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6年
2016年

他山之石2016年11月30日第十一期

发布时间:2016-12-12  |  浏览:

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

建设的经验做法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全国各地不同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新型城镇化无疑是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与动力所在。为此,本期将部分城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有实践加以综合,其提供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引人启迪,值得参考借鉴。

 探索新型城镇化“青岛模式”

照亮小城市培育之路

   一、粮草未动,规划先行

小城市培育试点名单公布后,5个试点镇全部聘请甲级规划设计资质的规划部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将总体规划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做到了2030年,并通过了专家们的咨询评审。李哥庄镇科学确立了建设“空港小镇、生态新城”的奋斗目标

    二、扩权强镇放权改革

   在这次扩权强镇改革中,青岛市通过委托、界定、授权、代办等方式下放给各试点镇行政审批、监督服务事项管理权限178项,各试点镇都建设启用了各自的小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并设立多个综合窗口、业务窗口等,确保下放权力的运行通畅。另外,根据小城市试点镇的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和管理任务,青岛市允许试点镇在核定的编制总数内统筹安排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并且,对试点镇党政领导班子要配优配强,试点镇的党委书记、镇长可由区(市)级领导同志兼任,或根据小城市试点镇发展情况和干部情况,高配为所在区(市)副区(市)级干部。

  三、土地优先、财政倾斜

  为了给试点镇招商引资创造充分的条件,青岛市每年给试点镇安排500亩的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切块下达到各镇点。若有重大产业发展项目用地指标不足部分,由青岛市统筹解决。另外,优先支持试点镇农村土地整治、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可在本区(市)流转使用等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试点镇的项目用地难等问题。财政支持方面,各试点镇以2012年为基数,自2013年起四年内新增镇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区(市)留成部分全额留镇。试点镇的土地出让净收益留成部分全额留镇、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全额返还。除此之外,市财政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确保每年财政投入不少于3亿元用来支持试点镇建设。另外,市财政还每年单列5000万元用于试点镇的考核奖励。

  四、企业参与整镇开发、统筹规划

探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小城市培育试点的整体开发。坚持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坚持新区开发与村庄改造并重,坚持大企业参建与整体开发并重。引进了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建集团、泰国正大集团等3家投资超过2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参与蓝村镇、姜山镇和李哥庄镇试点小城市整体开发青岛市政府与中国铁建、中建集团分别签订了《青岛市小城市建设投资合作框架协议书》,全面参与即墨蓝村镇、莱西市姜山镇的小城镇整体开发,计划总投资400亿元。

    五、新兴特色产业大放异彩

  根据小城市的经济发展规律和特点,各试点镇围绕自身的规划定位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升级传统产业,在高端服务业、航空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几大产业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着重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使其在三产中的比重逐渐提高,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泊里镇借助董家口这一“金字招牌”,利用董家口港区和产业区两大平台,大力引进培育了一批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成为泊里小城市发展的强力引擎。

  六、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市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便是资金。青岛市的5个试点镇在融资模式上都做出了尝试和创新。纷纷成立小城镇融资平台,吸纳各级资本负责土地开发、产业园和生活区建设等等,不仅破解了资金难题,更为后续发展增加了强劲的动力。其中,李哥庄镇专门成立了小城市投融资平台,与青岛城投、青岛国投等合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平台融资,对学校、医院、村庄等公共设施进行扩建改造;南村镇通过PPP方式,建立小城市集中供热体系和城乡供水一体化体系,并引进民间燃气公司,使建成区燃气普及率达到100%。

  七、创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小城市各试点镇因地制宜,发展旅游、文化、现代农业等迎合现代人物质精神文明需求的产业。对一些原始生态保护较好的村落,坚决不盲目开发,防止过度商业化对传统村落造成破坏。拓展“绿色发展”的体验空间,产业扩张中坚持“绿色低碳”,注重生态文明和城镇化建设同步提升。如李哥庄镇的纪家庄村,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民宿+民俗”的发展模式等上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八、电子商务蓬勃发展,跨境电商异军突起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已经席卷全球,小城市培育的各试点镇也紧密围绕国家的开放战略,着重打造各级电商平台,并在跨境电商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今年4月份,李哥庄镇成功主办中国首届发制品跨境电商生态峰会,使全镇90%的假发企业拓展了网上业务,80%的制帽企业利用阿里巴巴国际站、速卖通等第三方平台进行销售。

九、以人为本,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小城市培育的各试点镇不仅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还积极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社会事业管理体系。李哥庄镇成立了镇级人力资源市场,与胶州市级平台联网运行,依托“镇、社区、村庄”就业平台,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在深入落实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各试点镇也积极尝试,让新市民公平享有与原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服务,真正让新市民“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好”。

    十、打好绿色生态牌,建品质宜居幸福之城

    在青岛本次的小城市培育工作中,各试点镇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列为重中之重,招商引资的首要标准是绿色低碳环保,并按照“青山绿水”式的小城市发展思路,统筹规划,聚力打造品质宜居幸福的小城市。 

推进“三个1亿人”

 新型城镇化的咸阳模式

    一、落实“一取消三保留五对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一取消”即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登记制度。 咸阳市人民政府率先在全省推行城乡户籍“一元化”管理制度,取消城乡分割的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类别,打破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结构。同时,采取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对凡在县级市市区、县政府驻地镇及其它建制镇范围内,有合法固定的住所,有稳定的职业或合法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申请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对在城市连续暂住3年、累计暂住5年以上的暂住人口准许在市区落户,彻底打破了横亘在城乡之间户籍的“藩篱”。“三保留”即保留进城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针对农民进城落户的疑虑和担忧,特别是进城后农村的财产权益问题,咸阳市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体系的意见》,采取保留进城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使进城农民既逐步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又保障了自身的合法权益。“五对接”即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对接。针对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存在的差距,特别是让进城农民享受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咸阳市按照“制度构架城乡统筹,待遇标准城乡衔接,机构设置城乡统一,经办操作城乡一致”的原则,加快城乡社保、就业、医疗、教育和住房等五个方面的对接力度,先后制定出台了《咸阳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实施办法》、《关于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主要针对城市居民的公租房和廉租房转向面向进城农民的租赁型保障房,进城农民子女入学率不断提高,城乡统一的就业扶持政策全面落实,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进城农民。

    二、实施“一规划三结合五保障”,加快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步伐

“一规划”即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咸阳市结合中心城区“一主五副”的空间布局,坚持从主城区抓起,聘请专家团队,经过历时一年多的实地踏勘、调研论证,编制完成了《咸阳市中心城区旧城改造规划》,从制度设计、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空间形态等方面对城中村改造进行了高标准、规范化的设计,为分期、分类、分批推进城中村改造奠定了良好基础“三结合”即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和群众意愿,采取“有形改造与无形改造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整体推进与分类实施相结合”的方法,使城中村改造既科学规范又稳步推进。“五保障”即突出机制保障,全力推进。一是组织保障,成立了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专职办公室;二是政策保障,先后制定出台了《城中村棚户区房屋拆迁补偿暂行规定》和《旧城改造项目返迁安置房室内配置标准》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三是社会保障,将养老、医疗、低保、就业等社会保障与城市居民实现无缝对接的基础上,对原住房面积人均不足10平方米、享受低保的特困群众,无偿提供50平方米以上的安置房,不找差价,确保弱势群体住有所居。对残疾人家庭,在政策之外给予一定的经济照顾,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的负担;四是服务保障,制订了旧城改造项目12项工作流程,建立了“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运作机制,实现了内部自动对接办理;五是监督保障,每一宗土地征迁完成后必须进入市场,进行招拍挂,做到了公开公正、阳光操作,得到了征迁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突出“一强三园五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强”即做强富民产业。咸阳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做强产业作为核心,按照“规模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科技化支撑、生态化引领、市场化推进、品牌化塑造、组织化服务、设施化配套”的要求,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速一产向二产沿伸,向三产拓展,夯实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三园”即打造和谐宜居的幸福家园、增收致富的就业田园、市民向往的休闲乐园。礼泉县西张堡镇白村作为咸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革试点村,整合周边草滩、周邢、刘林三个小村,以白村为中心,实施四村合一、小村并大村。采取“主体重造、身份重构、产业重转、设施重布、资产重组、服务重塑、组织重建”的“1+6”建设模式,全力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五美”即建设“生产美、环境美、生态美、设施美、人文美”的最美乡村。“生产美”是美丽乡村的前提,就是改变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用机械化、信息化、科技化、组织化的手段提升农业种植水平。“环境美”是美丽乡村的特征,“生态美”是美丽乡村的目的咸阳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在种植模式上,推广“种养结合、果畜一体、循环发展”模式,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机械化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在生态修复上,大力实施“治水”和“增绿”工程,使城乡生态系统得到了较好修复。“设施美”是美丽乡村的保证“人文美”是美丽乡村的灵魂。咸阳市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传统民俗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指导意见》,对全市传统民俗文化村落进行了摸底排查,建立了186个传统民俗文化村落名录,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

张家界发展新型旅游城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依托游客消费群体,建设旅游服务型城市

一是科学界定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确立建设国际旅游服务城市、国际休闲度假城市、区域性旅游交通枢纽城市和武陵山区游客集散中心城市“四个城市”的工作目标,明确了城市的旅游服务性质和功能定位。二是着力加快市中心城区提质升级。一方面,加快提升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形成城市独有的风貌特色,让城市能够吸引和留住游客;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高端、特色旅游产品,让游客在城区有地方消费、愿意消费。三是积极推进县城扩容提质。慈利县城重点实施蒋家坪新区开发,将其打造成城市产业发展的核心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空间拓展的延伸区,同时加大桥梁建设和道路改造力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四是努力打造民俗风情特色突出的旅游乡镇。启动了永定区教字垭镇、武陵源区天子山镇、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4个重点特色旅游风情镇建设。

二、依托旅游景区分布,优化城镇结构布局

依托全市“三星拱月”状景区形态分布,构筑“一主两副三轴四沿”的城镇化建设布局。一是布局市中心城市建设。将永定城区和武陵源城区组合为市中心城区,永定城区定位为全市旅游核心服务区,武陵源城区为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二是布局两个县城建设。把慈利、桑植县城作为县域城镇化的主要平台,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县域产业和人口向县城聚集,争取把慈利县城建设成为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和新型产业发展主基地,把桑植县城建成为国家公园生态体育副中心和文化科普旅游基地。三是布局重点乡镇城镇建设。计划对全市范围内温塘镇、天子山镇、江垭镇等32个乡镇进行重点建设,未来发展方向以旅游、商贸、边界口子贸易为主。四是布局特色旅游风情镇建设。计划建设15个极具地方民族和生态特色的旅游风情镇。

    三、依托旅游主导产业,强化城镇产业支撑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传统商贸和餐饮提质升级,建设维港十字街、回龙路地下商业街、溪布街等商业街区。培育发展城乡市场体系,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造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化农家店。大力发展电商、物流、会展、家政、文化娱乐、健康休闲等新兴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二是积极发展新型工业。依托市经济开发区和慈利工业园、桑植工业园、市旅游商品产业园,推动“资源与产品对接、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成集群发展”,清洁能源、旅游商品、生物医药、新型建材四大新型工业加快成长,富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正在形成。三是努力发展特色旅游农业。创建“新合”生态旅游农业示范园区等十大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大鲵、蔬菜两大拳头产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四是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依托旅游优势传播旅游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重点提升文化旅游、旅游演艺、工艺美术、文博会展、休闲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国际乡村音乐周、旅游特色演艺节目等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景区赏美景、城区赏大戏”已成为大多数游客的当然选项。

    四、依托景区生态环境,创建生态绿色城镇

    一是实行“六城”同创。计划实施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生态市“六城”同创。大力推进城区绿化攻坚、绿色通道建设、水岸绿化、生态恢复、森林资源保护、宜林荒山绿化、镇村绿化、林业产业提质、森林文化建设“九大工程”,争取到2017年实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二是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六大行动”。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水污染防治行动、垃圾治理行动、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行动、噪声污染整治行动、群众性绿色创建活动。三是实施“家庭清洁行动”。大力实施以城市周边、景区附近、重要道路沿线为重点的“家庭清洁行动”,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卫生环境。四是推进绿色张家界建设。以生态建设、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为重点,狠抓绿色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绿色消费倡导和绿色文化弘扬。

    五、依托相关专业规划,推进景城一体建设

一是一体规划。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纳为《张家界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的重要章节,科学处理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规划注重加强居民点建设调控、协调城市与景区的关系,注重统筹城市建设、居住、产业和旅游景区用地。二是一体建设。实行景区、城区交通一体建设,形成了城区、景区“一小时交通圈”。实行景区、城区基础设施一体建设,统一在景区、城区实施4G手机网络全覆盖;统一对城区、景区、交通节点的旅游厕所进行改建、新建、升级;统一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完善城区、景区旅游交通标识标牌;统一实施城区、景区旅游安全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安导通”等安全监管系统、应急救援系统和交通指挥系统。三是一体管理。统一旅游资源管理,实施武陵源区政府和原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区处合一”改革。统一旅游经营市场管理,建立旅游联合执法和综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无证经营、强买强卖、价格欺诈、违约失信等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城区、景区旅游经营市场秩序。

濮阳市多措并举全面联动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优化城镇布局,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在现有“一中心三组团”(中心城区、濮阳县组团、清丰组团、濮东组团)的基础上,提出培育形成“一核三点三轴带”城镇发展新体系。未来新型城镇化将呈现“三个圈层”发展格局:第一圈层是中心城市、城乡接合部和县域中心城市,这一圈层人口聚集和综合承载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分区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完善,示范区将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第二圈层是重点镇,这一圈层城市数量和人口规模总体上也会进一步增加,载体功能进一步完善;第三圈层是城镇之外的纯农村地区,这一圈层的人口规模将会进一步下降,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一核三点三轴带”将打造形成主城组团辐射带动、县域中心城市前沿衔接、小城镇连接顺畅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二、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建设新型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着眼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通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模式;智慧城市着眼于统筹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实现信息资源城乡全覆盖,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人文城市着眼于挖掘提炼上古文化、杂技文化、龙文化、姓氏文化等濮阳特色文化元素,注重旧城改造中历史文化遗迹和传统风貌保护及周边环境治理,加强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同时,塑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城镇风貌,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凝聚形成独特的濮阳文化。

    三、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型城镇化的主线是农民市民化。“化人”就是农民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二是强化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解读服务保障,确保农民“转得出、落得住”。

土地保障机制。一是通过改革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机制,改进经营性用地等供应方式,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同时,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二是通过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缩小征地范围,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

资金多元筹措机制。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将加大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因此,采取做大做强政府融资平台,发行市政债券,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等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

琼海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进城市功能向农村延伸

     一、“三不一就”留住田园风光

    一是不砍树──保护生态的红线。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一方面,切实保护好林地、耕地、园地等农业空间,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的干扰和损害;另一方面,保护生态人居景观,建设田园化城镇,保障新型城镇在聚集经济价值之外,具有更高的生态价值、人居价值,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不占田──敬畏自然的红线。这里讲的“田”,既指田野,也指基本农田,更是指大自然。在整体规划中,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充分保护、尊重和依托现有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底,充分整合现有自然禀赋,配套相关产业,形成特色产业区,分布到广阔的田园中,形成处处是景的美丽乡村。三是不拆房──和谐发展的红线。琼海摒弃大拆大建、规模扩张型的老路子,注重就地取材,体现原汁原味,充分挖掘各镇的历史文化,发挥各镇的自然禀赋,尊重各镇的传统习惯,延续地方历史文脉、彰显各镇民俗风情,通过当地特色文化与镇墟建筑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让城市融入自然、体现人文。四是就地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琼海的城镇化不是简单地让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市民化”,而是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农民倾斜力度,在尊重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人手,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就业增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质性融合,取代一纸户口的形式上的融合。

    二、以人为本 建设文明和谐琼海

    琼海市目前建成文明生态村1857个,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70%,有8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琼海坚持大处着眼、细处入手、基础抓起,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多层面覆盖。发挥主流媒体宣传、主题公园带动和公益广告辐射的作用。开展文明礼仪、文明环境、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经营等五大文明行动,开展“好民风之村”“先进典型户”等典型评选活动,形成好人受尊敬的价值导向。历史文化传承。嘉积镇大园古村依托“秀才村”“博士村”等人文资源,开展古村修复建设和文化传承工程。会山镇依托海南省最大苗族聚居地,搭建非物质文化传承平台,以苗绣产业园为基地,发展苗族特色产业。

 三、“四根柱子”支撑“幸福之屋”

    第一根柱子是特色小镇建设。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重要的支点和平台,作为连结城乡的纽带,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依托原有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底,把全市12个镇全部打造成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小镇,形成“一镇一风情,一镇一特色,一镇一产业”。

    第二根柱子是农业公园建设。把农业公园建设作为统筹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助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把农庄当景点建,把农业基地当公园办,通过完善提升连片田洋及周边农村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全市形成“龙寿洋农业公园”、“热带滨海农业公园”和“万泉河农业公园”三大特色农业片区和不同风格的特色乡村,使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有效实现传统农业的升级转型。

    第三根柱子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就地城镇化的根本,不走让农民“弃农进城”的路子。把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向农村倾斜,加快环境卫生、城乡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和行政服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产品向农村延伸覆盖,切实让农民享受到了新型城镇化的成果。

    第四根柱子是旅游绿道系统建设。把旅游绿道系统作为全域5A级景区建设的纽带,让其成为农民的致富之道、市民的休闲之道、游客的观光之道。用旅游绿道把琼海最美的景点、最美的公园、最美的庄园连结为一体,形成没有边际、没有围墙、没有门票,主客共享、居旅相宜,让居民、农民和游客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实现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潜江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区域中心发展模式

潜江中心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区是潜江老城区,以园林办事处为依托,是潜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城区以广华办事处为依托,是江汉油田总部所在地,誉为“江汉油城”。围绕改造提升老城区,潜江市建成了梅苑、曹禺公园、市民体育活动中心、杨市立交桥拓宽、火车站广场等一系列标志性工程。按照“共建矿区、共建园区、共建城区、共抓转型、共同发展”的理念,大力支持油田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油田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

    二、产城一体模式

        1、突出工业主体地位。根据产业发展的趋势,潜江市对产业进行了合并、扩充、延伸、变更、增加,重新确定了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高端家居、大健康、光信息电子、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的八大产业。通过采用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借鉴新经验等多种手段,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并积极整合园区发展,实行以区带园,重点发展了潜江经济开发区、园林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城产业区等“四大战场”,推进产业做大做强,走集群发展之路。2、建设特色园区。潜江的油气盐资源及其丰富,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潜江经济开发区、江汉盐化工业园等功能设施完备的特色园区。潜江经济开发区是在国务院备案的省级开发区,构建了以新型化工循环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园为主的“一区三园”,重点引导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发展。3、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潜江市加快推进虾稻产业转型升级。经过15年的奋力拼搏,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初步建立了良种繁育、种养示范、精深加工、餐饮连锁等于一体的虾稻全产业链,真正成为了富民强市的主导产业。4.建设产业强镇。潜江市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建设了张金、总口等一批产业强镇。张金镇城镇人口超过3万人,以省级开发区张金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在大力发展铝业、电力、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的同时,不断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城镇承载力,着力打造潜江西南区域中心镇。

    三、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潜江古有楚章华台,今有兴隆水利枢纽,分别分布在龙湾、高石碑两大生态旅游名镇。龙湾镇将把城镇建设与章华台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整体实施,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发展房地产业,努力打造独具荆楚文化特色的生态宜居城镇。高石碑镇以兴隆水利枢纽和引江济汉两大国家工程建设为契机,以万亩汉江外滩为依托,大力引进市场投资商,全力打造江汉平原最大的农耕文化休闲体验园。

    四、“四化同步”发展模式

按照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发展思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打造华山百亿企业、建设熊口中心镇。试行“三权”分置,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实行反租倒包,让农民分享现代农业发展“红利”;大力发展虾稻共作模式,打造华山科技产业园,形成集养殖、加工、贸易于一体,覆盖工业、农业、商业、开发等多方位的现代企业集团;以赵脑村为核心,推进整村搬迁,大力开展土地流转,建立3万亩高标准的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打造新型综合社区,建设面积650亩,新增集镇人口1.5万人以上。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