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09年
2009年

他山之石2009年1月15日第1、2期

发布时间:2009-02-25  |  浏览:

新春寄语

      迎着春天的脚步,新的一年又翩然而至。在辞旧迎新之际,新的一期《他山之石》与您见面了!借此一角,此时最想说出编者心底的话,那就是——真心感激二十多年来各级领导对这个刊物的关心和厚爱,我们将把这份感激化作动力,在“落实年”里,在我市经济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负众望,用加倍的努力做好决策信息服务工作。

    “传递信息,建言献策”是本刊秉持的宗旨,我们将为此而努力!时刻期望您的关注,渴望您的支持,更期待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事业和使命将我们紧紧连在一起,真诚面对,携手并肩,让我们一起加油!

     上期主要刊登了临沂的经验,本期集中选登了铁岭高速发展的经验,供借鉴参考。

工业强市挺起铁岭发展的脊梁

     2004年,铁岭市委审时度势,做出了实施“五大战略”的重大决策,工业强市作为“五大战略”之一,在铁岭发展的舞台上,奏响了激昂奋进的乐章。

     成果篇:三年再造一个铁岭工业

     ——连续三年铁岭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在全省排在前5名,2006年在全省排在第一位。200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6.4亿元,是2003年的2.23倍,相当于三年再造了一个铁岭工业。

     ——规模以上工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份额也在提升,由2003年的2.0%,上升到2006年的3.1%,提高了1.1个百分点。铁岭市工业开始走出第三集团,向第二集团迈进。

    ——2006年年末工业税收达到15.5亿元,是2003年的2.24倍,实现了速度与效益同步。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03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29.9%,2006年达到39%。三年,工业在三次产业结构比中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工业税收占地区财政收入比重逐年提高。2006年达到47.9%,三年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恐怕无法想象一个城市会在短短三年间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各种数字指标的增长,还涵盖了整座城市的精气神儿,最明显的就是工业园区多了,生产的企业多了,建设的场面多了,产业工人多了……

     铁岭工业增加值从2003年前增速在全省平均线以下跃升为增幅全省第一,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铁岭工业历经多年低迷徘徊后,终于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步入了发展的春天。

    市委副秘书长阎立峰说,工业强市战略来自历史又超越历史,是铁岭谋求新跨越的必然选择,是对铁岭历届领导班子围绕铁岭振兴的实践经验的一个总结,也是在新形势下跳出铁岭看铁岭、站在全国看铁岭、放眼未来看铁岭的结果,它有力地支撑了铁岭经济总量的做大,使全市上下实现了由过去以农为主、以农谋农,到以工为主、以工谋农的转变,促进了铁岭工业的大发展,经济的大发展。

    市经委主任李东风说,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旺则百业旺,抓好工业,就抓住了全市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三年将是对铁岭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三年,在铁岭历史上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将为铁岭经济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思路篇:工业经济大合唱

    成就空前的事业需要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源自于对事业理性、深刻、全面的把握。

    2004年3月,新上任的市委书记李文科马不停蹄,足迹踏遍了全市所有的县(市)区和几十户企业,了解市情,探访民意。

    不进则退!发展改革的浪潮已将铁岭推到风口浪尖。为未来把脉,市委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仅仅依靠“两电一煤”,不是铁岭工业发展的长远之计,而县域经济因缺乏工业的支撑也显得脆弱不堪,在很大程度上拖了发展的后腿,成为制约经济腾飞的瓶颈。

    2004年4月13日,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经过激荡思维、观点碰撞,“五大战略”作为思想的结晶,成为铁岭未来发展的新的旗帜,工业强市作为“五大战略”的核心内容,吹响了新时期铁岭工业发展的号角。

    2005年9月21日,时任代市长的张竞强在全市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会上强调,工业强市是“五大战略”之一,工业强市路子怎么走,必须“两轮”齐飞,即一要紧紧抓住重大项目,因为项目是落实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载体;二要建设好“沈铁工业走廊”,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总之,是用“两个轮子”来加速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

    令全市人民为之振奋的是,该市“十一五”之初确定了建设新铁岭大铁岭的宏伟目标,确定了以打造沈铁工业走廊为中心,建设新型能源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两大基地,培育先进制造、化工医药、新型建材、食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五大产业,新上一批重点项目、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名牌产品的发展思路,这是与“五大战略”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更为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找到了载体。

    欲致鱼者先通水,水积而鱼聚。各个县(市)区在“十五”期间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对照“五大战略”总结经验,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如开原市的发展战略是开放立市、工业强市、商贸兴市、做大城市、建设辽北中等新兴城市;铁岭县的发展思路是扩大开放立县、新型工业强县、民营经济兴县、绿色产业富县、经营城镇活县;昌图县的发展战略是开放立县、工业强县、以工谋农、全民创业、经营城镇、人才兴业;西丰县的发展思路是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民营兴县、流通富县。工业强市、工业兴市、工业富市的理念在全市上下高度统一。

    市经委主任李东风说,以工业强市为核心内容的“五大战略”的确定,使全市上下抓工业的思路更加清晰,工作重点更加突出,措施更加到位,三年来全市上下向工业聚焦,形成了工业经济大合唱、大发展的局面。

    核心篇:沈铁工业走廊铺就振兴路

    善弈者谋势。决策者用非凡的智慧与气度,抓住了沈铁合作的历史机遇,精心布局谋划了工业强市的核心——沈铁工业走廊。市委书记李文科指出,“建设沈铁工业走廊,是加快铁岭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重大举措,也是铁岭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核心,对未来铁岭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2006年,全市上下形成了以沈铁工业走廊建设为核心的工业发展热潮。这一年,全市上下顶着压力,勇往直前,韬光养晦,埋头苦干。

    一年后,沿102线的沈铁工业走廊的工业园区从南到北已经连成了片。新台子工业园区内的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加工、腰堡工业园区内的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凡河工业园区内的橡胶及优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聚集状态已经形成。再向北,铁岭经济开发区帽山、桑园岭、官台3个工业园区及银州区辽海工业园区等也初步构建了以产业集群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发展格局。到2006年末,17个重点工业园区起步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累计投入16.76亿元,市级工业园区基本达到“六通一平”。伴随着园区吸纳和承载能力的增强,大项目纷纷落户,新开工建设项目已达273个,固定资产投资达80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49个。入园企业总数达778户,实现工业产值275亿元。上缴税金7.3亿元,安排就业人员达到7.2万人。

    沈铁工业走廊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认可。2006年9月21日,省委书记李克强来铁岭视察,看了沈铁工业走廊建设之后,感觉确实如火如荼,非常震惊。回去后安排省委办公厅党代会报告起草小组向该市要了沈铁工业走廊方面的材料。省第十次党代会将建设沈铁工业走廊发展战略写入工作报告,并形成决议支持铁岭把沈铁工业走廊建设好。省长张文岳在2007年省人代会期间参加铁岭代表团讨论时也指出,省委、省政府不仅仅把沈铁工业走廊写到工作报告中,还要采取一系列实际措施,支持沈铁工业走廊建设。这些既是对铁岭工作的肯定,令全市上下欢欣鼓舞,同时也明确了铁岭工业的发展方向,更加坚定了铁岭人民建设新铁岭大铁岭的信心。

    措施篇:两大基地与五大主导产业共鸣

    对于一座城市,无形资产十分重要。叫响了“新型能源基地”这个名字,也就实实在在地叫响了铁岭最具“含金量”的一张名片。铁岭发电厂二期工程建设;清河发电厂以大代小工程;由辽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协合集团合作,投资20亿元在昌图县昌图镇建设装机容量为20万千瓦的辽能协鑫风力发电项目;北京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授资5亿元的秸秆发电厂等一批大项目相继开工。

    三年来,铁岭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得到扩展,确立了在沈阳经济区产业分工中的基础地位。肉鸡加工形成了大成、宏大、大禾和赢德肉禽等一批骨干企业,生猪屠宰以福润、国美和雨润为重点,牛肉加工以宏福为代表,逐步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化;鸭业加工以凯祥、亚辉公司为骨干;粮油深加工业引进了昌图万顺达60万吨玉米淀粉、开原3万吨大豆分离蛋白项目。到2006年末,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实现增加值24.6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9.5%,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仅排在能源工业和机械制造冶金工业之后居第三位。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来,五大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先进制造业及配套业重点建设了沈阳机床西丰铸造、隆达制铁4万吨树脂砂铸件生产线、陆平重型改装车及民用车技术改造等项目。截止到2006年末,机械制造及配套加工业实现增加值34.4亿元,同比提高13.4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7.2%,与能源工业平分秋色。化工医药工业方面,开原30万吨乙醇项目已经开工。铁岭天宏10万吨生物柴油、华晨汽车配套橡塑制品综合改造、开原享泰精细化工等技术改造项目进展顺利。新型建材工业方面,铁新水泥实施了日产40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扩建项目,引进了铁岭人天科技公司水纹漆、清河九华粉煤灰新型建材等项目。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该市已经建成高新技术工业园区。轻工纺织工业方面,形成了开原纸业、北绿墨尼啤酒、朝龙亚麻、纳德日化等代表性企业。化工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7.69亿元,新型建材、高新技术、轻工纺织三大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5.4亿元,这四大产业增加值共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4%。

    以沈铁工业走廊为核心,建设两大基地和五大主导产业,围绕“三个一批”发展项目,工业强市战略为铁岭工业强筋壮骨的同时,也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实现300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产业化形成铁岭发展的新格局

    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短短几年时间,铁岭农业便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铁岭自2004年起,开始围绕农业产业化大做文章,并相继确定了项目牵动、品牌发展和推动农产品出口的产业化发展新战略。实施产业化,必须依托既有资源,明确优势发展项目。2005年,该市结合当地实际明确了玉米、水稻、大豆等十大优势产业。

    为让优势产业“舞动”起来,该市建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基金,每年财政分别为之注入500万元专项资金。于是,各县(市)区纷纷在工业园区内设立农业产业园,开始“筑巢引凤”,全力培植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为使产业化发展迅速步入快车道,铁岭市充分运用政策引导、服务和调控职能,2004年成立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同时成立县(市)区产业化领导小组,确定乡镇产业化主管领导,实行联系制度、纳入目标考核。市县乡三级机构的建立,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组织上的强力保证。

    铁岭农业终于找准发力点,开始“握拳”出击。作为传统农业大市,产业化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为此,铁岭将30%以上的市级科技经费都投入到了农业产业化。他们通过联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推广机构,不断推动农科教结合和产学研结合。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自己的科研开发机构,全面提高产业化龙头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推进产业化就要有大流通。作为农业大市,辽北的各种农副产品年产近千万吨,而当地消费只能占到1/3左右,绝大部分都要外销。怎样才能卖出一个“好价钱”成了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按照立足国内市场、面向国际市场的原则,铁岭一手抓有形市场建设,一手发展以销售为主的中介组织,全力推动农产品域外销售。目前,铁岭城乡已建成180家农贸市场、17家专业批发市场,组建了163个专业合作社及行业协会,并形成了4000人左右的经纪人大军。

    消除市场流通的“梗阻”现象,还要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推进标准化。为贡献出更多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铁岭将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均纳入产业“链条”,实施“全程标准化”,并建立了一整套的产品追溯制度,从质量上环环制约。正是如此,铁岭两年前就成了“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通过严格执行国际管理认证标准,如今铁岭不仅成了我省的“米袋子”、“菜篮子”、“肉库”,许多农副产品还稳稳地占领了日、韩等东南亚国际市场。

    发展农业产业化4年,铁岭便形成了“龙型”大农业新格局。到2007年底,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320万亩,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80个;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已发展到近200个;农产品加工率达43%,精深加工率达24%,各类农产品加工总量340万吨,实现农业产业化产值257亿元,同比增长21.8%,已连续4年增幅超过20%。

商贸物流构筑铁岭发展的新高地

    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在一产稳步发展、二产快速崛起的同时,又加速构筑商贸物流这一发展新高地,力促消费拉动提档升位,优化了经济增长结构,促进了地区经济优化发展。

    商贸物流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过去,铁岭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虽有着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商贸物流业却十分弱小,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还影响了经济发展质量。为改变经济发展中这种严重不平衡状况,他们以“工业化是发动机、城镇化是加速器、商贸物流是活化剂”的发展理念,在大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于2005年开始把“商贸活市”提升到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大力推动。市里建立了专门的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制定了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和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力促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商贸物流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建设大型物流基地是铁岭发展商贸物流业的着力点。铁岭地处东北经济区中间节点,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他们依托这些有利条件,大手笔规划布局,市场化运作建设,近年相继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2007年,该市引进香港华南城集团,在新城区开建东北亚最大的物流基地。去年夏天,一期工程开盘时场面十分火爆,将于今年年初开业。土特产品资源丰富的西丰县,2007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东北土特产品交易中心,入场经营业户已达300多家,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冠名的东北参茸中草药材市场交易大厅即将投入使用,已有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地大批药材经营大户预约入场经营。2007年以“前店后厂”模式建立的开原五金城,是沈阳以北最大的五金机电专业批发零售市场,开业仅仅一年就已红红火火。以昌图古榆树花生、开原靠山苗木花卉市场为代表的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正在成为东北该类产品集散地。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物流企业也应运而生。

    靠近商贸发达的中心城市,过去许多铁岭人愿上沈阳购物。近几年,受铁岭商业振兴计划的吸引,国内知名的国美电器、大商集团、兴隆百货、家世界等大型零售商相继入驻铁岭,使铁岭的零售商业迅速走向繁荣。与此同时,他们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推进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现已建成“五统一”的农村连锁超市970家,配送中心13处,启动和刺激了农村消费市场。

    商贸物流活市战略的实施,使铁岭以商贸物流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度增长。2006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2007年又升至130亿元,去年上半年达78.9亿元,递增幅度一直名列全省前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和繁荣,正逐渐改变该市拉动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的不合理局面,为经济总量做大、经济质量做优发挥了重要作用,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收入连续4年以双17%至双20%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位次开始前移。

引进大项目实现铁岭发展的大跨越

    一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狠抓大项目招商。引进了中德合资石油机械制造、新优特彩板、金刚水泥、龙鑫钛业等4个超5亿元优质大项目;狠抓主导产业招商,在去年重点打造橡塑、机电产业基地的基础上,今年重点发展石油与装备制造、新型材料产业基地。

     二是大力开展“投产达效年”活动。通过制定投产达效计划,落实任务“两到位”、实施服务“三个一”,对签约的99个项目筛选出30个项目进行重点推进。同时,积极推进过去遗留的圈占土地而未能建成的项目、开工未建成项目、建成投产未达产项目和新引进项目投产达效。

    三是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年”活动。目前,已实施技改项目32个。完成全年计划任务户数的100%,实现技改投入13.5亿元,完成市下达任务的71%。通过实施技改,23家企业迈入了规模企业行列,在2007年75家规模企业的基础上增至98家,已申请技改财政贴息2600万元。

    四是大力开展“园区经营年”活动。整合官台园区资源,充分利用园区现有的交通、上下水等基础设施,活化周边土地,实现了园区增地扩容。优化园区发展空间,打通机电产业园与帽山园区起步区交通的102国道改线工程、为金刚水泥项目配套的八得线和八陈线公路正在紧张施工,这三条道路竣工后,将形成帽山园区内部之间、官台园区东部与银州区之间有机连接的交通网络。

    五是大力开展“环境建设年”活动。以叫响“四优品牌”为目标,切实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兑现到位;增强诚信力,扎实开展好“三个一”活动,为客商提供保姆式、导游式和一站式服务;强化服务理念,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六是大力开展“为新城区贡献年”活动。积极推进“飞地招商”项目——辽宁亿仁新兴医院、五星级商务酒店等基础设施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全力做好跟踪服务,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做好“和谐之都”主题公园、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影视基地、高尔夫球场等一批大项目的用地拆迁及推进工作。

    七是大力开展“专用车生产基地建设和招商年”活动。已派出45支招商小分队,分赴国内外专用车生产基地进行“敲门招商”,共走访企业150多家,接触汽车类项目65个,有130多位客商参加了辽宁省(铁岭)专用车招商推介会,截至去年9月,共签约项目29个,并就签约洽谈的项目全力跟踪推进,已有唐山友利矿山专用车、华翔消防车制造等10余家企业到基地建设区域进行选址。

民营经济为铁岭发展“造大船”

    过去,在铁岭的经济格局中,民营经济一直处在“跑龙套”的位置。但近年来,该市深入实施“全民创业”战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民营经济开始加速前行。到2007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1.8%,成为整个经济版图中的“半壁江山”。更可喜的是,通过实施“工业强市”和“全民创业”战略,铁岭已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地区向工业化迈进的成功转型。全民创业千帆竞发历史上,工业一直是铁岭的“短腿”,民营经济起步晚无疑也是导致铁岭经济总量小的重要因素。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要转移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国企转制过程中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同样要实施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事实已经证明,凡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就比较充分,而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也必将束缚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鉴于此,铁岭市委、市政府早在2004年就把“全民创业”确定为指导全市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随后,推动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出台,各级领导服务重点民营企业制度建立。

    2006年,铁岭市委、市政府再次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了对民营经济拓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的指导原则,并在公平税收、资源使用、优惠政策、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大扶持力度、改进政府服务、鼓励创业人才发展等方面做出了60多条详细规定。在“全民创业”战略指导下,短短几年时间,铁岭民营经济从业人数就达到了近50万人,企业单位数猛升至9.4万个。到2007年末,全市民营经济已实现产值1023.8亿元、增加值251.6亿元、营业收入956亿元,上缴税金16.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9.8亿元,同比增长98.38%,实现税金9.1亿元,同比增长60.44%。

铁岭创造了新的地区经济发展模

     梁启东,现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省情研究所所长、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辽宁省情、区域经济,侧重研究沈阳经济区问题。

    梁启东这几年来先后到过铁岭二十余次,他对于铁岭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分关注。他指出,在短短四年时间里,铁岭能够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了一条比较灵活且具有实效的发展路径,创造了新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他说,铁岭模式是由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的模式,本质上是赶超型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又较好地把握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同时紧密结合了铁岭本地的实际情况。通过转变观念、创新思维,不断进行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了政府体制、机制和职能的转变,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

    对于赶超型发展战略如何定义,铁岭经济发展中如何体现这一战略,梁启东用七句话来解释了赶超型发展战略。

    赶超型发展战略的先导是观念和思路创新。铁岭的成功经验在于把思想解放、观念创新作为“牛鼻子”工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明晰思路,准确定位。

    赶超型发展战略的主线是结构调整。在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明晰自己的比较优势,不断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生产力布局结构,才能减少因盲目发展、产业雷同、定位冲突所造成的资源损耗,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赶超型发展战略的本质是体制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是后发地区赶超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后发地区要有所突破,必须从再造微观基础入手,使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主体、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赶超型发展战略的条件是扩大开放。铁岭的发展得益于实施“开放立市”战略,尤其是坚持“市外就是外”的方针。扩大对外开放是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振兴的强大动力。

    赶超型发展战略的途径是市场机制。老工业基地振兴,必须尽快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用市场经济的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有发育的制度环境。

    赶超型发展战略的要求是全面统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发展。铁岭的发展模式不仅是振兴工业,而且要带动以农业为主的后发地区的发展,而铁岭由“二元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恰好能说明这一点。

    赶超型发展战略的关键是发展环境。经济要发展,环境是前提。没有好的环境,招不来商、引不来资,招来了也留不住。招商引资之争,就是环境之争。后发地区面临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增长质量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外向度不高,中心城市作用发挥不够,市场化程度尚有差距,就业压力较大,影响社会稳定的新矛盾不断出现等,看似规模、结构问题,但根本上都与体制、制度有关。

“铁岭模式”值得学习借鉴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木西说,在全省实施“沈阳经济区”和“突破辽西北”战略中,铁岭近四年来渐已成为一颗新星。

    分析铁岭四年来的变化,林木西认为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后来者居上,经济赶超和跨越式发展迅猛;二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沈铁工业走廊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凡河新城区显现崭新形象;三是对外开放迈出了坚实步伐,已形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四是各级领导思想观念、班子面貌、城乡面貌、发展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有力地促进了新铁岭、大铁岭的建设。

    林木西说:“实践证明,铁岭正在走出一条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后发地区,实行赶超式、跨越式发展,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铁岭由农业大市向经济大市跨越的新道路。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将铁岭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称之为‘铁岭模式’。”

    铁岭模式的实质是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由农村经济向城镇经济的转变。

    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后发地区,铁岭在积极探索地方经济发展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思路和发展模式,不仅对后发地区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对于辽宁经济的发展与全面振兴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铁岭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为农业主导地区实现工业化、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新模式;为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区域经济梯度发展提供了新渠道;为全省经济未来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新借鉴。

    他说,铁岭新一任领导班子上任后,提出了铁岭“希望在开放,出路在改革,灵魂在创新,富强靠发展”的思路,确立了“开放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城乡统筹、全民创业”的“五大战略”。同时把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作为经济发展的头道工序。

    铁岭这四年的经济发展历程实际上是思想不断解放、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围绕思维创新连续开展了五次思想解放活动,从而走在全省的前面。实践证明,对于像铁岭这样的后发地区来说,创新思维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前提。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