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1年
2011年

立法关注民生 依法助推发展

发布时间:2011-02-25  |  浏览:
立法关注民生 依法助推发展
2010-12-27沈阳日报
      《沈阳市物业管理条例》将于2011年1月1日实施,和平区文安路社区业主代表协会会长杨树林正掰着手指头盼着这个日子。过去,协会作为民间组织,由于缺乏地方法规的保护,同物业公司打交道总挺不直“腰杆”。《沈阳市物业管理条例》的出台,可给老杨长了志气。小区住户秦诗银同样也觉得自己的“腰杆”硬实了:“条例施行以后,咱们业主要是有物业方面的问题要维权,可有地方说理了!”
       打造沈阳法治社会的基本前提是“有法可依”。2010年,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把地方立法工作摆在更重要位置,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本着“针对问题立法,立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市人大常委会全年共开展八件立法项目,除《沈阳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的制定工作将按程序转接到明年,其余全部完成。其中,制定两件,如《沈阳市物业管理条例》;修改五件,如《沈阳市水污染防治条例》等。这些立法项目,绝大多数都和民生息息相关。
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学锋说:“比如针对物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制定的《沈阳市物业管理条例》,规范了业主、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为保护业主的合法权益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再比如市民养犬引发的种种问题,已经成为沈阳市社会关系当中的热点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沈阳市养犬管理条例》,规范了有关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在地方立法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开门立法”,不断拓宽代表和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渠道。杨学锋介绍说,通过县、区人大常委会的平台,通过人大代表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与立法专家、咨询委员沟通交流,人大常委会充分听取各界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使他们的立法诉求得到有效表达。明年,市人大常委会还将探索建立立法后评估的工作,选择已经施行的一部或几部法规条例,对法的实施效果开展评估,保证地方性法规与地方发展实际相适应。
大连市各区都在关注民生 让老百姓享受更多实惠
2011-01-05东北新闻网
“坚持把民生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市委书记夏德仁在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作的报告中强调。
2011年1月4日,新年上班第一天,各区领导班子与区主要委办局负责人面对面,商讨起今年工作,定下工作方向——   
沙河口区提出为民办18件实事,并率先破解“入园难、入园贵”;西岗区计划投入8亿元以上(全区财政收入的50%以上),用于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中山区的工作重点是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畅通中山”的成果。在一项项具体的措施后面,是老百姓企盼的目光,下面让我们走近看一看……   
沙河口区   
18件惠民实事个个都很实在   
低保家庭子女免费入公办幼儿园改造6个公园、加固9所学校教学楼   
【具体措施】   
为民办18件实事工程正式启动,包括辖区低保户家庭子女入公办幼儿园免入托费、对低保户家庭子女入辖区民办幼儿园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补贴的规定,免费为辖区新生劳动力提供2-3年中等技能定向培训;免费为辖区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失业人员提供技能培训。等等。  
昨天是新年上班第一天,沙河口区2011年为民办18件实事工程正式启动,围绕免费救助、财政补贴帮扶、便民服务等内容,加大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力度,全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让辖区百姓享受到更多实惠。  
当天,承载着这一重任的“沙河口区2011年为民办实事暨蓓蕾关爱行动”启动,大连市副市长朱程清、市政协副主席施中岩以及沙河口区主要领导出席仪式。  
1300万元无偿资金扶持创业   
今年,沙河口区将免费为辖区新生劳动力提供2-3年中等技能定向培训;免费为辖区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失业人员提供技能培训。设立1300万元无偿创业扶持资金,其中,1000万元用于延伸、拓展、提升大学生创业中心功能,鼓励和吸引大学生到沙河口区自主创业;300万元用于扶持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和军嫂的自主创业。   
“三无”老人免费配备家庭医生   
沙河口区今年将免费为辖区低保家庭每户提供1人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辖区低保户家庭子女入公办幼儿园免入托费。设立300万元养老助老补助资金。   
同时,该区对辖区低保家庭中患精神病的人员,送指定医院养护和进行医疗救助。对患重大疾病急需住院有困难人员,实施医前救助并适当提高救助标准。  
该区对低保户家庭子女入辖区民办幼儿园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补贴;设立贫困危重孕产妇和儿童抢救救助专项资金,对贫困危重孕产妇和儿童的救治费用给予补助。  
沙河口区还将免费为“三无”老人和百岁以上的老人配备家庭医生,为新增60岁以上低保老人配备家庭小药箱,为80岁以上低保老人提供800元的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救助卡。该区今年将免费为140户困难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维修改造和门窗维修。  
改造提升6个社区公园   
沙河口区政府将提供五项便民服务。该区将出资200万元,做大“帮万家”服务平台,建设区“帮万家”服务中心,拓展“帮万家”新的工作领域和服务内容。组织协调建设改造5家标准化市场、10处社区便民菜店和20家早餐经营网点,加快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建设。  
该区还将新建2个街道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出资100万元配备社区室外公共健身器材。出资600万元,新建5万平方米的锦云公园,改造提升6个社区公园,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健身场所。  
加固9所学校教学楼   
沙河口区政府将加强三项公共产品建设。出资200万元,建立区师生阳光心理指导中心。新建启智学校,改造刘家桥小学,加固9所学校的教学楼。   
此外,沙区还将全力打造一项创新服务品牌,启动“蓓蕾关爱行动”计划,新建2所小区公办幼儿园,扩大1所校办幼儿园规模,完善0-3岁早教服务体系。   
沙区率先破解“入园难、入园贵”   
三年内六成娃上质优价廉公办幼儿园   
沙河口区   
“小区配套公办幼儿园要突出普惠性,而不是高价,为此政府将加大投入。”根据统计,全市2009年后开工建设的共有 36所小区幼儿园,这些政府将全部接收,同时鼓励开发商履行社会责任,将幼儿园建好后交付政府。——朱程清  
全市学前教育领域的又一次首创之举发生在沙河口区新年第一个工作日。 1月4日,沙河口区宣布,在未来三年内,公办幼儿学位数占全区幼儿在园数的比例由39%提高到60%。这意味着,六成孩子可以上质优价廉的公办幼儿园。   
三年内公办幼儿园比例提高到45%   
大华御庭小区配套幼儿园——大连市沙河口区童蕊幼儿园昨天揭匾,这是大连市今年接收的第一个小区配套公办幼儿园。该幼儿园位于沙河口区台山街202号,建设班数有6个,大约可接纳150个孩子。目前幼儿园正在筹备当中,沙河口区将负责内部设施和教师的配备,但可以预期的是,这将是一所优质、低价幼儿园,并让小区的孩子实现就近入园。当天揭匾的还有另一所小区配套公办幼儿园:中海·英伦官邸小区配套幼儿园——大连市沙河口区童馨幼儿园。  
沙河口区通过“多重并举,合力共建”等措施,在未来三年内将增加公办幼儿园13所,使公办幼儿园数量由原来的21所增加到34所,公办幼儿园占全区幼儿园的比例由28%提高到45%;新增公办幼儿学位数1850名,使公办幼儿学位数由原来的3472人增加到5322人,公办幼儿学位数占全区幼儿在园数的比例由39%提高到60%。   
多种方式扩大公办幼儿园规模   
沙河口区教育局局长韩裕民介绍,蓓蕾关爱行动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将接收小区配套幼儿园,按照省颁标准装备创建质优价廉、群众欢迎的公办幼儿园;开办公办民助非营利性幼儿园,经市场评估后,政府提供产权所属的办园场所,由懂教育、会管理的社会经营者办园,其场所租金返补到经营者,以限制托保费价格,尝试建立政府举办、社会参与、价格合理的幼儿园;整合学校资源,改建扩建校办公办幼儿园;整合社区资源,积极倡导街道、社区及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创办普惠性公办幼儿园,政府一次性给予适当补贴;全力构建0-3岁早教指导服务体系。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全区各街道分别建立2-3个早教指导点,使辖区每一个0-3岁婴幼儿从出生开始即享受到最好的教育服务;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与指导,健全幼儿园收费和质量监管制度,规范办园行为,定期对保教质量进行督导和检查。  小区配套公办幼儿园突出普惠性   
大连市副市长朱程清在接受采访时说,近年来,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在全国比较突出,一度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为破解这一难题,2009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和使用的意见》,“今天,沙河口区成立的这两所幼儿园就是贯彻落实市政府要求的具体体现,这是继沙河口区在全省率先成立‘婴幼儿早教指导中心’后,在全市学前教育领域的又一次首创之举,是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难题的一项有益尝试,是从‘入园难、入园贵’向‘好入园、入好园’转变的良好开端,是真正的‘为民办实事’项目,是真正的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  
西岗区   
拟投8亿元改善保障民生   
【具体措施】   
计划投入8亿元以上(全区财政收入的50%以上),用于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全力构建基础保障类、生活环境类、工作服务类、和谐幸福类“四位一体”的民生工作新格局。  
西岗区今年第一会聚焦民生。在实地走访了西岗社区医院、居民呼叫中心和即将新建的大连市实验幼儿园后,西岗区领导班子与区主要委办局负责人面对面,商讨2011年“民生工程提升年”的总体安排。   
计划投入8亿元改善保障民生   
昨天上午,作为西岗区社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岗区便民服务热线86812349和社区服务网正式开通,拉开了西岗区“民生工程提升年”工作的序幕。 86812349便民服务热线可以为辖区居民提供综合便民服务。   
在随后召开的西岗区“民生工程提升年工作推进会”上,记者获悉,今年西岗区计划投入8亿元以上(全区财政收入的50%以上),用于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全力构建基础保障类、生活环境类、工作服务类、和谐幸福类“四位一体”的民生工作新格局。  
建设六大重点民生设施工程   
今年,西岗区将建设“六大重点民生设施工程”。包括如下项目——   
市民服务中心:建成后,西岗区居民服务与救助中心将一同迁入新址,完善一大平台(社区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和三大系统功能。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拟建于原大连市实验幼儿园原址。未来,这里将成为社区养老、社区工作者、社工人才队伍多方面活动、服务基地。  
市民健身中心:建筑面积29000平方米,具有全市领先水准的多功能综合性场馆。  
家庭服务业技能培训中心:将在位于西岗区绕山35号的西岗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基础上进行改造。改造后重点突出家庭服务业的技能培训。  
西岗松山颐养院:坐落于西岗区松花街15号,建成后将成为大连市最高端的老年公寓。  新建大连市实验幼儿园:今年西岗区将投资千万为实验幼儿园新建园舍。建成后的幼儿园主要招收0~6岁的学龄前儿童,共十四个班,可容纳400多名幼儿。  
中山区   
“畅通中山”是今年最紧要任务   
修10条路建8个停车场增2000车位   
【具体措施】   
哪有停车位请看大屏幕   
今年中山区将对辖区停车场实行统一标识,并在主要路口设置停车场电子指示牌,将车辆所处位置附近的停车场位置、泊位数量、饱和程度等数据标识清楚,并由电脑随时进行数控,以便于驾驶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适合自己停放车辆的位置。  
与此同时,全区的停车场分布示意图也将很快免费发放到驾驶员手中。   
昨日是新年上班的第一天,中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视察了交通秩序畅通工作。今年,全区将新修10条便民路,新建8个停车场,新增2000个泊位,老百姓将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畅通中山”的成果。  
现场:地下停车场利用率提升   
昨天上午9时30分,中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首先来到了天津街上海路。“以前上海路双排停车的比较多,这样就影响了整个车辆的畅通了,有时高峰期间都压到胜利桥路口了。一个阶段整治之后有了明显效果,路边停车的少了,进停车场的多了。”中山交警大队一中队中队长王连勇说。  
位于上海路的都市银座全自动立体停车库拥有400个泊位。今年1月1日,该车库将收费标准由以往的每小时5元钱,降至3元钱,停车利用率有所提升。区领导在现场详细了解了车库的管理情况后表示,人们为了方便,习惯在道路两旁停车。“我们应该进行人性化管理,先提醒驾驶员并对地下停车的好处进行充分宣传,对于屡教不改者,再以罚款等方式,引导车辆进入地下停车场。 ”   
昨天10时30分许,视察组的车辆从解放路刚拐进建兴巷,来到一个停车场的入口。这个停车场有点特别,它“藏身”葵英小学操场下。  
停车场设有150个车位,从去年8月份开工建设以来,土建工程已全部结束,即将进入内部设施建设及设置标线等工序。  
据悉,利用学校操场的地下空间做停车场,是缓解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的有效举措。但是,由于此类停车场的建设要求操场与地面必须有高度差,所以大部分学校的操场都不具备建设条件。目前,中山区正在利用青泥洼桥小学和葵英小学的操场建设停车场。  
计划:今年新增2000个泊位   
去年4月份以来,中山区启动了“畅通中山”工程。全区共投入500万元改造26条人行步道,降低路面高度方便车辆停放。包括:职工街、一德街、安乐街、独立街、杏林街等。按照工程计划已经全部完工,新增加停车位2600多个。   
中山区将2011年确定为“城区建设与管理年”。全区将坚持城区建管并重和生态立区理念,全面加强城区建设与管理,加强主干道和迎宾线路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将新修10条便民路;推广城区景观亮化工程和节能照明;有效加强交通组织管理,新建8个停车场,新增2000个泊位,加强秩序整治,努力解决交通拥堵和车辆乱停乱放问题。
民生110”是社会和谐的新支点
2010-12-13荆楚网
[提要]  小区里有违章搭建、马路边的窨井盖被盗了……只要拨打热线966110,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最快15分钟到场,至少10个工作日内,问题就会得到实质性答复。正因如此,看到闵行区把“民声110”工作作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不断创新举措,维护群众利益的报道,真有点让人心花怒放、感慨万千。
小区里有违章搭建、马路边的窨井盖被盗了……只要拨打热线966110,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最快15分钟到场,至少10个工作日内,问题就会得到实质性答复。记者9日从上海闵行区“大联动”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闵行“民生110”热线明年元旦开通。(2010年12月11日《新闻晚报》)
众所周知,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特别是改革发展走到今天,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政权能不能巩固。民生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具体问题上,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
正因如此,看到闵行区把“民声110”工作作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不断创新举措,维护群众利益的报道,真有点让人心花怒放、感慨万千。
报道称,“民生110”是整合了闵行区现有的民生热线962349、水务热线等而成的公共服务热线。除了需警力紧急处置的事件,直接与百姓生活服务相关的问题投诉、举报或建议,均可拨打966110。据闵行区城市综合管理和应急联动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受理的投诉举报包括房屋群租、违法建筑、无证照经营、非法行医、地下工厂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公共安全隐患信息等。一旦被证实有效,爆料人可获至少100元、最多30万元的奖励。
我们常说,群众在我们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目中的分量就有多重。闵行区把“民声110”工作作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推出关注民生的创新之举,这是改进服务态度,摆正公仆位置的体现;这是群众意识,宗旨意识的集中反映;是提振信心之力举,提升民气之力举,凝聚民心之力举,汇集民力之力举,可歌可赞。
在对待民生问题上,最能看出各级组织、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否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否对群众有真感情。作为党的组织、党的干部,如果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用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比天还高的情怀去对待民生问题,那么,他们就会像闵行区这样,绞尽脑汁去思考、去研究、去解决民生问题,把一件件事关百姓生活的小事办好,但群众的利益无小事,党的威信和政府的形象就是靠一点一点的民心会聚起来的。所以说,没有什么事比民生小事更要紧,没有什么问题比民生问题更重要。民生,一端连着党心,一端牵着民意,是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难以割舍的结合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衷心期待闵行区的“民声110”越办越好,成为百姓的知音、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为社会增添和谐的新支点,新亮点。更期待这样的“民声110”多多益善,架起更多的干群“连心桥”,为更多的群众所“交口称赞”。
上班耗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
2010-06-08黄河新闻网
《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首次发布。《报告》对50座城市上班花费时间进行了排名。在列出的50个主要城市中,有17个城市上班的花费平均时间大于30分钟。北京市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最长,为52分钟,其次为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深圳46分钟。(6月6日《华西都市报》)
总体上看,上班耗时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大抵相当。经济总量大的,上班耗时多;经济相对落后的,上班耗时少。于是就有人得出结论,上班耗时可以看成是城市发达与否的标志,城市发展了,城市规模相对较大,交通当然就拥堵,上班耗时就多一些。
上述观点虽然有其道理,比如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多,如北京的机动车有400多万辆,广州机动车有200多万辆等。不难想象,在一座城市有限的空间内,数以百万计的机动车在城市有限的机动车道上通行,交通拥堵的概率有多大。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城市的发展并不必然导致交通拥堵。
以香港为例,香港的经济总量与上海不相上下,但香港的交通却比上海畅通。原因何在?有人说是因为香港的交通管制比内地科学。其实不全是如此,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香港的机动车拥有量始终被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机动车数量相对较少,再加上人们出行普遍乘坐公共交通,所以香港的交通状况明显好于内地大城市。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并不等于交通拥堵,GDP总量增长也并不等于上班耗时就多,问题的关键是对待拥堵以及机动车的态度。
那么,香港是如何控制机动车发展的呢?首当其冲的是,香港对进口车辆实行首次登记税,税率高达100-150%,对每一辆上牌使用的车辆每年收取车辆牌照费,根据不同的车型、不同的汽缸容量征收,其中私家车每年牌照费在3929至12789元之间,对车辆使用汽油、柴油征收100%的燃油税。光收税还不打紧,停车费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一个固定车位一般每月收费在1500至2500元之间,临时停车每小时在10至30元之间。在强有力的经济杠杆作用下,绝大部分市民选择公交出行。在此基础上,香港又投入巨资进行公共交通建设,由火车、地下铁路、轻便铁路、电车、巴士、公共小型巴士、的士和渡轮组成的公交系统十分完善发达,公交出行方式占总出行人次的比例占到了89%,这是内地许多城市不敢想象的。
上班耗时排名其实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只有包括上班耗时在内的民生问题解决好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自然就提升了。
齐齐哈尔市关注民生温暖民心
2011-01-06黑龙江日报
“十一五”期间,齐齐哈尔市把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控制失业率、完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使改善民生的观念深入人心,让鹤城百姓享受到了诸多实惠。
告别低矮房住进亮堂屋
安居是民生之愿。2008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5月,被齐齐哈尔市人民视为“天字号”工程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开始了。全市在财政状况不很宽裕的情况下,全力开展棚改工作,各方共同努力“啃下”硬骨头。
棚户区改造工作开展三年以来,低矮破败的平房逐渐减少,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小区逐渐形成,百姓居住条件有了本质上的提高。居民们说,冬夏都不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小区内还有配套的美化环境设施和健身设备,这样的房子过去想都不敢想。到目前,全市已累计拆迁城区棚户区362万平方米,建设回迁楼374万平方米。
创业带就业共铺就业路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一五”期间,齐齐哈尔市出台了多项就业措施,城镇累计实现新增就业59.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齐齐哈尔市作为老工业基地,众多大型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和影响。为确保大企业职工不下岗,待遇不降低,保证新就业,全市出台一系列困难企业扶持政策,在多项缴费政策中为困难企业实行减免,根据企业不同情况发放补贴,减轻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的困难和包袱,保证了企业职工的就业岗位。
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齐齐哈尔市举办多场考试,鼓励大学生进社区、进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基层工作经验。同时,各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和下岗人员自主创业,为有自主创业意向的人员提供担保,发放小额贷款。截至目前,全市共发放小额贷款11.7亿元,使4.6万人受益。
医保开先河养老尽普及
社保是民生之福。“十一五”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齐齐哈尔市各种社会保障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2万人、165万人,分别比“十五”末期增长28.3%、103.7%。新农合参保256万人,参合率达到99.8%。“五七工”、“家属工”全部纳入养老保险。
2010年,是齐齐哈尔市医疗保险政策的突破之年。推行实施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转诊转院政策,真正实现了就医自主。
 今年鞍山市经济工作重点关注民生
2011-01-06鞍山日报   
编者按:一年一个惊喜!回望刚刚过去的一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那一组组数字给予我们的惊喜难以忘记——“十一五”以来,全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富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在新的一年,我市经济工作着重点落在了“八大突破”上,从工农业的发展到百姓的衣食住行,字里行间无不透着对新的一年的信心与希望。今拾取一二主题进行解读,既为前行的一年鼓与呼,也为全市人民吃一颗定心丸。
民生是根,民生是本。民生连着民意,温暖着民心。
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一直是市委市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市委市政府的头等大事。日前,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关注民生依然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等一个个汇集民生的承诺给全市人民吃了定心丸。
2010年,我市的民生工作得到了长足进展,就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医疗条件明显改善,群众住房问题较好解决,社会事业迅猛发展。为百姓办理的一件件实事真正让鞍山人民感受到了温暖,鞍山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切实让百姓享受到了实惠。
回顾是为了展望,在新的一年,我市将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只有充分就业,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据悉,今年我市将实现实名制就业1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全市劳动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建设率达到100%;全年扶持创业带头人560人,带动就业3360人。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确保我市返回生源地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不低于85%,有就业愿望的登记失业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确保我市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目标已经明确,我市将依托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力开发产业集群“就业源”,大力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力争通过国家创业型城市验收,进入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行列;完善普惠制就业培训“一卡通”管理系统,强化普惠制培训机构监管,优化培训资源;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和督促检查机制,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服务措施,改善就业条件,拓宽就业渠道,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
有了保障人民才有了靠山,今年我市将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加快养老家园建设,大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全面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各项保险政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方式和服务手段,确保各项保险待遇按规定调整到位。进一步完善各项保险制度,严格执行各项保险政策,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快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和门诊统筹步伐,稳步提高全市社会保障待遇水平。
今年针对百姓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我市还将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建立和完善城乡困难家庭子女助学体系。强化价格调控监管,适时增加困难群体生活补贴。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和药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筹建幼儿教育集团,新建10所中小学校,新建和改造4所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医疗机构集团化、网络化,力争将鞍山二院、铁西医院整合为中国医大第一医院集团附属医院,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吸引民营资本发展专科医院。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市经济支柱性产业。开工建设市民健身服务中心,建成新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和速滑馆。建设和谐鞍山,加快“信用鞍山”建设,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建设一批高标准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增收入、稳物价、促共享、强保障”,展望未来,人民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2011年威海经济工作重点解读: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2011-01-05威海新闻网
现代海洋产业
在现代海洋渔业上,突出抓好品牌建设,进一步扩大威海海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把“威海刺参”的广告宣传作为今年本地海产品营销的重要突破口。
在现代海洋制造业上,突出抓好造船产业集群培植,争取今年造船完工量再增加15万载重吨。
在现代海洋服务业上,突出抓好临港物流产业。加快推进威海至仁川陆海联运汽车甩挂运输项目,争取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12%。
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突出抓好海洋科技创新,实施好海洋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海洋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推进现代畜牧示范区建设。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新能源产业,依托石岛湾核电站及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年内新增风电装机容量8万千瓦;新材料产业,力争今年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达到6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推进威海广泰、文登黑豹电动车产业园建设,争取列入国家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推进华夏、迪沙等四大医药园区建设,力争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到210亿元。
继续实施好船舶、汽车及零配件、机械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八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推动制造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 
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
实施国际展览中心绿轴园林、九龙湾、环翠楼等区域开发项目,继续推进世昌大道、青岛路、文化路等综合整治项目。加快城中村改造回迁安置房建设,新开工建设回迁房22.4万平方米,回迁安置6211户,力争年内全部完成回迁安置任务。
启动市图书馆新馆、群众艺术馆等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投入使用。改造市区25个旧生活区,完成古寨东路南延、宫松岭路、香港路等47条道路的新建改造。帮助农民新建住房3.2万户,改造危房2000户,完成300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
落实扩权强镇的各项扶持政策,推动1个省级、4个市级试点镇建设,进一步增强小城镇发展的活力。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优先发展教育,重点抓好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创建8处市级“农村学前教育示范镇”,统一并提高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贫困生资助力度。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进一步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000人,确保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通过验收。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五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争取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
加大保障力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 经济适用房450套,公共租赁住房3000套,新增廉租住房货币化补贴180户,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
三个“最严格”
实施最严格的节能减排约束机制。对63家市控重点企业和所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实行在线自动监测。加快减排工程建设,完成文登南海、乳山银滩和荣成石岛等3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改造工程。推进建筑领域节能,完成308万平方米既有建筑的供热计量改造。加快拆除恒信水泥、大方水泥立窑,全部淘汰落后水泥产能。要狠抓污染物治理,完成博通热电污水处理厂污泥焚烧处置和威海垃圾处理厂渗滤液处置工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争取城市中水回用率达到20%。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水资源论证和审批制度,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在6.33亿立方米以内。
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矿产资源管理措施。统一编制全市土地、沙滩、岸线、山体、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规划,实行统筹利用、合理开发。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完成市区周边48家采石场的关闭任务,加强生态修复治理。
重庆三届七次全委会为何大打民生牌
2010-06-28华龙网
[提要]  24日至25日,中共重庆市委召开三届七次全委会,专题研究民生工作,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重视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历来的工作作风,不断加强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24日至25日,中共重庆市委召开三届七次全委会,专题研究民生工作,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会议决定,未来两年半做好群众最关心的10件大事,力争民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重庆新闻网)不难看出,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将是重庆市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之一,而且将会是有计划、有目标地稳步进行。全委会提出的10件大事,无论是住房问题、增收问题、亦或者是住房改革,可谓件件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件件都是广受老百姓关注的“国家大事”。
从近段时间以来的相关报道我们也不难看出重庆给自身发展的一个定位,那就是力争打造出长江上游的一个经济文化中心,创造一个西部传奇,构建一个新的增长极。如此一来,重庆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方向也很自然地与国际化大都市挂上了够,但是这一切要靠什么去实现?重庆人说了,要靠“五个重庆”建设,如今,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的召开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城市建设的突破口,那就是首先解决好民生问题。
那么,以重庆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来看,为什么首先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呢?简单地说只有一句话,那就是“民生乃国之根本”,由此,解决好民生问题也应该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认真实践好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生活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城市的发展说到底就是要力争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提供一个越来越完善和优化的内外环境,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的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人的价值也可以在城市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很好地展现。因此,一座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就很大程度地体现在这座城市的宜居度上,换句话说,一座城市给人的感觉越宜居,它当下的现实发展状况就越好,迈向更高层次发展现实的可能性就越大。那么,一座城市的宜居度,又是怎么样体现出来的呢?虽然,现在暂时还没有一个能够对其准确描述以及量化的标准,但是起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民不聊生”绝对不是一座城市发达的标志,大部分社会劳动者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实现不了自己的基本权利也同样不是一座城市宜居的标准。显然,只有切实解决好了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才能为构建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从而谋求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基础保障。因此,就重庆自身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的定位来看,城市的大发展应该和解决好民生问题共进,从而共同作用,相互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可以推动城市大发展,城市大发展又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的现实基础。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重视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历来的工作作风,不断加强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曾经说过,“三个代表”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三个代表的出发点也就是党要代表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落脚点则是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此可以看出,大发展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大发展必须要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前提,这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集中体现。
其实,走群众路线也同样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领导中国革命,再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不变的一个指导思想和总方针。在回顾中国近现代发展史的时候,我们时常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样,“没有中国人民也就没有中国共产党”。还记得一位伟人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大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又何尝不是中国人民大众用鲜血和汗水铸就的,因此,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也同样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利的基础之上,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再次迈向辉煌!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也能够深刻理解了重庆为什么要在三届七次全委会上大打民生牌,说到底,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如此重视民生问题,这既是城市大发展本身的需要,又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具体体现,更是认真实践好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重庆这座城市必将给人一个别样的感觉,这种感觉不仅仅是宜居,而且充满人性和博爱。
重庆民生十条
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专题研究了民生工作,决定本届市委任期内,用两年半时间,在解决全市群众最关心的10大民生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1.建设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解决50多万户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住房是当前头等民生大事。建立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体系,实现城镇住房“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三年建成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加上近几年旧城区改造中的危旧房、“城中村”、棚户区等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安置房,力争解决占城镇人口30%的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难问题。所有公租房必须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功能配套,房屋环境和质量不低于普通商品房。城镇住房困难家庭、进城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外地来渝工作人员,只要有稳定收入,都可申请租住;租金一律控制在同类地段、同等品质商品房租金的60%以内。促进商品房市场健康发展,从政策上鼓励和引导群众自住性购房,抑制投机性炒房和豪宅,综合运用规划约束、土地供给、信贷税收等手段,控制房价过快上涨。
2.实施万元增收工程,使“两翼”95%有劳动能力的农户三年增收万元以上。以深化林权改革为动力,念好“山”字经,支持“两翼”农户发展林果、林下养殖、林业种植、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政府筹资100亿元投入万元增收工程,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引导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种苗,派1万名农技人员下乡从事技术服务,建成100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和1000个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点,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力争“两翼”农林总产值达1000亿元,95%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收入由1.5万元增加到2.5万元以上。“两翼”以外区县要结合自身特点推进农户增收。大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建成1500个集中、宽敞、舒适、方便的“农民新村”,改造农村危旧房30万户,新建巴渝新居15万户。打造100个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城镇。新建和改造集镇自来水厂300座,解决600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继续给予31个远郊区县城每年3000万元专项支持,加快配齐学校、图书馆、影剧院、体育馆、商业街等“几大件”,全部具备区域性小中心功能。率先实行相对扶贫标准,对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30%的农村人口进行动态扶贫开发。完成1000个村整村脱贫,易地搬迁38万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人口。
3.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城区绿化率达到35%,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定位,打造西部最优的人居环境。大搞荒山绿化,推进城市增绿,营造良好生态,新增造林1200万亩;新增城市绿地632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平方米;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1天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85%、70%以上,让市民呼吸清新空气,喝上干净水。全面完成主城区1200万平方米危旧房、“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今明两年综合整治老旧居住区1.2亿平方米,改造主城干道31条,打造一批群众喜爱的特色风貌街区。严格控制城市建筑密度、高度,新建一批大中型广场、公园和文化体育设施,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娱乐场所。着力解决如厕难、过街难、停车难问题。新增轨道交通营运里程120公里,完善换乘系统和公交线网,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市民出行便捷性。
4.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配备校警,建成500个交巡警平台。平安是民生之要、百姓之福。建立校园安保支(大)队、校园民警、保卫干部、保安人员、护校队“五位一体”的校园安全新型警务体制。全市70%以上中小学、幼儿园至少“一校一警”,规模小、人数少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多校一警”全覆盖;每校配备1名保卫干部、2名以上专职保安。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成500个交巡警平台,配备1.3万名交巡警;安装50万个公共视频,监控治安重点部位;在全市社区和公共场所设立5000个阳光警务查询监督终端,方便群众报警和监督办案。继续开展“打黑除恶”,依法保持对各类犯罪的高压打击态势。加快建设雷锋警察队伍,推动警风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使全市公安民警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5.提前实现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使300多万农村老人老有所养。构建全覆盖、保基本、能转移、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2011年底前,农村养老保险扩展到全市40个区县,农民参保率达到80%以上,确保全市农村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领到不少于80元的养老保险金。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建立临时救助专项资金,完善救灾体系。加快区县社会福利中心、区域性儿童福利院、乡镇社区托老机构和残疾人托养所建设,确保老有所养、灾有所济、孤有所靠、残有所助。
6.培养照顾好130万农村留守儿童,解除外出务工群众后顾之忧。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切实解决好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新增农村寄宿制学校400所,建立针对留守儿童特点的培养模式,采取代理家长、亲情室、托管中心等措施,让全市留守儿童健康茁壮成长。新建115所中小学,基本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和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逐步推广学生饮用奶(鸡蛋)计划,为非寄宿贫困生提供“爱心午餐”,不断改善青少年营养状况。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行中职免费教育。保持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全市中小学标准化达到60%,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7.以解决农民工户口为突破,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200多万农民工及其家属、40万失地农民和70万农村籍大中专学生的户口问题,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力争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建立转户居民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弹性退出机制,以合理的过渡期保障合法权益。建立农村土地权益置换城镇公共服务的有效机制,确保农民进城落户后同等享有城镇居民住房、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
8.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让群众看病方便、治病便宜。改扩建150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实现“一镇一院”、“一社区一中心”。建设13所区县三甲医院,改造升级23所区县医院,全面提升县级医疗服务水平,让农村疑难杂症能够就近医治。对5.5万名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医务人员实行绩效工资,鼓励医疗卫生人才扎根基层。办好药品交易所,抑制药价虚高,在乡镇社区公立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零利润销售;加快实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分别逐步提高到70%、50%以上,降低群众医疗费用负担。以妇女儿童和农村卫生为重点,实施孕产妇保健、儿童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等20项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服务,使群众少生病。
9.发展6万户微型企业,新增30万就业岗位。创业是发展之源、富民之要。在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鼓励支持微型企业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重点支持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农转非”人员、三峡库区移民、残疾人、城乡退役士兵、文化创意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等群体自主创业,力争新增微型企业6万户。市财政每年出资3亿元,按企业注册资本的30%~50%给予补助,并通过税收返还、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等措施扶持创业,让群众有活干、有钱赚。
10.深入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深化三项制度,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困难。推动“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常态化,并不断创新实践形式。区县党政领导干部每人每年下访12次以上,及时化解本地区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解决信访问题,确保群众诉求有人听、难题有人解、利益有人维护,两年内基本消化现有信访积案;建立重大事项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减少新的矛盾产生。各级机关干部每年至少7天、新招录公务员和新提任领导干部至少30天“三进三同”。“结穷亲”实现机关全覆盖、干部全部参与,与农村50万贫困户全都结对,结对干部每年深入“穷亲”家不少于2次。村和社区党组织要把落实“三项制度”作为刚性职责和看家本领,严格督促考核,做到接待服务全天候、入户走访全覆盖、办理反馈全落实。
重庆:“民生十条”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11-01-03新华网
2010年召开的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决定,用两年半时间,投入3000亿元,在解决全市群众最关心的十大民生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民生十条”。重庆市决策层认为,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既能拉动经济发展,又能为百姓办好事,使群众真正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民生十条”彰显以人为本施政理念
重庆市提出的“民生十条”举措,具体包括建设3000万平方米、60万套公租房,配合其他措施,解决城镇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难;实施万元增收工程,使渝东南、渝东北“两翼”95%的农户三年增收万元以上;实现全市农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使300多万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发展6万户微型企业,为群众新增30万就业岗位……总共10项内容。
据重庆市政府匡算,到2012年,重庆市投入“民生十条”上的资金将超过3000亿元,受益群众2000万,可以带动消费4000亿元,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
“民生十条”举措事事涉及群众基层生活,事关群众吃、穿、住、行和生活环境改善,都是为百姓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以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的“两翼”万元增收工程为例,重庆市提出三年内新增财政投入100亿元,以林权制度和流通融通体系改革为抓手,带来“两翼”区县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使95%有劳动能力的农户3年户户增收万元以上,以缩小地区、城乡发展差距。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说,要让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使其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必须真正落实民生发展导向,特别是要在统筹发展中更重视落后地区和困难群体。重庆“民生十条”有七条都着力于解决落后地区、困难群体发展问题。如130万留守儿童的成长、两翼地区农户增收、还有微型企业发展等。
让群众真正受益于经济发展成果
去年12月9日,在重庆主城工作19年后,农民工徐树平在派出所拿到了红褐色的城镇户口本。他是重庆进行户籍改革近4个月来第100万名转户农民。徐树平是重庆燃气集团的抢险配合工,重庆有几百万农民工跟他一样,多年在城市工作,却一直难以获得与城里人一样待遇。现在,对于已成为城里人的徐树平来说,他的雇主今后将为他缴纳更多的养老保险,他也不必再为孩子缴纳每年数千元人民币的借读费,获得的利益实实在在。
从去年8月开始,重庆市以解决农民工城镇户口为突破口,开始全面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力争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这意味着,在10年内,将有1000万农民转户进城成为“新市民”。这被认为是重庆市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藩篱为目标,有组织地向农民敞开胸怀,使农民能够没有顾虑地带着足够财富和尊严进城的一大举措。
同时,重庆市还在“民生十条”中推出了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公租房建设,以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夹心层”的住房困难问题。截至2010年年底,重庆已有多个公租房项目开工,预计该市2011年将竣工约1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可集中解决50万城市“夹心层”居民住房困难,同时还将新开工建设公租房1000万平方米以上。
今年50岁的田金利来自北碚区农村,在重庆主城区打工5年多了,可是城里的房子太贵,买不起,只得与其他12名“棒棒”一起在金岛花园附近租住了一处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同样,他的儿子也在主城区打工,一家三口住在工棚里。田金利说,如果公租房建好,我和儿子打算申请公租房。
“更加注重民生,关注百姓‘幸福感’,必须成为政府的施政重点。”重庆市社科院社会所副所长钟瑶奇说,“民生十条”的提出反映了政府更加注重社会财富“蛋糕”的分配,让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构建以民生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十二五”时期,重庆市提出了四个具体目标:GDP翻一番、人均GDP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3.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基本翻一番。这些目标如何实现?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说,要建设城乡统筹的直辖市和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如果不把着力点放在解决民生上,无异于痴人说梦。同时,解决民生问题,也有利于推动发展,可为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持久动力。
易小光认为,“民生十条”的推出,实际上为“十二五”时期重庆民生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本框架。
以公租房建设为例,重庆公租房突破了传统住房体系,针对市场供给的“单轨制”缺陷,改用“双轨制”解决住房问题。市场上的商品房,不少中低收入人群买不起,导致社会上出现住房“夹心层”。而“双轨制”的重点就是通过公租房建设,减轻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压力,使之可以拿出一部分积蓄用于消费。重庆有数百万人的公租房适用群体,每年由此至少可增加几百亿的消费空间。
再比如,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也是一大突破。目前,重庆城市居民人均每年消费16000多元,农村居民6000多元,大体有1万元左右的消费差距。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到2012年之前,有330多万农民转户进城,在解决其养老、医疗、教育等后顾之忧后,如果他们保持城市居民一样的消费水平,一年就会新增300多亿的消费。
钟瑶奇说,加大民生投入,不仅可以缓解贫困群体的困难,帮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促进社会稳定,而且在未来还将极大地促进消费,使发展方式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外延的拉动,转变为持续内需的拉动,这是真正的、长周期的启动内需。
国民幸福总值的重庆经验
2010-08-06 21世纪经济报道
8月1日,重庆农民陈刚成为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转城”领到户口簿的第一个人。
重庆市近日宣布将从8月15日启动中国最大规模的户籍制度改革,让338万农民在两年内成为城市居民。到2020年,预期这一目标将达到1000万人。
户籍改革是重庆今年推出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表示,这些民生项目的目的是为全市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居民幸福打下安全的基础,让居民幸福指数得到保障。
薄熙来称,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量,还取决于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居住条件、安全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市民气质、精神状态、主人翁感等。一个城市的居民,在人均GDP和GDP总量比较低的情况下,也可能有较高的幸福指数。
现挂职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助理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认为,重庆的实践可为中国各地正在探索的国民幸福总值指标(GNH)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
重庆的幸福感
重庆提出了民生导向发展路径,主要体现为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所决定的十件民生大事。包括建设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城区绿化率达到35%),建成500个交巡警平台,提前实现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培养照顾好130万农村留守儿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发展6万户微型企业(新增30万就业岗位),以及深入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深化“三项制度”等。为抓好这十件大事,重庆市将在未来两年半投入3000多亿元。
目前重庆正在大力建设的“五大重庆”——平安重庆、森林重庆、畅通重庆、健康重庆、宜居重庆,就包含了“提升百姓幸福感”的主题思想。
衡量一座城市的国民幸福总值首先是这座城市居民的安全指数。“平安重庆”主要是让群众的人身、财产和家庭安全有保障。去年以来,重庆开展了“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薄熙来说,一个地方要实现科学发展,有大出息,必须走正道,维护公平正义,把“流氓经济”、“无赖经济”彻底清理掉,营造科学、民主、法制的发展环境,让百姓安居乐业。
“森林重庆”功能之一是让老百姓多吸氧,这两年全市造林800万亩,可释放1000多万吨氧气。“畅通重庆”主要关注交通工程,让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健康重庆”则要让孩子长得壮、老人能长寿。重庆已新建塑胶运动场359个,给120多万学生改善了锻炼场所。“宜居重庆”则是要让全市百姓,特别是中低收入的市民都有房住,而且环境好。
薄熙来的一个看法在重庆广为人知,即一个城市在环境、住房、安全、祥和等诸多因素,如果做得到位,让人民群众有亲切感,有主人的感觉,这个城市百姓的幸福感就会大大提升。
重庆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发布的民生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重庆人的生活满意度(幸福度)达到 88.8%。与上一年相比,上升了2.5个百分点。
改善民生与提升幸福感
崔之元认为,重庆的国民幸福总值居前列,说明其实践切合了现阶段中国的现实。即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让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又不单纯追求GDP,对市民住房、孩子上学、穷人看病等民生大事都考虑和安排妥当。
官方资料显示,重庆目前还有为数甚多的贫困人口,每年有近12万农村孩子没钱上学,主城区有40多万户居民没住房,人均住房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有20来万户,城镇低保群众还有60多万。
在此背景下,重庆如何既发展经济又关注民众幸福感便非常值得考量。
薄熙来曾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不求经济增长最快,但求百姓生活改善最明显;不求高楼大厦盖得最多,但求百姓过的最幸福”;并提出两个50%(即要求各级干部50%的精力抓民生,财政支出50%用于民生),进而努力探索以民生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
薄熙来在8月1日的经济工作会议上说,有些同志可能担心,改善民生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其实改善民生,不仅不扯经济发展的后腿,还会有力、持久地推动经济发展。而市长黄奇帆在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曾为“民生十条”算过一笔账:未来3年投入3000多个亿,可以带动内需至少4000多个亿;今年完成民生投入1200多个亿,就可以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薄熙来指出:“倘若一个家庭,有房住,能就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活环境优美,兴趣爱好能够施展,精神生活有所寄托,即使城市GDP不算高,家庭成员也会处于幸福之中。”
崔之元归纳了重庆提升国民幸福总值的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地方,即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携手并进。
2000年时,中央对西部大开发有一条优惠政策,允许西部12省市对所有工业企业,凡是符合西部大开发产业条例的,只征15%的所得税。在2008年1月1日前,工业企业的所得税率全国统一是33%,之后降低为25%。西部其他省份也执行了15%的优惠税率,但不少省两三年后发现,由于税率太低,税收收入大幅减少,使得政府不能完成必要的社会职能。因此,很多省份主动放弃了优惠政策,而只有重庆将此优惠政策坚持至今,一直使用15%的税率。
据崔之元分析,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是10%,若所得税率是33%,企业最终所得只是6.7%,银行存款利率可达5%左右,所以搞工业企业实际上比银行存款稍微好一点,但需承担风险。重庆将所得税率降为15%,让工业企业有了相对较大的盈利空间,收益大大超过银行存款,使重庆的投资吸引力增大。
重庆政府敢于长期坚持15%工业企业所得税率,关键原因在于,重庆政府的国有资产增值了4倍,使政府的财政能力底气很足,不依赖于对企业(主要指民营企业)的高税收。国资增值使政府有能力普遍地降低税率,民营企业和老百姓可以缴纳较少的所得税,投资有利可图,这是“藏富于民”的主要机制,因此也有利于提升重庆人的幸福感。
记者从市长黄奇帆近来对重庆“民生十条”的生动阐述中看到,诸如扶持发展6万户微型企业、在大规模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给进城农民相应保障等措施之所以能得以实施,都得益于重庆“藏富于民”机制的良好运转。
重塑核心价值观
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提交了《落实“以人为本”,核算“国民幸福指数”》的提案,建议我国从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六类构成要素,建构我国的国民幸福核算指标体系,了解人民的生活满意度,并成为政绩考核标准的组成部分。
在2006年,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国家统计局正在制定国民幸福指数、人的全面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等统计指标,希望通过国民幸福指数等每一个百分点的变化反映出社会进步。
由于GNH是对于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如何基于本国文化历史传统,创造性地建中国的GNH体系,是一大难题。有学者认为,编制国民幸福总值方案,政策性、理论性很强。既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以反映某一具体阶段政策导向的要求,又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经得住历史考验。突出的理论难题是不仅要从工业化的现实出发,还要基于未来的发展,指标设计要处理好“提前量”,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目前,国家的指标体系尚未出台,但各个地方政府已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不少地方都提出要采用国民幸福总值、群众满意度等新的评价指标。其中重庆颇具代表性。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称,从2008年起是中国社会的第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以政治为中心搞社会主义建设,第二个30年以经济为中心搞社会主义建设,第三个30年就是以社会公共服务为中心,即强调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也就是温家宝总理说的,建设一个让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社会。竹立家认为,这是我们的核心价值,未来30年,我们能不能搞出一个社会主义,能不能搞一个让人民幸福、尊严的社会,在理论上必须要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上下功夫。
“这个方向,一个是张扬核心价值,张扬核心价值必须得有载体,从重庆的‘五个重庆’及统筹城乡这两个载体里,我们可以演化出好多政策,适合于重庆发展,又适合未来社会机构改革。二是构建民本社会。五个重庆也好,统筹城乡发展也好,最根本的就是民本社会,就是以民为本,是使人民更幸福。这些代表着重庆的社会转型的方向,也代表中国社会未来的方向,所以要好好总结。”竹立家称。
薄熙来在8月1日的会议上表示,以民生为导向,把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重庆要继续探索。
江西省民生工程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2010-12-19江西日报
“以前眼睛看不见,生活要人照顾。这次政府出钱做手术,让我重见光明,生活能自理了,还能做点家务,感谢党和政府!”靖安县双溪镇清湖社区老人陈德淑在接受白内障免费手术治疗后高兴地说。“光明微笑”工程是我省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十一五”时期江西大力推进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
据悉,“十一五”时期,我省连续开展了四轮民生工程,力度逐年加大,人民生活不断改善。5年来,省财政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年均增长超过50%,其中2010年民生工程投入资金量是2007年的5.1倍;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
“关注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5年来,我省每年都将新增财力中的最大一块“蛋糕”用于民生工程,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全面实现了“四个全覆盖”,即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
2007年,全省重点围绕着就业、养老、低保、医疗、教育、住房、扶贫、人民生产生活八个重点,投入47亿元,办好52件实事。2008年又新增50亿元推进第二轮民生工程,在办好的60件实事中,“民生”两字分量进一步加重。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省财政进入多年来最困难时期,但省财政积极筹集188亿元,集中办好60件实事。2010年,省财政在连续3年实施民生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新增52亿元资金,总量达240亿元,重点围绕8个方面办好65件实事,巩固和扩大民生工程成果。
让普通百姓上得起学,住得起房,看得起病……江西许多民生工程措施走在全国前列。在教育方面,2007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将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政策由农村扩大到城市,2009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覆盖各个阶段的贫困生就学资助政策体系。在医疗方面,我省率先将城镇居民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同时建立城乡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出资加强县、乡、村医疗机构建设,免费培训乡、村、社区卫生机构医护人员,让群众“有钱看病”,“有地方看病”、“有人看病”。各级财政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并在全国率先解决了经济适用住房按揭贷款难的问题。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开工建设廉租房5.23万套……
一双双重见光明的眼睛、一张张重现微笑的脸庞、一片片刚刚建成的新居、一声声发自内心的感谢,组成了赣鄱大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专家分析说,“十一五”时期,江西全面实施民生工程,整体推进,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使百姓的生活质量与经济总量同步提高,让普通百姓的幸福感与GDP并肩前行,让广大人民群众走在幸福的
筹集资金240亿 江西各项民生工程提前"交卷"
2010-11-25江西日报  
就业规模稳步提升,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低保标准提高……截至9月底,我省年初确定的民生工程各项任务基本完成,大大超出计划进度。这是记者11月24日从正在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获悉的消息。
今年,我省筹集财政性资金240亿元,着重围绕扩大就业和创业规模、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增强城乡医疗保障能力、完善济困助学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和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八个方面,集中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65件实事,扎实推进第四轮民生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就业和创业规模进一步扩大。1至9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1.32万人,完成年计划的91.82%;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0.41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7.42%;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88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22%。全省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6.91万人,完成年计划的97.73%。
社会保障能力得到增强。1 至9月,全省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97万人,城镇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64.6万人;全省136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增加了养老金,月人均实际增加147 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元;全省新农保参保人数225.89万人,领取养老金人员44.48万人,发放养老金2.57亿元。各项指标均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计划。
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93万人,平均保障标准达到267元,比去年提高55元;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 150万人,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15元,月人均补助达到76元,比上年分别提高9元和10元。
城乡医疗保障能力加强。截至9月,全省城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271.63万人,累计救助40.33万人次,支出69144万元;继续深入实施“光明微笑”工程,对新增的白内障和唇腭裂患者实行免费手术治疗。目前,全省累计为16万余名白内障患者和6000余名唇腭裂患者免费实施手术治疗。、
进一步完善济困助学体系。为全省 609.55万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为40.32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资助全省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72万名,资助全省考入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34万名等。教育民生工程6项任务提前一个季度超额完成。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开工建设廉租房5.23万套,其中,已建成1.23万套;安排4亿元,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房住房租赁补贴;全省完成设区市中心城区经济适用房26.7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改造已投入210亿元。
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和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1 至9月,通过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产业化扶贫等措施,实现深山区、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贫困群众移民搬迁5万人,解决了18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等。组织开展文体活动6972场,受益群众达543.5万人次,建设5000家农家书屋,全省103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共接待观众1500万人次。
成华区:民生工程听“民声”
2011-01-17 四川日报  
10万市民定制“民生大餐”
成德绵关注
作为各地政府工作中的“一号工程”,2011年的民生项目怎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于群众?怎样才能让年初就启动实施的民生工程,推进到年底时“不缩水”、不走样?1月13日,《成华区2011年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目标》(以下简称《2011年民生工程目标》)正式出炉。与以往不同的是,成华区今年在民生工程信息收集、落实跟踪监督机制等方面创新思路,通过网络、问卷等渠道问需于民,最终确定了10大类90项民生工程目标。其中,采纳市民建议调整、完善的项目近30项,约占总项目的30%。
当天举行的民生工程项目发布会上,成华区不但采取网络图文直播方式,同时还邀请了10名“海推”民生工程项目的市民代表参加,这些市民代表一方面参与共同发布“民生信息”,另一方面还将监督民生工程项目的推进。“广泛收集民意、汇聚民智、解决民忧。”成华区区委书记何立斌表示,成华区在2011年将继续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创新民生工程项目收集和推进监督机制,确保10大类90项民生工程项目落到实处,为广大群众交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A 如何让民生工程更加民生化?
10万市民“海推”民生项目
“老人家,我们是成华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请问您希望政府明年为你们小区建设做点什么?”去年10月17日下午1时,两名戴着志愿者服务工作牌的大学生来到祥和里小区,和社区群众拉起了家常。
一位老人表示,如果要提意见的话,希望政府在社区建一个社区养老场所……现场,一名大学生立即将该老人的建议记录进了“民生工程项目征集问卷调查表”。
“很意外,我提的建议被政府采纳了。”在1月13日举行的民生工程项目发布会现场,老人欣喜地看到自己曾提的建议被列入进去,今年成华区政府将要实施“居家养老和集中托养工程”。 
民生工程如何更加贴近群众,将好事办到群众心坎里?成华区政府副区长曹晓琼介绍,去年以来,成华区积极创新民生工程项目收集机制,并建立了民生工程项目信息数据库。该区民政局等单位与成都市和谐社区发展促进会合作,针对老百姓最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印制了5000份 “民生工程项目征集问卷调查表”,派遣2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在主要繁华商业街道、社区等地随机发放、采访,收集居民对今年实施民生工程的意见和建议。
今年的民生工程项目正是以群众“海推”的方式,通过来电、来信、网上留言、问卷等方式收集到6000余条建议和意见,涉及居民多达10万人次,进一步提高了民生工程信息收集和公共服务群众参与度。
B 众多建议如何筛选?
根据群众意见调整完善近30项
市民提出了6000多条建议,经分析后政府又如何归类?如何筛选出老百姓最迫切而政府的财力又能真正落实的民生工程?
为了让城乡居民更多地共享发展成果,成华区政府特意邀请了市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针对“海推”的建议和意见,开了5次座谈会,将“海推”项目归类分项,最终编制成《2011年民生工程目标》,于2010年底分别提交区政府和区委讨论研究通过。
“将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作为安排民生工程项目的第一标准。今年工程项目的选择和安排,充分考虑了群众的意见,对群众反映需求强烈的建议予以采纳,项目推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曹晓琼介绍说,在大范围、各渠道征求意见和收集项目的基础上,筛选出惠及面广、代表性强、具有成华特色且资金有保障的民生工程项目,重点突出城乡统筹、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东郊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改造等重点领域,主要包括环境提升、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文化体育等10大类、90条,预计总投资达60.5亿元。
“根据市民的意见和建议综合调整完善了近30项。”成华区民政局局长夏兴志称。
C 如何确保执行不走样?
项目观察员进行全程跟踪监督
“我是锦绣东方的住户,东郊惠民工程的实施使我们从过去的老宿舍迁到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之后,我现在最关心的是娃娃就近上学的问题。如果我提的建议政府认可后,如何了解民生工程是否落实?”一位“老东郊”通过网络留下了这段话。
“我想申请当民生项目观察员,监督民生工程项目的落实!”在发布会现场,这位“老东郊”也应邀参加了民生工程项目发布会。
为了强化过程监督,让每个项目都做到资金落实,确保当年建成、当年见成效,民生工程不走样、不缩水,最终向广大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成华区在创新项目推进、项目实施及过程跟进监督机制和工作考核方式中,除区人大、政协将加大监督落实力度外,还将邀请包括市民代表、媒体记者、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等人士组成 “成华2011年的民生项目观察团”,对民生工程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让“民生工程看得见、摸得着”,确保广大市民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工作落到实处。
肥“拆迁微博”的微言与大义
2011-01-17合肥日报
旧城改造是民生工程,但民生工程不自然成为民心工程,必须用民主的方式,走群众路线,让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充分接受群众的监督和参与,才能赋予民生工程“德政”的涵义。
新年伊始,《人民日报》(海外版)、新浪网、凤凰网等众多国内主流媒体和新闻网站,不约而同地转载了《合肥晚报》日前刊登的一篇关于我市三里街街道通过开通“拆迁微博”,全过程公开拆迁工作过程,使拆迁工作平稳、有序、顺利推进的报道,与近来各地不断传出的“暴力拆迁”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篇报道虽以“政府开通官方微博”这一创新举措吸引人们的眼球,其实网民们更看重的是这一行为背后所体现出的对群众合法权益的切实保护。
因旧城改造而拆迁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全国各城市发生,但令人遗憾的是,各种强拆甚至引发的暴力冲突却时常出现在各类媒体的报道中,严重损害了当地政府形象,伤害了群众的感情。个中原因大都离不开政府对群众合法权益不同程度的漠视和损害。
“拆迁微博”这种用在棚户区改造上的时尚做法,让我们对转变政府职能增加了信心。
首先,它体现了责任政府的时代要求。现代政府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责任政府,科学履行一个善良管理人的角色,不因拥有公权力,为自身谋取不正当利益。在拆迁过程中,只有不搞小团体利益,才能使阳光拆迁不折不扣落实有了可靠的前提,让不以权谋私,不与民争利有了坚实基础。
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真正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权益包括权利和利益,是二者的结合体,权利在性质上是一种道德原则和价值判断,其本身就是目的,它关注社会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具有伦理色彩;而利益则是以社会效果作为衡量标准,重视社会行为的后果,具有功利主义的倾向。利益是可以讨价还价的,而权利不能以利益补偿为解决手段,不可以随意转让和剥夺。“拆迁微博”体现的不是替民作主,而是把拆迁户当作服务对象,给予并落实了全过程平等参与的权利。全过程保持与他们及时深入沟通,充分尊重和保护了拆迁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从而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有尊严”,因此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旧城改造是民生工程,但民生工程不自然成为民心工程,如果政府仍然以主人自居,存在恩赐的心态,再掺杂一些私利,民生工程也许就成为腐败工程,就会失去民心。必须用民主的方式,走群众路线,让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充分接受群众的监督和参与,才能赋予民生工程“德政”的涵义。
事实上,在合肥,三里街街道的做法并非个例,仅是近几年合肥科学发展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体现。细微处见精神,这其中体现出了市委市政府对以人为本的坚持和诠释,对群众合法权益的尊重和保护。
慈溪市扎实开展“惠老服务双千”工程
2010-12-23宁波市民政局   
2010年,慈溪市以“惠老服务双千”工程为突破口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制订了“惠老双千”服务工程实施意见、服务站建设要求及经费补助补充办法,部署开展了“以老助老”服务活动。慈溪市对2759名困难失能老年人继续以政府购单的方式给予补助,并建立674名的专职生活服务员队伍,落实公益岗位补贴制度(1.2万元/年),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站“五有”(有阵地、有队伍、有项目、有制度、有成效)建设;对1514名高龄空巢家庭,按20元/户·月给予服务补助,并建立了300多支的银龄互助组织、1300多人助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邻里守望、精神慰藉和“365问候”安全巡视等志愿帮扶服务活动。10月慈溪市启动城区养老服务应急呼叫服务试点,对200户高龄空巢家庭免费安装了遥控“一键通”话机,提供24小时安全守护和日常生活服务呼叫服务。目前,全市45个社区、1个居委、121个行政村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点,“惠老双千”服务面已涉及到全市95%以上的村(社区)。
一是围绕困难失能老年人基本生活照料,推进了三种服务模式:即普遍建立村(社区)服务站,实行招聘专职服务员上门料理、打扫卫生等;以逍林镇为代表的通过依托养老机构开展日托和上门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以古塘街道试点,委托中介服务公司开展“政府购单”派送服务和低偿收费服务。
二是以高龄空巢老年家庭为重点开展志愿帮扶服务。老年协会牵头组织邻里守望结对帮扶、银龄互助巡访及社会志愿助老等,开展五类服务活动:即“暖巢”活动,开展“365”问候巡访,上门或定点(聊天室)陪聊读报,不定期生活帮扶,祝寿送蛋糕、年度团拜聚会活动等;“助养”活动,协会组织老年人经济创收、开展访病济困等活动;“维权”活动,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和法律援助服务活动;“辅学”活动,整合利用老年活动室、社区教育学院、市民终身学习网等阵地,为老年人学习提供方便;利用“邻居节”等载体定期引导参与文娱“互乐”活动。
凌海做实民生亮出冲刺百强县的底牌
2011-01-17辽宁日报
“要把冲刺百强县的过程变成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着力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凌海市市长石宝玉这样表达自己的民生观。石宝玉告诉记者,全力做实民生工作,这是凌海冲刺百强县必须亮出的底牌。
2010年,凌海市投入7000多万元,高标准改造青年大街、锦凌路等5条街路,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投入6000多万元,续建了滨海公路5.3公里;投入4000多万元,改造了水源地和主城区给排水管网;投入140多万元,治理了萧军公园人工湖;投入3200多万元,建成市医院1.6万平方米病房楼并投入使用;投入360多万元,实现了村村通客车;投入2000多万元,基本完成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二期工程;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配套新农合参保资金、提高优抚对象待遇、扩大医疗保险范围和免除城乡低保户丧葬费等民生事业。
统计数据显示,凌海市2010年用于民生事业的财力近7亿元,占当年新增财力的80%,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实现了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由“十一五”初期的4342元、9224元提高到9200元、1.7万元。
凌海市还把2011年确定为“民生项目建设年”,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了一系列民生大事:建成凌海大道,实现主城区与沿海大有产业区南北贯通;完成商业路、八一街等街路改造任务;继续改造城区自来水管网;改建市第四小学;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场;完成农村能源 “一池三改”3000户、完成大凌河城区段河道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