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08年
2008年

他山之石2008年1月31日第2、3期

丹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丹东市图书馆

发布时间:2008-05-08  |  浏览:
部分省市加强软环境建设
经验综述
     软环境是一个地区市场发育程度、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程度、政府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在政策趋同等一般情况下,软环境是提高竞争力惟一决定性手段。实践证明,哪里软环境好,哪里就会形成强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就会形成明显的“洼地效应”,就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丹东市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提出,要以营造大环境为重点,努力实现全市环境建设的新突破。为此,我们综合了部分省市加强软环境建设所采取的一些得力措施,以供借鉴参考。
    一、从加强领导入手,落实软环境建设责任体系
    吉林省榆树市为加大软环境建设领导力度,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组长、市委和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由市纪委牵头、有关部门选派工作人员组成的软环境办公室。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全市规模的软环境大会8次之多,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有关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文件13个。市纪委作为软环境办公室的牵头部门,充分发挥了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综合指导作用,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工作。为了确保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该市每年都以软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名义下发文件,将软环境建设年度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涉软部门和单位。在总结几年来软环境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印发了《关于实行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责任制的规定》。按照责任制的规定,市级五个班子领导实行“一岗双责”,认真抓好分管部门的软环境建设工作。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作为软环境建设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的软环境建设负总责;班子其他成员按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软环境建设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同时,还根据责任追究制的要求,一般干部出问题,要追究分管领导的责任;副职领导出问题,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哪个部门出现软环境建设方面问题,市级分管领导要负连带责任。为把软环境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还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层层包保、层层负责,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制度,即:部门和单位“一把手”负总责,副职领导“一岗双责”;各基层单位对部门分管领导负责。发生涉软案件,逐级进行责任追究。这样不仅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而且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系。
     朝阳市早在2004年3月开始,就由市纪委牵头,组织3个考察组,到外地学习;组成6个专门调研组,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到厂矿企业、执收执罚单位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解剖典型,查找根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暗访”,查明真实情况,以大量的事实揭开了问题的真相:环节多,效率低;关卡多,事难办;收费多,服务少;滥用权,乱章法;重部署,轻落实,专门召开了全市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直接动员部署,各地、各部门、各岗位主要负责人千人参加会议。会上通报了干扰、破坏软环境建设的典型案件,市委主要领导提出了“血性”忠告:软环境不优,无异于自断发展前程。在市、县两级机关组织开展了“我为软环境建设做贡献”的大讨论;举办多种形式的研讨会、报告会,动员、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人人关注软环境、人人建设软环境、人人都是软环境”的理念,积极参与,从我做起,从本岗位做起,演好软环境建设“重头戏”。利用新闻舆论工具和政府网站开设“聚焦软环境”专题专栏,开办“利民热线”节目,汇集反馈群众投诉,短期内共刊发各类稿件450篇;召开新闻发布会,组织涉软重点部门130多名负责人进直播间向社会承诺;组织记者团对81个涉软重点部门、重要岗位及部门和重点案件跟踪报道。强有力的舆论宣传工作使软环境建设家喻户晓,不断增强全市各级干部建设软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速了思想解放进程,形成了新的“认识链”:“提高执政能力——优化软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振兴朝阳——实现小康”,推动全市软环境建设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应着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治起,从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还制发了《中共朝阳市委、朝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据此将近期软环境建设工作细化为32项,分别明确了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统一下达给各地、各部门。
    二、整治力度上下功夫,完善软环境建设监督体系
贵州省创新招商引资环境建设长效机制,2002年以来,该省投资环境考核评价工作,连续6年在全国保持机制创新领先地位,投资环境考核评价工作在全国实现“三个率先”,投资环境带来竞争力。
  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省范围的投资环境考核评价工作。省招商局经请示省政府同意,开展了投资环境监测、评价、考核、公示和整改工作,并形成制度。
  在全国率先制定保障外来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围绕建立改善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省招商局与省法制办和省人大法工委共同调研起草了《贵州省外来投资者权益保障条例》,并经省政府审议后报请人大常委会审定公布实施。
  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外来投资的增加,成了该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省招商局积极探索建立了一套考核评价体系,基本形成了省招商局牵头、有关部门参与、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齐抓共管局面。通过连续5年的投资环境考核评价、公示见报、督促整改,有力促进了全省投资环境的改善。
  投资环境考评,促进全省各地加强了招商引资机构的建设,县级以上政府和省级、国家级开发区普遍设立了招商引资局,强化了投资服务功能。9个市州地和有条件的县市建立了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工作机构或政务中心,推行了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政务公开、责任追究等制度,服务意识更为增强,服务内容更加具体,服务方式更加规范。
  着力建立改善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省招商局不断完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建立投资环境适时监测制度,对全省投资环境进行多时段、全方位动态管理。通过建立投资环境适时监测、评估、考核、公示、反馈、指导、整改制度,形成全省改善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为贵州经济社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该省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2007年全省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410亿元,增幅46%,在引资规模、数量增长的同时,招商引资的质量、效益也同步提高。
“贵州创造”得到社会普遍认同,该省开展的投资环境考核评价工作已经成为一个亮点。世界银行项目主管官员评价:“国际上由非官方组织的投资环境评价不少,但是在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地域和人口的地方,由省一级人民政府直接组织权威的对全省的投资环境考核评价,至今这还是首例,要向世界银行组织报告,建议推广”。
山东省威海市为了在全市范围内营造重视解决外商反映问题的浓厚氛围,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多方呼吁奔走,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在他们的倡议下,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威海市外商投诉处理规定》《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外商投资软环境若干问题的通知》《威海市行政机关及国家公务员在优化外商投资软环境中违纪违规行为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为解决外商投诉改善投资软环境提供了法规性依据。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还与侨办、台办、工商、土地、环保、税务、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对外商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实行现场办公,联合解决。
  为了预防涉外纠纷的发生,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建立了涉外纠纷的预警防范机制,努力把涉外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开创了“市长—外商见面会”这一全新的工作方式,通过“市长—外商见面会”,邀请市领导携同相关涉外部门与外商进行面对面座谈交流,现场了解外商遇到的困难,当场答复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以督办函的形式转发相关部门限期解决,受到了外商的普遍欢迎。他们还经常同税务、劳动、工商、外汇管理、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共同举办座谈会、联谊会,加强同外商的交流,增进了解和友谊;联合开办各种专业培训班,宣传国家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外商投资企业培训各类人才,指导企业防范经营风险。
  对已经发生的外商投诉,按照尽力挽留的原则、先协调的原则、依法办案的原则、高姿态的原则、先易后难的原则等五项原则,公正、公平、及时地协调解决,依法维护外商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外商能够集中精力抓好生产,使外商感到在威海办事顺心、生活称心、赚钱开心,使外商引得进、留得住、有发展。
    吉林省榆树市不断加大对软环境建设的监督和整治力度,逐步完善监督体系,努力夯实软环境建设的基础。
1、充分发挥监察机关和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几年来,市监察局围绕软环境建设开展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23项,纠正乱罚款、乱收费及行政不作为等问题26个,查处违纪案件176件,处分违纪人员121人。市政府法制工作机构通过行政复议、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行政错案责任追究等途径,及时发现和纠正一些越权执法、野蛮执法和执法不公问题。
2、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软环境,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作用。市人大、政协主动把软环境建设工作当作监督的重点,分别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实施有效的监督。市人大每年都组织人大代表对软环境建设的重点行业部门和重点领域进行视察、检查、监督;市政协经常组织政协委员和民主人士,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组织相关人员对软环境状况进行民主评议,并针对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案和议案,有力地推动了软环境建设。
3、聘请软环境监督员,经常开展明察暗访。为实施有效监督,使监督更具有连续性和长效性,榆树市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镇领导、企业法人代表和个体工商业户中聘请了74名软环境建设义务监督员。市里相关部门每年都召开监督员会议,听取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明察暗访,全面了解软环境状况、干部施政行为情况、工作作风和遵守纪律情况。凡是明查暗访发现的问题,都及时由软环境办公室分类,按轻重缓急,做出相应的处理。
4、设立软环境举报投诉中心,建立长效监督机制。为了使严重干扰破坏软环境行为及时受到查处,建立了“软环境110”快速反映系统,设专人24小时接待和受理群众举报,做到有访必接、有案必查、有查必果、查实必处。三年来共受理软环境方面的举报175件(次),立案检查67件,给予69人党纪政纪处分,挽回经济损失890万元。
     朝阳市强化监督,坚持“双评”。一是完善监督网络。聘请百名监督员,布设百个监控点,以此为骨干建立社情监督网;以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和市直综合管理部门为主,建立政情监督网;以骨干企业为主,建立企情监督网;以主要新闻媒体为主,建立舆情监督网。公布130余部举报电话,开办了“市长直通车”,相关企业可直接与市长沟通,反映涉软问题。二是强化监督手段。设立了八条“高压线”,出台了相关规定,使“高压线”真正带电和导电。坚持开展明查暗访,时间上以不定期为主,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方式上以暗访为主,先暗访后明查;程序上以基层为先,自下而上;对象上以执法监督部门为主,兼顾综合管理和社会服务部门。通过暗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后,再对典型问题予以明查,并制成光盘,定期将现场实录在相关会议和场合播放,组织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纪委书记观看,起到了较好的震慑和警示作用。三是从严查处涉软问题。除举报投诉渠道外,朝阳市还以联席会形式定期组织市信访办、市民投诉中心等单位梳理涉软问题,搜集涉软问题线索。对立案的涉软案件,由市纪委领导或常委带队,直查快办;转办的加强监督,防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瞒案不报、压案不查的从严追究责任。
连云港市集中整治软环境采取以下监督措施:
     查摆问题。市投资发展软环境整治办公室通过发放3000份《征求意见表》和召开多层面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2756条。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各单位按照“只谈问题,不谈成绩;既摆现象,更挖根源;先谈自己,再谈别人;就找主观原因,不找理由和借口”的总体要求,坚持不遮掩、不怕丑、不怕痛,深入查摆存在问题。通过领导带头自查、全员自我检查、单位内部互查,认真排查了问题在本部门、本单位和每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明确了整改的重点。
     落实整改措施。一是市级领导层带头抓整改。针对群众提出的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关于加强市级领导班子作风建设的意见》,在注重学习提高、增强公仆意识、带头实干兴业、提高工作水平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二是各部门、各单位始终把整改问题贯穿于集中整治的全过程,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要求,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全面落实整改措施。
     开通行风热线。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联合推出“行风热线”节目。其宗旨是:“替百姓说话,为政府解忧,给港城添彩”。轮流组织与投资发展软环境关系密切、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22个职能部门和单位的主要领导每月固定时间走进直播间,接受社会监督、回答群众投诉、宣传政策法规,直接拉近了部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公开承诺。各部门各单位分别采取登报、上互联网、发文件、发公开信、通报、张贴承诺书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庄重承诺,其中有76个单位在新闻媒体上做出承诺。
     公开测评。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公开评议投资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的意见》。组织社会各界对全市105家单位的软环境整治建设情况进行公开测评。
     软环境建设与招商引资有机结合。从集中整治活动一开始,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大突破,一个最突出、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是投资发展软环境的整治和建设,集中整治的成果必须充分体现在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上。因此,在集中整治过程中,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一手抓整治,一手抓招商,围绕招商引资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认真抓好整改,使集中整治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也使招商引资工作有了一个有力的抓手,使全市的投资发展软环境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应招商引资的需要,实现了集中整治和招商引资“两不误、两促进、双丰收”。
     三个机构运转良好。连云港投资服务中心、重大项目和外资企业法制环境110、软环境整治建设投诉中心的建立为集中整治取得成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投诉中心坚持有诉必受、有受必查、有查必果,共接受群众投诉2676起,基本做到件件有回复;共下达《督查通知书》252件,办结率达到95%以上。连云港投资服务中心坚持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服务,为外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主要成效。思想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全市上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代表连云港形象”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了人人重视、关心、参与软环境建设的强烈氛围。机关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各单位普遍实行了“首问负责制”、“办事限时制”等相关制度和文明办公、文明用语等有关规定,基本消除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没有好处不办事,有了好处乱办事”的衙门作风,做到“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声问候、一片诚心”,让前来办事的人感到顺心、舒心,塑造了机关工作人员的新形象。
     三、从强化服务意识和经营理念入手,完善软环境服务体系
     阜新经济开发区为了真正形成软环境的凹地效应,去年以来,在“保姆式”、“无缝隙”服务的基础上,提出了努力打造软环境建设“金牌区”的目标,进一步明确服务工作标准,完善服务工作制度,使软环境工作上水平、上档次。
首先把服务意识上升为经营理念,创新方法,完善服务措施,围绕创建软环境建设“金牌区”的目标,明确和完善了四项服务标准和十项制度,并成立了投资项目信息交流中心,全面细致地为客商提供相关信息,降低项目进区投资的风险。
其次实行超前服务,不断深化服务内容。在为投资者服务时注重进行换位思考,注重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去想问题、干工作。每次在投资者来考察前,都事先了解好对方重点要考察的内容,并成立专项小组,就投资者关心的水、电、煤炭、原材料、市场等问题进行广泛调研,并将调研情况形成文字材料交给客商,让投资者及时掌握相关信息情况。为方便投资者办理入驻手续,进一步加强完善了综合服务审批大厅的建设,在原有3个部门入驻大厅办公的基础上,增加到14个部门联合办公,并要求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一律为副科以上干部,同时实行窗口代表首问负责制,保证投资者足不出厅就能办结所需手续。
    在完善服务标准制度、不断深化服务内容的同时,还注重用“心”服务,努力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每次接待客商时,都精心准备,成立接待小组,制定接待方案,为客商提供热情真诚而又周到的服务,使客商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山东省威海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品牌服务创造“威海速度”,“只要你来干,手续我来办。”近年来,在为来威外商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威海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以“全方位、一条龙”式的高效服务,创造出了令人振奋的“威海速度”:代办外商投资项目注册成立手续的时限由最初的30天缩短到了7天;服务内容由单纯的外资项目手续代办,发展到外商投资建厂、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生活居住、就医及子女入学等各个环节。
以代办项目提速、服务创优为重点,提高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服务水平是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工作的一大亮点。代办一个外商投资项目审批许可、注册登记等成立手续由最初的30天缩短到了15天,又缩短到了现在的7天。许多代办项目,甚至只需要一天时间就可以办完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
     企业创造财富、政府营造环境,院内的事企业办,院外的事政府办,全面优化政府服务,吸引更多的客商到威海投资兴业,这是市委、市政府对涉外服务工作的要求。自成立以来,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始终高举优质高效服务大旗,从外商有意向投资开始,就为其提供各种政策、法律咨询,协助其选址谈判,时刻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并抓好办证、办照等“一条龙”服务。对程序特殊、手续特别复杂的外商投资项目,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则指派业务骨干、翻译人员等,组成承办该项目的专门项目小组,提供全过程的保姆式服务。
    为了给投资者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在为投资者提供政策咨询、市场调查、项目策划等服务,在为投资项目代办环保、外经贸、工商、税务等有关审批手续的过程中,对任何外商投资项目,中心全部采取“一条龙、一站式”的跟踪服务,立项审批、土地环保、厂房建设、用水用电,不管哪个环节外商有困难了,他们都随时帮助协调解决。凡是外来投资企业,只要提供了投资项目真实的基础性材料,其余的手续全部由项目代办中心负责代办,项目代办中心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按照“一门受理、全程代办、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模式,为外商代办项目落户的全套手续。
优质的服务和高度的责任感大大提高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的工作效率。韩国DYMOS株式会社在设立上海办事处时,外商耗时3个月花费2万元,而在威海,外商投资服务中心仅用三天时间就替外商办好了全套手续,所花费用仅有2000元钱。在代办总投资2000万美元的山东东鑫电子项目时,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更是创下了一天之内办完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的最快纪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打造了外商投资项目的绿色通道。
在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的服务窗口,“只要你来干,手续我来办”几个大字分外显眼。为擦亮这一服务品牌,提升外商投资服务水平,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不断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打造了一支综合协调能力强、专业服务水平高的外商服务队伍,推动了该市的招商引资工作上档次、上水平。
       山东烟台牟平区着力打造投资软环境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实行了代理服务,扎口管理,封闭式运行模式;千方百计营造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为此,涉外部门实行“零收费”标准、推行“零距离”服务、打造“零投诉”机关,精心打造外经贸企业之家;这个区全体提速,建立起融快捷审批与优质服务于一体的审批服务中心,并不断降低审批和收费“门槛”,逐步使各项审批工作接近“程序最简化,效能最大化”的目标。
      四、从注重人文环境的规划建设入手,打造城市的魅力体系
     苏州的软环境胜在人文,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这是古城苏州给人的感觉。现在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又有了新的头衔:“全球最具活力城市”、“全球九大新兴技术城市”。苏州以其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招商引资力度,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
在去苏州工业园区的路上,可以看到一个上面写着大大的“融”字宣传画。这是寓意在苏州古老与现代,民族与国际相映成趣,有一个完美的结合。
走进苏州工业园,宽敞的道路、开阔的绿地、宁静的住宅小区,间或走过一两个推着婴儿车的老外。这里是苏州人乃至外商最愿意工作生活的地方。许多人说,苏州工业园区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他们的规划!园区的一半外商是靠规划引来的。
      苏州市市长杨卫泽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规划是古城保护、改造的龙头。起点一定要高,操作上则要量力而行。这一代人干不了的,可以留给后人,但一定要以有一个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好规划作前提。
这里有一个流行词“规划大于市长”。苏州开发园区的邻里中心是先有商业后有住宅,全靠市政府的统一规划、有序发展。开发区的商业用地已经在版块上明确标示, 十年不变。开发区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吸引外资, 成功就在于政府远见卓识的规划, 把规划视为法规。 
      除了规划好各种优势资源,苏州更懂得如何通过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吸引外商。苏州市的各级领导尤其是一把手,都是招商引资的高手。政府服务到位而不错位,官不扰民,投资者可享受5加2乘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使苏州成为中国行政成本最低的城市。
苏州是全国最早进行一站式服务大厅的。“其实,软环境各地政府都在做,效率高不高,关键在于授权,只要各委、办、局放权,就一定能做到‘一站式’,只要开车的司机拿着材料,就可以办理审批、拿到执照。关键是领导的意识。”苏州工业园区一站式服务中心的黄处长语气坚定地说。“我们这里3000万美元的项目,两天就可以审批下来。”
     去年7月,AMD将闪存业务与富士通的关联内容合并成立飞索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两家世界500强企业重组,需要办理的手续有一大堆。正当企业一筹莫展之际,园区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找上门来了。在服务中心的帮助协调下,企业只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涉及多个部门的更名、调整过程,丝毫未影响企业生产和进出口的正常进行。
在苏州可以感受到政府倾力为外商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投资创业和人居环境,不少外商由最初只是投资建厂发展到后来全家定居。由过客变成归人,可以说是对这座城市的认同。邻里中心便是这里投资者一个安居的环境,轻松、方便地享受各种服务。
     这是一个恢宏的四层建筑。清清的河水穿楼而过,上有金属圆顶凌空而悬,停车场、巴士站,开放式公园以及成群的白色广场鸽,构成了一道美丽、壮观,颇具现代意象的独特风景线。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最新模式,根据中国国情,把新加坡邻里中心的商业功能与社会公益性设施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被称为中国商业服务新业态,这就是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在这里, 围绕日常生活所需的全部事宜都可解决。
    “遍地惊喜”,这是很多人初踏经过十年发展的苏州工业园区的感受。惊喜不仅是园区十年如此巨大的变化,还是园区很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优越的人居环境,以及现代的生活形态。    
                (市图书馆综合)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