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1年
2011年

他山之石2011年2月12日第3期

发布时间:2011-04-06  |  浏览:
各地实施人才战略的
启示与借鉴
      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深刻分析了丹东发展面临的形势,强调要高度重视做好人才工作,切实把人才战略作为第一战略,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对跨越发展的支撑作用,这对未来丹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制定了人才发展战略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学习和借鉴。
杭州六抓并举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一是抓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项目引进工作。
以实施杭州全球引才“521”计划为引领,着力抓好海外人才和项目引进工作。坚持“高起点、国际化、重实效、创品牌”原则,去年成功举办2010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441名海外留学人员携带444个项目参会展示交流,达成项目合作意向227个,正式签约项目72个,签约总金额达10.2亿元。同时,先后4次组团赴东欧、美国、西欧、澳新开展海外引才引智活动,100多家用人单位推出1000余个职位、74个招商项目,召开16场杭州创业环境推介会,共接待留学人员1000余人,初步达成留学人员来杭工作创业意向近100人次、项目合作意向75项。据初步统计,去年9个留创园引进留学人员350余人,引进创业项目111个;杭州市本级资助留学人员在杭创业项目52个,给予创业资助1642万元(市级财政资助821万元),其中,9个项目获100万元的重点项目资助。另外,对27个拟来杭创业的海外留学人员项目进行评审,预计资助额度246万元。
      二是抓好高层次人才选拔工作。
      去年该市人才选拔力度进一步加大,先后推荐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选60名、创新人选19名,“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候选人5人。选拔产生201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9名和2010年享受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0名。推荐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引才计划”创业类53人、创新类27人,推荐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1人、第二层次205人、重点资助5人,推荐15个项目申报省“钱江人才计划”,推荐上报40家杭州市重点企业创新团队。通过这些举措,为进一步增强高层次人才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更好地发挥他们在推进杭州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
      三是抓好大学生创业工作。
继续抓好各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落实,大学生创业势头良好。据统计,近年来,杭州市本级共资助大学生创业企业275家,资助金额达1198万元。大学生创业园向县(市)延伸,新建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园(临安),富阳大创园也在筹建中。新建大学生创业企业1878家,新增创业大学生4985人,带动就业人员8445人。新认定大学生创业实训机构97家,举办创业实训班1170期,实训46304名。第二届“赛伯乐杯”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全面启动,目前已有315个项目报名参赛;首届大赛已有28个参赛项目在杭落地转化,共注册成立31家大创企业。以实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杭州特色大学生创业工作品牌初步形成,并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专门对该市大学生创业工作作出批示,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杭州市的做法和经验在人社部、教育部等相关会议上向全国介绍推广,并被省教育厅推荐申报“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四是抓好招才引智工作。
进一步强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钱江特聘计划、人才市场等引才平台和载体建设。今年新增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3家、省级试点单位10家。钱江特聘专家计划成效明显,目前杭州市特聘专家达100人,已顺利完成本轮计划,经对工作满一年的专家进行绩效年度考核,科研成效比较明显。网上人才市场业务发展迅速,杭州人才网访问量达4280万人次,网上招聘单位1.7万余家,网上人才库总量达到94万,共有17万人通过网站向用人单位应聘556万人次。
五是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以项目带动为抓手,继续大力实施各项人才培养工程。“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完成,根据该市委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2009年“131”人才绩效评价报告显示,2009年度该市投入“131”人才专项经费708.5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度部分“131”培养人选的科研成果为所在企业增加净利润8000余万元,税金4000余万元,投入产出比较高。万千百长三角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培训考核长三角紧缺人才3650人、紧缺高级人才362名、紧缺国际化人才42名;名校名师名专业战略依托国内名校录取了441名硕士新生,并有91名学员获得了硕士学位。“533”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举办培训班87期,培训学员8627名。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完成专技人才高研班16期。各类人才培训工程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杭州市人才的综合实力。
六是抓好人才服务工作。
      加快研究制定引进人才专项住房实施细则。起草了企业引进年轻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实施办法,目前已报市政府审批。制定出台杭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和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文件,拓展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共接收非师范类毕业生62692名。同时,落实杭师大、浙大城市学院等单位引进的14名博士后安家补助费140万元,另有10余人在审核中,办理留学人员工作证236人、人才居住证75人。
苏州以人才战略为先导
引领产业转型
“三大法宝”助力苏州“拴心留人”
      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人才格局重构。苏州市委、市政府抢抓人才加速回流机遇,把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世界范围内招贤纳士,探索出了“拴心留人”的“三大法宝”。
     一是政策到位,不断优化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成长制度环境。
近年来,苏州市先后制定出台了30多个政策文件,形成了包括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服务等在内的全方位的人才政策体系。2010年,苏州市推出“姑苏人才计划”,将在5年内投入30亿元,引进、培育并重点支持1000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000名重点产业紧缺创新人才,惠及近30000名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高、中级技术、管理人才,同时在全市建成20个重大科技平台、800万平方米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器。
      二是服务贴心,着力打造富于功能性和人性化的人才发展平台。
3年前,贝尔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刘继明像所有学成归国人员一样,跑遍国内各大城市,希望找到理想的创业地点,最终他选择了苏州工业园区。刘继明说,是苏州为留学回国人员提供的高效创业服务体系吸引了他。
“不仅所有行政服务项目‘一站式’办理,甚至连小孩回国入学读书的小事,都由园区帮忙办理。政府细致入微的服务让我几乎什么都不用操心,拎包即可办公。”刘继明说,如今他的网经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近年来,苏州市大力推进人才载体建设,先后建成38家各级各类科技孵化机构,集办公、实验、中试、量产等配套功能于一体,形成了专业化、集约化的创业创新平台。
三是机制开放,不断创新引才方式,开拓引才渠道。
苏州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会组团赴欧美和日本等国家招募人才,并加强与海外留学生组织和华人团体的联系,在海外留学生高集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个海外人才联络处。
同时,加快推动人才开发社会化。目前,已有8家内外资中介机构成为苏州人才引进合作伙伴,15家海外华人社团、留学生组织和学术机构成为苏州人才工作海外合作组织,30多家国内知名高校的科技、人事处长成为苏州人才工作特聘专员。
人才战略由保障型向引领型“转身”
苏州人才开发已跨入量质同步提升阶段。去年以来,“姑苏人才计划”的实施,不仅营造了个性化的人才环境,同时打响了苏州人才工作的品牌,扩大了苏州在海内外高端人才间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苏州将在主抓人才引进的同时,探索构建多元的人才开发和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逐步放宽人才中介机构市场准入政策,降低外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在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开展放宽和取消外资投入比例限制的试点,通过政策吸引国际知名人才机构进驻,提升苏州人才中介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苏州市还探索建设高效率的人才管理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吸收社会各界的投资及馈赠,组建苏州人才开发基金,以低风险、稳定收益为原则进行市场化操作,发挥资金的集约化效率,保障人才投入资金稳定、持续增长,有效落实各项人才资助项目。
绍兴把人才作为发展的
第一资源与核心要素
去年该市作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实施了“330海外英才计划”。计划从2010年开始,用3年时间,引进30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高新产业、推动创新发展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最高可给予500万元的创业支持、300万元的创投跟进和两年500万元的贷款全额贴息,足见市委、市政府推进人才强市建设的魄力与决心。
服务转型 引进高端人才智力
绍兴市根据提升发展现代纺织、机械电子、节能环保、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五大重点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定期发布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加大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凡引进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实行“一企一人一策,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招贤办法,使急需的紧缺人才在最快的时间内到位。采用大型专场人才招聘会、周六人才集市、公开选聘、网上招才、个别引荐、先挂后引等多种渠道,积极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到绍兴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截至去年9月,全市共引进紧缺人才17.6万余名,其中硕士或副高以上人才4800余名。
总结推广了“柔性引才28法”。新成立了绍兴市院士企业联系服务中心,积极加强与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高端人才智力方面的合作,一大批高端人才智力与科技项目信息得到有效对接。
加强市校合作,先后与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签署了全面合作、提升发展纺织业合作的协议,建立浙大技术转移中心,分别设立每年500万元的专项合作资金,在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成立了北大工学院绍兴技术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以这些为载体,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新兴领域引入高端创新团队。
绍兴市还通过全市人才科技月、人才科技创新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招标、创业创优竞赛等多种载体,激发各类人才的创业创新热情,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2009年,绍兴市精心组织开展了“人才·科技·创新周活动”,成功举办了中国工程院产品现代设计与技术创新论坛、第七届中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等活动。连续两年举办了院士专家绍兴行,来绍参加活动的院士专家达150余位,其中院士70位。成功举办了七届“海内外博士绍兴行”活动,累计参会的海内外硕博士近7000名,1000余人次与企业达成了合作或就业意向。这些主题活动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为绍兴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了一大批紧缺人才。
加强培养 提升人才创新能力
人才创新素质与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企业、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市委市政府抓住人才队伍建设的牛鼻子,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着力提高企业人才的创新能力。
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通过高端讲座、企业家沙龙、结对帮扶、网络学习等途径,加强对新生代企业家的培训,采取政府资助、模块化培训的方式,先后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合作举办了20多期EMBA高级研修班,开设“企业应对危机系列论坛”,先后举办各类高端讲座30多次。针对绍兴市企业在应对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突出战略管理、资源整合、品牌建设、资本运作、人力资源开发、危机应对等方面的能力培训,启动了以“百家企业精益生产管理提升”、“百家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升”、“百家企业高绩效营销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百企强身”活动。
加快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的培育。鼓励和支持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积极承担国家、省部级、市级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重点项目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定期组织高层次人才赴上海、大连等地学习考察,组织他们与院士专家对接,先后评选产生绍兴市高级专家20名,第七批绍兴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104名,认定公布领军人才培育对象87名、创新团队培育对象67个,积极推荐高层次人才参加省级以上各类评选认定工作,全市现有省特级专家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人选20名,省“151人才工程”人选重点资助对象2名,第一层次培养对象5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35名。
     绍兴市还成功探索了“超市式、模块化”蓝领人才培训模式,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资助办法,建立完善绍兴市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带头人等评选奖励制度。投资1.22亿元在全省率先建立首家公共实训基地,优先设置与绍兴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相配套的10余个专业,初步形成了以公共实训基地为龙头,以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培训基地为基础,以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培训基地体系。建立技能人才培训超市,采取“基地与企业合作、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岗位成才”的方式,举办高技能人才培训班。截至去年9月,全市共培养高技能人才35526人。
建好平台 让人才成就梦想
     绍兴市着眼于加强“区域科创中心、产业共性研发平台、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产学研合作”五位一体的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为各类人才开展创新活动、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广阔的舞台。
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安排2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以浙江省现代纺织与装备、现代环保装备等十大创新平台为重点,建成一批研发能力强、产业辐射广、运行机制活的科技公共创新平台,加强对各地的示范引导。起草了《关于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若干意见》,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市级以上10家,有效促进了绍兴市创新型人才集聚、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产业发展。近几年来,全市用于重点创新平台建设的资金达6.4亿元,为人才创新创业、成就梦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有多大的能力,就给你多大的舞台;有多大的贡献,就给你多高的奖励。”为优化激励措施,在公共财政投入上,绍兴市每年设立不少于3600万元的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其中市本级1500万元,专门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与奖励。在薪酬激励上,制定实施《绍兴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加大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创新成果的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奖励力度;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采取要素入股、利润分红、期权股权手段加强对人才的薪酬激励,人才的创新热情得到充分激发。
强化保障 让人才安居乐业
让引进来的人才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以一流的环境吸引并留住一流人才,也是近年来绍兴市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解决企业引进人才的住房问题,市本级率先启动了4个点共12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建设,各县(市、区)通过多种途径推进这项工作。全市先后建成人才公寓3659套,面积达 319670平方米。对企业的高层次、紧缺型创新人才,通过购买专家楼、租赁人才公寓、补贴房租和住房公积金等方式进行补助,让引进来的人才住得安心、舒心。
绍兴市还不断优化对人才的各项服务,每年组织高级专家、拔尖人才开展疗休养活动和健康体检。注重发挥专家博士联谊会、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联谊会、硕博士联谊会等协会的作用,通过举办茶话会、座谈走访、外出考察等活动,加强与高层次人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继续实施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每年举办绍兴市高层次人才新年茶话会,组织开展各级各类人才慰问活动,不断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日常联系与服务。
张家港人才战略助企业创新发展
目前,该市拥有人才总量11万多人,其中高层次人才6697人,万人人才拥有量达1229人,人才战略为全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招才引智  加速集聚领军型人才
张家港市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定位于紧缺型高层人才和领军型企业人才,确立了“引进一个人才,启动一个项目,壮大一个产业”的思路,设立10亿元新兴产业投资基金,锁定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等“四新产业”,大力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和创新人才引进“330”计划。2009年以来,共引进市“双创”人才、“双创”扩大资助对象和领军型创业人才23名。
张家港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效果显而易见:一些原先处于空白状态的产业,因为一个人才或者一个团队的到来,变成一个举足轻重的产业。
有一个优越的人才接纳载体,才能让引进的人才有充分的用武之地。近几年,该市在人才载体建设上不遗余力。目前,全市已建立157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其中省级以上22家;11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其中国家级5家;7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拥有领衔院士10名;37家研究生工作站。目前,该市正切实加快沙钢研究院(二期)、张家港科技创业园(二期)扩建工程,特别是正抓紧推进由7名海峡两岸院士领衔的智能电力研究院建设,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
培育人才  破茧化蝶志在高远
近年来,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高层次人才培养是最具效益、最具潜力的投资,不断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张家港市全面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115”资助计划,每年确定10个职业(工种),资助培养100名技师和高级技师、500名高级工。目前已对取得高级工以上证书的1070名高技能人才实施资助。去年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了“五个一工程”企业家培训班,全市有110名企业家参加为期半年的培训。同时,还组织300多名各行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举办了银行业管理人才、物流师、建造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系列培训班。正是通过这些重点培养工程的实施,缓解了张家港市各行各业高层次人才紧缺的现象。
营造环境  打造创新创业乐园
人才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谁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吸引、凝聚创新型人才,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近年来,该市不断解放思想,更新用人观念,通过实施一系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创新举措,形成了特有的人才创新创业的“张家港环境”。
出台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资助办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加快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引才政策;不断加大人才投入,设立人才开发资金,在前几年投入持续加码的基础上,去年市财政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保障等方面的实际投入超过1亿元。
一个个重磅奖励政策,彰显出张家港市求贤若渴、招才引智的决心和魄力。站在经济转型的历史新时期,人才是关键。一个县级市要在全国性人才争战中站住脚跟并取得优势,就必须大胆创新人才机制,努力创造一个宽松的人才流动环境,敢于跟大城市和特区打“人才战”。
人才引得来,还要留得住。张家港市不断加强人才服务环境和人文关怀环境的建设,相继推出人才培训补贴、落户政策、购房安家补贴等贴心服务,营造出称心、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张家港市强劲的惜才、爱才之风向世人传递着这样的信号:这里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乐园。
温州今年将实施
“580海外精英引进计划”
从今年开始,温州市将用5年时间,引进8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推动创新发展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聘为“市特聘专家”,并给予创业资助、投融资支持等。
这个被称为“580海外精英引进计划”的项目,是今年温州市十大重点人才工作之一。该市对今后5年要引进的80名人才要求并不低,不仅要在海外取得硕士以上学历、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还要求每年在温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符合条件者经层层遴选引进后,将由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特聘专家”称号,给予专项奖励、创业资助、投融资支持等,并可在住房、技术和人力资本入股、随迁配偶安置、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有关优惠待遇。
该市从今年开始到2020年,将培育打造100个左右市重点创新团队,并按照企业技术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教育创新团队等类别进行遴选,由此带动全市各领域建设一批不同层次、方向明确、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创新团队。这些创新团队在获得专项人才奖励的同时,还将享受创业资助、住房、融资等一系列优惠待遇。
上述两大项目之外,温州市今年实施的十大重点人才工作,还包括大学生人才公寓为主的人才公寓建设、举办“民营企业人才科技洽谈会”、组团开展国内招才引智工作、人才平台提升计划、新一轮“551人才工程”、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导航行动、加强人才工作组织保障等,可谓个个给力。
青岛五大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
对于来青的高端人才,青岛市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支持。
首先,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青创新创业发展的留学人员和创新团队,一次性给予50-2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和科研项目启动资金。
其次,对引进的优秀海外科技人才,经市科技主管部门组织认定,其创新创业项目符合科技资金条件支持的,从市科技财政专项资金中给予30-100万元的科研项目启动资金。
再次,符合规定的优秀人才可一次性给予100万、50万、30万元的购房安家补贴。
第四,青岛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有关引进人才的引进落户、岗位编制、子女入学、家属安置及其他方面优惠政策可同时享受。
第五,在青岛市行政区域内注册(登记)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央、省驻青企事业单位,在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时,可同时享受青岛市委、市政府制定的鼓励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
天津实施十项重大人才工程
滨海新区创建“人才特区”
滨海新区先行先试一批重大人才政策和工程,创新体制机制,创建“人才特区”。加快建设“中国·滨海科技城”,大力聚集中央企业研发中心、国家级科研院所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引进更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快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团队引进计划、国际顶尖大师进滨海计划、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现代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博士后人才引进计划,实施人才国际化培养计划、企业家培育计划、高技能人才素质提升计划,使滨海新区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引进千名高层次人才
在“十二五”期间,引进并重点支持1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国际一流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以及金融、文化、教育、社会工作、社会科学等领域业绩突出、知名度高的人才。
培养千名创新型企业家
用5到10年时间培养1000名科技型、知识型、创新型企业家和创新创业团队。通过实施计划,发挥新型企业家的引领作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水平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为构筑高端产业高地、自主创新高地提供重要支撑。
培养万名专业技术骨干
到2020年,培养1000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进入世界科技前沿领域或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创新优势的创新领军人才;培养3000名在全国专业领域内知名、居全市领先地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10000名各部门各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力量。
每年培养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每年重点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一批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每年选拔一批拔尖大学生、青年学术技术骨干进行专门培养。每年从应届高中、大学毕业生中筛选一批优秀人才送到国外一流大学深造,进行定向跟踪培养。实施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培育青年人才后备军。
每年培养万名紧缺人才
“十二五”期间每年培训1万名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到2020年累计培训10万名左右。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现有施教机构,全市建设一批高水平继续教育基地,争取进入国家级基地。
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
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通过技师研修、学校教育、名师带徒、技能竞赛、校企合作、技术攻关等多种形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推进“蓝领双证工程”。加快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师研修站,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争取纳入全国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实现由“天津制造”到“天津创造”的能工巧匠和高素质技术工人。
每年培养万名金融业员工
用5到10年的时间,引进培养100名左右从业经验丰富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200名左右熟悉资本市场建设、通晓国际经验、熟悉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的专业人才,300名左右对金融发展具有深刻洞察力、熟悉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具有参与国际金融竞争能力和水平的优秀金融企业家;1000名左右懂得企业管理、银行经营、资本市场等技能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1000名左右研究分析、产品开发、风险控制、保险精算、外汇管理、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各类高级专业人才;每年培养造就10000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具有高水平岗位技能的金融业员工。
在津两院院士有明显增加
到2020年,高校中在津两院院士有明显增加,普通高校长江学者数量达到200人、在全国具有影响的普通高等教育教师达200人、职业技术教育专家型教师达到200人、基础教育专家型教师达到200人。实施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培养造就一批医术精湛、全国知名的医学专家,建设一批高水平医学创新团队。
培养6万名宣传文化人才
到2020年,引进、培养100名左右在全国同行业领域具有引领作用、学术艺术造诣高深、成就突出的理论家、艺术家、文学家、新闻出版家、广播电视名主播、文物保护名家以及技术专家;200名左右既熟悉意识形态工作又精通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经纪代理、会展策划、文化旅游和文化产品策划营销等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500名左右文化创意、立体影视、新兴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文化主题公园、高新技术印刷复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高端专门人才;1000名左右从事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理论宣传、新闻采编与评论、广播电视主播、新媒体开发和应用、文学创作、影视舞台剧编导、戏曲表演、动漫创意、出版物策划编辑和营销发行、网络等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专业门类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60000名左右适应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宣传文化人才。
厦门1.5亿元引进高层次人才
       为落实市委关于“全力推动双百计划的实施,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指示精神,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召开厦门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双百计划政策新闻发布会。中央、省市和香港媒体及网站对双百计划的主要内容、政策都给予及时报道。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广播网均在第一时间刊发新闻,认为此举是厦门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举措。此外,《科学时报》、《中国人事报》、中国日报网、科学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台湾网以及中央统战部等网站刊登或转载了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等多家省内媒体及时刊登或转载了相关新闻。香港《文汇报》、《香港商报》刊登了发自厦门的消息。凤凰网、星岛环球网转载了人民网的相关报道,认为厦门此举目的在于为探索建设两岸人才特区提供人才支撑。
厦门双百计划也引起了众多网站的关注,在百度搜索输入“厦门1.5亿引人才”、“ 厦门双百计划”等关键词,就有上万条符合查询结果的消息。新浪、搜狐、腾讯、网易等知名门户网站及新民网等地方新闻门户网站,以及江苏等地组织、人才网站给予高度关注。
     为加强对实施双百计划的组织领导,市委批准成立厦门市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小组及专项办公室。该市还组织3批次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双百计划政策推介招聘活动,现 场招聘各类紧缺人才,建立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点,已初见成效。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