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2年
2012年

他山之石2012年6月26日第6期

发布时间:2013-01-28  |  浏览:

编者按:前不久,丹东市政府常务会议提出要“切实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目前正在我市开展的“千名机关干部走进千户企业”活动,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实体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据此,本文结合有关文献,综合了一些地方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的成功经验,无论在坚守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还是在通过发展金融服务、产学研合作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等方面,都会给人以深刻启迪。

各地发展实体经济经验综述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稳增长,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一、实体经济及相关问题

何谓实体经济?经济学专家们说,实体经济主要包括农业、制造业以及传统服务业等领域,几乎涵盖了吃、穿、住、行等生产和服务环节,具有提供基本生活资料、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增强人的综合素质功能。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创新驱动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持经济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中坚作用。只有筑牢这个根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实现,稳中求进才能落到实处。我国是一个以制造业等实体产业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特点,决定了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实体产业的发展,把实体企业作为就业、居民收入提高和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础。然而,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部分实体经济受到冲击,不少资本转向民间借贷、房地产等市场,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虚拟经济火爆,实体经济艰难的局面;“快富”、“暴富”、“省劲致富”的低俗“致富观”,让一些曾经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企业家开始参与房地产、大宗农产品、奢侈品等炒作,投机氛围浓烈,这不仅影响了经济健康运行、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为社会稳定留下隐患。
    政府的政策导向,就是企业的发展引领。只有把实体经济发展好了,区域经济的总量和质量才能上去。眼下,各地都在倡导经济转型,但能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决不是靠几个文件、几次会议、几条根本就没有落实基础的措施就能做到的。目前,提升实体经济的吸引力,各级政府应该彻底改变追求短期利益、眼前利益的做法,把更多的政府资源投入到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去,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实体经济的投资与发展,让民间资金从“地下”野蛮成长转向“地上”理性发展,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充分利用财政、货币等调节手段,帮助实体经济发展壮大。毕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都不大可能越过实体经济,发展虚拟经济的。

二、各地经验及有效做法

1、浙江“实”字当头 科学发展

据经济日报报道,东部沿海的浙江又一次最先感受到经济潮温的变化。今年一季度,全省经济增速为7.1%,工业增加值增长6.4%,低于经济增速0.7个百分点。尽管有“制造业投资增长高于去年同期”等实体经济回暖的诸多亮点,但浙江仍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出现较大幅度波动,与许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中的大企业偏离主业和实体经济有关。”浙江省委、省政府4月下旬专门召开全省发展实体经济电视电话会议,推出大力发展、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的诸多新举措。
实体经济——抗危机稳增长的基石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让外向型经济程度较高的浙江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这次危机让浙江看到了经济过度虚拟化、金融化的危害,认识到缺乏实体经济基础的虚拟经济危机四伏。痛定思痛,浙江在反思中校正坐标:转型不能背离实体经济。
    回归实体经济,重振实业,是浙江持续发展的根基。现在的浙江,人们最推崇的是四“心”:勤劳创业的决心,创新引领的雄心,脚踏实地的耐心和实业致富的信心。“实体强,则经济强;实体兴,则百姓富。”今后,浙江要继续走在前列,仍然要靠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走实业富民强省之路。
    一个响亮的口号在浙江各地叫响: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实服务业!在这个口号也是行动纲领中,浙江仍把农业放在首要位置。去年浙江农业产值仅占4.9%,浙江深知,这个“不到5%”一点也不能忽视。浙江强调做优农业,就是要防止发展偏离实体经济方向。浙江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一次会上告诫,要吸取当年养鸵鸟“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教训,在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和“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能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加工业。为了给实体经济保驾护航,浙江新近出台政策措施,从土地、金融、科技、人才等要素方面,重点向“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实体经济项目”倾斜,并提出“资金向实体经济投放,空间为实体经济预留,人才向实体经济集聚,领导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将成为今后市县考核的重中之重”。
做强工业——巩固实体经济基础
    发展实体经济,工业是主体,产业见水平。
    作为地区经济、科技乃至文化发展水平综合体现的工业,有着自身发展规律。随着工业化推进,工业比重呈下降趋势。浙江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年来虽有所下降,但目前仍在45%左右。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这个比重会稳定在40%左右。因此,浙江要求坚持做强工业不动摇,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迈进。
    由乡镇企业引领而发展起来的浙江企业,曾普遍存在“低小散”的现象。据统计,浙江现有320万家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尽管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但也存在抗风险能力弱的不足。浙江县域经济发达,慢慢形成了一批经济“块状体”。这种“块状经济”多是同类小企业的简单集聚,企业做不大,产品转型升级难。
    要发展强大实体经济,在不排斥这些“小”的同时,还应有反映体量之变、本质之变的大产业、大项目。对此,浙江通过打造大平台,形成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让企业在产业链的高端占有一席之地。
    近两年,浙江着力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四大建设”,规划建设了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确定了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编制了9大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着力扶持146家工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推动4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和108家服务业重点企业。据测算,浙江未来将形成数十个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
大项目是大企业的基础,大企业是大产业的基础,大平台又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托。浙江把“四大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与发展做强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四大建设”成为浙江发展实体经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在抓大工业、大产业的同时,浙江没有忽视相对较小的工业及产业。
    浙北山区县安吉经济发展主打“两片叶子”——一片“叶子”白茶全国闻名,另一片“叶子”毛竹更是被“吃干榨净”,产业链不断拉长。全县年产毛竹3000万棵,聚集了2450家竹产业企业,就业人数4.5万,去年仅竹产业收入就达143亿元,年产竹地板2200万平方米以上。
    有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浙江GDP发展质量位列北京和上海之后,排在全国第三位。经济转型升级综合能力,浙江位列全国第五。浙江看到了成绩,也看到了不足,投资和信贷的天平进一步向实体经济、向转型升级倾斜。今年一季度,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长17.3%,高于去年3.3个百分点,53.3%的企业在未来6个月内有投资计划,较去年四季度提高2.4个百分点。信贷重点也开始转向实体经济,一季度全省中小微企业贷款新增1163.3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增量的76.2%……工业作为浙江实体经济基础正越来越牢固。
    做实服务业——把握分寸见功夫
    回归和做强实体,是浙江企业发展的不二选择,也是一场大考。对服务业而言,这场大考有难度也更见功夫。
    服务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物质生产部门自不待言,就是不完全属于实体经济范畴的金融业,以及包括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在整个经济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浙江近两年紧抓服务业发展。去年不仅召开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还在北京等地专门推介服务业项目,招揽服务业人才,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11年,浙江服务业投资8939亿元,同比增长32.6%;今年一季度增长19.6%,快于二产6.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浙江服务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生活性服务业投资全面增长,生产性服务业、新兴和高端服务业投资不断扩大,全省服务业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企业,都认识到服务业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在载体建设方面,浙江不仅着力做好重大项目储备,形成全省“十二五”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并纳入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库,还陆续建设了一批服务业重点平台,建立省、市、县(市、区)三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联动发展制度,强化服务业要素区域集聚功能。在培育的重点服务业企业方面,所选企业涉及服务外包、文化贸易、软件技术及国际贸易多方面,其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省内外有竞争力,还要有上市潜力。在加快服务业改革创新方面,则要求推进杭州、宁波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深化金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题的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可以预期,服务业将为浙江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增添新的亮色。
    在浙江服务业中,金融、房地产和商贸流通三个行业比较特殊,三个行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在55%左右。鉴于这三个行业也最容易滋生投机、形成泡沫,浙江省委、省政府将其列为重点行业,认清利弊,兴利除弊,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保证。
    实体经济在浙江已经出现回暖态势,投向实业的有效投资增加,创业创新热潮正在全省兴起。浙江是靠实业富民、靠实业强省、靠实业发展起来的。这条路显然还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推动实体经济做优做强。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和经济界、企业界人士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不回避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热点而敏感的金融投机、房地产虚火及商贸流通中的恶性炒作,他们都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对下一步“避虚求实”、开展工作都有很好的部署安排。他们既从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着眼,又从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着手,要求以抓实体、兴实体、强实体的实际成效,再创经济发展新优势。
    浙江抓实体经济的认识和做法,让人感到他们是在辩证地认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也在辩证地对待和解决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实体经济是以物质产品生产及服务为基本形态的经济,它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对它的认定既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也脱离不了国情的现实。应该说,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提升,实体经济中服务业的份额和虚拟经济成分会不断增加,但这种增加要与基本国情、省情及市情相吻合,脱离实际的“超前”发展只能让经济发展走上欲速则不达的弯路。当然,客观地看,当前抓实体经济,还谈不上纠正虚拟经济过快发展,而是对属于实体经济范畴的过度投机、追逐暴利的虚拟化倾向进行纠正和规范。许多企业日益偏离实体经济方向,更多地依靠金融投资和房地产等非主营投资来获利,热衷于炒地、炒股、炒钱,甚至炒蒜、炒姜、炒豆,明显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轨道。这种现象,很多地方有,但浙江是比较突出从思想上行动上进行清理的。大量企业偏离实体经济方向,必然对一个地方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拿出我们共产党人的看家武器唯物辩证法,进行恰如其分的研究,采取符合实际的行动。浙江省从自身实际得出的这一认识,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2、江苏实体经济力促企业振兴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江苏依靠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有效抗击了国际市场波动。2011年,江苏作为制造业第一大省,电子信息、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等八大工业行业中有6个跃升“万亿级产业”,形成了规模优势和市场优势。
  实体经济要发展,必须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增值率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相当一部分小型微型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为改变这一状况,努力获取“微笑曲线”高端效益,去年11月,江苏省正式启动“万企升级”计划。列入本次行动计划的企业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4万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第二类是1万家科技型、高成长型小微企业;第三类是一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根据“万企升级”计划,到2015年,江苏力争大中型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新增800家以上,总数达到3000家以上;企业研发人员占全社会研发人员的比重提高到85%。
    发展实体经济必须重视现代制造业和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意大利甚至包括美国,其制造业都特别发达。即使有了高科技,也是用高科技的成就来装备和改造传统制造业,而不是淘汰制造业。
为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今年以来,省经信委推出了一些新举措、新思路。日前,省经信委与省国信集团共同出资2.02亿元成立省中小企业合作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的形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省经信委还在全国率先设立省级企业转型升级基金,安排2亿元专项基金分别委托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银行专户管理。两家银行按照1∶10的放大系数配套安排授信规模。省经信委每年将推荐一定数量的优质企业,两家银行在满足授信条件的前提下优先予以放贷。
3南京软件产业助力绿色转型
南京和国内其他大中城市一样,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如何在新一轮发展中找准定位,赢得长期竞争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成了南京的选择。
    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南京软件产业年均增幅超过40%,短短5年间,软件业务收入从100多亿元增加到1000多亿元。南京也赢得了工信部在全国颁发的第一块“中国软件名城”牌匾。
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表示,在“十二五”期间,南京将以印度的世界软件名城班加罗尔为标杆,全力推动软件业向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力争到2015年,实现软件业总收入4000亿元,赶上班加罗尔,向世界软件名城迈进。
    为此,南京在去年8月召开高标准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再动员大会,提出建立以中国(南京)软件谷为核心,南京软件园和江苏软件园为两翼的“一谷两园”软件产业集聚区。根据规划,中国(南京)软件谷的核心区位于南京主城以南,以目前雨花台区的雨花软件园为核心向西南延伸,规划总面积为70平方公里。
    发展软件产业,关键在人才。中国(南京)软件谷所在的雨花台区,专门针对软件人才推出数项新政:对获评杰出人才、精英人才、先锋人才、优秀人才的,分别一次性给予30万元、10万元、5万元、1万元奖励,此外还将获得创业补贴、安家补贴、项目补贴、综合补贴等10大类优惠扶持。
    在南京软件产业大环境不断优化的背景下,江苏润和、诚迈科技等一批骨干软件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他们一边利用软件谷的聚集效应,与近在咫尺的中兴、华为等大公司展开合作,承接通信软件外包业务,一边加快研发步伐,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南京软件产业的发展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去年6月以来,IBM中国软件授权培训中心、IBMSPSS(南京)行业解决方案中心、中科院软件所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南京阿尔法迪电子科技、奥拓南京产业园等优质项目接踵落户;以色列软件协会、新加坡专家考察团、凯捷集团、IDC公司、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等高端团队前来考察……
    经过数年的高速发展,软件业已成为南京的支柱产业之一,去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520亿元。软件产业是南京市最有基础、最富前景、最具支撑力的产业,是最符合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及需求的产业。基于此,南京将把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全市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推动软件产业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
4、乐清回归实体经济不动摇
作为温州市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乐清市从政府到企业,正以坚定的理念和从未有过的工作力度,坚持回归实体经济不动摇,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
    最近,乐清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30条”新政。除效益激励、税收优惠、土地保障、金融支撑外,对企业整合重组、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标准化和品牌战略、引才引智等给予强有力扶持。许多企业家说,这是近30年来当地政府出台的扶持实体经济含金量最高的政策。
    资金是实体经济的血液。乐清市政府专门在温州召开政银企座谈会,与温州17家金融机构签订了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备忘录,今后3年在重大项目和企业融资方面,17家金融机构将新增不低于523亿元的意向性贷款,其中今年新增贷款190亿元。
方向:全力打造两个千亿级产业集聚带
    乐清市具备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2007年工业总产值在温州各县(市、区)中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2011年工业总产值占温州全市的五分之一强,多年来相继建成了“中国电器之都”等12个规模化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企业和产品。
    乐清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方向是全力打造千亿级电工电气产业集聚带,利用乐清湾港区优势发展港口物流、船舶制造、风电装备等产业,努力打造千亿级临港产业集聚带。
    土地是制约打造两个千亿级产业集聚带的“围墙”。为此,乐清市实施“拓空间”系统工程。向山坡要土地,开垦山坡地上千亩;向空中要土地,适当提高工业厂房的容积率和层高标准。
    政府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使企业界受到鼓舞。乐清致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顺龙说:“你给我10亩地,我给你5个亿!”这些年,这家科技型企业因无土地建厂房,只好租用他人1400平方米的厂房,去年创产值1.13亿元。乐清市经信局副局长臧国华说,10亩地创5个亿,亩产就是5000万元,“拓空间”系统工程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今年农历正月初六,市政府召开乐商回乡创业投资洽谈会,目前已有26个项目成功签约,引进投资达291.36亿元。
    乐清市经信局有关领导介绍,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市上下已形成了回归实体经济的共识,出现了投资多、技改多、建厂房多、开发新产品多以及不进场开工少、拖延工期少、多元化经营少、产业空心少的“四多四少”喜人现象。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乐清市委书记潘孝政说:“实体经济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坚守实体经济,就不怕任何危机。”

5、淄博老工业基地走上转型之路

淄博是一座老牌工业城市,依靠丰富的矿藏资源,近现代以来形成了以陶瓷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产业的劣势也成了淄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包袱,资源枯竭问题、老产业高耗能的特点都带来了巨大压力,经济转型成为无法回避的挑战。
淄博市发改委副主任齐孝福说:“经济转型,各地道路不同。对于淄博这个基础雄厚的老工业基地来说,转型之路如何走?在经过认真思考和广泛讨论后,他们认为不能把原有的工业基础完全看成包袱,老产业有缺点,但老产业也有优势,如果开发利用得好,照样能生发出新活力,创造出新财富。新老借力、老树新花,在传统领域里发展新材料产业,应该是淄博实现经济转型的最实际、最有效之路。”
为此,淄博市近年来对玻璃、陶瓷等老产业大力进行改造升级,淘汰落后、鼓励创新。为鼓励企业升级改造,淄博市设立了转方式调结构专项引导资金,让企业看到了政府鼓励转型升级的决心,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山东金晶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朱永强说,政策到位、资金到位,令处境艰难的传统玻璃产业看到了生机。公司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并加以改造提升,不仅大大降低了能耗,还自主生产出中国第一片超白浮法玻璃、世界首创25MM超厚超白浮法玻璃,研制成功青藏高原列车自动调压中空玻璃。
“奥运场馆鸟巢、水立方,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青藏铁路奔驰的火车上,都安装了淄博的玻璃,目前公司的离线LOW-E镀膜节能玻璃、吸热玻璃、太阳能专用玻璃等新玻璃材料都呈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说起公司的产品,朱永强充满自豪。
淄博市支持传统产业升级,除了在政策、投入上着力外,最重要的是给予企业人才和研发方面的支持。截至2011年年底,淄博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93家(国家级7家)。目前仅在高技术陶瓷领域,淄博市就有200余项专利或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级奖项3个、省部级奖项70余个,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陶瓷、电真空陶瓷等产品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广泛应用于航天、军工、核能等尖端领域。
目前淄博已形成先进陶瓷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耐火材料等优势明显的七大新材料产业集群,其中绿色制冷剂、增塑剂、耐火纤维等产业生产规模位居亚洲首位,成为淄博发展的新亮点。
6、实体经济发展的“绍兴经验”
在全省民营经济万人大会上,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和省长夏宝龙在讲话中,三次脱稿讲了绍兴在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持走“亩产论英雄”之路等方面的成功实践,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
“既没有土地优势,也没有交通优势,更没有周边大城市的带动效应,新昌的发展靠的就是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九成以上GDP依赖实体经济创造,“新昌实践”是绍兴近年来坚持走实业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
正是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在金融危机阴霾下,该市工业企业表现突出,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汽车摩托车轮毂产量全球第一、空调四通换向阀产量全球第一、维生素E产量占全球的60%、领带产量占全球的50%、小型轴承产量占全国的1/5……
源自绍兴的“亩产论英雄”理念,这一来自基层的科学发展观念,不仅过去要提,而且在未来发展中更要始终持续践行。早在2008年4月,赵洪祝就对来自绍兴县的“亩产论英雄”科学发展机制作出过批示,要求加以倡导和推广。
   “过去3年,我们持续深化这一理念,进一步扩大可持续发展内涵。”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去年7月,市区1554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首次以上年度单位用电、排污和用地纳税情况进行综合排名,而上虞、嵊州等地也在企业中大力推行单位电耗税收贡献论英雄的做法,分行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亩均税收、每度电税收、亩均产值等进行公示,引导和倒逼企业节约集约发展。
    去年以来,该市共对600多家企业的落后产能进行了关、停、并、转等整治,淘汰印染落后产能达1亿多米,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年度目标任务。

7、温州实体经济发展新政策

企业设立是创业最艰难的第一步,“新政”正是对企业艰难创业起步阶段的有力扶持。
新政对企业设立的扶持,首先是在注册资本上的扶持。新办企业融资难不仅是温州企业、中国企业甚至是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都存在的现象。在中国办企业,首先要有一笔注册资本。中国企业工商登记时对注册资本的规定,来源于大陆法系公司法的所谓资本三原则,即资本法定、资本维持和资本不变原则,而英美法系对此要灵活得多。例如在美国注册公司,就不需要验资,没有注册资本的要求。以往温州民营企业创办时,注册资本往往来源于亲朋好友之间的借贷。在民间借贷发生危机的情况下,工商管理部门放宽对注册资本的要求,不仅是在非常时期对新办企业的特殊扶持,也是参照国际经验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做法。其实,注册资本的规定,也难以起到保护债权人的本意。相应地,在放宽对注册资本规定的同时,可以参考国际上特别是美国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即在一定情况下需要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其实,温州民营企业以往借助于民间借贷的注册资本,也是承担无限责任的。
其次,新政对企业设立的扶持,主要表现在对公司住所要求上的放宽。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如果美国不允许车库作为公司创办时的住所,也许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惠普,不会有谷歌,不会有苹果……

8、苏州六方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012年,面对苏州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创新引领、开放提升、城乡一体、人才强市、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农行苏州分行根植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发展质量的需要,确立了做好小企业金融、“三农”金融、贸易金融、民生金融、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等六方面金融工作的新目标,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在做优小企业金融方面,该行将进一步下沉小微企业贷款运作重心,提高信贷业务运作效率,并增加小型微型企业专项贷款规模,切实强化对各类有信誉、有市场、有还款能力的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该行还将加强小微金融产品创新,开发适合小微企业的门槛适中、手续简便的信贷产品,并适当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通过加强与信用担保、小贷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多种模式的服务组合,不断拓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域。

为深入做细“三农”金融,该行将在进一步完善“城乡通”、“农捷通”等特色“三农”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加强“三农”信贷产品创新,深化与各级城乡一体化建设公司的合作,更好地对接“三置换”和“三集中”进程中的信贷需求。同时,立足于全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方略,积极支持“万亩良田”改造、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科技型农业项目;大力支持有传统经营优势的中心集镇商品集散中心、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及从事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渔家乐”等经营活动,促进富民强村。

9、深圳金融支持实体的24项举措

4月11日深圳市长许勤主持召开市政府五届五十三次常务会议,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国家金融政策的要求和总体框架下,《意见》对深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总结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政策创新,从8个方面提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24项举措。

《意见》提出,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金融业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市、区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驻深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要将引导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当前重点工作,加快构建多层次、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和信息沟通长效机制,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加大金融资源对实体产业支持力度。
《意见》在吸收借鉴各地经验做法、结合本市实际的基础上,突出了三个方面的政策创新点:
一是突出强调具体任务的指标化、定量化,提出了2012年金融业支持服务实体经济涉及社会融资总量、推动经济战略转型、小微企业服务体系等方面的量化指标,尽可能实现指标化、定量化,提出的目标可实施、可比较、可监测;
二是突出强调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明确金融业要重点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外溢发展、自主创新实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支持,着力改善中小微企业和出口型企业融资成本问题;
三是突出强调金融服务均衡化,着力引导推进金融机构在原关外地区和其他金融服务相对滞后地区的网点设置、业务拓展和服务提升。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