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09年
2009年

他山之石2009年4月29日第8期

发布时间:2009-05-06  |  浏览:
关于同城化及可借鉴的经验
      市委书记薛恒最近就丹东东港同城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强调要坚持标准,规范操作,科学运作,以适应丹东未来发展及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需要。在此,就同城化的一般特点及国内外的典型经验做一综合介绍。
     一、同城化兴起的历史背景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对周边地区和中小城市所具有的牵动和辐射作用日益明显。由于地域畅通,产业关联密切,人文历史相似,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同城化”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以同城化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城市化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温家宝: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强调从各地区的实际出发,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明确了各区域的发展导向和总体思路。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格局和走向》专题报告提出了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路,提出打破行政区划的框架,从体制上消除限制区域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根源,取消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区域壁垒,加大区域的开放程度;培育和完善统一的区域性要素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重点是在市场环境建设方面,而对区域性要素市场的运作实施一定要由市场主体去完成。
       近年来,围绕建设大都市圈,我国各地区都采取了积极的举措。根据自身区域经济特点和发展规划,在以城市为经济增长中心而进行的城市建设、城市间合作,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形成和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众多城市在其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同城化”或者相近的概念。
      实际上,“同城化”就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行政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限制,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以达到资源共享,统筹协作,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而提出的一种区域发展战略。
      “同城化”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在认识城市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同城化”战略把城市的规划建设纳入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中,旨在整合城市之间的资源、市场,发挥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建立大都市经济圈,促进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所以“同城化”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部分和阶段。
“同城化”是借鉴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地区的经济条件、区位特点、产业优势提出的长期发展战略。
      “同城化”战略是要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行政分割和保护主义限制,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区域产业一体化及科技服务一体化,以达到资源共享,统筹协作。
“同城化”战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实现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共享(其中包括交通、信息、能源、环保等其它公共服务),实现市场的一体化(人力资源、资本、金融等),实现产业的一体化(优势产业定位、协同发展、优势互补、产业集聚)。
      “同城化”战略是要逐步形成区域创新机制,确立竞争优势。包括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环境创新、空间创新等。
       二、国际上有关“同城化”的成功类型
      发达国家在建设都市经济圈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日本的大城市圈是20世纪60年代后与社会经济日益高度发展同步协调开发建设起来的。目前,日本已开发建设起了东京、大阪和名古屋等一系列大城市圈。日本的大城市圈主要是以圈域结构为地域特征的社会综合活动的集合体,它有效地发挥出了城市设施主体布局合理化、循环经济体系化和内外联系有机化,而且实现行政管理圈、工业生产活动圈、流通集散营销圈、居民生活居住圈、文化娱乐活动圈等多结构并存,布局合理的城市结构体系。
日本的大城市圈基本上是依据“新同心圆城市结构理论”,呈圆型结构体系开发建设起来的。即它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由一群卫星城市在现代化交通网络和信息通讯等设施的连接下,环绕其中心城市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城市群体。中心城市处于大城市圈的最核心地带,是中枢管理功能的集合点和辐射功能的中心地,它的科学规划建设及合理有效布局对大城市圈的开发建设及有效运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卫星城市是通过三种方式发展起来的,一是按计划开发建设的卫星城市;二是地方中小城市转型后自然过渡成卫星城市;三是近郊农村城市化演进成了卫星城市。在众多的卫星城市中,以生产活动为主体的“工业城”开发建设是重中之重,它的开发建设对科学规制和合理开发“卧城”以及整合居住圈、通勤圈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日本大城市圈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大城市圈的开发建设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但绝不是随意盲目形成的,而是具有人为开发建设和阶梯自然形成的两重性,即人为“点”的开发建设和“面”的自然扩散的突出特征。第二,主次分明,循序渐进地开发建设大城市圈。日本的大城市圈是由中心城市、周边地域和外缘地域三大地带呈球绕型机构的,但它们却不是彼此分离孤立发展的,而是相互依存并以互动式存在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大整体。作为一个大的有机整体,其中心城市必须规划建设成发挥中枢管理功能的核心城市,即行政管理中枢、经营管理中枢、物流集散中枢、商品流通中枢、交通周转中枢和文化娱乐中枢的集合体,必须发挥管理中枢的“球心”功能和有效辐射功能,它是大城市圈其它主体设施依托发展的心脏地带,如果其中心城市缺失这些最基本的功能,大城市圈就不能称其为大城市圈,只能说是“村落”的自然扩张。因此,主次分明、循序渐进地开发建设,即是大城市圈形成的主要手段之一。第三,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是开发建设大城市圈的基本保障。日本大城市圈是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相互的联系和连接靠的就是现代化的交通体系,可以说,如果没有现代化的交通体系作支点,大城市圈的开发建设是绝对不可能的。
      三、国内“同城化”的类型及经验
     《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中提出与香港共同发展成国际都会,加强与香港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其他领域的合作,形成“同城化”发展态势。根据规划,深圳基础设施将重点建设盐田港区、大铲港区、龙华客运铁路枢纽、前海湾城际轨道枢纽、跨珠江口通道、深港东部通道、深圳机场、跨境基础设施与口岸,逐步形成现代化的枢纽城市。此外,还要加强口岸建设,推行“一站两检”模式,提高通关效率;推动深港在科技、产业与服务等领域的紧密合作,促进深港同城化进程,深圳香港都市圈“同城化”步伐不断加快。广深港客运线的连接工作现正全线运作;双方还有意在港深机场间建立一条快速轨道,深圳规划局和香港规划署为此已做前期探讨,轨道暂定全长30公里;采用“BOT”方式投资建设,港铁统一运营深圳轨道交通四号线、香港东铁线(原九广铁路)及其落马洲支线,以实现整个深港口岸轨道交通接驳系统的高效协调;深港还在商议实现“八达通”与“深圳通”互通项目,这对两地居民往来交通、购物消费将带来更大便利。
      太原市与榆次区“同城化”建设,主要是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形成晋北、晋南、晋东南三大城市群。首先是加快太原都市圈规划建设,加快实施以太原——榆次为轴心,覆盖晋中、阳泉、忻州、吕梁等市的都市圈发展规划,推动形成以太原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鼓励、支持相关城市之间的协商、协作机制形成,率先启动太原市与榆次区在公交、电信、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同城化”建设。同时,统筹编制和实施区域、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积极引导全省城市群的发展。
      河南省发改委反复论证并组织编制的《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省辖(管)市,构建中原城市群,3个城市最终将打造成郑汴洛工业走廊。“十一五”期间,中原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东连开封、西接洛阳、北通新乡、南达许昌的大“十”字形核心区,形成区域内任意两城市间两小时内通达的经济圈。
     上海“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长三角”各城市政府开始进行各自资源的整合和调配,共同推进本地区整体利益的一体化。“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也以两省一市为主体,在国家发改委的牵头下有序开展。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各城市正在以区域内快速交通为载体,加快缩短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加快形成“同城效应”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国家发改委正在进行的“长三角”区域规划调研显示,“长三角”绝大多数城市都希望通过区域规划达到“同城效应”。“长三角”内的城市已经开始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长三角”都市圈的视野,审视自己的角色,重新考虑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苏州提出了“近水楼台,四沿布局”的口号。南京提出要“呼应上海,辐射周边”。杭州提出要“接轨上海,错位发展”。绍兴提出要“接受辐射,错位发展”,并正在考虑“城市北移”策略,建设横跨5000米宽的钱塘江跨江大桥。湖州提出要做好上海的“三园”(菜园、后花园、工业园)。南通以苏通大桥建设为抓手,努力构筑“三大”(大通道、大港口、大城市),和上海的“三基地”(制造业基地,人才、信息、资金的开发应用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由此形成“长三角”区域的“同城效应”。
     广州佛山正在蹚出同城化路子。试行公务员相互兼职。探索建立评委库专家、高层次人才、博士后工作站资源共享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互认,试行两市政府公务员交流和相互兼职制度。养老保险无障碍转移。探索实现养老保险关系和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探索建立广佛社会保险参保信息共享机制。医疗验单互认。探索建立两市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两市医疗机构部分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的互认。羊城通广佛通融合。继续推进羊城通与广佛通的融合,形成两地市民出行和小额消费的一卡通。油气电同网同价。逐步形成统一的天然气输送网络和成品油管道网络,逐步实现区域内油、气、电同网同价。警务救助联动。推进两市警务协作和救助系统的联网联动,建立突发事件联动处置平台,完善治安信息通报制度。扩大“广佛公交”。倡导公交优先,科学布局,不断扩大“广佛公交”覆盖网和规模,形成一体化的广佛客运公交网络。设回程的士候客点。试行在两市重点交通枢纽、商业网点、旅游景点设立两市回程出租车候客点,在指定区域范围内允许两市出租车共同营运。
       广佛同城化战略正式实施后,两地公安、司法等多个部门已陆续签订合作协议。分近期、远期“两步走”来推进广佛税务同城化:近期,从税收政策、涉税信息互通、干部短期任用交流、信息系统共同开发、重点项目合作管理等方面率先突破;下一步,在充分交流广佛两地最理想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广佛模式,实现广佛涉税事项同城通办、重点税源纳税评估共同开展,切实克服双方的管理短处。6月将完成《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广佛年票互通、两城公交一卡通都可望在今年实现。8月将在佛山举行第二次市长联席会议,检查52项重点项目落实情况。
     珠海中山江门一体化即将启动。为将三市区域紧密合作落到实处,三城今后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目前珠海正在通过兴建的一系列桥梁、铁路、公路和港口、口岸建设工程,努力成为连接香港和珠江口西岸的“桥头堡”,向东对接香港,向南通过高栏港的远洋航线走向世界。珠海正在加快市内与市外交通基础设施的连接,力争做到“无缝衔接”,计划到2012年实现市内15分钟上高速、90分钟抵达珠三角其他城市的目标。通过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构建面向港澳、服务周边、联通全国的立体交通运输枢纽网络,真正建成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
      沈阳抚顺同城化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目前沈抚同城化正在进行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方面是城市建设,沈抚两市的轻轨工程正在加班加点地进行;另一方面是产业建设,抚顺正在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
围绕总体构想和空间布局,抚顺规划了沈抚同城化的8个重点支撑项目,总投资288亿元,其中申请开行贷款149.2亿元。
      (1)沈抚连接带建设。沈抚连接带以两大城市的腹地纵深为依托,利用目前已有的基础设施条件、生态环境特色及市民不断涌入的现状,因势利导,加快开发建设,尽快形成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齐备,生态环境秀美,适宜人居商住,产业发展,功能区布局合理,可容纳汇聚几十万人居住,联结、惠及两市居民的沈抚连接带和辽宁中部城市群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2)产业集群(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为了搞好石化、冶金和装备制造等方面的资源深加工,发展与沈阳优势产业的协作配套,抚顺规划建设了7个工业园区。(3)浑河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沿浑河抚顺段建设城市节点、月牙岛生态领域圈、萨尔浒全区滨水生态领域圈和生态旅游区(325库)生态领域圈等五项工程,逐步形成浑河抚顺段景观带与沈阳段对接,到2015年初步建成。(4)同城化公路和通信建设。再建和扩建联结沈抚的道路,打开高速公路收费口,打破公路收费屏障,实现城际间点、线连接“双贯通”,构筑沈抚两市的交通走廊。共用“024”区号,实现信息通信资源共享。把城际公路变为城市道路,把各自独立的通信变为一个城市的通信。(5)清前史迹、生态、红色、工业旅游及休闲娱乐项目。项目总投资7亿元。由市旅游局负责做好规划,规划局、各县区配合,适时启动。(6)沈抚绿色、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充分利用东部山区特色农业资源,搞好深加工,满足沈抚两市人民的生活需要。规划建设项目41项,总投资15.4亿元。(7)南外环铁路改造工程。该项目是抚顺地区铁路总体改造项目,由沈抚南线李石寨东站接轨,经碾盘、大乙烯至前甸东站并入沈吉铁路,形成抚顺南环铁路。线路总长42公里,总投资10亿元。(8)城市轻轨建设。按照抚顺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选线论证,与沈阳对接。
      延龙图同城化悄然来临。延龙图一体化需在三市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真正做到:规划统筹、产业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共享、市场同体、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科教同兴。
      规划统筹:抓好土地修编,留足用地空间。当前延吉朝阳川主城区总体发展规划的编制和龙井、图们两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正在同城规划、同步建设,一体发展。
产业同筹:升级开发区,引擎一体化。目前,延吉产业过度集聚,龙井、图们服务业和工业衰退,延吉需要转移产业,具体格局应为延吉朝阳川主城区以建设吉林省东部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医药食品产业、商贸物流产业;龙井市以着力建设东北地区朝鲜族民族文化旅游城市为目标,主要发展旅游服务业、加工制造业、食品工业、能源矿产业、民族旅游产品加工业等;图们以建设中国重要的对朝边境口岸城市和延龙图东部门户和铁路枢纽为目标,主要发展边贸服务业、出口加工业等。通过实施产业集聚发展战略,全面优化生产力布局与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
      交通同网:欲行同城化,必先同路化。同城化首先是同路化,交通问题制约着一体化的进展。为畅通延龙图血脉,交通必须同网,海陆空都要打通,东要发挥图们口岸对朝鲜通道作用,西要发挥朝阳川物流中心作用,改造延吉航空。以延吉市至朝阳川镇段长白山路延伸线、延吉——小河龙——东盛涌——龙井、延吉——海兰湖——图们、龙井——东盛涌——图们及延吉市东、西城市环路等重点城际快速通道为重点,将三市主干道通过高等级公路连接起来,节点相连,纵横交错,畅通无阻,开车在三地往来都不超过半小时,整个城市浑然一体。
     信息共享:同城管理,同城待遇。积极协调金融、税收、电信、邮政等部门,在延龙图三市实行同城管理,给群众提供生活便利,建立供水、排水、市政、防灾共用设施共享制度,建立三市共享的广播、电视网络。以政策调整推动融合发展,对前来三市的投资商实行同城待遇,可以在三市开发区和集中区自由选择,只要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布局方向,不管在哪里投资,产值、税收都可以异地划入招商县市。到2010年,建立统一和共享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政府信息同网,三市间通话同城收费,将大大方便三地市民生活。
      市场同体:突出各自优势,构建统一体系。龙井要打文化牌,加大旅游及房地产开发;图们要打边贸牌,在商业房地产上寻求突破。由于延吉房价高,龙井和图们可以利用毗邻优势和价格优势面向在延吉买不起房子的人售房。三地适宜建60—90平方米户型。在政策上,三市要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设立统一的产业和招商引资政策,带动三市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强化金融服务,建立统一开放的金融市场。取消企业贴现的异地限制,实现票据交换与资金清算、域内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存贷款服务同城,中小企业担保资信互认。加快土地、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建设,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
      旅游同线:北交会为契机,长白山为品牌。延龙图是一张优美的图画,是以长白山为标志,形成了朝鲜族民俗风情,中朝边境风貌,冰雪风韵的大美之地。深入挖掘朝鲜族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民族民俗风情文化。
环境同治:山水城市,适宜人居。既然延龙图一体化就是同城化,那么延龙图是个什么样的城市形象呢?吉林省委常委、延边州委书记邓凯指出,将来的延龙图应该是一座开放形象的国际城市,是一座旅游城市、宜居城市、山水城市,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他多次阐述过,山水城,就是城中有青山绿水环绕,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可见延龙图一体化不仅是经济一体化,更深层次说是生态意义上的一体化,必须造福一方百姓,以利后代子孙。
科教同兴:扩大城市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按照延龙图城市空间发展规划,2020年延龙图地区人口将达120—125万人,而截止到2005年,延龙图三地总人口79.2万人,缺口尚有几十万人。有人才有城,有城就要有人气,成规模,不但人的数量要上去,人的素质也要提高上去,要大力培养延龙图人共同的生活习惯、爱好、性格、理念和精神,最终形成生活共同体。
      “延龙图”三市固定电话实现同城化,今年起收费标准大幅下降。自2009年1月1日零时起,延龙图三市之间固定电话通话费由原来的每分钟4角钱,改为前3分钟2角,之后每分钟1角钱。实施固话资费一体化之后,不仅方便了三市地方政府和百姓的电话沟通,而且每年将为政府和百姓节约电话费1500多万元,有利于促进延边经济的发展,为百姓生活提供更加方便、省钱的通信方式。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