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2年
2012年

他山之石2012年9月26日第9期

发布时间:2013-01-28  |  浏览:
各地探索利用外资
和境外投资的新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充分利用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吸纳了大量国际资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当前,在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从注重规模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的背景下,一些地区又创造了富有特色的成功经验,给人很多启示。
宁波加快实施
“请进来”“走出去”战略
宁波在经历了利用外资高速发展阶段,从高峰逐渐下行回落尚属正常现象。随着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宁波目前发展面临着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能源资源和环境容量、改善民生和提升发展、市场倒逼和社会倒逼、新的要素供给保障和工作与政策体系创新五方面的“双重挤压”,经济运行呈高成本、低增速、多风险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变化,对粗放式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培育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形成特色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已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从横向比较来看,宁波外资引进近年来出现疲软态势,外商投资总量徘徊不前,与同等城市差距逐年拉大。在具体的招商引资工作中,招商引资的考核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以规模为主的考核体系与宁波引进外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相脱节。同时,开发区发展面临土地资源稀缺和功能叠加、同质竞争的问题。由于土地、能源、环境等约束趋紧,利用外资需加快转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需更加聚焦。
工作对策:
(1)进一步明确利用外资的产业导向和空间布局。围绕六个加快战略,建立并及时更新《宁波市重点招商项目库》,鼓励外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积极引进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外资项目。进一步明确利用外资的空间布局,立足现有的空间开发格局与发展潜力,积极统筹谋划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招商引资平台,包括杭州湾、梅山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和三门湾、象山港、慈东滨海三大平台。
(2)发挥规划引领、项目核准准入、产业政策与外资政策协同以及外资考核等综合合力,提高宁波利用外资的总体工作水平。改进和完善利用外资考核办法,在注重数量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项目质量,不断增强外资对宁波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动力作用。梳理外商投资项目前期审批各环节、各部门的要求和流程,形成清晰可操作且高效率的外商投资审批程序,指导和便利外商投资。整理宁波产业和科技发展、人才引进等扶持政策,促进相关政策向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开放,推动引资、引技、引智和引制的有机结合。
(3)落实《宁波市外资大项目推进协调工作机制》,有效实施大项目带动。利用各类合作平台和各项活动积极开展招商工作,不断提高重大招商活动的成效。通过定期举行重大在谈和签约外资项目推进情况交流会,定期对上述项目进行跟踪汇总,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市开放办的职能,充分发挥项目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通过强化市县联动和部门联动,在政策支持、资源统筹、配套服务等方面形成合力,形成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
(4)继续用好国外贷款,进一步加强与世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做好新农村建设示范等项目的实施工作,加快推进宁波城镇生活废弃物收集循环利用示范项目、德国促进贷款奉化方桥污水处理项目的准备工作。在贷款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与世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交流,积极探索合作的途径,在引资引智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宁波的对外开放水平。
(5)转变政府职能,改善企业国际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内企业培训、专业化协作和信息交流,帮助企业了解产业发展趋势,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国际贸易纠纷和摩擦,加强国际合作,扩大产业整体影响力。加强人才培养,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注重培养和引进专业科技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劳务合作基地建设,为产业国际化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支撑。
(6)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加强土地市级统筹指标的使用导向,将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有机结合,提高开发区开发利用强度和投入产出效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园区内企业的退出机制,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制度,定期评价和跟踪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逐步置换盘活原有存量低效用地。提升规划水平,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先进规划理念,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资源和能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特色、城市新城构筑等因素,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产业集群、发展空间、功能区块、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生态保护和城乡统筹为主要内容,科学编制和修订开发区规划,并将其纳入国家及各地相关规划体系中。同时加强开发区规划管理,严格落实规划管理措施,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发挥优势、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推进园区之间错位发展、配套服务和有序竞争。
境外投资的工作重点:
1、优化服务,健全境外投资工作服务体系,支持企业拓展境外投资领域。发挥各职能部门、各地、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合力推动“走出去”的重要作用,努力完善境外投资工作服务体系。建立外经大项目协调服务机制,跟踪服务宁波重大境外投资项目,及时帮助有关企业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难题。搭建外经业务信息交流平台,加大境外投资创业推介力度。抓好重点境外项目的跟踪和推进,为企业走出去排忧解难;及时推广境外投资的成功经验,起好示范带动作用。做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风险的防范。
2、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购并具有行业核心技术的企业,或者设立研发中心吸纳关键技术人才,作为推动宁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技术源和人才源。推进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引导广大外贸企业加快境外市场营销布点,建立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鼓励发展由宁波企业主办的境外营销公共服务平台,推进阿联酋凤城中国商品城建设,进一步办好贝宁、巴西等贸易中心。鼓励宁波有竞争优势和传统优势的产业向外拓展,推进产地与销地的适度融合,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鼓励开发境外资源,建立一批境外资源开发基地。
温州“招大、引强、选优”策略
今年以来,该市围绕“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外资工作重点,坚持民资、外资、国资一起抓,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以引进技术、人才、管理和品牌为重点,以大项目、大企业为抓手,积极开展对台投资合作,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有力促进全市传统产业的提升和高端服务业发展。
一是积极开展招商选资工作。年初,该市召开世界首届温商大会,会上成功推出414个重点招商项目,总投资约4791亿元;签约126个项目,总投资约1630亿元,安排现场签约76个项目。筛选82项重点项目,形成2012全市招商选资项目库。围绕“招大、引强、选优”开展投资促进活动,上半年先后组织参加中国机电出口商会赴美投资促进团活动、现代商贸团赴台交流活动;积极参与浙江省战略新兴产业与世界500强对接洽谈会。在第十四届浙洽会上,温州共推出82个产业合作项目,涉及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贸物流、公共服务、旅游宾馆、交通运输、制造业七大类。
二是全力推进签约项目落地。该市为优化投资环境,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紧紧围绕“城市转型发展”,以“项目建设攻坚”为重点,大力推出实体经济振兴、项目建设攻坚、土地开发利用提速提效、城中村改造、违法建筑拆除、市区交通畅通、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等七大行动,合力破解包括外资在内项目推进中的政策处理、规划调整等各种难题。他们加大了对利用外资项目的跟踪推进力度,努力协调解决一批重大外资项目落地难、开工难、政策处理难等问题。
三是认真构筑对台招商新平台。抓住温州市列入海西区域规划的有利时机,积极“融入海西,对接台湾”,大力推进对台招商合作。出台《2012 年温州台湾经贸交流活动总体方案》,全年安排现代服务业、农业、高新技术暨电子商务投资合作等6场对台经贸交流活动。围绕台湾的商圈开发、商贸综合体建设、商贸发展创新创意提升、企业培育引导、专业卖场经营、现代物流业发展、交通枢纽配套商贸设施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情况进行考察并招商。
四是不断完善考核考评机制。为充分发挥考核激励机制,加大招商选资工作强度,出台2012年对各县(市、区)外资考核评价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境外招商选资工作的实施方案》、《2012年度市直单位招商投资考核办法》,考核涵盖面广,突出对项目落地建设和实际资金到位率的考核,与单位人均引进资金量实施挂钩。
五是完善外商服务机制。根据省厅部署,联合六部门,如期举办了2012年温州市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工作,对421家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了联合年检。在“走村入企”活动过程中,前往瑞安、乐清、永嘉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瓯江口新区等地进行业务调研,通过走访、座谈和调研形式,加强与外资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协调解决了瓯海德资企业、瑞安日邦聚氨酯公司、乐清顺欣船厂等企业具体困难。
绍兴外资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
工作重点
1、提高外资利用水平。进一步加强国外经济技术的交流合作,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积极引导外资投向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科技产业等领域,大力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绍兴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速。
2、注重资智有效结合。实现由传统的招商引资向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转变,正确处理好“引资”与“引智”的关系,做到两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一方面,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带动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制度理念和高端人才等智力资本的引进,借梯登高,不断提升绍兴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鼓励海外留学科技领军型人才、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等带项目来绍兴发展,引导绍兴外资项目产业结构的优化。
3、抓好越商回归工作。加快发展“回归经济”,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提升服务水平,努力营造越商回归良好氛围,从而激发更多海外“绍兴人”回归创业、投资兴业热情,参与支持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绍兴经济”和“绍兴人经济”良好互动发展。
4、鼓励企业境外投资。面对当前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境外投资工作要注重将开拓业务和防范风险有机结合起来,在把握好“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序推进、防范风险”原则的前提下,强化对境外投资的指导,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外投资经营的咨询服务,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重点加强品牌收购、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和经贸合作区建设。
保障措施
(一)重抓组织领导。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绍兴外资项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项目的组织协调,确保项目及时审批,争取早日落户。二是不断完善外资项目的跟踪管理制度,切实加强重大项目的全程跟踪服务,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三是建立健全境外投资合作的管理机制,统筹全市对外投资工作,明确职能、职责,加强境外投资项目的指导、服务和协调,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
(二)重抓政策支持。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鼓励支持外资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精神,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二是制定重点产业如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科技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鼓励外商投资参与建设。三是对转让先进技术、吸纳劳动力数量较多的外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四是在境外投资合作上,给予资金、金融、税收等方面更多的政策支持。
(三)重抓项目储备。一是加强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项目的收集、筛选、储备,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数据库,不断丰富数据库项目信息,实行动态跟踪管理。二是将储备库的项目进行网上交互式洽商和信息发布,方便信息流动、资源共享。三是重视储备项目的包装、指导、培育和相关前期工作,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四是对一批条件较为成熟的项目,要明确前期工作目标,加大推进力度,重点突破,力争启动实施。
(四)重抓发展环境。一是积极打造新平台。全力推进滨海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块——江滨区开发建设,加快道路以及水、电、燃气、通信等配套设施建设,使其成为绍兴招商引资的新热点。二是切实加强审批服务。建立完善重大项目核准绿色通道,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时间,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三是夯实项目用地保障。积极做好重大外商投资项目的土地保障工作,进一步对其土地指标予以政策倾斜。四是开展人才汇聚战略。全面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和“330海外英才计划”,建立外国专家工作站,大力引进海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
江苏利用外资的八方面经验
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江苏的各级干部做工作、想问题,总是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紧紧咬住发展不放松,牢牢抓住改革不放手。只要是能够促进发展、增加财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事,他们就大胆、放手地去闯、去做,从而抓住了发展机遇,抓出了成效。江苏在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上,一贯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分析、分类指导,坚持从本省实际出发;江苏的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仍然能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及时调整思路,加快发展,表现出很强的应变能力,自加压力、开拓进取在江苏蔚然成风。
江苏提出的亲商、安商、富商的观念,全部放开、全民创业的观念,成为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内在动力。目前,江苏在利用外资工作中强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做到“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形成了敢为人先、你追我赶、勇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二、必须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为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江苏抓了以下几件实事:第一,江苏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广昆山市的经验,开展“诚信服务”定期评议,促进各部改进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形成新的合力。第二,建立公开透明的统一法治环境。结合江苏实际,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切实做到依法办事,规范管理,有效地维护中外双方的合法权益。定期举办由外商投资参加的政策说明会,将国家有关政策及时传达到企业。继续规范税外收费,公布统一的收费目录。第三,创新协调保障机制。全省开展限时办结制和一站式办公试点,提高了办事效率。完善各级政府外商投资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加强各部门协调。改进工作方法,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宏观指导,为企业排忧解难,为基层多办实事。提倡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作风,说了就办,办就快办,办就办好。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继续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服务工作。对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江苏各地均实行了跟踪服务制度。第四,在招商工作中实行首问责任制。第五,组织“三资企业”评议政府工作,受理投诉、受理举报。第六,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对这六件事,省政府出台公布了制度规定,向社会做出了承诺,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对各地区进行督查并在全省范围内通报。
三、必须引导外商投资方向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根本出发点是利用国际资源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必须以东道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为基点来考虑利用外资,而不能用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去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要求。经济增长更多要依靠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能力的提高,既不能一味追捧外资,也不能让外商在江苏任意投资。
进一步引导外资投向第三产业。改革开放早、中期,外商在江苏投资大部分流向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随着江苏对外开放领域的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在江苏得到明显改善。外商投资从一般性加工逐步向装备制造业、服务行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扩展。目前,在持续以制造业为主的同时,外资已经覆盖了18个门类的行业。目前,江苏省政府强调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在保持第一、二产业稳定增长的同时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引导外资更多流入第三产业,进而促进江苏产业结构的优化。
限制投机性外资流入,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对外开放要坚持有序推进、审慎监管和控制风险的原则,以限制投机性外资的流入,这是江苏经验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可逐步完善对QFII的评审机制,对QFII投资股票市场的资本规模进行监控,适当控制长短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比例,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对流入房地产的外资采取适当限制性措施,以减少房地产业的泡沫。
四、必须配套建设开发园区
国家级开发区是吸收外资的主要集聚区。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史,是江苏改革创新的创业史。开发区发展要上新台阶,必须继续开拓创新。唯有坚持创新,才能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才能不断增强生机和活力,才能始终走在发展的前列。
2006年,江苏省12个国家级开发区实际到账注册外资52.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19%,占全省比重达30.19%,其中,无锡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均超过10亿美元,达14.57和13.8亿美元。全省3 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有123个落户在国家级开发区,占全省总数的57.48%。最大的三个项目是张家港保税区的道康宁(张家港)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的卡特彼勒(苏州)有限公司的投资总额都在1亿美元以上。苏州工业园区经过13年的开发建设,引进了外资投资企业28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66家,累计实现利用外资130亿美元,内外资总投入670亿美元,预计年GDP超过8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60亿元,成为全国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水平最高的开发区之一。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基本经验,就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苏州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国情,借鉴新加坡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经验,以高起点规划推动高水平发展,以增长方式创新提高发展质量,以机制体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建设开发区的主要经验是:第一,推进发展方式创新,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在新的发展阶段,开发区加快从规模扩张为主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从发展制造业为主向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转变,从主要依靠政策优惠向提升综合服务功能转变,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开发区以开放型经济为主体,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必须加快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以利用外资结构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抢抓发展先机,努力实现服务外包发展的新突破。坚定不移地贯彻节约优先、环保优先方针,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率先建立有利于节地、节能、减排的机制,在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示范作用。第二,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重点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路子。着力推进“三个结合”:推动科教优势与开放优势紧密结合,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加快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紧密结合,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多地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鼓励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增强本土企业再创新能力;招商选资与招才引智紧密结合,为高水平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把引进人才放到建设人才高地的突出位置,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注重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创新人才,大力吸引海外留学生到开发区工作。第三,加快开发区功能创新,不断提升综合服务功能。突出抓好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发挥特殊功能区作用、完善发展环境三个重点。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外资企业本土化,推动本土企业国际化。用好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19个特殊功能区资源,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社会化服务。第四,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坚持“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方向不动摇,不断完善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和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运行机制,降低商务成本,构筑综合优势,形成有竞争力的发展环境。创新开发区建设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发展资本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推进市场化开发、多元化投资。五、必须实施项目带动策略。项目是投资的载体,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本地投资,都是以项目建设的形式实现的。没有项目,就不可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就没有保证。江苏的每个城市和地区,无一例外都是把项目建设作为载体,他们的项目意识树立得很牢,抓得很扎实。在江苏全省范围内,投资几十个亿、上百亿的项目比比皆是。“一切围着项目转”,这既是对江苏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给予人们的重要启示。正是基于上述经验,外商投资在江苏的项目平均规模由1985年的25.9万美元,增至2007年的374.7万美元,规模增长13.5倍。目前,已有300多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江苏投资,设立了770多家,其投资的规模大、领域宽、覆盖面广,对扩大江苏外商投资的整体规模及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提升,都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外商投资方式也由改革开放初期合资经营逐步转为独资经营。1985年外商合资企业占外商直接投资的份额为95.7%,到2007年仅占15.7%,而外商独资企业占到83.1%。
为落实项目带动策略,江苏建立了一系列重要机制。首先,建立和完善推进重大项目的快速反应机制、综合协调机制和跟踪服务机制,在项目落户、资金到位、开工投产等各个方面实行全过程、“一条龙”服务。其次,建立重大项目奖励机制,省政府和省辖市政府财政均能拨出专款,对总投资超过一亿美元的项目,成功一个,奖励一个。由此促进了一批体量规模大、科技含量高、集聚效应强的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江苏。以无锡为例,2007年全市新批总投资超过1 000万美元的项目达到244个,其中接近和超过3000万美元的项79个,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0个。尤其是上亿美元项目,无锡对外开放以来至2001年仅有7个,2007年新批含增资的上亿美元项目就达到10个。
六、必须讲求引资收益
一方面,推进新的吸引外商投资方式,不断扩大吸引外资规模。跨国公司的并购已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方式。1995年以来并购投资占国际直接投资的63%以上,而外资在江苏的并购投资仅仅占6%左右。因此,江苏省政府十分重视建立外商投资并购国内企业的框架体系,使外资并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允许外商采用多种并购方式投资,包括:允许协议并购,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并购,通过证券市场并购,通过股权转让或增资扩股方式并购。除了并购方式,还大力发展基金投资、证券投资、BOT投资等外商投资方式,使江苏通过多种方式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另一方面,必须核算引资收益。为减少引资收益低于成本的现象,江苏的经验是:在引进项目的微观层面上,保证项目回报率高于融资成本,保证使用外资的综合社会收益高于社会的综合成本;在宏观债务管理方面,将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在内的一切债务总量控制在全省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和国际公认的债务警戒线之下。
七、必须保护资源与环境
在改革开放初期,江苏一些市县从发展当地的需要和相互竞争出发,招商引资饥不择食,过分放宽对外资的监管,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结果造成如下局面:第一,资源严重浪费和流失。突出表现为层层级级大办开发区,对外商投资实行低价甚至零价格供地,有些技术档次并不高的外商投资企业,圈大片地建“花园工厂”。第二,生态环境恶化,一些引资决策者和企业家对吸引外资急功近利,缺乏考察,没有考虑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等可持续发展因素,致使国外一部分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的“三高”企业以直接投资形式转移到江苏,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以资源集约、产出效益和环境效应为标准引进外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压力,是制约江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江苏招商要从原先注重资金到位率转向对项目质量的评价,充分发挥人力、人才和人文资源优势吸引外商投资,发展资源消耗低、投入产出比高、环境污染小的集约型和环保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鼓励外商向环保产业、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技术、生态农业开发、国内危险废物处置和利用,以及国内高污染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领域投资;严格禁止引进那些严重污染环境且目前又无有效治理措施的项目、工艺和设备;对一些省内需要而又缺少配套技术治理污染的项目,要严格要求外商必须同时引进先进环保设备。对环境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外商企业要依法重罚,起到警示作用,并体现出“污染者付费原则”。
八、必须坚持技术进步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江苏技术起点低,开放之初便出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不管是高新技术还是国外淘汰技术,只要是江苏没有的就全力引进,以便帮助企业赢利。在这种示范效应的影响下,江苏各地企业争先恐后地引进外国设备。这股“引进风”客观上填补了江苏的部分技术空白,但只有一小部分转变为江苏技术。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新技术竞争日趋激烈,江苏企业若依靠外来技术去开拓国际市场,就很难形成江苏优势。只有自己具备技术研发能力,才能赢得一席之地。研究表明,重要的战略技术不可能从外部获得。江苏企业如果没有自主开发技术,外资搭载进来的技术不会自动产生溢出效果。据调查,世界500强企业中约有40%把其先进技术拿到江苏使用,但仍有14%的企业在江苏使用落后或被淘汰技术。因此,不宜过分宣传引进外来技术就一定能够促进本地技术升级,否则会给本地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江苏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技术能力只能自己从学习与实践中获取;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先进技术毕竟是外来技术,如果不能消化吸收它,本地技术可能会继续停留低层次上,“江苏加工”很难变成“江苏制造”。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