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1年
2011年

他山之石2011年4月29日第8期

发布时间:2011-05-18  |  浏览:
各地创建国家环保
模范城的做法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是对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环境质量、总体文明水平的综合评价,是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结合我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的战略目标,综合以下外地经验。
哈尔滨六项行动成效显著
     为改善城市环境,哈尔滨市从去年起全面实施“蓝天相伴”、“碧水环城”、“洁净有序”、“生态安全”、“公众参与”、“综合保障”6项专项行动,力争两年实现哈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目标,打造“清新哈尔滨、宜居滨水城”。
      蓝天相伴行动。实施10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对集中供热热网覆盖区范围内的分散取暖小锅炉进行拆炉并网,依法对超标锅炉、除尘器进行限期治理,并出台《哈尔滨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
碧水环城行动。实施34个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加快市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污水收集管网规划,做好污水收集与处理配套管网建设,确保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等于95%,并将加强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的治理,实施河道治理等6项综合整治工程。
      洁净有序行动。实施生活垃圾处理、城市绿化等10个重点项目,恢复向阳生活垃圾处理场运行,并新建一座日处理能力为1200吨的生活垃圾处理场,使垃圾无害化处理目标得到保证。同时,筹建餐厨废弃油脂综合处理厂和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等于85%。
      生态安全行动。实施5个生态功能区建设、危险废物处置等重点项目。继续推进百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建设,通过采取妥善收集、集中处理等措施,确保危险废物依法安全处置率达100%。
公众参与行动。提高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确保满意率大于等于85%。
     综合保障行动。通过实施14个重点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确保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推进节水工作,确保单位GDP用水量低于全国水平。
昆明创新制度护航“创模”
     近年来,昆明提出了环保“七优先”原则,围绕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等,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规定》、《关于设立滇池高原湿地保护区的决议》、《关于加强整治违法排污行为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行环境保护“一岗双责”责任制的实施意见》等107项环境保护的新法规、新制度,形成了一套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民共同参与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有了制度的保障,昆明市委、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全面实施以滇池流域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提速滇池治理。从全局性、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出发,按照环保优先、铁腕治污、科学治水、综合治理的思路,推进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在节能减排方面,昆明提高了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同时加大工艺技术装备的更新改造力度,加快淘汰不符合低碳发展理念、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技术和产能。加强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工程、中水回用工程等示范项目建设。健全节能减排约束机制,加快建立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完善全市污染源普查数据库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数据库,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统计体系。全面开展能源计量工作评估和能源审计,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监测体系。分行业制定节能减排的强制性指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监察执法行动,建立健全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对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企业一律实行限期治理、整改,对经过限期治理和整改仍未达标的,一律关闭。
同时,昆明还重拳出击,捍卫蓝天。在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和经济总量、机动车保有量增势强劲的情况下,启动实施了《昆明市确保环境空气质量达百分之百优良等级行动计划》,全面拉开整治行动。通过实施节能减排、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等大气重点排放源整治,“烟控区”覆盖率10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84.27%,对大气污染企业的污染源实施在线监控,建成14家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站,实施环保检测和标志管理,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在居民小区普及太阳能热水器,在新建道路两侧安装太阳能照明,在适宜场所安装风力发电,加大清洁能源推广使用,对城市公交逐步实施油改气,实施生态修复,严控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
重庆突出四大宣教重点
一是做深新闻宣传。深化创模宣传专栏、专题,重点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报、网站论坛等六大类平台开设固定形式、固定版面、固定时间(时段)的创模专栏、专题20余个,同时开设曝光台、回音壁等,跟踪报道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解决和环境质量改善情况。定期召开新闻发布(通报)会,组织新闻媒体对创模重点、难点工作、重大活动等进行报道。抓好重庆环保世纪行动系列采访活动、全市纪念“6·5”世界环境日、创模宣传“十进”系列、“网络媒体看重庆创模”、次级河流整治记者行集中回访、创模“八大工程”进展及指标达标情况等集中采访活动。
二是做亮社会宣传。广泛运用T型广告、站台广告、车身广告、电梯广告、社区广告、显示屏等丰富多样的宣传载体和平台宣传创模,营造创模户外宣传氛围。深入推进创模宣传“十进”活动,确保覆盖面达90%以上。以“6·5”世界环境日等为契机,组织开展以创模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创模攻坚,感动你我”典型人物评选、环保歌曲传唱、创模文艺作品巡演活动、创模公益广告比赛、“创模攻坚·你我同行”招贴画设计、创模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教育、工会、团委、妇联等要开展创模宣传活动。实施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工作。
三是做强全民环境教育。巩固环境教育普及,推广使用中小学环境教育地方教材,确保每学年达到12课时以上。深化“环保进党校”工作,将生态环保知识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常规培训和考试内容,将“环保进党校”纳入环保系统目标考核,把创模知识纳入环保从业人员培训内容。
四是做好公众参与。主城各区和承担创模牵头任务和重点工作的单位结合创模工作实际,广泛开展公开日、体验日等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参观创模工程、体验执法和座谈工作,并进一步征求意见和建议。另外,要求参与创模的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宣传重点,把握宣传节点;丰富宣传形式,搞好互动参与;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宣传效果;注重能力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聊城创模扎实有效
聊城市自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以来,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深入宣传发动,从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丰富和拓展了创建工作内涵,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聊城市委书记宋远方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是借贷而不是继承’的理念,发扬‘不畏困难、科学运筹、团结奋进、敢为人先’的精神,明确任务,分工负责,扎实推进,确保生态环境提升。”“创模,绝不是为了获得一块牌子、一份荣誉,更重要的是以创模为契机,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聊城市市长林峰海多次在会上强调。
健全创模机制,科学编制规划。
市长挂帅成立领导小组,创模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聊城市委、市政府把创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听取创模办公室的专题工作汇报,召开现场会解决环保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市人大坚持每年组织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组织检查创模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的进度和基层环保工作情况;市政府每年都认真向省政府和市人大报告环保工作情况;市政协经常组织政协委员进行视察,全面推进创模工作的开展。全市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政府统一组织协调,各县市区、经济开发区和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的创模工作机制。
聊城市政府委托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编制了《聊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总体规划》和10个《聊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专项规划》,多次召集有关专家召开专题会议讨论、修改。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了《聊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宣传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市政府专门印发了《聊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创模的目标任务。
为确保创模攻坚阶段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市委、市政府印发了《聊城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任务分工》,市政府与46个责任单位签订了创模责任书,将各项指标内容分解到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严格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将创模工作纳入了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了“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作为干部换届评价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市、县环保局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党委、政府提建议、当参谋,并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力推动了创模各项指标任务的全面落实。
加大资金投入,综合整治环境。
聊城市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把环境建设作为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战略手段,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切实发挥环境保护资金的使用效益,逐步拓宽环境保护投资渠道,城市环境保护投资逐年增加。
创模8年来,该市先后投入环保资金达170亿元,积极开展截污排污管网建设、配套污水收集系统建设、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聊城市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先后实施了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和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城区建成两座日处理规模5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经济开发区建成日处理规模3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按照“厂网并建、管网先行”的原则,对城区污水管网进行科学规划和分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4.99%。
实施了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逐年提高。加强对机动车尾气的治理,建设了简易工况法汽车尾气环保检测线,定期进行检测,严禁尾气排放不合格的机动车上路行驶。该市还高标准建设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和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工程。对各类噪声污染源进行严格管理,城市交通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也全部达到功能区标准。
深化宣传教育,营造创模氛围。
围绕创模中心任务,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实施了一大批环保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创模是一项群众性的社会活动,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聊城市通过层层发动、广泛宣传,让市民及时了解城市环境改善情况,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很多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创模8年来,全市共创建市级绿色学校116所,省级绿色学校40所,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创建了1个国家级“绿色社区”和14个省级“绿色社区”。
围绕创模中心任务,聊城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境宣传活动。在每年的“6·5”世界环境日前后,通过举办中小学生环保征文比赛、文艺演出和万人签名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普及环保知识,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
该市坚持创模与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相结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实施了一大批环保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东昌湖风景区内建设了占地1600亩的湖滨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对城区内的古运河、青年渠进行开发改造,建设了截污管道和沿岸绿化带,原来散发臭气的污水沟,变成了环境优美的风光带。重点加强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城市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为100%。
其创模工作特色如下:
构建科学有效的水环境保护体系,立体治水护万顷碧波。
聊城市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对全市所有河流实施全流域、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治理,以小局保大局,以辖区保流域,全市主要水体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水资源循环利用格局初步形成。
大力构建“治、用、保”水污染防治体系,即治污染,努力降低流域内污染负荷;用中水,最大限度地实现水资源的流域内循环;保生态,全面改善水质与生态环境。全市先后投入8000余万元,在63家重点废水排放企业、10家城市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污染源安装了自动在线监测设施,在主要河流建设了河流断面自动监测站,实现了对重点污染源、重点河流断面的实时监控。
全市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建成脱硫设施,大气治理换来天蓝风清。
聊城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二氧化硫减排工作委员会,重点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实行燃煤电厂脱硫保证金制度。全力抓好燃煤电厂脱硫工程的建设运行,采取定期调度、现场办公、缴纳保证金、帮包企业等措施,对高耗能、高污染、没有建设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予以关停。
该市制定实施了《秸秆禁烧工作方案》,建立了秸秆禁烧工作责任制,将秸秆禁烧工作任务层层落实,明确具体责任人。同时抓好非电力行业和居民生活区大气污染防治以及机动车尾气检测工作,强化环境执法督察,确保了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力推进扬尘治理,加大道路整修、清扫和冲洗力度,建筑工地要有高标准的围挡。
确保工业企业稳定达标排放,创新执法手段提升监管水平。
聊城市强化执法能力,创新执法手段,转变执法理念,确保工业企业稳定达标排放。  
不断探索环境监管的模式和方法,落实“防、管、控、服”措施,按照“防住新增污染源、管好现有污染源、严控排放标准、服务经济发展”的思路,强化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实现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良性互动。立足“防”,严把新建项目准入关,建立应急预防体系;强化“管”,提升环境监管水平,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和经常化,探索建立了“人机结合、以机为主、生物为辅”的“三位一体”环境监控模式;严格“控”,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控超标超总量排放;注重“服”,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探索建立各类长效机制,开展专项行动解决突出问题。
聊城市在抓好日常环境监管的同时,自2003年以来连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探索建立了领导参与机制、部门联合机制、情况通报机制和工作长效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企业,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
每次专项行动,都由市级领导带队,各县(市、区)也参照市里的做法,组织大规模、高规格的专项行动,有力地震慑了违法排污行为。制定和完善了由环保、发改、经信、监察、工商、安监、电管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沟通专项行动进展情况,部署专项行动工作任务。
聊城市及时向省环保厅和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通报环保专项行动开展情况,对在专项行动中查处的典型案例,及时向媒体通报,督促企业尽快整改到位。积极向金融部门通报,严把环境违法企业的信贷关口。定期向人民群众通报,借助人民群众的舆论和监督压力促进违法企业环保自律。探索长效机制,巩固专项行动成果。把重大环境信访案件纳入环保专项行动,实施重点督察。切实抓好对环保专项行动中检查发现的突出环境问题后督察工作,将其纳入日常环境监管范围。
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
聊城市委、市政府坚定“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坚持环保优先,促进科学发展,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了全市环境保护水平。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聊城市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坚持一手抓扶优,一手抓汰劣,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努力构建节约型、环保型产业体系。关停了阳谷景阳冈造纸厂等5条5万吨以下草浆生产线和东阿酒厂等6条5000吨以下酒精生产线。
聊城市积极推动清洁生产审核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自2006年以来,全市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按创模新要求积极推动全市清洁生产工作,应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92家重点企业已全部完成了审核工作,并顺利通过了省环保厅组织的审核评估验收,这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审核方案2700余项,节电1800万千瓦时/年;节水870万吨/年;减排废水650万吨/年;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温州实施环保六大工程
温州市启动“六城联创”工作以来,瓯海区紧紧围绕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各项指标,提出“节能减排、蓝天、碧水、安静、绿化、消纳”六大工程,积极推进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
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瓯海区通过开展全区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深化移膜革、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重点行业治理,限期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持续开展环保专项执法检查行动等有力措施,控制住了污染态势,进一步削减了污染物排放总量。他们加快电镀行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及重点规模企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化改造,2011年建成区域集中供热工程。
实施蓝天工程,切实改善空气质量。深入开展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源整治,切实抓好电镀等重点行业的废气专项整治。开展城市大气环境整治,有效防治建筑施工工地、道路、物料堆场和交通运输中的扬尘污染。深化餐饮业油烟污染整治,到2012年底前餐饮企业油烟净化装置配备率达到100%。到2013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保持在95%以上,主要污染物年均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实施碧水工程,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深入开展温瑞塘河综合整治,积极实施“漫步塘河”计划。加大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加快建设排污管网、污水提升泵站等设施,全面推进截污纳管工作。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2011年底前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更新设置工作。到2013年,辖区内水质达到相应水体环境功能要求,无劣Ⅴ类水,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到要求。全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
实施安静工程,着力建设宜居环境。建立完善娱乐业、餐饮业、建筑业等重点行业审批的环保准入和会商制度。强化禁鸣制度与限行制度,加强交通噪声管理。建立娱乐业噪声污染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加大对建筑工地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未经批准擅自夜间施工的违法行为。到2011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和交通噪声平均值稳定达标,分别达60分贝、70分贝。
全面实施绿化工程,构建绿色生态体系。狠抓城市绿化系统规划建设,积极创建“森林城镇”。以中心区、站前区为重点,切实做好“引景入城”工作,加快建设主题公园;以塘河沿线为重点,推进休闲景观和绿地建设,精心打造融生态、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塘河景观带;以瓯海大道、温瑞大道等城市主干道为重点,配套跟进绿化工程,建设交通干线绿色通道;以发展碳汇林业为重点,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到2013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
实施消纳工程,逐步强化设施保障。加快编制实施环保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完善城乡环卫设施建设。城市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继续保持90%以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污水管网改造,到2012年前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5个。至2013年,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
常州创模中的深层次变化
“还园于民、还绿于民”是常州坚持创模的核心工作。此外,还积极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绿色创建活动,持续打造绿色品牌。
管理上机制创新。市委、市政府按照环保监管全覆盖的要求,在监管范围上,覆盖了全市57个乡镇、街道,检查结果每月排名通报;在监管内容上,包括了建设项目管理、废水、废气排放、固废处置到排污口规范化情况等各个方面;在监管时段上,正常情况两天开展一次夜间抽查,特殊情况实施“夜夜查”,对重点问题实施24小时全天候检查;在监管方式上,采取水陆并进、飞行检查、交叉检查等多种手段。
另外,通过蓝天工程、清水工程、“督查河长”制度、铁腕治污措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污染防治和全面实施污染物总量减排等手段,围绕治水、治气、治废、治音、治村、治山,全市“六治”工程效果显著。
根本是调优结构。全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键是调优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了作用。
首先,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增强常州经济的活力。近年来,全市共关闭化工企业946家、印染企业78家、电镀企业4家,以及轧石、石灰企业130家。拆除高炉12台,淘汰炼铁和炼钢落后产能100万吨/年。拆除水泥机立窑、湿法窑生产线56条,淘汰水泥落后产能644万吨/年。关停燃煤火电机组15台(套),发电能力636.6兆瓦。推进128家重点污染企业搬迁入园,并通过搬迁提升企业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水平。
其次,发展现代服务业。常州制定了《关于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要实现三个“高于”,即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要高于GDP增速,服务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服务业引进外资增速要高于全市引进外资增速。同时,着力推进六大重点建设,即现代物流业和大市场建设、旅游业、商贸流通业、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业和科技与信息服务业。
三是打造新兴产业。该市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之路。
东莞创模全民动员
2006年以来,东莞市环境建设投入376亿元,其中有282亿元用于环境综合治理,占到总投入的75%。
吸引20多万环保志愿者。多年来,该市致力于自然生态保护。早在2002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文化新城、生态绿城”的发展目标,全面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2007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战略,并确立了建设宜居城市与和谐家园的具体定位。
但是,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比例达到1:4的独特城市人口结构,环境问题一直是东莞的一个隐痛。为此,市委、市政府确定了突出环境保护的社会性,把公众参与提升到增强国民意识的高度,鼓励、引导、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形成“教育一个市民、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环保宣传教育机制。
10多年来全市建成393所绿色学校,构建了普及学生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建立市级绿色社区评价体系,共有60个社区成为绿色社区,建立市级环境友好企业评价体系,激励企业努力推进节能减排,自觉遵守环保法规。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环保宣教工作在基层扎实推进。
在全市中小学校中,已经建立了300多个学校环保实践基地,组织成立了20多万人的环保志愿者队伍。目前全市许多市民已经形成了较强的环保意识,为东莞创造宜居城市和生态绿城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重奖公众举报环境违法。为提升生态文化水平,市政府将监督管理制度纳入了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中。奖举报制度、社会环境监督员制度和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出台显示出市委、市政府环保决策和管理的灵活性。
2007年,全面推进执法监察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监察分局,执法监察人员编制由25名增加到150名,监察分局下设六支环境监察大队,分片区履行环境执法监察职能。在监管技术上,先后投入近3000万元,建立监测化验室和自动监测网络。监测化验室达到国家二级站(东部)标准;建成的大气复合因子监测网络(7+1系统)国内领先,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日趋完善。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