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08年
2008年

“远学临沂、近学铁岭”专题资料(一)

发布时间:2008-12-29  |  浏览:

资料汇编

      编者的话:

      为配合全市“远学临沂、近学铁岭”活动的开展,我们从大量的报刊及网络资料中筛选出有关临沂和铁岭两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材料,呈献给我市党政机关借鉴参考。

     临沂的经验

     从“大集镇”到现代水城 老区临沂的“漂亮变身”

     临沂市由农业大市迈向工业强市

     巨变背后话巨变——山东省临沂市解放思想活动考察纪行

     借鉴外地经验 规划发展桐城商贸物流业——山东省临沂市商贸物流业的考察报告

     加快专业特色市场建设 推进“商贸富区”战略——赴山东临沂专业市场建设的考察报告

     把临沂打造成全国革命老区小康社会示范区

     不断探索农业开发新模式 积极推进农业生产企业化

     革命老区华丽转身

     弘扬沂蒙精神加快发展步伐

     活力临沂,凝聚成长力量

    坚持改革开放 实现跨越发展

    临沂:成功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

 

     临沂的经验

 

从“大集镇”到现代水城 老区临沂的“漂亮变身”

大众网2008-12-10

  从以农为主到工商并举、科技为先;从“大集镇”似的老城到生态、文明的现代滨水新城;从卖豆腐都羞于张口,到屡创全省、全国第一;从刚刚温饱到现在的大面积小康。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 综合实力、城乡面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风貌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来临沂视察的上级领导还是来观光旅游投资创业的各方客人,都对临沂的发展变化赞不绝口,说是发生了梦幻般的变化。
  经济增长“变身”科学发展
  近年来,临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动力,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由单纯量的增长向质和量的同步提高转变,增强了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目前,临沂的产业结构已发生了可喜转变,2008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7%。以临沂批发城为代表的现代商贸物流业通过建设物流园区、引进电子交易平台等手段进行提升改造,形成了以立晨、澳龙、鲁信等国际物流企业为龙头,2000多配载业户为支撑的综合运输网络,物流总额达到1500亿元。现代商贸物流业已成为临沂市支柱产业之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5.83%。在中国企业竞争力500强名单中,临沂有5家企业集团榜上有名。节能降耗取得新突破,2007年上半年,全市万元GDP能耗1.23吨标准煤,比2005年降低6.74%,降幅居全省第一位;2008年上半年,全市万元GDP能耗1.18吨标准煤,比2007年上半年又降低2.73%。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临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一年一个台阶:2004年,临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12亿元,人均过万元,实现了历史性的双跨越;2005年实现了GDP总量和人均比2000年翻一番;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1404.9亿元,首次进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名单,名列第60位,这也是临沂市首次在综合实力排名中跃居鲁南经济带五市第一名;2008年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944.8亿元,同比增长15.1%。临沂发展进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
  贫穷老区“变身”现代水城
  临沂水资源丰富,沂河等8条河流在中心城区交汇。城水相依,是临沂的城市特色。在城市建设中,临沂突出“水城”特色,并将其延伸、放大。在城市空间结构上,确立了“以河为轴,一河五片,北上东进,组团发展”的布局。城内45平方公里的水面烟波浩淼,湿地公园、休闲广场星罗棋布,加上沿河两岸330公里的滨水道路、100多公里的城市绿化带,一个“车在景中走,人在画中游”的“水城”框架已经形成。同时,连续几年实施“蓝天工程”,开展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先后取缔关闭污染企业5000 多家,沂河、沭河水质在淮河流域率先达标,成为山东出境河流水质最好的城市;沂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7年,临沂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8.1%,9县的城区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去年,临沂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第一个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考核验收。
  保守落后“变身”敢为人先
  近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弘扬沂蒙精神,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明显转变,经济发展的活力得以迸发。以前“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临沂建起了全国第二大规模的市场,吸引了巨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叫响了“天下物流,中国临沂”的城市名片。昔日“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临沂,如今构筑了以京沪、日东高速公路和兖石、胶新铁路为主的立体交通体系,成立了民用航空事业局,临沂机场的航线可通达20多个国内大中城市。政务大厅的设置和 “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的实行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据统计,仅浙江来临沂投资经商者就达6.2万人,2005年临沂被浙商行会评为最具投资潜力城市,2006年列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中国城市第21位。红日化工国有股向俄罗斯阿康农运转让开创了山东省国有大型企业向跨国公司转让股权的先河,引进世界500强沃尔沃并购临工、中铝集团重组江泰铝业,增强了这些企业的竞争力。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共有14家企业在境外上市,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千万市民享受现代文明
  在农村,连续六年实施了“千村帮扶”工程,先后选派1.8万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驻村工作,共向帮扶村无偿投入2亿元,2298个后进村摆脱贫困状态。连续四年实施“百万农户致富工程”,累计发放贷款863.6亿元,余额和增量均居全省首位,较好地发挥了政策性贷款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实施水、电、路、广播电视、科技信息等村村通工程,全市97.8%的行政村通了硬化路,99.6%的村通客车,100%的村通了有线电视,70%的村普及了自来水。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22元,增长15.64%。在城市,采取得力措施,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住房、就业、市政服务、环境等一大批热点、难点问题。历来被视为老大难的“城中村”改造问题,由于充分尊重了群众意愿,进展顺利。同时,以建设全省最安定地区为目标,积极推进“平安临沂”建设。今年与前几年年相比,全市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都大幅下降,呈现出一派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喜人景象。在关注群众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同样关心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2004年开始,提出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一创六建”活动。市民积极参与创建,共享发展成果。从2003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书圣文化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开通了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创作了《蒙山沂水》等一大批文化精品力作,开拍电视连续剧《沂蒙》,组建全省第五家报业集团临沂报业集团。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既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把临沂的文化底蕴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牌和文明程度。

临沂市由农业大市迈向工业强市

山东新闻网2007-09-26

    先看一组数字:2006年,临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30.2亿元,较2002年增长了3倍;全市产值过十亿元的企业达到26家,利税过亿元的22家,比2002年分别增加22家和15家,有5家企业集团进入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农业生产总值一直以来在临沂市国民生产总值中占较大份额。但是,近年来,临沂市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准确把握国内外产业转移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不断调整优化结构,推动了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工业强市转变提升,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转变提升统筹城乡发展

    近年来,临沂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农业稳市的发展战略,不断强化措施,加大投入,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呈现出农村生产力不断发展、农业继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保持稳定的良好势头。2006年,我市粮食总产412万吨,比2002年增加93.7万吨,年均增长7.35%,占全省的10.2%。

    临沂市农业人口、农田面积、粮食产量均居山东第二位,这是优势;但“农”的比重过大,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也成为临沂相对落后的原因之一。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证明,如果不把工业搞上去,未来发展就很难有出路。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依赖于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围绕“农”字做文章的同时,注重从“农”外找出路,通过“三化”,即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努力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从而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因此,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提升成为沂蒙老区在新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设工业强市沂蒙老区大有可为

    临沂市工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近年来,临沂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23家,比2002年增加154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9.4亿元,是2002年的3.76倍。与此同时,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806.4亿元、利税156.4亿元、利润100.7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3.98倍、3.64倍、4.3倍。194家企业实现利税过千万元,过亿元企业22家,比2002年增加117家和15家。

    特别是在发展工业时,临沂市注重按照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大力实施“三个一批”,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工业经济的活力得到了极大释放:

    ——一批支柱产业得到培植壮大。2006年,食品、机械、纺织服装、木业、化工、医药、建材、冶金八大支柱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73.9亿元,增长29.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8.4%。

    ——按照“择优扶强”原则,临沂市选择了100户重点企业作为培育扶持的重点,集中多种资源,给予政策倾斜,在推荐贷款、供应土地、安排项目、并购企业、推介上市、给予贴息、申报名牌、形象宣传上实行“八优先”。

    ——大力培植集群经济,临沂市从20条产业聚集带中选择木业、复合(混)肥、食品等十大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培植,2006年,十大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860亿元,增长26.77%,临沭县被授予“创建全国优质化肥(复混、复合肥料)生产基地先进县”,兰山区和费县则被授予“创建全国优质人造板生产基地先进区(县)”称号,临沂市拿到了全国四块“创优”牌子中的三块。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7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国家免检产品28个、山东省名牌产品69个、山东省著名商标84件、山东省服务名牌6个。

    推动农业大市迈向工业强市

    今年召开的省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抓紧启动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尽快建成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建材基地和商贸物流集散地。”

    临沂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与人口大市相匹配的经济大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连承敏明确要求:沂蒙老区要在淮海经济区、鲁南经济带、全国革命老区中实现率先发展,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和商贸城,临沂市又一次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发展工业、建设工业强市,临沂市面临着诸多问题,但同时拥有令人艳羡的优势。临沂市有着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82种,总量719亿吨。临沂市明确提出“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推动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提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结构,提高工业的层次和水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优先发展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其在工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加大培植力度,把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做强。按照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优产品的要求,临沂市大力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培育食品、木业、化工等产业集群,打造“航空母舰”。

    ——完善功能,把园区建设成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临沂市加强规划管理和园区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快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上生产性项目优先进园区,促进工业园区成为聚集产业、人才、资金的重要平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基地,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先导区。

    风正一帆悬。如今的沂蒙老区,正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阔步迈向工业强市。

巨变背后话巨变----山东省临沂市解放思想活动考察纪行

衡水市委大讨论活动办公室学习考察组

衡水日报2007-05-23

蒙山高、沂水长,沂蒙山区好地方。临沂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的沂蒙山区,因临近沂河而得名,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域。临沂市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成千上万的先烈忠古英魂、脍炙人口的“沂蒙小调”、感人肺腑的“红嫂故事”,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1985年,国务院把沂蒙山区列为全国重点扶贫地区。1996年,临沂市率先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脱去“贫困帽子”,一举实现了整体脱贫。脱贫后的10年中,临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14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8.3亿元,国地税收入90.6亿元,城镇居民收入达到107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83元,由全国的贫困大市,一跃成为山东的经济强市。

未见其“城”先闻其“名”

我们一行7人中,都没有去过沂蒙山区,对沂蒙山区的最初印象是硝烟与战火、贫穷与落后,对临沂市更是知之不多、了解甚少。今年4月份去德州市学习考察时,德州的有关领导说,临沂比德州发展更快、思想更加解放。为此,我们按图索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了大量临沂市的资料。
  临沂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建城已有2400多年历史,出土了闻名中外的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还是一代明相诸葛亮、书圣王羲之、书法家颜真卿、算圣刘洪等众多历史名人的故乡和诞生地。临沂风光秀美,钟灵毓秀,辖区内的蒙山有“天然氧吧”和“养生长寿山”之誉。沂河纵贯南北,逶迤在临沂大地上,两岸风景如画……
  临沂批发城闻名全国,位居全国综合批发市场第三位,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2006年,全市商品市场交易额达725亿元,每天有30多万客商交易于临沂的大街小巷,交易额达2亿元,形成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新格局。
  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孵化培育出了包括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精细化工等高科技领域企业100多家,40多家典型企业自主研发出了生物制药、电子信息、高档纺织、机械制造、印刷等高新技术产品和成果。2006年,全市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70家,实现产值405亿元,省级以上技术中心22个,13个省级开发区通过国家审核。
  新兴工业化道路越走越宽,实现了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2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509亿元,实现利税156.4亿元,利润100.7亿元;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有26家、超亿元的有246家;利税超亿元的有22家、超1000万元的有194家;上市企业有16家、有5家企业进入中国大企业500强。同时,创中国驰名商标5件、中国名牌产品6个。
  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不断提高,拉动力不断增强。2006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35亿美元,利用市外资金267亿元,仅浙江在临沂投资经商置业的就达6.2万人。全市国外投资企业达721家,世界500强的沃尔沃、圣戈班、肯德基等先后在临沂落户,亚洲最大的电厂在临沂即将落成。2006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2.8亿美元,出口总额达到16.8亿美元,其中:蔬菜、食品、花生、肉类等农副产品出口达9.12亿美元。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一个“新临沂、大临沂”正矗立在世人面前。2006年,临沂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1.5%,中心城市面积达到1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90万人,初步建立了临沂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村庄四级规划体系。沂河、沭河两大水系的九大河流治理、开发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水上娱乐走廊和沿路健身长廊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流,57平方公里的滨河景区被定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沂河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区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7.9%,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6%。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12万吨,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36家,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320多个,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组织12000多个,“三农”投入达42.9亿元。……
  车轮滚滚,纵横驰骋。临沂市的一件件家珍、一串串数字、一个个发展成就,在我们脑海中急速转动,战火中的硝烟和炮声似乎变成了大发展的旗帜和呐喊,一个生机勃勃、万象更新、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新临沂展现在我们面前。

最简单的最深奥

临沂市为什么在短短的10年内就迅速脱贫?为什么又在短短的10年内就由山东一个穷市变成一个经济强市?巨变的奥秘在哪里?带着一串串的问号我们来到了山东省临沂市。临沂市委办公室的李主任和市委宣传部的张部长如数家珍、心情激昂、深入浅出、滔滔不绝:
  解放思想也有一个时间问题,谁解放得早、谁抢先解放思想,谁就抢先抓住了发展机遇,谁就会得到抢先发展。临沂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最早是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1992年开展的,他们紧紧围绕着“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市委采取“不换思想就换人”的行政手段把全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统一到“南巡讲话”上来,用新观念、新思想、新思维开辟新思路。市委、市政府先后几次组织全市各级干部赴上海、去深圳、到温州、访苏杭,汲取沿海先进地区解放思想的经验,结合临沂实际,先后出台了《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办法》、《关于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见》、《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有关加快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改变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使临沂市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1999年,全市利用外资项目达到845个,利用外资达到6.4亿美元,三资企业达到633家。同时,大批的内资项目、城建项目和科级项目纷纷落户临沂,这成为临沂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解放思想是灵魂深处的大荡涤,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事情,必须动真的、来实的。临沂市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走过了一个实践、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从2003年开始,他们又从破除形式、求真务实抓起,开始了新一轮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发展需要,一年一个主题,选时岁尾年初,相对集中时间,通过建立领导、群众、宣传、监督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机制切实动真的、来实的。解放思想首先解放的是领导的思想,建立机制最重要的是建立领导机制。在几次大讨论活动中,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带头冲锋陷阵,重点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了从上到下,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新局面。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年初亲自“布阵”,年尾亲自召开“要账会”。市委书记、市长带领四大班子成员,组织民主党派、行风监督员、群众代表等,听取职能部门一把手的汇报,面对面地“号脉”“挑刺”,全体参会评议人员进行综评打分。对前十名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对后三名,限期整改,并对其主要负责人一年黄牌警告,连续两年就地免职。领导就是力度,压力就是动力,动真的、来实的就会收到真效。2003年以来的5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犹如汹涌澎湃的浪潮,荡涤着临沂人的观念,拨动着临沂人的心弦,在沂蒙大地上催生着一束束闪烁的光环,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展现在世人的面前。2003年,在抗击“非典”取得全面胜利的前提下,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7.8%,成为临沂历史上最好的一年;2004,率先在全国革命老区实现了经济总量过千亿、人均过万元的双突破;2005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荣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并在“2005浙商论坛”上当选10大投资潜力城市之首;2006年,荣登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120个城市竞争力排行榜政府效率单项奖榜首;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5家企业进入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临沂市是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之一;2007年,他们又确定了“新临沂、大临沂”战略,发展气势更加旺盛。
  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能想抓就抓,不想抓就不抓,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做到识时抓、识事抓、识实抓。2003年,临沂市的领导深感1992年以来解放思想大讨论给临沂带来的巨大变化,因此,他们从2003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并决定连续搞、扎实搞、求实搞、深入搞,做到识时、识事、识实。一年一区间,五年一贯制;年初定盘子,岁尾算总账;全市有纲领,部门有重点;次次有新意、年年有新招。2003年,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展了以“解放思想谋发展、与时俱进建小康”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各级各部门围绕“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在其他地方能做,而在我们这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为什么先进地区经实践证明完全行之有效的东西,到我们这里就难以推行?为什么市委、市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做到的事情,有个别单位充耳不闻、我行我素?有些问题,领导指示过、会议部署过,为什么难以落实?”四个为什么,集中解决“守、满、怕、难、懒、散”等陈旧观念。2004年,面对全国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形势,开展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奋力赶超”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重点解决部分干部群众机遇意识不足、开放意识不足、竞争意识不足、创新意识不足、法制意识不足、效率意识不足等“六个不足”问题。2005年,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了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临沂”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重点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2006年,围绕把“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开展了以“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着力解决“满、窄、庸、浮”四个方面的问题。2007年,围绕建设“新临沂、大临沂”的奋斗目标,开展了以“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着力解决又好又快发展意识和驾驭发展能力不强、发展精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不高等影响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总之,临沂把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贯彻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发展中发现问题、在谋划中捕捉主题、在创新中解决难题,已经成为临沂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之源。

发展气魄越来越大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使临沂如虎添翼,发展思路越来越宽、发展气魄越来越大,今年3月召开的党代会勾勒出了一个以“富裕临沂、开放临沂、生态临沂、文明临沂、平安临沂、活力临沂、和谐临沂”为主体的“大临沂、新临沂”宏伟蓝图。到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力争实现12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力争实现2500亿元;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同时,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06年分别增长97%,97%、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000元和5800元,向区域经济大市和经济强市大步迈进。把临沂建设成为鲁南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他们的总体目标,把沂水河打造成“江北的秦淮河”是临沂家喻户晓的大工程,他们一转抠抠唆唆的“土豹子”方式,花巨资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为设计师,设计、规划出了“南工”(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北文”(文化、办公)、“中商”(商贸、物流)城市建设总体布局,一个总投资300多亿的打造“江北的秦淮河”立世战役总号角已经吹响;打造航空城、国际空港,建成集客、货运于一体的大客流、大物流的4D级新机场的现代化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义乌是中国最大的商贸物流基地,“与义乌比美、同义乌抗衡”,建成全国一流的商贸物流中心,长久形成“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格局,是临沂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定盘星”。今年年初,他们已经在全面实现传统商贸物流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用现代物流理念和业态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等方面有了新的举措和动作。“一点不能少,一个不能落”是临沂全面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建设文化名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他们又一个新的“战略高地”。保护、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已经抓在手上,围绕“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地质奇观”四大主题,高扬“蒙山沂水”旅游品牌,建设“养生长寿名地、休闲观光的名山”的大序幕已经拉开。

沉思与随想

  短暂的考察、深刻的感触、零碎的感知引发了许许多多的随想。到底要从哪儿解放思想、到底解放哪些思想、怎么解放思想、怎么把解放思想切实容入到加快发展中去等老生常谈而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似乎在临沂找到了答案。
  解放思想要解放出“人气”,强力打造全方位的人脉优势。人是加快发展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人气”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提升“人气”,打造良好的人脉优势,是解放思想的题中之意,也是实现加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在中国乃至当今世界,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并牢牢把握其脉络,已经成为共同发展的主旋律。临沂人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此。多年来,他们不断扩大自己的人脉网络,时刻准确地把握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将他人优势为己所用。老得掉渣的“汉墓竹简”让临沂人制作成了美丽的新衣,不断增强着临沂的吸引力;与当今发展似乎无关的诸葛亮、王羲之等历史名人也成了临沂发展的“红娘”,不断为临沂的发展“说媒”、引商。“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嘴甜的孩子有糖吃”,由先烈忠骨英魂铸就的“沂蒙精神”叫亮北京,响遍全国,许许多多的身居高位、名扬四海的“老革命”、老将军,亲赴临沂手捧血染的沃土、追忆壮烈英魂、慰问当年“红嫂”,共唱“沂蒙小调”。人脉兴、发展旺。当一些地方正在理思路、谋发展、找关系的时候,他们就像弹钢琴一样准确地弹奏着大发展肌体上的每一根脉管和脉络,准确地摸清了发展的脉搏,奏响了大发展、快发展的最强音。一个个如沃尔沃、圣戈班、肯德基、亚洲最大的发电厂、临沂机场等大企业、大项目相继落户临沂,扎根、开花、结果;几百亿的国家和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行云流水、填词作赋般地将临沂点缀得群星灿烂。
  解放思想要解放出“智气”,切实打造出一支有胆有识的干部队伍。加快发展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主题,是路人皆知的大道理,但是解放思想决不能停留在“知”上,还必须“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加快发展需要智慧,需要用大智慧推动大发展,需要由智慧凝结的胆识,既做到“先知”,还要做到“先行”,更要提升敢想、敢干、敢为先的士气。临沂的每一次解放思想都提升了他们加快发展的智慧和勇气,发生的每一个变化都凝聚着他们敢想、敢干、敢为先的胆识。快发展不是纸上谈兵、不是坐而论道,是行动、是实践。临沂大力度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但又没有囿于这一活动中,有了想法,先干起来,然后再规范和完善,多思、多干,少说或不说。他们面对土地日趋紧张的局势,超前谋划,几年前就大胆地“预留”出了120平方公里土地,为临沂工业区发展打造了良好的框架。仅此一招,就占了发展的先机,当别的地方正在奔波于批地办手续的时候,他们已经集中精力抓项目了。目前,他们又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尺子,做出了“投资低于6000万元的项目一律不能入区”等规定,为以后工业区又好又快发展提前扫清障碍,奠定基础。
  解放思想要解放出“正气”,真正打造想事、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加快发展必须讲正气,必须有一个想事、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必须有一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大好局面,这是临沂解放思想的结晶,也是他们得以快速发展的坚强保障。从高高的蒙山顶到清澈的沂水边,从车水马龙的工业区到充满丰收景象的田野,到处高扬着加快发展的旗帜,形成了万众一心谋发展、促发展的大好局面。招商引资已经成为多年的“天字号”工程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亲自抓、具体抓、一抓到底,使招商引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招商成效一年高过一年。为了巩固和扩大招商成效,他们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全市45个重点部门中开展了“我为客商做什么”大讨论,一种“亲商、敬商、拥商、爱商”的理念和“客商需要就是我服务方向”的新观念树立了起来。影响发展的人有的挪了位,有的被革了职,吃拿卡要罚的问题已销声匿迹,主动热情服务已蔚然成风。在临沂大街上,经商做生意的人们井然有序,没有被管理人员追得东奔西跑,也没有被罚得再不敢越雷池半步。正气升,邪气降,发展顺,事业兴。在临沂,只要是为了临沂的发展,人们就积极响应、坚决拥护,一些抛小家顾大家、弃小利想大利的故事数不胜数。不言而喻,加快发展是最大的政治在临沂已经开花结果。

借鉴外地经验 规划发展桐城商贸物流业

——山东省临沂市商贸物流业的考察报告

国家商务部网站2008-10-8

  为学习山东临沂市商贸物流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模式,更好地规划、推动我市商贸物流业的发展,8月25日—31日,在市委常委程万友的率领下,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潘来兵、商务局局长王其林等人一行,对临沂市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经验等进行了实地考察与交流。

    临沂市兰山区刘副区长和临沂市流通业发展局领导作了经验介绍并引领考察团进行了实地参观。

    此次考察,我们不仅折服于临沂市商贸物流业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档次之高,更使我们对物流业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深切感受到了临沂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新思维、大手笔、高规格,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增强了我们规划好、发展好桐城商贸物流业的信心和决心。

    一、临沂市概况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近黄海,东连日照,西接枣庄、济宁、泰安,北靠淄博、潍坊,南邻江苏,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1027.5万。京沪高速公路、日东高速公路在临沂市境内通过,交通便捷,发展空间广阔。

    近年来,临沂市围绕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努力打造经济大市、商贸强市、文化名市和宜居城市,加快推进在鲁南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发展,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势头。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60.5亿元,增长16.2%;地方财政收入68.7亿元,增长18%;其中,物流业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达到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22元。

    二、临沂商贸物流业发展现状

    临沂市委、市政府紧密围绕把临沂打造成“物流之都·商城临沂”的目标,致力于形成“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格局,努力铸造出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天下物流,中国临沂;中国临沂,物流天下”的品牌,在整合提升传统的批发市场和加快建设、培植一大批现代物流企业上苦下功夫,大做文章,临沂商贸物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临沂商贸业主要以临沂商城为核心向外辐射。临沂商城20多年来,历经“西郊大棚底——专业批发市场——临沂批发城——中国临沂商城”四个发展阶段,现有服装、化工、建材、五金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60余处,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总营业面积600多万平方米,经营摊位4.6万个,上市商品4万多个品牌系列,从业人员10万人,日客流量达30多万人次,商品交易辐射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年商品交易额达400多亿元,市场综合效益连续17年居全国同类市场前列,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临沂商城拥有庞大的物流配载体系,已形成了以金兰、天源等国际物流企业为龙头,20余处大型客、货运市场为一体,40余家第三方物流公司,2000多配载业户为支撑的综合运输网络,每天发车6000多个班次,货物运输从业人员12万人,物流总额达1500亿元。

    临沂物流业正是在临沂商贸业的发展繁荣中,在临沂商城的整合与提升中不断发展与壮大起来,并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成为助推临沂经济发展的引擎。根据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

    (一)物流相关行业数量多,产出大。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止,全市从事物流产业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为1733个和3164个,从事商贸物流产业的个体工商户9.9万户。全部物流业总产出为209.3亿元。

    (二)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市公路货物运量215万吨;民航旅客吞量7.6万人次。物流业的总体规模快速扩大,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4年普查资料显示,1733家物流企业法人单位拥有资产111亿元。全部物流企业和个体户从业人员21万人。第三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4年33%上升到2005年的34.3%。上升了1.3个百分点,占三产三分之一以上的物流产业的贡献功不可没。

    (三)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5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8138.1公里,比2000年增加487.3公里,境内铁路里程339公里,铁路、公路、民航货运总量为1.1亿吨。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干支相联、衔接配套、运输便捷的现代化公路交通网络,辅之东西横贯全境的铁路,通达国内各大城市。

    (四)物流投资呈多元化趋势。全市物流呈现出国有、集体与个体、私营、股份制及外商投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物流产业实现增加值106亿元,占全部物流业总值的85%,年末从业人员18.6万人,占86%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完善了物流市场竞争机制,带动全市经济增长,而且其迅速增长的态势表明,非公有制物流企业已成为临沂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重要部分。

    (五)物流业发展水平领先全省平均水平。据测算,2004年山东省物流业增加值约为1467.7亿元,占GDP的9.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9.4%。临沂物流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8.5%,占GDP的比重比全省高3.2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全省高8.1个百分点。

    三、临沂物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先发展后规范,政府力推物流业

    临沂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将物流业作为批发市场的配套产业和临沂经济发展支撑产业重点支持发展。在物流业的发展初期采取了多项灵活、高效、优惠的支持政策:在市场管理方面,为支持物流业迅速做大做强,采取了灵活的管理方式,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先兴市、后建场,先发展、后规范,逐步走向划行归市,专业化发展;在对物流管理上,政府专门成立流通业发展局,纳入政府直属序列。在财政支持方面,市级财政设立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数额为上年度全市生产总值的万分之零点五以上,在国家预算投资、国债投资、国债转贷、国债贴息资金中,优先支持发展潜力大的现代物流项目,在技改贴息项目申报中,适当对现代物流项目进行倾斜;在税收优惠方面,新办物流企业,符合国家规定的按新办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免收一年的政策办理;在土地政策上,按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优先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用地进行规划预留,物流园区建设需要占用耕地的,优先安排用地计划,解决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土地出让金按工业用地或交通项目用地标准执行。

    (二)依托商贸城,决心做大物流业

    物流业能作为临沂市一个重要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了临沂商贸业的发展。一方面,临沂商贸业二十余年形成的人气、商气为临沂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临沂批发城,经历了由摆地摊到简易大棚再到门店经营的发展历程,集聚了一般区域性中心城市可望而不可及的“人气”和“商气”,这正为临沂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使发展物流业成为一种可能;另一方面,初期的临沂批发市场模式的诸多缺陷在竞争中日益凸显出来:首先,批发市场的先天不足制约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商城市场基本是村居兴办,基础设施不配套,仓储、批发零售功能分区不合理,市场与城市发展规划衔接不够,秩序较乱。其次,周边城市的“商贸觉醒”正在演变成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物流热。各地普遍认识到了商贸流通对大工业生产的支持作用,都努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临沂批发市场正面临市场辐射半径缩小、流通渠道被悄然截流、市场经营额逐步萎缩的严峻形势,物流优势地位受到威胁。这些危机的出现迫切需要对商贸流通领域进行变革,这使临沂发展现代物流业成为一种必要性。

    有了可能性与必要性,临沂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选择以现代物流手段来对接市场,化解危机,迅速开展了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突破口,高标准改造提升临沂物流层次,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物流城的大建设、大提升工程。

    (三)结合城区改造,全力打造物流城

    临沂原有的批发市场均集中在交通拥挤的西部地区,被纳入了旧城改造范围,就地改造发展现代物流业已经行不通,临沂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最终决定结合城市发展规划,通过招商引资,实施东西两片同步建造物流平台的工程,即搬迁西部老市场,在新建地点通过整合提高市场功能,向现代物流业过渡;河东侧经济开发区内,以规范化的第三方物流为标准,创建国际物流园区。

    临沂再造物流城的决心和魄力引来国内和世界各地投资商关注的目光。2002年,澳大利亚金龙基集团率先来临沂,斥资62亿元在临沂西北部建设澳龙国际物流城。2003年,中侨商贸城、香江物流园等一批现代物流项目纷纷落户临沂。外资企业在临沂西部你追我赶,内资企业也不甘落后。2004 ,鲁信集团投资100亿元在沂河东岸动工兴建大型国际物流项目。五家市外企业先期投入的300亿元资金,快速形成了东西衔接、互为一体的新的现代物流城,增添了直接对外贸易的3个陆路口岸。

    立足临沂、连接全国、打通世界,澳龙国际物流城总裁罗荣基以此为发展目标,用全新的经营理念和高科技首开国内信息网络平台,在工程奠基之时就与中国铁通联姻,通过铁通遍布全国的几千家网点及物流信息平台联网,使在物流园区内的经营者足不出户,即可通晓全国各地的市场信息,并以代理、电子商务、仓储、配送等方式替代传统的批发兼零售的交易方式。同时,临沂还有报关报检、联运、国际集装箱中转,将交易双方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在现代科技的网络上融为一体。一座座现代化的物流城正在临沂迅速崛起。

    (四)高起点规划,努力铸造“天下”品牌

    根据《临沂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临沂市充分发挥在区位、交通和商贸流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全面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努力铸造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天下物流,中国临沂;中国临沂,物流天下”的品牌,构建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到2010年,临沂市将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多层次、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实现由商贸大市向现代物流强市的转变。“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东西两大综合物流园区和一批特色专业物流中心,基本形成现代物流网络的框架,基本建成高效、便捷、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基本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市场主体。

    围绕打造“中国现代商贸城”的目标,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分销代理等现代流通方式的运用,使临沂市尽可能快的成为区域性商品采购交易中心。依托澳龙、华药、香江等市场群和物流园区的建设,对临沂批发市场进行合理布局调整,引导交易方式由现货交易向“展示交易、物流配送”方向转变。

加快专业特色市场建设 推进“商贸富区”战略

——赴山东临沂专业市场建设的考察报告

四川宜宾市翠屏区经济商务局2006-10-12

10月2日,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姜波、邓容生率区府办、区经商局负责同志一行5人前往山东省临沂市考察专业市场建设情况。从而,感受到临沂做强做大市场的无比激情,亲眼目睹营造优势发展市场的成功典范,从中也看到我们在市场建设上的差距,在市场建设上大有可为的乐观前景。
  一、临沂专业市场建设和发展的特点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部,东部连接日照,地近黄海,西接枣庄、济宁、泰安、北靠淄博、潍坊。总面积17184平方公里,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市。近年来,该市下大力气抓市场的建设和培育,建成以临沂批发城为龙头的各类市场999处,其中各类专业市场300余处,个体工商户24.12万户,从业人员62.56万人;2005年实现成交额476.6亿元。
  1、规模大。临沂市规划市场用地31平方公里,计划用7年的时间将城区大小68处市场全部迁建。据了解,临沂市每个专业市场投资均超过2亿元,建筑面积均在10万平方米以上,形成了一个大的市场群;已建成的临沂华东板材市场、临沂化工市场、澳龙服装市场、临沂汽摩配城、临沂家电厨卫城等市场每个项目投资均超过2亿元,占地都在400亩以上,其中临沂汽摩配城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目前,临沂批发城已发展成为占地20平方公里,拥有68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4万多个经营业户,从业人员10多人,3万多个上市品种,日客流量达30余万人的大型商品集散地;2005年实现成交额425亿元。
  2、档次高。临沂市场内部配套设施十分齐全,特别是近年来坚持以批发市场改造提升为重点,全面实施新一轮市场改造、建设、提升工程,市场建设档次不断提高。一是规划设计档次高。临沂市正在进行第四代市场建设,将所有大棚式市场全部改造,保证商户进厅经营。目前,交易市场内部安装了自动防火系统,电力线路实行管网化安装,市场内部配有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市场内部设有银行、保险、仓储、货物运输配套等服务行业分支机构。工商、公安、税务等管理部门在市场内设有窗口,及时为经营者提供一条龙服务。二是配套设施齐全。临沂市建设商城的同时,在商城一侧建设一个亚洲最大的汽车站,保证了市场启动后交通方便,为市场创造人气,吸引更多的客户。三是市场布局合理,设计新颖。临沂汽摩配城经过合理设计布局,造型美观,方便实用,车辆可驶到任一楼层装卸货物,扩大了高层商铺的利用率,使高层商铺与低层商铺具有同样价值。
  3、辐射广。临沂市场辐射全国各地26个省、市、自治区,每天有20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参加交易,特别是临沂批发城,其综合效益近年来一直稳居山东省工业品批发市场首位,在全国十大工业品市场中名列第三,年出口交易额超过80亿元,从而初步形成了鲁东南地区重要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4、拉动强。随着临沂市场规模扩大,知名度不断提升,国内外许多企业纷纷来临沂投资办厂,设外贸公司,带动了工业化、外向化进程。仅围绕临沂批发城从事餐饮、运输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就达30多万人;有餐馆、旅店1150家,有客运站12处,货运信息配载站510家,储蓄所、信用社48家;日发客车1800余班次。随着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形成、发展、壮大,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目前,全市规模较大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已发展到700余家;为塑料批发市场生产加工塑料的企业达6000多家,2005年产值达60多亿元,成为当地一大支柱产业。
  5、环境好。临沂成立了 “临沂商城管理委员会” ,下设22个市场管理所,为正县级事业单位。市场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建立健全一套适合市场发展的激励、管理和规范机制,对市场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审批,所有职能部门必须在市场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下开展工作,未经市场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到市场检查、罚款等。同时,临沂市规定,投资建设专业批发市场投入使用后,投建单位经营缴纳的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营业税地方分成部分三年内全额奖励给投资建设者;出台了《关于鼓励市场经营大户兴办加工业的意见》等政策。
  二、临沂专业市场建设和发展经验和启示
  纵观临沂市场从无到有、从有到兴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临沂市场的兴旺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政府立足实际,因势利导,开明决策;得益于当地相关产业与专业市场的互相促进,互动发展;得益于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得益于当地有关职能部门“先繁荣,后规范”的科学管理。
  1、坚持“三个结合”,发展统一市场
  一是坚持开门迎客与向外发展相结合。临沂的市场建设,首先得益于观念更新和对外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临沂人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改革开放、振兴沂蒙的先导,坚持常抓不懈,使广大干部群众的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和商品经济观念大大增强。80年代初,当一些外地人带着针头线脑来临沂城沿街摆摊时,他们投资60万元,建起了一个占地60亩、拥有800多个摊位的玻璃瓦大棚结构的百货市场,为其提供经营场所。同时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措施,为他们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吸引了4400户来自全国的客商到临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外地客商的示范下,临沂市的农民、下岗职工纷纷入市经营,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在开门迎客的同时,临沂人坚持向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个人到市外甚至国外建市场。例如,素有“山东南菜园”之称的苍山县,把市场办到了县外省外,在沪、宁、杭地区多数县以上城市建立了“苍山蔬菜一条街”、“苍山蔬菜直销市场”,使苍山蔬菜牢牢占稳了当地市场。
  二是坚持综合市场与专业化市场建设相结合。临沂市的市场建设走的是“先分散后集中”、“先综合后分离”的路子。即将相对分散、具有较强发展后劲的行业或集市集中起来,新建一处综合市场或交易区,运作一段时间后,按照“统一规划,一市一品”的原则,再将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商品分离出去,建立新的专业批发市场,形成特色突出、规模较大、有利于购销、管理的市场格局。在市委、市政府的规划下,各县区也都立足当地区位、资源优势,建起了各具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市场与资源紧密衔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三是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效益相结合。市场建设要讲规模、上档次,但更要讲效益、求实效。一段时间内,一些地方受利益驱使,竞相新建、扩建、改建批发市场,搞重复建设、交叉经营,导致市场整体竞争力下降。为此,他们及时确立了“巩固、繁荣、提高”的市场建设指导思想,严把市场准入关,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调整、合并那些重复建设的市场。同时,我们将管理、激活市场作为一项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坚持规模与效益的统一。措施的及时、有力,使市场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大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坚持“三个平等”,维护公平竞争
  一是坚持投资主体的平等,调动建“市”积极性。在市场建设初期,政府财力有限,提出了“政府统一规划,工商集中管理,多方筹集资金,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建“市”的积极性。2001年临沂批发城市场建设总投资达32亿元,其中90%以上是集体和个人投资的。为维护投资主体的平等地位,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坚持人不分南北,钱不分内外,只要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并与当地的生产、加工业关系密切;只要经营手段先进规范,能够促进商业结构升级;只要符合“一市一品”原则,能够招徕客商,他们就审批立项,允许建设。
  二是坚持经营主体的平等,保护营“市”积极性。市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经营户的主观努力,而要增强市场的凝聚力、吸引力,就必须维护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不能厚此薄彼。多年来,他们在市场建设过程中,牢固树立全局意识、长远观念,只要是进场合法的经营,一律一视同仁,实行同样的优惠扶持政策,提供同样优质的全方位服务,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三是坚持行业平等,促进整个经济的全面发展。他们特别强调“办一处市场,带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原则,把市场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来抓。市场的发展,扩大了社会需求,拓宽了市场空间,带动了许多行业的崛起。临沂市的胶合板、塑料、服装、五金、家具、建材、化工等行业正是在批发市场的拉动下获得了长足发展。如随着胶合板批发市场的兴建,临沂市已建起胶合板厂6000多家,年产值50多亿元,成为当地一大支柱产业。
  三、我区专业市场建设现状分析
  改革开发以来,翠屏人的奋斗和开拓,使我区具有发展专业市场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1、优势
  一是具有良好的专业市场建设地理位置。翠屏区位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地处长江、金沙江、岷江三江交汇口,是长江经济带西延理想的生长点,处于重庆、成都、昆明等大城市经济辐射圈的边缘,内与昭通、自贡、内江市毗邻,商品流通发达,流向合理,既可向外辐射,又可向内辐射,自古以来就是川滇黔结合部的交通要冲和物资集散地,素有“搬不完的昭通,填不完的叙府”之说和“西南半壁古戎州”之誉。
  二是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翠屏区自古以来就是川滇黔交界地区的交通要冲。境内有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条水运干线,川云、内水、宜西和内宜高等级公路四条公路干线,内昆,峨宜、宜珙三条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国家二级宜宾机场开通了多条航线,翠屏区已成为长江上游和和川滇黔交汇地区具有水、公、铁、空立体运输网络的交通枢纽。
  三是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商品优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有耕地36万亩,四分之一分布在三江沿岸和国道川云中路沿线的平坝和浅丘;宜种作物广,粮油、蔬菜,林果等8大商品基地初具规模。境内水资源丰富,三江两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水能理论蕴藏量2.2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0.96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6000余万度。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珍稀野生植物有银杏、苏铁、水杉等,有野生动物280种,著名水产有中华鲟、岩鲤等。畜牧业不断发展,名、特、优、新高附加值的水产品不断增多,是川滇黔结合部门区域的水产品供应基地。以枸杞、杜仲为主,疗效显著,经济价值较高的中药材品种不断增多。煤炭、岩盐矿、天然气、石灰石、陶土、砂金、硅石等矿产资源富集。
  四是具有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辖区内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496户,其中大中型企业27个,初步形成拥有食品、化工、造纸、机械、电力、煤碳、建材和纺织等工业门类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我区区属一批优势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纺织三大优势产业;“叙府”酒、“叙府”小磨麻油和“叙府龙芽”、“叙府香茗”茶等一批国家、省部级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不断涌现,为不断扩大各类商品交换提供了丰富的物资条件。
  2、问题及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积极培育、发展各类市场,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区有综合批发市场32 个,其中江北建材城、九家村综合批发市场、西郊消费品批发市场、东风服装批发市场等8个较大专业市场,初步形成了粮油、水果、蔬菜、服装等专业批发市场,涌现出一批商业集团、超市、连锁店、专卖店、仓储中心、配送中心、代理制等新型商业业态,为我区市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学习考察临沂市场建设经验,不难看出,我区批发市场建设还相对落后。
  一是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高,辐射能力较弱。全区大部分批发市场年成交额不足3亿元。经营种类较杂,特色不明显。九家村综合批发市场、江北建材城经营状况不尽人意,几乎存在有“场”无“市”的现象。大多市场处于原始 初级的经营手段和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一处能满足消费者一次性购物需要;大多数市场与周边省、市没有贸易联系;大多数市场未完全实行企业化运作。
  二是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比较严重。市区的建材、家具、灯饰、电器、电脑、五金、副食品等一品多处经营的问题相当突出,尤其是在江北建材城市场萧条的情况下,又在南岸立项建二个建材市场,既不利于营市、作大单体,又会造成无序竟争,违背了“一品一市”的原则,导致个别专业不专、个别老市场萧条、个别新建市场不活,甚至成为“空壳”现象。
  三是层次较低,功能不全。许多批发市场的建设同零售市场的建设差不多,不具备专业市场的功能。大多采用店面式、摊位制的办法,依然沿用“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易模式,电子商务和网络化建设滞后。
  四是市场结构不合理。在现有批发市场中,生产资料市场和加工业服务的专业市场较少,尤其缺乏销售五粮液等本地产品的专业市场,对生产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投资主体绝大部分是房地产开发商,为追求利润,出现压低层高,增设阁楼,狭长店面的情况,以致市场的结构、功能不能满足现代流通的需要。
  我区专业市场建设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看,基础差,起步晚,资金短缺是制约市场发育的重要因素。从主观上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思想上“大市场、大流通”的意识较为淡薄,以市场为先导“没有真正成为市、区各级领导,尤其市、区各职能部门的共识,对市场开发重视不够;抓住机遇,做强做大企业,抢占国内外市场魄力不足。
  (2)规划滞后,协调不力。目前,全区无统一专业市场发展规划,致使其发展方向、重点、布局不够明确。在城市区内,由于规划滞后,引导协调不力,各房地产开发商从各自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开发建设市场,缺乏全局观念,导致盲目布点,重复建设,新建市场起点低,功能不全。
  (3)扶持、培育不力。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对培育和开发专业市场未能引起高度重视,部门合力尚未形成,尤其是市政府出台的专业市场建设的优惠政策难以兑现,影响了投资者的热情和信心,造成新建的九家村综合批发市场等有“场”无“市”。
  (4)体制不顺,多头管理。由于我区是宜宾市唯一的县级区,在城市规划区内建市场全由市级相关部门服务,一些建设和培育中的困难和问题难以协调,以致于管理上不统一,政策上不一致,服务上不协调,出现该管的没有管好,不该管的由于部门利益而管得过多过死。
  四、培育和开发专业市场的构想
  根据我区的上述情况,考察组借鉴临沂经验,结合区情,围绕对我辖区内有什么特色和规模的产品,建设什么样特色和规模的专业市场,怎样建设有特色和规模的专业市场进行探讨。通过归纳和总结,现提出培育和发展我区专业市场的构想。
  (一)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1、总体目标
  继续加大培育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和效益农业紧密结合的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扶持有集聚辐射能力的工业品专业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管理规范、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并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发展现代物流的新路子,不断建立起流通发达、市场繁荣、集散功能齐全、行业齐全的川、滇、黔结合部区域的商贸核心,形成川南万商云集中心,商贸、加工、连锁、配送、观光中心,开放式、多元化流通网络中心,商品信息中心,商品批发中心和文明繁荣的新型商品集散中心。
  2、基本原则

我区专业市场培育和发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合理布局、先批后建原则。在发展商品交易市场中,必须遵守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统筹规划,不能脱离产业和市场需求盲目布点和重复建设,尽量避免有“场”无“市”或有“市”无“场”的现象;要注重投资前的市场调查和论证,选择能发挥产业优势和突出“特、专、优”的行业特色;必须先批后建,遵守市场建设管理审批制度。
  (2)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原则。要加强对专业市场的培育,有重点、有选择地确定若干家特色市场,进行扶优扶强,使之成为面向川、滇、黔地区乃至全国的专业批发市场。从而带动我区产业升级,使之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龙头。
  (3)调整存量、优化结构原则。要加大对现有专业市场布局结构的调整力度,通过调整、兼并等措施,引导和鼓励同类或相关专业市场合并或合理分工,优化结构,增强专业市场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4)统一规划、多元投资、工商监管、协调发展原则。各类专业市场都应纳入城市和城镇发展规划,并与当地产业、基地发展结合起来。在市场发展中,要继续坚持“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多元投资、工商监管”的方针,强化市场的宏观调控,打破市场的行政分割,搞好市场体系的规划建设,促进我区各类市场协调、有序地发展。
  (二)构想和对策
  根据上述目标和原则,结合我区的实际,要下大力气扶一批和建一批专业市场。
  1、重点扶持一批专业市场
  (1)西郊农贸批发市场。依托我区各镇(街道)所引进的优良品种的水果,通过大力扶持,使之成为我区乃至川滇黔地区的四季水果批发基地。
  (2)九家村综合批发市场(服装批发城)。依托惠美线业、浪沙袜业等知名纺织企业,抓住这些大型企业的分销点遍布全国各地的机遇,扶持其专业市场的发展,重点发展服装面料、牛仔服、休闲服装、纺织产品的仓储、批发等业务。
  (3)江北建材城。要采取先培育后收益的办法,先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包括在供水、用电、工商费、纳税上给予减免,在一定时间内免收租金,使经营者生存和发展,尽快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安、工商、城监等部门要大力配合,保证城区内的建材交易都进入该批发市场交易。要通过多种渠道扶持该市场上网,使该市场实现品种、供求、价格等信息导向功能和实现网上交易。
  (4)吊黄楼粮油专业批发市场。我区是重要产粮区,大米产量多、质量好,同时五粮液集团、叙府酒业等30余户粮食加工企业粮食需求量大,粮油经营前景较好。要加大力度,加强培育其粮油批发市场,逐步发展成为川、滇、黔结合部区域粮油批发中心。
  2、逐步培育和建设一批专业市场
  (1)花卉苗木市场。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花卉苗木将会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赵场镇已有上万亩花卉苗木种植基地。为扶持和促进花卉木苗种植业成为我区新的产业,在赵场镇花卉基地处规划200亩基地型的花卉苗木市场,逐步带动城郊乡镇花卉苗木种植业发展。
  (2)木材专业市场。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木材资源,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有实力的投资者建设木材专业市场。并通过加大宣传推介的力度,提高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其逐渐发展成为川滇黔地区重要的木材交易市场。
  (3)汽车销售专业市场。抓住入世后汽车价格的进一步调低以及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购买汽车已成了市民的消费亮点的机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周边地区民营资本投入汽车专业市场建设。
  (4)塑料专业市场。发挥天原集团的优势,建设塑料专业市场,重点发展塑料制品、塑料原材料的批发业务。
  (5)名酒专业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宜宾市酿酒业的优势和特色,以“五粮液”及其系列酒为龙头,政策优惠到位,引导五粮液集团建设名酒专业批发市场,使之成为辐射全国乃至全世界酒类市场,以此带动酒业的较大发展。
  (三)专业市场发展导向
  1、引导市场与产业相互推动、共同发展。要引导经营大户与生产加工企业联合经营,积极发展“市场+基地+生产户”的产销一体化格局,提高专业市场对本地产业的拉动作用。要积极培育发展市场的经纪中介组织,拓宽产品流通渠道,搞活市场大流通。
  2、促进专业市场主体和市场形态的升级。鼓励市场经营者扩大经营规模,逐步从个体工商户向经营批发公司转化,提高经营主体的实力和规模经营能力。
  3、加快与专业市场配套的各种服务设施的建设。市区政府要整合力量,对现有专业市场普遍存在的仓储、金融、运输、通讯等服务不配套问题进行完善。要有效地解决专业市场容量不够、仓储不足、停车拥挤等问题。一部分有条件的专业市场,引导其发展商品展示、商务活动、信息服务、技术开发等新功能。
  4、逐步推广新的交易方式和营销方式。要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国内外名优商品进场交易或设立经销、代理机构;要引导专业市场适应现代交易方式,探索发展电子商务,鼓励经营者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网上交易,实现传统交易与电子商务的接轨;要建立信息网络,收集和发布有关商品品种、价格等信息,为市场经营者服务。
  5、着力拓展专业市场的发展空间。要鼓励专业市场利用组织展销会、博览会、订货会等形式,加大推销我区产品的力度,提高专业市场的知名度。
  6、加强组织管理,改造硬件设施。加快对市场设施的改造进度,逐步提高市场的品位和档次;引导市场深化内部制度的改革,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促使市场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四)专业市场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及措施
  1、加强政府的调控作用
  要在进一步理顺市、区体制的前提下,整合市、区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切实按照“政府调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工商监管、多家兴建”及“先繁荣、后疏导,先建设、后规范”的原则,加快专业市场建设。
  加强对专业市场的布局指导。要把专业市场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控制同类专业市场的发展,避免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同时,根据规划要求,合理调整市场布局,对有场无市、重复建设的市场予以关、停、并、转,对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城市规划、不符合环保和消防要求的市场,予以搬迁和整改。
  加强专业市场建设的指导工作。整合市、区部门资源,凡设立专业市场的,必须由市场建设协调小组组织专家进行事前论证分析,形成可行性意见后报政府批准,再由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凡未经论证分析或经论证分析未予通过的,工商部门不予登记发证。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经商、工商、建设、国土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专业市场的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和发展策略,组织协调和解决专业市场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进一步完善专业市场发展的扶持政策
  一是要继续完善稳定的专业市场税收征管办法,依法合理核定税额,公平税负,防止征“过头税”;二是要加强专业市场基地的建设,指导专业市场发展生产基地、引导产业,实现产销一体化经营,提高专业市场的产业化程度;三是要抓好扶持措施的落实到位。市区政府要把制订加快专业市场建设优惠政策提到议事日程,确保在市场用地、征地、建设、税费以及用水、用电、信贷等方面优惠措施到位;四是要采取必要的监督措施,坚决制止或防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主办者和经营者的经营成本,保持低费用经营的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
  3、积极发展和培育市场中介组织
  要充分发挥专业市场行业协会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协调行业经济活动,维护行业企业利益,加强区域内中介组织发展,注重行业监督管理,制止不正当竞。通过制定行业规则,强化行业管理,打击各种违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经营环境,提高市场的形象和信誉。协会要及时了解市场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新问题,定期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市场动态情况,提出政策建议。同时,要积极做好服务工作,为会员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多办实事、解难题。
  4、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吸收
  多渠道、多形式加强专业市场人才的培养。要在行政机关中选派年轻有为、市场经济意识强、有培养前途的、能干事、善干事的干部到市场建设和培育好的地区挂职锻炼,不断增长才干,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和吸收专才,并留住人才,要在专业市场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方面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我区的专业市场迅速做强做大,有力地促进我区经济的发展。
  5、多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工作
  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大力宣传开办专业市场的好处和有关的优惠政策,吸引大量的民营资本投向培育和开发专业市场。通过召开市场推介会、电视电台等传媒扩大市场的影响力,委托广告公司进行专业市场形象包装等途径提高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扩大辐射范围。从而,提高干部和群众对专业市场的认识,使他们支持和帮助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6、构建信息服务体系
  构建“翠屏网上专业市场”的网络平台,把我区所有专业市场联结起来,全面展示、宣传我区专业市场,扩大影响力。同时,及时收集国内外相关专业市场的最新市场动态、信息,为经营客户提供实时信息服务。
  7、营造有序的市场经营环境
  政府各部门要依法行政,规范审批程序、各种收费、市场行为,建立和完善公开招标制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使假掺假、制假售假和无证经营等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改善市场形象,提高市场信誉。

把临沂打造成全国革命老区小康社会示范区

——访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市长张少军

中国信息报2008-3-15

■访谈背景
    山东省临沂市是一块奉献的红色土地,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文化灿烂、名人众多。近年来,革命老区临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紧紧围绕富民强市总体目标,抢抓机遇,奋力赶超,继1995年临沂在全国连片扶贫的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后,又一次率先在全国革命老区实现了经济总量过千亿、人均过万元的“双突破”,第一个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度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榜排名中,临沂首次进入,排第60位。积极打造全国革命老区小康社会示范区,探索老区经济发展的崭新模式,成为老区临沂新起点上新的发展目标。
    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就老区临沂如何实现跨越发展,专访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临沂市市长张少军。
让老传统焕发新优势
    临沂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俗称沂蒙老区,面积和人口均占全省的九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临沂人民发扬“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1998年,临沂在全国18个扶贫连片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2004年又率先在全国革命老区中实现GDP过亿元、人均过万元,又一次成为全国革命老区的强力领跑者。
    “临沂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沂蒙精神这一强大精神动力。”张少军市长告诉记者。沂蒙精神孕育、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岁月,丰富、发展于和平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临沂人民坚持弘扬沂蒙精神,将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不断赋予沂蒙精神新内涵。“弘扬沂蒙精神,说到底就是精心挖掘、提炼老区革命传统,构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对于发挥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张少军市长有着独特见解。
    自2004年以来,临沂精心设计开展了数十项弘扬沂蒙精神系列活动,同时集中力量创作出《沂蒙颂歌》、《蒙山沂水》等主旋律作品,使沂蒙精神真正成为临沂城市的品格、灵魂。2005年8月在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沂蒙精神大型展览,轰动京城,感动中国,进一步打造了“沂蒙精神”这一重要的红色文化品牌,与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等一道,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近年来,临沂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辟了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沂蒙红嫂纪念地、孟良崮战役遗址等红色旅游专线,先后被列为山东省红色旅游核心地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6年被评为全国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5年来,临沂累计接待游客57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580万元。大力发展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为根基的绿色产业,一批闻名全国的红色文化品牌被培植成为上百个经济品牌,声名远播的“沂蒙小调”、“沂蒙六姐妹”成了食品商标,“沂蒙老区酒”、“拥军布鞋”等也纷纷进入市场。仅沂水县就年产“拥军布鞋”1.8亿双,产值7亿元。
    “更好地弘扬沂蒙精神,解放思想是关键。”张少军市长介绍说。自2003年以来,临沂已连续开展了5次解放思想大讨论,紧密结合干部群众思想实际,一年一个主题,各级干部认真查摆问题,制订整改措施与目标,接受群众测评。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使沂蒙精神得到新的发展,破除了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全市上下在发展中发现问题、在谋划中捕捉主题、在创新中解决难题,思路开阔了,方向明晰了,经济社会发展路子越趟越宽。
    在沂蒙精神引领下,临沂还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自来水等。过去不少荒山秃岭,现在也被群众改造成一座座“花果山”,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9%。
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
    作为全国革命老区,临沂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曾被列为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是全国的重点扶贫地区。但是临沂人民不等不靠,自强自立,充分挖掘沂蒙精神的内在潜质,以强劲的发展态势,成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起之秀”,探索出一条革命老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模式,全力塑造革命老区的崭新形象。
    找准经济发展的区域定位,是临沂市委、市政府胸怀全局、放眼长远作出的超前决策。张少军市长告诉记者,临沂人口、面积居鲁南五市之首,商贸物流发达,高效农业基础牢固,矿产资源相对丰富,能源化工发展迅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在鲁南经济带实现经济崛起、发挥带动作用具有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临沂力争实现“三个率先”的发展目标,即在淮海经济区、鲁南经济带、全国革命老区中实现率先发展,在全国革命老区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临沂实现率先发展,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具备独具特色的综合优势”。面对宏伟蓝图,张少军市长头脑清醒,豪情满怀。
    临沂商贸物流发达,是全国著名的商贸物流城。全市有70多处各类批发市场,每天流动客商30多万人,年成交额近510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三位。近年来,临沂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突破口,高标准改造提升市场功能,着力引进大的现代物流项目,大力推进临沂由传统商贸大市向现代物流强市的转变提升,形成“南有义务,北有临沂”的商贸格局。
    临沂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外向型经济势头强劲。临沂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基地,以集群优势推动企业发展,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目前,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工业企业分别达到320家和300家,有5家企业进入全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境外上市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沃尔沃、圣戈班耐火材料等一批包括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在内的大项目落户临沂,看重的就是临沂发达的商贸优势和宽松的发展环境。
    临沂文化事业蓬勃开展,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去年以来,临沂推进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等“五项文化惠民工程”,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同时,临沂作为全省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之一,率先发展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支柱产业来培植。2007年,临沂市文化产业实现总收入151亿元,增加值5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3%。
    另外,临沂本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确定实施了20项“为民工程”,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全力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居民收入明显增加。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2820元和4650元,年均增长14.1%和12.3%。
实现老区临沂新发展
    临沂积极探索老区经济发展新路,寻求跨越发展模式,取得令人赞叹的巨大成就。目前,临沂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商贸物流中心、全国复合肥生产基地、中国优质板材基地等,还先后被评为(浙商)中国十大投资潜力城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市、中国城市增长竞争力十佳城市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临沂居增长竞争力第7位。
    临沂在“一穷二白”的图纸上,描绘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宏伟蓝图,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典范。作为临沂市市长,谈起这几年临沂的发展成就,张少军市长感受颇深。
    首先是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03年以来,临沂立足“大水城”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极大提升城市品味。凭借独特的水资源优势,临沂沿沂河、祊河两岸建成近百公里长的滨河大道,在市区形成36平方公里的浩荡水面,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沂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同时,配套建设了休闲娱乐健身长廊,对城区河流进行治理,打造了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
    其次是市民文明素质得到极大提高。文明,是衡量一座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尺,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无形力量。近年来,临沂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大力实施“一创六建”活动,对城市面貌进行综合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倡导文明向上的时代新风。如今,临沂已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提高了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意识。
    再者是城市品味得到极力彰显和提升。临沂凭借丰厚的文化底蕴,连续多年举办书圣文化节和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弘扬历史文化,探索产业新路,提升城市文化档次。其中,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成为全国知名的节庆品牌,被评为“中国十大文化艺术类节庆”和“中国十大最具潜力节庆”。精心制作的大型风情歌舞《蒙山沂水》多次在国家和省级文化精品工程中获奖,成为全省扶持推介的两大重点剧目之一。同时,通过在韩国、美国举办中国临沂文化周、文化交流周,使临沂文化走出国门,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沂蒙魅力,搭建起对外推介宣传、开展国际交流的良好平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打造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示范区,临沂机遇难得,也面临着众多压力和挑战。”张少军市长最后告诉记者,临沂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坚持富民优先,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着力推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加强经济社会建设,加快打造区域性的经济大市、商贸强市、文化名市和宜居城市,为临沂在全国革命老区中实现率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断探索农业开发新模式 积极推进农业生产企业化

临沂市人民政府网2008-05-26

临沂市是农业大市,全市现辖3区9县、180个乡镇(街道),总面积17184平方公里,总人口1027.5万,其中耕地面积1088万亩,乡村人口868.5万,做好“三农”工作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率先发展”的目标要求,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06.6亿元,增长4.5%,农民人均纯入4722元,增长15.6%,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的可喜局面,总产达到412.9万吨。特别是我们针对“三农”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密切联系临沂实际,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大胆改革,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三农”中的作用,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创新“三农”工作思路,积极探讨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稳定增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仍然是困扰我市农业发展的三大难题。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上级的扶持政策,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解决了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但从目前看,“三农”工作仍然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为有效破解“三农”难题,我们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和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途径,着力做好上级指示精神同我市实际相结合的文章,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生产企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并进行积极实践。

农业生产企业化,是在现有农村土地政策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将土地经营权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按照企业管理方式,对农业生产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控制、统一协调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建立适度经营规模,以企业为经营主体并按企业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实行农业生产企业化,能够为应用现代物质技术提供基础条件;能够有效改造传统分散经营模式,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能够为工商资本、金融资本进入“三农”搭建平台,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能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较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能够有效缩减农村劳动力数量,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能够确保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统一,提高农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推行农业生产企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我市农业资源丰富,有数量众多的名、优、特农产品,有6个县被国家以产品名称命名为特色农产品之乡。同时,我市农业产业化已有较大发展,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700多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大、单体壮、外向度高,对实现农业生产企业化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随着市场对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建立自控生产基地已成为必然选择。据我们调查,我市仅农产品出口企业就需要建立自控生产基地200多万亩。因此,推行农业生产企业化在我市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以农业综合开发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业生产企业化

农业综合开发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资金具有投资规模大,持续性强,逐年增长的特点,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改造的骨干力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省开发办、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主力军作用,创新开发模式,实行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项目与企业化基地建设相结合,推进农业生产企业化发展,取得可喜效果。目前,全市已有23家龙头企业和12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自控农产品生产基地8万亩,转移农民5.5万人,年增加农民收入8亿多元。

一是坚持做到土地治理项目与企业生产基地建设相结合。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推进农业生产企业化的主体。我们在制定土地治理项目规划时,把项目开发与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生产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对自愿申请结合的企业,由开发和财政部门一起深入企业实地考察,优先选择带动能力大、综合实力强、经济效益高、成长性好、诚信度高的企业,并严格开发程序与标准,确保项目开发建设的成功率。2008年,全市已落实土地治理与基地结合面积4.5万亩。兰山区金锣集团8000亩茶山海棠基地建设项目、河东区同德有机农业合作社5000亩有机蔬菜、粮食建设项目被列为国家级试点。金锣集团茶山海棠基地项目流转农民土地租赁费每亩每年1000斤小麦(最低折现金800元),有效转移农民5000人,农户人均年可增收5000-10000元;同德有机农业合作社,计划种植有机高效水稻4000亩,亩均产值20000元,即保证了粮食生产又提高了农民收入。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