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1年
2011年

他山之石2011年3月30日第6期

发布时间:2011-05-18  |  浏览:
“四城联创”需要哪些保障
——各地“联创”活动保障措施综述
     “四城联创”是建设大气秀美新丹东的重要抓手,在此综合各地“联创”工作中一些基本保障措施,旨在能给我市“四城联创”工作以启示。   
(一)领导重视,为实施“联创”提供组织保障。
西安市在联创工作中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四大班子有关领导为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协调“四城联创”工作。同时,根据各项创建工作需要,分设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领导小组、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领导小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办事机构为市“四城联创”办公室。负责贯彻落实“四城联创”领导小组的有关决策,协调、督导全市“四城联创”工作,对创建任务进行分解、下达和督导考评。原市创卫办、创模办、创园办、创文办整合后纳入“四城联创办”,实行合署办公,在“四城联创办”内设四个督导组。各区县、开发区及市级有关部门也将参照并设立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
温州市开展的是“六城联创”活动,采取的是强化组织领导,细化职责分工的措施。由“六城联创”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抽调人员成立综合协调组、宣传信息组、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督查指导组、园林绿化战役督查指导组、“城中村”改造战役督查指导组、污染物排放整治战役督查指导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战役督查指导组、“四大整治”督查指导组等8个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六城联创”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推动“六城联创”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伊春市健全完善了组织领导体系。创卫工作启动以来,从市级层面到中心城各区,都始终像抓平安建设、抓森林防火一样,摆到了“一把手”工程的位置。建立了“政府统筹、属地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单位负责、全民参与、整体推进”的工作体制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责任机制,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区域、全行业、全方位、全覆盖的管理网络。市委、市政府召开常委会议、常务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市长办公会议以及专项推进会议近百次,对创卫各阶段工作做出客观分析、研究、部署;市中心城各区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逐项、逐条地落实各项要求。同时,把创卫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列入各单位和部门年度工作政绩考核之中,由市、区两级组织纪检部门成立创卫问责督导组,实行“一票否决”。
此外还采取市级班子包城区、区级班子包社区,实行领导包片、街道包块、社区包段、机关干部包点、区直部门和驻区单位包扶小区与行政村的分片包干目标责任制,做到整体动作协调一致,实现了创建工作的又好又快开展。
十堰市调整完善“十堰市‘三城联创’总指挥部”,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长,分管副书记、常委、人大副主任、政府副市长、政协副主席、军分区领导分别担任副指挥长,法院、检察院及市直各责任部门和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全面负责“三城联创”工作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7个工作部,办公室下设秘书组、宣传组、督导组。对应《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设立7个工作部。一是创建活动部,市委宣传部牵头,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下称《体系》)中“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开展工作;二是政务环境部,市纪委牵头,对照《体系》中“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开展工作;三是法治环境部,市委政法委牵头,对照《体系》中“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开展工作;四是生态环境部,市环保局牵头,对照《体系》中“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开展工作;五是市场环境部,市商务局、工商局牵头,对照《体系》中“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开展工作;六是生活环境部,市发改委、建委牵头,对照《体系》中“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开展工作;七是人文环境部,市委宣传部牵头,对照《体系》中“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开展工作。各工作由分管的市领导兼任部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三城联创”要以各社区居委会为创建基础单位,各街道办事处为创建中坚,各区和东风公司为创建单元,市直各部门进行专业创建,形成“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创建工作网络。
惠州市四大班子的正职都是创建的主要领导,副职每人都有任务,形成了“千斤重担众人掾,人人身上有指标”的创建氛围。
扬州市委书记王燕文强调,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是关键,群众是依靠,工作是基础,作风是保证,各级党政组织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各项创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观念创新,为实施联创提供思想前导。
多年来,南宁市不断创新创建思路,提升创建理念,从推行摊前一个桶、街头一个岗、路上一辆车的“三个一”创建活动,又拓展到“五个进”(文明新风进社区、优质服务进网络、群众文化进广场、园林绿化进街道、环保行动进家庭),大力开展“136”工程,实施城市建设管理“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六年大变化”,继而又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全面治理垃圾乱扔、车辆乱停、摊点乱摆、广告乱贴、工地乱象等五乱现象。又开展了“发展绿色经济、营造绿色环境、建设绿色通道、培育绿色文化、造就绿城文明”的“五个绿”。
通过“一个提升、六个延伸”全面开展各项创建工作,“一个提升”是指整体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六个延伸”是指将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范围由平面到立面向城市空间延伸,全面加强户外广告综合治理;将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范围由中心到边缘向城乡接合部延伸,重点整治城乡结合部的市容环境;将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范围向百姓生活延伸,大力建设农贸市场;将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范围向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延伸,全面加强市政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和维护工作,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秩序治理;将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范围由主干道向小街小巷和旧城改造延伸,对全市的小街小巷进行全面改造;将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范围由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和联合执法延伸,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将违法建设的查处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范围。正是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建载体,丰富了南宁的创建内涵,使南宁面貌一新,让南宁市民充分享受到了创建成果,更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和推崇。
东莞市提出了“文明创建常态化、管理机制长效化、监督检查日常化”的创建理念,在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后,着力做到“六个更进一步”:在推动科学发展观上更进一步,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更进一步,在提升文明素质上更进一步,在促进和谐共融上更进一步,在优化城市环境上更进一步,在健全长效机制上更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保持良好的文明状态,把东莞打造成一座文明之城、秩序之城、和谐之城、友爱之城、生态之城。
(三)责任落实,为实施联创提供制度保障。
温州强化目标管理,推行问责机制。根据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六城联创”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全市“六城联创”动员大会精神,将各地、各单位工作目标职责进行全面公示,向市民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在落实目标任务责任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六城联创”问责办法,以有效的激励考核办法,驱动“六城联创”取得实效。
强化过程管理,盯紧工作进度。设计制作温州市“六城联创”龙虎榜和进度表,建立健全“一月一查,两月一点评”的督导机制,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六城联创”各项工作整体推进。
宜昌市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城市管理资源和现代信息网络,建立城市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和处理平台,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逐步实现城市管理全区域覆盖、全时段发现、全过程监管,建立指挥有力、责任到位、分工明确、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新体制。积极探索城市网格化管理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管理等相结合,提升工作效能。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整合公安、城管、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力量,加强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后进单位城市创建监督检查。继续实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夯实城市创建基层基础工作。
惠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雁行说“创建文明城市,制度创新是长效保证。”早在1999年,惠州就提出了创建文明城市的构想,拉开了创建的序幕。2002年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全面展开了创建工作。2006年,惠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聚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力争2008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的工作目标,并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列为本届党委、政府的“三件大事”之一。
惠州在创建过程中,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考评办法(试行)》、《县(区)党政正职责任考核实施办法》、《“科学发展好班子”活动考核评价办法》等制度,决策考核以市为主,组织实施以区为主,日常检查以街为主,市民动员以社区为主,提出了考核的量化指标,分为5大类43个具体指标,分别以“绿牌”、“黄牌”、“红牌”进行考核,一旦亮出“黄牌”、“红牌”,将直接影响干部的选拔。正是这些规章制度和考评办法,促进了创建责任的有效落实。所形成的“党委总揽、政府主导、行业协调、部门配合、城乡互动、军民共创、全民共享”的创建格局,优化了惠州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
惠州充分发挥文明办在创建活动中的统筹、指导、协调、督查作用,注重各创建主体的重要作用,达到了创建主体明确化、目标责任具体化、创建指标定量化、创建管理长效化、监督检查日常化,保障了文明创建常态化。
(四)加大投入,为实施联创提供资金保障。
荆州市荆州区去年共投入建设资金8600 万元,其中财政投入4500 万元,分别进行了318 国道综合整治、集贸市场整治、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新建道路4.83 万平方米,新建绿地2.2 万平方米,粉刷墙面5.56 万平方米。鑫都花园、御龙小区等20 多条背街小巷,新风、钟鼓楼等5 个集贸市场,荆南中学、区地税局等32 家单位通过整治绿化,旧貌变新颜。
今年将继续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区财政挤一点、市场运作筹一点、区直单位各镇办拿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6000 万元用于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和背街小巷的基础设施、绿化工作,投入6 亿元用于西进北扩战略实施,以此拉动招商引资60 亿元。
惠州市经济总量在珠三角并非名列前茅,但该市坚持“民生财政”,近年来,将新增财力70%以上投入民生,全市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保持100%社会化发放;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独生子女纯二女夫妇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实现100%覆盖;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率达100%,生态环境达10多年来最好水平。“将每一件事情做好、把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让每一个老百姓得到实惠”,这是“惠民之州”的奥秘。惠州的创建经费由2002年的3万元增至2006年的30万元,到2007年的300万元,到2008年又增至500万元,2009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创建。
南宁2001年建立全国第一个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将110报警服务台、119火警台、120急救中心、122交通事故报警台纳入统一的指挥高度系统,2007年又投入巨资建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与指挥系统,达到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统一监督、两级指挥;重心下移、四级联动;综合执法、全面覆盖”的综合效能,“数字城管”系统已覆盖市区快环内150平方公里。2004年起南宁投巨资实施蓝天工程、宁静工程、绿色工程,陆续对城市18条内河进行综合整治,治理的河道总长度达540公里,直接受益人口72万人。通过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关停市中心区的一批污染企业,城市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0.21%,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
(五)夯实基础,为实施联创提供群众保障。
广东省2005年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东莞积极开展以“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为主要内容的“六好社区”评比活动,夯实了文明创建的基础。在东莞,2009年外来人口已接近1000万人,本地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比例为1:6。东莞市始终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把关爱、体谅新东莞人摆在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使广大新东莞人在经济上更有实惠,在情感上更有归属。成立了新东莞人服务管理小区67个、自治小组138个,推进了全社会的“共建共管”。随着“建城、修路、整山、治水”四大项目和“碧水、蓝天、绿地、宜居、GDP”五大工程的实施,东莞林地绿化率达到97.3%,森林覆盖率达到33.2%,全市596个社区(村)正在迈向市容环境优美社区(村)。
南宁开展“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推行“能帮就帮”行动,营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围和文明的社会环境,2007年,望州南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邻里建设示范社区”,全市市级以上文明社区达215个,占全市社区总数的64%。
惠州把“政府之腿”变为“居民之手”,成为“半公里公共服务圈”的支点。该市以社区为中心,整合服务资源,开展社区卫生、文化、困难群体帮扶、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便民利民服务,建立了“一站式”标准化服务大厅,居民高兴地说“在社区里我们生活舒心、安心、放心。”
东莞的文明之路从村镇开始,先是大力倡导“爱国爱乡,文明礼让,勤劳务实,开拓向上”的东莞市风,并形成了“求富治穷、求智治愚、求新治旧、求安治乱、求乐治庸、求洁治脏”的创建特色经验。
(六)提高素质,为实施联创提供民心保障。
各地在创建活动中,正确地认识到创建文明城市不只是为了拿奖牌,而是要让创建成果实实在在惠及百姓,这些城市把创建变成了民心工程。 
张家港每个市民都在体现诚信新魅力。当国内经济学者纷纷惊呼中国经济正在面临信用缺失的时候,张家港人的身上却能让你感受到信用的魅力,诚信正成为张家港文明的新名片。
年销售额超过300亿元的沙钢从没有拖欠过银行一笔贷款。良好的信誉度让沙钢尝到了甜头,这两年沙钢上马热卷板项目急需大笔贷款,一笔笔巨额授信贷款很快打到了沙钢的账户上,连国外的金融机构听说沙钢良好的信誉后,纷纷主动找上门争着给沙钢提供资金支持。
引导社会诚信先从政府自身开始。2001年,张家港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县级行政审批中心,中心一站式办证、一条龙服务,大大提高审批效率并取消929个审批项目和36个项目办理收费。原来全程需要150天的投资项目审批流程现仅需要70天。张家港还在全国较早推出了承诺制度,所有政府部门“一把手”均在本地媒体上向市民公开行政服务承诺,承诺内容监督投诉电话汇编成册,免费发放给企业和居民。
张家港还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信誉监控体系。张家港工商部门为全市10000多家大小企业做档案。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违反合同等失信行为将一一记录在案。这份诚信档案与税务、银行、海关、社保等相关部门进行信息互通,失信企业将无处遁形。对于诚信企业,张家港每年都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工商部门免除了年检,金融系统给予信贷额度优惠,海关给予通关便利等等,让守信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和优惠。
亳州市精心组织道德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认真组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开展以“点燃读书激情,共建书香药都”为主题的读书月活动,重点在农村开展了“百名专家讲科普”、“电脑进百村”、“巾帼共建美好家园”三大活动。认真组织全国、全省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榜”、月评精神文明十佳事迹推荐评选活动,“编外警察”赵玉富获得全国第二届见义勇为道德模范提名奖和全省首届见义勇为道德模范,方振富、李云念等入选中国“好人榜”。精心组织亳州城市精神主题词征集评选活动,“厚德、务实、创新、奋进”的城市精神成为全市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精心组织“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各县区和市直各单位广大干部群众纷纷开展“千人同唱红歌会”、“唱红歌、颂祖国”等文艺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人民的爱国热情,中央文明网和省文明网多次刊登活动消息。广泛开展帮扶农村留守儿童活动,组织13000多名党员参与结对帮扶工作。积极筹建877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认真开展送文艺、办讲座、献爱心、捐图书等活动。深入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之风等专项行动。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严格摸排核查全市1266家网站,大大净化了社会文化环境。
东莞把“海纳百川,厚德务实”8个字的城市精神,编写进《东莞市现代市民教育系列读本》,重点对农民、外来工、未成年人三大群体进行现代教育。开展“感知东莞、感受东莞、感动东莞”系列实践活动,借助“文明从我做起”公务员示范及全民行动,全市公务车辆贴上了“文明车辆”的标记,闯红灯、压黄线、乱超车、乱停车的现象少了。组织40万市民评选出十大不文明行为,并形成《东莞市民文明行为调查报告》。
101名“海纳百川,厚德务实”城市精神杰出人物评选出来,他们分别在见义勇为、志愿服务、扶危济困、崇教兴学、尊老爱幼、创新奉献、创业致富、富而崇德、爱岗敬业、拥军爱民方面表现突出,成为城市精神的代言人和具体体现。
南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突出一个“帮”字,以“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为主体,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稳定作为第一责任,以道德楷模引领风尚,以榜样力量促进和谐,以评选“全国道德模范”为抓手,广泛开展“学道德楷模,促社会和谐”活动,广泛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机关、和谐村屯、和谐学校、和谐企业、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开展关爱促和谐、效能促和谐、文明促和谐、快乐促和谐、奉献促和谐、诚信促和谐、和睦促和谐系列创建活动。从2003年开始,南宁连续5年将“资助贫困家庭大中小学生就学”列入为民办事项目之一,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目标。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开创了“万众一心,共促和谐”的创建局面,形成了“能帮就帮”的和谐南宁城市精神。
“城市的文明是一个地方最好的投资环境,市民的文明是一个地方最大的财富,环境的文明是一个地方最优的资源。”从这种认识出发,惠州把创建文明城市当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提出“抓创建就是抓发展”、“抓创建就是抓和谐”、“抓创建就是抓科学发展‘惠民之州’建设”。坚持把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贯穿于创建文明城市的全过程,坚持民生优先,急群众之急,排群众之忧,解群众之难,让市民在创建中真正得实惠,全面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把惠州真正打造成了“惠民之州”。
(七)加大宣传,为实施“联创”提供舆论氛围。
“联创”活动舆论宣传要先行,并贯穿始终。十堰市委宣传部、电视台、十堰日报、十堰晚报、电台、政务网制订了“三城联创”宣传计划,多形式、多渠道进行“三城联创”标准和测评指标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报道“三城联创”工作,大造“三城联创”工作舆论,让广大市民了解“三城联创”国家标准指标,提高广大市民“三城联创”的知晓率,促进广大市民自觉参加到“三城联创”工作中,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每天有图像、文字和声音,每周有专栏,每月有重点,每季有创新。对“三城联创”工作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跟踪报道,设立曝光台,表扬先进,督促后进。采取多种形式,动用一切可用手段,全方位、多层面、深入持久地对广大市民进行文明素质、健康知识和环境保护教育,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广大市民文明意识、城市意识、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
该市还要求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居委会都要设置固定永久性的“三城联创”宣传标语和橱窗,城区各主要道路出入口和主要公共活动场所设立永久性“三城联创”公益广告牌,营造“三城联创”的良好氛围。
温州市注重强化舆论宣传,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在当地四大平面媒体和广播、电台抓紧设立“联创专栏”,推动典型交流,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及时曝光后进,以强大的舆论声势扩大“六城联创”的知晓面,让广大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推出“六城联创”工作简报,及时交流各地、各单位在“六城联创”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效,不断提升工作成效。适时组织开展“六城联创”宣传月、宣传周活动,大力营造全民参与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