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3年
2013年

他山之石2013年4月25日第4期

发布时间:2013-05-15  |  浏览:
发展临港经济
实现沿海开发开放新突破
省长陈政高来我市调研时强调,丹东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全新阶段,当前,丹东必须突出抓好几项重点工作,其中之一是丹东港要坚持港区联动,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努力实现沿海开发开放新突破,带动丹东全面振兴。为此,本期综合了关于港口经济及外地发展经验,以供参考。
一、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港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基础设施。任何一个发达的沿海城市无一不是以港兴市发展起来的,任何一个现代化深水大港,背靠的必定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具体而言,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获得乘数效应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乘数效应”——投资的增加将会引起更大的乃至数倍的GDP的增加。港口经济是指由港口运输业及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港口的发展既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代理、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的支持,也会极大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因此,港口经济具有较大的乘数效应。
2、形成产业集群,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群落。产业集群的经济学意义在于突破狭义的“企业”概念,使各行业分散的企业为追求集群效应,各自经营,共谋创新,优势分享,在竞争中合作,从而提高协作配套能力、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力,实现企业组合条件下的规模经济。宁波市已发展形成了以石化、钢铁、修造船、造纸、汽配、能源为重点的六大临港工业群;在上海港、深圳港、天津港等港区,一批以培育石化、机械、国际贸易仓储物流加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港口产业集群也正在形成。国内外港口发展实践表明,产业集群作为港口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已成为驱动港口经济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动力”。
3、发展循环经济,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循环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港口是区域内外开放和创新功能最强的区域,应率先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我国沿海各大港口都在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之路。河北省“一号工程”曹妃甸被列入了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根据发展规划,在曹妃甸工业园区的建设中,将合理选择产品品种、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在企业内部贯彻循环经济模式,推行清洁生产,从而将曹妃甸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循环经济示范区。作为内外开放的窗口,在临港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对整个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4、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布局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港口作为海陆货物运输的结合点,已成为配置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港口经济在发展中可通过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开发新产品,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5、加强区际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潮流,它可在区域内实现产业优势互补,降低生产成本,产生巨大聚合效应,从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现代化国际港口作为海陆交通枢纽,通过与周边地区形成集疏运输体系,促进区域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沟通和交流,整合区域资源,强化所在区域的同质因素,增强区域的整体性,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充分考虑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有效调控港口,将东部沿海的港口划分为三大港口群,即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港口群。而以三大港口群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6、改善发展环境,带动腹地经济发展
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一方面,港口本身是所在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可为地区经济创造直接的产值、国民收入、就业机会和税收,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的发展将直接推动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改善地区投资环境,提升区域对外开放的形象,吸引国内外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从而推动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总之,通过港口经济本身的乘数效应,临港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循环经济的示范效应,对地区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效应,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港口经济必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沿海城市促进港口经济发展的经验
我国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相继崛起,成为带动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增长极,都充分说明了港口和港口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位,发展港口经济,以港兴市是我国沿海城市普遍的发展战略,各地的经验值得借鉴。
大连港向现代化国际强港迈进
百年大连,以港立市,城以港兴;百年大连港,港区联动,港城共荣。如今,大连港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展开,到2020年,将建设成为多功能、全方位、现代化的国际强港。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大连港集团将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全面建设发展“一岛两湾”核心港区。大窑湾核心港区将建设以国际航运商务中心为核心的国际主枢纽港,发展成为国际物流中心。长兴岛核心港区将以服务临港工业为起点,积极打造临港工业集聚发展的平台,逐步发展成为规模化、集约化的综合性港区。太平湾核心港区将采用港城一体化发展模式,建设第四代绿色智能创新型港口和功能齐全、生态宜居、智能低碳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承载着“以港兴市,产业报国”的历史使命,集团将进一步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加快内陆和海上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区域性物流网络体系,建设一体化港口综合物流产业链。全面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临港产业,通过战略协同、合资合作,搭建油品、进口矿石、汽车、粮食、钢铁建材、客运滚装增值服务六大贸易平台。同时,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应用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实施智能港口工程,着力构建港口安全预控和应急反应两大体系,实现港口健康长远发展。构建独具竞争力的腹地港,形成强有力的临港产业港。按照“信息+分析+方案+产品+品牌”的模式开发市场;按照“借势、顺势、造势”的模式打造集装箱竞争实力。目前,大连港内陆干港达到6个、班列线路达到14条,班列密度达60余班/周,内陆覆盖节点达43个。以大连为集装箱联运枢纽,辐射东北各地的海铁联运集疏运体系初步形成,全年完成海铁联运量38万TEU,海铁联运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首位。
构建“环两海”中转港,在海上腹地拓展货源。去年,大连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通过细化中转服务,加强港口辐射力度,进一步完善了环渤海内支线航线网络,积极拓展“水水中转”运输市场,成功开辟“海上腹地”,让锦州、烟台、威海等环渤海区域8个港口的内支线航线,更加有效地对接内外贸航线,在大连港实现集装箱“不落地中转”。在加大环渤海地区的中转外,还加大了环黄海地区的港口中转,目前,环两海支线网络投入12艘船舶运营,总运力提升至6.3万TEU。
以码头能力为依托,构建航线枢纽服务平台。依托优良的码头设施、科学、先进的管理和优质高效的品牌服务,大连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全力以赴加强航运体系建设,优化航线网络布局,构建航线枢纽服务平台,去年分别与马士基、海丰签署了空箱转运的战略合作协议,年可以实现箱量5万TEU。
营口出台优惠政策扩大港口吞吐量
为进一步落实“以港兴市”战略,鼓励引导更多的域外企业赴营口发展,扩大营口港吞吐量,促进营口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营口市日前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海运、货主及其代理企业的实施意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服务协调机制,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努力提升海运、货主及其代理企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现代化水平,培育壮大专业化和具有竞争力的海运、货主及其代理企业,为促进营口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该《意见》已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
根据该《实施意见》,对已在营口港稳定运行1年以上的外贸直航航线、内贸集装箱班轮航线每年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的补贴。对营口——仁川国际客货班轮航线,每年给予700万元的补贴。对新增外贸直航航线且稳定运行1年以上,直航欧美、中东、南美、澳新航线一次性补贴1000万元,东南亚航线一次性补贴700万元,日本、韩国航线一次性补贴500万元;对于新增内贸集装箱班轮且稳定运行1年以上,使用3000标箱以上船型的每条航线一次性补贴500万元,使用1000标箱以上船型的每条航线一次性补贴200万元,使用不足1000标箱船型的每条航线一次性补贴100万元。补贴资金按财力上解比例由市与市(县)区共同承担。
对开设营口港指定内支线,并提供公共舱位的船公司,每一条内外贸同船资质的船舶,每年奖励30万元。对在营口地区设立分公司并经营2年以上的外资班轮公司,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励;设立办事处并经营2年以上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奖励。奖励资金按财力上解比例由市与市(县)区共同承担。从2013年起,对海运企业、货主企业的物流贸易经营活动在营口市本级结算的,受益地区财政在5年内按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给予返还(以2012年为基数)。
  加快发展海运、货主及其代理企业的扶持政策还主要包括:在营口市新注册的船公司自开业年度起,营业税前3年受益地区财政按地方留成的100%给予资金支持,后2年内,财政按营业税地方留成的50%给予资金支持;企业所得税自获利年度起,前3年受益地区财政按地方分享部分的100%给予资金支持,后2年财政按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的50%给予资金支持;车船使用税在5年内,受益地区财政按所缴车船使用税的50%给予资金支持;自开业年度起,对船公司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5年内受益地区财政按个人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的100%给予奖励。
同时,《意见》还对相关部门综合物流费用执行标准,港口联检、税收、工商管理、交通管理、外籍船员出入境相关手续办理等方面也提出了要求。
截至2012年12月31日,营口港2012年货物吞吐量完成30107.3万吨,同比增长15.4%;集装箱量完成485.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0.3%。营口港成为全国沿海发展最快的港口之一。
日照以港兴市发展蓝色经济
生态建市,坚持环保优先
站在船上,回望日照海岸线,第一条线是蓝线:碧蓝大海;第二条线是金线:金色沙滩;第三条线是绿线:绿景植被;第四条线是错落起伏的城市天际线。日照获批国家级海洋公园,得益于168公里的天然海岸线,得益于海洋环境优越,资源丰富,更得益于坚持“生态建市”的战略和“环保优先”的原则。
“陆上日照”面积5348平方公里,“海上日照”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结合日照工业比重较大的实际,日照发展蓝色经济坚决打好“环保牌”,做到蓝色产业集约布局,海洋城市集约建设,海洋生态集约保护,海岸线500米以内让位于生态、旅游、服务,把海岸线让给公共空间。
面对舆论“海洋经济大跃进”的质疑,日照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开发首要条件,科学划分海洋功能区,切实加强海洋自然生态区保护,加快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工程和海、湾、岛、岸、滩生态建设工程,努力保持海洋生态平衡,进一步巩固“联合国人居奖”成果,保持和发展蓝天、绿树、碧海、金沙滩的环境优势。
以港兴市,发展蓝色经济
“以港兴市”,发展蓝色经济是日照的发展追求。
在“三纵两横”全国城镇化战略布局中,“一纵一横”即南北沿海城市带与东西大陆桥城市带交汇于日照。这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具备海陆互动的独特优势,可以立足蓝色经济,带动广大腹地快速发展。
2009年初,日照提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发展总目标。2011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日照市委召开蓝色经济区建设誓师大会。提出要跳出日照看日照,自觉地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敢于以全球先进海洋城市为标杆,以国际眼光、一流标准来谋划蓝色经济发展。
日照市蓝色经济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对日照的定位之一为鲁南临港产业聚集区。日照在最短的时间内出台了实施意见,并设立1.5亿元专项资金,列入了财政预算,占上年日照财政收入的2.7%。该市把港口作为发展蓝色经济的核心战略资源,以打造国家重要枢纽港为目标,大力实施新一轮港口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岚北港区主航道二期工程、岚山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山西中南部至日照港铁路大通道、青日连铁路、疏港高速公路、日照机场等工程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港口投资176.4亿元,新建生产性泊位27个,港口年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以上,把日照港建设成为国家主枢纽港。在此基础上,着力发展钢铁及配套产业、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油气储运加工业、浆纸及印刷包装产业、现代海洋渔业、临港传统优势产业、海洋新兴产业、现代商贸物流业、综合旅游业等“十大蓝色产业”。
依托临港产业,振兴服务业
日照规划展览馆内,60米动感展墙上描绘出日照的美好蓝图。“展望日照”篇一一介绍日照钢铁精品基地规划建设重点项目、日照国际海洋城等亮点前瞻。通过沙盘和灯光投射,集海洋科技、海洋服务、海洋教育、海洋旅游、海洋产业、海洋生态等于一体的日照国际海洋城立体展现于眼前。
曾经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因工业而兴起。新加坡海洋城被视为发展海洋经济的典范。日照借鉴新加坡发展经验,提出建设日照国际海洋城的战略构想,作为重要的中外合作项目纳入国家蓝色经济发展规划,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打造的“三园三区”的中外合作示范园之一。市委市政府连续2年赴新加坡招商,同新加坡政府和企业进行面对面的对接,积极推进日照国际海洋城的规划开发。同时,通过中国山东—新加坡经贸理事会的合作机制,日照探索海洋经济发展新体制,为山东省蓝色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示范和样板。
日照市有两个理念:一是“港口有多大,临港产业有多大”,按港口年货物吞吐量3亿吨计算,货值达7000亿元,可培植带动相应的临港产业集群;二是“临港产业有多大,服务业就应该有多大”。按专家分析,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弹性系数为1.32,加上港口和临港产业聚集的大宗货物交易平台、总部经济和人力资源,对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拉动很大。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蓝色经济是实现日照“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动力源。日照提出“两个倍增”计划:一是蓝色经济的倍增计划。到2015年,日照蓝色产业、海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50%、21%、10%,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另一倍增计划是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
潍坊把港口作为推动
区域发展的核心资源
  潍坊港航事业发展得天时、承地利、占人和,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潍坊市与马来西亚森达美集团合作建设潍坊港,使潍坊港短时间迅速崛起,获批对台海运直航港口,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中外合资建设港口之路。成为同类型港口中成长最快、效率最高、效益最好的港口。
小码头变身大港口
  改革开放以来,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在港航人的努力下潍坊港从1988年设计年运力15万吨的小码头发展成2011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906.88万吨的现代化大港口。目前,潍坊北部沿海区域配套面积385平方公里,引进过亿元项目654个,总投资2315亿元,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00多亿元。潍坊港作为北部沿海开发的重要支撑和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运输枢纽地位越来越凸显。
提速发展抢占市场先机
  “潍坊港航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加快发展。”潍坊市港航局局长刘庆祥说。潍坊正处于“蓝黄”两大经济区的叠加地带,潍坊港作为潍坊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临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更是山东省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支撑。潍坊港发展将有利于带动滨海经济区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率先崛起,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中实现突破,扩展潍坊港成为当务之急。
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为了科学发展潍坊港航事业,潍坊市港航局围绕市委、市政府“以港兴区”、“港航强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确定了潍坊港三个港区“一主两辅、功能互补、多点并进、统筹发展”的发展思路框架,推动港口功能由单一提供货物集散服务向客运、仓储、物流、临港产业、信息交流等多功能综合服务转变;港口集疏运由单一公路运输向公路、铁路、管道、转水多通道、多方式转变;按照“政府引导、规划调控、市场化运作”模式,扩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港口建设投资由单一主体向财政、社会、企业、资本市场等多元化转变。
目标指向亿吨大港
未来5年里,潍坊森达美港将扩建3个3万吨集装箱泊位,3个3万吨级通用泊位,2个5万吨级液体码头,2个2万吨级客运滚装泊位,并进一步改善港口基础设施,修建疏港铁路、输油管线及连接东西作业港区公路,到2017年,潍坊森达美港吞吐量将达到5000万吨。业内人士估计,随着5万吨级航道的疏浚,与之配套的泊位也将升级,到2020年,潍坊森达美港有望成为黄三角地区首个亿吨大港。
烟台港航新蓝图
烟台市日前下发了《关于加快港航建设推动港口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中韩汽车陆海联运项目将争取上半年开通,潮水机场将确保2014年运
营。到2015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5亿吨,旅客吞吐量1130万人次。今年,该市还将探索建立国家口岸发展改革实验区,组建航运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通关。
  3年内旅客吞吐量达1130万人次
  “打造东北亚国际强港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航运大市,实现港口与城市经济和谐发展。”《意见》提出,今年烟台市将继续实施“以港强市”战略,到2015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60万TEU,旅客吞吐量1130万人次,从事国际国内运输船舶总运力100万载重吨、2万客位,港口设施和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先进临港产业加速布局,航运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到2020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500万TEU,从事国际国内运输船舶总运力160万载重吨。
  现代航运业发展方面,该市将推动航运企业由专业化航运公司向综合性航运公司发展。鼓励渤海轮渡公司进一步发展大型豪华客滚船,在稳固烟大航线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对日韩滚装航线;建造邮轮,开展邮轮业务;发展集装箱运输船,打造集装箱船队,争取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航运企业。
  此外,该市将推动中铁渤海轮渡公司新增烟大航线火车轮渡运力,推进中韩铁路轮渡建设。支持大新华等航运企业增加船舶运力,打造大型专业化集装箱和散杂货运输船队。加快建设航运服务中心,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港航贸易交易业、船代货代等航运服务业,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的航运公司和航运服务公司在烟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打造“港航商务聚集区”。内引外联做大做强邮轮、旅游船、游艇产业,积极开辟邮轮、旅游航线,开发海上运动、旅游项目,力争建成邮轮港和游船基地。
  中韩汽车陆海联运项目上半年开通
  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今后推动烟台市港口经济发展的关键。“十二五”期间,该市将投资164亿元,建设码头65个,其中30万吨级码头2个、20万吨级码头1个、15万吨级码头8个、10万吨级码头10个,西港区航道达到30万吨级,龙口港区航道达到15万吨级,栾家口港区、蓬莱东港区、莱州港区航道达到10万吨级。此外,将重点抓好西港区30万吨级矿石码头、30万吨级原油码头、液化天然气码头、成品油码头以及通用码头建设,推进烟台港集团与省内西部港口合资合作,打造内接腹地省份、外联洲际航线的环渤海南岸龙头港。
  一直以来,交通不畅的问题,制约了烟台市港口经济的发展速度。今年,该市将打破集疏运瓶颈,完善配套设施。加快推进龙烟铁路建设和大莱龙铁路改造,同步建设各港区疏港铁路。加快推进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建设,形成连结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的便捷高效的运输网络。此外,将积极推进中韩汽车陆海联运项目,争取今年上半年开通。并将按计划推进潮水机场建设,确保2014年运营。尽快完成西港区至淄博输油管道建设,使管道运输成为该市港口集疏运体系的主力。
  在优化口岸环境方面,该市将完善口岸“大通关”模式,探索建立国家口岸发展改革实验区,推进港口、口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时,组建航运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通关。
  进港集装箱运输车辆或减免公路通行费
  积极的政策引导,将有利于港口经济快速发展。今年,该市将积极争取上级补助,充分发挥港口建设费地方留成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港口公用设施与码头同步建设,并争取上级对进港集装箱运输车辆减免公路通行费。
  《意见》中提出,将鼓励烟台港集团参与各港区建设或与其他港口企业采取相互参股、联盟合作等方式进行合作,整合优质资源,改革企业制度,加快推动上市。积极引进港口战略合作者,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大货主开发经营港口资源。以开发“邮轮地产”、提供贴息政策等方式鼓励渤海轮渡公司建造邮轮,争取成为国内大型邮轮公司。着力引进集装箱生成量大的生产、贸易企业,稳固环渤海内贸集装箱中转枢纽港地位,打造日、韩近洋集装箱干线港,尽快开辟集装箱远洋干线。
高起点打造“海上福州”
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海上福州”。全面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按照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战略部署,努力把福州建设成为该省海洋科技研发创新中心和海洋新兴产业、涉海先进制造业、涉海服务业、涉海企业总部基地,力争到2015年形成2至3个海洋经济总量超500亿元的海洋经济强县(市),到2020年,基本实现再造一个“海上福州”的战略构想。
  为扎实推进“海上福州”建设,将重点抓好6项工作,包括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海洋经济开放合作、完善滨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海洋文化建设和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坚持陆海统筹、合理布局,科学有序推进海岸、海岛、近海、远海开发,着力构建“一带一核两翼四湾”的海洋开发新格局。
  “一带”,即构建榕台海洋经济合作带。“一核”,即以马尾新城为核心,集中布局现代海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打造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区、蓝色总部基地、游艇码头等,形成闽江口高端产业集聚中心。“两翼”,包括以罗源湾、江阴两大港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北翼突出新型临港先进制造业发展和毗邻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南翼突出沿海产业集聚区与滨海新城建设。“四湾”(环罗源湾区域、闽江口区域、环福清湾区域、环兴化湾区域),依据海湾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发展。
  福州将择优发展船舶制造、能源、石油化工、冶金等现代临港工业;扶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滨海旅游、港口物流、海洋文化、海洋信息服务、涉海金融保险、蓝色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提升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现代海洋捕捞业、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贸易等现代海洋渔业。
  在深化榕台海洋交流合作方面,福州将主动承接台湾临港工业转移,推进榕台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合作;扩大现代渔业合作,组建榕台远洋渔业船队,建立远洋渔业合作基地,推动建立榕台渔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心;加强港区物流合作,推动榕台电子口岸互通和信息共享,力争福州港与基隆港互设办事处,不定期开展各项业务工作;推动两岸运输业、仓储业、船舶和货运代理合作,吸引台湾物流企业入驻福州或投资建设物流基础设施;探索海峡滨海旅游合作,积极引进台资发展滨海旅游产业。
福州将在产业政策引导、财政扶持和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增强要素资源保障和积极争取闽台蓝色经济高新产业园优惠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海上福州”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鼓励支持民资参与港口物流设施、临港制造、海洋新兴产业、滩涂等开发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各类资本参与海洋经济重点领域开发。对属于投资鼓励类海洋产业项目,额度超过2000万元且建成投入使用的,可按实际投资额予以分档补助,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可实行“一企一策”,具体政策另行制定。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