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3年
2013年

他山之石2013年9月27日第9期

发布时间:2014-01-13  |  浏览:
各地采取措施
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
水生态文明建设由水利部提出,旨在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为争创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各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前期工作,我市作为水利部新近确定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45个试点城市之一,这些经验具有积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郴州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一、抓紧前期工作
(一)出台“一篇水文章”、“两个规划”和“一个决定”。2010年,郴州市委、市政府通盘考虑中心城区水生态建设的问题。特别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郴州市水利局对市中心城区水生态建设进行规划,起草《郴州市中心城区水生态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2012年4月以来,市委、市政府就“做好水文章”做了大量认真、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市委书记向力力发表了题为“发挥水优势,做好水文章,打造宜居利居乐居的山水名城”的调研报告,并组织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进行学习讨论。其次,市水利局赴山东、河北等地认真考察学习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再次,市规划、住建、国土、水利、环保等部门紧密配合,编制了“郴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和“郴州市中心城区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等两个规划及“关于加快推进郴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座谈会、审查会,广泛征求听取各方意见,进一步完善了相关规划。
(二)组织水生态文明建设课题研究。2012年5月,郴州市水利局局长组织人员对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研究,8月初提出了市申报水生态文明试点市的报告。之后,市委、市政府专程到水利部及省厅厅汇报了郴州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关情况并得到充分肯定。
(三)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研究。2013年2月19日,市委书记向力力组织召开了市城乡规划委员会2013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就郴州《发挥水优势,做好水文章,打造宜居利居乐居山水名城》及“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及“市中心城区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进行专题研究,标志着郴州市“做好水文章”的工作全面启动。
二、抓紧规划布局
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筹发展的基本原则,大力实施水资源保护、雨洪水资源化利用、水环境整治、地热水开发、水效率提升、水景观打造等六大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统筹推进山与水、水与绿、水与城的融合,营造“青山为屏、河湖为脉、山环水绕、城水相依、水绿相映”的城市山水格局。
(一)大力实施水资源保护工程。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指标,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动态监测体系,开展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实行封山育林植草,加快崩岗、坡耕地、小流域、石漠化等综合整治步伐,加大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并结合植被恢复、湿地修复、减排治污、农业结构调整等综合性措施,切实保护水资源。
(二)大力实施雨洪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建设一批骨干水源、防洪减灾、除险加固、农村水电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把治理水患与水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变害为利,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提高防汛抗旱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提高雨洪水的科学调度水平。
(三)大力实施水环境整治工程。综合运用调水引流、限制排污、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加快河道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化治理河湖渠岸线建设,定期开展河湖健康评估,严厉打击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
(四)大力实施地热水开发工程。立足现有温泉资源优势,重点开发好城区的龙女、天堂及宜章一六、永兴悦来、汝城热水等温泉,形成完整的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疗养、居住等温泉产业链,打造温泉特色小镇,形成高品质的温泉商务休闲度假区和温泉生态居住区。
(五)大力实施水效率提升工程。一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实行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建立以重点功能区为核心的水生态共建与利益共享的水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二是加大农业节水力度,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田间水利用系数和土壤水的利用率。三是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降低万元产值耗水量。四是加大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力度,大力推广生活节水器具,杜绝输水管网的跑、冒、滴、漏,着力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
(六)大力实施水景观打造工程。以城区内河景观建设为重点,按照“水清、岸绿、流畅、景美、人聚”的要求,将水与文化、水与艺术、水与经济、水与景观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可游、可观、可闲、可留”的亲水平台。
在市中心城区规划布局“五河、十一湖、十库”水生态景观系统;在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城镇群”规划布局“一轴、三带、两湿地、十片区、十河、十八库” 水生态景观工程;在郴州市市域规划布局“一轴五带、十城百景、温泉五镇”水生态景观工程。
三、抓紧政策保障
(一)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加强统筹协调,统筹领导力量、统筹部门力量、统筹社会力量。成立了强有力的协调领导机构,加强对工作的统筹、管理、协调、指导。各部门树立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协同意识,密切配合、分工合作、通力协作,形成共建水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顶层设计。加强顶层设计,围绕人水和谐,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市、县两级建立水利规划委员会,加强规划设计的统筹、协调、研究与应用。进一步完善部门协商、专家会商、信息共享、资源互利的工作机制。按照“自然化、景观化、生态化、人文化”的要求,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区域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地方政府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三)加强政策引领。建立健全建设资金投入,广泛开辟资金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争取政策支持,扩大市场融资。加强水利融资平台建设度,努力整合资源、盘活资产、用好政策,运用BT、BOT、TOT等融资方式,对全市现有水生态资源进行整合和运营。强化工作考核,建立和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研究制定考核评价体系和问责激励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四)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市民水生态文明观念,凝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爱水、惜水、亲水、护水的共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水利、重视水利、支持水利、参与水利的良好氛围,让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宿州市五项措施
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
一是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先后完成了《宿州市城市防洪规划》和《宿州市城区防洪排涝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点实施堤防加固、河道疏浚和排涝管网建设等,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威胁和水生态退化等问题,将使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
二是出台《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全面部署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
三是加强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启动实施“清水工程”,投入资金2300余万元,对运粮河、三八河、环城河等城区主要河段进行清淤、疏浚、生态护坡、截污、亮化美化等综合治理,疏浚清淤河段长16.91千米。
四是实施水景观工程,着力打造新汴河城区段14.36千米水景观工程,一、二期工程计划投资3.47亿元,栽植雪松、水杉、银杏等各类景观树木60970棵,各类水生植物、花草组合约1575亩,绿化面积约1710亩。
五是实施城区水土保持工程,对城区内所有生产建设项目,依法严格审查审批,认真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结合园林城市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增加植被,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率和林草覆盖率。
潍坊市推出一系列
“水治理”举措
近年来,潍坊市坚持人水相依、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治水思路,把水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管理等环节,初步实现了水资源利用节约高效、水工程安全、水环境质量良好、水生态系统健康、水景观优美、水文化特色鲜明、水管理科学先进的总体目标。
该市在全省率先进行水网体系建设,初步构建起“南北贯通、东西相济、库河串联、城乡一体、灌排结合、完善高效”的现代水网体系。加快水系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先后开展了白浪河、虞河、张面河、浞河、大于河、白沙河“六河整治”工作,建成鸢都湖湿地公园、白浪绿洲湿地公园,城区拥有白浪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高新区浞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寒亭区浞河省级水利风景区三处水利风景区。并在主城区及基础条件好的县级城区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带动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尽快把全市范围内所有城市建成区打造成为人水相依、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水生态文明地区,为建设“美丽潍坊”提供保障。
水生态文明,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该市的白浪河水厂采用了目前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首家集气浮池和翻板滤池为一体的水处理技术、截污能力强的双层生物陶粒滤料过滤工艺和安全高效、稳定可靠的二氧化氯消毒工艺,自动化程度高,技术水平国内一流。白浪河水厂优化了供水布局和调度方式,提高了供水的安全系数和运营效益,保障了城市供水的安全、可靠,实现了城区足量供水,为潍坊的大市政建设增添了一抹亮彩。目前,该市中心城区供水水源地均采取了较完善的防护措施,水源地水质全部稳定在Ⅲ类水质以上,并逐年改善;实行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有白浪河水厂、峡山取水厂、眉村净水厂、高新配水厂、朱里取水厂、黄旗堡取水厂、增压站7座自来水厂(站),设计日供水能力32万立方米,市辖区管网综合漏失率为10.01%,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共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处理中水水质均达到国家一级A或一级B排放标准,城区实现了雨污分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96.61%。切实加强管理,未发生重大、特大洪涝灾害,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事故。
该市还不断加强城市地表水、地下水、河道出境断面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监测;落实各类水域保洁制度,保持水体清澈、无杂物;开展污水排放专项整治,进一步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一系列“水治理”举措,推动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强化生态之基、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生态美丽潍坊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临沂市“五个体系”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该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宣传部长、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为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指挥、协调和推进全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现场管理组、专业规划组、宣传报道组、档案管理组、效能督察组六个专业小组,各组分工明确,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单位抽调,实行脱产集中办公。
重视规划建设。城市发展布局规划、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和专项规划详尽具体、应有尽有、高度契合。制定了《临沂市创建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任务目标、实施步骤、保障措施,并对任务进行了详细分解,对各部门责任进行了具体规定。在创建过程中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创建省级水生态文明市的实施意见》,就临沂市创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意见》强调,要以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为核心,全面加强水资源、水工程、水管理、水生态、水景观“五个体系”建设,形成工程体系健全、用水方式科学、生态环境良好、管理运行高效、景观特色鲜明的水生态文明氛围,推动现代化水利示范市建设,在全省率先形成人水和谐、生态文明的现代水利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意见》规定,创建省级水生态文明市分三个阶段进行:今年1月到3月为组织启动阶段,全面开展水生态现状调查,着手编制《临沂市水生态文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3年4月到2015年6月为全面实施阶段,启动实施各项重点工程,完成创建工作总体目标任务;2015年7月到9月为迎查验收阶段。
《意见》要求,要下大力气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全力确保城镇防洪、供水安全。2013年,治理中小河流10条,开工建设水源工程2处,完成2座大型水库、10座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和2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到2015年,全面完成国家和省规划内的20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全市中小河流70%以上重点河段得到初步治理;各县城防洪标准大幅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落实严格的水资源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四项制度”,全面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水资源科学利用。到2015年,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9.9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到6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5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3,再生水回用率达到30%以上;新增雨洪水资源利用量2亿立方米。
维护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坚持水质与水量并重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从源头防治水污染。到2015年,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全市水土流失总治理率达到70%;沿水系新增片林90万亩,水功能区总体达标率达到 75%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
打造鲜明的水景观特色。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工程设施,按照“水、岸、滩、路、堤、景”一体化推进的思路,加快滨水景观建设,打造绿水青山的优美环境,丰富水利风景区的特色内涵。到2015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6处,各县城驻地水系治理长度达到 80%以上。
健全长效的水管理机制。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到2013年,全市创建省级水利工程规范化单位9处,市级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单位9处,所有乡镇(街道)全部恢复建立水利服务中心,所有行政村全部配备水管员。到2015年,63处大中型水管单位全部达到市级以上规范化管理标准,各项水利信息化系统基本建成运行,水价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县城区全部制定落实涉水规划,建立健全涉水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
聊城市发力建设水生态文明城
该市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水环境保护体系,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工作思路,立体治水护万顷碧波,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保护利用水平,为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打造了良好的水环境。下一步,将全力推进水生态建设,加快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
加快推进水资源体系建设。围绕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秉承“因水制宜、量水而行”的发展理念,建立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着力建立“一控双促”(通过控制用水总量,促进用水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变)倒逼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发展方式与水资源禀赋条件、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加快推进水生态和水工程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河湖库综合整治工程,抓好徒骇河东昌府区、莘县、茌平段水生态修复工程、马颊河风景区水生态修复工程、四新河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谭庄水库风景区建设,构建水环境安全应急防控体系。围绕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三大水问题,着力构建集防洪、供水、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水网工程体系。
加快推进水景观体系建设。该市将充分挖掘“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所独有的地方水利风景资源,构建特色水景观体系,大力进行水系生态治理;加快聊城水景观与水文化建设,充分利用运河文化和黄河文化,积极推动徒骇河世界运河(建筑)博览园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水利风景区,提升城市品位。
诸城市加强
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宣传
一是在主流媒体开辟宣传专栏。在市电视台、市广播电台、《潍坊日报今日诸城》等主流媒体开辟宣传专栏,重点宣传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创建活动动态、进展以及成果,倡树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社会风尚。
二是在公共场所设置宣传站点。以“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共建和谐美好家园”为主题,在城区主要干道公交站点设置水生态文明城市宣传广告牌。在商场、宾馆、医院、车站等场所循环播放宣传广告和宣传标语。在公园、广场集中开展宣传活动,向市民发放调查问卷、倡议书、宣传手册等,增强公众对诸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认知度。目前已发放20000份。
三是在校园开设节水教育课堂。在全市50多所中小学校开设“节约用水、创水生态文明城市”宣传教育课堂,组织开展校园节水“金点子”、“小窍门”征集活动,举办演讲比赛,教育中小学生从小养成节水习惯,以实际行动参与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活动。
四是在市外宣传展示创建成果。在2013年中国水生态建设、水利风景区展览会上展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展板2块,水利风景区建设成果展板4块,进一步提高了诸城知名度。
邹城市强力推进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一是建立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水利局、发展改革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厅、海洋与渔业局、林业局、环保局以及市质监局等九部门组成。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总召集人的创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具体承担对创城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
二是出台了《邹城市创建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实施意见》。《意见》包括指导思想、任务目标、保障措施三个部分,对各创建单位的职责、任务、标准、时限进行了详细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三是加强水生态工程建设。以现代水网规划为引领,大力实施河道治理工程、病险库塘除险加固工程、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农水重点县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抗御水旱灾害和保障水资源供给能力。2013年度重点实施8座小(2)型水库、30座塘坝的除险加固工程,完成13km2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山丘区高效节水灌溉2.6万亩及108项小水源工程项目建设,解决36个村饮水工程升级改造、吕台河、北沙河治理工程、中心店镇、太平镇联合供水工程,完成投资2.1亿元。
四是加快水利风景区建设。重点实施了峄山水利风景区、唐王河水利风景区建设,通过对山、水、林、人文资源合理开发,丰富完善各类涉水休闲娱乐设施,逐步形成水利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样板区、休闲旅游集聚区、文化体验先行区等多功能聚集区,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味。
佛山“五张牌”
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
抓好备汛工作,确保安全度汛
佛山市各级三防(防汛、防旱、防风)部门全面落实防汛责任制,严密组织防汛安全隐患排查,进一步加强防汛物资储备,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建设,积极做好备汛工作。据统计,汛期来临前,佛山市签订地区防洪责任书38份,制定三防应急预案378宗,派出检查组60多个,对132宗水库、91条堤围、200座水闸、182个山洪地质灾害点、100多个水浸黑点进行排查,排查安全隐患71处,并及时进行整改,消除安全隐患。截至7月底,全市主要经历了5次雷雨大风天气,均未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落实最严水资源管理制度,持续深化河涌综合整治
今年以来,佛山开展了全市主要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核定和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严格落实“三条红线”。佛山以全市水务“十二五”规划和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为依据,加大力度推进水环境治理及水生态修复工程,将河涌综合整治工作与民生水利建设结合,以河涌整治促进城镇建设与发展,打造“水清、岸绿、流畅、景美”的水环境,推动综合整治工作。同时,加快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建设,将截污系统延伸至城市内河涌,全面提升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的建成同步率、区域污水收集率。他们的目标是到今年年底,实现“镇镇建成污水处理厂”。
继续推进民生水利建设,加强城镇内涝治理工作
佛山今年计划投入36.9亿元,建设147项防洪排涝、供排水、污水处理等民生水利工程。其中南海北村河道整治工程、大沥涝区整治工程、五安围涝区整治工程、南海狮山文精电排站工程、罗格围涝区整治工程等5项民生水利项目已开工建设。同时,结合城市升级项目,对9处水浸黑点进行整治,落实水浸黑点应急预案,明确排涝责任人,购置临时抽水泵、沙包等应急物资,有效增强城区排涝减灾能力。
严格落实部门监管职能,建立健全现代化水务管理体系
佛山市通过各种办法和措施加强现代水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佛山市水利建设市场主体诚信管理办法》的出台,推动了佛山市水利工程建设诚信体系、佛山市建设管理自动化系统两大平台的建设。佛山市水利工程质量飞行检测制度,进一步加强水利水务建设管理,保障水利水务建设质量安全。佛山积极实施行政审批和建设管理改革措施,严抓审批监管,加强规划管理,逐步推行“网上审批”信息化管理运行模式,还组建水务建设投资公司,实现“建管分离”。
加强基层水务、三防能力建设,建设廉洁、高效、专业的水务人才队伍
近年来,佛山市加大基层专业队伍建设力度,逐步规范基层水利三防机构设置和管理。今年3月,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门研究出台了《佛山市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目前,各有关部门正按照方案要求,进一步规范基层水利三防机构设置,完善基层水利三防队伍,全面提高全市基层水务、三防能力建设与管理水平。
扬州市的“水润扬州”创建理念
扬州是水利部新近确定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45个试点城市之一,根据扬州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方案,将主要推进严格高效的水资源管理、可防可控的水环境保护、健康良性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合理易调的水资源配置、安泰无虞的防洪与饮水安全保障、丰富的水文化和优美的水景观“六大体系”及规划建设初步方案。
扬州的水生态文明要围绕“水润扬州”的理念,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最终实现“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安全保证、水管理落实、水文化传承”。
扬州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基础、有优势。扬州地理水系格局全国独有,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升城市的管理竞争力,更有助于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
扬州位于江淮交汇处,水系已经形成一条南水北调输水干线,以江淮分水岭为界分为淮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以京杭大运河、入江水道、古运河、新通扬运河构成四大片区的格局。扬州已建成84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域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良好。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输水源头,扬州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古人讲“天人合一”,从科学角度来讲就是“人水和谐,河流健康”。扬州在通常的防洪排涝、水资源、水环境保护之外,再加上水生态,合起来就是扬州水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其中主要抓住两样东西做文章,一是运河,二是南水北调工程和源头,彰显扬州文化。
扬州的水势特别发达,实事工程注重水势的横向联系,河流、湖泊、湿地的比例和分布要有具体而科学的规划,在规划中,已考虑扬州城镇化建设需要,将来城市、小城镇和农村人口的布局和比例涉及用水比例分配问题和污染源的预测。目标理念先进、科学、超前,最终圆扬州人的“水之梦”。
连云港建最严格管理制度
推进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为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该市出台了《关于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将逐步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明显提升用水效率,提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与城乡供水保障水平。
《意见》明确了未来几年的水生态建设目标,即到2015年,形成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市本级建成省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部分县、区建成省级或国家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县(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后,用水效率明显提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水域面积率不低于现状6.4%,水生态系统服务和保障功能逐渐增强;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人民群众对水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到2020年,建成有连云港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市本级建成水生态文明市,70%以上的所辖县(区)建成水生态文明县(区),实现与沿海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用水效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水资源配置格局得到完善,城乡供水得到有效保障;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水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有连云港特色的水文化体系全面形成。
河南“八字方针”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该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八字方针,在重水、惜水、护水、管水上下工夫、求实效。
重水。要像重视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资源。对水利建设的重视要毫不动摇,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心要坚定不移,大干水利的热情要持之以恒,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
惜水。要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节约水资源。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着力强化工业和城市节水, 树立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观念,严控高耗水、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摒弃拼水耗的非科学发展之路,努力建立节水型经济和节水型社会,以用水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护水。要像对待生命家园一样保护水资源。加强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实现水畅其流、河复其清,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建设优美的水生态环境,促进人水和谐。
管水。要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管理水资源。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保持水生态系统平衡,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水利保障。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