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4年
2014年

他山之石2014年7月25日第七期

发布时间:2014-08-11  |  浏览:
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及各地经验做法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及主要模式
     文化旅游是指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包括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等方面内容的旅游。
     中国文化旅游可分为: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游;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游;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游。
     纵观国内的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大体上分为六类:第一类基于文化保护的文化(文物)展示模式,利用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民族文化、民族手工艺开展特色旅游,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文化遗址、古城、古镇、古村落都属于这一类。第二类是文化主题公园开发模式,如: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宋城等。第三类是文化旅游房地产模式,以文化和旅游打造品牌,凝聚人气,由此抬升地产市值。深圳华侨城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第四类是创意策划包装的艺术开发模式。如《印象》系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第五类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发模式,如798、宋庄、桂林接力数码动漫中心等。第六类是高科技模拟创新模式,如应用数字仿真模拟和动画合成等技术创新的历史文化巨片《圆明园》。
     文化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清洁产业,是促进消费、拉动投资、带动就业的重要载体,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抓手。同时,文化旅游产业是天然的绿色产业和“无烟工业”,具有一定的环境修复功能,通过文化旅游业的繁荣发展,能够有效突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良性循环。发展文化旅游业还是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黄金名片,也是扩大对外开放的桥梁纽带。我市应当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接续产业,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将丹东打造成宜居宜游的生态绿城,让住在这里的百姓热爱这座城市,让外来游客向往这座城市。因此,各地发展文化旅游的经验做法值得我市去研究借鉴。
二、各地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经验做法
大连以海洋文化为依托
拉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近年来,大连市以海洋文化为依托,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海洋主题文化活动,彰显了城市特色,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如大连国际长海钓鱼节、大连国际沙滩文化节、中国航海日开放活动、北海渔民节等大型海洋主题文化活动,对促进大连滨海旅游业、节庆产业及文化产业等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规范大型海洋主题文化活动
    对于大型海洋主题文化活动应规范管理和提升档次。如大连国际沙滩文化节、大连国际长海钓鱼节、大连国际冬泳节、大连国际女子沙滩排球赛、青少年帆板比赛等,这类大型海洋主题文化活动代表着大连的城市形象,起到提升大连城市影响力的积极作用。对这类大型海洋主题文化活动,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协调引导作用,加强规范管理,突出特色优势,避免过多过滥;二是要建立大型海洋主题文化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观念,倡导政府组织协调为主,企业运作经营,社会广泛参与的模式;三是要提升大型海洋主题文化活动整体策划水平和档次,引导大型海洋主题文化活动的规范化、品牌化和市场化,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和公众参与度。
2、开发特色海洋主题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大连海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大连特色的海洋主题文化活动。一是尝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主题文化活动,如大连海洋文化宣传月、大连海鲜美食交流周、大连渔家风情文化旅游节等,通过这些大型活动展示大连的海洋文化底蕴,传播大连的海洋文化,带动城市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二是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海洋主题文化活动。如旅顺可结合近代海洋战争史,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海洋文化活动;长海县结合海岛民俗和民间传说,开展渔家风情的民俗体验活动;北三市结合滨海特色景观,开展文化旅游活动,注重旅游的文化内涵,把文化情感寓于海洋景观之中,两者实现完美结合。三是发展海洋体育活动,促进海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更多地承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上体育比赛,积极发展游艇、帆船等水上竞技运动,逐渐把大连市建成全国一流、有国际影响力的海上体育中心。
3、海洋主题文化活动与海洋文化旅游深度结合
     积极组织策划“大连海洋旅游主题年”活动,组织开展“国际钓鱼周”、“海洋美食节”、“海洋音乐季”等形式多样的赛事和主题活动,突出大连滨海特色,融入民俗文化特质。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系列亲海活动,增强大连海洋文化旅游的吸引力。积极开发设计沙滩露营、啤酒嘉年华、美食、沙雕、篝火、焰火、沙滩运动等系列娱乐体验活动。组织策划高端海滨休闲度假活动,开发设计集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邮轮旅游活动。组织策划海洋民俗体验系列活动,突出民俗性、休闲性和参与性。针对大连市暑期学生游相对集中特点,依托大连海洋大学、圣亚海洋世界、老虎滩极地海洋馆等旅游景点以及海边的自然景观,组织海洋文化修学活动。
4、拓展便民亲海文化活动
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社区等基层组织协调职能,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组织便于群众参与的各种亲海活动,并使之常态化。如组织社区沙滩排球赛、钓鱼比赛、沿滨海栈道徒步、海上观日出、听海涛、观海潮、赏海景、洗海澡、欣赏演艺活动等。围绕亲海主题,推出群众认同、喜爱的活动内容;在活动形式设计上,要突出市民和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使亲海活动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5、提升大连海洋文化影响力
大力宣传普及海洋科普知识,提升城市海洋文化品位,在全市形成关注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社会氛围。依托涉海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以举办海洋文化座谈会、海洋文化论坛、海洋文化节等为契机,深入研究、挖掘和宣传大连海洋文化,营造浓厚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围,将大连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海洋文化交流的平台。以大连市贝丘遗址、汉代墓葬、旅顺近代海战遗址及广鹿岛小珠山遗址等为载体,推动海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充分利用影视、网络、游戏、动漫、文学等各种媒介,弘扬大连海洋文化。通过积极申办世界海洋博览会、国际海洋文化节等活动,吸收世界海洋文明成果,增强大连海洋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海南由旅游文化向文化旅游转变
几年来,海南根据自身优势,制定了由旅游文化向文化旅游转变的发展思路,即:塑造海南特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满足国内外游客的精神诉求,借以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借助旅游市场助推文化产业化发展,以旅游独特的宣传方式传播海南文化,从而实现新的历史机遇下文化和旅游合作的共赢。
1、自然生态环保文化,提升了海南旅游资源的品味
过去10多年里,海南生态省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海南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海南省委、省政府注重海南岛上原有生态情形的呵护,在培植文化旅游过程中因地制宜,积极保护原有地形、地貌与植被,建筑气概与四周情形相协调,缔造协调的海岛生态旅游情形,提升了海南旅游资源的品味,为旅客带来舒适放松的享受。
2、独特红色文化,增强海南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
中共琼崖特委坚持抗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等革命历史,电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革命故事与歌曲等让无数国人对海南的红色旅游心存向往。海南利用这一卖点,凭借五指山、母瑞山等红色资源,建立了琼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云龙改编旧址、潭口抗日第一枪阻击战遗址、冯白驹故居、大水之战主战场故址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打造了一批红色品牌,为海南旅游增加了独特的文化元素。
3、热带岛屿海洋文化,赋予海南旅游产品特有性
海南毗邻南海,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这种阳光充沛、大气环流的气候非常适合生物生长,因此岛内生物资源、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文化多姿多彩。贝壳、黄花梨、椰子、咖啡、茶、岛服等成为海南旅游特有文化元素。海南在这些元素上大做文章,光是椰子就生产出椰子粉、椰子糖、椰雕、装饰品等数种旅游产品。这些有着浓郁海南特色的旅游产品,让游客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的同时,产生了强烈的购买欲望,几乎每个来岛的客人都能满载而归。
4、现代时尚文化,使海南旅游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海南在旅游发展中,重视挖掘和利用热带海岛清新自然的优势资源的同时,注入影视制作、体育健身、演艺娱乐和文化会展等时尚元素,形成独特的“海南魅力”。
5、少数民族风情文化,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
海南在民族风情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挖掘,发扬的工作,如通过引进和打造国际通行娱乐项目和世界顶级演艺节目,编创反映黎族苗族历史文化的原生态大型歌舞,打造一批著名旅游演艺娱乐品牌,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
6、宗教文化,为海南旅游地注入新的活力
海南在发展文化旅游时也清楚地认识到,宗教是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近些年海南对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大量游客。南山佛教文化的开发,是极为成功的范例,不仅与长城、兵马俑等景区一同跻身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也成为海南景区的标杆和符号。南山景区还计划创办佛学院、佛学研究所、佛教文化展,使其成为国内外独具一格的佛教文化中心。
西安依托文化底蕴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近年来,西安市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文化产业列为全市率先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积极贯彻落实“重点在影视、突破在动漫、创新在戏剧、做大在版块”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实施资本推动、版块推动、项目推动战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1、发展理念新
城市即旅游。西安市坚持“把城市当景区打造”的理念,走“文化—旅游—城市价值”运作之路,在城市规划上注重旅游功能布局,建成唐乐宫、古都大剧院、唐华歌舞剧院、陕歌大剧院等文化娱乐设施3700多个;在城市建设上处处融入历史文化元素,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城市的氛围十分浓厚。
2、规划建设气魄大
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下决定投资近百亿元启动“28湖工程”,人工湖水面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超过5个西湖。仅“昆明湖”面积达到10.4平方公里,相当于人工挖出两个西湖。大手笔规划建设曲江新区,投资兴建了大唐芙蓉园等六大遗址公园、法门寺文化景区、大明宫、世界园艺博览会会馆等一批特大型旅游项目,旅游项目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大局面。
3、推进机制活
为推进曲江新区建设,西安市成立了曲江新区管委会,下设文化旅游企业集团,集团总经理由管委会主任兼任,副总经理以下全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园区建设采取政府给政策、划拨土地的办法,按照征地—举债—市政配套—招标拍卖挂牌—卖地—项目规划—招商—项目管理的流程,迅速实现了土地的增值利用,使土地由开发前的每亩不足40万元涨到300万元以上、房地产由开发前的每平方米不足3000元涨到8000多元。
4、产品特色鲜明
西安旅游商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演艺作品方面,推出了《唐长安乐舞》、《仿唐乐舞》、《秦俑魂》、《长恨歌》、《陕北民间乐舞》等文艺节目,久演不衰,赢得国内外游客的赞誉。旅游纪念品方面,秦俑仿制品、仿古青铜器、秦绣、玉器、丝绸、工艺瓷器、户县农民画、唐三彩、瓷板画、景观表、麦杆画、关中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十分丰富。餐饮方面,西安的饺子宴、羊肉泡馍等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吸引着八方宾客,同时发掘仿唐菜120多种,形成了以唐菜为主的传统菜和以陕菜为主的现代菜系。
白城六大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及项目支撑
1、湿地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依据本市自然湿地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着力培育以向海、莫莫格为主,嫩江湾、查干浩特、哈尔淖、月亮泡等景区为辅的包括湿地观鸟、苇海探秘、鹤类放飞、湖上荡舟、湖上冬捕、冰雪体验在内的湿地文化旅游产品。在项目支撑上,重点谋划好向海、莫莫格、嫩江湾、月亮湖、哈尔淖、白沙滩等景区旅游综合开发项目。通过项目支撑,完善景区游客中心、道路、标识、停车场、环保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湿地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2、军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依托亚洲第一大常规武器试验基地——中国白城兵器试验中心,通过军事文化主题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着力打造集知识性、教育性、参与性、体验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军事文化旅游产品。在项目支撑上,重点规划建设包括“三馆”(兵器博览馆、射击馆、军事体验馆)、“两区”(服务区、警卫区)、“一楼”(科技大楼)、“一园”(军事主题公园)的军事主题文化产业园区。可以综合运用声、光、电、气等现代技术模拟战争实战场景,使参与者真切地感受到现代、未来战争带给你的惊心动魄的体验。
3、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白城地处吉林、内蒙古、黑龙江三省区交汇的农牧交错带,农业文明与游牧文化的撞击,催生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中、东部旅游资源形成了强烈互补性。在产品开发上,重点挖掘出当地特有的历史、自然、人文、老街、民俗民风民情等特色。在项目支撑上,重点规划设计查干浩特蒙元风情园、哲别狩猎场、哈萨尔跑马场、海馨生态园、蒙族部落、那达慕表演等,谋划建设以闯关东年画、剪纸、根雕、柳编等白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演绎、制作展示和经营为核心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创意园区。
4、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白城市历史悠久,遗址遗迹、古城古街古镇古村落、庙宇等各类人文考古类资源众多,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梳理修整、挖掘和保护,让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多年沉睡的价值展现在游客面前,了解尘封的历史、悠悠的往事、感受古人的文明与智慧。在项目支撑上,重点挖掘和修缮城四家子古城、中共辽吉省委辽北省政府办公旧址、洮南关东文化古街、天恩地局、吴大帅府等遗址遗迹。规划建设以白城经开区为主体的鹤城文化旅游产业园、通榆墨宝园书法文化园林、嫩江湾辽皇帝春捺钵文化主题公园、月亮湖仿辽代行宫大帐、查干浩特鱼猎文化广场等重点项目,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挖掘、修缮、整理及展示,打造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5、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白城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土特产品(黑水西瓜、杂粮杂豆、“大鹦哥”绿豆、福茂牌干椒等)十分丰富。依托白城绿色农业资源,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绿色农业为起点,以生产新、奇、特、优农产品为特色,精心培育以特色观光农业、乡村家庭旅馆、乡村年俗体验、观光农园、休闲农场、观光牧业、观光林业、观光渔业、欢乐农家院、林果采摘园等农家乐乡村旅游文化产品。在项目支撑上,重点实施白城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做好洮北区绿野生态庄园、大安农业科技示范场等乡村旅游示范单位星级评定。使新农村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大舞台。通过项目规划设计,打造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6、草原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白城市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北部与呼伦贝尔大草原相邻,位于农牧交错带上,与湿地水域条件结合性好,形成了水域与草地相间的景观,草原辽阔,草质较好,非常适于开展草原观光旅游。在项目支撑上,重点开发建设查干浩特岗上草原、大安牛心套堡、姜家甸草原、洮北青山草原、镇赉的万宝山草原等。在设计草原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结合全市各大风力发电场,规划建设风车广场、风车博物馆、风车体验、测风知古园、风车坊等大众参与性的风电观光旅游项目,让游客感受草原上百万台风车旋转舞蓝天的壮观场面,体验风车带的激情与快乐。
广元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近年来,广元市采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获得了四川省旅游局的肯定,并作为“广元经验”向四川全省推广。
1、统一规划,集中投资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
广元市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对全市的文化旅游业发展作了总体规划,整合资金80多亿元,在震后三年时间,建成昭化古城、剑门关、苍溪红军渡一西武当山、女皇文化园、明月峡古栈道、红星公园等一批大型文化旅游产业园,其中女皇文化园被评为国家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剑门关、昭化古城、川北民俗文化博览园被评为省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此外,千佛崖、红军城木门会址、觉苑寺、鹤鸣山等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正在加快建设。与此同时,星级饭店、旅游购物店、旅游商品研发企业等关联企业都在向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或示范基地集聚,使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业态更加丰富,功能更加齐全,规模效应更加突出。
    2、加强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注重高级别景区申报认证工作
    广元市完成了昭化古城、剑门关、翠云廊、皇泽寺、明月峡、唐家河、旺苍红军街等12个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创建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11个,3A级景区1个,不仅实现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零的突破,而且数量跃居全省第二位、全国第五位。其中苍溪红军渡、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旺苍红军街(木门寺)、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4个景区(点)列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名录,数量居全省第二位。2012年3月,广元市完成了《剑门关蜀道旅游区创建国家SA级景区总体规划》、《剑门关蜀道旅游区创建国家SA级景区提升规划》,全力推进剑门关景区创建国家SA级景区,并同时推进千佛崖等景区创建4A的工作。通过景区建设带动广元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广元市旅游目的地基本形成,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后发优势正在凸显。
    3、重培育本土品牌,丰富文化旅游内涵
    广元市以民俗节庆为突破口来培育本土文化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女儿节”划凤舟全国独一无二,苍溪的梨花会、剑门关的豆腐节、旺苍的红军文化节、元坝区的三国文化节声名鹊起。此外,广元民间艺术经典“百花石刻”、“青川蒋草锣鼓”、“麻柳刺绣”焕发新生,《蜀道风》、《红烛映九天》、《九斗碗》、鹏飞马戏、雄关杂技、“广元七绝”等文化旅游产品应运而生,影响深远。
    4、强势开展宣传促销,树立旅游新形象
    广元市建立了“全市统筹、资源整合、市区县联动”的旅游宣传机制,开展全方位的旅游宣传活动。一方面广元市积极融人国家和四川省旅游局的境外宣传促销体系,另一方面在主流媒体建立较为完善的宣传网络,尤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前投放宣传篇集中宣传广元旅游形象,其受众范围最大,宣传效果最为明显。此外,广元市在北京、成都、西安、杭州、香港、新加坡等客源市场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广元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明显提高,“剑门关蜀道、武则天故里”的旅游形象基本确立。
    5、关注文化旅游产品的流动性特征,降低季节性
    广元市在不同月份、不同地区举办主题各异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可降低旅游的季节性问题,避免出现游客过于集聚的现象。
诸城开发特色文化资源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诸城市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兴产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和园区建设,努力优化发展环境,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工作推进力度明显增强
诸城市将建设“特色生态文化旅游集聚区”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列入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之一,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特色旅游目的地的意见》、《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完善《诸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诸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等专项规划,设立了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和大舜文化奖,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保证。各镇街、园区也根据实际制定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激发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活力。
2、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诸城市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独特,遗存古迹众多,影响力较大,开发价值较高;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群众文化需求日益旺盛,文化旅游消费快速增长,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产业创新业态、扩大传播、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大舜文化节、国际烧烤节、食品博览会、名家书画展等节会活动的成功举办,使传播渠道不断拓展,为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产业的积极性日趋高涨,逐步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主体,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扎实做好旅游标准化工作,促进旅游企业提质升级,全市A级景区达到11处,星级酒店11家,旅游强乡镇3个和旅游特色村2个,旅游接待能力显著提高。
3、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围绕建设世界最大最好的恐龙文化旅游目的地,市政府投入5000多万元,开发建成暴龙馆、龙立方馆和恐龙涧化石长廊等景点,完善了景区基础服务设施。以化石群主场馆和恐龙小镇为主体,积极推进对外招商,加强与港中旅集团、青岛城投集团的联系对接高水平规划建设恐龙文化旅游区,旅游招商,推进与合作。中国龙城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恐龙文化旅游区已获批国家地质公园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同时,围绕名人文化、山水生态、民俗风情等产品,加快推进常山文化博物苑、刘墉栗园、清明上河园、雁南飞生态文化旅游综合体、大源生态园等项目建设。截止目前,已开工重点文化旅游项目19个,完成投资22亿元。
4、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
采取有效方式,突出抓好恐龙产品的对外推介,在积极组织开展恐龙化石巡展的同时,将恐龙博物馆、暴龙馆、龙立方展馆、化石长廊串珠成链,策划推出“恐龙之旅”线路产品,加强产品营销。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推出“华夏龙城”精品一日游、二日游线路,拉动团队游客数量增长;在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辽宁卫视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开展旅游形象宣传,刊发宣传稿件100多篇,有效提升了诸城的知名度。“华夏龙城”成功入选山东省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诸城市被评为山东省全域旅游试点城市,游客总量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递增,旅游收入持续增长。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