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0年
2010年

他山之石2010年3月30日第6期

发布时间:2010-04-19  |  浏览:
      按:我市在冲刺1000亿的攻坚战中,正在全力打好“园区牌”。园区规划关乎丹东的未来,业内人士建议,不妨借鉴外地园区建设的先进经验,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完整性。
借鉴先进经验提升园区建设
引进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升级
     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证明,工业园区建设是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工业园区作为工业聚集和招商引资的载体和经济发展的平台,说到底,园区建设就是筑巢引凤。因此,园区要上规模,有特色,有吸引力,要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环保型方向发展,能够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从而形成区域化生产和专业协作的发展格局。
苏州打造规划先行
制度创新的园区“样本”
     苏州工业园区在开发建设中借鉴、吸收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和环保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结合我国国情和苏州市的市情,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道路。通过科学规划、布局、重视绿化,正在创造出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园区这些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对苏州市乃至全国都有借鉴意义。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之一,苏州工业园区自1994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迄今已有近16年的历史。该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30%,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坚持规划先行、制度创新是其积累的重要经验。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坚持精品意识,以高起点的规划、高水准的建设、高质量的管理,全力打造“精品园区”。
      树立精品意识,引领创建精品园区
      回顾十几年来,经过园区建设者们的共同努力,苏州工业园区从苏州城外的一片农田,快速发展成“国际化、信息化、生态型、创新型”的东部新城区。尤其是最近5年,既是园区城市建设投入最大、最集中,城市发展最快、面貌变化最显著的5年,也是园区规划建设取得成绩最大、获得优质工程荣誉最多的5年。总结园区经验,他们的体会是: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提出高标准的创优要求,建立激励机制。二是在全区开展宣传,将创优意识、创优责任和激励机制大力推广。三是在具体管理工作中,突出创优目标“高”和管理工作“精”,做到精细筹划、精细监管,明确各个项目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和参建各方责任。四是抓好示范项目,实行样本先行。在全区范围交流宣传,突出示范项目和示范企业的带头作用。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开发建设模式
园区开发建设以来,始终强调城市规划的引领与指导作用,始终以前瞻性的思维、世界的眼光和以人为本、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发展的经验,不断提升园区规划设计水平,确保设计质量的高标准,为打造精品工程创造良好条件。一是科学编制了园区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高标准规划设计基础设施,突出了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统筹性和集约性;二是切实加强设计方案审查,强化设计的高标准,对有条件的项目要求聘请国际国内一流设计单位和知名设计大师参与项目设计工作,组织专家对设计方案的立面、风格、外观、用材和建筑节能等进行审查,确保以一流设计建设一流工程;三是严格实施规划管理,完善规划审批程序和执法监督,按照经审批的设计方案要求,从施工放线到规划验收的多个环节实施跟踪,严格把关。
     创新机制体制,为打造精品工程提供制度保障
     苏州工业园区自1994年开发建设以来,在不断借鉴新加坡和其他国家先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园区的实际,不断进行体制创新,以适应迅猛发展的建设水平的要求。一是规划建设局作为园区规划建设综合管理机构,涉及规划管理、建设管理、公用事业、园林、交通等多个条线职能,同时每年还要承担数十亿人民币的基础设施开发任务,人手少、任务重、要求高;但同时,各条线目标明确,不扯皮推诿,形成合力,切实做到齐抓共管。二是有透明高效的服务机制。规划设计要求明确、工作目标明确、办事程序明确,前道与后道、各个条线职责分工,工作到位、各负其责。三是建立市场、现场联动机制和奖优罚劣机制。一方面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着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严格督查考核,实行严格的优胜劣汰制度,提高建设单位和参建企业打造精品工程的自觉性、主动性。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
新加坡规划建设的经验
     一、园区的规划融合了新加坡与国际上先进的城市规划经验,突出了科技发展,注重生活和环境质量,目标是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化功能、国际化标准的新园区。
      ——规划体系完善,从概念规划、总体规划到指导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点地段城市设计以及相配套的规划技术规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划体系。
——规划设计超前,做到规划设计始终坚持超前于开发建设。
     早在新加坡政府于1993年5月向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议之前两个月,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就编制了一个概念规划并得到中方认可;在园区正式启动前一个月,以新加坡专家为主、苏州市专家协同,编制了园区总体规划并得到江苏省人民政府的批准。
     ——规划思路科学,坚持从园区发展的长远利益和需要出发,编制发展规划,并留有发展余地。例如,在土地利用上,安排了大量的预留地供目前不可预见的发展使用;在道路交通方面,预留了轻轨交通的发展用地和线路空间,主要干道交叉口预留了建设立交的余地;在基础设施方面,无论是规划和标准还是地下管线的铺设,都考虑了园区长期发展的需要。
     二、园区的规划强调以人为本,合理布局工业、交通、商贸和人口,对城市的美化绿化,各种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都作了较高水平的规划设计。
——功能用地布局结构独特。首期开发区采取了轴向布局形式,中间是生活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居其核心,两边为工业用地。这种功能布局缩短了人们居住与就业、购物、消闲娱乐等生活需要的空间距离,大大缓解城市交通的拥挤。
——规划的灵活性。园区的规划非常注重执行的灵活性。例如,地块大小的细分、合并;土地用途的置换;住宅高、中、低密度的地域确定;容积率有上限,也有下限;规划了大量的预留地,以满足未预见到的将来发展的需要。
——具有极强的执行力。园区的规划十分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不仅对土地的用途、规模提出了高屋建瓴的开发准则和科学严格的管理要求,它对具体的控制指标也大多是定量化的。例如对于道路的停车、红线;对于建筑物的容积率、层高、门户朝向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并落实到每一个地块,做到了定性、定量、定位,易于操作。
      三、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真正实现了规划“两先两后”原则。
所谓“两先两后”原则,即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进行,从而根本上避免了开发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高标准,创造能适应高科技工业聚集发展的良好投资环境。
园区在启动之时,就全面编制了供水、污水处理、供电、燃气、供热、邮电、通讯等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的专业规划,并     在这些专业规划的指导下,按照中新两国领导人的要求和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提出的“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8㎞2开发”、“初步形成与国际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流投资环境”这一目标,进行大规模的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四、注重环境质量,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
      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开发建设之初,就确定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战略,管委会领导多次明确表示,“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短期、局部的利益”。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园区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例如工业区和住宅区分开设置,在住宅区和工业区之间,根据进入园区的工业项目污染程序的不同,安排一定距离的隔离缓冲带。规定无污染工业项目可不需有缓冲区,轻污染工业项目需要50m以上的缓冲区,一般工业项目需有100m以上的缓冲区,特殊工业项目(即使用大量有毒、有害化学品,必须设置完善的防污和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项目)需要500m以上的缓冲区,易造成重污染的大型设施(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化场等)缓冲区至少1000m。可见,环保意识在土地规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建立了依法治园的管理体制和以法规为准绳的监督机制,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园区各项建设,既确保了园区规划的切实施行,又保证了园区基础设施的高水平和总体布局的合理性。
苏州园区将掀起新一轮跨越
      从1994年建设至今,苏州工业园区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创出了以“圆融创新、借鉴共赢”为核心的园区经验。从2006年开始,园区开始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突破原先资源、人力条件的限制,逐渐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打造“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的过程中亮点频现。
     步入2010年,园区又迎来“二次创业”的全新时代,将从产业、创新、城市、社会等各方面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打造中国转型升级示范区。
     “3+5”规划促转型 纳米产业抢占制高点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转型方面,园区制定了“3+5”规划,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和现代服务业这三大支柱产业,以及生物医药、软件动漫游戏、生态环保、纳米光电新能源、融合通信这五大新兴产业。在这些新兴产业中,纳米产业将被重点打造成园区产业的制高点。目前,园区生物纳米园、中科院纳米所已经成为了培育生物科技、纳米产业发展的创新基地,聚集了150多家掌握世界前沿技术的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和医疗器械企业。今后,这里将增加纳米研究院、纳米大学科技园等多个立足纳米技术研究与产业对接的专业机构,多方面实现技术转移;同时,还将建立“产业挂职团”,吸引高校与研究机构纳米技术领域的教授、研究人员到纳米园挂职,依托人才资源,将这一新兴产业做强做大。
     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一个发达城市的经济结构中,现代服务业的比例应该占到60%左右,园区的服务业离这一比例还有差距。对此,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今年将重点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作为一个经济总量较大的城市,苏州对银行、保险、基金、信托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很高。目前,园区成功吸引了五大国有银行苏州分行落户园区,同时,渣打、星展、汇丰、东亚、三井、友利等外资银行在园区CBD建立分部。今年,园区将进一步吸引其他金融机构入驻,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中心、信用卡中心等金融后期服务平台,力争打造一个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
     完善商贸旅游业 加强城市功能
     如今的园区,已经成为了适宜人居的繁华之地。转型初期,苏州工业园区商业旅游环境日益完善,环金鸡湖商业区、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板块初具规模。左岸商业街、金鸡湖商业广场、李公堤等商业载体,汇集了一大批高端知名商业场所,促进了苏州又一新商圈的形成。在今后的转型发展中,园区商贸定位高端、时尚的路线不会改变,更多相应的商业载体将随之诞生。在旅游业方面,将重点打造环金鸡湖和阳澄湖半岛休闲旅游项目,拟在阳澄湖半岛建立一个大型主题公园,将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商气人气的加速聚集,令园区不再单单只是一个现代工业园;另外,随着环路、高架、轨道建设的推进,园区的交通正变得更加畅通;社区、基层组织的完善,推动园区走上社会转型的轨道。如今,园区作为中心城市的个性与特征正在日益凸现,未来将完成与苏州古城的无缝对接。
天津、烟台、威海、青岛等地
工业园区的发展特点
     天津滨海新区以及山东烟台、威海、青岛四个城市,皆位于我国环渤海经济圈,具有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和雄厚的工业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活跃的地区之一。四个城市的工业园区建设不但起步比较早,规划起点和标准高,基础设施和产业功能完善,而且体制精简,运作高效,经济实力较强,聚集了一大批富有特色的产业和项目,实现了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推动力量。
     一、基本特点:
     第一,规划建设标准高。四个城市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标准比较高,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占了绝大部分,其中天津滨海新区还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园区主要包括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滨海化工区、临空产业区、临港产业区,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和海洋化工、现代冶金、食品加工、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七大主导产业;烟台市有国家级工业园区2个,省级园区12个。其中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山东省首家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双认证工业园区,同时还通过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验收,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中国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示范区”,龙口、蓬莱、莱州、招远、莱山5个工业园区获得省级“科学发展园区”称号;威海市的威海工业新区2006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并经过国务院备案,是威海市为夯实发展载体、承接产业转移、拓展城市框架而倾力打造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城市板块;青岛市的工业园区包括国家级7个,分别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出口加工区、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青岛保税区、青岛保税物流园区等;省级9个,分别是青岛环海经济开发区、城阳工业园区、即墨经济开发区、即墨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胶州经济开发区、胶南经济开发区、青岛临港产业加工区、平度经济开发区、莱西经济开发区。由于起步早,建设标准高,这些地区的工业园区不但享有政策上的优势,而且园区对所属地区的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些园区还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第二,基础设施等配套功能比较健全。四个城市在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力度都比较大,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比较完善。天津滨海新区采取滚动投入的方式,每年投入巨额资金来完善基础设施,其中2008年投入达430亿元。烟台市省以上工业园区到2008年累计基础设施投入达503.7亿元。威海工业新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多亿元,建设了110KV变电站、污水处理厂、净水厂、热电厂、集中供热站等一批重点工程,硬化道路100多公里,建成绿化面积110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500多盏,铺设地下管线460多公里,实现了“十通一平”全方位配套。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还配套建设了物流、商贸、房地产等配套产业,为各类企业入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经济发展实力强。2008年,天津滨海新区工业园区完成的增加值占当地生产总值70%以上,特别是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8年在全国53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第一;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国54个国家级园区中,软硬综合实力位居第六,创造了全市75.6%的工业增加值、64.2%的地方税收、39.9%的地方财政收入,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国家级开发区平均增速5-10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等5项主要指标总量和增幅均居烟台市首位;威海工业新区近年来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了35%以上的高位增长,2008年各项考核指标在全省153个省级开发区中均位列前五名,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的工业区”。青岛市8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8年共完成生产总值457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1.26亿元。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和促进就业的主要经济板块。
      第四,重点项目多。天津技术开发区有74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家企业安家落户,44户世界500强公司在开发区投资了91家企业,聚集了摩托罗拉、三星、丰田、可口可乐、雀巢、空中客车A320总装线等世界顶级企业;烟台市省级以上经济园区共有企业1.5万家,近年来累计引进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96个,通用、LG、三菱等43家500强跨国企业在园区投资落户;威海工业新区累计引进过亿元的大项目120多个,总投资550多亿元,有陶氏、摩根、罗门哈斯、乐天4家世界500强企业,有拓展碳纤维、中玻低辐射镀膜玻璃、中大生物工程3个国家“863”项目,初步形成了碳纤维及制品、橡胶化工、装备制造、建筑新材料、医药科技、现代物流等六大产业;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投资过千万美元的项目409个,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17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54个。特色产业和重点项目的大量聚集,增强了工业园区发展的内涵和活力,并对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第五,产业特色突出。天津滨海新区依托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规划了185平方公里的先进制造业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数字化和虚拟制造等六大产业;依托滨海国际机场优势规划了102平方公里的临空产业区,重点发展临空产业。依托技术和人才优势,规划了25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建设生物技术和创新药物、高端信息技术、纳米及新材料、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5个研发与转化基地。依托海洋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了南港工业区,重点发展石化、冶金钢铁、装备制造、港口物流4大主导功能,同时互补发展海洋产业、新能源、环保产业等。依托天津港的港口优势,规划了临港产业区,重点发展大型装备制造、化工、物流加工等产业。威海市工业新区根据不同的产业定位,在工业园区内规划了台湾工业园、三角工业园、富士康工业园等专业园区,分别重点发展信息电子、精密机械、轻工、精细化工、保健食品、轮胎等产业;烟台市结合实际,立足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产业特色,规划了以开发区为中心的机械电子工业聚集带、以蓬莱为中心的葡萄酒产业聚集带、以龙口为中心的铝业聚集带、以招远为中心的黄金和粉丝产业聚集带、以莱阳为中心的食品加工聚集带等。青岛市根据各区域的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规划了胶南董家口重化工工业区、胶州洋河装备制造工业区、平度新河化学工业区、莱西姜山轻工业区等特色突出的工业园区。相关产业的不断聚集,不但突出了园区的特色,而且对新企业的进入产生了示范带动作用。
       第六,外向度高。由于四个城市都是滨海城市,具有临港交通优势,工业园区中的外资企业比较多,外向度比较高。2008年,天津滨海新区合同利用外资91.86亿美元,增长19.8%,实际利用外资50.77亿美元,增长29.4%,外贸进出口总额541.42亿美元,增长10.8%;烟台市的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实际到帐外资和外贸出口分别占全市总量的68.8%和94.7%,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7亿美元,占全市的66.2%,完成出口235亿美元,进口172.7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94.7%、88.5%;青岛市8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吸收到帐外资8.28亿元,外贸出口43.7亿美元。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当地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载体。
     二、主要经验
     第一,思想解放认识到位是先导。四个城市的工业园区建设起步时间比较早,认识到位,思想统一,重视程度比较高,推进力度比较大,形成了工业园区建设的先发优势。不论是确定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工作重点,还是制定政策、建立工作机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具敢想敢干,大胆实践和先行先试的创新精神,而且每次发展的关键时期都能够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先人一步。如天津市滨海新区就在金融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诸多首创性的探索。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之后,天津市迅即以深化金融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核心,制定了包括金融、土地、行政、科技、外经、城乡规划、公共服务、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等十大方面在内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使滨海新区成为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威海市在2008年专门出台了《关于赋予威海工业新区部分行政管理权限的意见》,将有关权限下放到工业园区;青岛市2008年专门出台了《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对工业园区的政策进行了明确,工业园区主要领导高配半格,并且允许部分政策在工业园区内先行先试。同时,青岛市还制定了《青岛市省级经济园区发展综合评价办法》,对工业园区建设进行量化考核。
      第二,规划引导发展是前提。四个城市在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坚持规划引导发展,将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有机衔接起来,突出本地特色,发挥各自优势。如滨海新区在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始终把规划放在第一位,坚持用国际一流的规划标准和理念, 立足于国家对滨海新区的发展定位,按照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的要求,做到新区规划与全市规划、分区规划与新区总体规划、行政区规划与功能区规划、城区规划与农村规划紧密衔接。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找了国内外知名的8家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最后选择设计最好的一家。威海工业新区以科学规划为先导,聘请了同济大学的专家对新区进行概念性规划,规划了一个中心区、两条轴线、三个功能组团。青岛市在2008年出台了《青岛市工业布局调整指导意见》,明确园区建设的功能定位,强化产业归类,成立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审定各园区规划,保证园区规划的科学性,切实解决了园区建设过程中定位雷同、布局分散等问题。由于规划科学,有效引导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做好服务是基础。天津市滨海新区在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提出了“政策最少,服务最好”的发展理念,同时还提出为企业服务就是为投资者服务。在服务上和国际接轨,形成了一套高效为民的服务体系;威海市工业新区强化“企业创造财富,政府营造环境”的服务意识,超前介入,优质服务,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能现在办的就立即去办,能主动去做的就不要坐等,能一个人完成的就不要两个人去办,为园区企业创造良好条件;青岛市在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赋予工业园区经济管理权限,市政府直属部门采取委托方式授权给工业园区,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在园区设立派驻机构并充分授权,在市级职责范围内的所有管理、审批、上报事项,在园区的派驻机构“一门受理、一次办结”制度;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将1054项行政许可事项精减到104项,总减幅达90%,积极推进零收费区建设,面向工业企业的收费项目由334项减少到2项,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近2亿元,在园区建立了一站式审批中心,将项目引进和建设相关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全部集中到行政审批中心统一办理。提高了办事效率,设立了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对软环境进行治理,为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和发展环境。
      第四,创新建设模式是突破口。在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以上四个城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设模式。天津滨海新区在建设过程中,采取滚动方式筹集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一开始时新区没有财政和融资平台,由天津市财政做抵押,向开行贷了500亿元来搞基础设施建设。从2005年到2007年,依托新区建设投资公司这一融资平台共从银行贷款200多亿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烟台市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鼓励引导外资、民资和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对园区实行市场化运作。威海工业新区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外,还通过企业投资建设的模式建设专业园区,如由三角轮胎公司投资建设了三角工业园,由富士康公司投资建设了富士康工业园,同时,还通过土地的综合开发增值,来弥补建设资金缺口,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困境。
第五,健全运行机制是保障。四个城市的工业园区基本上采取了政府管理机构加市场开发实体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并且行政职能和经济开发职能融为一体,运行机制健全高效。天津滨海新区除了新区管理委员会外,还建立了“一个平台和两个中心”,一个平台即新区建设公司,两个中心即财务中心和土地储备中心,来对新区的建设进行市场化运作。青岛市明确了工业园区建设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的运行原则,坚持由政府组织、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加强对开发建设的支持、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广泛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园区发展。同时还对园区的管理体制,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行政执法体制和外事体制等进行了明确。除了在行政管理体制上进行大胆创新外,还设立了高新区开发建设和融资的经济实体,实现了工业园区管理机制的精简、高效运转。
       第六,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是关键。四个城市在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推进作为工业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树立“招商引资是园区建设生命线”的理念,结合各园区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挖掘园区的特色和优势,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注重重点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实现招商形式多样化,并对招商引资有功人员在政治、经济待遇等方面进行重奖提拔。天津市滨海新区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积极把目光瞄准世界500强大公司,积极引进了一批国际知名大公司进驻;烟台市积极采取专人招商,定点招商和感情招商,专门派驻了一名年轻干部驻在上海,专门负责联系世界500强的大公司,积极进行感情投资,引进了一批大企业和项目,同时,紧紧围绕产业链条,盯紧专业性较强的配套企业进行产业链条招商。在大力招商引资的前提下,着力抓大项目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坚持把重点项目推进作为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提高项目建设的效率,所有的项目都在2年内建成,2年以上的项目在园区内基本没有;威海工业新区举全区之力抓项目,千方百计快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无论是想问题、作计划,还是办事情、抓落实,都坚持项目优先,做到项目决策优先考虑,项目要素优先保障,项目问题优先解决,项目功臣优先选用,在全区形成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围着项目干的良好局面,专门成立由管委会主任挂帅的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项目推进办公室,专门负责对项目建设的调度、协调、服务和考核;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园区工作的突破口,按照集群化布局、专业化招商,职能化服务,强力推进园区项目建设,增强了园区影响力和带动力。
     三、几点启示
     第一,高度重视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一定要更加解放思想,在思想观念上来一个大转变,进一步提高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工业园区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发展先于一切,发展重于一切,发展高于一切,以宽广的视野、超前的意识、有力的措施,推动资源向工业园区配置,政策向工业园区倾斜,工作重心向工业园区转移,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第二,强化规划对园区建设的引导。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全市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尽快完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的指导意见,对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做出统一规划。在制订工业园区规划过程中,要把长远发展与近期目标结合起来,整体发展方向与产业合理布局结合起来,要把园区建设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结合起来,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园区各项建设,确保园区规划切实可行,建设科学有序。
      第三,创新工业园区建设模式。要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多元的投资主体和投融资机制,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借鉴外地做法,用经营城市的理念,采取多种模式,通过房地产、商贸等综合配套开发,筹措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要在资本运作方面积极探索,以企业为投资主体,通过上市等资本运作模式来筹集建设资金。同时,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以园区内道路路灯广告权、冠名权等方式吸引民资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用项目的产业化步伐,来解决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第四,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力度。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作为工业园区建设的生命线。一方面认真研究和对接国家、省的规划和产业政策,建立工业园区项目库。另一方面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采取项目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等多种方式,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选准招商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再次,要集中力量推进园区项目建设。要强化责任制,把项目服务的关口前移,对有意进入集聚区建设的项目,落实代办制等服务制度,促进企业项目尽早落地。要及时了解、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特别是对重点项目要实行对口服务,促进一批重点项目在园区落户。
       第五,优化工业园区发展环境。要进一步强化园区的服务功能,积极探索推行“一对一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的档次和水平。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力打造透明高效政府,提高办事效率,大幅度减少政府审批事项,加快实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建立完善软环境建设投诉举报和责任追究处理机制,切实为工业园区建设服务。
第六,提高工业园区管理和运作水平。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激活园区运作机制。把想干事、会干事的干部调整充实到园区管理岗位,落实待遇,充分调动积极性。完善工业园区考核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工业园区建设绩效考核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