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2年
2012年

他山之石2012年1月16日第1期

发布时间:2012-02-02  |  浏览:
新年寄语:往期回眸知根底,著笔谋篇见未来。伴随改革开放成长的《他山之石》至今已走过26个年头,踏上2012新的征程,我们将鼓一腔热血勇于进取,努力打造一份大家信赖和喜爱的信息内刊。借此,向工作在岗位上的领导道一声问候并送上新年深深的祝福!
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及经验
      外省市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做法及经验,对我市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成都模式: 五朵金花
      作为中国乡村旅游发源地之一的成都市,早在2006年4月12日,国家旅游局给该市授牌“中国四川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时,锦江区的“五朵金花”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全国农业观光示范点,已经被培育成为高品位、多功能、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典范。位于成都市锦江区的三圣街道办事处抓住2003年举办“中国成都首届花博会”的有利时机,将花博会周边的五个村庄在原来经营花卉的基础上,以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成功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和荷塘月色5朵金花。在“五朵金花”的发展过程中,主要采取如下成功做法:
(一)准确的定位
三圣花乡旅游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首批农业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三圣花乡涉及村民3840户,13040人。区域内的村民自清代以来就有种植花卉的传统。近年来,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以促农增收为目标,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文化嫁接旅游、以旅游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撑农业、以品牌塑造形象,促进了传统农业向休闲经济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与此同时,他们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厚道的乡土民风、便捷的交通、特色花卉菜肴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成为都市人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谈等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五朵金花”形成的都市休闲新兴产业,吸引了众多农业龙头企业和经营商家,为农民致富开拓了更多的增收渠道;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使农民就地享有了城市文明,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以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谐的生态环境,每年吸引了数百万人前来休闲度假,成为了城市边缘的一座开放式公园;以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民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减少了对城市扩张的压力,消除了新的“城中村”形成,走出了一条农民就地市民化的路子。
“五朵金花”模式,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不仅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传统的单家独户、大田种植的农业生产方式,将文化产业巧妙地与农业生产嫁接,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工业化,大力发展都市休闲经济,土地产出效益大幅增长至每亩上万元。锦江区农民依托“五朵金花”构建的经营、就业、保障平台,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由2003年的4426元增长到2008年的8402元。
“五朵金花”模式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城市的就业、培训、保障、救助、教育等政策和制度延伸到了农村,失地农民拥有集体资产的处置权,准失地农民保持土地承包的经营权,农民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得到社会保障,实现就业,从政策、制度层面上保证了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保待遇、就业援助和教育权利。另一方面,“五朵金花”通过促进城乡人口的相互渗透,城市居民纷纷到“五朵金花”区域从事经营、认种活动,将城市理念、城市文明、城市新风带到了农村。三圣花乡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文化内涵、优质的旅游品质、规范的经营管理,成为广大游客喜爱的游览胜地。
(二)有力的扶持
三圣花乡的乡村旅游发展,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包括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精心谋划、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一村一品,弘扬传统、创新模式,土地流转、尊重民意,资源整合、打造品牌等,但让人们感受最深的是他们的政府主导力度大,亲民服务工作实。
一是政府出钱组织农民外出参观,统一发展乡村旅游的思想。做到规划发展、思想先行。
二是按照统一风格改造农村房相,装修工程款由政府挑大头,承担80%。
三是创办农家乐的农户购买家具和对客服务用具,政府对农户实行“买一赠一”的鼓励政策。
四是政府为每户农家乐出钱请一名厨师(2500元/月),主厨带徒3个月。随后可由农户续聘,也可辞退厨师由农户自己干。大多农家乐选择了续聘。
五是政府委派“文化顾问”对每户农家乐实施现场指导,包括文化氛围的营造、家具餐桌的摆放与布置等,既有基本要求,又显各家特色。“文化顾问”的经费由政府承担。
六是免费培训从事旅游业的农民工。采取请专业人员到村里办班授课,讲授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操作规程、服务要领等。
七是实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任务细化到引客人进农家乐消费。
八是农户经营农家乐开办之年税收全免(交后返还)。
九是“江家菜地”是土地流转形成的,每年认种费8000元/亩,认种人可到菜地劳作,所收作物全归认种人。起步阶段区政府组织区直单位和干部带头认种,从而带动了城里人来认种。
十是领导现场督办。时任区委书记为了三圣花乡“五朵金花”的打造,躬身驻扎三圣花乡半年搞督查,与农民交朋友,主要了解、掌握并及时解决农户在发展乡村游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农民对书记赞誉有加,感谢政府帮助他们由穷变富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大连模式:2235
以2007年荣膺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标志,大连现代旅游步入全新发展阶段。借助这一城市旅游品牌优势,大连市高起点引领带动全市乡村旅游比翼齐飞,立足资源挖潜力,因地制宜抓特色,形成了个性鲜明、路径独特的乡村旅游“2235”发展模式:前一个“2”是在发展原则上,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双中心;后一个“2”是在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上,坚持海陆资源联动、城乡旅游互动;“3”是在乡村旅游形态上,合力推进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5”是在乡村旅游工作抓手上,突出:规划引领、政策扶持、部门联动、设施提升和节庆造势。大连乡村旅游新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推动全市乡村旅游形成丰富多彩、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
一、大连乡村旅游助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共赢。
大连乡村旅游新模式带动了全市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至2010年全市形成40个乡村旅游乡镇、100个村屯、1700户农(渔)家乐、30余座休闲农庄、300个果蔬采摘园。2009年,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682万人次,同比增长24.2%,占全市游客总量的20.6%,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有力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乡村旅游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拉动消费的重点是激活农村消费,大连市乡村旅游着力在扩大市场规模、发挥拉动消费作用上下功夫。一方面,采摘、海钓、春游、温泉滑雪、节庆活动、休闲健身等乡村旅游消费热点和新概念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消费链条不断延伸,形成一个个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综合消费载体。第三届大连国际温泉滑雪节共接待游客13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1.49亿元;2010大连(金州新区)国际樱桃节,10天时间实现门票收入3347万元,带动了餐饮、土特产品销售近亿元。
(二)乡村旅游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亮点。发展乡村旅游,加速推动了全市发展重心向农村转移、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以瓦房店龙门、普兰店安波、庄河步云山和长山群岛四大涉农旅游经济区为引领的乡村旅游聚集区建设,已成为大连的投资热点,直接在广大农村腹地开花结果。至2010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7: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乡村旅游的贡献功不可没。
(三)乡村旅游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动力。大连市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重要抓手,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推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的转型升级。在设施农业中加入旅游要素,实现了一产与三产的高效融合;农家乐和采摘游把消费者请到家门口,既减少了中间环节消耗,又提高了农副产品附加值,形成了生产与市场直接对接的新型、高效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四)乡村旅游成为改善农民生活状态的新途径。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生活在五方面的显著提高,即农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农民家庭收入提高、农村环境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和生活品质提高。由“外出务工”到“家门口自主创业”的观念转变已成为促进全市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宝贵资源。2009年,全市乡村旅游直接吸纳农民就业3.8万人,带动12万多农民间接就业。普湾新区东沟村,村民人均收入从2003年不足3000元上升至2009年的17487元,增长了4倍多。
二、全方位打造大连乡村旅游新模式。
大连乡村旅游“2235”模式是基于大连发展城市现代旅游成熟经验基础上,整合农村旅游资源,发挥地域特色的全新探索。主要做法是:
(一)全面统筹,科学发展乡村旅游。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立足全市90%区域是农村、近2/5的人口在农村的大农情实际,着眼全域化发展空间,对全市乡村旅游实行总体规划。构建起以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农庄旅游、温泉雪景小镇旅游、海岛风情渔家旅游、农家乐旅游等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的特色乡村旅游体系。同时,指导编制7个涉农区市县和20余个重点乡镇、村屯和园区的旅游规划,完善了全市总体规划和重点区域、重点景区的三级规划体系,确保乡村旅游既百花齐放,又协调统一。二是形成全市合力。大连市成立了以市长、副市长为正副组长,政府各主要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相关区市县旅游工作会议,指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和区市县各司其职,全力推进。市旅游局与市爱卫会共同提升“农家乐”卫生标准,实施了改客房、改厨房、改卫生间和通网络的“三改一通”工程,建设无公害和生态厕所1400余个;市旅游局与市农委、市水利局、市林业局等部门合作,实施村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广大农民的主体功能得以充分体现,踊跃参与,呈现了自我提升的持续发展态势,形成广泛而扎实的乡村旅游产业基础。
(二)积极推进政策落实,扶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政策导向是乡村旅游繁荣发展的关键。大连市政府出台了《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意见》,推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多项具体政策。2006年开始,大连市政府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达标的旅游乡镇(村、农(渔)家乐)给予5000元到10万元不等的资金补贴。几年来,累计补贴资金2000余万元,补贴乡村旅游规划300余万元。各区市县、乡镇同时设有配套发展资金。原金州区每年投入1000万元,重点扶持大樱桃节等乡村旅游活动和项目,庄河市给予旅游乡镇(村)7到10万元不等的奖励,旅顺口区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为农家乐业户争取小额贴息贷款。甘井子区岔鞍村为首批发展“农家乐”的农民提供1万元启动资金,并无偿配备冰箱或消毒柜。涉农区市县还主动为农户代办工商、卫生许可证,减免税费,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坚持“内外兼修”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大连市坚持把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作为提升乡村旅游水平的一大重点。各涉农区市县加快建设旅游交通指引牌、旅游导览图、停车场、旅游道路等设施,加强乡村周边环境整治和美化绿化工作。甘井子区红旗街道岔鞍村,改造十里水景花街,修建8公里木栈道,栽植观赏树木,成为花园式、生态型新乡村,被誉为大连市“后花园”,让村民安居乐业、游客流连忘返。全市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建立了1个市级、80个镇(村)级游客服务中心,开通自驾游网、乡村旅游信息网等专门网站服务乡村旅游。同时,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制定出台了特色旅游乡镇、旅游专业村考评标准和星级农(渔)家乐考评标准,制定了乡村旅游工作奖励办法。大连市积极为乡村旅游引进智力支持。大连理工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与10个特色旅游乡镇签订《无偿智力支持乡村旅游协议》,市旅游局面向社会公开招募11名博士、硕士等高端人才作为帮建乡村旅游志愿者。普湾新区东沟村成立了专业的旅游管理公司,以10万元年薪聘请四星级酒店经理负责运营管理。全市乡村旅游培训工作实现定期化、高标准、广覆盖。近年来,全市共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2000余人次。长海县杨家村还专门聘请英语教师,对旅游业户进行英语培训,成为海岛旅游新“风景”。
(四)打造节庆活动助推乡村旅游。一是以节庆拉动乡村旅游。大连涉农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大连(金州新区)国际樱桃节、大连长海国际钓鱼节、大连(瓦房店)国际苹果节、大连(安波)国际温泉滑雪节、大连(旅顺)国际樱花节、大连(甘井子)踏青节、大连(庄河)国际蓝莓节和杜鹃花节等16项涉农旅游节庆活动已形成品牌,实现“每月有节,每县(区市)有节”。二是以节庆放大宣传效应。以宣传、展示、销售特色农产品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已经成为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的有力推手。国际大樱桃节新闻发布会和推介会搬到了人民大会堂和台湾旅游展洽会上;连续几届的国际樱桃节,成功打造出“金州大樱桃”国家地理商标,17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名外商和游客参与,2010年的樱桃节还吸引了来自台湾的10架包机。乡村节庆活动成功嫁接影视节目,乡土文化得以充分展示。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组进海岛录制旅游专题片;电视剧《苹果红了》、《欢乐的海》让瓦房店苹果和长海县海岛渔家游闻名海内外。三是以节庆助推县域经济发展。节庆活动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的新路径。大连国际樱桃节紧密与房屋营销结合,通过“大樱桃号旅游购房专列”和长途旅游大巴,吸引东北三省近万名游客参加樱桃节房展会,共成交房屋863套,金额达2.8亿元。大连(瓦房店)国际苹果节使当地苹果价格提高了30%,仅此就为当地苹果销售多增加了3亿元。
(五)建设大项目带动乡村旅游。大连市以旅游大项目建设为支撑,推进乡村旅游与滨海、温泉、高尔夫等多种旅游形式的深度融合,形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业态。把四大旅游经济区作为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试验区,把众多的旅游集点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承接地,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给予优先发展。近年来,大连市吸引社会资本建设的旅游大项目106个,涉农旅游项目超过60%,成为投资热点。2010年大连市确定的十大系列72个旅游建设项目中,涉农旅游项目有49个,占总量的70%,投资总额超过900亿元。其中,瓦房店市驼山嘉悦滨海旅游度假村、旅顺口区甜蜜生活旅游度假项目、高新园区樱花园改造、甘井子区红旗谷国际俱乐部、普湾新区东泉•绿洲里生态旅游温泉度假区、金州新区世茂嘉年华等投资总额都在10亿元以上,成为乡村旅游腾飞的重要引擎。
三、高起点谋划乡村旅游大发展。
实践证明,大连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大连未来的“双港五中心”旅游功能定位中,“田园休闲中心”是重要一环。面向“十二五”,大连将把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全市范围深入推进,全面确立 “一环一群岛、四片八极核”的乡村旅游全域化布局。一环:即融合了乡村、滨海、温泉为一体的环市旅游产业带,由沿黄渤海的滨海旅游产业带和北部绿色生态温泉旅游带共同组成。一群岛:即以长山群岛国际旅游度假区为主的海岛旅游集群。四片:即西部渤海旅游片区、东部黄海旅游片区、北部生态旅游片区、长山群岛旅游片区。八极核:即金渤海岸旅游区、花园口旅游经济区、长兴岛旅游经济区、安波旅游经济区、龙门旅游经济区、步云山旅游经济区、金石滩旅游度假区、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形成大连“珍珠项链”式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以此为框架,依托休闲农庄、流域、山地、森林、温泉、雪场、高尔夫及滨海度假等旅游资源,实现乡村旅游的百花齐放。大连市将以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点)为契机,高标准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预计到2015年,大连乡村旅游将接待游客1360万人次,直接吸纳农民就业10万人,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
北京模式:特色+标准+品牌
北京市实施城乡旅游一体化战略,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形成品牌为目标,积极探索符合北京市实际的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之路。
标准化。乡村旅游的散、乱、差是各地的通病,北京市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多方位制定了乡村旅游地方标准,以标准化的全新产业管理和促进理念,推动乡村旅游从传统民俗村(户)向现代特色化、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化向差异化、从单体经营向产业集群的转变,使北京乡村旅游得到升级换代。北京市目前出台的标准达9个,有乡村旅游通则、国际驿站、采摘篱园、乡村酒店、养生山吧、休闲农庄、生态渔家、山水人家、民族风苑。标准化的实施,保障了乡村旅游逐步实现了科学化发展。
差异化。乡村旅游最忌讳“一拥而上”,这也是农民缺乏高水平的引导所致。为避免低层次雷同建设和重复开发,北京市各级政府联合专家论证,强化对不同地区进行差异化开发模式的构建,以此为原则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特色鲜明的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早在“十一五”北京就制定了“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乡村旅游定位和策划。全市12个县区在突出本地特色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定位,如门头沟定位为“山都水谷、北京第一山水庄园”;房山定位为“北京祖源、休闲胜地”;大兴定位为“绿海甜园休闲旅游区”;通州定位为“滨水新城、漕运古镇”;顺义定位为“临空型商务会展旅游之都”;昌平定位为“商务花园新区、温泉会展胜地”;怀柔定位为“不夜怀柔,旅游经济强区”;平谷定位为“休闲绿谷”;密云定位为“生态密云,休闲之都渔乐圈”;延庆定位为“国际旅游休闲名区”等等。不同的定位使每个区县都能保证具有较为充足的客源。
国际化。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市在把乡村旅游的目标对准国内旅游市场的同时,也把目标指向了国际市场以及在京的外国游客,通过大量引进资金、技术等,高质量地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品牌项目和接待设施。引进外商开发的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意大利农庄、慕田峪村和德陵村等均是北京乡村旅游高端业态“国际驿站”的典型代表。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到京外国人的旅游热点。
集约化。北京市通过统一包装和规范运营,改变了传统乡村旅游粗放化的自然型经营管理方式,集约化管理模式提升了档次、规模和质量。目前,很有名气的怀柔“不夜怀柔”和密云“渔乐圈”就是在原来的“虹鳟鱼一条沟”和“吃鱼一条街”的基础上,通过集约化的外观包装和品牌打造,成为时尚休闲体验的好去处的。2008年以来,北京市还组织民俗村与星级饭店“结对子”,提升农家乐的服务水平和档次,使游客在民俗村里就能够享受到星级饭店的服务。
政府部门联合推进。乡村旅游的推动单靠旅游局是不行的,农业部门不专业,农民自身更无从谈起。北京市政府以全局的理念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有效整合旅游局、农委、发改委、金融局、科委、水务局、交通委、园林局、国土局、卫生局、工商局、税务局、公安局、民政局、环保局、妇联等涉旅部门的资源,科学协调部门之间的利益,研究制定出台乡村旅游协同机制的综合管理办法,实现了各地区、各行业、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
江苏模式:打造精品项目
乡村旅游作为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型业态,具有旅游产品的特色性,地域文化的丰富性,游客参与的广泛性,正在迅速成为该省旅游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亮点。
——现代新农村之旅展现新农村建设成果。无锡华西村、苏州蒋巷村、南京锁金村、常州牟家村等等,这些已经超越了村名的界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旗帜,农村改革开放的缩影。这里不仅有繁荣富裕的农村景象,还有一个个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传奇人物和动人故事。在这里,旅游不仅仅是放松心情、体验农村的方式,更是重温历史足迹,感受新农村发展之路的精神体验。
——高科技农业之旅凸显高科技给农业发展带来的进步。南京傅家边农业科技园、苏州相城农业科技示范区、无锡鸿山农业生态园、镇江句容农博园、泰州海陵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重点展示利用现代科技发展农业生产的场景和成果,不仅满足游客增长见识、普及科普的需求,更成为了青少年拓宽视野、体验生活的重要课堂。
——绿色原生态之旅呈现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高淳瑶池生态风光园、苏州旺山生态农庄、无锡龙寺生态园、溧阳大石山旅游农庄、扬州凤凰岛、宿迁泗阳平原临海等,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吸引广大都市居民前往休憩、休闲和休养。
——古村落风情之旅勾起游客的怀旧情愫。苏州太湖西山明月湾、沭阳古栗林、徐州银杏园等,一个村落、一棵古木、一个习俗,都让游客感到仿佛年轮倒退,光阴不再。乡村旅游不仅让这些古迹更显价值,更让它们得到有效地保护和开发,给游客增加怀念和感动的机会。
——农俗节庆活动之旅弘扬农业文明,再现原始的农俗风情。通过多年的挖掘和整理,该省已经形成了邗江乡村旅游节、常州乡村过大年、泰州溱潼会船节、苏州西山梅花节、无锡阳山桃花节、连云港采摘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成为传承农俗文化、提升地方知名度、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等的重要载体。
——休闲农园之旅引导休闲旅游新风尚。南京万成生态园、苏州星期九农庄、无锡绿羊温泉农场、溧阳翠谷庄园、镇江圣妙农庄、南通世外桃园等,以悠闲的乡村风情、绿色生态的乡间美食和完善的旅游要素为特点,吸引众多游客前往休闲度假。
发展水平越来越高、配套条件越来越好、吸引力越来越大的乡村旅游,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这是该省乡村旅游的一项重点工作。
广东模式:一条绿道
 “绿道”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绿道的概念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近年来,珠三角地区首次引入绿道理念,率先实现了绿道建设的破题。
从2008年起,广东增城建设了传统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约257.91公里,把农村居民点、旅游景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串联起来,并结合农村居民点建成驿站21个,率先形成农民增收、生态旅游、宜居城乡一体“绿道”,赋予绿色经济功能,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的有机统一,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增城又乘势而上,正因地制宜地规划自驾车游绿道和增江画廊水上绿道。目前,增城绿道通过“以藤结瓜”方式穿起了46个村庄,把沿线农村变成旅游服务的载体,给农民就业和增收创造了机会。增城绿道沿线各村平均雇用了15至25个本村村民来负责绿道维护、卫生管理及治安联防工作等,另外产生本村商贩约30人,增城绿道经过的46条村庄直接增加就业岗位约2500人。绿道自行车驿站配套了自行车出租、自行车维修、小卖部和公厕等功能,20个驿站可解决就业人员100人。另外,绿道沿线有旅游局评定星级农家旅馆、农家乐101家,招聘本地从业人员近700人,随着绿道的不断完善和规划旅游设施的建设,估计还应增加700个就业岗位。因此,增城绿道直接、间接增加的就业岗位约为4000人。绿道沿线农民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而畅销,农村闲置物业盘活出租利用从而获得资本性收入,农民从事非农产业而获得工资性收入。增城荔城街有个莲塘村,绿道运行后,每亩土地租金从800元上升到了1200元,2009、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0%。
广东增城市是一个县级市,他们按照“三边整治”——水边、路边、村边;“四原保护”——原生态、原居民、原民俗、原产权;“五园变化”——田园、果园、家园、校园、工业园变公园的思路,通过“以藤结瓜”的方式穿起乡村旅游重点村庄,使增城真正实现了全域化的大公园、大景区。
广东正扩大“绿道”战果,按照全区域化、全景区化理念,通过绿道建设将分散的乡村旅游点与大城市、大市场连接,按照将田园变公园的模式发展乡村大旅游。2011年春节前夕,广东省总长2372公里的珠三角省立绿道网全线贯通。这一绿道不仅把区域内9个城市的200多处森林公园、风景名胜、海岸河堤、文化古迹等穿珠成链,本身也成了旅游产品。建绿道不用大拆大建,或沿河滨、溪谷、山脊等自然走廊,或沿铁路线、沟渠、道路等人工走廊,资金主要由各级财政投入。据测算,建设1公里绿道的成本为100万元左右,修1公里的高速公路的资金可以建设100多公里的绿道。
台湾模式:六种类型
一是农业公园。指按照共同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农场、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如信义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葡萄的采摘、制品如葡萄酒、葡萄果汁、葡萄冰淇淋、葡萄大餐等,与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体验、竞赛以及与季节、庆典等活动融为一体,形成以葡萄为主体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仅提高了景区综合竞争力,还成为吸引客源的一大亮点。
二是教育农场。是农业多元化发展后衍生出来的体系之一,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如埔里台一生态教育休闲农园,面积50公顷,园内有庞大的蝴蝶园、昆虫生态馆、水上花园餐厅、花屋、光合广场、仙人掌生态区、押花生活馆等休闲观光区、生态区、体验区、民宿区,可供游客在休闲观光、体验中学习了解花卉、苗木、昆虫等相关知识。同时园区内还配套建设有民宿屋以及大、中、小型会议室,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是商务、休闲、度假的好场所。三义被称为“木雕之乡”,当地居民基本上以木雕为业,木雕民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分为人物、动物和静物三大类共三百多个品种,文化底蕴比较深厚。当地规划建设有木雕博物馆,木雕品艺馆随处可见,木雕产品色泽鲜亮,古雅美观,吸引很多游客前去参观学习,了解木雕工艺、感受木雕文化。
三是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渔业区。农场内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一般包括田园风景观赏、农业体验、渔业体验、童玩活动、自然生态解说、垂钓等。如台南的“走马濑农场”,占地120公顷,以专业种草起家,后来转型朝休闲观光发展,是台湾第一个休闲农场景点,农场融草原、山林、河川之景观于一体,景观丰富多彩,极富特色。
四是观光农园。就是开发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观光农业最普通的形式,金勇休闲农场、大雁涩水小区等即为这一类观光农园。金勇休闲农场引进世界上共20余种各式各样不同颜色、不同营养价值的西红柿,可供游客观赏、采摘。涩水小区以红茶文化、烧陶文化而知名,区内生产台湾十八号红茶,并有优质的黏土资源,是一处“喝红茶、玩陶土、体验生态”的好地方,是台湾十大经典农渔村。涩水社区的民宿接待服务设施也很完善,有的民宿接待屋将外观墙涂上鲜红色,像一座童话里的森林古堡,很具吸引力。
五是体验农园。是指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一般是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的甘苦,享受耕作的乐趣。南港市民体验农园是台湾第一个市民农园,该园主要推广有机蔬菜生产,使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六是民宿农庄。民宿是台湾住宿业中的一种,内地称为“农家乐”。台湾民宿有独特的性质,比如独特的建筑造型和气质、主人的亲和力和精致舒适的房间布置,以及纯粹田园式的居住环境,乡村美味餐点,使其成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指标。到台湾住民宿,是为了纯粹体验民宿而不是到该地区专门观光。台湾民宿为游客提供了与大自然对话的窗口,使久居都市的人们能够在这里接受大自然环境的洗礼、观察自然景相、倾听蛙鸣鸟唱。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