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2年
2012年

他山之石 2012年2月17日第2期

发布时间:2012-03-23  |  浏览:
各地新老城区
完美对接的做法综述
      新城是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开发现象,其原本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顺应了城市人口和就业的疏散,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加速了城市郊区的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但是,在近20年的城市开发拓展过程中,也产生了新老城区如何有效连接等局部问题,就此,综合外地一些好的做法以供参考。
桂林以琴潭园区
衔接新区和老城区
     作为连接临桂新区和老城区的“西大门”,琴潭园区从建设之初便与临桂新区一道被列为该市“四大建设”重点项目工程。2009年,随着胜利桥和中隐路一期、二期工程竣工,琴潭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园区开发建设也逐渐步入良性轨道。如何抓住有利时机发展琴潭园区,并以琴潭园区的发展推动临桂新区建设?关键在于“四个推手”,即完善路网、构建农民安置点、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及维护社会稳定。
     要拉大城市框架,琴潭园区路网建设是关键。2009年,秀峰区通过采取一系列超常规办法和“白加黑”、“五加二”工作模式,赶抢工期,巧抓机遇,确保了胜利桥、中隐路如期通车,红岭路、东安路及时动工。2010年,秀峰区将红岭路、阳江路及东安路的改建列为政府工作重点项目,加快这3条路的建设步伐,力保当年实现3条路全线通车。3条路通车后极大改善了市区西部交通运输环境,为临桂新区建设发展铺就“快车道”。
     大力构建被征地农民安置点是2010年秀峰区琴潭园区工作的“主旋律”。2009年,秀峰区划出20余万平方米地块用于建设莲花塘社区搬迁安置点。2010年,秀峰区在建设农民安置点上下大力气,做大文章,不只给农民“看看图”,还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房子,让园区农民增强信心。做到招标、进场、施工环环相扣,以最快速度完成安置点建设。
琴潭园区争取多渠道引资,绝不把园区建成“半拉子”工程。实现土地招拍挂,将部分土地实质性推向市场,继而引进一批优质高档企业入园,实现资金有效流转。园区充分依托本市好山好水好风光的自然资源优势,引进一批高档次的房地产企业,并做好房产外销工作。
       同时,该区坚持深入做好被征地农民思想工作,把查处违法建筑工作的重要意义、危害等讲透,切实争取园区农民的最大支持,努力为琴潭园区项目建设、“招商选商”等工作提供更好条件和环境。
     此外,桂林还以打造万福路连接新老城区。万福路是连接老城区和临桂新区的重要干道。目前,这条路的绿化景观主体工程已完成,延长线上的绿化工程正在积极推进,植物“厚度”明显增加,整条路看起来非常有生气。
因地制宜,移步换景。整个绿化工程主要由道路两侧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带和中央分车带两部分构成。受地势所限,这三条绿化带不能始终保持同样宽度。不过,园林工人却根据自然环境,做足了“因地制宜”的文章。
在地势比较宽阔平整的凯风路口一带,通过合理搭配红木、黄槐、万年青、老人葵等植物,宽约3米的中央分车带既有丰富的颜色,又有高低错落的层次。穿过铁路再往临桂方向走,万福路从两山之间穿过,隔离带变得不到半米宽。园林工人在适度降低植株密度的同时,充分运用万年青及地被植物保证了隔离带的“绿色”。
为了让万福路绿化实现“移步换景”的效果,园林工人在建设沿途绿化带的时候,注意植物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去年,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万福路两侧景观风貌改造,包括拆除万福路沿线违章建筑,对沿线单位大门及围墙进行景观改造,对道路两侧实施绿化、亮化、花化、美化工程,让一条全新的桂林旅游生态景观大道呈现在市民和游客面前。未来的万福休闲旅游区将由多个不同功能的区域组成。因此,道路两侧景观风貌改造,考虑到与今后景区整体规划的统一,把万福休闲旅游区中一处处美丽的景致串联在一起,让游客享受到一种新颖的旅游体验。
济宁新老城区有效对接
通过三年多的济北新区建设,任城区即将结束“有区无城”的历史。 
从2008年开始,任城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的新区建设要求,坚持开发新城、提升老城,搞好生活配套,将以往的北部城乡接合部打造成高标准的居住片区。原本荒凉的任兴路两侧也建起了不少住宅区,新区的建设不仅加快了城市的发展,同时也搭建了任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
从济北新区核心区可以看到,道路两侧成排的银杏树赏心悦目,不少从城区赶来的市民在竣工后的生态湿地公园周围游玩。虽然周边都是建筑工地,这片公园却显得非常静谧,漫步于湖水边,丝毫感受不到城市的喧嚣。公园的南面,以往那个道路狭窄、夜晚漆黑的北外环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条连接新、老城区的主景观大道——济宁大道。 
济宁大道的周围,塔吊林立,工人们在各处工地上紧张施工。随之而起的一排排高楼大厦,形成了济宁北部一个新的副中心。
任城新区(即济北新区)位于济宁城市北部,规划范围东起恍府河、西至105国道,北起岱庄煤矿铁路专用线,南至金宇路。这片面积26平方公里的土地,如今已成为济宁市城市建设的“主战场”,新区建设已成为市、区人民关注的焦点和全市城市建设的看点。以金宇路为中心的新老城区接合部,将被打造成济宁北部的新商圈,为济宁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的商机和活力。 
任城新区与老城区融为一体
任城新区是经济宁市人民政府批准的,由任城区人民政府实施的集行政办公、商务、生活居住、旅游、文化、商业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园林型新区。新区生态优势也非常明显,北面背靠李营街道苗圃的生态屏障,东靠生态河流洸府河。作为任城区的战略阵地,任城新区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良好。 
自2008年开始,任城区对济安桥路、古槐路、共青团路、建设路、琵琶山路、火炬路等城区南北主干道进行了“北延”建设,由于新区与老城区之间没有河流、铁路等阻隔,道路的延伸显得非常顺畅和自然。经过升级改造,2010年底竣工通车的济宁大道改变了其外环线的“身份”,成为任城新区的一条城市主干道。道路两侧及中央绿化带栽植了密密麻麻的景观树,人行道两边是20多米的绿化带。这条被称为济宁“长安街”的道路,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配套管网的完善,改造后的济宁大道将新区与老城区连接成一体,新区的路网建设也更加完善。“南北向的道路北延,主要功能是与老城区的连接,将新老城区结合得更加完美。”任城新区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称,济宁大道的通车,不仅从南北方向将新老城区结合起来,还能将城区西部的南张、长沟两个镇街融入城区,带动其发展。
打造“北商圈”突破服务业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任城区制定了打造济宁都市圈服务业高地的计划,要把金宇路打造成济宁北部商圈。为此,任城区把去年作为服务业的突破显效年,坚持提速增量与提质增效并举并重,加快二三产业分离。 
在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过程中,任城区将重点实施一批功能强、业态全、带动力明显的高端商贸服务业大项目,全力推进如亿丰时代广场、太平洋商业广场、黄淮海商贸城一期等项目的建设,突出发展城市综合体,把金宇路打造成济宁北部商圈。金宇路上云集了金宇家居装饰城、佳世客购物中心、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亿丰时代广场等大型商业体,这些项目的升级和运营也将增添更多商业氛围,聚集更多的人气。可以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北商圈”必将成为济宁另一个商业中心。 
从地理区位上看,“北商圈”位于新老城区接合部,交通将以金宇路、济宁大道为东西向干线,以古槐路、共青团路、火炬路等交通干道及北延路段为支撑,形成网格式交通,为商圈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与主城区对接的同时,通过新327国道,新区向东可与高新区、兖州、曲阜也有着顺畅交通,通过105国道,向南北也能自然延伸。
两大公园:让城市不再喧嚣
生态湿地公园总占地230亩,投资7000万元。该公园融合了运河文化和孔子文化特色,共分为两大湖面、3条环路、4个广场、6个景区、20个景点。 
从湿地公园南侧看到,约40米宽的树阵广场,隔离了老城的喧嚣,给人一份宁静。树下7种不同颜色的灌木成条状分布,自东向西营造出一道美丽的彩虹。西部低矮连绵的丘地上密林覆盖,成环状拥水而立,林下小广场尺度怡人,缓坡入水。木栈桥参差排列于湿地之中,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有“坑塘、山顶、高地、山谷”四种生境展示盒小品,西湖内依次排列有枫叶、桃花、海棠三个主题景观小岛,渔网、虾笼造型设计尽显运河文化主体。 
两湖中间为树影叠瀑区,东湖水经过树影叠瀑分5级层次流入西湖,形成落差4米的5级瀑布,设计整个水面近百亩。树影叠瀑区联接公园南北通道,置身其中,两面有水,树影婆娑,流水潺潺,让人流连忘返。湿地公园北临任兴商务中心,南有滨水广场和音乐喷泉,是举行节庆活动的重要场所及商务中心前广场的补充和延伸。 
东侧的文化休闲区,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大文化景观盒,引水入区工程自东北角经跌水坝跌入东湖,形成0.5米落差的小瀑布。在植物搭配上,乔木、灌木、草皮相互交融,挺水植物、浮生植物与沉水植物相搭配,色叶植物与花香植物相得益彰,是居民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南北设置两个亲水平台和一个停泊港湾,使人们充分体验戏水的乐趣。 
森林公园占地174亩,总投资约5000万元,南侧为任兴商务中心,西侧和北侧为大型居住区,东侧为实验初中,共同构成了森林公园周边丰富多变的城市天际线。该项目共分为西北入口广场区、外围活动区、山地活动区、滨水活动区、草坪活动区和观赏草坪区6个功能区,通过山地森林、草坪、水系溪流三大景观要素创造山水形胜、疏林草地的景观特色,营造“树成群、画成片、草成坪、林成荫”的整体效果,为居民在闹市中提供一个森林式的休闲场所。
青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
作为港口城市,站在新纪元的青岛如何以港兴市,发挥港口的作用及功能,带动和发展与港口相关的其他产业,充分发挥港口经济的贡献及拉动作用,成为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该市启动了港航经济集聚区(团岛——大港)规划研究,并取得成果。
规划形成三大经济片区、八大功能组团。
三大经济片区:规划依循再开发空间分布和现状功能布局的特点,以李村河和娄山——烟墩山自然生态廊道的分隔,将本规划区划分为娄山——烟墩山以北片区、新客站周边及沧口机场片区、四方片区三大经济片区。
八大功能组团:依据产业相对分工、功能集聚、主题突出的原则,于三大经济区内形成八大功能组团,分别是:城阳临海高端服务居住组团,机场周边都市工业组团,特色产业旅游服务组团,李沧中部居住组团,新客站周边商务、商业组团,沧口机场及科技大学产学研组团,四方滨海休闲服务组团,四方文化创意产业组团。
最终形成“一带展开,两轴间隔、三片聚合,八团凸现,拥湾、面海”的整体功能空间格局。
娄山——烟墩山以北片区:本片区依托空港和自身的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临空服务业和高精尖新的都市型工业功能,最终形成临空指向型产业聚集区和服务区。
空间布局依托现状用地三团突出的空间格局,充分发挥滨海资源,形成滨海两心一带,腹地多组团的整体空间格局。
新客站周边及沧口机场片区:本片区将依托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成为青岛最具开放性和国际气氛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青岛国际信息交流的门户,其功能主要以现代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为主。
本片区总体空间架构将结合李沧“3+2”理念,突出生态间隔、组团延伸、浮岛串联、有机多元、生态复合的空间特色结构。共包含胶州湾东岸核心商务组团、沧口机场信息服务组团、李沧中部政府公共服务/居住组团三大功能组团。
四方片区:本片区依托现状优越的教育、工业/企业和滨海空地资源,延伸新客站经济职能,形成与新客站融为一体的桥头堡片区,最终发展成为青岛的时尚创意产业聚集区,产学研示范区和北部滨海休闲旅游购物体验区。
本片区空间架构将凸现差异性文化主题,根据滨海距离,分为拥湾层、近湾层和围绕孤山的“两带一环”的整体空间格局,共包含三大功能性组团。
本次概念规划拟建设以城市快速路和轨道交通为支撑的分区性交通骨架,依托地铁的兴建构建以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区域性转乘停车系统。依托干道网体系的建设,建立以BRT和公交通配环为支撑的公交优先交通发展模式。建设交通单元区体系,发展大型聚集区和新引点的智能化数控(ITS)单元。
在区域交通规划方面,加快完善“三横两纵”的区域交通骨架,胶州湾高速远景规划为城市滨海景观大道,结合铁路青岛北站建设,落实轨道三条、站点13处,建议延伸地铁5号线至四方填海地并增加两处地铁站。
规划依据总体用地空间布局,沿胶州湾东侧重点打造以站前商务都心、水岸新城、临空科研新区等四大组团为核心的标志性景观带,空间形态呈“一心突出、四团环抱、疏密间隔、拥湾通海”的总体格局。
大连渤海大道连接新老城区
为加快大连全域城市化发展,实现本市中心城区的北移,未来连接新市区普湾新区、金州新区的城市快速通道渤海大道一期即将开始建设。该市环保局已对该项目进行环评公示,渤海大道工程一期拟总投资70亿元,计划2013年底通车。
大连市渤海大道一期工程的建设,可以加快全域城市化战略实施,促进新市区组团、渤海城市组团快速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路网布局、完善道路功能结构,方便沿途居民出行。项目的实施对于促进该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甘井子区北部、金渤海岸、普湾新区的协调发展,扩大中心城区的辐射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渤海大道列为交通重点建设项目,《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市域交通综合规划中也规划渤海大道为城市快速路,同时拟建项目也得到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批复,同意项目立项建设。
渤海大道的建设能够引导城市建设,促进新区开发,加速城市经济发展,加强普湾新区与核心区交通联系,带动旅游业发展。同时为当地的建筑业、建材工业带来发展机遇,给人们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大连市渤海大道的建设是实施大连城市总体规划、构筑城市交通网架的需要;是整合城市资源,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塑造城市特色,建设优良人居环境的需要。渤海大道的区位条件及其沿线的用地布局,决定了渤海大道的功能定位是城市快速路,是连接未来大连中心城区和新市区的主要交通走廊,是加强地区间交通联系的主要通道。
渤海大道工程与东北快速路连通后,将增加核心区对外联系的出入口,优化城市现有路网结构,加大中心城区北部的快速路网密度,使城市快速路系统骨架基本形成。同时将城市组团间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长距离出行与短距离出行进行分离,城市组团间交通与短距离出行主要通过渤海大道,而城市对外交通与长距离出行主要通过沈海高速公路。
无锡新老城区血脉畅通
无锡太湖新城在启动建设之初就将道路基础设施放在首位,如今“七纵六横”的棋盘式骨干路网已全面建成投用,其中南北向的蠡湖大道、五湖大道、贡湖大道、南湖大道、华清大道、运河西路,串起了新老城区。   
工作居住分离是主因
太湖新城平均每隔1公里便有一条联系新老城区的城市主干道,道路基础设施供应已达到较高水平。引发目前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少市民工作地与居住地相对分离:早上大批人员涌向市民中心上班,傍晚再赶回位于老城区的家中。这种人流、车流的潮汐现象,增加了早晚高峰的交通压力。专家分析,随着居住、办公、商业、学校、医院、文化娱乐等相关设施的不断完善,在太湖新城工作与居住的市民将越来越多,职住比例的相对平衡可极大缓解这种潮汐现象。不过,一座新城的兴起非旦夕之功,在太湖新城人气欠缺的当前阶段,有关方面正在探索其他办法来破解这个难题。
新城快速路尽快启建
为更好地服务新城的对外交通出行需求,新城内相关道路的快速化改造亟需提上日程。
规划人士建议,应尽快启动建设与内环平行的分流快速通道,以及与内环衔接的射线快速路建设。因此蠡湖大道的快速化改造也应提上日程,东西南北一起发力,为新城交通减压。
倡导绿色低碳出行
眼下连接新老城区的机动化交通方式中,小汽车占了89%,而公交仅占5%,大量小汽车无疑增加了道路交通压力。虽然通往太湖新城的公交车在上下班高峰时班次很密,但平时往往要让乘客等上几十分钟。公交服务在时段上存在的盲区,也助长了市民选择小汽车的风气。规划人士提醒,这一现象必须引起重视,毕竟小汽车在舒适性、便捷性上的优势明显,而习惯了小汽车出行的市民,再想把他们拉回公交,就很难了。
地铁1号线将于2014年6月投运,在此之前,专家建议可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布局,解决公交服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盲区,倡导市民绿色低碳出行。同时应加强太湖新城慢行系统建设,优化道路两侧的慢行环境。这既可为今后的轨道交通培育客流,引导市民采用“慢行+公交”、“慢行+地铁”的绿色出行方式,又能缓解现阶段的交通压力。
营口打造“金湾银畔”
新老城区共发展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营口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营口要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率先崛起、建设滨海大城市”的总体要求,强力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城市不断向南挺进,着力打造百里临海产业带、百里沿海景观带、百里滨海生态城。
营口北部老城区的改造全面提上日程。北部城区改造是营口的战略发展问题,是老城区改造的重点区域,是战略性转折、历史性改变,是营口城市环境发展的需要,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发展新城区不放弃老城区的行动。
营口“金湾银畔”滨河景观区概念规划总用地面积830公顷,其中居住用地面积345公顷,教育用地70公顷,商业用地100公顷,仓储用地160公顷,城市绿地95公顷,码头16公顷。按照“高、新、全”即“高文化品位、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感情体验、高精神享受,新空间格局、新服务领域、新服务模式、新生活环境,全方位、全视角、多样化、多层次”的规划理念,加强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营造特色鲜明、生动宜人的城市景观环境。
根据不同地块功能确定空间类型,丰富城市空间层次,营造宜人的空间氛围。城市以滨河带为纽带,城市空间向纵深方向延伸、渗透,滨河纽带串联城市活力空间,从整体上看形成沿河渐进城市的空间序列,从而强化城市意象,形成张弛有度的城市空间整体,创造出和谐的城市空间环境。开发建设“一带两园五区”,即滨河景观带、教育科学园、临港物流园、都市休闲区、家居服务区、度假酒店区、文化创意区、教育科技区。在空间框架的构思下,以沿河景观为核心,通过绿化、水系的延伸,将滨河景观与城市内部景观空间连接。在功能区域内部设置代表性景观中心,形成景观节点,增强城市景观的多样性、识别性,充分反映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原则。
按照“金湾银畔”的开发时序,一期将启动假日洲际酒店、国际酒店扩建、文化体验中心、红星美凯龙等七个项目。
扬州以文脉缝合城市新旧空间
任何新城的建设都不可能从“白纸”上开始,而是在城市中建设城市,用文脉延续的手法缝合各类已有的城市空间,使新旧城区共同组成和谐的整体。缝合的过程就是有序演进的过程,来自对城市的发展上是动态、生长和变化特性的认识。历史积淀和形态延续的特点决定了城市风貌特色与传统、历史相关的一面。新老城区之间虽有明显的时间梯度印痕,但只要建筑尺度和城市设计层面上的街廓单元控制得较好,所以还是给人一种丰富多样、统一而有变化、有序而多元的整体感,能把握好尺度、均衡和创新性的关系,是新城建设至关重要的因素。历史城市的发展强调的正是这种城市空间的连接和缝合,表现在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人与建筑及建筑与建筑的连接上,通过连接、缝合创造出宜居的城市空间。扬州在新城区的公园、街道、广场、住宅区等空间之中,装饰的原素坚持反映运河糟运情景的雕塑、描绘唐诗宋词意境的壁画、体现唐代贸易港口繁华场景的浮雕、徽派民居天井的片断、江南庭院的一角、园林小品的叠石水景、盐商大院的一面墙体、艺术砖雕组成的一方地面、既可供观赏又可供儿童骑坐嬉戏的石马石骆驼,运用这些传统扬州文脉中的意象、隐喻、色彩、构图、花纹、符号、肌理、布局、材料,既可自然清新地组成一幅灵动秀美的扬州文化的独特画面,又构成一派富有生活情趣的精致城市图景。
扬州城里,运河连着内城河,内城河连着瘦西湖,一路曲折流向蜀冈之下。古老的长街和古老的河流唇齿相依,构成这座城市迷人的肌理,在这样的水城里长大的孩子,记忆深处挥之不去那些斑驳的水、灵动的桥。扬州古桥有青条石垒的,有花岗岩砌的,有木板搭的;有穿过闹市街头的,有露于清波之上的,有掩在绿树丛中的。“水”与“桥”都是扬州文脉中别具匠心的景观形象,这些绵延千年的水城文脉应该如何恰到好处地呈现或蕴含于新城区的文化景观中?扬州城的灵气来自水的文脉,在古城区,扬州地方政府近几年来投入了30多亿元整治瘦西湖和20多条城市河道,还打造了古运河、漕河、北城河三条风光带,在新城区也有必要拓展隽永的水城气质,向世人铺开一幅“夹岸垂柳桃花,小桥流水人家”的秀美画卷。
古今辉映、水绿相依、精致宁静,是拥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扬州城眼下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城市个性。因此,扬州新城有理由选择契合这种个性的景观营造方式,一水、一路、一街、一景……传统与现代、新城与古城、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生,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份让人回味无穷的精致。花草修竹、行道树、花卉、各涉成趣的园艺,盲目引进异地树种和奇花异草不是理性的审美机制,应该有选择地使用扬州和江南传统植被中富有人格化和诗意特征的、适合扬州和江淮地理环境的生态植物,银杏、杨柳、枫杨、女贞、琼花、芍药,这些传统植物都浸透着历史文脉的典雅和亲和,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坚韧和新生。
文脉是一种底蕴,一种力量;文脉是一种支撑,一种引领。历史上,以商人、市民、文士为主体创造出来的曲艺文化、园艺文化、工艺文化、烹饪文化、沐浴文化等,在世俗化、平民化、人性化的张扬中,体现了扬州人对现实世界的热情关注,对人生价值的自觉把握,对幸福生活精致入微的执著追求。“虹桥修楔”曾经是清代扬州文人士大夫雅集活动的重要场所,历史上的“虹桥修禊”规模盛大、影响久远,延续了中国文化的风雅传统,寄托和安放着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性灵和精神。这种充满形式感的文化传统和创作方式,使得他们的创作过程也充满了美感。“扬州画舫录”描绘记载了扬州园林全盛时代的天堂美景,瘦西湖作为一个文化空间,承载着古代扬州的文人雅集、帝王巡游、书画创作、艺术市场、民间结社、民俗活动、市民郊游等丰富的内涵,它为上至帝王、文人士大夫、下到商人、市井百姓,都提供了一个游赏、休憩、玩耍、甚至谋生和劳作的场所,并由此体现出一座商业都市开放、多元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精神。而这样繁华、风雅、充满生活化的文化场景,应该有可能在今天的扬州的新城区以一种契合当代人生活需求、审美需求和娱乐需求的现代形式复兴。这种复兴不是满足旅游业需要的场景再造,而是历史文脉渗透到今日城市生活中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活力的新都市精神和新市民文化,它既传统又时尚,既古老又创新,既有鲜明的地域风情,又有全球化时代的兼容并包。
由于商业开发速度过快、强度过大,新老城市化地区之间因尺度上的强烈反差而产生了空间上的割裂感,削弱了城市组团的整体性和凝聚力。在今天的新城,居民每日生活需到达的各个场所之间的距离远远超过了人的步行能力,街区与街区之间被多车道的宽阔道路网分割,形成冷漠坚硬的、超越人性尺度的城市空间。一些追求气派、阔大的设计思想带来了非人性化的街道尺度,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车为本”。而事实上,人只有行走和生活在一个尺度适中的街区空间里,才能感觉到舒适和安全。欧美国家城郊城地带,通常每个区域只有一条宽阔的主干道,而其它都是符合人的心理尺度的宽窄适宜的道路,那些小道并不影响交通行车,因为交通行车的顺畅更多的是通过有效的交通管理来实现,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无论多么开阔的道路,也依然会带来拥堵和无序。
创造优美的公共空间,不是为城市的气派等原因而建,而是建设成为人们乐于在此交往、散步、娱乐的城市中最具特色和最具感染力的公共活动空间。尺度与空间是新城区人性化的重要体现,是城市文脉的表现形式之一。尺度空间是城市文脉在肌理和格局上的体现,肌理和格局是一种承载着深刻人文关怀的建筑语言。随着新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已从面对面直接交流转变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人情冷漠,邻里交往匮乏,互不关心。原本亲密的社会群体环境关系弱化,建立高品质的城市交往空间可以通过环境与行为间的相互贯通与影响,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心灵差距,增加幸福体验。
人是城市风貌的灵魂,城市本质上就是文脉的外化。对于扬州来说,一端是文明悠久的古城,另一端是青春时尚的新城,政府的责任,正是用独特的文脉妥善地将她们连接与缝合成一个整体,也为她的可持续发展勾画出一条脉络清新的文脉。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