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5年
2015年

他山之石2015年12月28日第12期

发布时间:2015-12-31  |  浏览:
各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日前,在市委召开第125次常委(扩大)会议上,市领导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出明确要求和全面部署,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确保如期完成工作任务。为此,本期撷取部分城市精准扶贫的经验做法,以供参考借鉴。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准识别帮扶对象
眉山“五到位”精确识别,找准扶贫对象。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市和6个区县都成立了以分管市长(区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任务和要求,加强了对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督促指导到位。市和区县抽调政治强、业务精的干部组成督导指导组,加强对建档立卡工作督促、指导。市扶贫移民局对各区县开展工作的情况一周一督查、半月一通报。针对基层提出的对象标准、人口规模、识别程序等问题,市、县扶贫部门都认真研究,及时给予指导意见。三是政策宣传到位。市扶贫移民局在《眉山日报》和网站开设了扶贫建档立卡专栏,各区县也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作用,宣传建档立卡政策规定,把政策讲清、讲透,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四是业务培训到位。采用“市培训县、县培训乡镇、乡镇培训村”层层培训的方式,对参与这项工作的干部、志愿者及第三方人员开展业务培训,使大家全面、准确掌握中央和省、市有关政策、工作目标、基本原则、工作方法、步骤、要求等,为动员群众、开展识别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五是程序执行到位。全市各地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工作流程,按照“农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村委会审核公示、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公示、县级人民政府审定公告”的操作程序,认真开展识别工作。
      随州严格核查,确保扶贫对象的精准。一是筛选贫困户。采取“七步三公示”:即通过“政策宣传→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村级民主评议→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第一次公示)→乡政府审核(第二次公示)→县扶贫办复审(第三次公示)”的办法确定。二是对照“四看”。所谓“四看”就是:一看住房,农户有无土坯房和危房,居住环境好不好;二看家当,农户有无高档家具和车辆,家庭主业好不好;三看劳力强不强,农户有无病残人口,户主身板好不好;四看智力怎么样,家人有无失学文盲,精神面貌好不好;综合比较家庭居住条件、消费水平、家庭收入、教育支出、医疗支出,摸排出应该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退出和进入的农户。三是做到“四优先”。所谓“四优先”就是:重病残疾(弱智)家庭优先、低保五保家庭优先、危房户家庭优先、贫困生家庭优先。四是“七不进”的原则。所谓“七不进”就是:村组干部家庭,有公职人员的家庭,参加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家庭(包括灵活就业保险),全家外出打工半年以上的家庭,有轿车、客运车、货运车、工程车等大型机动车的家庭,有商品房的家庭,有实体产业的家庭,具备这七个条件的家庭不能进入。
金昌进村入户摸透实情,保证扶贫对象精准。一是精心谋划准备。帮扶单位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精神,按照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的要求,精心设计了涉及贫困户家庭人口、住房条件、种养现状、收入来源、重点支出、外出务工、家庭病史、致贫原因、致富愿望等多方位、全角度、无盲点的精准扶贫入户调查表,为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做了充分准备。二是诚心入户交流。点对点、面对面,坐炕头、拉家常式的与每一位贫困户进行交流,突出“看、听、访”。“看”就是看贫困户吃的什么、住的什么、用的什么、养的什么;“听”就是耐心倾听想的什么、盼的什么、牢骚是什么、需要我们做什么;“访”就是走访村上的干部、大学生村官、左邻右舍等,确保了解到的情况客观真实、全面准确。三是用心分析归纳。对每一户贫困户的基础资料建立数据库,并逐一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共性的问题和个性的特点,梳理出了村上的发展特点,分析了每一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致富愿望等。
      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扶贫项目安排精准
     黄冈运用“四化”模式,绘就精准扶贫项目作战图。一是信息化管理。全面完成贫困户口识别、复核、确认工作。准确运用精准扶贫调研摸底成果,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联网的贫困信息大数据平台,逐户分析致贫原因,逐条录入指标信息,逐类制定帮扶方案,做到全方位帮扶、全过程监管。二是清单化实施。逐村制定实施方案,对工作任务逐项列表,建立横向到边的“任务清单”;坚持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明确驻村领导、牵头单位,形成纵向到底的“责任清单”;对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进行公示,定期通报,形成可核可查的“进展清单”;对精准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实行跟踪销号管理,逐项明确履责领导、整改措施和时限要求,形成直观明确的“问题清单”。三是图表化作战。制作精准扶贫工作手册,逐片绘制贫困人口和扶贫项目分布图,逐村绘制贫困人口条形图和产业发展规划图,逐项目制定任务书和时间表。四是精准化推进。对扶贫攻坚每一项重点工作,明确具体目标、着力重点、措施办法、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形成环环相扣、衔接紧密的推进体系和落实链条。
上饶强力推进“四大扶贫工程”,找准扶贫项目。一是实施贫困村村庄整治工程。对全市“十二五”期间537个省级贫困村全面开展村庄整治建设,积极整合新农村建设、交通、水利等各类行业部门资源,大力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二是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工程。顺应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优化村庄、人口布局的要求,采取“进城进园、集镇、中心村”梯度安置的方式,对生活在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困难群众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三是实施产业扶贫工程。紧紧围绕上饶市特色农业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有利于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完善“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提高贫困群众的产业参与度和受益度,夯实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基础;四是实施“雨露计划”培训工程。以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确保在2018年前贫困家庭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
新余采取“四项措施”,完善扶贫项目。一是实施产业扶贫。建立“选准一个优势主导产业、筹措一笔产业扶贫资金、组建一个合作组织、落实一套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产业发展新模式;二是实施保障扶贫。按照“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切实发挥社会救助的托底保障功能,为特困扶贫对象实施精准特惠救助;三是实施设施扶贫。推进贫困村乡村道路、安全饮水、绿化环卫、农田水利、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达标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对象的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实施就业扶贫。通过实施“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等就业服务,引进和培育一批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企业,帮助扶贫对象就业创业,提高其自我发展和增收能力。
三、严把质量,接受监督,精准落实措施到户
黄冈推行“+贫困农户”五种基本模式精准扶贫。一是“龙头企业+贫困农户”模式。龙头企业与贫困对象签订帮扶协议,根据贫困农户家庭情况及发展条件,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和需要,采取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资金扶持、订单生产、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通过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多种渠道,辐射、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二是“专业大户+贫困农户”模式。专业大户与贫困对象签订帮扶协议,依靠自身技术和规模优势,采取提供种苗、技术指导、管理服务、保底收购、基地做工等,帮扶、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种养殖、加工及乡村旅游等农特产业,学习掌握实用技术和发展门路,促进被帮扶对象持续增收。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贫困对象签订帮扶协议,依靠其组织和市场优势,采取入股分红、包购包销、技术服务、管理培训等方式,在产前、产中或产后与贫困农户进行合作联结,带动贫困农户稳定发展生产和经营。四是“家庭农场+贫困农户”模式。家庭农场作为包户包人主体,与贫困对象签订帮扶协议,采取承包租赁、合作联营等方式,吸纳利用贫困农户土地、劳力和其他资源,就地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五是“农村电商平台+贫困农户”模式。依托全国知名电商“地方馆”、农村电商服务站等平台,通过网店、实体店等渠道,为贫困农户网购商品、网销代销农特产品、提供物流配送岗位等,帮助贫困农户解决所面临的生产、销路、技术、信息等制约,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遵义精准帮扶,确保扶贫到户。一是结对帮扶到村到户。选派5200多名机关干部到871个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和“项目书记”,实现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户户有帮扶责任人。二是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加快建设“中部蔬菜干鲜果产业带;西部竹业高粱产业带;东部茶粮烟产业带;东北部草地畜牧业和茶果烟产业带”的山区扶贫产业示范区,稳步推进务川县草地畜牧业高效扶贫示范园区、道真县特色中药材科技示范园等9个扶贫园区。全市贫困对象参与产业发展达80%以上。三是教育培训到村到户。积极推进“雨露计划”与科技培训有机结合,确保每个贫困户掌握1—2门农业科技生产技术。四是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认真把好危改对象确定审批关,做到资金直补到户、部门帮扶到户、责任包保到户、技术指导到户。五是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把移民安置与园区建设、集镇商贸、旅游发展、特色产业统筹起来,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六是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到户。全面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
吴忠以“精准施策”为核心,扶贫各项措施到户。一是按户规划。在分析致贫原因、号准“脉”、找准症结的基础上,选好“药方”,以产业扶贫为基础,以千方百计增加收入为目标,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通过企业务工、种植养殖、土地流转、金融服务等方式,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民变为产业工人、技术农民、个体经营者,从根本上解决其生存和发展问题。二是按需帮扶。针对因灾致贫群体,利用临时救助方式,保证因灾致贫家庭基本生活得到供给和保障。同时,引导其外出打工,增加工资性收入;针对因病致贫群体,将病情较轻的贫困群体,纳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范围。鼓励开展养殖、小商品经营、家庭刺绣等手工艺品制作。对身患大病重病的贫困群体,通过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等使其不硬扛、有希望;针对因学致贫群体,动员各种力量捐资助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放弃学业。通过减免学费、勤工助学等方式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针对因残或缺劳动力致贫群体,对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贫困人群,利用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进行技能培训后到慈善企业就业。对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实行托养或半托养,保障其基本生存权利。第三因人施策。对劳动力短缺的,采取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确保其通过土地等资源获得财产性收入;针对因缺乏劳动技能致贫群体,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愿望但缺乏资金的,通过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帮助其自主创业;针对因自身发展意愿不足致贫群体,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奖励致富能手等多种方式,刺激和引导观念落后的贫困群体转变思想,积极发挥其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
四、开辟渠道,搭建平台,扶贫资金使用精准
眉山“四托管”借力扶贫,用好用活专项资金。一是托管业主委托经营。在扶贫连片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于以农业为主流转土地建设农业产业的园区,除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外,拿出部分项目资金量化到园区内贫困户头上,作为股金委托业主经营,每年向贫困户分红。二是托管专合组织代为管理。对于没有业主流转土地经营,但产业发展相对较好的贫困地区,在对其实施项目扶持时,也拿出了部分项目资金量化给项目区贫困户,委托给专合组织管理使用,专合组织以资金占用费的形式向贫困户派发红利。三是托管帮扶干部共商资金使用。充分发挥帮扶干部见识广、门路多的长处,要求他们积极为帮扶的贫困户出主意、找门路,发展增收项目,并协助贫困户管好用好项目资金,千方百计避免资金使用风险。四是托管致富能人带动发展。积极动员致富能人邻里相帮,指导贫困户用好帮扶资金,发展致富项目。
攀枝花探索多种渠道,确保资金使用精准。一是建立财政投入机制,确保扶贫资金稳步增长。2015共安排下达各类财政扶贫资金4601.5万元,较2014年增长94.64%,主用于实施整村推进、彝家新寨建设、连片扶贫开发、产业化扶贫、扶贫收益试点、少数民族发展、贫困户住房建设贷款分险等项目建设。二是建立贫困户住房建设贷款分险机制,着力解决贫困户移民变迁安置难题。由财政出资设立贫困户住房建设贷款分险基金,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住房建设贷款,有效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异地搬迁住房重建。三是创新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扩宽贫困户增收渠道。通过试点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全部量化到贫困户,以优先股的方式投入专合组织的产业发展中形成资产,专合组织在保底收益的基础上,让入股贫困户享受二次返利分红,从而拓宽缺劳力、缺技术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户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增加贫困农户财产性收入。四是着力探索资金整合机制,有效提升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绩效。按照“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的资金整合原则,以扶贫攻坚规划为支撑,以重点区域为依托,以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将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资金纳入统筹整合范围,集中力量用于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和贫困农户增收。
亳州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新路,精准资金使用。一是创新小额扶贫贴息贷款模式。该市将扶贫资金和互助组农民入社资金存入当地农商行作为风险补偿金,金融机构按风险补偿金的10倍进行放大,对贫困户进行授信,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且享受全额贴息,贷款风险由金融机构、扶贫办和资金互助组织三方按照6∶2∶2的比例进行分担。二是推出“企业捐赠基金+金融机构+农户”产品。农商行按扶贫基金的5倍确定授信额度,贷款主要面向中小养殖户。三是“信贷+保险”融资新方式。2015年,该市正式启动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由政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辖内中小微企业、家庭农场、农村种植养殖大户等先行先试,并建立贷款本息损失补偿机制,保险公司、政府、银行三方损失承担比例为5∶3∶2,运用保险特有的融资增信功能,打造扶贫贷款新平台。四是创新“支农再贷款+项目”模式。人民银行亳州市中心支行选择支农再贷款与金融扶贫项目捆绑发展的道路,通过发挥支农再贷款杠杆化作用,试点“限投向、限利率、基金补、贴息补”的支农再贷款“两限两补”金融扶贫模式,并实现了“支农再贷款+扶贫项目+信贷产品”的配套跟进。
五、完善制度,创新机制,精准聚焦因村派人
黔江区“三制度”推进因村派人精准扶贫。一是建立贫困村联系帮扶制度。区“四大家”领导联系2-3个贫困村;区级部门帮扶1个贫困村;从区级部门选派1名副处级及以上实职领导到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从区级部门和乡镇街道选派4名干部到贫困村驻村开展工作。二是探索“4211”精准结对帮扶制度。一名区级领导结对帮扶4户贫困户(包括兜底搬迁户);一名帮扶部门处级领导结对帮扶2户贫困户;一名帮扶部门及乡镇街道在岗财政供养人员和村干部结对帮扶1户贫困户;一个区级部门结对帮扶1户兜底户。三是健全干部考核激励制度。采取“定责任、定对象、定规划、定措施、定成效、定督促考核”的“六定”办法制定完善结对帮扶考评细则。坚持在扶贫攻坚中去培养干部,对扶贫成绩突出的干部大胆使用,对完不成扶贫任务的干部及时调整。
太原“四措施”抓好因村派人扶贫工作。一是组建帮扶工作队。该市根据《太原市干部驻村帮扶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意见》,组建了市委农村工作队帮扶娄烦、阳曲162个贫困村和古交市16个革命老区村,实现村村都有驻村工作队,并为贫困村派驻了第一书记。二是进行结对帮扶。开展了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实现户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并对责任人的工作有了量化目标,要求他们对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做到“六个至少”:至少开展一次了解情况的谈心、至少解读一项扶贫政策、至少提供一个脱贫建议、至少联系一个增收项目、至少解决一个生产生活问题、至少给予一个节日慰问关爱。三是设立奖励机制。为调动贫困县党委、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积极性,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太原市设立精准扶贫以奖代补专项扶贫资金450万元,每年根据娄烦、阳曲两县完成脱贫任务的情况,采取奖励的竞争性分配方法给予奖补。设立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专项资金700万元,支持驻村开展精准帮扶工作。四是强化思想帮扶。为确保精准扶贫每个工作环节扎实有效,太原市农委扶贫处编印了《太原市精准扶贫“三农”政策汇编》、制定了《太原市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指南》、《太原市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指南》,成为党员干部扶贫帮困的好助手。
重庆创新工作机制,因村派人精准。一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专门制定扶贫攻坚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脱贫销号贫困村数量、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等四项指标,严格实行“一票否决”“捆绑考核”。二是建立工作督查机制。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组建工作督查组,每季度开展扶贫攻坚“过程督查”,把“督事”与“督人”结合起来。对扶贫工作重视不够、落实不好的区县党政“一把手”进行调整。三是建立包帮工作机制。建立区县级领导包乡、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的包帮工作机制,采取“一帮一”或“一帮几”方式,对贫困户开展“实打实”结对帮扶,实现帮困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四是建立方案会审机制。在“量身定做”贫困村、贫困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区县委书记、区县长亲自对工作方案逐一“过堂”会审,务求精准性、可操作性。
六、社会帮扶,强化保障,精准丈量脱贫成效
十堰调动社会力量扶贫,脱贫见成效。一是组建乡亲扶贫协会。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积极探索组建乡亲扶贫协会,以乡情为纽带,以扶贫村为单位,以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在职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干部为会员,自愿组成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搭建平台,取得了较好成效。二是是结对帮扶。800多名会员共结对帮扶850户贫困户,支持资金65万元,协调资金350万元,帮扶脱贫项目830个。三是实施公益项目。会员共筹资修路25公里,解决600余户贫困户出行难题;十堰市餐饮业领军人物付洁协调资金20多万元添置计算机85台,改善了该村完全小学的办学条件。四是捐资助贫。全镇有9个村的乡亲扶贫协会自主设立扶贫公益基金,资金规模达50多万元,用于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难题。五是招商引资,兴办实业。发挥协会会员的资源优势,开展亲情招商、以商招商,共有30多位成功人士投资近亿元,建设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项目28个,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实体30多家,带动辐射1800多户5000多名贫困人口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六是村企共建。共有40多名会员到村任职,形成村级组织和农村市场主体共建双赢的发展局面。黄土梁村乡亲扶贫协会会员胡朝柱,既担任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又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该村60%以上的贫困人口通过扫帚专业合作社带动增收脱贫。七是奖励扶持。对成绩突出的协会给予奖励扶持,对成绩突出的会员通过推荐评选“最美郧西人”、“最美扶贫人”和“扶贫功臣”等形式通报表彰。对会员捐资捐建的农村公益设施总额达到百万元以上的,允许授予“冠名权”。
兰州全力促进农民脱贫效果好。一是抓规划引领。各联扶单位对照全面小康6大类23项统计监测指标,根据各贫困村、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帮助制定了“四规划一计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村容村貌整治规划》、《双联村小康建设规划》、《双联单位工作规划》、《联系户脱贫致富计划》),确立了产业富民的主导地位,明确了发展的方向。贫困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900元,年增长20%。二是抓产业培育。双联单位结合贫困村资源禀赋特色,按照村情民意,突出在贫困村引导农户集中连片发展适宜当地种养的特色农业产业,逐步形成了1-2个经济效益较好,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富民产业,集中连片种养的优势已在各村逐步显现,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在贫困片区集中的南部山区、榆中北山、永登西北片、七里河后山,冷凉型蔬菜、高原夏菜、肉羊养殖、娃娃菜、中药材、百合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截至目前,设施农业达到17.34万亩,肉羊存栏量805万只,中药材、玫瑰、百合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129.84万亩。三是抓培训输转。积极整合统筹各级各类培训资源,以农村青壮年和“两后生”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群众创业就业能力。累计协调落实培训农民15.14万人次,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21.5万人。四是抓贷款融资。为了解决贫困村和联扶户发展产业资金缺、贷款难等问题,双联单位立足职能和优势,全力做好贷款融资协调服务。帮助贫困村协调落实双联惠农贷款7.983亿元,惠及13620户,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3.87亿元,惠及6443户。五是抓致富能力。帮助双联村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提升致富带领能力。截止目前,选派26名中层干部到重点贫困乡镇挂任乡镇党委副书记、选派132名年轻骨干到村挂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将1959名致富带头人选进村两委班子。
遵义精准扶贫,成效彰显。一是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以“三化”兴“三农”,以“三化”促扶贫,走工业化增加就业、城镇化减少农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发展路子,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加快推进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二是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5216元提高到8379元,年均增长11%。三是贫困面貌进一步改善。全市整合111个市级部门,深入推进“集团帮扶”,实施捆绑项目295个,投入帮扶资金1亿余元,分别对务川、正安、道真等县12个一类贫困乡镇实施“集团帮扶”,确保不脱贫不脱钩,被帮扶地区面貌发生根本改变。四是对口帮扶成效初步凸显。2013年启动上海对口帮扶遵义工作以来,实施上海对口帮扶项目122个,涉及上海对口帮扶投资1.92亿元,主要投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大行动计划、产业基础配套设施等方面。沪遵双方在人才、教育、科技、旅游、商贸、工业等10多个领域展开对口合作交流,重点推动产业园区共建、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合作投资300多亿元。五是板块式扶贫快速推进。坚定不移推进“四大区域”发展,积极整合扶贫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促进各类扶贫资源集中使用在重点脱贫项目上,大力支持务川、正安、道真三县发展草地畜牧业、中药材等主导产业,达到资金整合、政策叠加、事半功倍的效果。全市以草地畜牧业、茶叶、中药材、核桃等为代表的扶贫产业初见成效。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