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09年
2009年

他山之石2009年8月31日第16期

发布时间:2009-10-12  |  浏览:
在新的起点上
谋划和推动沿海经济带发展
——辽宁沿海经济带其他城市近期动作
       贯彻规划,对接规划,一浪高过一浪的沿海开发热潮已经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涌动,各市都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努力实现新的崛起与腾飞。
      大连:发挥引领“先锋”作用
      承接中央和省委赋予的历史责任,8月17日,在大连市委十届七次全会上,市委书记夏德仁就目前形势提出了有待增强的三个意识:增强责任意识,高标准确定大连发展的参照系,借鉴国内发达城市率先发展的成功经验,奋力发挥类似上海在长三角、深圳在珠三角的功能和作用,引领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增强机遇意识,牢牢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抢占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先机;增强忧患意识,敢于正视自身经济总量占区域比重较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体制机制相对落后的机制,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于紧迫、危机中寻找新的增长极。
对如何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创新区域管理体制,谋划大连科学发展蓝图,夏书记做了详尽的阐释:即加快“三个中心”建设。重点发展金融业、物流业、商贸业、旅游业、会展业、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进功能性服务机构,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增强现代服务业对提升城市功能的基础性作用,使其成为大连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最大的支柱产业。
      腹地+中转 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大连提出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务必在航运中心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建设腹地型与中转型相结合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推进大窑湾北岸码头和能源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把大窑湾港打造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大力引进国际知名港航企业入驻,积极开辟新的国际航线,加快航运交易、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形成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优化口岸软环境,提高服务效率,完善大通关制度,建立航运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港口、航运、物流、监管等信息共享,创造优质高效的航运环境。强化保税港区功能作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探索设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新机场前期工作,推进中国北方国际航空门户枢纽港建设。
      高效+国际 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要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建设高效物流平台,建设一批国际标准的物流基地。大力发展以交通节点为依托的物流体系,完善东北内陆干港物流网络,完善东北海铁联运体系,推动亚欧大陆桥建设。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来连开展业务,完善物流业发展环境,提高物流运转效率,降低物流综合成本,建设东北亚多式联运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和国际物流枢纽城市。
      期货+融资 带动区域性金融中心。要进一步强化期货在商品交易中的龙头作用,支持大商所增加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规模,打造东北亚国际期货中心。全面提升中山商务区的金融服务功能,高水平规划建设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加大高新园区金融后台服务和保税港区离岸金融基地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金融中心布局。积极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本地金融机构跨地区发展,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连落户,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聚集度。优化金融环境,争取成为国家金融改革试点城市,在建设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基础上,逐步向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构筑现代产业聚集区。要把大连产业发展放在全球大格局中进行审视、布局和谋划,依托现有基础,立足自主创新,促进现代产业加速聚集,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构筑以绿色产业为方向、以高新技术项目为引领、以集约发展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聚集区,发挥本市现代产业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乃至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明确绿色产业发展方向。要面向金融危机后世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适应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形成的新需求,重点培育核电及装备、风电发电机组、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体系。
     做大现代产业集群。坚持调整、优化和提高相结合,以研发、创新和增值为重点,拉长优势产业链条,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聚集。以产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造船及海洋工程、大型石化、电子信息及软件和服务外包四大超千亿规模产业集群,积极打造产业集中度高的区域性超千亿产业集群。
      壮大领军龙头企业。大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推动骨干企业跨国界、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推动企业发展向研发和国际营销环节升级,发展一批超百亿规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中试基地,完善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型创新体系。加快中科院大连科技创新园等公共科技平台建设,推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光电子、数控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的产业化。
      双轮驱动的全域城市化。要顺应城乡二元结构加速转换的趋势,发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轮驱动作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通过吸引和增加投资扩大城市规模,通过发展产业推动城市发展,通过增加就业扩大城市人口,使全域城市化成为拉动新时期发展的新增长点。
      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要坚持全域谋划,以国际视野、生态理念、现代标准,推动城市组团化发展,形成各具功能和特色的经济区,实现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构筑中心城市、城市组团、中心城镇相互联系的全域空间网络结构,打造1小时经济圈,具备有效容纳千万人口的城市规模,为增强城市承载力、发挥辐射力、增强综合实力奠定坚实基础。
      主城区组团,要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重点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和科技文化产业,成为高端服务业核心聚集区、国家级软件外包试验区和知识创新基地,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商务区。
新市区组团,由开发区、保税区、金州区构成,要加快发展,重点壮大航运、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航运服务资源聚集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临海临港装备制造业基地,争取成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挥类似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的区域发展引擎作用。
       以普兰店湾为主的城市组团,要有效承载中心城市的逐步扩散,衔接各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新市区的拓展区。
以瓦房店、长兴岛为主的渤海区域城市组团,要重点发展船舶制造、风电装备、半导体照明、轴承及配套产业,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以庄河、花园口、长海为主的黄海区域城市组团,要发挥港口岸线资源和生态优势,引导产业聚集发展,带动北黄海沿线开发开放,成为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轻型工业基地和国际旅游胜地。要高标准规划改造建设一批产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生态型城镇,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
       抢占对外开放的制高点。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当好东北开放龙头和北方开放门户。强化开放先导区在吸引外资方面的龙头作用,实现利用外资的新突破。开发区要当好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龙头,在贯彻国家战略中发挥排头兵作用,成为开放度高、环境最佳的改革开放先行区和现代产业核心区。保税区要加大辐射和服务力度,成为我国功能最齐全、开放度最高、政策最优惠的自由经济区。高新园区要打造东北高端服务业标志性聚集区,成为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的示范区。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要积极争取国家特殊开放政策支持,早日成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花园口经济区要在扩大开放中发展成为绿色产业聚集区。沿海经济带重点工业园区要继续推进大开放,形成“V”字形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引领腹地对外开放步伐。要主动为东北腹地服务,通过服务加大与腹地的联系,充分发挥辐射作用,推进产业向腹地梯次转移,为腹地对外开放打造平台,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促进东北地区加速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大连市和腹地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国际技术合作、国际并购融资、吸引国际人才,增强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打造国际会展平台。争取举办更多的国际展会,提升会展业发展档次。加强对外交流和宣传工作,充分展示大连形象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业绩。
       推进新市区体制改革,创造体制新优势。改革创新是贯彻国家战略的强大动力。要适应功能区和行政区融合发展的要求,借鉴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经验,探索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区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引导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协调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的思路,加大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推进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一般性城市功能向北部城乡延伸,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创造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条件,引导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最佳软环境。力求在重大改革事项上先行先试,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力度,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尽快上市。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提高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等配套改革,改善农村金融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完善要素市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大连花园口:建设宜居黄海新城
给金线,给银线,不如列入“五点一线”。“五点一线”已经改变了辽宁经济格局,而上升为国家战略必将强有力地推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花园口要抢抓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干出一番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一是加快建设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经过一年来不懈努力,花园口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已初见成效,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使花园口的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如虎添翼,他们要坚持由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变,继续实行领导带头招商、专业队伍招商和以商招商三种方式,紧紧围绕加快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这一主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放大产业的集群效应,建立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到“十二五”末期,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为大连市的产业优化升级做出新贡献。
      二是加快建设生态宜居黄海新城。按照省市要求和新加坡“裕廊国际”编制的总体规划,把花园口建设成为“农村城市化的先导区,大丹城镇带上的生态型海滨新城,大连国际化城市的重要组团”。大力推进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建设,充分利用海、河、湖、岛、湿地、山峦的自然优势,突出水、绿、城、交四大主题,建设生态文明、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生态宜居城市,使花园口成为投资者的宝地、居住者的福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旺地。经过20年的努力,把花园口建设成为一座拥有50万人口的生态宜居黄海新城。
       三是加快实现全程保姆式行政服务。大力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以民为本”、“安民、富民至上”和“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全国首家行政审批局的作用,把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在审批过程中整合到一个局,把所有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做到一门受理送达、全程干部代办、限时满意办结,为企业、为百姓、为基层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狠抓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和以能力定席位、凭实际论英雄的用人导向,引导全区各级干部树立“能干不干是失职,能快不快是失败”和“抢抓机遇是能人,甘居中游是庸人,错过机遇是罪人”的干事创业理念,打造一支“真心实意想干事,勤奋学习会干事,务求实效干成事,严于律己不出事”的干部队伍。
        营口:滨海新经济区的战略选择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营口市委一班人审时度势,做出了重大决策,在市委十届十次全会上郑重提出:在老城区和鲅鱼圈之间建设营口滨海新经济区。以营口滨海新经济区为载体,强力推进营口沿海产业的发展,把营口沿海经济带打造成百里沿海产业带、百里滨海生态城、百里滨海观光带,从而率先崛起,把营口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强市。
       营口滨海新经济区的提出,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营口人民站在新的起点上的一次战略选择,是营口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新经济区的提出,适时而富有张力;充满新意而鼓舞人心;目标远大而切实可行。它为营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动力和凝聚力。
       建立新经济区的创意新。它是将营口沿海产业带融入国家战略后明智而清醒、大胆而正确的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进—步解放思想的累累硕果;是强烈的创新意识、突破意识、跨越意识、发展意识的又一次升华和阶段性成果;是辽宁“五点一线”由点扩展到面的立体跨越的有益尝试;是一次顺应国家战略,实现营口准确定位深谋远虑的理性思考。
       建设新经济区的举措实。营口滨海新经济区的建设从明确的指导思想到坚持六项原则;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到推进营口滨海新经济区城市化步伐,坚持“五个一体化”;从坚持园区拉动、项目带动,壮大发展临港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从加强新区生态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到建设百里绿色生态走廊;从建立健全和创新营口新区开发建设的体制机制,到实现最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体制保障……所有这些完全体现了国务院通过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指导原则,拉开了新经济区率先突破,实现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序幕。
       建成新经济区的目标高。营口滨海新经济区提出后,赢得了全市人民的认可和拥护,必将成为实现“营口大发展快发展”的强大引擎。按照省领导的要求,营口将建成二至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将尽快形成两至三个产值两三千亿的产业集群,GDP要达到两三千亿,实现建成国际一流现代化港口城市的目标。市委书记赵化明在市委十届十次全会上提出:以打造营口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沿海、带状、组团、生态型大城市的中心城区为目标,建设百里沿海产业带、百里滨海生态城。到2020年把新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社会事业发达、人民生活富庶的现代化新城区,把营口建设成为宜居、宜游、宜创业的滨海大城市。
      营口发展已从“辽河时代”步入到“渤海时代”。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营口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和重要支撑点,任重而道远。应运而生的滨海新经济区,在未来的营口大发展快发展进程中,将以更高的谋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政策进入新领域,迈出新步伐。
       盘锦:沿海经济区立足绿色项目发展
在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建设中,凡环保、生态不过关的项目,一律被拒之门外。该市沿海经济区结构布局为“一带两轴两圈五区”。“一带”即辽河入海口及海滨沿线绿色滨水生态带;“两轴”即南北向城市发展轴,东西向景观生态轴;“两圈”指船舶制造特色工业圈、内湖旅游商贸黄金经济圈;“五区”即金帛湾水城、临海工业区、新港工业区、河畔水乡住区、原生态体验区。
       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依托辽河,历经多轮规划建设提升后,将建设成为集聚10万人口、产业兴盛、碧水蓝天、具有鲜明水城特点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滨海新城。目前,这个经济区已累计签约项目111个,其中已开工项目70个。预计到2010年末,经济区招商引资累计总额达1000亿元。
      葫芦岛:“一线七区”发展加速
葫芦岛市沿海“一线七区”已纳入辽宁省“五点一线”重点支持区域,招商引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三条主线齐头并进,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1亿元,50平方公里实现“七通一平”,引进项目163个,总投资规模1550亿元。
       绥中滨海经济区——构建“海岸中关村、生态新城区”。该经济区定位为“海岸中关村、生态新城区”,全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集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宜居新城。截至目前,绥中滨海经济区共引进项目62个,总投资159亿元,预计年销售收入433亿元,可实现利税98.7亿元。
       兴城临海产业区——建设中国北方输配电产业基地。兴城临海产业区位于辽宁省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兴城市中心城区以南,紧临渤海辽东湾,规划面积52.49平方公里,起步区11平方公里,远景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是辽宁省沿海经济带重点区域。根据全国输配电行业集中度低、辽宁省输配电产业薄弱的实际,兴城市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努力将兴城临海产业区起步区打造成为中国北方输配电产业基地。该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融资推进,滚动发展”的基本思路,预计到2009年底完成4平方公里“七通一平”,到2011年完成11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
       打渔山园区——打造中国泵业基地。该园区位于锦州市与葫芦岛市接壤处,与锦州港港区连为一体,距葫芦岛市中心仅10公里。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具备企业入驻条件。依托优越的区域位置、便捷的海陆交通、丰富的钢铁和有色资源、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打渔山园区倾力打造中国泵业基地,形成集研发、制造、检测、销售和专业人才培训于一体的全国泵业及相关产业集群。
       船舶制造配套园区——进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葫芦岛船舶制造配套园区管委会紧抓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结合国务院出台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综合考虑船舶产业园区区位、产业、政策等方面优势,以海洋工程和船舶制造为主导,全力打造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北港工业区——继续发挥龙头示范作用。该工业区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锦州西海工业区并称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并被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是辽宁省岸线条件较好、发展潜力与活力显著的区域之一,也是葫芦岛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经济增长极。总规划面积34.94平方公里,分为葫芦岛港港区陆域、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7个功能区,依托葫芦岛市石化、有色、船舶、机械等支柱产业优势,着力发展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造船与船用配套及新能源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和以临港仓储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今年以来,北港工业区新签约项目21个,计划总投资34.4亿元。
      龙湾海滨中央商务区——创建中国第一家“H-CBD”。葫芦岛正在龙湾海滨地区建设中国第一个“H-CBD”,即体现健康(Health)、和谐(Harmony)、海湾(Harbor)活力的CBD(中央商务区)。
据葫芦岛市龙湾CBD管委会副主任成林介绍,龙湾CBD利用滨海优势,立足东北、面向环渤海、辐射东北亚,设计为集商务会展、康体休闲、旅游度假于一体的海洋、生态型CBD,也是中国第一个体现健康、和谐、海湾活力的H-CBD,规划总面积为13平方公里,其中5平方公里山体绿化区将建成城市生态公园。康体休闲和旅游度假为龙湾CBD的主要特色。据龙湾CBD管委会规划建设部相关负责人琚荣兴介绍,龙湾CBD将建设反季旅游项目“海上梦岛”,这种四季室内水上游乐设施为国内首创。一期建设主要包括“一场五馆”,即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博物馆,其中体育中心已被确定为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分赛场。
       葫芦岛高新区——建设中国北方聚氨酯产业基地。葫芦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充分利用高新区交通区位及产业优势,以大型化工企业锦化集团、炼化总厂、锦天化、化工研究院等为依托,适时提出了“打造中国北方聚氨酯产业基地”的构想并完成规划设计。目前葫芦岛已成为继上海之后中国第二个拥有聚氨酯基本原料(聚醚、TDI)的城市,具备了发展聚氨酯产业基地的基本条件。
 
市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