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0年
2010年

他山之石2010年7月30日第14期

发布时间:2010-09-25  |  浏览:
文化强市
外地有哪些好的做法
     最近,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把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推向新阶段,全力实现文化强省这一标志性跨越的战略决策。为此,我们综合了外地的一些好的做法,以启迪工作思路。
     山东各地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取得良好经验和丰硕成果。
文化产业:魅力初绽
    原来提及泰安,人们想到的就仅仅是泰山,现在,他们有三张名片:登泰山,看封禅大典,游方特乐园。在泰安,文化产业与旅游的裂变效应初显,“文化兴旅”战略正改变着这座城市的形象。谁又敢断言:泰安不会成为中国的奥兰多?美国奥兰多市正是依托迪斯尼乐园,从一个以橘子种植和畜牧业为主业的小城镇,迅速转型成为一个观光娱乐城市。
     在山东省各地,文化产业通过“联动效应”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和产业,正如美国学者沃尔太所言:“文化——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实在的汽车制造、钢铁、金融服务业——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
不仅如此,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意味着经济发展战略意义上的转变。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新亮点,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这已成为决策者的共识。
济宁从今年起设立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每年列支3000万元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潍坊组织300家文化企业,成立潍坊文化企业联合会,为文化企业搭建了合作、发展的融资平台。济南市把园区和基地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孵化器,积极推进园区建设。目前,济南已形成以东、中和西部3个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发展集群,三家基地拥有动漫游戏企业 80余家,年产值超过7亿元。青岛则采取“腾笼换鸟”模式,把企业破产改制后的工业老厂房,进行重新设计包装,发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青岛特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文化事业:提升幸福指数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
如果说发展文化产业剑指经济发展,文化事业则意在民生,在于文化惠民,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于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山东省各地在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同时,把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纳入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规划,着力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
临沂市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投入。在市区,累计投入 50多亿元,开工建设了市文化艺术中心、书法广场、兵法博物馆、临沂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在农村,组织实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社区有文化活动中心,村有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村通,农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在威海环翠区新外滩公园幸福之门广场,欢歌笑语、掌声雷动,表演者热情忘我,观看者如痴如醉。该区文化局连续 20 年主办的广场纳凉晚会正如期举行。这场纳凉晚会只是威海市“幸福威海”大型主题文化活动的一部分。现在的威海,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到军营、学校,从“红歌演唱会”到“京剧票友会”,从“打工明星歌手赛”到“千场演出进农村”,一年各类演出达2850多场,直接参与群众近100万人次,让群众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还激发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文化体制改革:活力之源
改革是激发发展活力的动力源泉,也是提升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山东省各地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结合实际、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敢为人先,改革试点基本完成,文化活力和创造力得以显现。
在打造市场主体上,各地市把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采取转企改制、股份制改造、战略合作等形式强力推进。
目前,青岛市共有8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成功转企改制。青岛新闻网转企改制后,经营收入快速增长,2009年已达到5000万元,进入全国一流城市新闻网站行列。青岛出版集团转企当年活力陡增,生活类图书延续强势品牌、少儿图书以小搏大、社科类图书积聚力量,其投资1000万元重磅推出的《孔子》动漫书,深受年轻人欢迎。
改则活,变则通。去年,济宁电影公司总资产、总收入双双实现翻番,资产总额达1亿元人民币,正是通过转企改制,这家前身为濒临倒闭的济宁市人民影院的企业,成为全省第一家整体改制并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地市级电影公司。
在组建统一的行政责任主体上,去年初,临沂市率先在全省探索出“三局合一、联合执法”的临沂模式,直接整合市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三家执法职能和执法队伍而组建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局,对文化市场实施统一监管。
目前,全省各市以“临沂模式”为蓝本,组建起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工作者遍布城乡,成为全省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守护者,创新环境和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者。一个主旋律与多元化统一的文化大合唱局面初步形成。
沈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决策层这样思考: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崛起,往往发端于文化的振兴,只有占领文化高地的城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主动、脱颖而出。于是,沈阳市把文化产业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支撑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做大中心城市、增强吸纳力和辐射力的切入点强力推进,加速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转变。
着眼于文化产业与工业的起承转合,沈阳市大手笔绘制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路线图:确定了“文化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到2012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成为沈阳经济发展增长点”的发展目标;明确了重点发展出版印刷、娱乐演出、动漫制作和文化旅游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影视传媒、创意设计、广告会展、数字内容等新兴产业。沈阳市还大气魄圈点了文化产业发展“东西南北中”的空间布局,东部棋盘山生态旅游产业聚集区、南部浑南动漫产业聚集区、西部包装印刷产业聚集区、北部沈北华强产业聚集区、中部沈河清城文博产业聚集区,以实现项目加速聚集和产业规模化发展。
具体实践中,沈阳市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发挥浑南动漫产业基地、棋盘山文化旅游产业基地、沈北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和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龙头作用,建设文化产业聚集区,打造文化产业集群。同时,以项目为载体,重点扶持华强科技展示体验区、棋盘山实景演出、浑南4D、故宫方城改造、万柳塘杂技城建设等重大产业项目。在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基础上,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开发手机电视、车载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此外,面向世界知名文化企业和国内发达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引进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大、能够做大增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为尽快使文化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沈阳市积极优化政策环境,完善金融财税扶持政策。设立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基金,通过政府搭台,市场化运作,牵动社会资金,扶持更多文化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在辽宁・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加挂“东北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牌子,开展物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与文化有关的产权交易,为文化产业投资、评估、咨询、并购重组等提供服务。
天津按照市委构筑“三个高地”,打好“五个攻坚战”的要求,着力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振兴文化产业。通过推出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设多个有特色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实施一批文化大项目好项目等措施,充分发挥了文化产业在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作用,使得天津文化产业走上了发展快车道。“十一五”期间,该市文化产业年增加值将以20%以上速度递增,已成为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的一支生力军。
去年有关部门相继推出了《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多项扶持政策,为本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并按照中央和市委的统一部署,完成了以天津市杂技团为试点的文艺院团改革、以天津电视台为代表的制播分离改革、12家出版单位以及12个区县新华书店的转企改制等一系列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逐步摸索出一条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新路。去年8月,北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今晚发行快递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为各省市提供了示范样本。
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势头迅猛。津产漫画版《四大名著》、全国首部京剧三维动画《定军山》等一批代表着国际一流水平、极具核心竞争力的创意产品相继问世。目前,国内超过四分之一的知名漫画作者已扎根该市,全国近三分之一的漫画作品在津出品,在动漫这个文化产业的新兴领域,天津已领跑全国。
为了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去年7月该市集中推出了天堂电影沙龙及意式风情区情景表演、津味相声风景线等11个文化产业项目。目前,这些项目已基本完成,不仅活跃了该市文化娱乐市场,还带动了工业、贸易等相关产业发展。天津演艺市场也是空前火爆,津湾广场剧院大型全景晚会《海河之夜》、天津歌舞剧院大型民族乐舞《异彩流金》等一批彰显天津文化特质、采用市场化运作精品节目,深受观众欢迎。
苏州作为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具有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品位高雅的独特优势。在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苏州充分发挥吴地文化优势,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大力开拓和发展反映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使全市文化建设呈现出继承与发展并重、传统与现代兼容、经济与文化互动的良好发展态势与繁荣格局。
保护与发展并重,努力把优秀文化的物化形态汇入现代城市文明,着力塑造文化强市建设的“形”。文化这一城市的名片既要体现历史文化积淀,又要展示现代文明成果,并给后人留下现代人文明的痕迹。塑造品牌形象既是苏州文化建设的一种追求,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申报文化遗产、保护和改造文化古城、建设文化设施是苏州树立城市文化形象的浓墨重彩之笔。以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打响历史名城的品牌。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无价之宝,对它们的恢复、保护、发扬,是一种文明和进步。苏州的古城、水乡古镇、古典园林是苏州传统文化的范本和典型体现,是具有不可再生性的宝贵遗产。为了使它们得到全世界的认同与珍视,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一席之地,苏州积极开展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1、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共有两批9家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以全面规划改造古城为动力,走出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新路。为了不使保护与发展成为一对矛盾,问计于专家、学者和有关方面,提出了“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的方针。把整个古城规划成54个街坊,分期分批进行保护性修缮和改造。通过街坊改造保护了一批古迹,新建了一些街区,增添了一些景观,使老城区既保持了原有的风格,也使居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还投入财力,对传统商贸文化中心观前街和全国仅存的水陆城门盘门景区进行整治更新,其建设理念更是体现了传统风格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同时,“东园西区、南景北廊、古城居中”城市格局的悄然形成,使古城成为商贸、旅游中心,苏州工业园、苏州新区成为现代工业生产基地,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也实现了古老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完美结合。以加快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为基础,增创城市文化的新活力。加大了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苏州新图书馆、体育中心、苏州乐园、苏州博物馆等一批体现地域传统文化风格又充满现代气息的标志性工程拔地而起。
创新机制,整合并激活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向效益转化,着力增强文化强市建设的发展后劲。积极推动文化走向市场,努力使文化力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化资源为品牌,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大力实施大旅游的发展战略,积极开发文化旅游资源,逐步增加旅游的文化含金量。每年举办20多项文化旅游活动和民俗节庆活动,并形成了10余个具有鲜明吴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苏州国际丝绸旅游文化节、寒山寺迎新年听钟声、周庄古镇文化旅游节、甪直水乡服饰文化节、同里影视文化节、网师园夜花园、虎丘庙会等文化旅游和民俗节庆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及市民群众的欢迎和广泛参与。尤其是打出的“三古一湖”(古城、古镇、古典园林和太湖)的文化旅游品牌,吸引了中外旅客纷至沓来。去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共接待了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近20亿元。文化旅游业成为拉动内外需求、产生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文化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成功启动艺术活动的社会化运作和文化企事业的发展,以文化创建为载体,积极推进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基层、面向未来。以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先进精神、先进文化占领群众文化阵地。全市10个县级市、区全部被评为省群众文化先进县区,其中9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全市还涌现了一批特色文化乡镇,如常熟白茆镇的山歌之乡、太仓新湖镇的狮龙之乡、昆山正仪镇的书法之乡、张家港塘桥镇的围棋之乡、吴中区胥口镇的书画之乡和镇湖镇的刺绣之乡等,已跻身于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的行列。全市有4000多支业余文艺团队活跃在城乡,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无锡2009年完成原创动漫超过1.9万分钟;新增动漫创意载体22.1万平方米,落户动漫企业130多家。他们坚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正由文化名城向文化强市转变。无锡从“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改革开始,采取了深化新闻单位宣传与经营“两分离”改革、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成立“市属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确保国有文化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等改革举措,摒弃体制中制约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产业的发展。
今年2月初,无锡市召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会议,提出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力争把无锡建设成为“具有文化影响力、文化核心竞争力、文化创新发展力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会议代表从无锡歌舞剧院这一改革典型看到了无锡文化体制改革的光明前景:2008年,以无锡市歌舞团为主体,合并市滑稽剧团、市评弹团、市文化艺术学校组建无锡歌舞剧院,当年无锡歌舞剧院即喜获丰收,舞剧《红河谷》、《西施》频获大奖,当年演出收入超千万元。
文化创意产业是无锡文化强市建设的着力点之一。两年来,无锡先后举办中国无锡动漫创意产业(伦敦)说明会等10余次国际国内宣传推介会,吸引了慈文紫光、华莱坞电影产业园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先后落户无锡。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动漫游戏振兴基地等文化产业基地已初现规模和集聚效应,江阴文化创意产业园、北仓门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文化集聚区发展态势良好。无锡还以吴文化博览园、佛教文化博览园等八大文化博览园建设为载体,文化旅游方兴未艾。着眼产业创新,无锡还与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开展了产业发展、艺术创作、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9个项目的合作。
无锡公共文化事业在近年更是取得长足发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达标率达96%以上,2010年将实现100%的目标,基本建成15分钟文化生活圈。如今在无锡,中国民乐博物馆、无锡书画博物馆、中国丝业博物馆以及窑群遗址博物馆等相继建成开放,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的建设也基本完成,无锡大剧院等重点文化工程正积极开工建设。2007年以来,无锡先后免费开放54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年来全市各级共投入“三送”资金3200余万元,先后为基层送电影2.7万余场、送戏3000余场、送书97余万册。无锡每年各类文艺团体表演2500场次以上,引进高雅艺术演出40场以上。在无锡,“文化惠民”菜单正变得越来越丰富。
秦皇岛广电中心大楼、文化广场大楼、报业大厦、图书大厦……在秦皇岛市区,一座座地标式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农村书屋、村民活动中心等各级各类文化活动阵地遍布全市;在暑期,一幕幕大型露天情景剧、音乐剧、俄罗斯舞蹈表演及接连不断的摄影展、书画展紧紧吸引着游人的眼球。尤其是去年以来秦皇岛文化产业逆势而扬,全线飘红,仅秦皇岛北戴河区的最新统计显示,文化及文化创意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已经占到该区GDP的25%。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至2008年3年增长3倍,文化事业发展成果已惠及全市。
利用10年的时间,真正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经济政治相融合、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一致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管理体制、文化运行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秦皇岛文化,这是《秦皇岛市建设文化强市规划纲要》的核心内容。去年,该市又原则通过了《秦皇岛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明确提出:利用三年时间,把秦皇岛建成“文化名城”和“滨海文化产业强市”。
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项目是秦皇岛最大的文化产业项目,目前已经顺利完工。总投资近10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山海关古城文化商业街正进行全方位的规划设计和招商、招租,现已有三十多家商户正式签约,其中包括麦当劳、肯德基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和老字号。中国·山海关国际长城节、秦皇望海求仙节、孤竹风情商务节、祖山天女木兰节、干红葡萄酒节、南戴河荷花节、山海关大樱桃节、北戴河国际轮滑节……这些节庆活动已形成了具有秦皇岛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 
根据旅游城市的特点,把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2003年以来,艺术家登台表演、书画大师现场作画、传统京剧轮番上演、建设中华荷、投资2600万元建设槐花湖大剧院,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不断增加文化内涵。去年,景区又投资1100万元完善槐花湖大剧院,并与北京歌舞剧院合作,推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大型情景剧《海誓·南戴河》,受到了游客的广泛好评。与此同时,秦皇岛海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660万元打造的大型海上实景演出——《海上生明月》在北戴河碧螺塔酒吧公园首演以来,时尚动感、神秘浪漫的演出吸引了游客的眼球。 
积极打造影视剧精品。去年6月,秦皇岛市广电局影视艺术中心和秦皇岛广顺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创作的52集大型少儿动画连续剧《中华小岳云》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这是河北省第一部在央视播出的由地方台独立制作完成的大型动画片,专家称赞该剧创造和摸索出了一套动漫制作新模式。目前,多家省级卫视已有意向购买放映权。“我们还要积极开展动漫关联和衍生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不断延伸创意产业链条。”秦皇岛市广电局影视艺术中心主任刘晓光介绍,投资近千万的52集动画片《孟姜女》也将于日前完成全部制作,百集动画片《百集寓言故事》也在筹备、制作中。
洛阳正迈着铿锵有力的脚步,前行在文化强市的发展道路上。洛阳新区歌剧院口的宣传牌上,来自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乐团等知名演出团体和艺术家的名字纷纷出现,每天晚上,歌剧院门口都是车水马龙、一派热闹的场景。在新区建设能举行这些重量级演出的歌剧院,是洛阳市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强市的一项重大举措,类似的举措这几年在洛阳数不胜数:从2007年起,洛阳市先后投资2.5亿元,建成了一批以周王城广场为标志的中心文化广场,进一步满足了市民健身、休闲、娱乐的需要;投资3.5亿元,在洛阳新区建设体育中心公园;投资1.5亿元,建设洛阳歌剧院……利用高端场馆优势,洛阳市邀请和成功举办了全国CBA联赛、世界跆拳道比赛、全国游泳锦标赛等30余项高规格赛事以及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天鹅湖》、“钢琴王子”郎朗钢琴演奏会、周杰伦全球巡演个人演唱会等大型活动200余场次,为该市文化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基础设施完善,文化产业也迸发出新的活力。
近年来,洛阳市以园区(基地)为基础,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将龙门石窟管理局升格为龙门景区管委会,组建了龙门、小浪底西霞院、汉魏故城和隋唐城遗址等4个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为了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引领特色文化产业,筹划建设中国平乐牡丹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该项目总投资3848万元。建成后,计划用3年时间使平乐农民牡丹画家队伍由现在的400余人增加到1000人以上,年销售收入由现在的9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以上。
以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为龙头,抢抓政策机遇,整合优势资源,加快实施偃师商城城墙、汉魏故城阊阖门和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定鼎门遗址等重要遗址的恢复展示工程。同时引导洛阳歌舞剧院、洛阳杂技团、洛阳市豫剧院等艺术院团排演《河洛风》、《洛神》等精品舞台剧目。大力发展数字电视、影视制作、网络动漫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拍摄牡丹题材电视剧《牡丹亭》,制作“小破孩”等系列动漫作品。
以品牌塑造为着力点,推动以“洛阳牡丹花会”为龙头的节会文化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目前,洛阳市春有牡丹花会,夏有小浪底观瀑节,秋有河洛文化节,冬有伏牛山滑雪节,四大节会品牌贯穿全年,互为补充,亮点迭出,极大地提升了古都洛阳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扶持了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和中介组织。通过《洛阳市演艺团体培育方案》,重点扶持10家有潜力的演艺团体,带动洛阳民间演艺事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强行业组织的管理扶持,市属11个文化艺术家协会经常性举办各类文化交流展览活动,文物、书画收藏交流总价额达1亿元以上。
文化产业取得了突出成效,文化体制改革洛阳也走在了全省前列。
作为中央改革办确定的全国第二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也是河南省五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2009年开始,洛阳市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上大踏步前进,取得一系列成果:
洛阳歌舞剧院完成转企程序并挂牌成立洛阳歌舞剧院演艺有限公司,洛阳市豫剧院转企改制已进入职工安置阶段,县区文艺院团转企准备工作已经启动;市、县两级电影管理体制划转工作和电影放映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市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机构综合改革及综合执法队伍建设进展顺利,新闻单位大胆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新途径,洛阳日报实施主辅分离,成立洛阳日报报业集团……通过不懈努力,洛阳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正以更加开阔的发展视野和更加多样的发展业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石狮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做到思想认识、组织领导、资金投入“三到位”,从政策、机构、编制、人员工资和资金投入上大力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市人大、政协每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文化建设专题调研,共谋文化发展蓝图。
在加大文化事业发展投入方面,市政府在每年的财政年度预算安排时,对文化事业给予优先安排。2006 年——2008年,全市财政投入文化事业专项经费分别为2029万元、3598万元、4314万元,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2008年人均文化事业费139元,高于全省、泉州市平均水平。同时,该市还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文化事业,鼓励企业采取冠名、联办、捐赠等方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文化建设工作机制。2006年以来,市公共财政投入近4000万元建设石狮博物馆、文联大厦、锦尚镇综合文化站及一批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
在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该市确立“城市文化设施功能区”总体规划,在宋塘路两侧规划建设龟湖公园,使之与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职工活动中心、文联大厦、老干活动中心、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文体中心,从整体上提升城市文体基础建设水平和城市文化品位,市区文化设施布局更趋合理、日臻完善。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市图书馆,馆藏图书20多万册,读者累计超百万人次,先后被授予“国家一级图书馆”、“福建省十佳图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示范点;由万祥集团董事长蔡友平捐资700多万元建成的万祥图书馆于2008年11月在祥芝镇开馆,馆内设有五个功能区;一座占地14亩、投资7777万元的石狮图书馆新馆也在筹备建设中。总投资1600万元的市文化馆2005年投入使用,建有文化广场、音乐厅、排练厅、艺术展厅、多功能教室等20余个文化活动室,现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总投资2400万元的市博物馆以“展览、保护、研究、交流、服务”五项工作为基础开展活动,设有“魅力石狮”、“闽台狮文化”两大主题陈列馆。目前,该市9个镇(街道)均设有综合文化站,有独立的设施,并有专职管理人员,122个村(社区)均配备了较为完善的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阵地,农村和社区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在加强公益性文化服务方面,该市发挥市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作用,一是把农村电影市场作为工作重点,全市29个电影放映队开展电影下乡活动,每年播映约3000场,实现每一个行政村(社区)每月一场电影、每年至少2场戏剧或文艺演出。二是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镇级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室等文化公共设施全部免费开放,2008年新建农家书屋13家、改建10家,广大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全市现有市级、镇(街道)、村(社区)老年大学128所。三是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精心组织南音大会唱、新年音乐会、广场大家唱、民间戏剧展、广场艺术节、侨乡灯谜会、民俗踩街等丰富多彩、富有闽南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发挥对台独特优势,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三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利用一年一度“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举办独特的闽派服饰文化展示,展现石狮服装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为闽台服饰文化交流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创办《收藏快报》文化刊物,以“闽台民间收藏文化”为中心加强与台湾收藏界的交流,已成为海内外文博收藏界较有影响的报刊。
在扶持地域特色产业发展方面,该市按照市场规律,引导、扶持文艺团体、家庭、个人从事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并初步形成标志性品牌。如深入挖掘“闽南狮文化”的内涵,打造“北狮王”舞狮品牌,石狮金凯圣舞狮队多次荣获全国比赛大奖,两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龙狮锦标赛并荣获冠军,被誉为“北狮王”;绿洲读书社创办的电脑培训中心、雅韵文艺协会会员创办的“雅韵文艺培训中心”、“海百合艺术中心”等,既培养、发现一大批文化、文艺新生骨干,又繁荣文艺创作,逐渐形成“以文养文”、“以商养文”的市场文化经营新模式;蚶江镇弘扬富有闽台文化风情的“海上泼水节”,使之与端午节、划龙舟等民俗活动相结合,拉动了蚶江地区的旅游文化消费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永宁镇依托“古卫城文化”、“城隍信仰文化”,结合滨海旅游规划,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形成了以“闽南黄金海岸”为龙头的旅游文化产业链;石狮服装城形成集服装品牌设计展示、服饰文化表演、服装经营、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富集区,成为石狮经济新的增长点。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