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1年
2011年

他山之石2011年9月26日第17、18期

发布时间:2011-11-30  |  浏览:
各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做法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产业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当前,各地政府纷纷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的培育、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几个方面,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为文化企业搭建了投资融资、展示交易、信息交流、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
江苏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启示
江苏省以新理念为引导,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创意设计为驱动,以品牌竞争力为核心,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内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为各地推进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2009年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65多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3.1%;全省文化产业规划立项621个、投资3400亿元,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和重大项目7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10万人;四家文化企业入选全国30强,两家文化企业资产超百亿,文化产业已逐渐从“试验田”转变为“丰收田”。面向未来,他们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使文化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大幅度扩展到6%,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9年,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对外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937.8万美元,首次实现了贸易顺差并开始“赚”取外汇。近三年,江苏的文化产业始终保持30%的高速增长。
1、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是转变发展观念
文化发展观念决定着文化发展的高度,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是观念的转变。只有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摒除文化发展的思维障碍和体制瓶颈,接轨国际文化产业生产和流通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的多元嫁接和广泛融合,才能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逻辑。
2、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决定着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单纯依赖投资拉动和传统文化资源初级开发的发展方式已无法将文化产业推向更高层次,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为文化产业提供无限发展空间。科技创新能有效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高新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传播、销售等环节中的应用,将有利于降低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尤其是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和扩散,将带来更多的新业态。数字出版、互动电视、文化物联网不仅是产业功能的拓展,更是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
3、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是塑造龙头企业
以大型文化企业、文化集团为龙头,以大项目带动资源整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小而散的文化企业只能分散已有的文化资源,造成恶性竞争。文化产业在未来发展中除了做加法,也要学会做乘法。通过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凝聚核心优势,做强做大一批文化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强有力的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的重要方式。
4、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是满足文化需求
科技与创意的应用是为了创造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内需拉动的道路,通过不断扩大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来拉动文化产业的成长。把好百姓喜好的脉,把好市场供求的脉,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多彩的文化内容、多样的文化形式和便捷的文化消费是产业发展的“必修课”。这就需要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不断创造出内容和形式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而形成新的文化消费高潮,让文化产品成为包容性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岛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2010年青岛文化产业增加值达436.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7%,文化产业已成为该市新的支柱性产业。
青岛将文化产业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规划指导、政策支持、专项资金扶持、提供公共服务等办法,为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几年,青岛相继出台了《青岛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以及《青岛市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形成了财政、税收等较为完善的文化政策体系。以专项资金的设立为例,从2008年起,该市每年都设立5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持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截至2010年,该市共有文化产业单位4900余个,文化产业个体经营户7291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4%。其中本市重点培育的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文化企业就达 87家,形成了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好、综合实力强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目前该市已经形成了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青岛出版集团、青岛新闻传播网络有限公司、青岛新华书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2强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其中2009年正式改制的青岛出版集团,在2010年实现全年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双双超过18亿元,在全国出版社中综合实力跃居第19位,在全国副省级出版社中排名第一。
随着社会资本的大量进入和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强,许多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建设和投入使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以建设品牌文化产业基地(园区)为重点,目前青岛已经建设了青岛动漫创意产业基地、创意100产业园、达尼画家村、1919创意园等26个文化产业基地园区。与此同时,华强高科技主题公园、海上嘉年华、凤凰岛影视创意城、“城市记忆”老村巷等20个总投资额512.84亿元的文化产业大项目成为推动青岛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济南400亿打造重点文化产业园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这些文化底蕴需要合适的载体来展现,而文化产业园区就是这样的载体。目前,全市正在规划建设和提升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有49个,投资额400多亿元人民币。
济南将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实施分类指导,形成东部以创意产业为主、南部以文化旅游为主、西部以文化艺术为主、北部以民俗文化为主、中心城区各种文化业态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结合实际情况,下一步济南将重点通过四种方式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首先,根据济南的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一批新园区。如银座天成(啤酒厂)文化创意产业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山大路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百年商埠风情园区、龙山黑陶文化产业园等。
通过对现有园区提升,优化升级一批园区。如英雄山文化市场、齐鲁七贤文化城等。
同时,鼓励企业自主创办一批园区。如黄台文化城、世纪金榜文化产业园、山东新华传媒产业园、齐鲁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区等园区基地。
另外,依托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一批园区,如恒隆广场、华强广场、万达广场(万象城)等。
潍坊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
近几年,潍坊市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大批文化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潍坊市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市县同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产业发展持续加快。但是,由于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每年仍有大量的设计、作品、构思等创意因为得不到资本支持而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08年8月,该市300多家文化企业与潍坊银行成立文化企业联合会,文化企业授信额度达到了50多亿元。2009年4月,该市组建国有文化资产经营公司,整合各类国有文化资源,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的运营、管理和监督,搭建扩张融资平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今年4月,该市按照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由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公司与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对接,成立了潍坊文化产权交易所。这是全省乃至全国唯一一家在地级城市设立的综合性的文化产权交易场所,集文化产权交易、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文化企业孵化等服务功能于一体,可有效推动文化产品交易、文化企业改制、资产重组、融资并购、创意成果转化,为潍坊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打通了绿色通道。
作为首个签约项目的茅台艺术酒投资,进场交易协议7月5日签署,总规模为2000万元,这是潍坊文交所挂牌以来的第一单业务。由中信信托和深圳杏石投资联合创设的第一期“中信文道——金鼎中国书画艺术品基金”,发行总规模为4000万元,也将借助潍坊文交所艺术品交易平台进场交易。近期将有1.5亿元的中信信托基金,在潍坊文交所见证交易。
良好的融资环境催生带动了市场文化主体发展。中仁文化产业集团与潍坊银行、潍坊博物馆联合研发“艺术品质押融资”新产品,成为签约深圳文交所的首家艺术品交易商。该集团在深圳设立的杏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10年募集发行了“杏石盛鼎”等5支艺术品投资基金,总规模达到1亿元。从2008年开始举办的中国(潍坊)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成为该市文化展示交流与合作发展的平台,到目前已举办4届,交易额达到13.6亿元,融资130多亿元。截至目前,潍坊市文化企业已接近4000家,资本总额达到400多亿元。
今年上半年,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4.8亿元,占GDP比重为3.5%;文化产品出口1230万美元,同比增长27.9%。
威海出台扶持政策促文化产业振兴
1、逐步加大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投入。设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初始规模为1000万元,以后随经济发展逐步扩大规模,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有条件的市、区也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2、对经认定的省、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在园区(基地)建成起3年内,按规定给予行政规费减免。对新创办文化企业,根据企业税收缴纳和同级财力情况,给予重点扶持。
3、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领域内,依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和《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362号)的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符合规定条件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4、鼓励社会捐赠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纳税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国家规定范围内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5、放宽企业名称核准条件。积极支持文化企业使用冠省、市行政区划和免冠行政区划企业名称;转制后的企业名称,可使用原单位名称(去掉主管部门);允许文化企业名称体现行业特点,使用表明其文化产业内容和经营方式的各类新兴行业用语;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名称中使用“文化产业”、“文化发展”、“文化开发”、“文化交流”、“演出联盟”、“演出在线”、“旅游开发”、“旅游产业”、“体育产业”、“文化传播”一类字词;注册资本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文化改制企业可在企业名称中不使用字号;允许文化企业在牌匾中将企业名称简化使用;允许连锁企业使用总部字号。
6、放宽注册资本限额。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一般性文化公司注册资本可降低到3万元人民币。
7、支持用活企业资本。支持企业以公司股权进行投资;支持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非货币资产出资比例最高可达70%。支持、引导文化企业组建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融资。
8、放宽企业集团设立条件。组建文化企业集团,控股子公司由5个放宽至3个,核心企业注册资本放宽至1000万元,母子公司合计注册资本放宽至2000万元。
9、支持企业连锁经营。允许具有3个以上连锁经营门店的企业在名称中使用“连锁”字样;连锁经营企业统一配送经营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需前置审批的,可由总部统一向行政管理部门申办,连锁门店持加盖总部印章的批准文件复印件申办营业执照;旅游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可持所属企业经营许可证办理设立登记。
10、放宽经营范围。按照统一的登记条件、程序和要求,为文化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准入环境。凡允许本地企业经营的文化产业项目,都允许外地企业经营;凡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未禁止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经营的文化产业项目,都允许经营;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未设定,一些部门和地方自行设立的文化企业登记前置审批许可项目,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律不予执行;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未列明的经营项目,可根据企业申请,灵活核定能体现其行业和服务特点的经营范围。申请从事服务文化产业外包业务的企业,其经营范围可使用“以服务文化产业外包方式从事”字样登记。
11、把文化产业发展用地纳入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文化产业发展优先安排计划用地指标。
12、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对原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作为原单位资产不再进行处置审批;对原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根据具体情况,经批准可分别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处置。
13、对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可利用的传统四合院区域、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兴办文化产业的,可暂时不变更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
14、凡列入省、市制定的优先发展产业目录且用地集约的文化产业项目,其土地出让底价在不低于该项目土地取得费、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的相关费用之和的前提下,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
15、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制、民营等形式,兴办影视制作、放映、演艺、娱乐、发行、广告、会展、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并享有同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
16、支持文化企业用市场运作方式筹措发展资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中长期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债券。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将拟上市文化企业纳入全市上市企业资源后备库,享受“威海市企业上市专项扶持资金”等政策扶持。
17、鼓励高等院校与文化企业创设人才培养、研发等基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培训,大力培养引进高级管理、经纪、创新创业人才。引导、支持高等院校开展文化产业研究,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完善文化产业职业技能培训,支持职业院校与文化企业创设人才培养、教育培训、项目策划等基地,着力培养实用性、复合型技术人才。
18、大力培养文化产业管理、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代理、文化产业经营和文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人才。建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完善人才选拔、聘用、激励机制。逐步推行人事代理制度和文化人才网络化管理。积极试行文化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年薪制和股票期权制。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有计划地选派公务员、文化产业科研人员和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学习,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熟悉文化产业特殊属性、擅长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领军人才。
长沙文化产业总产出五年增两倍
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948.73亿元,比上年增长24.5%,为2005年的3.1倍,“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0%,2010年达到453.84亿元。长沙按照建设文化强省战略部署率先建设文化强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总体规模持续扩大,领先优势日益巩固,经济社会贡献率逐年提高,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产业的崛起和成熟,是长沙文化强市的一个缩影。科学规划与引导为长沙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近年来,长沙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长沙市两型社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方案及五年行动计划》、《“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长沙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了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多部门共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建立了项目联点帮扶制度,设立了每年2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各区县(市)配套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在500万元以上。
2010年6月,长沙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的若干意见》,提出“把长沙建设成为具有深刻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域特色、高度创新精神和广泛国际影响的国际文化名城”,《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战略纲要》、《长沙“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等也相继编制出台,用国际视野找准了“文化强市”的新定位,明确了“文化强市”的重点任务:提升文化形象,充分展示长沙的湖湘特色、湖湘灵魂和湖湘风情;提升文化品位,围绕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生态文化、娱乐文化、休闲文化和民间文化打造载体;提升文化实力,实现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品牌的充分整合;提升文化影响,下好“走出去”和“引进来”一盘棋。
西安“曲江模式”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品牌+旅游景点+城市运营”的“曲江模式”成为西安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代名词。“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被明确定为西安市五大主导产业之一。2009年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51.02亿元,占GDP比重5.54%,文化产业增速连续三年达到20%以上。
曲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寇艳玲说,我们重新定位,舍弃旅游度假,改打文化牌,给旅游项目赋予文化内涵。几年来新区陆续投资230个亿修复打造了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寒窑遗址公园等旅游文化品牌,唐文化浓郁的大曲江文化景区初具规模。
鲜明的定位和深入的挖掘为曲江新区带来丰厚的回报。2010年,曲江景区共接待市民游客3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76亿元。
当各地城市发展仍以GDP论英雄的时候,曲江新区率先提出GCP的概念(GCP:Gross Culture Product),即文化生产总值,包含三方面评价体系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贡献、公益文化活动的价值贡献、文化产业的价值贡献。
投资5个亿建设大雁塔北广场,免费开放。虽然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但每天至少有上万人在此休闲,假如每人收50元门票,每天1万名游客,门票收入50万,一年1.8亿元。那么从2003年到现在,其贡献的经济价值至少达12亿。更为重要的是,这块土地属于西安市民、中外游客。8年来,曲江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实需要,明确了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并走出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共建共荣的发展道路。
西安市副市长、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段先念坦言:“市委市政府很英明,不给曲江下GDP指标,不拿传统的东西要求曲江,曲江因此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不断上涨的地价曾让曲江模式被广泛诟病为“文化搭台,房地产唱戏”。然而经过初期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空间营造后,曲江新区成为一块吸引产业聚集的投资高地,而曲江新区管委会也把发展的目光转向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文化搭台,文化唱戏成为主旋律,GCP当中的文化产业价值贡献正逐步体现。
自2007年以来,曲江新区每年设立2亿元用于扶持文化企业、文化项目、会展、影视、文化场馆建设等专项扶持资金,扶持形式包括资助、补贴、奖励、税收返还等。
2010年12月1日经曲江新区主任办公会终审,曲江新区确定了5大类63个项目为2010年度第二批“曲江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的扶持项目,扶持金额达1亿元。自申报通知下发后,曲江新区共计收到150家文化企业申报项目203个,申报金额总计达7亿元。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企业,获批国家、省、市文化产业主管部门的重点文化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的重点文化项目,数字文化产业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得到优先扶持。
事实上,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的发放,只是近年来曲江新区全面构建文化产业立体发展服务平台的一个缩影。针对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曲江新区推出了“资金扶持+贷款担保+风险投资+财税补贴+房屋补贴”等五大举措,如曲江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每年进行10亿元的风险投资,曲江文化产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每年提供25亿元的贷款担保,从而打造全国最佳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平台。
2010年末,西安曲江新区及辐射区建成开放的博物馆及文化场馆总数已达23家。博物馆群共接待中外游客和市民近58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约1600万元。
同年末,曲江新区共有文化企业单位904家,其中中小文化企业达383家,涵盖了文化产业九大门类。
文化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曲江新区内住宿、餐饮、交通、商贸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去年,住宿餐饮全年营业收入5.5亿元,较上年增加41%,商贸、地产等销售额达160亿元,较上年增长120%。2010年西安曲江新区实现文化产业综合增加值75.9亿元。
“用城市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收益反哺文化产业,通过资金扶持,曲江新区将进一步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文化推手,成为西安乃至陕西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主力军。”该市副市长、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段先念说。
河北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河北省出台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采取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是指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能够引导、带动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提升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的专项资金。具体支持范围包括: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区块、文化产业示范企业建设或改造;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文化企业技术改造与升级;影视、文学艺术、动漫、数字内容等重大文化产品生产;地方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文化产品或服务出口;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宣传推介活动等。
河北省规定,对于具有较好经济、社会效益,已通过市场运作方式筹措资金,且投资总额超过1000万元的基建、技术改造、文化产品生产、文化资源开发等项目,采取银行贷款贴息方式支持。贴息比例视项目情况分别确定:社会效益和带动作用较大的按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100%补贴,次之的按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50%补贴。投资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相关文化项目,以及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宣传推介活动,在自筹资金已经到位的前提下,给予不高于100万元的无偿补助。
对重大文化产品或服务出口,或获得国家级以上重大奖项的文化产品,给予一次性奖励。文化产品或服务出口,奖励资金原则上不超过30万元。文化产品获得国家级奖项的,给予10万元至30万元奖励;获得权威性国际奖项的,给予20万元至40万元奖励。奖励资金只能用于本单位文化产业发展,不得用于发放个人工资和奖金。
宁波创新信贷金融、文化产业共赢
截至今年3月,宁波全市金融机构文化产业贷款余额14.91亿元,比年初增加0.42亿元,比2009年末增加7.61亿元,同比增长32.28%,增幅比各项贷款增速高出13.98个百分点,实现了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共赢发展。
在创新信贷产品破解文化企业融资难题方面,宁波积极创新文化产业信贷产品和融资模式,采取的各项措施,可圈可点。
创新发展应收款、艺术品、专用设备等资产支持的信贷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针对文化企业特点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保理、质押产品和专用设备抵押的信贷业务,简化抵押登记手续,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如慈溪市农村合作银行在传统信贷产品的基础上,以有线电视视听收费权作质押,向慈溪市广播电视台授信1.15亿元,用于支持慈溪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项目。
创新发展权利质押融资。下一步将推广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逐步扩大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适用范围,探索开展对各种经过评估的文化资源项目、销售合同、门票等现金流量为保证的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
创新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鼓励金融机构与文化产业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对核心企业进行统一授信,通过核心企业担保,将贷款发放给上、下游企业。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
创新发展保证保险贷款。宁波还在全国首创小额保证保险贷款,通过引入商业保险机构提供信用保证,为无抵押无担保的初创期小企业和城乡创业者拓宽了融资渠道。各试点金融机构主动与文化企业对接,帮助初创期文化企业和文化行业创业者通过保证保险获得融资。
创新发展融资租赁业务。为了鼓励动漫、游戏、展览等文化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解决购置高价设备的融资问题。宁波市通过返租方式降低资金占用,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同时,该市还在发展文化消费信贷产品和新型支付方式做了一定的探索。鼓励金融机构根据文化消费特点,积极开发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品种,加强网上银行、市民卡、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新型支付手段的推广使用,提高演艺娱乐、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等行业消费支付结算的便利度。
创新与规范并行,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将更加顺畅,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也将迅速释放,并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