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0年
2010年

他山之石2010年11月15日第21期

发布时间:2011-01-06  |  浏览:
做优做强主导产业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提出了要坚持大项目带动、大投入引领、大融资扶持,力推丹东主导产业发展的工作目标。主导产业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在产业体系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有较强的扩散效应的产业或产业部门。它代表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或趋势,对经济发展起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外地在培育主导产业发展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苏州:打造主导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苏州高新区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精密机械)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左右。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在50%以上。但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增幅明显低于工业总产值增幅;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增长率变动幅度较大,近两年也呈明显下降趋势。电子信息行业主要为中下游产品,缺少上游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电晶体等企业,多数企业是贴牌生产、企业附加值低、盈利水平不高,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主要产品也以出口居多、内销少,税收效应不明显;装备制造产业内,以阀门制造、车床制造及部分汽车零部件产品制造为主,但相互间产业链配套关系不明显,核心大企业较少,产业规模带动效应不明显;阀门行业主要依托纽威阀门、中核苏阀等个别龙头企业,产业集群不明显;汽车行业几乎全是零部件生产企业,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掌握在外方手中,缺乏自主品牌、研发能力较差。因此,“十二五”期间,他们将着力打造主导产业,提升其竞争力。
       (一)发展方向:一是巩固规模优势:鼓励企业增资扩产、扩大产能;鼓励引进具有品牌号召力的终端企业,通过引入销售路径,集聚相应的制造代工及配套企业,加快产业集群建设。二是提升企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产品换代升级,加快引入具有先进技术的核心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企业;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设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由OEM向ODM转型;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逐步打造自主品牌,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整合产业链:鼓励企业设立地区总部,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制造业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对接,通过服务外包,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实现产业链横向拓展,通过兼并收购、横向协作,进一步做强做优。四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鼓励出口企业设立独立销售中心,并逐步拓展内销渠道,优化区域税收结构;鼓励加工贸易方式转变,促使加工贸易企业完善和延长企业链,形成独立的竞争力。
      (二)具体措施:一是强化政策扶持,积极搭建平台:拟设立“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产品内销、开发新品、产品换代、申报名牌专利、贸易方式转变、设立技术中心、销售中心等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行为进行鼓励;利用机电商会、外企协会等渠道,搭建企业交流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在本地区召开供应商大会,以增强地区产业集群的对外影响力。二是实现补链战略,推进定向招商:继续大力引进产业群核心项目、龙头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关键供应商销售商以及地区总部项目等,实现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增强与龙头企业、中资央企、跨国公司的高层互动与对接,争取在其全球产业布局调整中争取主动,取得先机。三是加快载体建设、完善设施条件:加快功能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载体的对外吸引力,积极探索物流配送、货物分拨、检验检测等加工贸易企业向两头延伸的方式路径;制定出台提高区内外出口企业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的具体措施,提前规划布局适应于企业转向内销的物流通道;要进一步加快对闲置厂房的整理,规划布局具有产业特色的配套工业区,加快形成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集聚区和生产基地。四是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发展环境:保障企业对中高级技术人员以及劳务工的需求;强化科技与金融对产业的促进带动作用,加强对广大中小企业的扶持。
徐州: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四大主导产业
      徐州市政府近日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结合本市实际,降门槛、减环节,为民间投资扩大新的增长空间。
     《意见》进一步拓展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投资方式的多元化,让跃跃欲试的民营企业大展拳脚。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装备制造、能源、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参与改组改制,兼并并购,企业联合。此外,政策放宽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交通、水利、电力和市政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建设等项目,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金融等服务领域,有利于扩大就业。对石油、航空等垄断行业,也鼓励民营资本进入。
根据《意见》,徐州将探索推广基础设施项目收费权和收益权质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新型融资业务。鼓励发展商业性、自助性或互助性担保机构。同时还将通过财政扶持引导,助推中小企业一路走强。
同时,徐州将设立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重点用于引导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开拓、扩大投资等等。各县(市)区财政年内将设立最高500万元的县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对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徐州还将成立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积极创造条件吸收民资入股,通过市场化运作,重点扶持大学生创业及初创型、成长型企业。
此外,《意见》还提出,将精简对民间投资的前置审批项目,落实对民间投资在政策、建设用地、财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贷款评估、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咨询、企业孵化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对总投资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民间投资项目,涉及的审批部门将建立“绿色通道”,指定专人负责联络,跟踪服务。同时,中小企业局将做好民间投资专家顾问团“徐州行”活动,为民间投资者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创业信息等智力支持。
威海:借力外资推动主导产业规模扩张
伴随全球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威海坚持招商引资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引进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引导外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转变。
推动骨干企业与外企“联姻”,改造升级,做大做强,迅速融入全球产业链。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牵手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商美国美敦力公司,成功吸引美方高达2.4亿美元的巨额投资。成山轮胎与美国库铂轮胎合作后,又与世界最大的钢铁公司——卢森堡安赛乐米塔尔展开钢帘线生产合作,新上多晶硅切割丝项目,产品价格是普通钢帘线的10倍,目前全球只有两家企业可以生产。此外,海马集团、威海啤酒集团、金泓高分子、山花地毯、华夏集团、威海机床、华鹏玻璃、鹏程食品、光威集团、蓝星玻璃等也纷纷采取合资、并购、售股等形式,同国际知名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借力发展。
      引导外资企业进驻新兴产业领域。国华中电(荣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以99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跃身成为全省装机容量最大的外资企业;华能中电威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2009年发电量达14870万度,成为全省发电量最大的外资企业。今年6月25日,日本永旺株式会社与经区凤林社区共同投资兴建的永旺威海购物中心火爆开业,中心设有佳世客直营店和125家特色专卖店;韩国乐天集团投资3000万美元设立乐天玛特超市,致力打造威海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韩国品牌大型购物广场。
      瞄准资本市场,大力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在1996年文登黑豹上市后,此后7年时间里,威海再没有企业上市。2003年,威海在全省率先出台《威海市公司上市融资奖励暂行办法》,极大地调动了企业上市融资的积极性。紧接着在2004年,威高集团就在香港创业板实现上市,不仅如此,威海企业上市还出现了“井喷”,在威高集团之后,好当家、山东威达、国投中鲁、东方食品等企业先后登陆海内外资本市场,当年上市的企业就达到了5家。此后,威海的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威海广泰、工友机械、华东数控、龙泽海产、天润曲轴、新北洋等企业纷纷上市。目前,威海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已达12家,另有7家企业实现间接上市,累计从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近80亿元。随着与资本市场的深度对接,威海企业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上阔步迈进。
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引得外资企业不断增资扩产。今年,贝卡尔特增资9800万美元,引进汽车镀膜生产项目;三星电子增资3000万美元,新上研发中心和最新式桌上触摸式电脑项目……
从“引资”走向“选资”,利用外资向着效益和质量的方向前行,威海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中的地位得以不断提升,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得以进一步增强。
济宁:优势主导产业形成“拳头效应”
      “十一五”期间,济宁高新区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拉动了全区技工贸总收入、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年增长率保持在32%以上,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成为引领区域发展和带动高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阵地。
5年来,济宁高新区围绕打造中国最大的LED产业基地、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驰名中外的“动力之城”等目标,沿着“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路径,坚持不懈地引进产业链高端核心项目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大力培植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光电信息、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纺织服装、软件及服务外包等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实力和产业档次大大提升,光电信息、纺织新材料两个特色产业基地被纳入火炬计划,上升为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形成了产业竞争力的“拳头效应”。在光电信息产业领域,与台湾联电集团、晶电集团等世界光电巨头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相继引进了12个高端核心项目,正在建设亚洲最大的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和国内目前唯一最完整的LED产业链;在高新区创业中心靠2万元起家的英特力光通信公司,投资13亿元建设了工业园,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军工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光通信产业链。在工程机械领域,山推股份、小松山推两大主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已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山推成为全市首个过百亿的国有大型企业,其“龙头磁铁效应”带动200多家企业与之配套联动、优势互补;小松山推日本本土配套企业已达16家,构成了挖掘机从零部件到整机的产业链,千亿级产业基地加快形成;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具有世界顶级水平的重汽德国曼汽车、伊顿汽车发动机、玉柴发动机、澳大利亚DSI动力总成、德国莱尼汽车线束、吉利汽车零部件为代表的高端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齐聚高新区比肩发展,“动力之城”呼之欲出。以辰欣药业、立科药业、明治制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壮大,辰欣药业成功研制出国家一类新药阿德福韦酯,成为我国医药产业的一匹“黑马”,开始引领患者消费生活“新主张”。以如意科技、德源纱厂、欧化家纺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稳步占据国内高端市场,其中如意科技“如意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德源纱厂的“紧密纺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彰显了济宁老纺织工业基地的强大活力。
蓬莱: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培育四大支柱产业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支持体系。加强政策引导,蓬莱市先后出台了鼓励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实施纳税贡献奖励、名牌产品奖励、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服务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动财源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强资金引导,落实增值税转型等减免税费政策,取消、停止或降低收费项目77项,减轻企业负担2.4亿元。积极推进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去年全市新增贷款26.9亿元,比上年增加12.5亿元。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加大科技支出和各项奖励支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培育四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骨干财源。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政策手段,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向临港工业、汽车及零部件、葡萄及葡萄酒、旅游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集聚,培植骨干型财源。临港工业方面,建设了东西两个用于发展临港工业的港口,在建和建成的万吨级以上泊位11个,其中5万吨级3个,10万吨级2个。引进和新建了京鲁船业、巨涛重工、国电发电、安邦石化等一批规模大、产值高的重点企业。汽车产业方面,以打造山东省第三大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为目标,引进了北方奔驰,完成了山汽改迁建,并围绕这两个龙头企业,引进配套企业16家,使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企业达到40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方面,以打造“中国葡萄酒名城”为目标,不到5年时间,成为国内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最快的区域,中粮长城、君顶酒庄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抢滩蓬莱。旅游产业方面,水城综合开发项目稳步推进,建成后与蓬莱阁景区连为一体,游览面积增加近1倍。集观光、住宿、娱乐、休闲、会务、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三仙山景区建成并投入运营。集葡萄酒产销、观光休闲旅游、葡萄酒文化推广于一体的南王山谷君顶酒庄项目和集游乐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韩菲乐园项目也先后投入运营。
      强化收入征管,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大力推行以查促收,通过开展税负调查和对部分行业、企业的税源调查,增加税收4400多万元。注重社会综合治税体系建设,通过各涉税部门掌握的信息与税务部门的信息比对,清理漏征漏管户167户,增加税收56万元。优化税收结构,引导23户企业进行三产业务剥离,每年增加地方税收约300多万元。抓好重点行业和税种的征管,对建筑安装企业实行劳务发生地纳税和“先税后证”的办法,对小型黄金采选企业实行按主要经营指标测算、核定征收的办法,对石灰石、氟石、建筑用沙石实行由水泥生产企业、建筑企业代扣代缴的办法,对车船使用税实行委托保险机构代征的办法,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大连:培育发展软件
和服务外包千亿元产业集群
      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集群起步于1998年。12年前,大连市选择了“软件和服务外包业”这个极具发展潜力和空间的绿色产业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支柱。昔日,大连市在人们心目中的“足球城”和“时装之都”,而今,已经悄然成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同时,一个新兴高科技千亿元产业集群已经初具雏形。
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集群,位于大连市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包括大连软件园、七贤岭软件园、天地软件园、龙头软件园、英歌石产业园等)。去年,该集群有软件企业超过600家,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实现销售收入337亿,已形成了国内领先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集群内企业中58%为民营企业,东软集团、华信集团、海辉集团等一批大连本地知名企业迅速成长壮大,为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集群赋予了高速成长的强大推动力。还有来自欧美、日韩、印度等国家的外资企业,其中包括Genpact、IBM、HP、松下、索尼、SAP、埃森哲等32家世界500强公司。集群依靠面向日、韩的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并逐渐形成了面向全球承接业务的能力。国际权威美国IDC公司发布的全球交付指数(GDI)显示,大连服务外包综合能力在中国名列第一位,全球名列第五位。
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在创建伊始就创新性地实行了“官助民办”体制。所谓“官助”就是政府通过政策和资源的集聚,在土地规划、国际招商、政策实施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强有力的推进;而“民办”就是在软件基地的开发、招商引资、商务配套和对软件企业的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完全按照市场原则进行企业化管理和操作。其富有生命力和高效率的体制,为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实现高速跨越式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基础保障。
      面对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的大潮,该集群在软件产业国际化、自主创新和互动融合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他们根据《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结合国内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形势和发展趋势及本集群现有产业基础,确立了三大重点领域,目标未来三至四年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
     一、软件和服务外包领域
集群在继续扩大离岸外包(外包商与其供应商来自不同国家)的同时,重点拓展对东北,华北地区的在岸发包市场(外包商与其供应商来自相同国家)。重点关注制造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信息化、工业化的融合提供支撑。未来三至四年实现年销售收入440亿元,从业人数达到10万,软件企业达到1300家。
     二、信息服务领域
集群在信息服务领域的业务主要集中在软件技术服务、系统集成、互联网增值服务及电信电视增值服务等。目标在未来三至四年实现年销售收入380亿元,从业人数超过1万,从业的企业数量达到300家。
     三、自主软件产品
自主软件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后劲足,潜力大。但是,开发周期长,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积累。该集群将以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为出发点,大力发展造船、石化、机床、仪表、汽车、医疗、能源、钢铁等行业嵌入式软件;拓展现有市场空间,重点开发面向东北三省以及国内的行业应用软件、通用应用软件和个人消费软件等,培育更多的自有品牌和核心软件,未来三至四年实现年销售收入220亿元。
      为完成2013年销售收入达千亿的目标,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将采取富有成效的措施提升集群综合比较优势。
     一是政策推动,外向牵引。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创新机制体制,从自主创新、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税收、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础设施资金补助等方面,逐步完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环境,探索东北振兴的模式和我国服务外包崛起的途径。同时,要用好外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引进大企业、承接大项目,提高区域对外开放和合作水平,形成政策推动、外向牵引的发展格局。
     二是优化提升,培育骨干。适应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大趋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奠定坚实基础。服务外包要由目前以数据录入、软件编码与测试、客户服务等附加值低的业务为主向金融分析、流程重组、IT咨询、风险管理等高附加值的业务方向拓展,提高产业利润率。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企业通过自我发展、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多种方式壮大规模,提高承包大项目的竞争力。充分发挥骨干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加强企业间合作,鼓励联合接包。逐渐形成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主导、一批中小企业为补充的企业格局。
三是拓展市场,打造品牌。积极开拓服务外包主流市场,推动市场由目前以日、韩为主向日韩与欧美并重方向发展,由离岸外包向离岸和在岸外包并重方向发展。同时,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的观念,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整合资源,对示范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进行整体包装,加大在服务外包市场的媒体宣传和推介力度,打造区域品牌,形成“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的统一组织、统一品牌效应,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促进市场开拓。
四是园区主导,区域联动。集中各种资源优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园区发展软环境,引导产业向软件园区集聚,实现集约式发展,形成以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主体、沿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五个各具特色软件产业园相互协调发展的格局。同时,要树立全局观念,加强与沈阳、长春、哈尔滨等东北其他地区产业的融合、互动与转移,形成区域内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相互促进、优势互补、良性互动、错位协调发展的局面,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
锦州:海岸线各类主导产业群迅速崛起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以来,锦州市105公里海岸线各类主导产业群迅速崛起,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光伏、铁合金、食品加工、航天航空新材料等百亿规模的产业园叠加排列,形成了锦州港、西海经济区、大有经济区、龙栖湾新区(原娘娘宫临港产业区)、建业经济区“五大板块”强势发展的组团格局。初步预计,百余公里沿海经济带现有在建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增加销售收入2000亿元。
去年起,该市不断加大融资力度,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产业集群促进各经济区主导产业全面确立。全市迅速出台系列优惠政策,竭力为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创造最佳条件,并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在龙栖湾新区专门为两个老城区划出5平方公里的“飞地”。
与此同时,该市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各经济区均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沿海开发开放的氛围日趋浓厚,沿海经济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锦州港与大连港深度合作效益显现,209、210集装箱泊位开工建设,西部港区基础工程进展顺利,中电投和华润电力煤炭码头项目已经报批;西海经济区基建进一步完善,白沙湾行政生活区路网建设、房地产及绿化亮化工程快速推进;光伏和纺织产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大有经济区起步区建设全面展开。
在加快沿海经济发展同时,锦州市高度重视沿海与腹地、滨海新区与老城区的互动协调,沿海、县域、城区三大经济区域资源共享、互为支撑、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也逐渐形成。
营口:绘就中国海岸新硅谷蓝图
成功晋级“国家队”,对营口高新区的未来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充分利用“国家级高新区”这块金字招牌,促进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一幅令人向往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
总的发展思路是:紧紧抓住“十二五”大有可为的重大机遇,以加快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为切入点,以辽宁渤海科技城为依托,大力发展研发总部基地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科技新高地,打造中国海岸新硅谷,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转变。
打造科技研发总部基地。
围绕该市六大主导产业和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瞄准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瞄准“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服务于营口乃至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以国家级工程中心为主的包括科研院所、研发中心、科研企业在内的研发总部基地。同时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合作,建立面向东北亚的国际科研集聚区。预计5年内引进科技研发和总部经济等项目300户,入孵科技型企业300户,总投资100亿元,通过研发总部基地建设,实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撬动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
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一是全力打造以硅藻土、碳化硅、氮化硅、优质镁制品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东北大学等科研机构,打造硅藻土特色产业基地,从事硅藻土新型高效功能材料水蒸气吸释控制、硅藻土与其他低碳环保粉体共混造粒、硅藻土超细化等9大关键技术攻关,进行硅藻健康生活功能、环保和硅藻土建筑装饰新材料等5大类新型高效功能材料的生产,最终成为新材料产业的引领技术;依托单质硅低温直接氮化法连续制备技术,建设年产氮化硅原料粉150吨的氮化硅原料基地,建设以氮化硅为基础材料的特种陶瓷泵、新型耐温耐腐管及氮化硅陶瓷高压阀门等制品生产基地;以辽宁卓异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引进中科院金属所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连理工大学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家研发中心(工程中心),依托高性能泡沫碳化硅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以及表面工程技术,进行关键装备和部件的研发生产;依托省运输装备轻量化工程研究中心,打造镁质材料深加工基地,从事镁合金蜂窝板及其制备工艺,镁合金宽幅挤压技术及其装备,(轨道客车)镁合金卧铺、座椅、通风窗及其制备工艺,镁合金干电池及其制造技术等镁合金表面处理及应用技术的研发生产。
二是培育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依托省能源研究所、营口博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研发机构,以九日高科(营口)太阳能有限公司和营口临潼维宁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从事顶水分体太阳能热水器、风光互补、风力发电、节能灯具等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领域的研发和生产,逐步打造国内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灯具和环保设备制造基地。
发挥四个平台作用。
坚持“以升促建”的工作思路,通过国家级高新区建设,促进园区整体实力的提升。一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营口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优势作用,全力推进各类成果孵化转化;二是要充分利用我省唯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以及营口创业行活动,促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项目向营口高新区汇聚;三是要发挥省华侨创业基地的平台作用,吸引广大华侨企业家到营口高新区投资发展;四是要借助国际青年(营口)创新创业论坛,整合各界杰出青年的力量参与高新区建设,最终形成全社会了解关注、参与建设、共同发展高新区的浓厚氛围。
推进六个支撑体系建设。
深化新型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实行政企分离和公司化运作,将高新区管委会的管理职能划分为5个平台,即政策扶助平台、行政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平台、产业投资平台和招商引资平台。通过数字化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在政务、产业、研发、文化、金融、商贸等方面打造创新支撑体系,进一步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引领和带动营口乃至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
本溪:沈本一体化串起主导产业集群
本溪市今年发展的重中之重已锁定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建设:“加速推进20平方公里的中国药都、20平方公里的钢铁深加工产业园区、20平方公里的水洞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将本溪尽快发展升级为由多元产业支撑的现代城市。”三大主导产业集群由一条主线连结而成,那就是沈本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已成为本溪经济发展的总纲。
沈本一体化战略一经提出,本溪市便沿着这一主线,开始构建一体化的基础框架,并按其走向逐渐理顺主导产业布局。他们首先在距沈阳只有30公里的石桥子经济开发区布下本溪融入沈阳经济区的第一枚棋子——中国药都。在药都建设中,本溪市高举沈本一体化大旗,创造了其产业基地建设史上的奇迹:不到两年,已入驻项目122个,投资额达144亿元。项目达产后,年销售额可达360亿元。特别是今年,中国药都又向沈阳拓展10平方公里,一直延伸到沈本交界处。沈本之间,出现了城市相连、基础设施相通、经济结构相融、“无缝对接”的新格局。
沈本一体化战略实施之后,本溪市对钢铁开始了“另类”吃法——深加工。首先是以沈本一体化为主线,依托当地钢铁企业的原料优势,瞄准沈阳的汽车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对钢铁产品进行深加工,拉长钢铁产业链条;其次是调整产业布局,打开“两钢”之间的通道,在“两钢”中间新建一处以钢铁深加工为主的钢铁产业园,整合资源,形成产业聚集地。
如今本溪的钢铁深加工产业,背靠沈阳,形成了“四大产业”。一是汽车配套产业。本溪的曲轴产能已突破100万根,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同行业的佼佼者,汽车轮圈及备品备件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为装备制造业和成套设备组装配套。本溪已有8家企业,成为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合作伙伴。三是原来只为当地钢厂提供备品备件的企业,扩大规模,面向全省全国。四是建设国内一流的精密铸造中心,使“人参铁”原料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刚刚起步建设的钢铁园已入驻企业40多家,3年后将完成年销售额500亿元,相当于全市钢铁产业的一半。
去年,本溪市旅游收入突破150亿元,同比增长32.8%,成了仅次于钢铁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借助沈本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本溪旅游业也开始搭船远航。该市的旅游大篷车经常出现在沈阳的大街小巷,两市的众多旅游资源开始共享。有了沈本一体化这个纲,本溪在旅游业发展思路上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过去多与别人比高低,讲的是“你有我强”;现在是统筹考虑,讲的是“你无我有”,拾遗补阙,既搞出了自己的特色,又与沈阳成龙配套。该市新规划投资20亿元的20平方公里水洞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就具备了沈阳经济区“一盘棋”的鲜明特点。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