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1年
2011年

他山之石2011年10月26日第19、20期

发布时间:2011-11-30  |  浏览:
                                                                  借鉴外地经验
实施“以港兴市”战略 
      经济发展由沿海“起飞”,由港口“登陆”已成为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特定规律。目前,我国将近一半的GDP主要产生在距离沿海200公里以内的大部分城市,在这沿海200公里范围内,用不到30%的陆域土地吸引了80%以上的外来直接投资,生产了90%以上的出口产品,这一组相互关联的数字着实令人叹服!的确,上海、大连、厦门等城市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港口功不可没,我市要实现经济和城市的持续快速发展也离不开港口。在此,提供外地近两年“以港兴市”的一些经验。
大连新一轮“以港兴市”战略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大连港集团也迎来了全面实施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要成为具有区域化发展空间、国际化竞争能力的港口综合物流经营人和港口资源开发运营商,大连港未来五年战略转型规划核心指向区域化发展和多元化经营。
作为大连港核心业务的港口物流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汽车、矿石、集装箱等码头的大窑湾是核心中的核心,如何在大连港战略转型核心规划的指导下推进各项业务的发展壮大?2011年的春天里,我们走进大窑湾,探寻核心港区转型进行时……
       汽车码头:也是非标准化汽车车间,提供改装、检测、融资一站式服务,实现获利点的多元化。
在今年1月,大连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10年码头业务吞吐量公告当中,汽车码头以全年超过12万辆的吞吐量和140.8%的增长率成为股份公司中当之无愧的明星。投资机构点评认为,“大连港汽车码头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已经步入全面实现盈利的阶段。”
公司总经理魏明晖认为:“码头竞争的实质是腹地经济的竞争。”而大连港目前已经是腹地汽车产业密度最高的港口,拥有一汽、哈飞、奇瑞、华晨等众多大型汽车制造企业,随着中国汽车消费的持续景气上升和自主品牌汽车逐步进入国际市场,码头吞吐量的需求势必不断增长。此外,大连港的天然区位以及不冻不淤的优势也受到了汽车企业的高度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连港集中力量突击加强汽车码头及物流的软硬件建设,一方面开通了广州、上海等内贸航线,南美、地中海、日本等外贸航线,另一方面全面提升码头功能汽车物流体系的日益完善,确立了东北汽车分拨中心地位。目前,汽车码头与大客户的战略合作不断深入,哈飞、华晨将大连港作为出口基本港;上汽、广本、日产将大连港作为东北分拨中心;部分汽车生产企业直接布点大连。
矿石码头:“你有多大船,我有多大港”。
大连港目前拥有环渤海地区唯一的“超级”矿石码头,在国际船舶大型化趋势下,大连港矿石码头水深港阔、位于渤海湾入口的深水优势和区位优势将长期存在。
除了得天独厚的好条件,大连港矿石码头也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矿石码头,年吞吐量稳定在3000万吨左右,“高效率、低损耗、卸大船”是矿石码头的金字品牌,目前还保持着全国行业内作业效率最高的纪录。
服务东北腹地经济,矿石码头主要为东北及华北地区的钢厂提供铁矿石及其他金属矿石的装卸、中转及相关物流服务。目前到港的铁矿石2/3到东北腹地的钢厂,1/3中转到河北。因此,在巩固并加强与东北腹地大型钢铁生产企业合作的基础上,下一步矿石码头公司将继续拓展华北市场,大力发展中转业务,强化分拨、转运功能。据透露,目前公司正在通过参股河北省港口的办法,将码头“搬到”钢铁企业附近,实现服务延伸。
依托东北,辐射华北,面向东北亚,聚合矿石物流资源,打造矿、港、航、厂、商一体化的全程供应链和物流通道,2008年8月,世界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宣布,将在2020年前与大连港集团合作建设中国北方矿石分拨中心,大连港矿石码头正在向中国北方和东北亚重要的矿石分拨中心的目标持续迈进。
锦州一港四区完善布局
锦州湾100多公里的海岸线,犹如一条巨龙盘桓于渤海湾腹地。在这条海岸线上,锦州市正加速布局多个沿海经济建设项目,2015年之前,这里将诞生新能源产业园、石化轻纺园等产值达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实施沿海突破战略,推进沿海开发开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锦州今后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
今年,锦州全面实施沿海突破战略,提出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的目标。这意味着,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大背景下,锦州已经完全敞开怀抱,拥抱大海。在新一轮发展的大潮中,要争做排头兵。
从产业看,锦州已经布局的光伏、石化轻纺等产业集群在不断加快建设步伐,同时,产业本身及相关产业的快速聚集,与正在进行的城市建设,共同带动人口、技术等一系列资源要素的聚集。到2015年,锦州城市人口达到150万人,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66平方公里。
一系列资源要素的向海集聚已经开始形成强大的“吸金”合力,使得锦州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活力四射。
锦州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在沿海开发开放的进程中,坚持工作重心、领导精力、政策导向向沿海前移,产业布局、城市建设、人口要素、行政资源向沿海转移,依点带轴,依轴扩面,全力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
一港四区 完善布局。沿海是锦州最大的发展优势,也是锦州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锦州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的认识达到一致。而如何把沿海开发开放打造成振兴发展的战略突破点和支撑点成为他们的重要课题。
按照“一港双区”的总体布局,锦州港将继续完善笔架山港区功能,推进龙栖湾港区建设。到2015年,锦州港口的吞吐能力将达到1.5亿吨,建成东北亚集装箱运输支线港、国家重要能源下水港、区域性重要枢纽港。
在加快锦州港建设同时,锦州还在不断加快滨海新区、龙栖湾新区、建业经济区、大有经济区的建设步伐。如今,“一港四区”共同绘就了锦州建设的新蓝图。
随着“一港四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其作为资源要素汇集载体的作用开始显现。光伏与石化轻纺“双千亿”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石油储备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开始形成聚集效应。与一系列资源要素聚集相伴而来的,是锦州不断优化的经济结构和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是锦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
虽为地级市,锦州却拥有其他地级市不可比拟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拥有7所高等院校和25家科研院所,这在辽宁仅次于沈阳和大连。
依托这些优势,着眼于自主创新,锦州市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建设,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围绕光伏、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实施一批技术创新专项,组织开展产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加大力度培植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力争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累计达到27家。
在多种资源要素向沿海聚集的同时,锦州对沿海经济带建设有了新的期待:把沿海地区建设成为锦州全市科学发展先行区、现代产业聚集区、改革创新引领区、生态文明样板区,成为锦州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强大引擎。
盘锦全力建造亿吨新海港
盘锦市牢牢抓住港口这个统领全局建设的“牛鼻子”工程,抢时建设12个5万吨级泊位、4个10万吨级泊位和1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航道工程;举全市之力,扎实打造亿吨新海港。
海港,是一个地区开发开放的窗口和突破口。如果说高速公路、铁路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那么海港,就是一个城市联结世界的主要门户。
港口兴,必将开启一座城市的经济活力之门,为区域经济的腾飞奠定牢固基石。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盘锦依托港口这个引导城市迈向“滨海经济”强有力的龙头引擎,通过不断做强的“硬实力”、“软环境”,日渐形成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引资、引智“洼地”,使更多更好的生产要素、建设项目向自己靠拢、集中,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埋下了一个令人期待的精彩伏笔。未来也必将证明,盘锦港的崛起,对最终完成“沿海开发开放、城乡一体化发展、和谐盘锦建设”三大任务,把盘锦建成辽宁支撑性的城市乃至助力东北的大振兴,都将发挥出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
“内河经济”转型“滨海经济”
2010年9月28日,将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日子,载入盘锦市史册。
当日上午,身着绿色盛装的“锦江河”货轮一声长鸣,稳稳地停泊在刚刚建成的盘锦港荣兴港区多用途码头上,一件件巨大的集装箱随后相继装卸入库。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事,标志着盘锦海港正式通航运营,一跃成为东北最近出海口。
新港通航运营,吹响转型号角。承载着盘锦139万人民梦想的大海港投入使用,使盘锦真正由“内河经济时代”驶向了“滨海经济时代”。至此,我省沿海六市全部实现了有大海有大港的宏伟目标。
有海无港,始终是资源型城市盘锦在经济转型进程中的“短板”——没有港口的拉动,想建成一个新城,特别是滨海新城,绝非易事。解决这个制约“瓶颈”,在盘锦转身向海发展的时刻显得愈加紧迫。盘锦市一班人在全面审视市情中,谋求科学论证。一大批著名专家和权威勘察设计单位,经过历时3年全面勘察完成的多项专题研究报告表明:盘锦打造海港的优越条件不胜枚举,加快海港开发建设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2007年,盘锦市委、市政府在立足已拥有4座3000吨级油品码头和1座3000吨级多用途码头基础上,果断提出“发展港口产业,拉动沿海经济,转身向海,以港兴市”的战略目标;随后他们缜密推出“一港三区”的实施规划,即打造涵盖荣兴港区、河口港区和三道沟港区的盘锦港。荣兴港区为综合性港区,占地总面积4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5万吨级以上泊位60—70个,年通过能力超过2亿吨。2008年,盘锦海港区列入《辽宁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盘锦市海洋功能区划》、《盘锦港规划环评》相继获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批复。
2009年5月,盘锦港荣兴港区建设全面铺开。16个月的紧张施工后,荣兴港区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投入运行。去年底,2个5万吨级油品泊位、2个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2个5万吨级舾装码头、5万吨级航道疏浚、9.3公里大围堰和10万立方罐区、港区内公路、铁路和海域陆域回填等项工程陆续在荣兴港区建成使用。至此,荣兴港区已形成散杂货和油品1500万吨左右的通过能力。
今年,荣兴港区计划投资30亿元,建设6个5万吨级泊位、6公里管廊带、22万立方米油品罐区、20平方公里吹填造陆、综合办公区及港区附属工程。
东北地区最近出海通道
盘锦港速度,得到了省里的关注与好评。去年8月25日,全省港口建设工作调度会特意移师盘锦召开。盘锦港油品码头和多用途码头等一批重点港口项目建设进展之快,得到了沿海六市和港口企业的普遍赞誉。
以盘锦港为核心,疏港铁路、沈盘铁路与沟海铁路在渤海站汇合,盘锦的铁路将形成一核、多点的路网格局,打通了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的出海通道,为盘锦市一港三区的出海通道提供重要的铁路支撑,盘锦已经成为东北最近的出海口。近期,随着铁路集疏运系统的相继通车投产,沈阳经济圈、内蒙古东部及黑龙江、吉林的货物可经济、便捷地直达盘锦港,为港口发展提供强大货源支撑。
盘锦港口的发展优势,还集中体现在区位与交通、政策、腹地经济等3个方面。
其一,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国家战略“一核、一轴、两翼”的总体布局框架之中,盘锦处于“主轴和渤海翼”的重要区域,港口位于辽东湾湾底,是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最为经济便捷的出海口,区位优势明显。
其二,盘锦在具有辽宁沿海经济带国家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优势同时,还享受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全省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和全省综合改革实验区的优惠政策,政策优势显著。国务院东北振兴办在《东北沿海经济带布局研究》中提出,东北沿海经济带B段 (含盘锦、营口)所辖全部区域海岸线214公里,陆域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B段的工业和经济总量正向盘锦集聚,正在建设的盘锦海港是盘锦新的希望所在,尤其是盘锦地处辽宁沿海经济带一轴的核心区域,两翼的交汇地带,可接受整个经济带乃至环渤海经济圈的辐射和影响,盘锦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建设更具竞争力的滨海新盘锦,将盘锦打造成东北沿海对外开放的典范和“北方的浦东”。
其三,近年来,盘锦的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建设成效显著。自2008年以来,经济总量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人均总产值超过9600美元,多元产业已快速形成,经济结构向全面优化迈进。
葫芦岛实施“大港口”战略
2010年,葫芦岛港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实现全面对外开放,结束了葫芦岛有港口不通外轮的历史,打开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这标志着一个名副其实的港口城市向世人抛出了通关的“金钥匙”。
建设港口城市是大势所趋。在我国北方的几个重要港口城市中,推进和实施“大港口”战略,以“大交通、大口岸、大物流、大市场”为发展理念,加快港口开发建设,建成以港口、公路、铁路、水路和管道运输互补配套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成为他们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依托港口,提升了现代临港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形成区位组合优势,延伸了产业链。从目前葫芦岛的发展布局和规划看,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建设新兴港口城市,“以港兴市”、“港区联动”已成为发展临港经济的唯一选择。
葫芦岛发展临港经济优势明显。葫芦岛海岸线长261公里,在辽宁省仅次于大连,宜港岸线资源也较为丰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港口建设一直滞后,港口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功能单一。市委、市政府认识到,沿海城市如果没有港口便和内陆城市无异,建设好港口才能充分发挥沿海优势。为此,结合葫芦岛沿海经济发展的布局和未来发展,在海岸线上布设了四大港区,并进行不同的定位和分工。其中,柳条沟港区是葫芦岛港的重点发展港区,以杂货、通用散货和油品及化工品运输为主,逐步发展成集装箱运输的综合性港区。绥中港区是葫芦岛港未来五年重点开发建设的港区,作为内蒙古东部地区煤炭外运最近的出海口,发展煤炭、原油等大宗散货、通用散货和杂货运输。北港港区是北港工业区的配套港区,以临港工业所需的原料、产成品运输为主,并为船舶修造业发展服务。兴城港区是葫芦岛港的预留发展港区。柳条沟、绥中、北港3个港区合计可形成码头岸线约29公里,建设生产性码头约90个,码头通过能力为4亿吨,港区陆域面积约26平方公里。
港口建设的快速推进大大促进了葫芦岛沿海园区的发展,全市呈现了港区一体、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以北港工业区为例,该区分为葫芦岛港区、船舶制造配套园、仓储物流园、综合产业园、商务区、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6个功能区,北港港区既是北港工业区的一部分,又是吸引资金落地,促进其他功能区发展的“大卖点”,极大地吸引了对港口依存度较大的石化、船舶修造、装备制造等产业落户园区。在去年5月24日举办的“2010辽宁·葫芦岛沿海经济带主题概念”招商推介会上,它被为国内大型水力发电厂加工制作超大型钢结构件的新宇重工钢构有限公司一眼看中,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区内有港”。
葫芦岛“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今后5年,要紧紧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带渤海翼经济腾飞、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战略机遇,努力把葫芦岛建设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未来5年全市港口要规划建设31个泊位,新增年吞吐能力1.1亿吨,预计总投资125亿元。“十二五”期末,葫芦岛将跻身全国亿吨大港行列,成为中国北方重要港口城市,届时,葫芦岛沿海经济开发开放将进入快速腾飞的崭新阶段。
青岛开发区打造“蓝色”先行区
青岛以港兴市,青岛开发区更是以港兴区。在国家蓝色经济战略当中,港口是最重要的载体,航运是最现实的支柱产业,港口、口岸就构成了蓝色经济区核心区这个“核”的第一要素。青岛港的主体在开发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中德生态园,国家正在不断赋予新的政策。
青岛开发区经过26年的开发建设,在蓝色经济发展中占据了全市最大的核心资源,应当为蓝色经济核心区的建设做出最大的贡献。在此背景下,青岛开发区抢抓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建设和桥隧时代来临的机遇,优化提升区域发展布局,优化提升东部港口区、在南部建设凤凰岛国际旅游岛、在中西部规划建设国际生态智慧城、在东北部实施石化产业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在北部规划建设产业新城,最终形成五大城市板块。
其中,凤凰岛国际旅游岛将突出生态人文特色,以金沙滩为界,东部旅游观光、西部休闲度假,打造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在旅游岛的东端,开发区将投入3.27亿元,建设木栈道、市民亲水区、观光平台等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目前,开发区共有旅游大项目32个,总投资约400多亿元。项目涉及高档酒店、豪华游艇、创意传媒、旅游娱乐,将极大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基础配套。
环境之变——盛装迎接桥隧
热盼桥隧通车的开发区开展了环境大整治,实现了城区环境的大改变。一个文明、生态、优美、整洁的开发区正着盛装迎接桥隧通车。1亿元整治农村环境,7.3亿元全域绿化,大干三个70天装扮市容。抓文明创建,迎接创城检查;三个“大干70天”,巩固了创城成果,建立了长效机制。
管理之变——城市管理精细化
备受瞩目的桥隧建成通车后,同城时代大踏步向开发区走来。为确保桥隧时代的青岛西海岸社会和谐稳定,开发区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早作打算、未雨绸缪。构建无缝隙治安巡控网。在桥隧出(入)口、高速路口、滨海大道,开发区将建设5个治安卡点,安装智能化治安监控设施,提升治安防控能力;推进现代警务机制改革,整合社区协警、校园安保、企业保安等多支力量,确保治安巡防不留死角;根据封闭式社区、开放式老社区和农村社区,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推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实有人口管理模式,推动“入区实名登记”工作向企业用工、房屋租赁等领域延伸。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桥隧开通后,开发区的城市管理力度加大,对城市保洁、市政设施养护带来新挑战。环境卫生保洁工作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此,开发区在南城区成立了滨海养护中心,以加强南城区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
精神之变——再掀激情创业潮
一桥一隧的通车为胶州湾西海岸注入新的活力,支撑起了青岛腾飞的另一片翅膀。在桥隧开通的这一利好条件下,胶州湾西海岸掀起了新一轮的激情创业热潮。
“南下、北上”促进思想大解放。今年春节过后,开发区党政考察团到南方上海、苏州、无锡等先进城市进行了学习考察;4月份,主要领导随青岛市党政考察团北上到大连、沈阳、天津等地学习考察。各地比、学、赶、超的发展势头激发了开发区领导干部的思想解放和干事热情,全区开展了“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激情创业,为民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了石化、服务外包、信息服务业等专题讲座,系统学习了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蓝色经济、文化产业、工业设计等知识。通过学习,开发区干部群众完成了“寻标、对标、达标、夺标”的高度思想统一。
“重心下移”实现作风大转变。为切实推进“五大板块”建设,今年5月份,开发区成立了凤凰岛国际旅游岛、国际生态智慧城、石化产业循环经济区、前湾新港城和北部产业新城五大板块建设指挥部。办公场所全部设在建设一线,完善一线培养使用和发现考察干部的配套措施,并成立5个软环境建设推进小组,负责考察考核干部,为每名一线干部建立起动态跟踪管理档案,对在项目一线真抓实干、敢于负责、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优先表彰、优先推荐、优先提拔,形成“重视一线、鼓励实干”的用人导向。如今,机关干部跑工地,跑企业,现场调研,解决问题,转变作风、效率第一的理念在开发区蔚然成风。
日照以港兴市走向深蓝
半岛蓝色经济区给了日照这样一个机遇:在“一区三带”的蓝图中,日照独占以精品钢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该市确定了“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把日照建设成为我国东部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滨海文化和旅游名城、海洋科技教育创新区”的战略定位,通过以港兴市,借助于发展蓝色经济的东风,日照开始走向“深蓝”……
“独占一带”迎来大机遇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规划中,明确表示将着力形成“一区三带”的发展格局。“一区”就是全面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三带”就是依托沿海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七市,形成三个优势特色产业带:一是在黄河三角洲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区;二是在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着力打造沿海高端产业带;三是构建以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在日照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看来,“独占一带”的日照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
在具体产业布局上,日照市以港口为核心,海岸带为载体,打造“一带三轴八区”支撑的产业格局。其中,“一带”是以沿海岸线、204国道、同三高速南北翼展开的港口和现代业集聚带;“三轴”则分别为临海产业轴、中部产业发展轴和北部产业发展轴;“八区”为岚山经济开发区、日照经济开发区、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八个蓝色经济重点发展区域。
旅游业打造绿色名片
在日照海边,由上万盆鲜花组成的“联合国人居奖”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2009年10月5日,联合国人居署在华盛顿举行“2009世界人居日活动及颁奖仪式”上宣布,日照成为中国第六个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这也是山东继威海获奖之后,第二个城市获此奖项。
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成为日照的标志,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日照奉行“规划生态城市、建设宜居家园”的目标,蓝天、碧海、金沙滩、水上运动已成为日照的一张绿色名片。
百公里海岸线和优质沙滩是日照市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也是这座城市最重要的窗口和会客厅。日照加快推进了以沿海岸线控制、生态体系恢复、绿地景观营造为主要内容的海滨生态绿化项目建设,以“海滨生态绿化带”为轴,以鲁南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依海建设了串珠式绿化景观,形成了独特的沿海旅游观光风景线,被有关专家称为海滨生态建设的典范。
美丽的海滨带给日照的不仅是美景,还为日照建设“水上运动之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日照市承办了十一运会水上项目的水上运动基地。这个占地面积5.2平方公里的水上基地,达到了“亚洲第一、世界领先”水平,其中的激流回旋项目,堪称世界上顶级赛道。随着水上赛事的不断举办,水上运动游成为日照旅游的一大特色。
日照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交接点上,自然条件优越。茶文化旅游、竹文化旅游、五莲山生态佛教旅游、日照山寨生态旅游日益成熟。渔家乐民俗旅、文化旅游、会展旅游、以日照港为代表的工业旅游也是日照旅游的亮点。作为旅游发展的后发地区,旅游业已作为日照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的发展产业。
临港工业走向“深蓝”
日照港现与世界上100多个港口通航,新规划了29.7公里的自然海岸线和280个深水泊位,保持全国亿吨大港第九位,铁矿石进口量全国第一,大宗干散货物吞吐量全国第一。
日照港抓住新一轮港口总体规划获批的机遇,加快推进晋中南煤炭外运大通道出海口、潍坊至日照、临沂至岚山高速公路、疏港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计划5年投资110亿元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港口通过能力和吞吐量均达到2亿吨,远期深水泊位达到280个,通过能力达到6亿吨,使日照港区域性综合枢纽大港的功能和优势更加突出。
有了港口的依托,日照的经济发展走向“深蓝”,该市将全力构筑以钢铁、石化、造船、浆纸为重点的临港工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年产精品钢2135万吨的能力,钢铁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化工、汽车、粮油加工等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
烟台区港一体化发展战略
《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描绘了烟台“十二五”发展的辉煌蓝图:深入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推进区港一体化发展,建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产业聚集的临港产业基地,建设港航大市。
三大核心港口各有拳头产品
烟台以芝罘湾港区、西港区、龙口港区为核心港区,莱州港区为黄河三角洲重点港区,其它港区分工协作,基本形成了现代化大型枢纽港。到2015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0万标箱。
五大物流园区加快建设
按照区港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快建设芝罘湾港区、西港区、龙口港区、蓬莱港区、莱州港区五大物流特色示范园区,加快港区与物流园区融合,积极开展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代理、信息等现代物流服务,形成新的复合型、聚合型产业。
烟台高起点规划建设保税港区,以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为基础,拓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和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逐步向“自由港”发展,建设区域性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高技术产业中心,加强与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合作,共同打造东北亚枢纽港。适时将保税港区置换到西港区,拓展发展空间。
互补开发十大岛湾
“十二五”期间,烟台把海湾、海岛作为由陆地向海洋进军、由近海浅海向远海深海跨越的战略支点,各有侧重的开发和保护。
庙岛湾打造国际知名高端休闲度假港湾。莱州湾主打“生态”牌。
丁字湾带动南部开发。依托海即跨海大桥建设,加快海阳周边区域和莱阳南海新区开发建设。依托丁字湾建设南部岛群。有序开发千里岩岛、麻姑岛、竹岛、土埠岛、鸭岛等岛屿,发展生态旅游业。
龙口湾打造产业聚集区。科学填海造地,建设集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研发服务、出口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产业聚集区。提高煤炭开采能力,科学开发龙口海滨煤田。
套子湾发展临港工业。以烟台港西港区为中心,加快建设化学工业园、船舶工业聚集区和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发展大型临港加工制造业。
芝罘湾建设现代化新港湾。加快老港区改造和周边区域城市化改造,重点发展物流、旅游、休闲等产业,建设区港一体的现代化新港湾。
长岛群岛“南北互动”。南五岛,实施整岛高端开发战略,形成一岛一品、错位发展的国际休闲度假岛。北五岛,建设刺参、鲍鱼、海胆等种质资源保护区,打造国家级海珍品繁育生产基地和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开发百万千瓦海上风场,探索开发潮汐能、海流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国家级新能源基地。
养马岛加快后海区域开发。建设集旅游、文化、生态于一体的高端休闲商务岛,争创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加快前海区域开发,打造集商务、娱乐、度假、居住为一体的中国北方特色水城和市区东部滨海新城。
崆峒岛以打造中国北方高端旅游度假目的地为目标,加快岛群系统性保护开发,探索海岛开发新机制,为离岸岛开发提供示范。
芝罘岛调整岛上居住、工业、旅游业布局结构,有序搬迁岛内工业项目,严格控制无序开发;注重历史人文与自然资源一体开发,打造国内最大的陆连岛旅游度假区。
滨海产业群共谱“烟台蓝”
借蓝色经济区重大机遇,烟台积极发挥港口带动作用,高效利用海岸线资源,建设一批专业化和综合性的产业聚集区、特色化和高端化的滨海产业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化学工业聚集区,核电产业聚集区,旅游休闲度假海岸。以突破海上旅游为重点,规划建设邮轮母港和一批游船基地、旅游码头,串联东部中心城市、北部“蓬长龙”、南部沿海和西部莱州湾四大板块,建设千里海滨旅游长廊。
唱好“黄河三角洲开发戏”
抓住用好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机遇,全面推进莱州区域建设,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为全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十二五”期间,着力建设黄河三角洲重要的物流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新能源基地、滨海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继续保持在黄河三角洲各县市区中的领先地位,成为开发建设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带动全市融入融合、借势借力发展。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