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08年
2008年

“远学临沂、近学铁岭”专题资料(二)

发布时间:2008-12-29  |  浏览:

二是充分利用开发成果,引导龙头企业建立企业化生产基地。自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以来,我市已投资11亿元对260万亩中低产田进行了改造。在已建成的项目区中,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由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影响了效益的发挥。对此,我们把引导龙头企业在建成项目区内流转集约土地,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各县区加大招商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果。苍山县在已建成的1.3万亩项目区的基础上建立2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已吸引13家龙头企业进入,计划投资2亿多元。罗庄区引进龙头企业建立有机稻生产基地5000亩。沂水县万德食品有限公司建立有机花生基地2万亩,充分发挥了开发成果的作用。

三是积极扶持项目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生产企业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能够较好解决分散经营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诸多弊端。我们在土地治理项目区内,利用治理后的有利条件,积极扶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全市已在项目区内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家。莒南县在“世行”项目区内建立的莒南县润盛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05户。合作社社员严格按照合作社制定的《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做到了统一标准、统一操作、统一检测、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社员每亩单季收入由800元增加到5000元。苍山县会宝山生态产业合作社,在项目区内已发展社员11600人,其中农户3169户,涉及16个村,开发治理小流域6.7平方公里,栽植各种名优干鲜果30余万株。果树进入盛果期后,可实现年收入2000多万元。

四是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企业化基地发展。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推进企业化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对建立和扩大规模化基地的龙头企业给予优先扶持。工作中,我们改变以往的做法,在选项中力争做到“扶优、扶大、扶强”。首先,发布公告。市开发办、财政局在新闻媒体公布扶持的对象及相关政策和条件,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平等竞争机会;其次,严格审查。由市开发办、财政局对申报企业择优进行筛选,对初步确定的扶持企业,委托中介机构进点评审。重点围绕企业资产和财务状况、对当地优势产业带动能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等情况进行;第三,确定扶持企业。由开发、财政和有关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听取评审汇报,公开打分,按得分多少,确定扶持企业报省。2005年,我们对郯城县胜亚蔬菜公司进行扶持,投入开发资金300万元。目前,该公司已在2004年的项目区内发展自控绿色优质蔬菜基地10000亩,年生产优质蔬菜700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4500万元、利润400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700多元。

三、严格把握政策,建立健全制度,为推进农业生产企业化提供保障

一是坚持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动摇。推进农业生产企业化,关键是流转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工作中,我们严格坚持国家土地政策,要求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我们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广泛发动,提高农民、企业、合作组织流转土地的积极性,采取租赁、入股等形式集约土地经营权。同时,严格规范土地流转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要求企业优先吸纳转让土地经营权的农民进入企业或基地务工,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与切身利益。

二是科学制定扶持政策。首先,在制订土地治理项目计划时,优先选择与生产基地建设相结合的项目。其次,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建立生产基地的龙头企业。第三,在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的基础上,合理整合支农资金,形成资金的整体合力,实行集中扶持,重点突破。第四,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行重点倾斜,并出台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企业化生产基地建设。

三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我们在严格遵循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基础上,按照农业生产企业化的要求,制订农业生产企业化基地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对项目建设、管护和项目利益主体作了具体规定。要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项目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使用管护中的主体作用,提高项目规划建设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和使用效益。明确了农民是开发项目的收益主体,要求开发、财政部门积极探讨财政投资作为农民的股份参与企业利润分红的具体办法,使农民与企业、合作组织等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农民长期受益的机制。

革命老区华丽转身

琅琊新闻网2008-12-10

  30年攻城拔寨风正帆悬,30年化蛹为蝶沧桑巨变。
  最近几年,凡是到过临沂的人,已很少用“老区”的眼光来看待她,“贫穷”、“落后”这样的字眼已经不能与这座城市相连,因为这里处处是富裕、文明的印痕。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地热城,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市场名城……
  老区临沂的巨变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城市面貌“梦幻般的变化”。近年来,我市围绕“以河为轴,一河五片,北上东进,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布局,突出滨水、商贸、文化特色,全面推进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如今,23平方公里的北城新区建设顺利推进,一个现代化标志新区初步显现。以沂河、涑河开发为主体的“大水城”建设进展较快,中心城区形成了4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沂河南北大通道今年将建成190公里的堤路,57平方公里的滨河景区被评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今后,我市还将打造好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发展平台,以滨水生态为特色的人居平台,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临沂的巨变让世人明白了什么是震惊,什么是速度,以至于很多人用“颠覆性”来描述这种变化。而这一切,都是我市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结果。
  加快建设经济大市、商贸强市、文化名市和宜居城市,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力争部分领域在全国革命老区、淮海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中实现率先发展,到2020年实现与全省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近年来,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积极推动五个转变提升,“四市”建设扎实推进,“三个率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科学的发展目标,必将拓展出累累硕果。来自市统计局的数字显示:今年1—9月份,实现生产总值1440亿元,同比增长14.8%,地方财政收入70.7亿元,同比增长20%,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2.8亿元,同比增长27%。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90元,增长高达2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也达到3080元,增幅达19%。
  经济总量的飞速增长,让人感受着临沂的活力,并形成了强大的磁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商。近年来,众多国内外客商纷纷前来投资兴业,国际机械大鳄沃尔沃公司、世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抢摊。市招商局统计显示,我市每年到位外来资金达200多亿元。去年,我市5家企业进入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省委工作会议吹响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新号角,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按照全省的部署和要求,谋划临沂,确立了新的战略发展方位和主攻方向,一手抓商贸,一手抓工业,打造工商复合型经济大市;一手抓城市,一手抓农村,构建城乡协调发展区域中心城市;一手抓文化,一手抓旅游,培植文盛人兴新型现代化城市,实现更高水平的跨越发展、率先发展。
  三十而立。老区临沂历经多年的风雨,以她经久不息的活力实现了凤凰涅槃。如今的临沂已经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具备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条件。漫步在临沂街头,处处感受着凝心聚力、顽强拼搏,千万临沂人正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着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缔造临沂的下一个奇迹。

弘扬沂蒙精神加快发展步伐

经济日报2008-03-12

改革开放,使临沂这个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率先实现整体脱贫,经济总量过千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过万元。

经过多年的培养发育,临沂商贸物流发达。目前全市有70多处各类批发市场,每天流动客商30多万人,年成交额近510亿元。临沂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突破口,引进大的现代物流项目,大力推进临沂由传统商贸大市向现代物流强市的转变提升,形成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商贸格局。 

临沂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前,全市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工业企业分别达到320家和300家,有5家企业进入全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境外上市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

红色旅游,也是临沂的强项。2006年临沂市被评为全国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一。5年来全市累计接待游客57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580万元,相关旅游产品实现了大的发展。

临沂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沂蒙精神这一强大动力。为了弘扬沂蒙精神,自2004年以来,临沂精心设计开展了数十项系列活动,创作出《沂蒙颂歌》、《蒙山沂水》等作品。2005年8月在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沂蒙精神大型展览。如今,临沂已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成为全国知名的节庆品牌,跻身“中国十大文化艺术类节庆”和“中国十大最具潜力节庆”行列。 

今后,临沂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打造区域性的经济大市、商贸强市、文化名市和宜居城市,为临沂在全国革命老区中实现率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活力临沂,凝聚成长力量

临沂市社会科学技术网2008-07-04

用执着的奋斗改变贫困面貌,用不懈的进取领跑革命老区,进而在淮海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实现率先发展。烽火硝烟中锻造、改天换地中成型的沂蒙精神,成为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成长的内驱力。当改革开放进入而立之年,活力迸发、激情四射的临沂,正以昂扬的姿态,向着经济大市的战略目标迈进。
    过客感受:让人惊叹的临沂
    6月22日,用5天时间游览了北京、天津、临沂3个城市后,武汉籍博主“峰回路转”在博文《走马观花北方行》中,以《让人惊叹的临沂》为题,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以前听说临沂比较落后,治安也不太好,然而两天的所见所闻,却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个沂蒙革命老区的快速发展的新城。
    “在火车上我还在想,我即将造访的临沂,充其量只是一个和黄石、宜昌差不多的地级城市,然而等我一踏上这座城市的土地时,我才发现自己错了:无论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还是宽阔干净的马路,无处不在的大气和超前非湖北二级城市能比。
    “和山东其他城市比起来,临沂的经济实力只能排行老七,资料显示该市2007年的GDP是1660亿元。但就是这个数字,咱们湖北除武汉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地级市与之较量了,汗颜之余,我不得不对这个革命老区萌生几份羡慕之情。
    “走在临沂的大街小道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标语随处可见。出租车司机介绍,2004年临沂提出了‘一创六建’的口号,并且已经获得了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省级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
    “临沂的‘一创六建’让我想到了武汉的‘四城同创’。以前还以为‘四创同城’很鼓舞人心,现在看看临沂业已到手的殊荣,才发现我们武汉一口气提出‘四城同创’其实是在人家后面补功课,是在缩小中部最大的省会城市与二流地级市的距离。”
    临沂的巨大变化,不仅仅让“峰回路转”等走马观花的匆匆过客感到惊叹,生活在其中的临沂市民更有发言权。
    目前临沂正在创建的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一个城市的综合性荣誉,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临沂市委书记连承敏指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是拿到这块“金牌”,但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成为临沂文明城市创建的“风向标”。在临沂最近搞的一次“生活在临沂,你觉得幸福吗”的网上调查中,96.8%的网民选择了“比较幸福”。
经济大而强,才能为临沂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民生工程提供支撑与保障。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百姓谋福祉,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是临沂市委、市政府倾力于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
    强市战略:经济发展的引擎
    2004年,临沂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过千亿元、人均过万元的目标,使临沂的整体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大中城市第42位。这是临沂继1995年率先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实现整体脱贫之后的又一历史性跨越。
    区域发展的普遍规律表明,人均GDP过万元,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社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临沂如何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在2004年11月20日召开的临沂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时任临沂市委副书记、市长的连承敏提出了《推进五个转变提升,建设“大临沂、新临沂”》的战略构想。即:由传统商贸大市向现代物流强市转变提升,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提升,由内向型经济大市向外向型经济强市转变提升,由生态资源大市向生态园林城市转变提升,由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转变提升,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力推进五个转变提升,是临沂进行城市转型、实施强市战略的必然选择。临沂要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要更上层楼,必须进行城市转型,变优势为强势,真正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007年3月召开的临沂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的总体战略思路,和“打造四市”的战略目标。首要目标,就是打造与人口大市相匹配的经济大市。
    努力把临沂建设成经济大市、进而成为经济强市,始终是临沂市委、市政府追求的最大目标。按照这一目标要求,临沂致力于落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努力实现“一二三”的经济发展指标。即到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力争实现12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力争实现2500亿元),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同时,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06年分别增长97%、97%、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分别达到14000元和5800元,向区域经济大市大步迈进。
    经济大市,积蓄成长的实力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吕斌教授认为,城市的经济活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的成长性,而且更多表现的是经济的成长性。从贫困落后的革命老区发展为令人刮目相看的活力临沂,临沂靠的是什么,其活力之源来自哪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经过1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临沂已具备了良好的经济成长空间,而且在经济的吸纳能力以及辐射能力方面,也表现出独有的优势,这是临沂经济活力的重要源头。
    ——临沂拥有良好的城市经济成长性。1995年,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整体解决温饱问题;2003年,实现人均GDP1000美元,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04年,实现GDP1012亿元,提前1年实现了“过千亿”的目标;2007年,实现GDP1660亿元。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度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排名中,临沂首次进入,列第60位。在今年3月28日中科院公布的《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临沂位居中国城市竞争力第5位。
    ——临沂打造了“中国临沂、物流天下”的品牌。2005年,临沂被浙商行会评委最具投资潜力城市,2006年列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中国城市第21位,2007年被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目前,临沂批发城占地31平方公里,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68处,经营摊位4.6万个,商品交易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实现商品交易额470亿元,市场综合效益居全国同类市场前列。
    ——临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临沂年进出口总额突破30亿美元,5年实际利用境外投资13.1亿美元。临工沃尔沃、法国圣戈班耐火材料等一批包括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在内的大项目落户临沂,连年被评为全省外经贸工作先进市。今年一季度,临沂市实际利用外资20724万美元,增幅同比增长311.3%,居全省第一位。经过多年的努力,临沂塑造出了包括公平的市场秩序、良好的社会治安、高效的政府工作、配套的基础设施等在内的良好投资环境。2006年,临沂荣获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120个城市竞争力排行中,临沂政府效率位居榜首。
    临沂崛起,区域经济的龙头
    临沂的活力不仅来自经济发展中的出色表现,也将来自未来的成长空间。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让临沂描绘出这种蓝图和愿景——2007年,省委书记李建国在省九次党代会上明确指出,要“抓紧启动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临沂审时度势,立即确立了临沂在全国全省区域发展布局中的战略新方位:“在淮海经济区、鲁南经济带、全国革命老区中实现率先发展。”
    “三个率先发展”中,尤其要在鲁南经济带率先发展。有关部门对鲁南经济带发展中的基本定位及有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后认为,临沂要力争在鲁南地区成为承东启西的区域特大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
    临沂是鲁南经济带中的大市,近年来,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形成了明显的产业优势和商贸物流业优势,中心城市地位愈发突出,率先发展具备了现实优势和后发优势。“十一五”期间,这种后发优势将得到进一步体现。
    为实现“三个率先发展”,打造区域性核心城市,临沂确立了今后5年的经济发展目标。一、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到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200亿元,年均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万元,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二、增长方式发生新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8%。三、发展活力得到新增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20%和17%;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其中出口增长15%;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年均增长11%。 活力意味着动力。今后5年,临沂将围绕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坚持富民优先,全面加强经济社会建设,加快打造区域性的经济大市、商贸强市、文化名市和宜居城市,为2020年与全省基本同步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改革开放 实现跨越发展

临沂市经贸委

山东经贸网2008-12-11

  三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瞬间,但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对临沂来说却极不平凡。三十年来,临沂工业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质的飞跃,告别了自给自足的落后生产方式,顺利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一、三十年临沂工业经济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之前,我市工业经济几乎是一片空白。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临沂的工业从此踏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运行质量和效益逐年提高,工业基础日益加强,全市经济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单一结构大步跨入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时期。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1978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400家,固定资产5亿元,工业总产值9.3亿元,实现利税只有9913万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每年都在30%以上,效益指标增长保持在40%以上。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464.09亿元,增加值653.68亿元,实现利税合计216.68亿元,其中利润总额140.1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9.33%。

  (二)骨干企业群体不断壮大。1978年,我市大中型企业只有11个,全市产值过1000万元、利税过100万元的企业寥寥无几。至2007年底,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37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29.3亿元,占比重达到66%。产值过10亿元企业33家,其中过百亿元企业两家。

  (三)工业结构不断完善。1978年,我市工业经济可以说一穷二白,全市饮料酒产量只有2.9万吨,发电量2.61千瓦时,水泥37万吨,化肥2.81万吨,机制纸7200吨。当时工业结构被形象地比喻为“少龙缺虎没有狼,一群兔子称霸王”。经过多年的调整,目前已形成以食品、机械、建材、木业、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冶金等八大支柱产业为主,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2007年,八大支柱产业完成总产值191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7.5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值突破6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4.64%。

  (四)工业投入较快增长。改革开放之初至“八五”末,我市工业几乎没有大的投入,“九五”期间,每年技改投入也不足50亿元,5年共实施技改项目1825个,总投资152亿元。“十五”以来,我市加大了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五”及“十一五”前三年,我市共实施工业技改项目365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1279亿元,其中实施过亿元项目20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460多亿元,共有142个过亿元项目完工。

  (五)名牌产品增多。加大名牌培育,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有力的推动了名牌战略的实施。目前,我市中国名牌产品达到7个、山东省名牌产品75个、中国驰名商标13件、山东著名商标99件。

  (六)今年以来工业经济克服困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10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105户,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737.4亿元,增长17.4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59.1亿元,增长34%;利润总额139.8亿元,增长29.7%;利税合计214.3亿元,增长29.9%。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344家,同比增加95家;利税合计过千万元企业达到316家,同比增加8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6%,较去年底提高了5.66个百分点。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经贸工作做法及启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市经贸战线认真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方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好作活了“深化改革转机制,调整结构上档次,强化管理增素质,技术进步上水平,多种成份促发展,突出重点增效益”这六篇文章,促进经贸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一)坚持解放思想,调整思路促飞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多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对照先进找不足,改进思路促发展。工业经济也正是在不断解放思想、适时调整思路中逐步发展壮大的。改革放开之初,我市提出“工业农业一齐抓,重点抓工业,抓好工业促农业”的指导思想,推动临沂市工业经济实现第一次飞跃;“大中小一齐上,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有效益、有质量的速度能搞多少就搞多少”的方针,在“三个有利于”原则指导下,推动了临沂市工业的第二次飞跃;近年来,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结构调整,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力争在全国革命老区、淮海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率先崛起,这一指导思想使临沂工业正在迈入新的发展轨道,实现第三次大的飞跃。

  (二)深化企业改革,转变机制促活力。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我市国有企业计划经济时期成立或搬迁到临沂的中小企业,规模小、效益差、包袱重,改革的难度较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次次机遇,着力推进企业改革,促进了企业机制的转变,增强了企业发展的活力。对国有企业,按照一厂一策、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原则,以“卖、送、并租、破”为主要形式,实行资产重组,使国有、集体资产从原有企业中撤出,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和民营企业转移,发展活力大大增强。目前,全市民营企业户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3%以上,产值占83%以上,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力军。对特困企业,一方面做好企业职工稳定,另一方面,积极帮助企业寻找出路。根据市政府政府要求,经贸委每年向企业派驻工作组10多个,帮助企业稳定发展。近年来,一批老大难企业成功破产,职工得到有效安置,特别是五户军工企业搭上了国家政策性破产的末班车,目前两户军工企业完成了政策性破产,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十足。

  (三)加强资本运作,谋求资金促增长。融资难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围绕这一问题,我市创新思路,一方面拿出优势资本与外资联合,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成功运作了江泉集团与中国铝业、临工机械与沃尔沃、红日与阿康、耐火材料厂与圣戈班等企业的重组联合,促进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在企业上市方面,按照“优选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工作思路,对年产值过亿元、利润过千万元的企业进行摸底排查,建立境外上市企业储备库,制订企业上市具体方案,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织拟上市企业到境外参观学习,邀请境外证券专家、券商到企业现场培训和指导,积极推动优势企业通过境外上市扩大利用外资。今年,我市亿利达钢铁、新光毛毯和先锋科技分别在澳大利亚、德国、英国上市,募集资金折合人民币9亿元。目前,临沂上市企业累计达到21个,境内4家,境外17家,位居全省前列。境外上市企业中,香港上市2家,马来西亚上市1家,美国上市1家,德国1家,英国1家,澳大利亚1家,在新加坡上市最多,有10家,形成了一个“新加坡市场临沂板块”。

  (四)加大技改投入,调整结构促提升。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七五”以来,我市把技术改造作为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来抓,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出了“区域抓特色、行业抓龙头、企业抓骨干、产品抓拳头”的调整思路。首先,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全市规划了27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通过逐步改造提升,努力打造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聚集带。目前,复合(混)肥、脱水蔬菜、农用车轴承、二甲醚、电解电容器、胶合板、民爆器材、淀粉糖、小型柴油机、手扶拖拉机、肉制品等均居全国前列。临沭县已成为全国优质复(混)肥生产基地,兰山、费县成为全国优质人造板生产基地,沂水县发展为全国优质食品加工基地。其次,努力培植骨干企业。突出抓了一批投资大、产业突出、技术先进、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促进了企业规模的膨胀和竞争力的提升,形成了临工机械、华盛中天、沂州水泥、费县国电、久泰化工、恒通化工、三维油脂、兰山木业、常林机械、金沂蒙集团、鲁洲食品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第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了临工沃尔沃挖掘机、广顺科技园医疗器械、鲁南新时代四期工程、久泰能源三期二甲醚、三维油脂的大豆分离蛋白、鲁南纸业的电解电容器纸、世博钢铁的高频焊管、金锣集团的大豆低聚糖等项目,进一步提高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产品技改项目投资已占全部项目投资的36%以上。第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近年来,全市共取缔小水泥生产线157条,生产能力432万吨;淘汰小玻璃生产线2条,生产能力30万标箱;关闭小轧钢厂117户,生产能力约20万吨;关闭小煤矿43处,生产能力72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10台,装机总容量2.7万千瓦;淘汰小棉纺锭25264枚;淘汰小草浆生产线12条。共更新改造设备近9万台(套),引进国外先进设备5000余台(套),建设先进生产线1400余条,传统产业中近50%的企业通过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改造,主要行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比重提高到42%,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提高到20%。

  (五)推进技术创新,增强动力促发展。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永不枯竭的动力。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推进技术进步作为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来抓,有力的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首先,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积极认定市级技术中心,并推荐争取国家、省级技术中心。目前,我市90%的大中型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开发机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已达8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7家、市级56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其次,加强产学研合作。目前,我市“产学研”联合已由过去短期单一项目合作向长期全方位经济、技术合作转变,由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合作转变,有力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极大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批企业成为行业发展领跑者。第三,大力培养自主创新人才。通过强化技术中心建设、开展产学研联合和政策激励,全市技术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人员达1200余人,其中博士61人、硕士180人、高级职称人员300余人。如我市鲁南制药集团,现有18名博士、36名硕士、65名在读硕士,工资分配重点向科技人才倾斜,博士年薪12万,高工年薪7万,企业每年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

  三、积极应对当前形势,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加强组织协调,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开拓市场,促进了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组织协调。11月18日,我市成立市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加强工业经济协调调度,扎实做好工业经济运行调度监测工作。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及重要生产要素的调度。密切关注原材物料价格的变动,跟踪监测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研究把握重点行业走势,及时发布预测、预警,更好地指导工业生产。对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的典型经验,及时进行宣传和交流。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企业、经营业户中调研,了解掌握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分析形势,研究对策,鼓励企业负责人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寻求发展。

  二是拓展融资渠道,确保企业资金运转顺畅。加大银政企合作,把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急需帮助解决的企业项目列出单子,推介给金融部门,争取资金扶持。抓住国家货币政策调整的机遇,积极与金融机构衔接沟通,扩大贷款投放,尤其是对产品有市场、资产质量高、资金一时困难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动动产抵押等有效质押担保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典当担保、资本运作、职工增资扩股、民间借贷等方法,多渠道融通资金。指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搞好市场营销和成本管理,大力压缩两项资金占用和产品库存,腾出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

  三是引导企业大力开拓市场。深入分析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对市场供求关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分析对投资类产品及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影响,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引导企业扩大市场销售。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节日促销活动,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推动我市工业产品、骨干农产品顺畅进入大型连锁超市、批发市场,扩大城乡市场销售。加强与中邮物流的联合,引导企业利用中邮物流网络优势开拓市场。鼓励和支持企业适应国家政策变化和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加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改进外汇结算方式,搞好国际市场开拓。逐步消化出口退税下调和人民币升值等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市政府已出台了《关于支持外贸出口发展的意见》,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支持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大对出口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出口退税速度等方面制定多项具体的支持政策,增强外贸出口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

  四是抓好企业管理。抓好企业管理。深入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组织开展管理创新示范活动,树立先进管理标杆,推广先进管理经验,引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在当前增支减利因素增多,宏观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引导企业向管理要效益,从财务管理、市场管理、生产管理等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内部挖潜。加强企业人才培训,把内部培训与厂外培训结合起来,专题培训与日常培训结合起来,努力造就一批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三十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其他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临沂人口大市的实际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市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促进工业在科学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临沂:成功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

大众网 2008-12-15

编者按:改革开放30年,齐鲁大地沧桑巨变。具有特殊意义的是,革命老区临沂,从“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到“买全国、卖全国”,从贫穷、封闭、落后到富裕、开放、文明,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了全国革命老区前列。作为人口、面积各占全省1/9的革命老区,作为“一体两翼”中“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沂从“沂蒙老区”到现代临沂的跨越,别具启发意义。

    有一种精神催人奋起。

    有一种变化让人震撼。

    改革开放30年来,在沂蒙精神感召下,千万沂蒙儿女不甘落后,奋起直追,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恢弘画卷,奏响了狂飙突进的英雄史诗。

    昔日“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如今“买全国、卖全国”,成为“齐鲁开放城,老区第一市”;不是江南水乡,却一城清水,拥有比8个杭州西湖还要大的城市湿地;2004年实现GDP总量过千亿、人均过万元双突破,经济总量跃居山东第七;在前不久公布的《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临沂位居中国城市增长竞争力第五位,成为全国唯一进入前十名的革命老区。2004年以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市等“金字招牌”相继花落沂蒙。

    勇破藩篱敢为人先

    “沂蒙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临沂把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使沂蒙精神成为临沂跨越发展的助推器,构筑起老区发展的新优势。”临沂市委书记连承敏这样说。

    为奏响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时代主旋律,2003年以来,临沂市连续六年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破藩篱,谋发展。从最初的解决“守、怕、难”等落后观念开始,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再到“立说立行、马上就办”,沂蒙精神成为沂蒙人不断跃动在改革前沿的强大动力。

    在既不靠海、又无大城市可依托的条件下,临沂人硬是将当初再简陋不过的“西郊大棚”,建成日客流量30万人次、年交易额超过500亿元、稳居全国第二、江北第一的批发市场,赢得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美誉。城还是那座城,可如今已是万商云集;人还是那拨人,昔日他们信奉“玩龙玩虎不如玩土”,如今却能在谈笑间牵动华东甚至全国市场的涨落起伏。

    蒙山沂水,沃土清波。洗脚上岸的沂蒙人由“土”到“洋”,不仅走出了大山,垒起了金山,而且登上国际舞台唱大戏,全市境外上市企业17家,位居全省第一。

    千万临沂人秉持不断升华进取的沂蒙精神,尽情挥洒奋勇争先的时代华章——在农村,“农民资金互助合作”“大村庄制社区”等改革在全国率先发轫;在城市,打破城乡分割,实施城乡户口一体化改革,同样走在全国前列。

燃创业激情谋跨越发展

    从2003年全市人代会上“大临沂、新临沂”发展战略的提出,到2007年3月确立“经济大市、商贸强市、文化名市、宜居城市”目标,再到贯彻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在鲁南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全国革命老区中实现率先发展,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

    2002年,全市GDP仅有702亿元,2007年这一数字变成1660亿元,翻了一番还多;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有135亿元,2007年变为654亿元,猛增了近4倍。经济实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次明显前移。

    致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达到37%,居全省第三位。27个产业集群隆起27个特色产业带,临沭建成全国优质复合肥生产基地,复合肥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兰山区、费县成为全国优质人造板生产基地,产量居全国首位;沂水的饼干、平邑的罐头同样做到了全国榜首……

    作为全国最大的生猪屠宰加工和肉制品生产基地,金锣集团悄然转型,从传统行业跨入高科技领域,大豆蛋白、大豆肽、低聚糖等高科技产品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

    像金锣这样的企业并非个例,在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中国企业竞争力500强榜单中,临沂有5家企业上榜。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瞅准近海临港优势,临沂培植起板材、柳编等多项出口“单打冠军”,去年实现出口额22.4亿美元,居鲁南首位,比2002年大幅增长近5倍,无港照样“扬帆出海”。临沂市市长张少军认为,临港经济发展战略是临沂市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必由之路,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单纯追求“量”的扩张,到更加重视“质”的提升;从做大“群象经济”,到跃上自主创新舞台;从发展内向型经济,到发展临港产业;临沂人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今年3月,山东首个“无水港”——日照港·立晨国际集装箱箱站在临沂启动,这一临港通关模式使物流效率大幅提高,成本大幅降低。“无水港”的启动,见证了临沂批发城从传统商贸到现代物流的华彩“转身”。

    2002年,市委、市政府决心“再造物流城”,引进信息技术、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现代理念和技术,加速传统商贸向现代物流转变提升,打造“物流天下”的商贸强市品牌,如今已见成效:临沂小商品城被列为全省教育用品采购基地;荣庆物流成为全国最大的冷链物流供应商,是北京奥运会指定食品冷链运输商;整合各大批发市场组建的临沂商城集团正谋划IPO;投资5000万元的网上电子商城已动工兴建。

    科学决策凝聚产业优势,营造了财富“洼地效应”,曾经“舟车不通”的沂蒙山区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龙虎斗”——立晨、澳龙、鲁信等物流巨头纷纷抢滩,国际机械大鳄沃尔沃等世界500强纷至沓来。统计显示,临沂每年到位外来资金200多亿元,全市年物流总额超过1500亿元。

    临沂市先后被评为浙商最佳投资潜力城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十大城市。在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120个城市竞争排行榜中,临沂市荣获政府效率第一名;2006年首次进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名单,跃居鲁南五市第一名。

既要绿水青山更要文化装点

    临沂依水而生,水是临沂魂。全市水资源占全省1/6,仅中心城区就有8条河穿流而过。依托水优势,建设水文化,临沂的决策者从改善人居环境、搭建发展平台的高度,提出了建设“大水城”,打造以水为魂最佳宜居城市的目标。

    按照“以河为轴、两岸开发”的思路,拦河造出48平方公里的宽阔水面;沿河规划建设长达330公里的滨河景观大道;同步配套建设了36处滨河公园和文化健身长廊,成为独具湿地特色的水岸休闲风景带。2006年,沂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按照构建鲁南苏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启动北城新区开发建设,舒展开了城市发展框架。33个村庄拆迁合并为8大社区,3.6万居民告别昔日低矮的棚户区,搬进了一排排整齐漂亮的居民楼,一个可容纳30万人口的现代化标志新区显露雏形。

    水活临沂。临沂的老百姓一夜之间发现临沂变样了,滨河大道成了城市的大客厅,北城新区成为倒影在河里的风景线。常在滨河大道晨练的市民李海峰告诉记者,家里来了客人,不自觉地就领着往滨河走,那个自豪劲,甭提了。

    取缔小化工、小电镀等污染项目5000多个

    临沂市3年来累计取缔小淀粉、小化工、小电镀等各类污染项目5000多个;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万元GDP电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年初分别下降5.93%和6.88%,降幅分列全省第3位和第2位;成功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并成为全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唯一试点市。

    在做活水城大文章的同时,临沂市立足于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提升城市人文魅力,提出打造古今文化相辉映的文化名市目标,重点推进“市场名城”“书法之城”“兵学之城”“地热之城”和“水上娱乐之城”建设,让群众尽享文化发展果实。

    连续六届书圣文化节的举办,增加了城市文化底蕴。大型风情歌舞《蒙山沂水》,力争打造成一台天天商演的旅游精品大戏。与省委宣传部、省影视制作中心联合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前不久,中国市场名城、中国书法名城和中国地热城相继争创成功并授牌。这些文化品牌,与临沂国际影视城、全国最大书法碑城等一起,扮靓了临沂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

    文化“点睛”山水旅游。蒙山主打“天然氧吧+养生胜地”;整合地热资源打响温泉文化;平邑天宇自然博物馆建成世界最大、最壮美的自然地质博物馆;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辟了沂蒙红嫂纪念地、孟良崮战役遗址等旅游专线,红色旅游红红火火。

    文化已成为临沂的核心竞争力,去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3.3%,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了45%。

    以民生为本绘和谐画卷

    与建在地面的高楼大厦相比,民生被称作“看不见的工程”。然而,临沂市对“里子”的投入毫不吝啬。今年上半年,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46.7亿元,接近2002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2倍,同比增长72%。

    走进临沭县大兴镇李格庄村村民李立方的家,只见厨房干净整洁,沼气灯、沼气灶一应俱全。李立方告诉记者,“这沼气用处可大了!可以做饭、点沼气灯,省煤省电还干净,沼液沼渣种菜肥田都行。”

    据统计,临沂市目前发展农村沼气30万户,数量占全省的1/3,居全省第一。农民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生活,农村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根本改善。

    在临沂,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和李立方一样,每天体会着身边不断增加的幸福感受。

    ——着眼于城乡共建文明富裕家园,实施千村帮扶、千村人畜饮水解困、百万农户致富等七大惠农支农工程,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788元增长到4722元,增幅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

    ——过去农民寄一封信要走十里八乡,如今临沂建成革命老区中最长的农村公路,全市分别有97.8%、99.6%的村通了硬化路和客车。临沂机场开通20多条大中城市直飞航线。

    ——全市823.5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98.09%,高出全省平均1.48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农合行政村100%全覆盖。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近4年来,全市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居全省前列,可解决4万多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截至9月底,临沂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17万人,提前三个月完成全年计划,5981人次享受税费减免523.3万元。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背后凸显的是,临沂城乡群众享有的“民生蛋糕”越变越大。

临沂:发力抢做区域龙头

琅琊新闻网2007-07-13

一条经济带即将隆起于鲁南。菏泽、济宁、枣庄、临沂、日照——这几个在山东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市,在全省的经济发展布局上,将作为重要“一带”而发展。面对这一发展机遇,各市扬帆竞发,都欲乘势而上,占得先机。
  临沂要做领航者。省委书记李建国在省九次党代会上明确指出要“抓紧启动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之后,我市审时度势,立即确立了临沂在全国全省区域发展布局中的战略新方位:“在淮海经济区、鲁南经济带、全国革命老区中实现率先发展。”

  高点定位力争“三个率先”
  “战略新方位是市委着眼于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立足于落实‘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做出的重大决策。”市政府调研室助理调研员、市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纪常胜认为,近年来临沂的发展,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高标准定位,由此激发出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三个率先发展”,正是继续了这种发展势头,必将再次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率先发展’,就是发展步子要比别人快、比别人大,发展意识要比别人超前,经济水平要高,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争先,也就是要做到市领导多次强调的在发展的基调上坚持‘又好又快’,在发展的旋律上做到‘好中求快’,在发展的节奏上坚持‘能快则快’。”纪常胜说。
  “率先发展”的定位来自于加快发展的自我加压意识。在鲁南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全国革命老区三个区域范畴的经济发展中,我市都不是走在最前,机遇也并非独有:鲁南经济带,济宁市的GDP一直排在我市之前,省里“突破菏泽”发展战略,给同处鲁南的菏泽市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中,徐州市一直争坐“中心城市”的位子,尤其是江苏省对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地区的扶持政策,更让同属淮海经济区的苏北几市经济增长潜力得以张扬;在全国革命老区中,有国家对这些中国革命摇篮地区的倾斜性政策,其发展劲头也不可小觑。
  但另一方面,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单位,无论是淮海经济区还是鲁南经济带,至今还没有一个带动和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也没有一个能够完全辐射其他城市的经济增长极。而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强势发展,显示出较强的后发优势,与经济发展较强的徐州、济宁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发展势头为人瞩目。
  在这种情况下,对我市而言,真正是“机遇挑战并存”:从区位上看,我市处在京津唐地区、长三角地区的中间地带。如果不能够率先发展,资源、人才、项目很可能被夺走,从而使我市被边缘化;如果实现了率先发展,则可能成为鲁南区域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不仅通过要素的空间聚集来强化中心区位优势,而且能够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因此,乘势而为,率先发展,抢得先机,既是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也是实现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的必须。

  “三个率先”首盯鲁南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三个率先发展”中,尤其要在鲁南经济带率先发展。
  我市是鲁南经济带中的大市,面积和人口分别占整个经济带的34%和31.8%,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我市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形成了明显的产业优势和商贸物流业优势,中心城市地位愈发突出,率先发展具备了现实优势和后发优势。“十一五”期间,这种后发优势将得到进一步体现。省委书记李建国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指出的鲁南经济带要“尽快建成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建材基地和商贸物流集散地”,我市就具备后三个“基地”的优势。
  前不久,市政府调研室就我市在鲁南经济带发展中的基本定位及有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后认为,我市要力争在鲁南地区成为承东启西的区域特大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
  无独有偶。去年,市经济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市委办公室共同完成的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鲁南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在对鲁南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后认为,临沂具备良好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条件,具备成长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和潜力,是鲁南经济带当然的一个增长极,是一个主导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城市。具体而言,临沂要在鲁南商贸物流业的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在文化、旅游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的发展中也处于重要的主导地位。
  市发改委有关同志认为,我市要实现“三个率先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努力增强发展活力,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率先崛起的产业支撑,以开发开放和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为率先崛起的基本动力,发挥优势,凝聚内力,推进合作,借力发展,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和政策扶持机制,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培育和强化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鲁南经济的振兴和全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实现率先发展,我市在行动上已经抢先。
  7月5日至9日,省第九次党代会结束不到10天,受连承敏书记、张少军市长的委托,市委副书记张务锋带领由各县区委、市直有关综合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临沂市党政考察团赴鲁南四市和青岛市考察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学习考察这些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借其经验,开拓思路,谋求合作,从而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考察学习必然会引发新的一股发展思潮。

  东承西接谋求合作共赢
  市发改委有关同志认为,鲁南经济带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推动鲁南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把鲁南五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盘考虑,统筹规划,通过规划理清发展思路和重点,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鲁南发展。临沂的发展也应寻求协作之路。
  我市党政考察团在到鲁南几市和青岛市考察,布置的“思考作业题”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如何与鲁南几市主动对接、谋求合作,其中包括如何在基础设施方面搞好衔接实现共建共享、如何利用各市资源打造产业集群、如何以商贸物流业为纽带加强协作扩大招商引资、如何在农产品和旅游方面与这些市错位发展、联合协作等。今年5月,由市发改委牵头组织的鲁南经济带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我市召开,其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就是探讨如何加强鲁南五市的联合与协作。
  无论是在鲁南经济带还是在淮海经济区,我市地理位置都较为优越,东承西接最有优势,加上资源、农产品加工、物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与其他几市的协作将更为顺畅,合作也更易成功。东可以通过发展临港经济,作为港口覆地承接日照、连云港、青岛等港口的辐射,西可利用菏泽、济宁、枣庄等市的石油、煤炭等资源;而我市发达的物流体系一方面可以为其他几市所用,又可以产生集聚效应,吸引人流物流,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服务业发展,进而推动全市经济发展。
  市发改委有关同志认为,在协作方面,应该以编制鲁南经济带发展规划为契机,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建,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建立起以分工为前提、以市场为纽带的经济共同体。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优势产业膨胀、服务业兴区和城镇化带动5大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鲁南综合竞争力。
  市政府调研室助理调研员、市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纪常胜指出,合作是为了更好更快发展。通过走协作之路,率先发展,吸收一些生产要素,形成集聚力,在成为增长极后对其他地区产生辐射、集聚作用,临沂最终能够实现在三个区域的“率先”。

临沂:做大做强商贸物流 带动临沂经济 实现率先发展

凯汇商旅网2007-12-18

我市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富民强省战略,围绕四市发展目标,做大做强现代商贸物流业,努力在鲁南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和全国革命老区中实现率先发展。

(同期声:主持人 这里是临沂海信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作为全市最大的电子生产企业,它的原材料都是由立晨物流进行配送的。)

生产一台电视机需要大大小小几千种配件,以前这需要生产厂家组织专人去外地采购,并且要建设专门的仓库 存储,而现在所要做的就是通过现代网上平台向物流企业下一张订单,生产车间以外的工作全部由物流企业来完成。而产品走出车间以后再次由物流企业接手存放,随时根据指示发放到各个商家的手中。

(同期声:山东立晨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束庆君我们立晨主要为海尔、海信、创维、康佳、台湾富士康等大型企业集团提供现代物流服务,预计今年将实现货物中转值350亿元。)

立晨物流有限公司是临沂市从传统商贸大市向现代商贸物流强市迈进过程中涌现出的物流企业之一。目前,我市已拥有立晨、鲁信、天元、荣庆、澳龙等国内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二百多家。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近年来,我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模式,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提高市场的交易、配送、管理能力,“轻点鼠标、物流天下”的现代商贸物流格局已经形成。

江苏客商沈庆霞打算向江苏发送10万张板材,来的时候一直在为如何运送回去犯愁,他试着用鼠标点击物流发布信息平台,没想到十多分钟就办完所有业务。

(同期声 江苏客商 沈庆霞 这么麻烦的事情,没想到上上网,点了几下鼠标就全部完成了。)

我市自80年代初就开始积极发展商贸物流,目前已拥有各类市场1006处,每天进出50万客商,2003到2006年连续三年交易额超过400亿元,今年一到十月份交易额突破360亿元,连续10年居全国同类商品市场前三位,形成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商贸物流局面。 依托商贸优势,我市紧紧围绕打造“物流天下”商贸强势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市场改造提升和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不断巩固和发展商贸物流的优势地位,发挥其在繁荣服务业、以商促工、发展地方经济中的巨大拉动作用,目前,全市依托市场搞加工的各类生产企业达3万多家,从业人员达200万人,在全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中,仅临沂批发市场的贡献率达35%,商贸强市战略成为临沂在鲁南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和全国革命老区中实现率先发展的必然抉择。

临沂发展中实现沂蒙老区向现代临沂的跨越

山东广播新闻频道2008-11-17

临沂--这个过去仅被称作“革命老区”的地方,如今在人们眼中多了很多现代“印象”: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地热城,中国书法名城……这一切,都是临沂市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结果。请听山东台驻临沂记者丁锋、通讯员臧宝杰发来的报道:
    虽然已是初冬时节,临沂经济开发区的21个项目工地上却是一片火热的繁忙景象。几个月前,总投资70多亿元的这些项目同日开工。其中,沃尔沃小型挖掘机项目是沃尔沃集团在山东临工的又一个重点项目。山东临工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勇:

“政府大力支持,开发区的配套设施都非常完善,交通也非常便利,环境非常优美,他们认为临工是沃尔沃在海外最美丽的工厂。”
    每天清晨,临沂市民老王和老伴到沂河边演练完太极拳后,又回到社区在每个健身器材上锻炼一遍,心情格外舒畅:

“锻炼锻炼身体,看看花草树木,空气也新鲜了,感觉很痛快。”
    在临沂市各个县区,到处可见火热的工地,随处可见生活惬意的市民。在全国革命老区中,临沂市通过“发展”创造了很多“第一”:1995年,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2004年,第一个实现GDP过千亿元大关。此外,这个市在全国革命老区中还第一个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第一个实现了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最近又第一个被推荐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
    在临沂市十一次党代会上,临沂市委提出,要努力打造与人口大市相匹配的经济大市、“物流天下”的商贸强市、古今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市和滨水生态环境优越的宜居城市。省九次党代会之后,这个市又提出要加快推进在鲁南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发展。省委工作会议之后,临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连承敏分析了临沂的优势和潜力及在全省的位置,明确提出:要立足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要求谋划临沂,实现在赶超中跨越发展:
    “近年来,全市上下积极推动五个转变提升,即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由传统商贸大市向现代物流强市、由内向型经济大市向外向型经济强市、由生态资源大市向生态园林城市、由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的转变提升,‘四市’建设扎实推进,‘三个率先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临沂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6.4%和24.4%,增幅居全省第三位和第一位。实现生产总值1440亿元,增长14.8%。
    经济的壮大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近年来,众多国内外客商纷纷前来投资兴业,全市每年到位外来资金达200多亿元。同时,临沂市的综合实力也不断增强。去年,临沂市5家企业进入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在国家统计局今年公布的全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实力排名中,临沂排第60位,并入选中科院“2007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十大城市和‘福布斯’2007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
    蓬勃发展的临沂,正在世人惊叹的目光中实现沂蒙老区向现代临沂的跨越!

临沂市围绕六个重点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山东人事信息网2008-01-28

  党的十七大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体制、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造就科技领军人才等多个方面,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08年,全市各级人事部门将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从六个方面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我市人才队伍素质,为市委市政府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实现“三个率先发展”、打造“经济大市、商贸强市、文化名市、宜居城市”等一系列重大部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的支持。
  一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选拔培养工作。认真做好2008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推荐选拔工作、2008年度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推荐选拔工作和2008年度临沂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选拔工作,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和引领发展作用。认真贯彻落实省里将要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快培养服务业人才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级服务人才。加强已设立的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管理服务,做好重点行业和领域增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争取今年新申报设立2个,总数达到6家。
  二是大力推进人才国际化。认真做好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或为国服务工作,做好临沂市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以及中国留日同学总会为国服务临沂基地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广大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提供优质服务。积极落实2007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签约的126项外国专家项目,在中国山东第四届“海洽会”上达成的16项合作协议和意向,在山东北美人才交流与项目洽谈会上签约的项目,通过抓跟踪、抓服务、抓成效,争取合作项目的早日落地。认真组织参加第五届“中国山东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暨技术项目洽谈会”。做好随国家或省组织的出国培训项目参加人员的审核和派遣工作。
  三是加强人才政策研究。开展我市与鲁南苏北高层次人才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出台我市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政策。加强督促检查,落实专家政策待遇,改善专家工作生活条件。加快专家信息库建设。组织专家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到企业、农村基层,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四是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我市是人口大市,人力资源开发任务重。在发展人才服务业上,我们与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不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应对发达地区人才服务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势必影响到我市人才的安全,影响到我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人才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发挥人事部门作为人才服务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结合我市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我市人才服务业发展规划,完善人才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加大对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整合,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打造我市人才服务品牌,提升经营理念。积极推进人才服务标准化建设,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有效措施,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服务第一资源,服务又好又快发展。
  五是研究推进人才评价和职称制度改革。创新评价方法,完善职称和专家评价机制,突出业绩贡献和自主创新能力,向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倾斜。重点研究推进中小学教师和工程系列职称制度改革。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设置、考试、培训、发证等活动,促进职业资格制度健康发展。
  六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深入贯彻《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及“653”工程实施精神,以5大领域知识更新工程和节能减排、发展服务业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培训教育。启动知识创新与团队建设公需科目培训,完成知识产权公需科目全员培训。选派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出国(境)培训,要重点做好物流人才、服务业人才的出国培训。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