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0年
2010年

他山之石2010年4月26日第8期

发布时间:2010-05-18  |  浏览:
各地以创新促进
经济转型 产业升级
     专家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上的大项目瞄准了世界产业发展主流,各自在其产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或具有潜在优势,代表了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演进、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攀升、从生产零部件向核心部件带动总装的发展方向,是中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落地。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全国各地都紧紧抓住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加快项目建设速度,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
     大连工业两增一降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实现有质量的增长,大连工业交上一张又好又快的成绩  单:2009年,大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同比增长15%;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同比降低5.7%。
大连市在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企业抢市场的同时,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保增长的“利器”。制定了装备、船舶、石化、轻工等8个行业落实规划的实施意见,推动重大项目和专业化园区建设。全市共组织实施了2580个工业项目,有2320个项目开工建设。瓦房店光电园、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花园口经济区等一批专业化园区快速发展,成为承载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
     大连市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加快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组织实施一批重大装备研制和关键配套零部件攻关等重点创新项目。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研制成功3兆瓦海陆两用风电机组,90型船用曲轴突破了加工、热装等10余项关键技术;瓦轴“风电机组轴承设计与制造技术”和“大型风力发电机专用轴承实验台”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这些创新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提升了大连产业总体水平。
以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为方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连市去年全市实现节能30万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7.3%。
     连云港抓住有利于发展的各种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实践探索出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充分发挥港口的龙头带动作用,提升港口对产业的支撑能力,发展和壮大以钢铁、石化、装备制造(造船)为主的临港工业,建设临港重化工产业基地,实现“工港互动”。二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升级方面的核心作用,依托在“三新”产业等高科技产业方面的基础,有效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构筑完善的产学研体系,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实现“创新推动”。三是大力发展以港口物流为中心的现代物流业,重点推进金融业创新,加快金融服务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扶持,构建生产服务平台,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融合,实现“双轮驱动”。
保障措施如下:
一、加强统筹规划。按照发展培育一批、改造提升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作方向,排出一批重点行业,逐个制订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加强各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及重点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等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做好各类园区发展规划的研究、修编和实施工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合理配置土地、能源、资金等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建立完善公共资源要素的调控体系。每年安排不低于总量50%的用地指标,重点保障高新技术项目、重点装备制造项目及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项目用地需求。
二、加大政策扶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促进工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按照“优化增量、整合存量”的原则,市财政设立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引导资金,重点支持产业布局调整、产业优化升级、产业项目投资及企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兼并重组等。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转型升级项目的信贷投放,引导商业银行扩大授信额度,加大对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和自主创新等领域的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积极引导外地金融机构来连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向市外银行推介工业项目,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机构开展中小企业的融资和担保业务。支持企业利用各类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加快成长发展速度。
  三、加强指导帮扶。全面深化企业服务年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指导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对企业资金链的监控,帮助企业解决临时周转和短期保障。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重组,可暂不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财税、金融、贸易、产业、收费等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指导企业转型升级。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和环境。努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培训投入,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工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鼓励企业探索各种有利于调动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分配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来企业任职、兼职或短期工作。
四、强化工作机制。市政府建立工业优化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协调联系制度,研究解决工业优化升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促进作用,形成全社会支持工业经济加快优化升级的良好氛围。强化工业经济优化升级的目标考核,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加强考核和督促检查。对在推动和实施工业经济优化升级中取得重大成绩的县区、园区、企业以及个人由市政府给予嘉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效能提升,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项目,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营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建立产业间协调、沟通、服务机制,促进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规范化发展。强化政府指导、监管和服务职能,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安全和社会风险防范,不断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加强风险防范和应急体系建设。
苏州将按照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方向,大力推动六大主导产业调整结构和优化布局,加快向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重点打造一批千亿元级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促进制造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提升、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提升、由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提升,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
苏州将下大力气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现有传统产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江苏省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契机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的平台,加快产业转移步伐。坚持大企业带动战略,加快形成一批领军型、地标型企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产业链条,减轻资源依赖程度,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实施新能源、生物医药、新型平板显示和智能电网四大产业跨越工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碳经济。促进新技术与新产业融合,努力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积极发展光伏产业、风能整机及零部件制造业,发展生物医药技术、新型医疗器械等产业门类。突破关键技术,完善产业链,提高产品等级,扩大生产规模;以并网发电及储能、量测技术研发应用为重点,推动电能服务、光纤光缆、传感器件、专业软件等相关产业发展。
无锡加快产业升级“先发优势”变“核心优势”。
  从调整引导着手
  今年以来,无锡围绕年初既定目标不动摇,以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为契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发展新环境,用足用好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企业把扩大投资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幅度提高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以此快速培育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推进重大产业项目上,无锡面对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做到早投快投,把投资用在拉动经济增长最有效的地方,用在经济社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从年初起,对符合产业政策、条件具备、资金到位的重大产业项目,全市各职能部门优先办理各项手续,落实扶持资金,安排用地指标,力保成熟一个,开工一个,见效一个。
  “政府的投入是有限的,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加大投入是出路。”无锡市经贸委有关领导说。
  为此,无锡在扩大政府投资的同时,把着力点从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转到更多依靠社会投资上来。目前,无锡政府投资主要是贴息、担保、补贴等间接投入,而在全市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重点新兴产业投资,则是通过政府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支持社会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畅通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社会事业等,形成社会资本全面进入的新格局。
  从配套服务着手
  过去,无锡工业以轻纺工业为主。历史客观造就无锡中小企业比重过大。至今,中小企业仍然是无锡各个产业的主体。今年以来,针对中小企业抗风能力弱、开发能力不强,市政府强化对企业的服务意识。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政府除加强对产业、土地、环保、出口、人民币汇率等政策的研究分析,及时为全市企业做好全方位服务外,对重点企业更是采取“一厂一策”来“保驾护航”。
  其次,在进一步梳理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扩大对企业惠及面的同时,用好用足国家相关政策,为全市发展产业和民生项目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为保增长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组建市区(县)镇(街道)“三级联动”中小企业服务新体系,是无锡在推进和保障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成功做法。
  这个在4年前就启动建设的服务新体系,以在全省率先挂牌运作的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为龙头,以市(县)区和乡镇(街道)服务中心为基石,并形成有各种社会化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的体制规范、运作高效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
  到目前,无锡2市(县)7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已全部建立,乡镇(街道)服务中心也实现了全覆盖,还建立了“无锡中小企业网”,构建了授信企业库、人才培训库等7个项目数据库,为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性、公共性、综合性服务,使中小企业获得了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服务。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无锡三级服务中心积极发挥融资担保、技术创新、创业培训、信息、维权五大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到位的服务,大大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能力。
  在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网络的基础上,无锡还在全省率先成立担保协会,截至去年底,全市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达41.4亿元,担保余额达141.64亿元。无锡服务新体系,在非常之时显示出了“非常作用”。
  从培植先导着手
  要将无锡初步形成的先发优势,转变为领跑新一轮区域发展的核心优势,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至关重要。无锡在城市经济转型中,把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列入先导产业优先规划,重点支持。
  然而,要发展这几大产业对于无锡来说,也并非轻而易举。即使有了资本,技术、人才从何而来?
  无锡采取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向内:市委书记杨卫泽、市长毛小平等市领导,亲自带队上北京、去南京、赴上海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形成了与中科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等建立的“7加1”政产学研联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多领域合作。
近几年来,无锡与这些院校在建立研发中心、推动人才合作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据无锡市科技局统计,至今,无锡市仅与“7加1”政产学研联盟院所就签订合作项目达1800多项,研发投入超过54亿元。
一条腿向外:无锡自2006年起,就在全国率先推出以大力吸引海外留学者领军型创业人才归国创新创业的“530”计划。无锡为归国创新创业者不仅提供100万元创业启动基金、100平米工作场所、100平米住宅公寓政策扶持,并提供不低于300万元风险投资和不低于300万元的商业担保等“3个100”和“2个300”的优惠政策。
这个当时在国内独一无二的优惠政策,一下子就把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目光聚焦到了无锡。到2008年年底,已有276家“530”企业正式注册落户。全市海外留学人才总量,包括柔性流动海外留学人才超过3000名,其中硕士以上人员超过60%%。
“成立之初当保姆、发展之中当导师、成功之后当保安”的无锡“530”计划,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去年,申报的数量和质量又有大幅提高。
无锡在产业升级和城乡转型中摸索出的“7加1”政产学研联盟、“530”计划,造就了尚德太阳能、美新半导体等一批海归人才创业成功的“神话”,更推进了无锡打造“太湖硅谷”进程的一次次大提速,同时带动了创意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去年是无锡“科技创业和服务外包促进年”和“530”计划推进关键之年,无锡又推出了许多新的举措。
  无锡市科技局针对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来锡创办“530”企业和本土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创业方面的需求,迅速组建成立了“530企业创业服务导师”和“科技政策辅导员”两支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套餐式科技服务。
  市科技局还通过与市金融部门的共同努力,出台了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联合产业集团、金融办、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构筑科技创业投融资平台,引导创投基金向科技型企业倾斜,使无锡先导产业引领全市经济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无锡的政产学研合作,重点放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来开展更加密切和形式多样的合作,重点推进院士工作站的建设,解决企业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帮助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开展产业及企业发展战略咨询和技术指导,同时培养创新人才,进一步推动创新要素向行业龙头企业和高科技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进一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扬州十项税收优惠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该市地税部门认真落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十项举措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涉及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八大类、200个小项。
  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扶持力度
  自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对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给予税收优惠
  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
  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鼓励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鼓励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
  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鼓励企业加快技术进步
  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
  鼓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
  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鼓励企业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投资
  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软件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境内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温州掀起产业转型升级新热潮。一向以“敢为天下先”著称的温州,在这场转型升级的浪潮中,重点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特色优势产业整合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这两篇文章。在工作中,坚持“两轮驱动”,坚持以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扬长避短、懂得取舍,把自己的长板做长、短板外包,做自己擅长的领域;突出企业主体,让广大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将转型升级内化为自觉行动;要加强政府引导,政府要做好规划,做好政策引导。
  温州的鞋服、打火机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整合重组后的转型升级,今后块状经济就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依存,相互配套,这样对发挥整体效益更加有利。”
一直以来,土地资源缺乏都是温州发展的“痛楚”,而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沿海产业带建设,为温州带来一个蔚蓝的发展空间。沿海产业带建设,对于温州来说不仅是空间概念,更是调整、优化、转变的平台和载体。在沿海产业带中,他们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同时利用新的空间,优化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温州企业有一个非常强的特点,就是喜欢抱团发展。有几家企业率先引领,就会有一大批的企业聚集到转型升级中来。温州企业从来就不怕困难,一有雨水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再过若干年后,温州的新兴产业一定会像温州民营企业一样,在全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整合重组转型升级的浪潮中,现实的温州人正在改变‘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传统观念。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引导企业通过整合重组、开拓创新,使传统产业焕发生机,使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经历过国际金融危机,温州企业洗牌洗出了竞争力。
徐州按照国家级开发区的标准明确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关键措施,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上迈出新步伐。
一是以深化招商选资为突破,全力建设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切实突出“三重一大”的龙头地位,围绕“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的思路,精心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以产业规划为指导,充分利用发展平台提升的优势,按照“外资、内资、央资并举,重点突破外资”的要求,大力实施“招大引强”、 “招高引优”战略,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50强以及央企与领军型民企,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二是以重大项目推进为龙头,全力建设产业升级的示范区。按照“资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产业效益高”的要求,坚持制造业、科技和服务业项目并举,招商、招才、服务并重,着力引进对开发区产业升级支撑作用明显的重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以及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加快装备制造、新能源两大支柱产业向高端挺进,加快电子信息、新光源、生物医药、软件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争用3-5年左右的时间,打造装备制造、新能源光伏、软件服务外包和电子信息两个千亿级、两个50亿级产业板块,为促进全市产业升级树好样板。
    三是以企业自主创新为重点,全力建设创新创业的活力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整合科技资源,运行好苏北开发区首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强与高校的密切协作,加快徐工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与现实生产力紧密结合;优化投融资机制,放大财政资金的功效,通过盘活存量资本、用好增量资本、吸纳社会资本、筹集市场资本、融借国际资本等途径筹集资金,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创新人才和高技能员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金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加快 “园区制造”向“园区智造”转变。完善管理机制,推进服务转型,大力推行精准服务,集聚“创新因子”,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形成人才创新业、企业创大业、干部创事业、群众创家业的良好格局。
    四是以发展高铁经济为内涵,全力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在做好区域生态商务城整体概念性规划的基础上,确立三年城市化的发展目标。积极配合高铁站区建设,以高铁站区和周边区域为引擎,实施城市功能提升及商贸繁荣计划,打造一流的高铁国际商务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服务外包、金融证券、信息服务、科技研发、商务会展、文化旅游等高端服务业。坚持新型工业化与城市现代化互动并进,以基础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园、中德低碳经济实验区等6大功能园区建设,搭建产业集聚一流载体,提升城市品位。同时,按照“国际接轨、徐州之最、功能完备、独具特色”的标准,建设集均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和保障救助于一体、全省一流的社会事业支撑体系,不断彰显高铁生态商务城的个性与特征,使开发区成为京沪高铁线上的一颗明珠。
潍坊着力加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文化产业、节能环保、改善民生六大投入,突出抓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紧紧抓住“三区”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着眼蓝色、高端、高质、高效的要求,谋划一批技术水平高、产业链条长、经济效益好的制造业项目。同时,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认真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全力推进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上档升级。并将加快实施“三个千亿”计划,对汽车、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八大特色产业链条落实配套政策和帮扶措施,推动产业链式组合和链条修复,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另外,还将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用强有力的机制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方向、突出重点,研究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业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突出抓好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快推进文化商贸、旅游会展、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传统服务业信息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促进服务业发展整体跨越。要完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领域,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
黄山加快旅游产业升级,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面对全省各地百舸争流、皖江城市带异军突起的发展态势,黄山市坚持“旅游兴市、开放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立足实际,瞄准全新的服务业态,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元月中旬,黄山风景区投资4000万元的北京“徽商故里”正式开张,把徽菜特色餐饮的触角伸到京城。也意味着当地服务业开始迈向更大更高的平台。
      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黄山市去年旅游4项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量连续四年全省第一,其中接待入境游客达87.71万人次,超过全省其他城市总和,以旅游为主体的服务业支撑起当地经济的“半壁江山”。然而,与国内外发达旅游城市相比,黄山服务业结构单一脆弱、现代化水平不高、产业集聚度也较低,制约着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进程。
      新年伊始,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黄山市如何扬长避短,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避免边缘化?年初召开的黄山市“两会”上,该市明确提出把加快旅游产业升级、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作为今年的主攻方向。
      黄山是我国首个“国家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也是全省百家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首批全过关的城市。同时,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建立,也为黄山市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黄山市委书记王福宏介绍,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山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必由之路。他介绍,黄山市将继续推进274个省“861”项目和605个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力争全年接待游客2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今年起,黄山市将以全面争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大胆先行先试,力求在一些重要部位、核心领域、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黄山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是突破消费性服务业领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努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智力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等新领域。同时,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相关特色优势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打造高文化品位、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感情体验、高精神享受的全新服务业态,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推动黄山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撑,力争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363亿元,年均增长1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比重达一半以上。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