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3年
2013年

他山之石2013年5月29日第5期

发布时间:2013-06-26  |  浏览:
各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升级的经验
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在全地区经济所占比重超过三分之二,东港首先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凤城市更是在2011年成功晋级全国百强县,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省内先进地市相比,无论从整体水平、经济规模,还是从人均发展水平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差距。省委书记王珉最近来丹调研时也强调,丹东要大力抓好县域经济,全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县域经济发展中
值得吸取的四个经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指出,未来十年,我国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就看能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努力提高县域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根据长三角、珠三角现在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县市的经验和教训,有四点值得我们吸取:
第一,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制度。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建立城乡一体化新制度,要达到“六个一体化”,就能加快农村的发展。所以,在县域范围内要加快,按照“六个一体化”的要求建立新的制度,打通城乡之间的各种障碍,生产要素流通,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的障碍。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发展县域经济,这一条是最最重要的,特别是在县域范围内,如果县城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十万到二十万人的城市,就大大增强县城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另外,再有两个中心镇能够发展到十万人左右,一个县城镇人口可以达到四十万,现在一个县的人口八十万,在县域范围内,城市化率能够达到50%左右,就会对全国的城市化率达到70%给予有力的支持。
第二,把城市化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城市化,因为农业现代化可以释放大量的劳动力,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而二、三产业的集聚就形成了城市。所以,农业现代化、城市化是紧密联系的两个命题,要同步推进,改变目前农业现代化严重滞后于城市化的局面。
第三,围绕县域的主导产业,形成块状经济,这是浙江的经验。一个县280万人,一千多平方公里,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搞,搞一个主导产业,两个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专业化分工,要提高产品、产业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在浙江是这样的,有很多县,一个县的产品,一说在国际市场占多少,像嵊州的领带占全世界市场的80%,形成专业化分工,就有了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一个县围绕当地的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好,矿产品加工也好,或者吸引沿海产业转移也好,不要搞得太多了,搞一个、两个主导产业,把一锅水烧开,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专业化分工,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就能把这个县带动起来,这是浙江的,也是苏南的宝贵经验,一定要好好学习。
第四,在县域范围内要形成半小时生活圈。从县城到各个镇,到各个村,把交通要搞好,形成半小时生活圈,住在一千平方公里之内,在县域范围内上班、下班,开着车半个小时就到了,非常方便,这样就不会把人口集中到城里去,集中到县城去,就地城市化,但工作是在二三产业,生活方式是城市化的,和城里人一样过上现代化生活,这样的县城有很多了。江苏的昆山、潞江、江阴,都形成了半小时生活圈。现在苏南已经形成这个模式,中西部要向他们学习,要改变交通、通讯、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城乡一体化,使农村变得更适宜人居住,形成半小时生活圈。
伴随新一轮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百强县中的许多典型又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以创新驱动引领
新时期发展的昆山模式
从外向型经济主导而确立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地位,到打破一枝独秀格局形成十大特色产业花团锦簇,再到以创新驱动引领新时期发展——昆山,通过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了科学发展的领先优势。
昆山产业链招商的模式有两种:
一是在引进一家外资企业,特别是外资龙头企业的同时,就注意跟踪这家企业在国内外的上、下游企业,借助进区企业与后者在产业间的联系,吸引他们一起进行投资跟随。昆山开发区在引进龙腾光电液晶显示项目后,围绕该项目做好产业规划,不仅在其隔壁引进德芯电子项目,而且在其周边,给具有上下游联系的美国液晶玻璃生产企业、国内的液晶电视生产企业,留足建设用地。由此,奠定了液晶显示产业在昆山开发区乃至全省、全国的重要地位。同样,台湾高雄南梓电子落户昆山开发区后,第二年就有10家配套企业跟进;微盟电子落户开发区后,也带来了20多家配套厂商。这些,都产生了葡萄串效应。
二是针对本地短缺的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引进,缺什么引什么,以健全产业配套环节,增强对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吸引力。昆山市一位副市长曾经与专业人员一起将他的手提电脑拆开,看哪个零部件在昆山还没有企业生产,就派出招商人员分头招商,引导相应的外资企业前来设厂投资。结果,一条完整的IT产业链,很快就在昆山形成了。如今,全球一半的笔记本电脑都产自昆山。
实践证明,这种有目的的产业链招商模式,使昆山产业结构迅速得到优化,合理配置了资源,集聚了人才,降低了区内厂商的配套成本,对外商的吸引力也大大增强。进而,提升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对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以“一定要成功”
为精神特质的晋江经验
福建民营经济发展看泉州,泉州民营经济发展看晋江。连续18年领跑福建县域经济的晋江,一直是福建经济发展最快、实力最强、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条件并不算优越的晋江,能够在改革开放中率先杀出一条血路,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乡村工业化道路,并造出享誉海内外的“晋江模式”,这无疑为福建其他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多借鉴。
习近平总结“晋江经验”
早在2002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专程到晋江调研,并考察了多家企业。在赴晋江调研后,当年8月,习近平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研究借鉴晋江经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文章,指出晋江的经济发展关键是,在于晋江的广大干部群众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
文章将“晋江经验”总结为六个始终坚持,即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始终坚持以诚信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服务。
之后,习近平又发表了《研究借鉴晋江经验加快构建三条战略通道》专题报告,系统总结推广“晋江经验”。他还深刻指出,如果福建在近几年内能够涌现10个或者更多像晋江这样的县市,全省经济发展必然会实现一个新的跨越。
如果比较一下福建与江浙等地的差距不难发现,最大的差距就是福建类似像晋江这样的强县太少。
相比于浙江每年在全国百强县中能够占据26个左右的席位,福建长期以来一直维持在7、8个左右,而且半数以上集中在泉州。而目前在福建省58个县(市)中,经济较发达仅有9个,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和以下的占了绝大多数。
晋江经验”的意义
“晋江能够发展到现在,一个是受益于改革开放。但是改革开放春风吹遍八闽大地,为何晋江长期位居全省第一?为何闽南地区都有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但唯有晋江能独占鳌头呢?”台盟晋江市支部主委、晋江市政协副主席洪元程说,晋江人具有一种“一定要成功”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支撑了晋江长期领跑。
对福建以及以福建为主体的海西经济区来说,要实现跨越发展,成为沿海第四经济增长极,就需要每一个县域经济“细胞”的发展来支撑。因基础条件、资源禀赋不同,其他县发展模式、思路、路径的选择可能各有不同,但晋江这种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一定要成功的精神气质以及政企良好互动等,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指出,晋江的发展变化,实际上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在中国县域现代化建设上具有鲜明的示范效应,晋江的很多做法和经验有着重要的前瞻性,可以为其他县市提供许多鲜活的经验。
以晋江为标杆来助推福建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意义正在于此。而“晋江经验”、“晋江现象”、“晋江模式”、“晋江精神”等等也成为福建在县域经济发展领域的热点话题。
以兴办专业市场为
发展特色的义乌模式
这是由“扁担商”们创造尔后遍及全省、通过兴办专业市场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义乌是一个既不沿江也不靠海的内陆城市,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但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如今成为每天由20多万客商出入的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其中光是外国客商就有140多个国家的近万人。200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把义乌作为全省学习的先进典型,进行总结、宣传和推广。义乌的主要经验是“三个转化”:(1)从“鸡毛换糖”转化为“前店后坊”。当年的“小商贩们”陆陆续续创办一批批商品交易专业市场,形成“场厂结合”、工贸一体化发展格局,销售方式也由代销为主变成自产自销为主。(2)从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市场的蓬勃兴起,带动加工工业和生产基地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小商品、大市场、大加工基地”的经济特色。(3)从依赖本地市场转化为本地、外地和国际市场并举。最近几年,全国各地到义乌招商引资,义乌则大规模地对外投资,义乌小商品市场已经覆盖全国,走向世界,义乌人通过设在县外的商品集散地并在海外开设分市场,实现商品的“买全国、卖全球”和“买全球、卖全国”。
以“工业强县、统筹城乡”
发展的邹平经验
山东省邹平县立足实际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跨越崛起之路,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
(一)坚持解放思想,拉高坐标、明确定位,形成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邹平能够实现从全省末席到经济强县的巨变,首先体现在其永不停留、永不止步的发展境界和唯旗是夺、永争一流的精神风貌上。通过不断“确立标杆,实现目标,跨越发展”,在不断超越中创造出奇迹。2000年,提出了“奋战三年,跨入全省经济30强”的奋斗目标,两年时间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上升了24个位次,居全省第24位;2002年,提出“奋战两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百亿元”的奋斗目标,2003年GDP超百亿,达到110亿元;2007年,提出“学赶全国前十强、争当全省排头兵”、建设全面小康邹平的奋斗目标;2010年,提出“奋战两年,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前十强”,2011年,又提出“全力冲刺全国县域经济前十强”,成为引领邹平新一轮赶超跨越的强大动力。
(二)坚持工业立县、工业强县,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邹平通过坚持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和第一推动力,按照“抓投入、上项目,培植大企业、建设大园区”的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千方百计增投入、扩总量、优结构、提质量,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用10年时间完成了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县的跨越,工业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第一,坚持不懈推进项目建设。邹平坚持每年都筛选和确定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跟踪服务,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第二,坚持不懈建设经济园区。坚持工业项目园区化,大力加强县域经济开发区和镇办园区建设,实现集约发展。第三,千方百计招商引资。通过强化项目跟踪、协调与服务,确保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形成了鲜明的投资“洼地”效应。经过十多年的迅猛发展,邹平整体上培植起了“三个一批”:一是培植了一批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家纺服装、新型材料、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高档用纸等六大主导产业,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糖都”和“中国玉、米油城”;棉纺织产业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二是培植了一批骨干企业。全县新口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75家,其中利税过千万元的达到70家,过亿元的15家。三是培植了一批知名品牌。现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5名商标5个,山东名牌产品30个、山东著名商标16个。
(三)坚持大企业引进、大集团带动,以“群像”撑起经济“龙骨”
邹平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和第一推动力,由大型企业来担当具体发展重任,通过大型企业集团带动了园区发展、产业发展,引领了企业上市。通过加快培植规模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了全县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形成了规模经济的强大竞争力。
(四)坚持转型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植县域经济新增长极
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强县建设。全县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172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达到16个,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五年保持在50%以上,连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荣誉称号。第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努力6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第三、抓好节能减排。先后关停非法“土小”企业和“两高一资”企业500余家,全县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42万吨,市级以上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12家,被评为全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
(五)坚持软环境建设,全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第一,推进平安邹平建设,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严打”集中整治,坚持领导干部接访和下访制度,创新实施农村法律顾问全覆盖工程和百名干警驻百村“双百”民心工程,有力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第二,推进文化强县建设,营造文明开放的文化环境。大力弘扬“先忧后乐、创新超越”的邹平精神,扎实开展“统筹城乡学张家港、外向型经济学昆山、民营经济学萧山、现代服务业学东莞、现代农业学寿光、企业上市学江阴、体制创新学顺德、社区建设学诸城、市场建设学常熟、文化产业学长沙”的“十学”活动,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县城。第三,推进效能效率建设,营造快捷高效的服务环境。深入开展“三优三满意”提升年、“三优三满意”巩固年、“行风评议”等活动,大力推广实施电子政务监察,规范效能监察连心网运行,设立50个优化发展环境监测联系点,营造出快捷高效的服务环境。
以依托“海洋”瞄准科技
发展高端产业的荣成经验
荣成要跳出低端竞争的圈子,占领发展高地,瞄准高端市场,惟有撬动科技创新这一杠杆发展高端产业。这将是荣成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荣成最闪亮的名片是全国“第一渔业大市”,丰富的渔业资源、千里海岸线上密布的港口及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是荣成最大的优势。打造海洋特色鲜明的中国海洋食品名城;把临港发展作为区域发展的大战略,加快打造临港特征鲜明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释放滨海生态资源潜力,加快打造千里海岸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带。
大产业:科技撑起海洋食品名城
海洋是荣成经济无法抹去的浓重底色,她催生了荣成人“海洋兴市”梦想。而打开这一梦想的钥匙,则是科技创新。要改变产业高增值环节、市场高盈利环节不在荣成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该市提出必须推动产业特色高端集群发展,加快由渔业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
在食品加工和生物提取项目建设上,荣成市引导企业走“大企业创牌、小企业贴牌”的路子,投资40亿元,以好当家集团、泰祥集团、寻山集团、成山海之宝、俚岛科技、泓达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开发即食海参、盐渍海带、海藻饮品、冷冻调理食品、罐头食品、休闲食品、功能营养食品等系列产品,建成了好当家、福建厨师、航海食品、嘉美食品等一批现代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园区(基地),培植这些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争取年内食品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
支撑这个庞大产业集群的,是荣成市不遗余力地引导企业建设的一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等科技成果孵化平台。目前,全市30多家企业与知名科研院所合作组建了由19名院士专家组成的科技顾问团,先后承担实施“863”、“973”计划项目34项,有5家企业参与制修订1项国际标准、16项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
在相继开发了海洋食品、保健品、药品之后,近年来公司又创造性地开发出了“第四品”——海洋美容品。目前公司已形成200余种高端海洋天然提取物的产品线。
“海洋三品”的开发,让荣成众多海产品传统加工企业纷纷摘掉了低端的帽子,直指高端市场。荣成海带产量占全国的48%,好当家、寻山、海洋时代等企业纷纷跻身海带深加工行列。据粗略统计,仅海带深加工一项产业就可为荣成新增产值300亿元。海之宝海洋科技通过自主研发,让海带卖出了“4克3元”的高价,而从海带中提炼出的海带多糖粉,既可用于工业食品加工,又可作为环保涂料添加剂,同样价值不菲,而且市场前景看好。
大视野:瞄准高端 聚力突破
去年,荣成市曙光齿轮公司再传捷报,其研制生产的客车驱动桥齿轮等4个新产品,成功通过世界客车巨头美国蓝鸟公司严格的质量审核,取得蓝鸟公司豪华客车的配套权,成为国内最高端螺旋伞齿轮生产基地。这是荣成市众多企业客户群从国内品牌转向合资、外资品牌的缩影。
“荣成工业起步早、基础好。食品、造船、汽车配件已经具备相当规模,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较好,而且食品加工有资源依托,临港装备制造有港口空间,造船产业有整合潜力,新能源产业有配套优势。”江山这样评价荣成市的工业基础,“但是要跳出低端竞争的圈子,占领发展高地,瞄准高端市场,惟有撬动科技创新这一杠杆发展高端产业。”他认为,这将是荣成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按照这一思路,荣成市对全市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进行理顺规划,按照突出主业、突出主导产品的思路,着力培植一批单一产品、系列产品的龙头老大,通过推动量的扩张、质的提升、品牌的影响,使更多产品成为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和先导影响力的优势产品。
他们规划到2015年,在海洋生物、特种船舶、重卡离合器、高档齿轮、特种电机等20个系列或品种,形成技术水平或市场份额上的同行业领先地位。到2015年,赤山集团鱿鱼加工系列产品产量达到25万吨,占据全球第一的位置;鸿洋神集团深海鱼油软胶囊系列产品产量达到60亿粒,成为全国最大的保健品软胶囊生产企业;达因制药成为全国最大的儿童保健和治疗领域的领军企业;好当家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参系列化产品生产企业;荣成要形成全国最大的优质海带、冷冻调理食品、海产品罐头加工产业集群,海带年加工量占全国50%,冷冻调理食品产量占全国20%,海产品罐头产量占全国40%。
大进退:千里海岸线“腾笼换鸟”
荣成有近500公里的海岸线,发展沿海旅游、临港经济和造船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进入21世纪后,荣成市开始实施“腾笼换鸟”战略,以便为一批高端新兴产业项目腾出落脚之地,加快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步伐。
近年来,荣成市先后关闭了62家小型渔船修造厂和一批污染严重的水产品加工厂及大部分渔业码头,把一些制造加工企业搬迁到专业园区或是内陆镇,腾出空间和资源来发展造船及装备制造、旅游、物流、海洋化工等新兴产业。如今,沿海已成为荣成最活跃的经济隆起带:荣成的造船业大型企业阵容在原来的黄海造船厂、荣成造船厂两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神飞、荣喜等5家大型造船企业,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造船基地;已拥有两个一类开放口岸、4个一类港区,6个临时开放码头,8条国际客货班轮航线,是全国港口码头开放密度最大的区域;临港工业区聚集了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海洋化工、食品精细加工等新兴高端产业;以西霞口、成山头、赤山等风景区和众多民俗村组成的沿海旅游带,每年都吸引着几百万国内外游客。
“腾笼换鸟”战略也使荣成城区的经济结构和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由于用地不足,城区内一些急需扩张的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缺少发展空间。为此,荣成市启动了总投资180多亿元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把城区30多家企业先后迁入开发区,在腾出的土地上发展商贸服务业。如今城区内,工业企业基本全部迁出,中韩边贸城、博隆城市广场、永康五金城等商贸集群正在崛起。
以项目领跑县域经济
发展的海城模式
整理空间对接项目
镇村屯动迁改造是集中节约利用土地、拓宽城市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但面临的困难众所周知,而困难中的困难就是拆迁改造后,失地农民保障问题。海城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失地农民保障作为推进拆迁改造的前置条件,从失地农民保障的体制机制入手,构建了政策性资金补偿、经营性资产补偿、生活性补贴补偿、养老保险保障补偿等机制,探索出了一条值得借鉴的“失地有新房、失地有保障、失地有工作、失地有补偿”的“四位一体”失地农民保障新模式。
第一,失地有新房。坚持高标准建设回迁小区,失地农民全部住进水、电、路、暖、绿化及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备的规范化小区,楼房软硬设施及价值都不低于高标准商业住宅小区。失地农民新房比原宅基地面积同比扩大10%,每平方米增值1500元。
第二,失地有保障。对失地后变市民的农民,实行在养老、救助方面与城市接轨,制定实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暂行办法》,对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完全失地农民给予每人每月244元的失地保障补助;对不到保障年龄的失地困难群众,设立专项救助资金,确保失地农民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同时,建立村集体补偿政策,将土地补偿费20%反哺村集体,作为发展基金,增强村级带领群众发展能力。
第三,失地有工作。坚持“政府引导、专业培训、企业接收”的原则,政府采取提供公益性岗位、进入民营企业等方式,对失地农民实行全部安置就业,实现了就业有对接。
第四,失地有补偿。严格执行征地费用补偿标准,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原则,及时足额发放,全方位补偿。对农民征地补偿集体留成部分,作为农民投资入股资金,由社区统一进行商业网点开发、农贸市场建设等商业运营,所得租金以分红形式发给社区居民,变农民为股民。
正是由于工作到位、方法得当、让利于民,海城在空间整理上得到拆迁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取得速度快、面积大的可喜成果,腾出15平方公里发展空间的目标正在逐渐实现。
招商引资大上项目
前瞻性的招商理念,使海城形成了一个有力的“招商强磁场”,一大批具有雄厚实力的企业纷纷抢滩登陆海城。如今走进海城,能感受到的是项目建设的浪潮早已将乍暖还寒的初春搅得火热。只见总投资260亿元的腾鳌温泉健康产业城项目、总投资230亿元的海西新城西柳东区市场集群项目、总投资26亿元的后英集团特种高纯镁砂项目、总投资23亿元的鞍山紫竹重型铸件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模具钢、年产500台船用起吊设备及年产15万吨机械零部件生产线项目的各个施工现场,施工机器正开足马力抢早抓晚繁忙施工中。
为促使在谈的项目早签约,签约的项目早开工,开工的项目早投产,投产的项目早见效,海城市还全面实施了市级领导干部包扶重点项目责任制,由28位市级领导干部分别包扶100个重点项目。各领导干部纷纷走上所包扶的项目建设第一线,对项目的筛选、论证、规划、设计、确定、洽谈直到达产,全程跟踪,一包到底,在全市形成“千方百计跑项目、争项目、引项目、上项目”的浓厚氛围。
优化环境服务项目
把投资者引来,只是招商引资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要让投资者留得住、扎下根,把项目做大做强。海城重点实施“三个一”工程,即“一会制审批”、“一站式办公”和“一费制收费”。“一会制审批”即城乡所有建设项目全部通过市规划委员会集体讨论议定,对于通过的项目,各部门要无条件履行手续。“一站式办公”即规委会议定的项目在办理行政审批手续时,只需到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就可履行各相关部门的审批手续。“一费制收费”即对全市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全部逐一列出和定值,对各部门收取的建设项目费用统一印制成一张单子,有效整合了收费项目,全面规范了收费标准。同时,规范行政罚没行为,把全市所有罚没项目的执行标准全部依法、合理进行界定。
为了扶持企业发展,海城新出台实施了《关于支持企业发展若干意见》,对大项目给予土地、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等支持,特别是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同时,在中小微企业发展上,给予财政支持、投资审批、税费、金融扶持等方面更多优惠政策,特别是做大做强融资担保平台,由市财政出资5000万注入市级担保公司,重点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担保力度,扶持更多的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推动全民创业。
在项目建设年里,海城还特别注重硬环境建设,全力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百日行动,优先建设具有牵动性、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全面加快回迁房和动迁周转房建设。目前,基础设施项目中的改造工程规划设计已完成,正在进行施工设计及招投标工作;道路交通项目中,老油路大修工程正在进行项目审核,兴海大桥、南一环公铁跨线桥已复工,中央跨河桥引线、长江路工程已开工。
良好的投资环境,到位的跟踪服务,让前来考察的客商吃下了“定心丸”,纷纷前来投资。截至3月末,海城全市共有155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实现了项目建设的首季开门红。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