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09年
2009年

长株潭规划发展需从七方面重点突破

发布时间:2009-07-24  |  浏览:

长株潭规划发展需从七方面重点突破

2009年5月21日红网

       从2008年起,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国际贸易急剧滑坡,并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诸多领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福建沿海、山东半岛的外向型经济受到很大影响,传统出口显著受阻,其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表现出向内地转移的趋势。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008年湖南GDP达到11000亿元,首次迈入我国万亿元俱乐部。全省财政收入130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00亿元,进出口总额130亿美元,万元GDP能耗下降4.5%。但湖南人口多,农业经济比重大,人均收入、工业化率、城市化率等重要经济指标都要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来看,湖南既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又面对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基于“两型社会”建设背景,湖南必须变革发展方式,改进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成长机制,走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定位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湖南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引导区,中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的生态型城市群。试验区的特色是“两型”,核心任务是“两新”,载体是城市群,根本措施是综合配套改革,着重点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总体要求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长株潭正在规划建设一系列新城区,其规模之大,起点之高,力度之强,投资之多,是湖南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比如长沙的大河西先导区和滨江新城,株洲的云龙新城,湘潭的九华新区,株洲和湘潭的天易新区。这些区域的大规模开发,将使长株潭的面貌发生显著的变化。长潭西线的开通,长株高速的兴建,明显缩短三市之间的通勤时间,将显著加速三市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作为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轴心区域,结合“两型社会”建设,长株潭的规划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构建特大型城市群,打造中部崛起的主体增长极。中部六省的竞争,实则是中心城市群的竞争,关键在于中原城市群、大武汉、长株潭之间的竞争。目前湖南经济实力有限,只能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长株潭,在短时期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收益,再滚动开发省内其他地区。目前长株潭城区规模明显偏小,综合实力也不够强。湖南现有6800多万人口,城市化率偏低,大城市也不多,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因此,长株潭的整体规模宜大一些。到2020年,长沙的城市人口规模可达到500万人,株洲和湘潭的城市人口规模合起来也可达到500万人。有鉴于此,长沙县、望城县、株洲县、湘潭县皆可作为新城区的拓展范围。长株潭中心城区外围的8个城镇,即湘阴、汨罗、浏阳、醴陵、湘乡、韶山、益阳赫山、宁乡,可作为长株潭的卫星城镇,其整体规模可达到500万人。届时,长株潭的城市人口规模可达到1500万人,建成区面积可达到1600平方公里,城市群具备超大规模和强大实力,能够卓有成效地辐射带动湖南省乃至周边地区的发展。

       二是以湘江为生态轴,建设高品质的宜居城市群。长株潭区域是开发程度较高的城市-乡村复合型生态系统,其空间布局的困难在于,株洲、湘潭为重污染的工业城市,但却位于长沙的湘江上游和夏季盛行风向的上风向。长沙的环境生态要求又明显地高于株洲、湘潭两市。因此,长株潭必须作为一个城市区域来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共同保护,综合治理,决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现阶段可在湘江设置多道环境监测断面,规定严格的环境控制指标,要求各工业区域从严控制和抓紧治理,并落实责任制。重点治理区域包括株洲霞湾和湘潭竹埠港。可把湘江作为联结三市的生态纽带,建设高品质的湘江风光带和湘江产业带。株洲航电枢纽和空灵岸,湘潭易家湾和昭山,长沙岳麓山、橘子洲、三叉矶、月亮岛、靖港古镇、铜官窑遗址以及浏阳河、捞刀河等,可共同开发为山水景致秀美、文化内涵丰富的滨江风光带。在长沙香炉洲应抓紧兴建湘江航电枢纽,以改善湘江航运条件和旅游景观。

       三是保护好三市结合部,重点加强规划控制。长株潭结合部包括长沙的暮云、跳马、大托和坪塘,株洲的云田、龙头铺和仙庾,湘潭的易家湾、昭山和九华。三市结合部农田、水面、森林、丘陵较多,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生态,营造城市群的绿心,开发强度不宜过大。昭山风景名胜区、石燕湖森林公园、暮云野生动物园、莲花山森林公园、株洲九郎山和仙庾岭以及附近的湘江两岸可确定为重点保护区。三市结合部的开发,应综合三市现有的优势,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重点发展高层次第三产业和文化产业,比如会展、动漫、印刷、博览、休闲、旅游、餐饮等。项目准入门槛要高,严禁上马污染型企业。结合部的规划建设,应引导长株潭城区相向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但并不主张三市建成区的对接融合,而务必保留有足够的生态绿地。应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在此打造促进三市一体化的平台,比如建设长株潭汽车总站、长株潭火车总站、长株潭轻轨总站、昭山风景度假区、长株潭博览中心和创业大厦、长株潭物流中心、湖南影视动漫基地、暮云野生动物园等,还可开发一系列高档生态楼盘。

        四是加速三市一体化建设,打造高效率城市群。长株潭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城市群的综合开发效益要大于三市各自开发的效益之和,并形成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复合区域。在“省统筹、市自主、市场化”的总体框架下,三市应共同建设交通网络、物流网络、电力系统、信息系统、环保系统、城市预警应急系统。对三市现有的开发区和工业小区进行优化整合,突出比较优势,形成规模效益,新建的和迁移改造的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注重形成高效益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三市产业设置务必保持较大差异,强调各有侧重,倡导优势互补。建议在长株潭市区范围内取消所有的公路收费站,即进入长株潭城市群范围收费,在长株潭三市市区之间不再收费,在城区内部更不要收费。

       五是推行3+5城市群发展模式,进而辐射带动湖南省加速发展。湖南城市布局大致上可分为三大圈层:长株潭为核心城市群,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为外围城市圈,张家界、自治州、怀化、邵阳、永州、郴州为辐射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要与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五市联动发展,共同形成现代化和高效益的城市网络体系。3+5城市群的组团式发展,不仅是景观变化和产业集聚的过程,更是一个现代城市文明向周围城镇和广大乡村扩散渗透的过程,既强调“有形的城市化”,更注重“无形的城市化”,不仅重视物化建设,更加倡导居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长株潭三市之间,长株潭与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五市之间,可建立高效率的轨道交通网络。现阶段3+5城市群建设重点包括:高速公路干线;3+5城市群城际轨道;长沙市地铁以及过江交通;湘江和洞庭湖航运;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城陵矶(含松阳湖)深水港;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扩建和航空城建设;长株潭和一部分中心城市现代物流;高速通信系统;金融服务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外包基地等,再有就是构建有机融合的城市群产业体系。

       六是加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创建综合配套试验区。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长株潭的主要任务包括:探索实现由以传统制造业为重点向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龙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升级的新路子;探索实现由粗放型扩张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新路子;探索实现由单体城市化向注重城市之间的协调分工,形成功能分区、经济一体化的城市群的新路子;探索实现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实现由注重经济增长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长株潭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城市规划修编,要与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一定时期内,长株潭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城市发展空间都是有限的,需要酌情合理安排,确保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在三市进行全面的户籍制度改革,可考虑三市统一户口,并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差别,以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长株潭区域应作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域,工作重点包括户籍制度改革、人口合理流动、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卫生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农村土地整理、撤村并村建镇等。为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向广大农村有效延伸,在中心城区狠抓“退二进三”,在卫星城镇发展特色产业。

      七是加大长株潭开发力度,创造条件实现“弯道超车”。眼下湖南省财力有限,自主研发能力明显不足,顺利实现“弯道超车”,单凭自身力量是不够的,现有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效率也必须大幅度予以提升。要抓住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契机,在确保必要的准入门槛的前提下,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企业和现代服务产业。在长株潭开辟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将转移入湘的企业酌情予以合理安排,推行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注重集聚效益,强调功能互补,搞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打造高效益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借助于城市群的创新建设,增强创新源并完善创新链,加强创新交流合作,改革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在三市之间,在3+5城市群之间,鼓励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合理流动,实现大联合、大协作、大创新,注重培养核心竞争力,实现从“湖南制造”向“湖南创造的转变。

国务院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规划 重组升温

2009年7月2日新华社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讨论并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会议指出,审计监督是推动民主法治建设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会议要求,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纠正审计查出的问题,切实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

      会议指出,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沿海城市在内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体系发达。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会议强调,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际,充分考虑现有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着力优化空间布局。一要发挥东北地区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门户的作用,全面参与东北亚及其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提升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二要整合沿海港口资源,全面提高航运、物流等服务能力和水平。三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四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五要统筹规划和完善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增强区域支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六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七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会议要求,辽宁省要强化组织领导,紧密联系实际,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措施,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政策支持和督促指导,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辽宁沿海经济带成外资聚集“洼地”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7月1日获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原则通过,中国最北的海岸线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而辽宁沿海经济带丰富的土地资源、产业配套能力、人才优势等也吸引了外商的目光。

       来自辽宁省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辽宁沿海经济带累计签约项目756个,投资总额达4375.9亿元,其中合同外资额达133.8亿美元。

      “辽宁沿海经济带正在成为外商逐鹿的新战场,这个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显著提升,‘资金洼地’效应显现。”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林木西教授说。

       东北作为中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在中国工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以及产业结构落后等方面的影响,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南方沿海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003年,中央确定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东北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05年底,辽宁省确定开发面积约701平方公里沿海经济带,根据规划,这里将重点建设造船、石化、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基地、高技术产业和农业加工示范区。

     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虚位以待。这正是外商看中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一个重要条件。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海岸线周边有大量的废弃盐田、盐碱地和荒滩,开发成本低。

      生产要素成本低也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东北拥有众多的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但劳动力成本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国务院两个月批准五规划 区域经济布局“全面开花”

       国务院常务会议于7月1日讨论并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这是国务院在两个月内批准的第五个区域发展规划。从中国行政区划图上来看,在此次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获批后,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已经是“全面开花”。

        一位对区域经济颇有研究的专家称,此前国家根据东北重工业基地的特点,提出了东北振兴规划,但由于覆盖面广、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东北振兴的速度较预期的进度有一些差距。

      “所以,国务院这次非常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规划。这个经济带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沿海城市,在这些重要的‘点’的带动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会明显加快,并促进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这位专家强调。

       从今年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后,《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相继获得国务院批复。

      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就有五个区域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的批准,这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大动作”。

      从2005年6月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开始,在三年半的时间里,仅有六个区域发展规划获批。除上海浦东外,还有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的“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年12月,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也公开发布。

      区域经济专家、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伍新木指出,国家出台扶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虽然有各区域之间相互竞争的因素,但也是国家宏观发展的需要。中国理想的目标是寻找出一条符合区域特色、布局特点的经济发展道路。

      在5月4日海西经济区获批后,5月8日至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福建省考察时指出,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建设的作用“即为进一步完善全国经济战略布局”,并“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福建比较优势,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地带。”

这正是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的目标所在。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在谈到海西经济区时指出,台资企业是随着中国经济热点的转移而转移的。在这个大趋势下,福建如果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很可能被边缘化。但现在随着海西经济区上升到国家的层面,又有很多具体的扶持政策出台,福建会是台资企业投资的热点。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获批后,现在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已经是“全面开花”: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中国区域经济已呈现多极发展、齐头并进的态势。中国新一轮的区域改革试验也由此进入到一个深化的阶段。

      “中国目前区域经济多极化的布局还没完成,下一步像中原城市群,西北的西安、兰州等,有望成为布局的重点。”伍新木称。

辽宁沿海经济带升至国家战略

      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城市“一网打尽”

      国务院昨日举行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已纳入国家战略,将成为下一步东北振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沿海城市在内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体系发达。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会议强调,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际,充分考虑现有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着力优化空间布局。一要发挥东北地区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门户的作用,全面参与东北亚及其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提升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二要整合沿海港口资源,全面提高航运、物流等服务能力和水平。三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四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五要统筹规划和完善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增强区域支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六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七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东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在世界金融危机袭来,东北经济却表现出良好发展势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一季度GDP增长分别达9.5%、9%和6%,其中营口市1-4月的GDP增长甚至达到了18.7%。

     东北经济这一良好发展势头,国家决策层显然也看在眼里。6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黑龙江考察工作,勉励干部群众增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信心和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认为,“东三省拥有土地、劳动力成本低廉等面优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效应也已逐渐凸显。东三省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李克强主政辽宁时提出

     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的提出,始自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辽宁工作时期。2004年,李克强调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后又兼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正是在这期间,辽宁提出了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战略。

     该战略最开始提出,其称谓还是“五点一线”。当时所指的“五点”,包括沿渤海一侧的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以及沿黄海一侧的辽宁丹东产业园区、大连花园口经济区;“一线”是指西起葫芦岛市绥中县、东至丹东东港市,连接“五点”全长1400余公里的滨海公路。

      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辽宁的《政府工作报告》等规范性文件中,“五点一线”后面缀上了“沿海经济带”字样,以至现今仍有人习惯性地用“五点一线”来指代“沿海经济带”。

     目前所指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是指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所辖的行政区域,从地域面积说,已超出了最初的“五点一线”。由此可以看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从提出到成形,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国务院布局沿海开发重要举措一览:

     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6月26日国务院通过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6月24日国务院通过横琴发展规划将横琴岛纳入珠海特区

     6月11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已上报国务院

     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5月底长三角区域规划月底前报批明确上海核心作用

      5月5日国务院通过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意见

      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获批一年经济总量增400多亿

      布局重心北移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纳入国家战略

      国务院常务会议昨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专家称“南快北慢”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或洗牌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挥东北地区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门户的作用。整合沿海港口资源,全面提高航运、物流等服务能力和水平。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

      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至此,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推动力。专家认为,我国区域开发的重心正在逐渐北移。

      发展规划出炉

      《规划》从区域合作、服务、产业结构、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方面部署了辽宁沿海经济带2020年前的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振兴被国家赋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完善沿海经济布局的期待。

      昨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挥东北地区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门户的作用,全面参与东北亚及其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提升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整合沿海港口资源,全面提高航运、物流等服务能力和水平。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

       会议还指出,规划并完善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辽宁省社科院经济所前所长、辽宁省区域经济学会会长冯贵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规划》最重要的是强调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战略地位,对辽宁和整个东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优化结构调整也点出了辽宁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走向。

      战略布局重心正北移

      沿海经济带起源于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五点”是指辽宁的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经济区、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5个重点发展区域,“一线”是指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市所辖的21个县市区和12个沿海县市组成的沿海地带。4年后,作为《规划》重点的“五点一线”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中国经济发展再次注入新动力。

“五点一线”临港、临海的优越位置被认为是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重要原因。冯贵盛认为,从国家战略布局来看,开发重心正在逐渐北移,产业布局不断调整的必然结果。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重心的北移是趋势,而不是由政策来规划的。

     辽宁沿海经济带拥有资源和交通上的优势。该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当地专家指出,辽宁的开放优势在于土地资源。辽宁拥有漫长的海岸线,适宜港口建设的土地资源丰富。

     区域发展整体战略成形

      区域经济专家、辽宁师范大学李靖宇日前在其主持完成的课题中指出,辽宁省要努力带头把东北老工业基地质变为新型工业基地、现代装备基地、科技产业基地、生态农业基地、农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以区域经济促发展的战略布局并不鲜见。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包括珠三角、海西、江苏沿海、天津滨海、北部湾、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中、东、西、东北”四大板块构成了国家区域发展的整体战略。肖金成认为,国家区域发展整体战略对不同的地区进行指导,给予不同的定位。

     他认为,东三省与其他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源资源和产业的优势。

     一季度各省市GDP出炉后,中西部、北部地区经济的提速被普遍解读为“东强西弱、南快北慢”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可能重新洗牌。但冯贵盛并不认为金融危机过后,东北的经济发展速度将走到珠三角和长三角前面。“从三者的产业基础来看,5年之内还不太可能。”

     新闻链接

     10月底前上报审计整改情况

     昨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认真纠正审计查出的问题。抓紧研究和修订预算法,改进和完善预算编制办法。

     针对审计中暴露的问题,要求加强对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和监督,建立应对重大经济、财政、金融风险的有效监控、预警和应急机制。会议认为,审计发现的问题也暴露了许多制度和管理上的漏洞。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要在10月底前将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报国务院,年底前国务院将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

     辽宁六港重组整合提速 关注营口港锦州港

      国务院常务会议1日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市场人士认为,这将促使辽宁沿海港口加速整合,未来辽宁的六大港口资源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六大港口的整合将使大连港、锦州港和营口港三家上市公司的发展充满想象空间,而规模相对较小的锦州港和营口港更值得市场关注。

     整合大势所趋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沿海城市在内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资源禀赋优异,工业实力较强,交通体系发达。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会议强调,要整合沿海港口资源,全面提高航运、物流等服务能力和水平。

      中国港口协会秘书长吴敏珍此前表示,中国港口普遍存在着单纯追求吞吐量的怪现象,通过提高吞吐量来作为经济发展的政绩。中国的港口竞争基本处在低端竞争态势,很多港口为了单纯追求货物吞吐量,不惜采取杀价竞争的策略。相互杀价行为虽然推升了货物吞吐量,但港口利润并没有同比提高,这种竞争策略变成了行政措施而非市场措施。

     港口专家茅伯科认为,整合已成为当前世界港口的一种发展潮流。在港口为适应船舶大型化而规模越来越大的今天,港口之间的这种整合显得十分重要,既有利于整合各方竞争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港口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一些券商分析师认为,六港整合有利于消除区域内港口的低端恶性竞争,形成辽宁港口整体发展的优势。

     大连港或挑整合重担

     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均处在沿海线上,其中大连港和丹东港的地理位置更为靠前突出,其余四个港口处在更内陆的区域。

     目前,大连港在香港上市,锦州港和营口港在A股上市,其余三个港口还没有纳入上市公司范畴。从市值和吞吐量来看,大连港明显处在领先地位。因此,不少券商分析师认为,大连港将成为整合的“带头大哥”。

     实际上,大连港和锦州港的整合早就有了动作。2008年5月,锦州港曾公告称,公司将向大连港定向增发股份2.46亿股,每股作价7.77元,共募集资金18.81亿元。在交易达成后,大连港集团成为锦州港的第二大股东。

     招商证券分析师纪敏认为,港口属于稳健型的投资品种。因此,港口未来的投资主题将是资产注入题材。从目前情况来看,已经上市的辽宁港口公司,未来有被注入其他港口资产的可能性,如果注资将显著提升业绩。

     招商证券分析师罗雄认为,在整合过程中,一般更小的公司投资价值和交易性机会更大。因此,锦州港和营口港更值得市场关注。

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介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设想由来已久,当初福建就曾提出过闽东南、闽南三角洲的概念,此后又形成过海峡西岸繁荣带的设想。根据形势的发展,上述设想逐渐扩展成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这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探索福建发展之路积累的成果。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是在福建省原有发展战略,尤其是在海峡西岸繁荣带战略基础上提出的,它既是原有战略的继续,又是原有战略的升华。这个概念在2004年1月初举行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被完整、公开地提出。2006年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计划通过10年~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海峡西岸经济区铁路“十一五”规划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截止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张,包括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揭阳以及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共计23市。

      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2004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七届七次全会批准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2005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了《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省第八次党代会对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内涵、意义和总体部署,进一步统一了全省人民的思想与行动,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与热情,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成果来之不易,充分反映了福建人民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强烈责任意识,充分展示了福建人民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和服务全局的合力。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建贯彻落实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伟大实践,是福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福建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有力推进福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协作,逐步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整个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凸显海峡西岸在东部率先发展、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优势。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助于福建在新一轮发展中树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开辟新空间,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生态资源和对内联接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更高水平、更优效益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上新台阶,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大型海港、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示范作用,为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并不断拓展福建发展空间。

     ——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动联动、互利共赢,使福建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结合部、先行区和重要通道,提高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贡献。

      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认为,建设海峡西区展示了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诚意。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会促进周边的浙江、广东、江西等东部地区发展,从全国布局来看,对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也有拉动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被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

海峡西岸经济区概述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

      一、“四个推进”

     推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二、“四个基本”

     (一)基本构想

      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二)基本思路

     “四个三”、“四个二”、“八项举措”、“九大支撑体系”、“一项根本建设”。

     1.“四个三”

      构建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山海协作的三条战略通道。改革开放使福建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但其对外开放优势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省际间的开放力度还有待加强,外省在福建投资不多,闽货在国内市场份额不大;省内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占全省70%人口的山区,其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22%。为了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福建省委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提出了建立三条战略通道、加快福建发展的构想,即拓宽山海协作通道、对内联接通道和对外开放通道。福建省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必须拓宽山海协作;福建独特的地理位置,要求要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在出省通道建设、产业延伸对接,扩大边界贸易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同时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努力推动省际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密切合作和协调发展;福建省对外开放的优势,要求更多更好地吸引外资,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全面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三条战略通道是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通道,是产业延伸的通道,是陆运、水运、空运相互配套的通道,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三条战略通道是统一的整体,覆盖全省,相互融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对于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区域发展,实现新跨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按三个层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一层面是沿海的福州、厦门、泉州和漳州4市;第二层面是沿海的莆田和宁德2市;第三层面为山区的三明、南平和龙岩3市。

     分三个阶段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跃升阶段、平稳发展阶段。

     争取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项长期的战略部署和任务,“十一五”是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全面完成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力争更好更快些,到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8000元。到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比全国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2.“四个二”

     实施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

     实行城市社区建设和农村乡镇工作两个纲要;

     夯实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两个基础;

     建立选人用人和反腐倡廉两个机制。

     3.“八项举措”

      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建设文化强省。

     4.“九大支撑体系”

      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设施、闽台合作、扩大开放、改革创新、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以及和谐社会支撑体系。

     5.“一项根本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基本态势

      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各级各部门要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凝聚发展合力,强化大局意识,在主动对接、服务全局中作出新贡献;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要素配置,在发挥区域优势、拓展发展空间中展现新格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发展内涵,在提高发展质量、推进一体化发展中实现新提升;互动联动、统筹协调,拓宽合作领域,强化整体推进,在加强区域协调、构建和谐社会中力求新作为,努力完善“基本格局”,进一步拓展“基本态势”。

      延伸两翼、对接两洲。发展壮大闽东北一翼和闽西南一翼,加快对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闽东北一翼要发挥福州省会城市服务全省的重心和辐射作用,形成以福州为中心,周边卫星城紧密连接、分工有序、规模协调的城市体系,促进闽东北地区加快发展,推动与长江三角洲对接。闽西南一翼要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龙头和示范作用,发挥泉州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和市场融合,推动与珠江三角洲的对接。通过延伸南北两翼,使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两个三角洲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拓展一线、两岸三地。充分挖掘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和对台合作优势,强化福州、厦门、泉州的辐射带动功能,发挥漳州、莆田、宁德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突出特色、累积实力,促进全省沿海的全面繁荣。依托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两岸直航试点口岸等闽台合作载体平台,不断拓展闽台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依托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和闽澳四项合作,全面提升闽港闽澳合作水平。

     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发挥三明、南平、龙岩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借助生态、资源、对内联接等优势,依托出省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山海互动,东西贯通,不断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跨省区域协作的新途径、新机制,密切与内陆地区的联系,建立统一有序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实现共同发展。

      和谐平安、服务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积极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强化福建对台独特地位作用,促进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

     (四)基本格局

      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

     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就是对全省而言,要找准福建在全国大局中的定位、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定位,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主动地融入周边地区和全国的发展潮流中,努力求得更大更快发展。对各级各部门来说,就是要站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个层次来考虑自己的定位,主动融入、主动响应、主动对接,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明确自己的发展角色、发展路径、发展载体、发展动力,在服从服务大局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体现价值。

     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就是要进一步发挥我省的开放优势、对台优势、港澳侨优势、联接优势、港口优势、民营优势、人才优势,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时机,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提升产业结构;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区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努力实现生产要素、流通体系以及所有制实现形式等的全方位、战略性调整,积极整合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人文优势,以建立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使区域经济结构更加科学、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外延拓展、内涵深化。就是坚持走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发展路径,着力推进与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和基础设施对接,努力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实现区域协作和市场扩张,增进经贸技术互补、产业结构融合、多方位对接联动的战略平台,在与两个三角洲的优势互补中拓展合作领域;加强与内陆省份的优势组合,拓展经济腹地;深化闽港澳合作,促进经济要素更快流动、集聚与整合。就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注重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注意统筹兼顾、提高质量,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互动联动、统筹协调。就是继续发挥我省对外开放的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我开放战略,不断创新协作机制、拓展协作领域,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山海之间大跨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协作融合,促进区域发展目标、战略布局、重大举措的联动,特别是要与长三角、珠三角建立一种更为密切的互动关系,实现东部地区经济板块的协调快速发展,共同繁荣。就是通过进一步推进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步伐,不断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努力把区内各个系统、各个领域、各个要素、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整合统筹在一起,全面提高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最终形成对外开放、吸引带动,区内互动、区际联动、连片开发,两岸融合,两岸三地融合,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发展格局。

     三、“四个关键”

     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

     以“活”开拓发展之源,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创新创造,激发各种活力,激活各种要素,让所有活力竞相涌流;以“和”提升发展之势,增强发展合力,在合力推进中求和谐,围绕发展求和谐;以“实”打牢发展之基,注重实际、实干、实效,从实际出发,求实求效,促进发展取得实效,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以“人”构筑发展之本,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选人用人公正导向,树立推动工作的形象、对人民负责的形象和公正廉洁的形象。

       海峡西岸经济区涉及城市

      截止目前海西经济开发区包括:

       浙江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揭阳以及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共计23市。

      海峡西岸经济区交通概况

      铁路包括:温福铁路、福厦铁路、厦深铁路、浙赣铁路、沪昆铁路、鹰厦铁路、龙厦铁路、京福铁路、京九铁路等。

     高速公路包括:沿海高速公路等。

     未来海峡西岸还将陆续修建沟通区内的多条铁路干道:京台高铁、杭广高铁、向莆快铁、昆台高铁、景宁快铁、建武铁路等,届时海峡西岸各城市将实现无缝对接,交通瓶颈将被打破,区内交流将更加活跃。

     温总理考察海西

      2009年5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凝聚方方面面力量,靠改革、靠开放、靠创新,抓住机遇,扎实工作,认真落实《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确定的各项任务,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温家宝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中央经过长期准备、酝酿出台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意见》的出台饱含着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干部群众的心血,也饱含着国家有关部门作出的很大努力。希望福建干部群众下大气力、下苦功夫,把《意见》贯彻落实好。

     温家宝指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认真落实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确定的各项任务,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服务中西部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从根本上讲要靠改革,就是建立适合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体制;要靠开放,不仅要向台港澳地区开放、向国际开放,也要向全国开放;要靠创新,就是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技术。为此,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建设两岸文化交流基地,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要实行更加开放的对台贸易政策,扩大对台直接贸易,两岸携手共渡难关。特别要健全涉台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台胞正当权益,为台胞投资兴业、交往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同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台湾投资兴业,推动两岸产业优势互补、经济共同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重要依托,必须培育产业优势,发展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海洋产业,形成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提高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加快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四,推进海峡西岸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加强沿海能源生产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提供重要保障。

    第五,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加大人力资源建设力度,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第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强自主创新。改革开放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根本动力,自主创新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体制机制要争创新优势、对外开放要取得新进展、自主创新要实现新突破,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面向全国、面向台港澳、面向世界。

     温家宝强调,海峡西岸经济区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福建省委、省政府要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明确职责,各有关地区要积极配合、同心协力、扎实工作,确保《意见》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加强规划指导,加大支持力度,认真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共同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江苏规划沿海发展 让苏北腹地进入“沿海时刻”

2009年7月7日新华网

      “不沿江,不靠海,接不上东陇海”。曾几何时,淮安人有点“自卑”,为“苏北腹地”离江苏“四沿”发展战略比较远而无奈。

      “淮安也可以是‘沿海’!”结合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淮安干群解放思想,重新审视发展的条件和机遇。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消息一传来,古楚大地备感振奋。沿海开发也是淮安抓住科学发展上水平,又好又快发展取得新突破的难得机遇!

      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说:“江苏沿海发展规划,不仅涵盖连云港、盐城、南通3个沿海市,实际上整个苏北都在其中。淮安像其他三个市一样张开双臂来拥抱这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沿海开发,是淮安最大的发展机遇”

       淮安经济开发区,全国最大的帐篷企业“长青轻工”的车间里,1000多名工人忙个不停。“金融危机没影响到我们。今年还增加了2000多万美元的订单。”公司副总经理徐彩虹告诉记者,“七八月出货高峰,每天都是十几个标箱,用卡车运到上海,再乘船出海。”

      为什么舍近求远?到连云港只要1个小时,到上海要4个多小时,每个集装箱多花两三千元的运费。徐彩虹说,公司的帐篷和圣诞树外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云港港欧美航班数量没上海港多,有些货运还接不了,只好绕远路,多花钱。

      像长青轻工这样舍近求远的企业在淮安还不少。2008年,淮钢特钢、韩泰轮胎、富士康等企业通过连云港港实现了190万吨、2万多标箱的货物吞吐量,但理论上淮安可以为连云港提供1200万吨货源。

      连云港港建设中的30万吨深水航道不仅是连云港发展的契机,也是苏北各地临港工业发展的“蓝色引擎”。连云港吸纳、辐射能力的增加,也是周边地区发展的福音。

      “沿海开发的机遇,是淮安最大的发展机遇。”刘永忠认为,江苏沿海的大发展,不仅仅是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沿海地区的大事,也是整个苏北的喜事。江苏沿海要成为中国东部重要经济增长极,离不开腹地强有力支撑。

     “这里的潜力比苏南大,至少昆山已经没有多少地可以开发了。沿海开发的消息一出来,我们就在这里设立了分公司。”张荣,昆山人,一年多前,总公司派他担任新成立的淮安华东物流公司副总经理。他说,公司很多原来在昆山上海的客户也结伴来到了淮安发展。

     “打通对外通道,抢搭‘沿海快车’”

      “离海岸线100公里以内的陆地,都属于沿海。”淮安市经贸委主任童玉祥说,淮安离连云港只有100公里,是标准的“直接沿海”地区。循此思路,打通对外通道成为淮安搭上“沿海快车”的当务之急。

      1300年前,武则天开凿出盐河,将运河和大海连接在一起。1300年后,这条几近荒废的航道将再次畅流,承载起让苏北腹地成为“沿海”的梦想。

      今年6月,连通淮安、连云港两市的盐河航道整治工程获得省发改委工程许可批复,淮阴区、涟水县等地相关河段的拆迁立即启动。拓宽、加深、拉直,33亿元投资,三年后的盐河将成为直通连云港港的三级航道,千吨大船畅行无阻。盐河,将让淮安拥有一个梦寐以求的出海大通道。

     盐河通了,从连云港出海,淮安企业物流成本减低8%!

      淮钢特钢每年购入600万吨铁矿砂,如果不经长江走盐河,一年运费至少要节约2亿元。

      建设中的对外通道,淮安不只有一条盐河。淮安市抢抓连云港港口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积极推动“大交通”建设。开工建设涟水机场;即将开工淮连、淮扬镇等5条铁路,形成米字型铁路骨架;建设连淮一级公路……淮安市交通局唐道伦局长告诉记者,淮安大手笔建设“大交通”,去年27亿元,今年40亿元,明年60亿元。“淮安将成为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区域交通中心,安徽等地都会利用我们作为奔向大海的‘出海口’。”

       “资源高地,都是淮安要借的‘港’”

       “这里就是连云港港口!”6月24日,淮安海关关长徐兆光指着窗外说。窗外海关堆场上,载着集装箱的货车正驶出海关大门。“在淮安完成报关、验放手续,直接开往连云港装船出海。淮安堆场相当于连云港的堆场。”2008年11月底,淮安、连云港两市签署共建共用连云港口岸的合作协议,淮安和连云港海关之间“无缝连接”。连云港港口集团的人就常年驻扎在淮安,连云港港口的货代公司也在淮安,淮安企业产品外销订船、订舱,都可以在淮安完成。

      “资源高地,都是淮安拥抱大海要‘借’的港!”刘永忠说。

      6月1日,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市长高雪坤率淮安市党政代表团赴上海考察,签下总额超过100亿元的投资项目。“上海是一个‘国际渔港’,淮安打渔要到‘国际渔港’去打。”6月9日,淮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希平率团赴上海与沪上卫生系统对接,商谈合作。20日下午,“沪上名医淮上行”成行,并签署沪淮两地14个医学合作项目。沪淮医院挂钩,合作培养人才,开通上海治病“直通车”,让苏北淮安的老百姓享受到上海的医疗资源。

      对接上海这个“国际渔港”,还不够!淮安市卫生局局长吉文桥告诉记者,去年以前,淮安1000多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生中,出国学习过的总共才30多人。今年前5个月派出国学习的就有30多人。

     “借港出海”,淮安正通过扩大开放,努力完成各种发展资源的集聚,并开始迎来集聚后的“井喷”。淮安今年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增加48个,总数达到173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项目20个。

      淮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曹曙春说,“借港出海”淮安开发区受益最大。“富士康、达方都来了,今年又来了台玻、世界最大家庭制品制造企业膳魔师、世界知名家具制造企业华达利。”

“今年我们市到台湾招商的就去了20多批。来淮台资项目已经超过50亿美元。”淮安市外经贸局局长李璘介绍,淮安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台资高地”。

      海关报关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外经贸水平的硬指标。去年全年,淮安海关的报关单共1.05万笔,今年前5个月,报关单就超过1.2万笔。今年前5个月,新批外资项目33个,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22亿美元,同比增长21.65%,增幅居全省第三位。

      8个月,从全省第13名跃升为第5名,这是淮安出口加工区创造的发展奇迹。去年10月淮安出口加工区正式封关运行,今年前5个月完成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3年后,这里将实现100亿美元年加工贸易额,成为全国一流出口加工区。

     “苏北腹地”淮安正迅速崛起为一个沿海开放的新淮安!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是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一件重要事项。

       江苏沿海地区地处中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中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要统筹城市与农村、陆地与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坚持科学布局、合理分工、保护环境、开放合作。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促进海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作为发展重点,着力建设中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和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为此,按照“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如下原则和要求:

      一要优化城镇、农村和生态空间布局,加快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中心城市建设,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

      二要重点加强沿海港口群、水利、交通和能源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

     三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做强特色优势农业,提高现代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四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以风电和核电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

     五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和南北地区差距,促进协调发展。

     六要加强海域滩涂资源开发。围填海域滩涂要依法科学进行,并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临港产业发展。

     七要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重要湿地、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把环境准入门槛,强化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治理,切实加强环境监管。

     八要推进体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会议要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和完善支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督促指导。江苏省及有关地区要强化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各项任务措施,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式批准

      2009年6月12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网站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消息迅速传遍世界。6月11日,中国股市一开盘,“江苏板块”应声而涨!

     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说,江苏沿海地区处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心地带,不仅区位优势独特,战略地位重要,而且土地后备资源丰富,蕴涵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加快推进沿海开发,对于促进江苏省苏北的全面振兴,完善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布局,带动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省域发展规划跃升为国家战略,在江苏这是第一次!

江苏的“海洋之梦”站上了国家战略

“对江苏来说,长江已不够开阔!”2007年4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全面启动新一轮沿海开发,绵延近千公里的江苏沿海拉开了如火如荼大开发的帷幕。

与以往“小打小闹”根本不同的是,自《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制定实施始,江苏的沿海开发战略,早已不是连云港、盐城、南通这三个沿海城市的“家务事”,也不仅限于江苏一省的发展部署。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这一初衷于打破资源局限、冲破自身发展藩篱的“区域构想”,正恰逢其时、恰逢其需地与国家宏观战略“同频共振”。

沿海开发战略是继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产业带之后,江苏省又一次最重要的生产力战略布局。江苏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沿江开发战略实施以来,800里黄金江岸的沿江开发和沿江制造业基地,拉动了苏中地区的快速崛起;沿东陇海线的加工工业带和沿海产业带,正成为苏北振兴的先导拉动区;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已成为江苏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域。专家断言:“如果说江苏‘十五’发展是靠沿江开发提速,沿海开发则是江苏乃至我国东部地区发展的新增长极。”

一个客观事实是,沿海开发正致力于把江苏沿江经济向沿海经济过渡,与此同时,初具雏形的江苏沿海经济走廊,实现了我国东部沿海两条重要的经济带“串珠成线”。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也聚焦了更高层的关注目光。

去年8月,国务院20个部委和单位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在江苏沿海地区进行“地毯式”调研。调研组一致认为,江苏沿海地区南接长三角,北承渤海湾,西连中西部,东邻东北亚,战略地位重要,区位优势明显,必须从更高的层次和全国发展的大局来把握。

江苏人梦想成真。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终于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江苏沿海开发不是战术,也不是战役,而是战略。”今天,江苏的“海洋之梦”站上国家战略高度,充分表明,江苏的沿海开发,完全有潜力、有基础、有希望发展成东部沿海地区乃至全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关系到今后几十年拉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增长极。

保当前增长,促长远发展,江苏沿海开发重任在肩。正因为此,国家战略版本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开篇即言:“本规划是这一地区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为2009—2020年。

“东方桥头堡”拉动国际经济大动脉

“橘子阵”指点江山。连云港的省劳动模范刘权清楚地记得,2007年元月2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他家,用茶几上的四个橘子比喻连云港在全国沿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温家宝总理说:“连云港南联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又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是连接东西南北的纽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这也许是江苏沿海战略升级的第一信号。

打开中国地图,北至大连、南到广西北部湾,万里海岸线上崛起的港口群和城市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引擎。然而,长期以来,坐拥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衔接环渤海湾半岛和长三角经济圈之地利,江苏东部沿海却未获得与地理优势相应的发展。

江苏沿海为何被国家看好?江苏省经贸委权威人士指出,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了包括苏中苏北在内的多层次区域合作机制逐步形成。另外,随着国际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化,全球经济正面临新一轮调整,机遇稍纵即逝,江苏沿海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机不可失。

江苏沿海的看点不仅仅于此。中国工程院钱正英院士牵头组织了20多位院士和专家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研究,形成了“江苏省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研究”报告。该份报告特别指出:江苏沿海滩涂资源丰富,且每年仍以2万多亩的速度淤涨,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土地后备资源。

6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中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立足沿海,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这是国务院对江苏沿海开发最新的战略定位。承载着重大使命,新起点上,江苏沿海蓄势待发。

千载难逢!江苏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

这是江苏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江苏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必将迎来再一次强力升级。按照规划的要求,江苏沿海地区不仅要发展以连云港港为核心,由南通港、盐城港共同组成的海港群,还要综合发展陆路交通和航空业,支撑起国际航运和现代物流业的大发展。江苏沿海的服务半径也不只是江苏,而是要扩展到中西部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近两年来,江苏沿海港口、公路、铁路和航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而随着这一全新的定位,江苏沿海的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将再次提档升级。江苏沿海地区必将成为陇海兰新沿线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窗口。

“黄金海岸”将成为重要经济增长极。江苏有954公里的海岸线,有占全国约四分之一的沿海滩涂资源,巨大的发展优势将迎来汹涌澎湃的大释放。石化、造船、现代纺织业、新型装备业、新医药、新能源……这里将迎来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崛起。到2020年,江苏沿海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要超过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达到当时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沿海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必将推动江苏省更高水平上的区域共同发展。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驶入快车道不仅将使得南通融入苏南板块,使盐城、连云港从经济意义上超越“苏北板块”,也将带动周边近邻的淮安、徐州、宿迁等市协同发展。淮安等地早已开始主动靠拢连云港,向沿海进军,抢抓沿海发展的历史机遇。随着苏南的部分产业在苏中苏北沿海安家落户,苏南也将迎来产业升级和更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国际金融危机正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秩序,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江苏省保增长、促发展的大计来说,无疑又是一个重大利好。港口、城市与产业互动发展,加快开发和投入,沿海地区将在促增长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与机遇同在的是严峻的挑战。发展模式怎样创新?怎样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怎样超越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模式?科技创新能力怎样加强?体制机制如何进一步改革创新?这些难解的结,考验着江苏人气魄和智慧。

当前,江苏沿海发展从哪里落笔?江苏省省长罗志军近日赴南通、盐城和连云港沿海三市调研时指出,要抓住重大发展机遇,大力推进沿海地区综合开发。当前要以连云港深水大港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加快沿海产业带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提升沿海城市化水平;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抓手,促进沿海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曲福田说,目前江苏省正在研究出台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一些重大项目的启动和推进也在酝酿之中。有关地区也在研究实施规划的配套政策,江苏省已明确要求沿海各市因地制宜确定发展路径,以形成江苏省沿海地区各有分工、互相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特点。

展望未来,江苏的经济版图必将因沿海开发而焕然一新!

江苏沿海振兴起步欲“抹平”苏南苏北差距

2009年6月17日每日经济新闻

6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把江苏沿海地区建成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江苏省政府相关官员表示,《规划》通过之前,江苏省已经做了大量铺垫工作。在此次沿江开发中,江苏省内的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城市将受益匪浅,并对缩小苏南、苏北的差距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打造经济增长极

据悉,《规划》将把江苏沿海地区建成我国东部重要的增长极。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

根据要求,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要统筹城市与农村、陆地与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着力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和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

分析认为,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增长极对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来说,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南京大学区域经济专家指出,江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特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出台这样一个发展规划,将打破江苏目前发展的瓶颈,实现重大突破。

江苏省提前布局

近年来,江苏省在省内沿海地区方面动作频频。

江苏沿海大通道的建设,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埋下了伏笔。

今年5月,江苏省政府与国家海洋局签署协议,江苏将围绕推进沿海重点港口及临港产业基地建设、提高海域综合管理水平、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等重点,加快海洋事业发展和沿海开发进程。合作双方将把江苏沿海开发摆在更重要位置,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合力推进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

“江苏沿海地区开发的意义,并不只在于其本身的发展,”区域经济学专家认为,在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的情况下,江苏沿海开发将承接具体项目,当上海成为金融中心的时候,江苏沿海将成为上海的制造加工、物流运输等行业的直接对接目标。

江苏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也表示,从江苏沿江地区的发展策略来看,如果能构建起一个新的产业平台,来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的转移,提高江苏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进而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对于沿江地区,尤其是带动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苏南苏北差距将缩小

在此次沿江开发中,江苏省内的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城市将受益匪浅。

这三个城市的发展,还将对缩小苏南、苏北的差距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地理上的差异,苏南、苏北经济差异一直存在,苏北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贫困地区,距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远,受经济中心的吸引和辐射作用比较弱。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铁路、公路、内河、航运不配套,综合运输能力不强,相对苏南而言,该区域比较闭塞、交通不便。

“沿海开发将打通苏南、苏北在交通上的梗塞,使苏北临海优势更加明显。未来几年,苏北将高速发展,”分析人士认为,“连云港、盐城和南通这三个城市将接过苏南城市经济发展的接力棒,依托临港产业,加速形成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

破除藩篱壁垒 建设“两型社会”

——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区先试先行成果报告

2009年5月7日新华网

       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第一个“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一年多来先试先行,撤除区划藩篱,打破经济壁垒,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产业格局和经济结构正在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化”目标调整,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试验带来的可喜变化,参与共建的意识不断加强。

      科学规划部署,大胆改革试验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与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孝感、鄂州、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组成的“1+8”区域经济联合体。2007年12月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去年9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在此基础上,湖北编制了空间、产业发展、综合交通、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5个专项规划,制定了投资、财税、土地、环保、金融、人才支撑6个配套支持政策,提出了产业双向转移、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圈域快速通道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商业集团连锁经营五个“撤藩篱、破壁垒”的工作方案,出台了改革试验3年行动计划,列出了一系列项目清单。

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办公室介绍,按照方案和规划,湖北省现已明确了20个改革专项和38项改革任务,列入试验区建设项目清单的启动项目共177项,投资总规模12874亿元。今年试验区开建的重大项目有156个,总投资5287亿元,年内计划投资982亿元,其中包括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武汉新港、城际铁路和武汉地铁等一批重点项目。

为探索全新的建设模式,武汉城市圈对金融、能源、土地等九大体制机制进行大胆创新。例如,在金融方面,搭建统一的投融资平台,成立了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公司,由湖北省和城市圈九市国资委与武钢、东汽、三峡总公司等6大企业出资组建,注册资本32亿元,统筹对试验区内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前瞻性、基础性、公益性项目进行投资。目前已投资启动城市圈城际铁路、花山生态新城等项目建设。

部省合作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又一创新和特色。湖北省已与教育部、卫生部、铁道部、交通运输部、人民银行等40家部委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还有20余家正在协商中。目前还在起草《关于进一步完善部省合作共建机制,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为大刀阔斧的改革试验争取更多支持。

打造“两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小龙虾是湖北的一个特色农副产品,年创汇近1亿美元,为农民带来约13亿元的收益。目前全国龙虾出口总量的65%来自湖北,而湖北出口量的65%来自潜江市。据潜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平介绍,每只小龙虾能吃的部分只有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