”,完成了蒸汽管网“汽改水”改造,推广了热源、管网、换热站一体化经营,有效提高了城区供热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二是提升市政设施养护管理水平。该市着力加强了城区道路日常养护和城市桥梁的动态化常规检测和加固维修,实施了城区道路微循环改造工程,持续改善道路使用品质和通行环境;搞好新建道路路灯安装,抓好重点区域亮化提升和社会亮化监管,打造优美靓丽的鸢都夜景;提高了公共自行车系统管理水平,确保1100个站点、30000辆公共自行车稳定运行,同步搞好自行车绿道建设;加快了市污水处理厂迁扩建项目建设进度,配套建设了新建污水厂中水回用管网和中水利用项目,最大限度地提高再生水利用效率。三是提升城管执法和服务水平。该市按照服务为先、依法办事、和谐执法的理念,突出抓好整治人行道乱停、乱摆、乱建“三乱”集中行动,畅通人行道、无障碍通道、自行车绿道和消防通道,解决停车难问题;同时规划设置一批农贸市场、早市夜市和便民摊点(群),严肃查处违规店外经营、露天烧烤、摆摊设点等行为。制定了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和设置规范,经常性组织开展破绿毁绿、噪声污染、损坏市政设施、占压市政管线、运输车辆撒漏等专项整治行动。同时充分利用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立起快捷高效的城市管理问题处置机制,使各类问题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让市民满意,促经济繁荣,保城市安全。

   株洲城市管理实现了“三个转变、三个一样”:由政府包揽向市场运作、突击式管理向常态化管理、以城区为主向城乡同治的转变,城市环境做到了白天和晚上一个样、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一个样、节假日和平时一个样。把事权下到基层,建立了权责明晰、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首先将环卫清扫保洁、市容市貌日常管理事项下放到城市各区,市一级负责督查考核,区一级负责组织实施。随后,又将园林绿化管养、治违拆违等事项下放到区,责任上肩,权利明确,区级政府、街道积极性被激发,工作效能全面提升。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城市管理职责范围,下放管理权限,强化市级统筹职能,明确区级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合理界定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管理职责,明确各级的事权、财权和行政许可权,充分发挥区级政府、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管理工作下延,构建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形成了决策、执行、监督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三大体系。向市场购买服务,建立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运行模式。其一大胆推行服务外包。由区级政府授权区城管部门牵头,将主次干道、小街小巷、公共场所、无物业管理老旧小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铁路沿线、河港堤坝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清洗降尘、设施维护等工作任务整体打包,委托专门招投标公司,面向市场公开招标。其二严格制定工作标准。为保证作业效果,提升服务质量,市一级城管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高于国标的作业、质量标准,对承担城市管理工作的专业公司提出明确要求。其三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为确保提供优质公共服务,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扶持、培育市场主体。1.创新竞标方式招标引进清洁公司时,先通过专业评估公司,对各片区的环卫作业量进行评估,确定一个完成该作业量所需的资金额度,以此作为底价。最后从竞标单位中,选出与该金额最接近的公司作为中标单位。2.提供设备租赁市场初期,政府为减轻企业竞争压力,投资购买了一批机械设备,为企业提供租赁服务。3.不断规范市场秩序。为强化政府监管,建立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行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在招投标过程中,严格审查企业资质,把好“入口关”,确保业务精、口碑好、信誉佳的专业化公司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在企业中标后,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规范企业管理,加强监管考评。让群众参与管理,建立了科学公正、奖罚分明的考评机制。一是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关注群众呼声,广泛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老干部、网民代表和市民代表等担任考评委员或考评监督员,实行全程监督。引导群众行为,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学生走近城管工作,带动家长参与城市管理。发动群众“挑刺”,设置了城市管理有奖举报信息平台,群众发现身边与城市管理相关的问题,编辑短信或彩信举报,经核实便可得到5或10元的话费奖励,奖励经费由相应的责任单位承担,处置情况也会及时向举报人反馈。二是依托数字城管提升监管水平。建起了覆盖全市的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把城区划分为116个责任网格,充分发挥科技在城市管理中的倍增器作用,实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用信息采集员进行“全盘扫描”。用GPS系统进行“实时跟踪”。用视频探头进行“自动查毒”。三是通过严格奖惩提高工作效率。将考核问责机制作为核心要素,避免城市管理流于形式,建立“日考评、周反馈、月评比、季讲评、年总结”的制度,坚持24小时,365天严格考评。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