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6年
2016年

他山之石2016年4月28日第四期

发布时间:2016-07-19  |  浏览: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打造绿色生态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可以修复城市生态,改善人居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它不仅能直接让居民免受内涝之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还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缺乏、雨水径流污染等问题。可以说,海绵城市建设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如何让城市把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各地从不同角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好做法值得参考借鉴。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内涵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渗、滞、蓄、净、用、排”是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的“6字箴言”。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降低雨水的产汇流(形成地表径流并汇集)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评价海绵城市“吸水”的重要指标。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做法

迁安全局规划建设海绵城市

一是具体策略方面规划从优化城市排涝系统,提升城市水环境,完善城市供水系统,提升城市生态宜居环境四个方面出发,将雨水在建筑小区、绿地广场、道路绿化带等进行源头滞蓄控制,并通过建设改造城市排水系统(包括管网、泵站、调蓄池等)等进行过程转输控制以保障城市排涝安全,改善升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出水水质,同时通过河道整治等进行雨水的末端处理,建设生态宜居的海绵城市,全面解决迁安市中心城区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综合问题。

二是技术路线方面迁安通过详实的调研、切实的部门座谈和具体的区域分析,以问题为导向,规划确定了分区建设的规划体系,根据试点区地形、目前迁安市排水管网规划、以及迁安市排水管网现状,划定海绵城市建设相应的雨水排水分区,针对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明确各汇水分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工程体系。为保证规划工程落地的顺利进行,规划构建了规划系统协调、制度体系建设、技术标准体系以及监测考核系统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扫平了迁安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绊脚石”。

三是方案方面分别从源头治理(供水系统建设、建筑小区、绿地广场与道路系统改造)、过程控制(道路管网改造、雨水泵站建设、河道疏浚)、末端调蓄(污水厂提标扩建、河道综合整治)三个方面进行试点区城市雨水低影响开发体系、城市内涝安全保障体系、城市水质改善保障体系、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及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体系的建设,同时建设监测管控系统(包括规划系统、技术标准、制度体系、监测考核系统等),以实现保障水安全、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的建设目标,打造迁安市生态海绵宜居城市的综合目标。

四是实施保障方面迁安市转变传统城市规划理念,对迁安市各相关专项规划(包括排涝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水系规划、水资源规划、市政规划等)进行补充与修编。同时,各部门之间在统一总体规划思路与目标的指导下,分工协作、避免闭门造车与相互独立,系统性规划迁安海绵城市建设并有效指导规划落地建设实施。

五是制度体系建设方面迁安市出台并施行一系列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体制机制,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确保将规划理念、要求和措施全面落实到建设、运行、管理各环节。涉及的相应制度体系包括政策支撑类、指导方案类以及财务管理类等,综合支撑、指导、协助海绵城市规划的编制、工程建设的实施及后续运行的维护。

六是技术标准体系方面迁安市制定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标准图集与竣工验收技术规程等一系列指标体系,指导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等工作,保障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各环节的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

西咸新区海绵城市的探索实践

一是中央雨洪系统形成调蓄枢纽。中央雨洪系统,是连接沣河、渭河的一条东西向绿廊,总长度6.8公里,平均宽度300—400米,穿越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核心建设区。场地内布置有湖泊、湿地、森林等,既是生态廊道、城市公园、市民活动中心,还是城市通风带,更重要的是承担着城市雨洪调蓄枢纽的重任。中心绿廊项目是雨水调蓄中心,也是沣西新城三级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核心和最大特色。建筑小区、市政道路及景观绿地内的雨水经原场地消纳后产生的富余水量通过雨水溢流装置进入市政排水管网,之后输送至沣西新城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末端—中心绿廊进行集中调蓄。中心绿廊项目在建设中通过塑造整体下沉式空间模式,形成区域低点,可使周边雨水方便汇入绿廊。依据区域排水规划,中心绿廊将对两侧2—3个大街区范围内的建筑小区、道路、广场、绿地等地块下垫面的地表径流(消纳不了的富余雨水),通过道路雨水边沟、雨水浅管、市政管网等设施实现直接或间接收集,形成区域雨水汇集、净化、调蓄中心。

二是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同德佳苑是一个独立小区,包括21栋多层建筑及1栋商业建筑,绿化率约55%,总体地势北高南低、两边高中间低。该小区海绵城市设施主要有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传输型植草沟、透水铺装等。雨水花园,底部分为覆盖层、换填层和碎石层三部分,主要作用是净化、滞蓄雨水。下凹式绿地,通过局部换填,促进雨水汇流和入渗。传输型草沟,将屋面和道路雨水导流至雨水花园集中处理。透水铺装,通过在蓄水层中设置抗冻型透水管,收集富余雨水汇入雨水管道。建筑屋面、小区道路、景观绿地多种方式全方位收集利用雨水,保证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4.8%。

三是既有生态系统又有生态质量的科技园区。西部云谷海绵城市建设最大的特点在于绿色屋顶,已有5栋单体楼实施绿色屋顶改造。在材料上,通过轻型土壤介质、轻型保水介质等新材料的研究工作,发掘到“环保多孔岩”、“宝绿素”、“农用岩棉”等重量轻、保水能力强的特殊介质,大大提升了绿色屋顶的滞蓄能力。在工法上,把楼顶电梯间看作“二层屋顶”,在其下方设置雨水集水桶并连接浇灌系统,最大限度做到应收尽收,实现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绿色屋顶项目中零的突破。这些简便易行、基本不增加成本的“微创新”,既达到了雨水综合利用的目标,比起常规做法更加注重雨水滞蓄、收集、净化、利用的效果,更美化了环境,是以海绵城市功能为主、兼顾景观功能的具有“西咸特色”的绿色屋顶。

四是发挥海绵作用的城市绿地。兴咸路、数据八路、信息四路等8条30余公里道路都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专项改造。兴咸路两侧原来的雨水口改造成了沉泥井,路牙进行了侧向开口,并设置了拦污槽,两侧的绿化带中布设了低于路面30公分的生态草沟,呈S型绕开了树木,将85%的路面雨水收集到两侧绿化带进行过滤、滞留和渗蓄。大雨时,则会通过生态草沟中的溢流井排入市政管网,即使出现50年一遇的暴雨,也能靠道路红线外的调蓄塘进行调蓄错峰,保证路面无积水。环形公园是围绕沣西新城核心区的城市带状公园,全长12.5公里,该项目依托与城市多条道路相接壤的优势,利用公园中的下沉式绿地、生态植草沟、雨水花园等多种低影响设施,对过量雨水进行消纳,缓解了道路的减排压力,降低了海绵城市建设成本。

五是城市河湖水系,“自然海绵”的保育与修复。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境内共有渭河、沣河、新河、沙河等四条河流,水系发达。西咸新区结合实际,一方面在城市规划中划定河湖水系蓝线,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河流;另一方面坚持“顺应河道自然演变与生态平衡”原则,融入“生态驳岸”理念,对已渠化或受污染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全面推进水系保育工作。截至目前,渭河防洪工程已全部完工,累计完成投资12.7亿元,防洪标准提高至百年一遇;223公顷渭河滩面治理及137公顷沣河防洪治理工程已全面开工;165公顷新河入渭口治理、75公顷沣河滩面治理及水生态修复工程已完成设计,211公顷新渭沙湿地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与此同时,正在开展的渭河、沣河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泵站项目,对新城范围内城市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出水水质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标准,部分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Ⅴ类标准。

六是考核监测体系,衡量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标尺”。为了客观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指导试点工作有序开展,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紧紧围绕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在试点区域、排水分区、项目地块、低影响单项设施分级设置远程在线监测设备,并结合数字模拟技术,对新城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进行综合“打分”。同时,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还在考核监测体系构建中引入了“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着力打造“海绵城市信息化综合管控平台”,为海绵城市考核评估装上了“智慧的大脑”,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指导项目设计施工,让老百姓直观感受到海绵城

厦门出台办法谋建海绵城市

根据厦门市海绵办刚刚出台的《厦门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4年后,厦门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要求;而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要达标。

一是强力透水设施改善城市涝点。老城区祥平东路多了一抹红色的风景线,一条红色的跑道串起了沿河的风景,与原来老旧的灰色地板相比,颇为引人注目。这是一种新型透水材料——耐透坪新型路面,专业术语叫“聚氨酯碎石解决方案”,是从德国引进的赫赫有名的“城市吸水专家”,其强大的路面透水功能用数字量化就是,有效孔隙率达30%,渗透率达1900ml/min,远高于降雨在最优排水配置下的排出速率。简单说,再大的暴雨,也能确保快速排水,减轻城市排水管网压力,解决城市内涝难题。

厦门市海绵办刚刚出台的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中,对已经出让或划拨但未建设的土地,鼓励通过设计变更、以奖代补等办法,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内容和要求;尚未出让的地块,应根据市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指标体系,将相关刚性指标纳入地块规划建设指标一并考虑。

二是海绵理念多形式植入城市建设。新近出台的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鼓励已建住宅小区、商业区、单位庭院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改造,同时新建公共建筑应综合考虑并尽量融入屋顶绿化、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建设措施。除了老旧小区,新建成的新项目也在植入海绵理念,以洋唐保障房片区A09地块海绵城市改造项目为例,该项目改造除了采用玉荷里小区使用的措施外,还考虑了屋面雨水的消解,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在屋顶荷载、防水及居民晾晒均满足相应要求的情况下,设置模块式的绿色屋顶,模块内设置有存水层,雨季可储存适量雨水,旱季雨水被植被吸收利用。此外,通过雨落管断接,在落管下设置雨水桶、高位花坛或生物滞留带,通过地面上的一系列措施消解来自屋面的雨水。这些措施均设置有溢流口,使雨量过大时多余雨水能正常进入市政雨水管网排放。

三是鼓励使用PPP模式加快推进。厦门市海绵办将积极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多渠道、多形式参与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及运营维护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同时,鼓励有实力的科研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制造企业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组建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企业集团或联合体,采用总承包等方式统筹组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项目,发挥整体效益。

萍乡建设江南特色海绵城市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规章制度。为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海绵城市,该市经多方研究论证,出台了《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及三年建设项目计划,所有项目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施工”要求,落实了主管部门,明确了项目类型。为实现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的目标要求,制定了《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工程技术管理实施细则》,规定建成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必须实施低影响开发建设。完成了《萍乡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等7个规划和《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等3个标准及导则的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制定了项目管理和专项资金奖补办法,把海绵城市设计和建设要求纳入“两证一书”行政审批之中,避免重复投资和碎片化建设。同时,该市完善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制定了工作规则,建立了海绵办主任例会制、项目设计和施工方案审查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机构和人员的磨合,形成工作合力,提升了工作效率。

二是积极探索模式,推进机制创新。按照国家“用资金买模式”的要求,结合住建部等部委的意见,该市在试点建设一体化管控体系上开展了积极探索,拟通过招投标聘请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作为该市海绵城市技术服务(监测平台和技术咨询)单位,建设统一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指标体系和一体化管理模型平台,解决海绵城市建设各环节技术问题,防止多个政府部门考核导致管控体系碎片化。在项目设计阶段,对项目方案和设计图纸进行审查;在项目施工阶段,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通过全过程一体化管控,对项目实施成效进行监测考核,为奖励资金拨付、PPP项目按效付费、政府监管等提供基础。住建部以该市经验为基础,正在组织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暂行办法。目前,监测平台建设项目已编制完成技术方案,拟将监测数据统一传输到正在建设的市信息中心数据机房,同步建设城市排水设施管理系统和城市排水管网模拟系统,通过一张图展示监测实时信息。

三是多方筹措资金,狠抓项目建设。该市海绵城市三年建设项目估算总投资46亿元,其中政府投入资金17亿元(含中央专项支持资金12亿元),拟吸引社会资本29亿元。市海绵办多管齐下,积极筹措项目资金。积极筹建融资平台,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完成了股权变更和资金评估,已经符合融资平台的要求;运用PPP模式引导和发挥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通过从财政部等资源库筛选,采取竞争性磋商方式确定了南京卓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为PPP第三方中介机构,确定了服务内容;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已与两家政策性银行达成了50亿元的贷款意向。

鹤壁打造生态海绵城市新引擎

一是高站位统筹,措施有力鹤壁市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筑牢发展基础。1.资金保障。经过深入论证,项目概算总投资32.87亿元。通过统筹使用,用好平台,更多地采取PPP模式开展建设,拉动社会资本投入,鹤壁市有能力保障地方配套资金需求。2.建设管控。制定《鹤壁市建设海绵城市实施意见》、《关于实行海绵城市建设闭合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在不同层次规划和设计中的海绵城市管控要求。将海绵城市建设指标纳入“一书两证”、施工图审查、开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环节。建立城市暴雨预报预警体系,健全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机制和城市排水防涝应急管理机制。3.制度创新。拟出台《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考核指标体系》,把海绵城市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建立按效果付费制度,奖优罚劣。同时正在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制定《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施工技术指南》、《验收规程》、《运营维护手册》等规章,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各方面,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二是推进快节奏建设高标准1.一批城建项目正在变身“海绵体”淇滨区华夏南路“海绵城市”改造工程开工建设,通过铺设透水砖、设置植草沟和蓄水模块等方式增强路面的渗透能力,缓解城市内涝,同时补充地下水,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收集利用;棉丰渠“海绵城市”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正在拆除原有石砌渠底,沿渠步道将恢复成自然坡道;中央公园建设将进一步深化海绵城市具体内容,成为展现城市生态自然的新窗口。2.立足“引智引资,多争外援”为保障海绵城市建设,鹤壁市设立了海绵城市配套建设专项资金。同时,积极与国内大的企业联系,争取社会资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已与河南投资集团就PPP等项目签订合作协议,协议总金额130亿元。3.想方设法推进项目。围绕“PPP模式”,鹤壁市对已开工项目按照单个项目运作;未开工项目拟按照片区不同类项目整体打包,通过竞争性磋商或者竞争性谈判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各片区实行总承包模式,推进PPP项目。

三是开创新模式展现新作为

1.海绵城市项目运作模式采取市级统一运作、事权相对分离、市区分级负担的方式进行。市级以市经投公司为主,吸纳相关科研设计单位、金融投资单位、施工以及生产制造企业等,成立项目公司,采取总承包模式,负责全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项目建设、资金筹措。区级也成立相应项目公司,与相关企业合作,负责区级项目的实施。2.强化组织领导鹤壁市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和有关副市长任副组长的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主管副市长兼办公室主任,11个市直部门和4个城区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四大班子联席会、市政府常务会、领导小组会等,研究、安排、推进试点工作。3.坚持高标准建设管理聘请全国知名高校和规划设计单位及雨水处理企业10名专家组成顾问团队,参与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研讨、审定等,为项目建设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同时邀请有关专家和教授开展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合作专题培训,组织人员参加在杭州和清华大学举办的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培训班,到南宁、西咸新区等地学习海绵城市建设经验,以提高管理团队的建管水平。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等9项制度,把海绵城市项目列入市重点项目和政府目标考核。在规划和相关手续办理上,既坚持合法合规又注意从简从宽,做到于法周延、于事简便。

建设海绵城市打造生态南宁

一是健全机制体制,完善政策制度南宁市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相关市直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以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方针政策,统领该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并细化各部门的职责,强化督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体系。同时,正在抓紧制订《南宁市既有建筑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改造项目评审和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建立可操作性强的PPP投融资指南及合作机制,完善项目监管、绩效评价等关键环节,实现政府、社会资本共赢。

编制规划计划,明确建设内容一方面,抓紧编制《南宁海绵城市总体规划》,为全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进行统筹布局,完善顶层设计。同时对《南宁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南宁市城市污水专项规划》、《南宁市“中国水城”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修编,增补、细化海绵城市相关规划内容,以确保在各项规划中都能很好地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要求。另一方面,编制完成《南宁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实施计划(2015~2017年)》和《南宁市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2015年计划开工项目104项,完工60项,涉及开工项目的海绵城市投资约35亿元。未来3年,通过在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内河水系等具备改造实施条件的区域和项目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建设,打造总面积为54.6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200多个示范项目和项目包,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给城市和居民带来更加综合的生态环境效益。

探索地方标准,制订技术规范南宁市积极研究探索适合南宁市的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其中,用以指导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标准图集(试行)》于去年4月30日通过了专家评审,并获得批复实施。《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标准》、《南宁市城市雨水管理与控制地方标准》、《南宁市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技术指南》、《南宁市低影响开发设施运行维护技术指南》、《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植物推荐目录》等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也正在抓紧编制当中。

总结试点项目经验,启动项目建设目前,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流域治理、南湖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项目、第二机场路建设工程、双凤立交桥建设工程、玉洞大道(玉象路—良庆大道)改造工程等项目已开工建设。青秀山风景区兰园二期景观工程等一批项目正抓紧时间进行前期工作,不久也将陆续开工建设。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