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2年
2012年

他山之石2012年7月25日第7期

发布时间:2013-01-28  |  浏览:
产业集群及
国内外发展经验
产业集群是当代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经济版图就是一大批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当今,在国际产业和资本加速北上的历史机遇下,借鉴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加快形成我市的集群化产业,对提升丹东区域经济竞争能力极具现实意义。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的概念是美国商学院波特(M.Porter)于1990年提出的,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产业集群发展到现在,有四个要素组成:企业集聚、企业相互之间有紧密的产业联系、具有严密的社会化分工、区域内有发达的配套组织(服务、科研等)。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为凝聚企业竞争能力、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架起了桥梁。其形成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生产率提高。同一产业内大量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很快形成区域规模经济效应。一是关联性供应商的聚集,不仅能提高区域内企业对供应商的谈判能力,同时也降低供应商的违约风险。二是专业化市场的形成,从原材料供应、配套产品支持到最终产品销售,集群区域内可以自然形成巨大的专业产品市场。三是高素质员工的流入。产业集聚对技术员工而言,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低的流动风险,由此带来人才的集聚。四是专业信息的共享。有市场的、技术的以及与竞争相关的信息有可能在区域内大量会集并迅速传递。五是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上的大量投入。
    2. 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首先,产业集群是新企业诞生的催生婆。专业市场的形成、技术工人的流动、信息资料的共享等,极大降低了集群区域内创立新企业的“壁垒”。其次,区域内企业间的非正式交流有利于技术创新。集群企业间可能存在的技术溢出效应也有利于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第三,企业家的集中有利于促进组织创新。
   
3. 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竞争能力。竞争能力的获得既来源于竞争,又来源于合作。产业集群为区域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提供了双重机会。首先,竞争对手的存在迫使企业不断革新技术、创新产品、改进服务。其次,产业结构在竞争与合作中得到优化。竞争使产业内部的分工更加专业化,合作使企业间形成的产业链更加紧密。第三,促进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展开竞争,集群区企业竞争的最大特点是在合作中竞争。
二、美国加州集群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新经济的诞生和迅猛发展,加州经济顺势调整,迅速形成了4大集群产业经济区。即以航空制造、娱乐和电子通讯业为主的南加州经济区;以软件、多媒体和互联网服务业为主的旧金山海湾经济区;以高产农业为主的中央流域经济区;以高科技制造、计算机服务业为主的萨克拉门托经济区。这4大经济区特色鲜明,自成体系,具有极强的产业竞争能力,有的集群产业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发展典范,如南加州的航空制造业、海湾经济区圣塔克拉拉的硅谷软件业、中央流域的葡萄酒制造业等。
    集群产业在加州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一是推动经济增长。加州的软件业,是全美乃至全球软件业的先导,仅硅谷所在的圣塔克拉拉县,就拥有大约1700 家软件公司和4.3万名职员。二是促进就业。上世纪90年代,加州软件业创造的工作岗位年增长14% ,平均每年新提供就业岗位7.2万个。加州航空制造业也创造了全美这一产业中近20%的就业岗位。三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州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培养一大批精英企业,在全美10大软件企业中,加州就拥有一半Oracl,Adobe以及 Sybase,等,都是全球著名的软件系统提供商。四是为资本聚集创造了条件。产业集群也带来了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高度集中和有效配置。加州吸收风险投资一般占全美总额的1/3以上,其中1/4投向软件和通讯类企业。
    作为产业集群的典范,加州产业经济的集群化特征可以概括为:产业定位明确,企业高度集中,支持系统发达,发展环境一流,在竞争与合作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形成产业发展优势。加州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一个系统性的选择过程,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一是选择确定产业集群发展方向。从静态看,加州不同地区确定主导产业的依据是区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从动态看,集群产业的选择依据主要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以加州旧金山海湾经济区为例,2000年该地区拥有农业、生物医药、高科技电子、通讯服务、旅游、制造、运输等 14个门类的主导产业,但在其发展规划中,集群产业目标只有IT与通讯服务、制造、金属材料和运输4个门类。
    二是有针对性地提供产业发展援助。加州有一个专门负责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机构——加州经济战略小组。从1996年起,该机构就开始进行全加州集群产业发展的跟踪研究,并适时提出政策援助建议。政府和公共部门提供的援助主要包括:(1)调整经济政策。根据形势需要更新产业发展标准,降低产业发展壁垒,以促进产业内部小企业发展;评估加州地区贸易成本、商业环境和企业竞争力;帮助解决产业领域的特殊问题等。(2)经济发展激励。如加州圣华金地区针对失业率较高的问题,实施吸引制造业发展的低税收激励措施。(3)经济数据分析。加州贸易与商务处是加州提供经济数据分析资料的主要部门,承担着经济信息“智囊团”和“服务商”的角色。
三是完善公共领域的支撑体系。在这方面,政府所做的工作非常广泛。(1)劳动力教育与培训。加州《地区劳动力储备教育和发展法》明确要求教育系统开展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劳动力培训,以适应地区集群产业发展需要。(2)改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系统、学校建设、土地利用、通讯能力、信息系统等。通过立法途径增加对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以新建或改善集群产业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3)提高社区生活质量。除了高效的教育体系、良好的住房条件和社区邻里关系、高质量的空气和水资源环境外,社区生活质量还包括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高效的交通系统和便捷的高科技进入通道等。从经济意义上看,加州集群产业发展所关注的生活质量,更倾向于积极的商业氛围和潜在的创业、就业机会
三、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及基本经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民间自发和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产业大规模集群化发展的现象,产业集群的出现,扭转了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促进了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的合理化,促进了当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产业集群在国内沿海地区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等省都有分布,几乎每个省都有发育程度不同的产业集群,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尤为典型。,以广东为例:据对21个市中的14个市的不完全统计,早在2004年,14个市共有产业集群78个,集群企业48300家,实现产值3504亿元,利润121亿元,上缴国家税收166.3亿元,集群内从业人员252万人。1500个建制镇当中,已形成专业特色经济的超过300个,其中20亿元以上的生产规模和能力的专业镇超过130个。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大生产规模、较高生产水平、较完善产业配套能力的专业镇超过30个,这30个专业镇有1000-5000家不等的企业,形成100-300亿元的生产能力,吸纳10-30万的生产工人,产业配套能力90%以上,并且形成了国内一流规模水平的专业市场和较为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定期举办国际性的技术产品交易博览会。
总结产业集群发展先进省市的基本经验有下列几点:
1、加强规划指导,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并不仅仅是企业扎堆发展,它是一种通过政府有意识的规划、引导,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明确产业集群的方向,确定产业集群的目标,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地区合作,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可持续化发展。如,各地出台的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政策措施等。
2、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拓展发展空间。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最有效载体。江阴市按照“企业集聚、产业集聚”的思路,合力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逐步探索出“产业主题化、企业集中化、发展集约化、环境优质化、动作市场化”的集中区建设新路子。早在2005年,就建成高起点、高标准工业集中区26个,进入集中区企业4675家,实现销售收入1102亿元,占全市的63%,实现利税86.3亿元,上缴税收21.5亿元。园区的发展,推动了江阴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特色冶金、石化深加工、软塑包装、精密机械、高档纺织等五个重点产业集群板块。有10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名列江苏省第一,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江阴市名列前茅。
3、加大投入,增强发展后劲。广东南海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不断增强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南海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企业在南海投资,其中包括东芝、松下、丰田、日立、日商电子、美国美泰、沃尔玛、屈臣氏等知名跨国企业,投资总额达31亿美元。
4、以优化结构为重点,提升发展水平。河北省139个产业集群分布在120多个县(市、区),优化了区域经济布局,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这些产业集群中,不仅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得到了充分发展,而且具有市场优势、技术优势的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有些还填补了河北省产业空白,弥补了河北省产业“短腿”。经农业部确认的河北省240家大中型乡镇企业和164家大中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中,产业集群企业占了70%左右。在产业集群中,有20家企业获全国创名牌重点企业称号,3800家企业取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87件商标获河北省著名商标,50个产品获河北省名牌产品,78个产品获河北省优质产品,50名企业经营管理者获全国企业家称号。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区域经济的整体素质。
5、以集约经营为目标,挖掘发展潜力。鞍山市以塑造集群品牌为突破口,发展了钢铁、镁制品、滑石、纺织、箱包六大产业集群,打造“四都两乡”,即打造中国的“钢铁之都”、“滑石之都”、“镁砂之都”、“玉石之都”和“纺织之乡”、“箱包之乡”,产业集群成了鞍山市集约发展的品牌和形象特征。
6、改善服务环境,保护发展热情。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建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进出口贸易公司、报关公司、统计信息网和技术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为众多中小企业解决新技术应用、市场开拓、信息服务等难题。帮助中小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企业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四、部分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具体做法
1、大连建设软件业千亿产业集群
近日,中国供销集团大连再生资源交易所、航天科研试验保障中心及航天软件产业园、软通动力科技园、海辉国际软件园、新沃金融总部基地、龙头软件园六大项目同时在大连高新区开工。此次总投资约为137亿元的大项目同时开工,不仅成为大连软件业发展中的强大推动力,助推该市软件业千亿产业集群建设的速度,同时昭示着经过十几年“春华”的大连软件和信息化服务产业,已步入硕果累累的“秋实”阶段。
  国内曾有著名经济学者这样评价十几年前的大连:如果把全球产业转移比做一辆呼啸而过的列车,在很多人被甩下的同时,大连用“外包”,抓到了上车的把手,从而带动大连的工业经济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示范基地当之无愧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大连工业的传统优势是以“硬”为主,但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两化融合”的不断升级,装备制造、船舶、石油化工作为大连工业支柱产业的智能化和专业化已成为必然。因此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软件和信息产业就被列为大连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并逐渐显现出上升为第一的势头,以下一组最新数字为佐证:
    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总数达到960家,从业人员突破10万人;实现销售收入760亿元,出口创汇25亿美元,增速均超过50%,收入和出口连续多年领先全国。规模超千人、收入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达到13家,IBM、东软2家企业员工超过了6000人。
  全球前十大软件和服务外包供应商有8家在大连高新区设有公司,全国知名的软件和服务外包领军企业绝大多数都在大连高新区。
  这一切,足以证明今天的大连高新区已发展成为大连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功能区,形成了全国第一、世界惟一的规模化、高端化、专业化的软件园集群,成为当之无愧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国家示范产业基地”。
  国际高端产业的“资本高地”
大连的软件产业虽然从对日外包起步,但在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中,特别是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向产业链高端和新兴产业领域的进军,已成为中国的“班加罗尔”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公布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交付指数,大连名列中国第一、全球第五,因此日本、美国的一些主流媒体及业界常把大连比作中国的“班加罗尔”。
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大连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大力推进软件出口和离岸外包;创造国际化环境,吸引国际大公司投资;鼓励本土公司与国际大公司合作,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实施国际化人才政策,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把大连的软件产业纳入到全球产业体系之中,增强了大连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在大连高新区云集着世界500强企业中的80家,年内还将有10个世界500强的项目落户。仅去年就相继引进了全球技术力量最强的工业自动化企业美国罗克韦尔公司的自动化设计研发中心、世界最大的ATM运营和监控公司——日本ATM公司的技术支持中心、世界最知名的浦项建设集团的韩国IT产业园、日本最大的证券商野村证券的软件服务中心,以及世界最大的汽车部件独立供应商——江森自控公司的财务共享中心。越来越多跨国企业的落户,不断提升着大连软件业的业务层级,推动了产业升级。仅去年一年,就有安博教育、海辉软件、易世达、软通动力等4家企业先后登陆纽交所、纳斯达克和深交所创业板,大连高新区正在成为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的“资本高地”。
瞄准世界技术尖端
大连市市长李万才曾对记者说过,大连把软件业作为振兴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特别是积极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和国内高端市场,深化国际产业交流与合作,使之成为引领城市经济绿色增长的主导力量。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大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已从发展期到转型期,进而进入扩大新兴产业规模的新时期。近年来,大连抓住“两化融合”、“三网融合”、“文化产业振兴”等契机,着力推进网络、设计等新兴产业发展,这些新兴产业已成为大连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10年建成的大连设计城,目前都有长足的发展。依托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积累的技术、产品、服务和管理水平的优势,2010年以来,大连又将目光瞄准金融后台服务、嵌入式系统和总部经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建有“健康云”、“培训云”、“物联网监管云”等“云计算智慧展示中心”,这意味着以绿色低碳产业为核心的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加速实现“两个第一”
  2007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大连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时,曾殷切希望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要争做中国第一,世界第一,超过马尼拉,超过班加罗尔。
  为早日实现“两个第一”,大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速“双轮驱动”,以集群化发展为动力,加快转型升级,力争到2015年,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出口创汇突破100亿美元。
  “服务外包”和“自主创新”双轮驱动,加快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向高端发展。大连一方面加速全面推进“十大园区”建设,着力培育一批超万人规模的软件企业,打造一批经济规模大、贡献率高的企业集群,推动外包服务集群式发展,另一方面,提倡和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将主要精力逐步转移到行业应用和解决方案上来,为装备制造、物流等行业和行政部门提供研究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等服务,逐步使大连软件业的核心竞争力从目前的成本控制、订单导向转为依靠自主创新引导应用为主,并以此打破整个行业受劳动力价格和外汇波动影响的问题,切实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促进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迈进。
  “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并重,走“内外兼修”的服务外包发展之路。在继续大力发展离岸外包的同时,大连还积极开发国内市场,面向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加强在岸外包服务。大连的重型装备、船舶、电子、精密机械、石油化工是传统的优势产业,也是“两化融合”的重点领域。近年来这些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逐年增长,对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的需求日渐旺盛。为此大连一方面与区域内外大型装备制造业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开发过程控制、研发设计、企业管理等工业软件,另一方面,推动软件企业走出去,到装备制造企业中寻找市场,积极为制造业的信息化服务,在服务中提高壮大自己。
2、苏州两区合作共同打造北部新兴产业集群
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以漕湖产业园为轴心,东至苏虞张公路、南至太东路、西至西塘河、北至冶长泾,总面积为47.8平方公里,将着力打造一个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以居住和商业设施相配套,人流、物流、商流活跃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经济开发区,成为苏州“一核四城”重要板块和北部新兴产业集群。
联动开发,共谋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互利合作的新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综合发展指数连续多年被国家商务部评为全国同类开发区前列,被海内外公认为亚洲顶级开发区之一,被中新两国领导人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在规划、招商、人才、体制、政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园区经验”,打造了为世人瞩目的“园区品牌”。相城区作为苏州市建区时间最短的城区,通过十年艰苦创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载体优势更加明显,发展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两区合作共建,是苏州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区域合作发展的科学之举、创新之举、务实之举,是贯彻落实“一核四城”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呼应东部综合商务城、北部高铁新城建设,形成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有效增强苏州中心城市的整体实力。
两区合作共建,将贯彻落实“跨区合作、联动开发、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力求充分发挥苏州工业园区与相城区的各自优势,实现苏州中心城市两大板块之间的互动发展、均衡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将进一步放大品牌溢出效应,加快推进园区“走出去”战略,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助推转型升级;相城区将紧紧抓住合作开发机遇,着力提高发展水平,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能级,增创后发优势,实现快速崛起。
把握机遇,后发崛起
市委、市政府做出两区合作共建的重大决定以后,苏州工业园区和相城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合作区“加快筹备、及早启动”的要求,紧密配合,快速行动,工业园区加大对合作区的项目推介,信息资源第一时间发布共享,优先推荐,先后引荐20余客商、30余家企业前来合作区参观考察。相城区牢牢把握合作开发机遇,调动全区力量,主动对接,成立了欧美招商、日韩招商、东南亚招商、服务外包及科技招商4个对接组,并与园区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借助园区的招商资源及已有的后备项目,先后通过召开投资情况说明会、邀请客商上门洽谈等形式,深化招商合作成效。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促成了16只项目落户合作区。16只集中签约项目包括美国PolyOne、美国Evans、韩国东和光电、台湾多尼光电、苏州创投、物流中心、重建置业、园区邻里中心、台湾奇昇净化、太得隆机械、梁华齿轮、科捷环保、豪致达精密机械等,累计总投资77亿元,其中外资项目8只,总投资5.2亿美元,内资项目8只,总投资44亿元。16只项目中,12只项目涉及精密机械、电子设备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以及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其项目投资方,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占有率,都是所在行业的领先企业。同时借助漕湖丰富生态环境资源,结合江南水乡的风貌特色,引进园区国资企业投资建设的物流中心、邻里中心多个现代服务业项目。
仪式上,合作区还有7只先进制造业项目、1只五星级酒店项目同时开工,总投资24.5亿元,其中外资项目4只,总投资7998万美元,内资项目4只,总投资20亿元,主要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其中力源液压项目总投资10亿元,由世界500强中航工业集团下属子公司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股票代码600765)投资建设,该公司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基础件特定振兴企业之一,是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农用机械四大主机领域重点配套单位。
这批项目的落户落地,为合作区注入百亿元的投资,将进一步推动合作区的产业发展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在苏州中心城市北部快速形成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园区一批国资项目也为合作区发展增添亮色,同时也使园区国企拓展了发展空间。苏州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将投资20亿元建设50万平方米的科技创业园,将加快高层次人才向合作区集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增强合作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带动合作区转型升级。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发展有限公司将投资3亿元打造一个城市商业综合体,进一步完善合作区的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合作区城市建设、环境面貌的品质和品位,加速合作区的城市化进程。合作区将以此次揭牌暨项目集中签约、开工仪式为契机,学习借鉴“园区经验”,特别是苏州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合理布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足用好政策机遇期,以创新为引领,强势推进苏州北部产业集群建设。
3、余姚市依托模具产业集群推进实体经济转型
为了强力推进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转型发展,2012年余姚市将实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2431”计划,力争年内做大做强20家龙头骨干企业、培育40家新兴产业先导企业、打造30个全国工业产品“单打冠军”,提升10个产业集群。
   余姚市将深入实施特色产业集聚提升战略,在原有十大特色产业中,选择家电、模具、照明灯具等三大产业进行突破提升,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提升,引导整机和最终产品生产企业积极发展配套企业,优化供应网络,增强竞争优势,逐步推进余姚市特色块状产业由简单的空间集聚向专业化集聚、系统化集聚发展,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
  余姚市将抓紧实施《百强大企业培育发展计划》,引导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抱团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探索大企业上市途径和资本运作方式,推动更多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切实抓好大企业的梯度培育工作,在市级层面重点培育20家大企业,促使企业管理上水平、产销上规模、效益上台阶,力争20强企业产销规模突破300亿元。
  余姚市将着力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成长计划》,积极推进企业培优、育优工作,采取内生与外引并举的方式,加快打造一批示范效应强的企业,重点培育40家技术上有话语权、市场上有定价权的新兴产业先导企业。
  余姚市将围绕企业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目标,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的绩优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与支持,引导企业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强化专利标准、资本经营等工作,集中资源和精力在单个产品或业务上营造竞争优势,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力争今年有30只产品的产销量排名国内同行第一。
  通过上述措施,余姚市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比较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占全部产值20%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7%,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6%。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