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2年
2012年

他山之石2012年4月28日第4期

发布时间:2013-01-28  |  浏览:
各地采取硬措施
打造投资软环境
      为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由政策优惠向综合环境优化转型,省政府将2012年确定为辽宁投资软环境建设年,最近又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增强政府公信力。为此,本期将部分城市对此所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加以综合,供决策参考。
大连凝心聚力
打造投资软环境
      大连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展软环境建设年活动,为大连市对外开放稳中求进、稳中求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和保障。积极引导推动投资软环境建设,以更优的投资软环境推动全市对外开放事业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总结经验,良好的投资软环境是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条件
大连对外开放依托优越的环境,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双重机遇,实现了跨越发展。2011年,实际使用外资突破110亿美元,连续三年居副省级城市之首;沿海经济带建设、对外贸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均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大连对外开放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按照大连市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程,该市外经贸局逐步清理削减了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仅保留的两项审批事项集中到该市行政审批大厅窗口限时统一办理,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在该市行政审批大厅设立咨询窗口,为外商提供投资和政策方面的咨询服务。同时,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公开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极大方便了企业。
       倾听外商心声逐步制度化。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外商工作,把不定期征求外商意见和建议固定为政府与外商的对话制度。每年,大连市主要领导都要与欧美、日韩等外商开展对话,直接、客观地了解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大连市委市政府开展软环境建设年活动以来,市外经贸局立即启动了外商对话制度,采取召开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先后向市台协、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大连日本工商会、大连韩国人(商)会等驻连机构和近百家外商投资企业征求意见和建议。相关商业机构和外商投资企业积极响应,与会的企业反应说:“市外经贸局在平时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服务中周到、高效;相信通过软环境建设年活动,大连的投资软环境会进一步得到改善。”
主动服务企业的理念深入人心。为使更多的外资大项目落户大连市,实行了外资项目三级调度机制,进而实施了优质外资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增强了对外商的吸引力,有力推动了优质外资大项目投资该市。实施了出口百强企业跟踪服务制度和全市出口联席制度,主动服务,解决问题,受到企业好评。
受理外商投资效能不断提高。大连市外经贸局始终坚持倾听外商诉求,帮助企业化解矛盾,解决纠纷。2011年受理外商投诉案件138件,综合处结率达到100%。工作中,不断建立健全传统接访、电话投诉、网上投诉和跟踪领导批示的“四位一体”投诉受理工作机制。对简易案件,实行首问责任制,快查快结快反馈,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涉及横向复杂案件,加强沟通协调,指导企业依法办理。
坚持开放引领,以更优的投资软环境助推对外开放健康快速发展
贯彻落实大连市委市政府软环境建设年活动的重要部署,就是要从大局出发,继续高举对外开放大旗,坚持实施开放引领战略,以更优的投资软环境推动对外开放实现稳中求进、稳中求快的发展目标。
抓住机遇,努力营造开放合作的思想意识环境。大连市委市政府提出优化软环境的要求,对于开放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谁能抢先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谁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就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要进一步树立开放意识,强化“人人都是投资软环境,事事关乎发展大局”的意识,不折不扣地兑现各项承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提高政府公信力;强化大局意识,加强部门间的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和优势,增强开放工作整体效能,加强地区和部门间的协作配合与支持,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在推动对外开放事业中实现共赢共发展。
突出重点,结合自身职能大力提升服务水平。按照《大连市软环境建设年活动责任分解表》的要求,找准自身职责,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推动落实好对外开放的各项优惠政策,研究吃透新政策,以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要对现有的审批项目进行梳理,在进一步规范依法行政、涉外案件投诉受理上取得新突破。加强对外商反映的突出敏感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应对举措。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齐心协力推动对外开放快速发展。
着眼长远,形成投资软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方面,从当前做起,着力查找不足,改善和优化影响对外开放发展的投资软环境。另一方面,从长远着眼,不断探索和积累软环境建设中的丰富经验,建立健全提升投资软环境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良好投资软环境必须坚持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最终真正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投资软环境,从而使对外开放事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常州武进区
“五大行动”吸引投资者
常州市武进区服务外商“五大行动”正式启动。“全力打造外商俱乐部、外商服务热线、建设国际学校、提供国际化医疗服务、丰富外商生活配套”,这表明武进区正以“软环境”的优势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时下,各地为了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纷纷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制订各项优惠政策,以吸引投资者。客观地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优惠政策这颗“糖”对外商的吸引力正在日渐减弱。在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及优惠政策等“硬环境”的“等级”日渐接近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必须以强烈的创新精神,实实在在地经营好投资的“软环境”,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人和”,就是“软环境”。投资者选择到一个地方投资,虽然要看这个地方的“硬环境”,但更多的还是要看这个地方的政府部门是否经营好了利于投资的“软环境”。武进近年来大力实施开放强区战略,成功引进了包括美国通用电气、德国博世、日本住友等16家世界500强在内的2000多家外资企业,累计利用外资超过58亿美元。目前,常驻武进的外籍人士及家属近千人。为服务好广大外商投资企业,武进积极推进平台建设,加快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推进效能建设等,所有这些,对于改善“软环境”的确十分有效。
安居才能乐业!投资者需要的是适合创业发展的生活环境!有些地方为外商专门兴建独栋高档别墅,但远离市区人群,附近又没有商店、医院、菜场等配套设施,生活极其不便。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好多欧美人士竟因早上喝不到一杯正宗的咖啡而提不起一天的精神。事实上,来创业的投资者还需要适合他们习惯的生活空间,哪怕是一杯咖啡、一句英语提示……
本次武进区启动的“五大行动”,可以说是实实在在、贴心贴肉。如开通962038外商服务热线,全天候接受外商的咨询、投诉、求助,为外商提供包括住宿、饮食、家政、交通、购物、租房、健身等一应俱全的贴身服务,为外商开辟服务“绿色通道”。外商服务热线设在区商务局,现有6个值机席位。有电话呼入时,外商能够根据语音提示选择中、英、日三种语言,值班人员接听后,如果是住宿、餐饮、租车等即时性的服务,工作人员将直接代订、答复;武进编印的“生活服务手册”有160页,比名片略大,全部标注中、英、日文,上面梳理了常武地区570家信誉好、服务优、价格廉的服务单位,分医院、购物、理财、宾馆、家政、餐饮、票务、休闲娱乐等14个类别。
在医疗、教育等方面,武进同样用心。即将投运的武进医院南院,将设立1800多平方米的国际医疗中心,配备外宾专用诊室,成立外宾诊疗专业团队;西太湖畔建设中的常州牛津国际公学,采用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英国国际课程,招生规模1000人,强调学术、体育、音乐、艺术、文化社会等发展。
给外商提供各项优质服务,只是改善“软环境”的一个方面,“软环境”还应该包括法制基础、社会风气、地方形象、经济秩序等诸多方面。因此,在给商人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应该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地抓好制度创新、作风建设、社会信用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努力营造一个稳定、法治、文明、诚信、公平的发展“软环境”。
青岛开发区
五大举措提升投资软环境
去年以来,青岛开发区审批中心开展了“创优提速”活动,推出“联合审批”等五大举措助推经济发展。这五大举措是:
1、开展联审联办。发挥集中审批和团队合作优势,凡一个项目涉及到需由多个窗口单位审批办理的,由审批中心协调组织各个窗口单位集中联合审批,按照“一门受理、联办抄告、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的要求推进,实施联合会审材料、联合确认可行性、联合勘验现场,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环节衔接时间,最大限度的减少互为前置的重复材料。
2、开通绿色通道。对市委、市府和工委管委确定的重点项目由窗口负责人直接受理和办理,需要领导审批的立即送审,特急事项根据项目进程先办理再补签,次要材料不全的先办理后补齐,为招商引资顺利进展提供保障。
3、开展网上审批。企业和市民通过网上申报材料,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中心简化网上申报材料,将复印件视为原件审批,待服务对象取办结件时审查原件;对需要现场勘验事项,由办事人员上网提交申请表后,工作人员即可在现场勘验时一并审验材料,将以往两次甚至多次往返大厅简化为一次。
4、实施阶段调度。明确项目审批各阶段的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中心确定一名责任人跟踪服务,分阶段调度项目审批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抓好项目建议书、用地、环评、规划、安评等节点服务,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协调推进。各阶段实施专人代办服务、项目方预约服务、窗口上门服务,随即调度办理。
5、实行全程问责。重点项目实施专人帮办、督办,要求各窗口单位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审批各阶段实施首问责任制,即办件随时办,督办件限时办,重点件专人办,不符合要求的困难件指导帮办,直到办结。中心对各单位办理绩效进行考核,对服务态度、办理效率、办结频率全程问责,督促审批大厅各窗口人员优质高效服务,确保企业和市民高高兴兴来大厅办事、办成事。
日照开发区
“三个第一”改善投资软环境
日照经济开发区视投资软环境为招商引资第一品牌、第一资源、第一竞争力,大力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初见成效,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以“服务态度最好”为第一品牌,强化项目服务。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第一时间内指引、告知职责范围内外的所有应告知事项;推行延时服务制,主动加点延时办理,统筹做好服务集中期的预约服务;全面推行公示承诺制,通过政务公开栏、电子显示屏、政府网站、行政服务指南等多种媒介,全面公开办事程序和收费标准等行政行为,一一做出服务承诺。
以“办事效率最高”为第一竞争力,简化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事项,清理、压缩、合并行政许可需要提供的材料,对重大投资项目完善行政快速通道和特事特办制度,精简事前审批,强化跟踪服务,着力简化审批程序;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实施网上审批备案、网上招投标、网上政务公开、网上政府采购、网上投诉举报、网上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手段,提高行政效能。推行一次告知制,严格实施限时办结制,并及时提供跟踪服务。
以“发展成本最低”为第一资源,规范行政行为。严格实施收费罚款下限制,规范行政收费和行政处罚。对外公开公示各行政收费和执法监管职能部门的各项收费、处罚标准;上级已经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没有法律依据的收费项目、部门自立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所有行政性收费,一律按下限收取;严格实施检查报批制,规范检查行为。企业执法检查依法进行,文明执法,主动向被检查企业出示有效行政执法证件与管委会统一制作的“企业服务卡”;严格实施处罚报备制,规范处罚行为。实施企业处罚做到事先告知,出示执法证、公开处罚依据和标准并给予整改时间,开展经常性的事前指导,推行人性化执法,帮助企业及时纠正各种苗头性问题,杜绝粗暴执法倾向。
武汉“治庸问责”
硬招改善投资软环境
武汉市委向全市发出动员令:在各级党政机关和市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启动“治庸问责”行动,以彻底改变“庸政”、“懒政”现象。随后,《武汉市开展“责任风暴”、“治庸”计划的暂行办法》出台,剑指“吃、拿、卡、要”等50种损害发展环境行为以及得过且过、业绩平庸等10种“庸病”。
武汉还出台多项硬招力促“治庸问责”:公布市、区行政投诉中心和市直各部门行政投诉机构的地址、电话;组织开展万人评议机关活动,考评结果作为年度绩效考核和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支持“暗访”突袭检查,设“曝光台”通报反面案例,两年挂“黄牌”的责任人就地免职……武汉的“治庸风暴”已向制度化转变。
施政行为上的“庸”“懒”“散”是发展软环境上的瓶颈。“治庸问责”把整肃吏治的大网从贪官、昏官扩大到庸官层面,直接体现了武汉全面提升行政能力的决心。
 宜昌“流程再造”
使行政效率大提速
申报材料要求中,一旦后面有“其他”项,报批往往多少个来回都难搞定。宜昌市委书记郭有明说,规定有弹性,就容易造成不同的处理标准,这不单纯是工作作风问题,因此要从体制、机制上突破,提高行政效率。
为此,宜昌建立起“一楼式办公、一窗式受理、一口式收费、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行政服务中心,并实施了“流程再造”工程。首先进行审批项目大清理,对申报资料一律取消“其他”项。目前,市级审批项目已从1340项减至255项。其次是对保留项目限时办结,单个项目审批从20天缩短至7天。
为确保“零距离、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服务”的要求落到实处,宜昌还成立了由市委直接领导的督察中心,对投资者投诉每案必查。
全国最大的涂镀板基地“三峡全通”,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该公司董事长梁士臣介绍,决定选址宜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软环境好。当地干部的工作作风、服务效率让他感动。他说:“他们引我来,引入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项目,而是把我的心引来了”。
宜昌的“流程再造”工程提出了十六字方针——科学合理,便捷高效,公开透明,依法规范。从体制、机制着手来提高行政效率,实际上是把“治庸治懒”前移到“防庸防懒”。作为内陆城市,宜昌地理上不临海,但心中要有海,这样才能海阔天空。宜昌正以集海内外可用资源为我所用的“大开放”胸怀,从制度切入改善投资软环境,必将有力地促进其产业发展加速驶入“快车道”。
枝江既重招“女婿”
更重养“儿子”
枝江市委书记蔚盛斌说,优化投资环境不仅要“外联张力”,更要“内聚合力”,两手用力、双向促动,才能激发活力。着眼持续发展,既要重视招商,让招进来的“女婿”落户扎根,把“半子”养成“儿子”,更要重视养好土生土长的“儿子”,“儿子”都养不好,说明生存土壤有问题,招进来的“女婿”也养不好、留不住。
枝江酒业是本土的“招牌”企业,为了扶持这个“儿子”发展壮大,政府积极推动企业改制,引进资本谋求规模化、多元化发展。对于每次转型,政府都当好“监护者”,决不让这个本土品牌、民族品牌在合资中“消失”。如今,枝江酒业已成长为年销售超50亿元的大集团。
另一家本土企业三宁化工,原来只是一家小化肥厂,政府当“红娘”使其与晋煤集团联姻,3年投资30多亿元,陆续上了一批项目。这个不起眼的“儿子”,目前正朝着“百亿三宁”的目标迈进。
对招来的“女婿”,枝江都当“儿子”养。奥美医用公司扎根枝江14年,在政府支持下4次扩大规模,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医用敷料出口企业;华润雪花啤酒落户枝江也有6年,通过培育发展,其生产能力从3.5万吨快速扩张到30余万吨。
良好的口碑起到了“以商引商”的效果。近年来,枝江引进项目160多个,总投资160多亿元,其中一大批项目是“以商引商”带来的虹吸效应。枝江曾招进一家石英材企业,因为对这里的投资环境满意,其影响了业内6家企业到枝江发展。
鞍山七项措施
优化投资软环境
一是广泛宣传创建活动,营造优化环境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生产力”的理念,不断强化“服务投资者,尊重纳税人”的意识。
二是围绕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加强对各部门、各行业的监督检查,以创建最优政务环境为重点,加强行政权力运行制度建设,强化对行政审批、执法、收费和处罚行为的监督,促进各部门依法、高效、廉洁行政。
三是认真开展自查自纠,针对突出问题积极进行整改。围绕办事效率、执法行为、管理方式等方面,认真查找本地区、本单位存在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软环境问题,明确责任、限期整改。
四是明确工作任务目标,开展优化环境公开承诺活动。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开承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投资创业环境”的措施和办法,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五是实行跟踪服务,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全程监督。在全市推行招商引资项目全程服务制度,向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派遣监察专员,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构建项目引进、落地、开工的“绿色通道”。
六是加强基层单位的监督考评,解决“中梗阻”问题。将市(中、省)直各部门市级机关的150个处室及其所属的全部基层站所纳入考评范围,通过评议有效治理机关“庸、懒、散”现象,大力提高基层单位的执法、管理和服务水平。
七是严格实行责任追究,严肃查处破坏软环境的案件。严肃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依法依纪追究部门领导及相关人员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并通过新闻媒体对典型案件公开曝光。
营口以软环境建设
筑巢引凤
●服务企业大走访
该市开展的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中,市领导带头走访,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深入企业,面对面听取企业和群众意见,认真查找在服务态度、工作效率、依法行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市共有523名领导干部参与走访活动,涉及93个市直部门,已走访424户企业,对走访中企业反映上来的资金短缺、融资难、人力资源匮乏、企业税负过重、职工上下班交通不便以及生产要素、政策等诸多问题,及时反馈至相关部门,努力帮助解决,受到企业和职工的高度赞誉。
●万人评机关
该市以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机关为目标,开展“万人评机关”活动。由市直机关工委牵头,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监督机关工作,对112个市直单位履行职责、依法行政、办事效率、服务质量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社会评议,有效促进机关作风的根本转变。采取在《营口日报》、《营口晚报》上刊登“万人评机关调查问卷”、向社会发出调查问卷、开通了网上评议、召开社会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评议,活动期间共有28785人参与评议。经对问卷、网上、座谈、明察暗访综合统计,评价满意度全部达到60%以上,其中满意度80%以上有56个单位,满意度70—80%的有47个单位,满意度60—70%有9个单位。
●干部轮岗交流制度
市委组织部和市人社局将全市市直部门和事业单位与民生有直接关系的科室及负责人在媒体进行了公示,便于工作联系和接受社会监督。目前,已有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的63名干部参加轮岗交流,各部门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干部责任意识、自律意识,有效遏制了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的发生。
●整治机关“庸、懒、散”
各地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动员发动,认真查摆存在的问题,召开民主生活会,制定整改措施并认真抓好落实等举措,深入整治机关“庸、懒、散”,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大力弘扬爱岗敬业精神,以良好的作风抓工作,以服务的理念谋政绩,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工作效率明显提升,工作纪律明显加强。
●绿色通道提升审批质量和效率
对全市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新一轮清理。在原保留的303项和近两年来法律、法规新增及上级下放到市的44项行政审批项目的基础上,采取下放、取消、调整、合并等形式,最后保留行政审批项目128项,精简率为63%。
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大力提高项目审批工作效率,按照一窗受理、快速流转、联合审查的工作程序,缩短了审批及服务时限,简化了审批及服务程序,减少了审批及服务要件,确保项目审批顺利进行。同时,对项目的审批权尽力下放到县区,采取便捷、灵活的方式快审、快批、快开工,使投资者真正体会到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投资者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的作用,加强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管理工作,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制定《营口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管理办法》,运用电子监察手段,组织对各行政审批部门依法行政、办事效能、廉洁勤政、办件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下发了《关于对行政审批单位实施电子监察绩效测评的通知》,加强了数据跟踪和监督检查,对全市行政审批单位实施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对电子监察系统发现的办件中存在问题的单位以及工作人员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的,与所在单位领导进行约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积极推进网上审批和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将各单位行政权力电子监察网络与单位领导实行网络连通,实行一把手一线监督,便于各部门行政领导掌握一线行政审批情况,促进各部门服务效率的提高。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工作在全省行政权力电子监察电视电话会上介绍了经验。
●重点项目跟踪督办
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市纪检监察机关及时派出监察员,从立项、审批到开工、建设、达产实行全程跟踪督办,对督办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责令其立即整改。召开了全市项目建设监督员工作会议,将项目代办员聘请为监督员,下发“项目代办服务评价卡”,对各行政审批部门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做出评价,并按时上报。实行软环境协调督导责任区制度,市纪委监察局班子成员划分软环境建设协调督导责任区,分成9个督察组,对全市75个部门和单位进行了软环境建设情况督察,了解和掌握了全市各单位软环境建设情况,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并协调解决各部门各单位在软环境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责任区划分后,各督导组认真履行职责,扎实有效开展工作,目前已解决16个方面的问题。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召开全市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促进项目建设工作动员大会进行动员部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对软环境建设工作进行高密度、全覆盖的宣传。开通“软环境专栏”和“访谈”等专栏,刊发软环境建设相关信息200多条;市软环境办公室及时下发文件、信息、通报,对软环境工作动态和经验进行报道和宣传;加大“政风行风热线”上线密度,每天都有单位上线,各单位主要领导坚持亲自上线;及时编发“民心网”专报,对办结情况进行通报;为“人人关心软环境、人人都是软环境”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十百千”活动
为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市软环境领导小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软环境建设检查考核和评选十佳工作,检查和考核采取自检自查、重点抽查、专门评议的方式进行。围绕评选软环境建设“十佳”单位活动,在全市110家具有行政执法、审批、管理、服务职能大部门、单位中开展了争创软环境十佳电视访谈、专题汇报、实地督查等项活动,推动了各单位软环境建设工作上新台阶。
在市行政审批大厅已办结的、办理中的各类审批件中,随机抽取了100件,组织软环境办相关人员、项目建设监督员根据《行政审批事项表》所列审批事项,采取当面回访倒查为主,结合电话、信函回访倒查等形式,对全市各行政审批部门的行政效率、服务质量、工作作风以及是否存在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了回访倒查,填写《回访倒查登记薄》。对回访上来的情况及时进行综合汇总,查找存在的问题,并立即予以纠正和解决。
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等形式,对全市辖区范围内的1000家各类企业和客商广泛征求了意见和建议,全面、准确了解本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软环境的现状、问题与难点,及时收集企业对本市创业投资环境的意见和建议,改善本市投资软环境,增强综合竞争力,努力打造营口特色的软环境品牌。
●注重问责
市软环境领导小组每年不定期组织明查暗访活动,结合《营口市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坚决整治机关“庸、懒、散”等不良风气的实施方案》和在全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公职人员中实行的“三条禁令”,不断加大明查暗访力度,着力纠正和解决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作风涣散等方面的问题。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委委员、党风监督员及媒体记者,先后开展了对行政机关、市直部门、窗口单位、工业园区的工作纪律、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明查暗访,了解掌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工作纪律以及工作效率等,对在走访和检查中发现的个别单位部分人员工作时间上网玩游戏、看电影、炒股,工作不在状态等问题进行严肃处理。2011年,全地区有128人因涉软问题被实行问责,受到责任追究,分别给予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资格、调离工作岗位、行政处分等处理。
一个城市的发展成也在环境,败也在环境。加强和深化软环境建设工作之路任重而道远,只有聚集全社会力量,真正把政府职能工作做好、做到家,并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社会风尚,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才能构建开放文明的和谐社会环境。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