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1年
2011年

他山之石2011年2月25日第4期

发布时间:2011-04-06  |  浏览: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可借鉴的经验
      国家园林城市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和名片,也是对一个区域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的综合评价。国内外城市在建设园林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具体表现在规划先行、组织保证、资金落实和社会广泛参与等方面。目前,我市“创园”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从外地经验中可以得到一些启迪。
      一是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实施规划。发达国家在进行城市建设时首先考虑的是绿化和景观,如国际花园城市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花园城市”的理念,在其城市规划方案中专门有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确保在城市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仍能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并且每一个发展时期都有新的目标提出。又如在德国,所有的城市形态规划都必须遵从一定的绿化标准。
      二是设立强有力的政府组织领导机构,保证规划的实施和法律、法规的执行。如入选第五批国家园林城市的青岛市,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实行园林绿化目标责任制;入选第六批国家园林城市的肇庆市也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市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的创建机构,把创建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年度考核目标。另外,许多地方还对绿化建设奖惩较为严格,如新加坡对随意砍伐者进行罚款或处以监刑。
      三是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在创建过程中,无一例外地落实了巨额资金的投入。例如城市建设区面积只有30.07平方公里的惠州市,自1998年以来就已投入资金15.8亿元。又如在1999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秦皇岛市,从1996年至1998年的3年中就投入了4.2亿元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四是城市园林建设和维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项投入都很大,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而不仅仅是政府几个部门的事情。如在加拿大、悉尼等许多西方国家的城市,特别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鼓励私人种树或修建私人花园。又如烟台市在创建园林城市的过程中采用了“以人为本、人人参与,全民共享”的绿化建设思路,青岛市开展了“人人动手、绿化家园”活动。
      在此,就国内部分城市“创园”中的一些具体做法综述如下。
      昆明牢固树立“绿化和生态是城市第一形象、第一环境、第一基础设施、第一景观要素”的理念,成立了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昆明市城乡园林绿化及生态建设指挥部,把“创园”工作纳入区政府、市属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并与各责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突出工作重点,列出工作进度,一项一项抓落实。
同时,建章立制,在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的同时,严格实行绿线管理制度,完善绿地管理责任制;604块城市绿地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决议,列入永久性、强制性保护;严格实施“绿色图章”审批制度,对城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中的绿化指标进行审批;并编制了《昆明市园林绿化工作管理制度》等创新机制,在管理制度上保证城市绿化建设管理规范化。
       有了强有力的领导和严格的制度,昆明城乡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全面推进。按照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村镇(村庄)花园化的总体要求,昆明从城市大环境入手,着眼城市中心区,以人为本,立足自身,内外并举,综合统筹,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通过规划建绿,开发带绿,拆违增绿,拆墙透绿,市民添绿,见缝插绿,把绿色生态引入城市,园林景观拓展到街头,绿色和鲜花植根居住小区及千家万户。
在绿化活动中,广大市民和单位积极参与了进来。园林绿化进社区、入庭院、进家庭……广大市民和单位爱绿、护绿意识和植树造林的热情高涨。驻昆单位、广大市民积极行动,纷纷认建认养绿地和树木;建设“市民林”、“劳模林”、“的士林”、“记者林”等林地;采取建园添绿、拆墙透绿、垂直挂绿等方式,丰富绿化层次,拓展绿色空间。
2010年5月28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2009年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和城镇授牌仪式”上,昆明加冕了国家园林城市桂冠。
      温州园林城市绿化环境转型再启程。“环境是加快温州转型发展的关键,是最大的公共品。”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的话掷地有声,“改善环境是转型之要、利民之举、党政之职。要确保3年基本实现联创指标,5年全面创成,将温州建设成为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融合的生态型、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
政府效能的变化,源自温州正在深入开展的“六城联创”活动。“六城联创”活动是指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联动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
温州曾被称为“中国最具活力之城”。然而近年来,温州经济发展遭遇瓶颈。2009年考核,温州的发展水平指数、发展综合指数和民生改善水平指数均居全省倒数第二位,发展进程指数、民生调查满意度指数、民生评价指数和民生综合指数均居全省倒数第一位。
      去年10月9日,温州市召开“六城联创”千人动员大会。提出今后五年将以“六城联创”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环境建设。结合谋划“十二五”规划,研究实施十大建设工程和十大民生工程,着力缓解环境制约。“六城联创”层层落实责任制,个个项目有时限,各县(市、区)一把手也被推进了互看互学的“赛马场”。
根据目标要求,“六城联创”还包括园林绿化、城中村整治、污染物减排和历史文化保护四大战役,以及温瑞塘河、环境卫生、拆违治乱、交通秩序等四大整治。同时,启动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为创建理顺机制创造条件。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六城联创”活动的重中之重。温州市政府承诺要让市民“推窗见绿”:3年内建成9个市级综合性公园广场、33个区级综合性公园和291个街心公园,构建8条沿路绿色屏障和10条滨水绿地、防护林带。三个主城区鹿城、龙湾、瓯海纷纷签下军令状,并将之公示于众,用公众监督、舆论监督为创建保驾护航。
最近一份《市区公园绿地建设分布图》通过媒体进入温州市民的视线。绿地分布图逐一点明了去冬今春6个月里,城市建成区内新增282公顷绿地的具体位置。有关部门积极行动制定绿化方案,相关企业主动拆违建绿、拆围透绿,一场声势浩大的“园林绿化战役”已全面打响。由普通市民参加的“城市绿化千人监督团”,随时监督部门企业落实绿色承诺。
      以“六城联创”为新的起点,敢为人先的温州人抖擞精神再出发,把过去的“先发”优势转化为现在的“先转”优势。
     承德桂冠群中又添新成员——国家园林城市。这个称号是闪亮的,她是这座城市的骄傲,是这座城市人民的骄傲;这个称号也是厚重的,她是百姓的美好愿景,是城市建设者们的辛勤和汗水,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更是他们为全市人民送上的一份优秀的民生答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市委、市政府结合承德实际,审时度势,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牢牢锁定,举全市之力,有一种不成功誓不罢休的决心与魄力。早在2004年,该市就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启动创建工作。2007年决定2009年申报国家园林城市,加大了投入,加快了建设速度。2008年,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纳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等“六创联动”工程,制定落实了《“六创联动”工程实施方案》。2009年开展市中心区绿化攻坚行动,对重点指标进行攻坚。为加强对创建工作领导,专门成立了创建工作指挥部,由市委书记担任政委,市长担任总指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分管领导担任副总指挥,成员由各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担任。为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创建大会,主要领导、主管领导适时召开调度会议,明确重点工作指标,确定重点建设项目,把相关任务纳入各区、各有关部门的考核内容,落实目标责任制并加强督导检查。为形成浓厚创建氛围,宣传部门把创建工作作为宣传重点,制定计划,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广泛宣传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意义和园林绿化法律法规,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为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通过认建、认养、冠名、捐赠等措施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市领导带头为城市绿化捐款,极大地调动了各部门和广大市民的积极性。全市上下形成了认识统一、分级负责、协调联动、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作为创园的主体部门——园林局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从领导到职工按照有关标准和评选办法的要求,克服一切困难,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精神,做细每个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工作。牵头起草《市中心区绿化攻坚方案》并组织实施,确保了2009年绿化攻坚任务得以落实;适时召开调度会议,统筹双桥区、双滦区、开发区、文物局、建设局等相关部门的创建工作,确保相关任务和指标如期完成。按照《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要求,编写和组卷申报材料和备审资料5卷70余万字,制作了多媒体音像和宣传画册,这些材料受到了验收评审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另一方面,认真抓好各项工程,倒排工期,连续作战,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经过上下同心,一个精美的园林景观格局形成。按照建设“大避暑山庄”的城市战略构想和“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蕴”的城市建设理念及“南扩、西进、北延、中疏”的城市建设方向,突出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特色,构筑了绿量适宜、分布合理的“一核、两环、两河、两线、多点”的园林景观格局。这种园林景观布局,充分立足承德实际,突出“山城”、“水城”、“名城”特色,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民,满足了群众休憩、健身、赏景等多种需求,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
      潍坊2010年以山东省第一名的成绩被命名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当然,这并非是获得一个荣誉称号般简单,在它背后,潍坊人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城市越来越美,休闲绿地广场越来越多,空气质量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适合人居。
       绿化成了惠市工程,成了潍坊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成了潍坊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目前市区已有芳华园绿地、九龙园绿地等街头游园100多处。这些地方,都是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走北海路如走北京长安街。这条绿色迎宾道,是全国最规范的道路,是潍坊人引以自豪的一条路。它不仅又长又宽又平坦又通畅,而且最不缺的就是绿色,即使在三九严寒中,仍然绿意盎然。
北海路绿化改造从1999年就开始了,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建设提升,栽植了银杏、雪松、黄杨、金叶女贞、红叶小檗、紫荆、木槿等乔灌木千万株,并栽植了各种草花,让这条路一年四季有花。改造后的北海路成了潍坊名副其实的迎宾大道。
       而除了迎宾大道北海路外,市区其他道路也很有看头:东风街成为法桐一条街,鸢飞路成为白蜡一条路,民主街成为栾树一条街,文化路成为银杏一条路,蓉花路成为合欢一条路……这一条条绿色风景线,迎接着四海宾朋。
出门就见绿,小区大变样。自2006年市园林部门推出“无偿供苗、送绿进社区”活动以来,五年间,已累计向社会单位、个人无偿供苗15万余株,市民参与3万余人次,社会绿化活动得到积极响应,社会爱绿植绿护绿蔚然成风。
      萍乡注重软、硬环境一齐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先后将省级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江西省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等荣誉揽入怀中。
2009年初,萍乡全面吹响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冲锋号,举全市之力向国家园林城市目标冲刺。这次创建是萍乡近几年系列创建活动中最艰难、挑战性最强的一次,基础弱、时间短、差距大。市委书记亲自挂帅任总指挥,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区新增绿地攻坚战。
在园林城市建设中,注重城市原有自然风貌的保护,突出江南山水之城的特色,让青山绿水、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人文景观及其周边环境,以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方式,直观而形象地展示萍乡的独特魅力。强化了孔庙、安源盛公祠、总平巷、恐龙化石等历史遗迹、名胜的保护工作,加强了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与城市环境和周围建筑和谐相处。
全市展开了新增绿地攻坚战,绿化建设如火如荼,城市园林绿化三大指标连年快速攀升,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9.03平方米,主要指标超过国家园林城市基本指标要求。加大了道路绿化建设,城市道路绿化符合设计规范,注重绿化美化结合,效果突出。道路绿化普及率为100%以上,达标率为83.2%,主干道绿化带面积达到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3%。加大了公园绿地建设,新建了一批公园、广场和小游园,每年新增公园绿地50多公顷。实施见缝插绿,最大限度地改善人居环境。小街小巷经过连续3年的硬化、亮化、绿化改造后,兴建了一批小型绿地,绿化水平显著提高。加强庭院绿化,新建居住区绿地率均达到35%以上;旧居住区通过综合整治,绿地率亦达到30.2%。目前,建成区已拥有各类公园8个,各类广场30余处。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合理,各具特色,以植物造景为主,已经达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的要求,近3年新增公园5个。
      泰州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精心组织强化管理 合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几年来,泰州市加大投入力度,市财政累计投入园林绿化及环境整治资金数十亿元,仅2008年和2009年就投入了10多亿元。为了不断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泰州市进一步加大对《泰州市市区城市绿线管理暂行办法》的执行力度,市政府多次开展专项检查,市人大、市政协多次组织视察活动,市规划、建设、园林、城管、水利、交通等部门严把项目审批关,加强跟踪管理,并在项目竣工验收时认真审核。
泰州市坚持一手抓绿化工程建设,一手抓绿化管理养护,制定颁布了《泰州市城市绿化管理实施细则》、《泰州市市区绿线管理办法》、《泰州市绿色图章管理暂行规定》等配套性规范文件,制定、完善了养护规范、养护标准和考核细则,积极探索绿化管护竞争上岗和分片承包负责制。同时,泰州市还高度重视园林绿化的科研工作,培植了一批适应泰州生长的植物品种,及时开展了《香樟黄化病防治的研究》、《泰州市城市绿化适宜树种的选择》等课题研究。在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泰州市努力从源头上控制侵绿、毁绿现象,坚决杜绝擅自侵占、破坏城市绿地和擅自砍伐城市树木的行为。
合理布局传承文脉 大力倡导节约型园林绿化
地级泰州市组建不久,该市就及时制定了《泰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1年,泰州市结合行政区划调整,又对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了修编,此后还编制完成了《泰州市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发展规划》。2006年,围绕“生态泰州”建设,泰州市政府批准实施了新一轮《泰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新规划以市域生态资源为基础,既着重突出泰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又综合考虑泰州水系发达、组团发展、沿江开发的环境风貌、城市格局和发展空间,更赋予泰州大开放、大开发、现代化的滨江城市特色和鲜明时代特征,描绘了一幅“双水绕城”、“绿绕双城”、“一环”、“二脉”、“三片”的绿地系统蓝图,展示了泰州“碧水绿州、凤城融翠”崭新形象。同时,该市还编制完成了城市绿线控制规划,划定了绿线控制范围。
泰州市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传承历史文脉,有效保护城市景观。在创建园林城市工作中,主要突出了“四大保护主题”:一是“具江淮水乡之风韵”——突出泰州“双水绕城”的独特城市格局以及城水相融的空间形态,大手笔投入建设了环城河、凤凰河两个市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引江河工程;二是“集明清古居之佳构”——突出泰州现有的古城形制、街坊格局以及大量明清民居的历史风貌,开展了五巷、涵西街等明、清建筑住宅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三是“显吴楚文化之奇丽”——突出泰州历史上丰富的文化积淀,修复、新建和开放了崇儒祠、安定书院(儒教文化),光孝寺、城隍庙(佛、道教文化),梅兰芳纪念馆(戏剧文化),日涉园(盐税文化),文昌阁(科举文化)等;四是“展革命史迹之风华”——突出泰州在近现代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海军诞生地白马庙建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纪念馆。此外,泰州市还精心组织实施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是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正确选择。泰州市把体现节约作为精品工程的重要标准之一,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大力倡导节约型园林绿化,并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一是把对绿化成果的毁坏,特别是对大树、行道树的砍伐或移植当作最大浪费,切实保护好现有绿化成果。二是坚持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植物造景、生态优先,充分挖掘城市绿地资源的生态效益。三是充分利用凤凰河、凤城河等市区河道,依托两岸的堤、岸、坡植绿造绿,形成了“绿随水走,水映绿行”的秀美景观。四在园林绿化建设中优先使用乡土树种,充分发挥“立体绿化”节约土地资源的作用。此外,泰州市还从提高渗水率的角度考虑,尽量减少铺装面积、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以及采用微喷、滴灌等节水设施。
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科学营造园林城市格局
泰州市区一马平川,寸土寸金,土地资源紧缺,绿化难度较大。为此,泰州市强力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以水为源、以绿为体、以文为魂、亲水造绿、依水造景、借水造势,做足、做好、做深“水”、“绿”、“文”的文章,以此彰显自身的个性和特色,促进了城市环境的明显改善。
     1、加快公共绿地建设。自2003年以来,泰州先后实施了滨河广场、泰山公园改扩建、动物园、高港区银杏广场、生态公园(园艺博览园)、乔园、雕花楼景区等一大批大规模的环境改造建设工程。
     2、高标准建设道路绿化。泰州市先后对市区南大门泰高路和东大门泰东段实施了拓宽改造和景观改造,绿化工程成为城市的亮点。目前泰州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8%%以上,基本形成了步步见绿、景随步换、触景生情的城市道路新格局。
     3、精心组织实施河道绿化。近几年来,泰州市积极开展河道绿化,先后对凤凰河、凤城河、城南河等10多条主要河道进行全面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建设。河道绿化正日益成为市区绿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4、注重单位和居住区绿化。结合旧城改造,泰州市采用拆违建绿、拆房增绿、破墙透绿、立体添绿等有效措施,普遍开展单位和居住区绿化,使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共新增绿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改变了老小区绿地率少、绿化覆盖率低的状况,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5、全民积极推进大环境绿化。泰州市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组织和引导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植树活动,先后建成青年文明号纪念林、中山纪念林等一批纪念林地。此外,结合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该市实施了遍布全市的绿化网络建设,不断扩大生产绿地规模。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