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0年
2010年

他山之石2010年1月29日第2期

发布时间:2010-02-22  |  浏览:
       按:实现“城市区域”经济联合与合作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目前,城市之间纷纷采取在更大范围内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的集聚、扩散和辐射,目的就是通过“势力范围”渗透战略,全面参与经济循环和竞争,真正使其成为市场的“领头羊”。我市决定2010年将“开展区域合作”作为各部门各单位一项重要工作考核,提出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更高的标准加快推进合作进程,促使其早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此,综合国内部分地区实现区域合作的做法以供借鉴。
全国各地扎实推进区域合作
      近年来,全国各地区域合作蓬勃兴起,除珠三角、长三角外,一批原来并不起眼的经济圈和城市群次第跃出:京津唐经济圈发展后劲十足,中原城市群、成渝经济圈、苏锡常都市圈、辽南城市群发展势头咄咄逼人。从我国长三角地区的经验看,要实现区域发展需要“几步走”。首先要建立一个信息沟通和协调的平台,使得地区间可以经常性地进行交流。第二步要增加跨区域合作,利用各个城市和地区的优势来建设一些企业和项目,使大家都能获益。第三步要创造一种共同的发展系统,主要是基础设施系统,包括交通、能源、水源、生态环境的协调,以保障区域内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其中交通设施的区域一体化尤为重要,这可以使城市间的经济活动不会因为跨地域而增加成本。然而,各地因地制宜都出现了各自的特点。
一、嘉兴强化与长三角
地区城市间的区域合作
      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新的发展平台,嘉兴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沪杭高铁规划建设嘉兴国际商务区。规划建设嘉兴国际商务区,是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推动新一轮经济转型升级、构筑发展新优势的迫切需要,对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定位,嘉兴国际商务区主要规划建设和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商务会展经济、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形成集星级酒店、休闲购物、旅游集散、文化创意、教育培训、高档房地产和生态景观等为一体的高端人流集聚、功能相对完善的城市功能区。
      嘉兴市合作交流办公室做好软硬环境,提升“外接”新能力。
为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该市将制定出台《嘉兴市实施“与沪杭同城”发展战略,强化区域合作三年工作指导意见》。把交通对接作为“与沪杭同城”的基础工程。加快推进沪杭客运专线、嘉绍和钱江通道等项目建设,提升“外接”、“内联”的新能力,更好地推动沪杭等大城市的资源要素为我所用。深化嘉兴港与上海港、宁波港的协作。
此外,该市还将主动接轨上海世博会,依托世博会做大旅游业、做强会展业,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推动该市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009年在该市召开的杭州都市经济圈第三次市长联席会议通过了《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一体化行动纲要》,提出进一步打造杭州都市经济圈基础设施、区域市场、区域旅游、产业布局、生态环境、民生保障“六个一体化”。在民生保障一体化方面,将推动社保一体化,推进社保卡圈内通用,探索医保互通新办法,从政策、技术、管理、服务上寻求突破,为区域内人员交流、异地提取养老金和就医结算提供便利;推动公交一体化;推进邮政一体化。
今年3月,包括上海、杭州在内的长三角20多个城市即将在该市签署《城市合作(嘉兴)协议》,就城市合作的具体事宜进行更进一步的磋商。
二、“大珠三角”区域合作出现大转折
       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简称大珠三角城镇群)地域范围包括香港、澳门和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范围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和江门市的全境,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和惠阳区、惠东和博罗县,肇庆市的端州和鼎湖区、高要和四会市,土地面积41698平方公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认为,在30年的成功合作后,在“一国两制”原则下建立“更紧密合作关系”的共同愿望,体现了“城镇群”在21世纪全球化竞争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时代选择。
这一区域未来所追求的目标策略是,发展成为协调可持续的世界级城镇群。粤港澳三地将合力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协调可持续的世界级城镇群。
      该区域《规划研究》将此目标具体表达为:1.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世界城市区域;2.具有创新能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3.高度开放的世界级现代服务业中心;4.辐射国内国外两个扇面的世界级交通枢纽;5.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6.富足、文明、和谐、宜居的优质生活圈。
      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香港要继续巩固亚洲国际都会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为全球最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之一,努力建设享有优质生活的全球城市。澳门要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休闲中心和区域性商贸服务平台。
从时间分期上看,2012年之前将以应对金融危机为主要目标,通过区域合作、产业结构调整、政府宏观调控等手段,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2020年之前将实现城镇群内要素流动基本无障碍,城镇群整体空间结构得到全面优化、珠江口湾区具备世界最发达城市区域的雏形。到2030年,城镇群内外各种要素流动更为便利,内部实现区域经济高度融合,成为高度发达的世界级城镇群。
      战略抉择:三大空间策略
      该研究提出空间结构优化,高可达性和优质环境三大空间策略。其中策略之一为空间结构优化:构建“一湾三区”集聚、“三轴四层”拓展、“三域多中心”发展的整体空间结构。“一湾三区”集聚是指珠江口湾区和广佛、港深、澳珠三大都市区。旨在通过高效的空间组织方式,打造具有全球引力的集聚空间。对外,一湾三区及大珠三角城镇群“标志”的角色形成类似于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城市功能的核心空间。对内,以大珠三角城镇群“中枢”的角色带动大珠三角城镇群、环珠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进而发挥全国经济中心的作用。“三轴四层”拓展则包括穗深港发展轴、穗珠澳发展轴、沿海发展轴以及珠江口湾区为核心层、大珠三角外围地区为集聚——扩展层、环珠三角地区为直接腹地层、泛珠三角区域为腹地层的四层次发展空间。带动大珠三角外围地区和环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形成扩展腹地和市场范围的梯度空间。“三域多中心”发展,指港深莞惠、广佛肇和澳珠中江三个次区域,以及区域内各类功能中心。“三域多中心”发展强调的是大珠三角城镇群的均衡发展,以及大珠三角城镇群中心城市、次区域级综合性中心、次区域级专业化中心和专业镇的发展。主要目的是为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提出的三大经济圈、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对外以珠江口湾区为枢纽,是指在环珠江口地区构建良性竞争、有机合作、高效运营的多机场系统与组合港系统,进一步加强重要交通基础设施节点(机场、港口)间的联系,增强区域对外交通的整体性和可达性。城际一小时交通圈则是指大珠三角城镇群内部通过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主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湾区一小时交通圈”、“次区域一小时交通圈”及“都市区内一小时通勤圈”。
      跨界无缝衔接指在香港、澳门与珠三角地区之间、通过跨界交通线路组织和口岸基建合作,尽量减少因制度边界存在造成的交通阻滞。合力推进区域环境治理指合力推进区域大气环境、流域水环境治理,打造宜居“湾区”的优质生态环境核心。
     空间计划:四大行动
     在空间计划上,该计划列出四大行动。其一,空间总体布局协调计划。希望通过湾区发展计划、都市区发展计划、轴带发展计划、圈层发展计划、次区域发展计划、多中心发展计划落实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湾区发展计划通过构建先行先试创新湾、高端产业合作湾、内外通达枢纽湾、蓝天碧水生态湾、疏密有度景观湾和时代前沿活力湾,发挥珠江口湾区的全球城市功能。都市区发展计划建议建设同城化的广佛都市区、国际化的港深都市区和特色化的澳珠都市区,培育发挥城镇群集聚功能的核心区。轴带发展计划建议在优化穗深港发展轴、提升穗珠澳发展轴的同时,着力构建沿海发展轴,形成大珠三角城镇群高效空间组织的基本结构。层圈发展计划建议发挥大珠三角外围地区的集聚——扩展功能,增强对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功能,拓展泛珠三角经济腹地,并加强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联系,拓展大珠三角城镇群的腹地空间和市场空间。
      多中心发展计划建议在提升城镇群核心城市功能的同时,提升次区域级综合性中心功能,培育次区域级专业化中心及升级优化专业镇,培育区域新的增长点。
      而区域交通枢纽计划,包括落实“多机场系统”和“组合港系统”协调行动,建设华南铁路枢纽、完善出省高速公路网络及发展水上客运系统的相关建议,力促珠江口湾区综合性交通枢纽的形成。
      行动保障:完善协调机制
      该区域《规划研究》认为,实施空间计划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该研究从区域协调机制总体框架、重点区域协调机制和城市规划协调机制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机制的建议。
      建议包括中央层面、粤港澳层面、地市与港澳层面在内的多层级责权明晰、多元主体互动的区域协调机制总体框架。包括在现有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基础上,建立粤港澳三地政府的联络协调会议机制和“观察员”制度,构筑珠三角各城市提交与港澳协调议案的渠道,加强公众参与的多方磋商渠道和平台建设。
     该研究从涉及粤港澳合作专项事物的协调主体、协调平台、协调手段及需要协调解决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了专项事务协调指引,核心内涵是设立“大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论坛”,形成多主体互动咨询平台。
城市规划协调机制方面,建议分阶段推进粤港澳城市规划协调机构建设,近期由三地政府共同提供专项研究费用,中远期考虑设立“共同基金”确保长效机制的形成和有效运作;联合制定“粤港澳空间发展战略”作为共同行动纲领,建立大珠三角城镇群城市规划信息平台,发展粤港澳三地联合主办的“大珠三角城镇群规划与管理论坛”。
三、东北区域协作打造宜居城市群
     去年8月,在第五届东北四城市(4+3)市长峰会上,长春、大连、哈尔滨、沈阳四城市市长共同签署了《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联合宣言》,与会的齐齐哈尔、鞍山、吉林三市也对协议达成共识。这标志着东北主要城市合作进行环境保护、打造生态型宜居城市群工作进入了务实阶段。
     区域生态环境合作势在必行。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五年多来,东北地区迅速走出困境,历史性的迎来了工业化、城市化的新高潮。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这些东北城市的工业经济主要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石油化工、钢铁、发电设备、汽车、造船、航空等行业在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污染、高耗能等诸多问题。同时城市间流动大气污染的相互影响也更加突出。对此,哈尔滨市市长张效廉指出,开展生态环保合作对于加快整个地域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东北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让东北各城市的市长感到欣喜的是,国务院前不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深化省区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东北各城市地缘相近,在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协同性和一致性。“开展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不但是与会东北七城市的共识,同时也是大势所趋。”哈尔滨市市长张效廉说。
什么样的城市是“宜居”的呢?吉林省长春市市长崔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经济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生活便利、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强、文化底蕴深厚。
       在《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联合宣言》中,各城市共同提出了携手推进东北生态宜居大环境的十大跨区域公共工程,其中包括: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区域森林保护、森林恢复工程;东北地区江河、湿地与矿山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东北地区北水南调、东水西调等城市水源工程;环保交通工具研发与推广使用示范工程;城乡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工程;大连齐齐哈尔绿色农业带工程;哈大线及(4+3)城市间的快速铁路网工程;哈大线及(4+3)城市间的高速公路拓宽改造工程;东北(4+3)城市旅游共同体建设工程;东北(4+3)城市间公交、通讯、游览、就业、投资、信贷等同城化工程。
      东北各城市市长还提出了各城市推进生态型宜居城市建设的务实措施。如约定建立协调协商机制,统筹松花江、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深入推进区域性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治。各城市还将共同委托独立中介机构,不定期对各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情况进行民意调查。
与此同时,东北各城市市长还提出了共同打造宜居发展模式,推进排污付费、生态补偿、排放权交易工作;共同建设宜居生态系统,统筹实施跨区域河流水污染治理,提高东北区域的生态环境整体质量;统筹改善宜居发展环境等建议和设想。
四、珲春市倾力打造图们江
区域合作开发的示范区
     随着《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公布,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图们江区域开发。日前,珲春市委书记刘有林说,这一轮的对外开放与1992年完全不同,国家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现在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以及吉林省最近这些年的发展,加上延边州和珲春市的发展,为长吉图对外开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将给珲春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珲春市将始终立足区域合作,以自由经济区建设为方向,先行先试、率先发展,倾力打造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示范区。
       图们江区域正在进入新一轮开发启动阶段,被称为世界上最具增长潜力地区之一的图们江区域开发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刘有林说,去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复了《纲要》,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迄今惟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而珲春就是这个区域中的窗口,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把珲春建设成为最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图们江区域中心城市。一是从增强区域合作的承载能力出发,全方位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先周边城市,为实施“长吉图”和图们江开发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坚持“一带两区”发展框架不动摇,加快编制100万人口城市规划,加大珲春河生态景观带、城市环线建设步伐,不断推动主城区向东扩张,逐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城市。实施“双核”战略,谋划建设敬信区域次中心城市。加大基础设施、工业项目和总部基地建设力度,倾全市之力支持合作区发展。二是从区域产业整体布局的高度出发,着力壮大优势产业,转变产业结构。首先,依托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国际能源合作,谋划煤炭、炼油、金属冶炼三大千万吨能源产业基地;其次,以服务和拉动整个区域发展为目标,促进现代服务业旅游、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同步升级;第三,积极引进核心技术和研发中心,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辟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科技创新的示范基地;第四,延伸传统产业链条,立足产业分工与合作,构建纺织服装、木制品、新型建材、汽车及零配件进出口加工等区域一体化产业体系,形成以长吉图为生产基地、以珲春为出口总部的产业发展格局。
要努力把珲春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交通枢纽。从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的层面出发,建立“四线一点”立体交通网络,着力破解“一核两翼”关键问题。“四线一点”:“东线”畅通对俄铁路、公路,开发俄罗斯港口,发展对日、韩联运航线;“南线”开发朝鲜港口,开辟到达南方沿海航线;“西线”推动吉珲快铁、图珲高速公路建设,拉开东北中部轴线;“北线”加快建设珲春至东宁铁路、珲春至绥芬河高速公路,构建东北东部边境走廊;“一点”借助延吉空港扩能改造,开辟通往东北亚主要城市的空中运输通道。“一核两翼”:建立以珲春为核心、东北东部边境口岸群和日本海北岸港口群为两翼的通道体系。多方争取,推动国有航运企业参与周边港口及航线开发,使通道畅通问题取得实质性突破;对俄罗斯方面,利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合作规划出台契机,恢复珲春至卡梅绍娃亚铁路运输,推进扎鲁比诺港综合开发利用,谋划建设珲春至海参崴高速公路,加快中日俄韩四国联运航线建设;对朝方面,推动圈河口岸大桥、圈河罗津公路建设,切实提高朝鲜罗津港使用率,启动内贸货物跨境运输,逐步把珲春重点建设成为面向东北亚的国际物流基地。
      要努力把珲春建设成为国际合作建设自由经济区的示范区。从区域发展的远景目标出发,实施“三步走”战略,将珲春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合作自由经济区。
      第一步,加快推进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中俄互市贸易区独立运行。积极争取综合保税区政策,大力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从“引进来”发展为主,向“引进来”、“走出去”并重转变,在俄罗斯哈桑区设立境外加工区。抓住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的契机,在物流产业园、国际生态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上,进一步增强政策扶持能力,提高产业丰厚度。
第二步,建设自由贸易示范区。以合作区为主体,在划定区域实行封闭管理,海关后移,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海关特殊监管政策,制定贸易进出口、人员出入境、金融、投资等优惠政策,打造东北亚区域自由贸易示范基地。推进财税、土地等方面体制创新,争取金融部门扩大贷款审批权限、信贷规模和授信额度,协调国家将出口退税计划、土地年度利用计划直接落给珲春,将各类基本建设用地、农地转用指标下放珲春。在行政管理体制、社会领域、文化体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从经贸关系和产业领域的开放,向参与和推动区域一体化、构建多边合作转变。
第三步,构建东北亚自由经济区。围绕提升珲春在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中的作用和功能,从区域内单纯经济导向逐步向服务国家整体外向战略转变,促成珲春与俄罗斯哈桑、朝鲜罗先建立跨境自由贸易区,实现通道、能源等各种资源的互惠共享和互利共赢,加快建设集投资贸易、出口加工、国际物流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经济区,建成完全意义上的东北亚自由经济区。
五、山东半岛城市群
加快区域一体化融合
     《2009年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报告》显示,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主体的沿海城市,正在通过“区号统一”、“产业协作”、“规划对接”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同一步调,加快区域一体化的融合。
      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通条件的迅速改善,该省城市之间特别是沿海城市之间分工协作、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在各城市的融合发展进程中,既有省政府的统筹安排,也有各城市之间的自主联合。
目前,青岛和潍坊建立了青岛、潍坊周制度,在产业协作、基础建设、创新体系、规划对接、环境保护等六方面实现一体化,两市“公交一卡通”、旅游景点一票制等项目正在加紧推进。
      德州提出三年内实现与济南“区号统一”,目前已经有部分地方开始使用济南区号。烟台和威海不断加强规划衔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的对接;日照加快打造淄博、潍坊两市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口;日照和临沂借助各自的港口和物流优势,实现客户、海关、码头、传播无缝衔接。
      随着互利合作、组团发展的推进,以沿海城市为主体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5.34%,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的全国第四大城市群。
去年6月24日,青岛日照区域合作一体化发展规划工作会议在山东省日照市举行,这是两市签订《加快推动青日区域合作一体化发展规划合作协议》后,两市规划部门首次联合工作,标志着青日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及其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青岛日照“同城化”步伐加快。
       去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明确提出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青岛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城市,竞争力、带动力、影响力、核心辐射力不断增强;接轨青岛、融入半岛是日照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日照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实现日照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两市在规划建设、港口发展、产业配套等方面进行了很多交流,成效显著。
      同年6月,日照市委书记杨军对接轨青岛工作专门作了批示,他提出:广州、佛山“同城化”模式值得日照市借鉴,特别是由接轨青岛向青日“同城化”发展,需要日照市更加主动地在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事务等方面与青岛对接,实现资源共享。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为加强青岛、日照两市规划建设领域的合作交流,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去年6月,青岛市规划局、日照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签订了《加快推动青日区域合作一体化发展规划合作协议》。
协议规定,双方要依据山东省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及相关区域规划,本着两地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环境和谐、结构开放、标准适度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根据省“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结合半岛城市群建设,强化青岛日照两市的联系与互补,编制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包括城镇体系的发展布局、职能划分、强化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水源地和水系统筹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后,以该规划为指导,以各专业部门为主,共同研究编制区域交通、旅游等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引导,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生态安全。
      协议还规定,双方要加强规划管理合作与交流,在空间、环境、产业等方面关联性强的重大项目,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征求对方意见;进一步加强机关建设合作交流,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创新思路,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六、14个边境经济合作区
加强合作拓宽沿边开放
      2009年11月27日在“中国陆路边境口岸城市开放合作论坛暨第三届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市长论坛”上,来自于中国由北自南的14个边境口岸城市代表表示,加强对外合作拓宽沿边经济开放。
“合作区本着平等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利用自身和周边国家的资源优势、技术产品优势以及市场等优势,积极开展经贸合作,建成了一批吸引周边国家的电力资源、木材资源、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鼓励众多内地企业进区或到周边国家办厂,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中国开发区协会副秘书长谭兆玉说。
满洲里是中俄边境最大的陆路口岸,是亚欧大陆桥重要的节点城市。内蒙古满洲里市人民政府市长杜学军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摆在各口岸面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更需要携手并肩,紧密合作,不断深化区域合作。大力实施“链接俄蒙、融入东北”战略,充分发挥口岸优势,积极开发两个资源和两个市场,主动参与东北亚、环渤海经济区产业分工协作,推动陆桥运输重要节点城市合作向纵深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市长廖应灿说,目前,口岸建设资金短缺、口岸运输和通关能力不强,人员、车辆和货物跨境流动便利化不高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边境口岸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很多问题的解决涉及国家层面,仅仅依靠单个边境口岸城市自身难以解决,需要各边境口岸城市之间加强沟通,达成共识,共同向国家呼吁解决。
廖应灿建议,放宽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限制,加大对边境口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对陆路边境口岸实行关税返还政策,放宽边境口岸进出人员、货物和车辆的限制,尽快批准边境经济合作区规划调整方案。
中国口岸协会办公室主任王同璋说,陆路边境口岸城市是我国沿边开放的重要地区,在全国对外开放大局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地处南北边疆地区的各个陆路边境口岸城市,已经逐步成为我国面向东南亚、东北亚国家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和平台。在沿海开放持续深入、内地开放不断加快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沿边开放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1992年,在认真总结经济特区和其他开放地区发展经验基础上,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广西的凭祥、东兴,云南的河口、畹町、瑞丽,新疆的伊宁、博乐、塔城,内蒙古的满洲里、二连浩特,黑龙江的黑河、绥芬河,吉林的珲春和辽宁的丹东14个边境经济合作区,2005年又批准设立了霍尔果斯口岸经济合作中心。
为加快合作区建设,国务院制定了有别于沿海地区的政策体系,包括贴息贷款、税收优惠、财政定额返还等扶持政策。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