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1年
2011年

他山之石2011年5月30日第10期

发布时间:2011-07-13  |  浏览: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外地经验做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学习先进城市创建文明城市的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归纳出如下经验做法。
一、青岛、大连、杭州文明城市共同特点
尊重城市历史,保持建筑文脉。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大连市、青岛市的沙俄和欧日式外来建筑文化和建筑形式曾在较长的时期内影响着城市的建筑形态,构成了大连、青岛各具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这两个城市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如火车站、别墅区)等都保留或彰显欧式、日式建筑的元素。古城杭州的江南建筑符号(青瓦、白墙、小桥)更是触目皆是。正是这些历史文化元素形成了这三个城市独有的城市风情,很好地解决了“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难题,让人印象深刻。
挖掘自然优势,突出山水特色。青岛、大连都有得天独厚的蓝天、碧海、青山和岛屿港湾。为充分发挥自然优势,两市都坚持不把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等技术指标作为唯一的规划审批依据;坚持建设项目与城市环境相融,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谐调一致,降低建筑物的覆盖率,把城市空间做大、做通透;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建造人文景观,保持固有的天然丽质,使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体现和谐之美;同时,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对城市的总体形象加以控制。杭州更是把西湖之美做到了极致。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市环境。这几个城市都按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建设,加强城市环境治理,使市民工作愉快,出行方便,住得舒适。如大连市提出“道路比建筑重要,广场比道路重要”,体现了让多数人受益的建设理念。青岛、大连的城市广场已形成了这两个城市的新景观,让更多的市民走出家门就进花园;青岛、大连都在市区建成了绵延数十公里的滨海观光大道及其串联的大纵深、厚宽度公园景区,人文景观布局和亲水风格各有创意,市民以此为骄傲,游客至此都赞不绝口。
创新体制机制,城市管理“润物细无声”。在这几个城市穿行,很少看到交警和城管,但整个城市井然有序。青岛市以科技奥运为契机,实现了城市的数字化管理,初步建立“沟通快捷、分工明确、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管机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大连市创新体制机制,把户外广告的审批权交由市创建办统一设置、管理,既增加了政府收益,又能管住管好;杭州市在全国率先运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将自行车纳入公共交通领域,既叫好又叫座,已成为古城杭州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成功塑造旅游城市品牌,旅游产品市场开发规范。这几个城市的旅游产品市场开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或多个旅游产品市场,集研究、展示、销售于一体。如杭州的丝绸博物馆、梅家坞龙井茶生产基地,青岛的海产品超市,大连的海产品工艺品制作销售中心等,都吸引大量观光客前来参观购物。
采取有效举措,“创城”活动惠及全市百姓。一座文明的城市,应该尊重民意,关注民生,时刻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文明城市,和谐社会,是一个城市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城市品牌;全民创建,全民受益,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美好。
二、惠州、东莞、常德、临沂四城经验
领导高度重视。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解决难点和热点问题,把创建工作作为“龙头工程”和“一把手工程”。都把创建作为提升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形象的抓手,提出“结果很重要,但过程更重要;过程产生结果,结果见证过程”。
创建理念先进。惠州响亮地提出:把创建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抓创建就是抓发展,就是抓和谐,就是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东莞把“全国文明城市”这个金字招牌,作为实现从“东莞制造”到“东莞创造”的助推器。
长效机制完善。四市无一例外都具备完善的创建机制,从组织领导机制、责任分解机制、全民动员机制、全社会投入机制、重点整治综合执法机制、督查考评机制到模拟测评查漏补缺机制等,做到全面达标、顶真碰硬、分厘必争。
硬件投入到位。四市不断加大创建投入力度,完善或新建文化场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做到测评体系中,必须得分的不失分,能加分的多得分。临沂5年多投入300亿元,整治城内沂河等六条水系,过去的“臭水沟”变成了城市风景线。东莞规划了25平方公里的广场,新建了国内一流的图书馆、音乐厅、科技厅等文化设施,号称国内一流“城市客厅”。
百姓得到实惠。常德下力气解决背街小巷路不平、灯不亮、水不通的问题。临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月都到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向百姓电话询问,开展模拟调查,问民所需,多办实事。东莞采取多元投入的方式对所有农贸市场实行“农改超”,市场内环境整洁、秩序良好。
创建氛围浓厚。四市为了提高百姓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利用一切载体和渠道,把创建宣传覆盖到每家每户每个人,除了抓好主流媒体的日常宣传外,广泛采用公益宣传、社会宣传、网络、声讯短信、宣传海报、广场活动等方式,展开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  
三、上海、深圳两市的具体做法
(一)齐抓共管,全力推进文明城市建设。上海和深圳市委、政府十分重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落实责任,全面推进,做到了认识到位、领导到位、宣传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督查到位。
1、目标明确具体,创建思路清晰。 进入新世纪后,上海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与《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相配套,提炼“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制订了《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提出了建“法治之城、健康之城、生态之城、诚信之城、学习之城、礼仪之城、友善之城”的“七建”目标,重新修订上海精神文明创建的评价体系,力求通过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文明程度、市民素质和整体形象。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运用经济特区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龙头作用,使该市的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值得注意的是,两市都重视发挥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在创建工作中的职能作用,通过其依法行使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权,为创建文明城市提供了可靠的法制保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宣传舆论先行,创建氛围浓厚。 宣传舆论工作对于整个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先导作用。上海和深圳采取各种手段,多种渠道、不同方式加大了宣传力度,让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们都在开展文明交通和文明公交的活动中,推出了一批形象生动、观点鲜明、指向明确的公益广告,在电视、电台节目的黄金时段和报刊的重要版面播放和刊登,在主要景观道路和路口、公共场所及社区小区进行宣传,把建设公共交通文明秩序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输到全体党员、干部、市民的头脑中,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3、活动丰富多彩,环境大为改善。近年来,结合交通文明宣传整治工作,上海在全市开展了“文明行路”专项活动,推进了城市交通畅通工程;由全体市民参与的“文明在我脚下”活动,提高了市民对交通规则的遵守率和交通文明的知晓度。浦东区开展“垃圾不落地,浦东更美丽”活动;杨浦区开展“蒲公英”活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推陈出新,城市环境面貌日新月异。
4、工作求真务实, 措施切实可行。上海在文明建设中做到“四抓”:一抓管理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生态文明为基本点,打牢创建工作的根基;二抓理论素养为至高点,培养市民的文明素质;三抓文明单位、文明市民、文明街道和文明社区建设为立足点,实施“细胞”工程;四抓开发区、外资企业和新经济组织为拓展点,形成相同的价值观,稳步推进文明创建工作。
(二)竭诚奉献,市民巡访团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文明使者。上海市精神文明巡访团在创建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1997 年,由上海市静安区政协委员、民进党人士杨存义率先发起组建静安区市民巡访团,巡访团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对该区城市管理起好监督和建言作用。后来,为了适应上海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需要,在上海市文明办的领导下,于2002年2月21日 正式成立上海市精神文明市民巡访团,杨存义先生成为上海市民巡访团第一任团长,黄菊同志任上海市委书记时在春节期间还专门到杨先生家中慰问拜年。现在,上海市及其所辖 19个区(县)、103个街道办事处(镇)都相继成立了市民巡访团,市民巡访团的影响扩大到全国各地,其工作成就受到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好评。
1、市民巡访团的基本情况。从组织性质上看,上海市民巡访团是市民自发组织的一个志愿团队,是市民代表组成的公益性群众组织,奉行“自愿、业余、参与、推进”原则,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从工作职责上看,上海市民巡访团在本市文明办的领导下工作,主要开展对上海城市管理、精神文明创建的巡访、调研、宣传、监督活动。从工作方式上看,通过“听、访、看”为主,拍摄照片、DV及对交通路口进行测评,对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明查暗访,定期不定期开展巡访活动,了解、收集精神文明创建中有关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和提出整改意见。从反馈形式上看,市民巡访团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提供给交警部门,并交到文明办,由文明办传送到各区委、区政府,并在指定报刊或电视专题节目上公布测评结果。巡访团只有反映权,没有执法权。从工作效能上看,上海市民巡访团成立这几年来,通过明查暗访,反映社情民意,向市有关部门递送照片、影像材料近万份,提交建议几千条,其中 80% 被采纳,他们的交叉检查测评结果成为各区改进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2 、市民巡访团的主要经验是:第一,巡访员素质普遍较高。巡访员由有奉献意识的各界人士、知名学者和离退休老同志组成,有较高的文明素质、较大的凝聚力和广泛的代表性,他们从群众中产生,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反馈面广,“讲真话、办实事”,坦诚对人,全身心地投入巡访工作中,成为“第三只眼睛”,是市民的代表、政府的镜子,在宣传的基础上去沟通,可以减少群众的对立情绪,有利于缓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第二,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较好形式。市民巡访团被称为“布衣钦差”,在群众中的威望很高,影响力很大,他们参与到文明城市、文明城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示范标志区等各项文明创建活动中,和群众利益结合,以群众为主体,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不仅就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查找原因、反映民意、建言献策,而且经常发掘职能部门的亮点、优点,传播先进典型和事迹,成为市民与政府间沟通的桥梁,起到了用群众教育群众的良好效果。第三,抓典型、抓常态。在人口众多、杂乱且难以制约公共场所和交通路口秩序的情况下,仅靠职能部门和专业队伍的管理难以解决城市交通中的复杂问题,由市民巡访团明察暗访,收集和曝光外籍人员、白领人士的典型事例给市民作警示,收到很好的效果。第四,巡访实践中形成巡访员十项工作要领。牢记一个宗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执行两项任务:巡访文明创建,反映社情民意;充当三只鸟:啄木鸟、报春鸟、布谷鸟;记住四句话:走过路过不要放过,听到看到抓准记牢、嘴勤笔勤及时反馈、你讲我讲交流提高;不忘记五个关键词:“责任”、“立德”、“坦诚”、“勤勉”、“至善”;当好六大员:巡访员、调研员、宣传员、信息员、监督员、示范员;聚焦上海城市“七建”目标;践行“八荣八耻”荣辱观;投入“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 九字实践活动;做到十要十不要:要尽职不越位、要促进不添乱、要务实不弄虚、要公正不偏袒、要谦虚不傲慢、要谨慎不草率、要守法不违纪、要补台不拆台、要奉献不图报、要拓展不停步。
(三)同心协力,彰显市民创建文明城市主体意识。上海市深刻认识到,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在于人。因此,他们在工作中把文明城市创建和市民切身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挖掘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动员千百万人民群众自发、自觉投身于城市文明创建之中。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得到增强,责任感、认同感、归宿感得到展示,城市文明程度大幅提高。
1、积极推进志愿者服务工作。上海成立了与精神文明办公室关系密切的志愿者协会,协会注册为社会团体法人,现有各类志愿者 100 多万人。加强志愿者服务的项目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推进志愿服务工作走上社会化、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
2、加强社区学校建设和管理。上海组建了东方社区学校服务指导中心,社区学校以社区为平台,面向社区全体公民,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和文化、体育、科技活动,倡导终身学习、快乐学习。社区文化中心和社区学校的建设顺应了广大居民群众上学的愿望。上海浦东区建设了高水平的市民中心,在里面开办了市民培训班,集办事、咨询、文化、教育为一体,为市民提供了一条龙服务,使市民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体现。
3、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通文明实践活动。全市 55 万人次志愿者在19个区(县) 500 余个交通文明创建路口和60个重点监测路口开展交通执法整治和宣传教育活动,3000 多家市、区两级文明单位参与了500个创建文明路口的长期志愿服务活动。外国留学生、劳模、外来务工人员也参与志愿者活动。广大市民以主人翁的面貌积极参与交通文明的宣传活动和交通文明志愿者服务,充分展示了上海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
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苏州模式 ”
文明提升计划分解成44项任务。文明素质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苏州人很擅长“虚事实做”。一本厚厚的《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被细化为城市精神塑造、文明素养培育、发展能力提升、未成年人教育推进、新苏州人融合、优美环境育人、先进文化服务、文明创建示范、社会诚信建设、城乡文明一体化10大工程44项任务,每一项任务都有实实在在的措施。
优美环境育人方面,健全市、区城管执法的日常巡查、动态监控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查处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行为;社区居委会强化自治职能,建立和完善社区居民公约,重点规范小区环境保洁、车辆停放等日常管理;在城市各出入口和重要区域设立大型公益广告,市区公益广告总量大于广告总量的12%,重要地段大于20%。
新苏州人融合方面,出台多项政策,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和外来人口就业、创业环境,加强他们居住地的人性化管理和人情化服务。特别是政府让利建成了1.2万多处质量较好、租金较低、配套设施较齐全的外来人员集宿区,吸引了180余万人入住,给了新苏州人更多的荣誉感、责任感与归属感,深获百姓好评。
全民参与“八个一”系列活动。苏州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实施后,巧妙地设置各种活动载体,吸引了在苏州生活、学习、工作的新老苏州人广泛参与,让他们成为实施行动计划的主体。苏州的“八个一”系列活动,几乎每个苏州人都耳熟能详。何为“八个一”?
——每天组织一百名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发动党员干部、学生、志愿者等,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农民工、残疾人,治安协勤、市容维护、文明社区创建等服务活动,营造“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社会氛围。
——每周宣传一次好人好事。发动群众推荐评议身边的好人好事,组织新闻媒体开展“文明之旅——寻访身边道德模范”行动,进行巡回宣讲、网上宣讲、群众投票、互动交流等,放大先进模范人物社会影响和示范效应。
——每周开展一次广场文化活动。发动机关、学校、社区等业余文艺团队,在城区公共场所,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经典诵读、激情广场、群众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每周开展一次文明交通宣传活动。运用新闻宣传、公益广告、手机短信、广场演出等多种形式,在市区主要路口路段、公交站台、出租站点设置文明交通劝导岗,宣传文明乘车、文明驾车等规范。
——每周组织“五老”开展一次网吧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由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的“五老”网吧监督员队伍优势,对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实名登记制度等开展监督。
——每周组织一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进社区活动。依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以及城市社区、学校心理咨询室等阵地,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活动。
——每月解决一批突出问题。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主攻方向,通过市长信箱、市民巡访、听证会等渠道,明确解决时限,落实解决措施,通报解决结果。
——每个阶段推出一批创建工作创新案例。围绕讲文明树新风,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志愿服务等重点,推出一批有影响的好经验好做法。
“邻里中心”根治小摊小贩弊端。很多到过苏州的人,都惊羡苏州城市的整洁。对于小摊小贩乱摆问题,不少城市都有集中整治——回潮——再集中整治——再回潮的经历,然而苏州工业园区城管局一领导却表示:“目前很少需要集中整治。”
他凭啥自信?苏州的法宝就是建立先进的城管机制。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成功的“邻里中心”模式。苏州工业园将超市、银行、邮政所、餐饮店、洗衣房、美容美发店、药店、文化用品店、维修店等,统统收纳进了“邻里中心”。
摈弃了沿街为市的粗放型商业形态的弊端,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区内的零散商铺,“邻里中心”采取公司化集约经营的模式,对社区服务需求进行整体测评和规划,进行“大社区、大组团”式建设,商户们租赁大楼里的门店,从日用品销售到订购车船飞机票等,为附近社区的居民提供生活服务。
小商小贩为何不乱摆摊?因为他们有了好去处。历经多年探索,“邻里中心”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玩”,充分满足市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邻里中心”的模式,如今已被成功复制到不少城市。
以人为本,细处着手,常抓不懈,使苏州文明城市创建过程成为全民参与——提高——受益的过程。当文明城市创建的主线,围绕着“人”的需求去做,必然创造出一个持久的文明城市。
五、青岛创城中的品牌战略
青岛被誉为是一座品牌之城。这里荟萃着海尔、海信、双星、澳柯玛、青岛港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品牌总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青岛将品牌视为一座城市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发展的标志,视为展示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名片”。
城市品牌造就品牌城市,品牌城市衍生新的城市品牌。青岛在全国率先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名牌战略,文明交通“三让”、“创服务名牌、树青岛形象”等一批先进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金牌工人许振超、“感动中国”人物“微尘”、全国见义勇为好司机凌建华……一批先进典型叫响全国。
环境品牌,打造全国最洁净城市。以往摆放在路边的绿垃圾箱,现在被地埋式垃圾桶或美观的新桶取代,这是青岛打造“全国最洁净城市”,消除绿皮垃圾桶“视觉污染”的举措之一。在青岛燕儿岛路上的垃圾桶外观与周边围墙融为一体,只有看到上面的垃圾桶标志,才知道这里是垃圾桶的藏身地。
青岛市提出打造“全国最洁净城市”,从去年起建立了“每天检查、每周巡查、公开曝光、考核评比”四项制度。由分管副市长和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带队,从周一到周五对环境卫生、市容秩序、企业排污、工地扬尘等十大方面突出问题每天一查,及时将发现的问题转交相关责任区、市和单位,督促整改。“四项制度”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公开透明,自运行以来效果良好。
青岛市还将各区每月检查结果和整改情况纳入全年绩效考核,同时实行“以奖代补”,做的好的多得,做不好的少得甚至不得。“各区在评比中被扣分就相当于扣补助费用,一分等于600元,在3月份的检查中,有个区被扣300多分,将近20万元,占这个区每月应得补助的1/3。”
服务品牌,让市民感受真诚的优质服务。文明品牌在青岛服务行业随处可见:12319市政公用服务热线、交运集团“情满旅途”、出租车“红丝带”品牌……市民在文明创建中感受到了真诚的优质服务。市统计局“市情信达”、市档案局“文档服务连心桥”、市侨办“凝侨兴市”等政务服务品牌也诠释了服务新理念。
近年来,青岛市在全市各行各业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了“创服务名牌、树青岛形象”活动,每年组织评选“青岛市服务品牌”,涌现出一大批水平高、特色鲜明的服务品牌,对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促进全市各行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盘点,青岛市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明城市建设活动亮点足有30多个,每个亮点都有着感人的故事。
交通品牌,让老品牌焕发新光彩。车让人,让出一分文明;人让车,让出一分安全;车让车,让出一分秩序——全国推广的文明交通“三让”活动就是从青岛起步的。“岛城飞扬红飘带”是2006年在青岛交通行业出现、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的另一项重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今,青岛人并没有止步于已有的成绩,而是为这两大文明交通品牌赋予了新的内涵,使其散发了新光彩。
从去年1月至今,累计有5万余名志愿者身披交通志愿者绶带、手拿小旗,在路口执勤,对行人乱穿马路、乱闯红灯,车辆乱停乱放、争道抢行等行为进行教育劝诫。市民张思杰说,在“三让”活动中,青岛市民切身得到了益处,因此更加积极投身其中,在畅通安全交通环境的同时,也展示青岛市民的文明素养,彰显着一种文明礼让的社会风气,提升青岛的城市形象。
六、威海创城中的环境行动
威海始终以高标准、高规格、高要求进行城市及社会各项活动的管理,保证深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模式,以“创城”为契机,实现政务环境、城市环境、民生建设各项工作的持续改善,打造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
社会环境更加和谐高效。通过组织市直部门与贫困村“结对帮扶”、机关干部与贫困户“结穷亲”、开展行风热线、党报热线等专题栏目、领导分包和企业特派员制度,严格执行“禁酒令”等纪律规定、在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上实行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这些活动都突出了威海市良好的政风、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与优化公开的政务环境。在做好当前工作的基础上,威海市政府进一步突出机制建设,促进创建工作的常态化,健全长效的工作机制,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深化“创城”工作、努力形成领导有力、管理有序、状态良好的长效工作机制。
与此同时,威海努力打造推进科学发展的治安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在治安环境建设方面,威海市强化治安基层基础工作、加强社会管理、加强对流动人口、闲散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等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在预防和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曾被授予“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在法治建设方面重点推进普法宣传、服务、援助工作,进一步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市场环境建设方面积极建立引用征信、信用评价、信用自律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网和企业信用数据库,构建起全方位的市场主体监督网络,形成良好的市场导向,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
城市环境更加整洁。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该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行动,着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全力破解制约环境改善的瓶颈问题。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规范整治“五小行业”实施意见、加强市区河道管理的通知等30多个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该市环保局制作的大型环保音乐情景剧《地球大乐园》渐渐走进社区;99个省、市级绿色社区,126所绿色学校在全市建立起来;近千人的环保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多次主题实践活动……威海市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建立起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
民生建设更加健全。自2009年以来,威海市区累计投资1.67亿元,完成14条新建道路和22条道路大修改造,47.38万平方米的城市破损、低洼路面和缺损路边石、道板、井盖得到了整修;市区13条河道得到生态化治理;新增绿化面积达到416万平方米;增设“电子信息屏”、“信息发布栏”等便民告示牌;改造旧城区面积达到597.4万平方米,受益人口达到5.3万人……
在抓好物质建设的同时,威海也注重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创城”过程中,努力打造让群众共享更多文明成果的人文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重要纪念日,开展“我们的节日”、“全民读书”、“经典诵读”等集中性学习宣传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群众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当中去。
在此次“创城”过程中,市民们组成各种志愿者队伍——自愿担任交通督导员、轮流担任创建文明城市卫生监督员、环保宣传员等等……威海商业银行副书记、文明创城义务讲解员王新志说:“威海只要每个人为创城贡献0.0002分,那么威海全体居民就能为‘创城’交上140分的答卷!”
七、厦门创城中的五个抓手
(一)、抓认识,坚持“主官主责”。创建文明城市就像是一场激烈的接力赛,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为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个城市的最高荣誉,成了厦门的“金色名片”。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意见》,对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同时,把新一轮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融入到该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市委、市政府一直强调“创建文明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明确提出“举全市之力,志在必得,再创辉煌”的创建目标,掀起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高潮。为保障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厦门市还坚持领导挂帅机制,做到“主官主责”。市委书记担任市文明委主任,市长任第一副主任,市委副书记和常委宣传部长分管全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文明办主任由宣传部副部长兼任。各级党政“一把手”靠前指挥。逐级建立了问责追究制度。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创建效果被作为考核、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这些措施使得创建工作真正做到领导负责、落实到人、责任到位。
(二)、抓点评,巩固创建成果。厦门市按照“创建不停、点评不止”的要求,坚持点评会制度。市文明创建指挥部办公室将明察暗访过程拍下的不文明行为、卫生死角的照片一一展示,并加以“刺刀见红”式的点评。与会的是各条条块块的责任人,被点到的都坐不住了。这是文明点评会的经典画面。点评会分两步进行。一是突击检查,现场点评;二是将“偷拍”录像在会上曝光,公开点评。新一轮创建文明城市以来,厦门开了8次点评会,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点评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种刀刀直指软肋的点评,是厦门市文明创建的“独门武器”,在全国独树一帜。由于不留情面、直击要害,对存在问题的区、街和单位触动很大。点评会不仅在市里开,而且开到各区。市里每季度开一次点评会,各区也一个月至少开一次,硬碰硬地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有效地巩固了创建的成果。
(三)、抓投入,造福人民群众。厦门市坚持把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作为造福人民群众的过程,立足于群众的需要,做好就业服务、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社会保障、平安稳定等为民办实事工作,着力破解住房难、交通难、看病难、就学难等“四难”,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受益。针对“出行难”,近三年总投入150多亿元,全面实施交通改善工程。针对“住房难”,投资100多亿,规划建设20个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共约4.5万套住房,在全国率先推出社会保障性住房政策,把占城镇人口40%的低中收入人群纳入住房保障的范围。针对“就学难”,投入6.27亿元,新建、扩建、改建40多所公办学校,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针对“就医难”,实施“医疗重组计划”,让大医院的医疗资源直接进入社区,逐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在全国率先实施覆盖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的城乡一体化全民医保。针对“就业难”,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仅2008 年就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7769多人,转移1.97万人,新增就业 20.97万人。另外,市文明办每年有专项经费500余万元,开展大的活动还有其他经费。
(四)、抓宣传,激发参与热情。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大众传媒和基层宣传阵地,进一步加大文明城市宣传力度。开展了“文明创建永不止步” 全市大讨论,在主要媒体开辟了“文明人建文明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专栏20多个,长年坚持不懈地宣传;制作了“八荣八耻”动漫宣传片、“文明城市、和谐厦门”电视专题片、“文明城市文明有我”、“爱让厦门更和谐”系列公益广告片等在电视台反复播放,厦门电视台“公民道德论坛”、厦门电台“走进文明城市”三年来共播出300多期。广泛开展“讲道德做好人”活动,在各行各业、各类人群中评选表彰“文明市民标兵”、“十大感动人物”、“十佳敬老模范家庭”、“十大好邻居”、“十佳来厦务工人员”、“文明驾驶员”、“文明乘客”等先进典型,为市民树立学习榜样。
(五)、抓品牌,推进文明创建。几年的持续创建,厦门的文明创建已形成了一系列“文明品牌”——情暖空巢的“平安铃”、扶贫济困的“爱心”品牌、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心”品牌、非公企业的“诚心”品牌、外来员工的 “暖心”品牌。品牌活动,成为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的有效载体。
围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广泛开展“比贡献、比技能、比守法、比诚信”教育活动,创建学习型企业,拓展了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创建新领域。坚持人性化管理、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原则,善待来厦务工人员,建立来厦务工人员培训中心、文明学校,“入市”教育探索进城务工人员教育新路子。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