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08年
2008年

“远学临沂、近学铁岭”专题资料(四)

发布时间:2008-12-29  |  浏览:

沈铁工业走廊凸显“磁力”效应 铁岭市经济强劲增长

辽宁日报2008-06-16

  铁岭市统计局最近再次传来喜讯,该市经济在去年高速运行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截至目前,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均列全省前列。

  位于102线两侧的沈铁工业走廊起步于2003年,轰轰烈烈建工业园区始于2004年。到2005年,全市重点工业园区有生产企业515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3户,实现工业总产值96亿元,就业3.2万人,上缴税金2.1亿元。而到2007年末,17个重点工业园区已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5亿元,入驻企业1100户,其中超亿元项目113个,达产企业939户,实现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7%,上缴税金9亿元,实现就业近8万人。

  几组数字,为我们勾画出了一条明显的“磁力”走廊、财富走廊、就业走廊。尤其2005年初铁岭率先“牵手”大沈阳、实施沈铁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后,铁岭的决策者紧紧抓住沈铁工业走廊这一有效载体,超前设计,科学定位,严格标准,并把“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作为总方针,开始“筑巢引凤”,优化软硬环境,使走廊建设“一日千里”,项目入驻“落子如飞”,“工业强市”战略也终于发挥威力。

  随着招商引资企业逐渐 “开花结果”,工业走廊已成为激活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和乡镇发展的重要财源。在铁岭高新技术区的朗威机电设备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建设厂区厂房。这是一家投资1.6亿元,以生产数控机床为主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公司于去年9月开工,预计今年8月即可建成投产。而目前像这样的高科技企业,高新区已引进36家。今年一季度,他们又新签约项目16个,协议投资额达46亿元。在开原工业区,今年新引进的投资8亿元的大字纸业、投资3亿元的奥瑞金制罐、投资10亿元的塑料模具产业园等31个项目,正处在紧张开工阶段。

  抓住一条线,带动一大片。目前在沈铁工业走廊铁岭段,已经形成懿路有色金属加工、腰堡机械制造、银州辽海石油机械、开发区橡塑、开原起重机、调兵山电缆、西丰铸铁等多个专业化特色工业园区。而主动承接沈阳经济辐射、产业转移,走廊上更有60%以上的项目来自沈阳,70%以上的企业依托沈阳市场,为沈阳的重点产业配套。

  今年前三个月,调兵山工业区已成功引进辽宁美华地板、辽宁美华陶瓷制品、辽宁旌翔石油化工3个大项目。其中仅美华地板、美华陶瓷每年即可上缴利税2000万元,安置就业600余人。而按规划,到“十一五”期末,占地不到10%的沈铁工业走廊,最终将贡献全市80%的经济总量、80亿元的财政收入和30亿元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个重点工业园区将新增就业岗位40万个。

实施经济发展赶超战略 铁岭奋力缩小发展差距

中经信息网2007-09-27

过去欠发达地区帽子一直如影随形的铁岭市,自2004年开始实施经济发展赶超战略,经过3年的顽强拼搏,如今终有所获。新年伊始,记者在这里采访时欣喜获知,该市近3年的经济发展一直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速度大幅度增长,从而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绝对值开始在全省位次前移。
  2004年,新的市委、市政府班子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深感,纵向比较,铁岭这些年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横向比较,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没有缩小,而是拉大了。经济总量小、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的“一小两低”欠发达状况并未有大的改变,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均只有2%左右,如不加快发展,将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铁岭经济总量小、发展慢,主要矛盾就是工业化水平低。2004年以来,他们在不放松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力促工业经济升位。他们发挥102国道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规划了17个重点工业园区,在全市开展“项目年”活动,围绕“两大基地”、“五大产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在前年引进域外资金首破百亿元大关的基础上,去年引进到位的资金达159亿元,新上投资项目726个,不仅有几十个超亿元项目,还有开原30万吨燃料乙醇、昌图和调兵山风力发电等一批超10亿元项目,并有一大批建成投产。加上国企改革告捷、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使全市工业经济不断升档提速。仅去年一年全市新增规模企业就达300户,使规模企业总户数达到全省中档水平的850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20亿元,增幅多个月份在全省排在首位,比2003年增长169.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3年的25.2%增到37.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增加。
  为改变城镇化水平低的状况,近年来该市在不断提升老城区的同时,又开工建设15平方公里的新城区,还加速5个副中心城市和20个中心镇的扩张,并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化率每年预期增长4到5个百分点。近3年来,该市的商贸物流业也取得长足发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去年比上年增长18%,增幅列全省前茅。
  工业化是发动机,城镇化是助推器,商贸物流是活化剂。科学发展理念使铁岭经济发展驶上了“高速路”。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两项重要经济指标的增长,2004年双超17%,2005年双超18%,去年又双超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前年和去年增幅分别达26.4%和27.3%,列全省前几位。

铁岭:探索发展生态经济的新路径

中国经济网2008-10-20

  近几年,铁岭在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逐步走上了“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双赢双效”之路。铁岭市也被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确定为全国首家“市级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

  昌图县宝力镇尹家村村民张继华种植了10亩地的绿色水稻,并签订了3年的订单回收合同。他告诉记者,种子都是农场供应,11月份回收,算下来,一斤绿色水稻比普通水稻能多卖0.125元,一亩地按600公斤的产量计算,可多收入150元,10亩地多收入1500元。

  现在,整个尹家村共种植绿色水稻5000亩,这5000亩水稻全部与昌图伊香米业有限公司签订绿色稻米回收合同,仅此一项,全村一年就可增收60万元。

  被确定为全国首家“市级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的铁岭市正在走一条“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道路,现已颇见成效。在铁岭,约有20万农民挂靠龙头企业,从事无公害农产品(000061,股吧)、绿色食品生产,“三品”认证数量和基地生产面积位于全省前列。

  走生态路打特色牌

  在西丰县营厂乡,长期以来,农户几乎全部靠烧木材取暖做饭,每年消耗木材上万立方米。2006年以来,这个乡在各村试行节能炕连灶,目前已有2500户农民用上节能炕,占全乡总农户的90%以上。一铺节能炕连灶每年可节约木材2.5立方米,该乡每年可减少木材消耗7000多立方米。

  针对一度出现的林粮、林牧矛盾,铁岭市积极引导山区林农树立“靠山吃山更要养山”的可持续利用理念,一方面通过落实政策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另一方面通过饲料革命、牲畜圈养、林下种药等措施,寻找山区资源替代出路,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营厂乡就是利用独特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参、细辛等中草药种植,目前全乡已开发林下中草药种植6000亩。他们还进行林蛙养殖的尝试,并在林蛙半人工养殖技术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如今,全乡有林蛙养殖户272户,共建蛙池1000个,年产商品蛙180万只,林蛙业产值126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2%,蛙农户均收入3万元。林蛙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1%。林蛙养殖产业已成为壮大营厂乡经济实力,提高营厂乡知名度的特色牌。

  营厂乡所在的西丰县现已成为全国秸秆养牛十佳示范县、全省最大的梅花鹿饲养基地、全国林蛙半人工养殖重点县,有榛林、果树、中草药材分别达10万亩、11万亩和3.5万亩。

  种“生态粮”唱“绿色歌”

  西丰县平岗镇三合村菜农张学东,以前按照传统的方法种菜,菜难卖不说,价格也低。从2006年开始,他按照绿色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种菜,蔬菜上市后不但成了抢手货,还能卖上好价钱。一年下来,一个棚子比以前增收2000多元。

  铁岭有适合农业发展的广阔黑土地,还有东部山区丰富的绿色资源,很高的森林覆盖率,优良的空气和水质。两年前,铁岭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以市域为单位的环境检测与评价工作,经过环评,全市1011万亩(含林地280万亩)耕地和山林面积全部达到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要求。铁岭明确提出“建设全省乃至全国市域经济内绿色食品占农业与食品工业产值比重最高、影响最大的生产基地”的发展目标,走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化农业之路。

  铁岭在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思路下,把对农户生产过程的监控落到实处。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该市生产实际,制定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对生产农户按操作规程进行培训,做到一户一个“明白人”。在关键环节,由基地生产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指导,下发“明白纸”,生产农户每户一份《绿色食品管理手册》、《无公害农产品管理手册》或《无公害农产品手册过程登记表》,要求农户严格按规程操作并做好记录。为确保源头投入品安全,铁岭市加大了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行为,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同时,加强检测体系建设,组建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开展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实施有效监管。

  如今,全市取得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有185个,生产面积达到310万亩;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达到26家,绿色食品认证达到65个,生产面积30万亩;有机食品认证产品1个,生产基地面积200亩。全市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面积达到3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2.5%。已通过认证的铁岭绿色农业示范区预计总投资19.9753亿元,将建设绿色大米、绿色蔬菜、绿色花生、绿色榛子等七大主导产业项目和22个子项目。

  农民增收的新路径

  苞米秆除了烧火、喂牛还能做纤维板!在昌图县毛家店镇,一家年生产3万立方米高密度纤维板的企业,能“吞”掉50万亩的玉米(资讯,行情)秸秆。不仅毛家店,附近乡镇的苞米秆也不再是“废品”。目前铁岭市围绕秸秆进行的引资额已超过10亿元,苞米秆、高粱秆正在成为农民增收的新财源。

  铁岭市农村能源办公室负责人说,按照正常年景,铁岭市年产粮食在30亿公斤以上,而每生产1公斤粮食,就会产生1公斤的干秸秆,2000公斤干秸秆的热量,就可折合成1吨普通煤炭。这样,铁岭的几百万亩玉米地就相当于一个年产150万吨煤炭的煤田。作为农民的生活用能,秸秆燃烧效率只有约15%,而生物质直燃发电锅炉可以将热效率提高到90%以上,显著提高了生物质的利用效率,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

  在昌图县昌图镇满井村,一座年发电2.64亿千瓦时的秸秆发电厂已经拔地而起。这个名叫国能昌图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利用秸秆发电的余热可供157万平方米居民冬季取暖,产生的灰渣含丰富的钾、镁、磷等有机质是最好的复合肥,焦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据测算,昌图县每年产玉米秸秆150万吨左右,除了农户用作燃料和饲料,至少还有50万吨可用于发电。投产后,农民卖秸秆可增加收入3000多万元。

  铁岭市在继续做强做大传统能源项目的同时,全力打造环保生态新能源之城。现在,已开工和签约的生态能源项目逾10个,总投资规模过百亿元。到“十一五”末,铁岭市将大幅提高生态能源比重,利用本地丰富资源,广引域外战略投资者,大力开发风力、煤矸石、秸秆、水力发电和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沼气等。

铁岭构筑商贸物流发展新高地

辽宁日报2008-09-05

今夏,每个到过铁岭东北物流城建设工地的人都会感受到巨大变化,上百台舒展长臂的建筑机械,挥汗如雨的建设大军,构成了铁岭有史以来最宏大的建设场面。这座总投资将逾150亿元的现代物流城,是铁岭实施商贸物流活市战略的一个载体。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在一产稳步发展、二产快速崛起的同时,又加速构筑商贸物流这一发展新高地,力促消费拉动提档升位,优化了经济增长结构,促进了地区经济优化发展。
    商贸物流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过去,铁岭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虽有着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商贸物流业却十分弱小,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还影响了经济发展质量。为改变经济发展中这种严重不平衡状况,他们以“工业化是发动机、城镇化是加速器、商贸物流是活化剂”的发展理念,在大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于2005年开始把“商贸活市”提升到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大力推动。市里建立了专门的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制定了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和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力促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商贸物流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建设大型物流基地是铁岭发展商贸物流业的着力点。铁岭地处东北经济区中间节点,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他们依托这些有利条件,大手笔规划布局,市场化运作建设,近年相继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去年,该市引进香港华南城集团,在新城区开建东北亚最大的物流基地。今夏,一期工程开盘时场面十分火爆,将于明年初开业。土特产品资源丰富的西丰县,去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东北土特产品交易中心,入场经营业户已达300多家,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冠名的东北参茸中草药材市场交易大厅即将投入使用,已有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地大批药材经营大户预约入场经营。去年以“前店后厂”模式建立的开原五金城,是沈阳以北最大的五金机电专业批发零售市场,开业仅仅一年就已红红火火。以昌图古榆树花生、开原靠山苗木花卉市场为代表的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正在成为东北该类产品集散地。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物流企业也应运而生。
    靠近商贸发达的中心城市,过去许多铁岭人愿上沈阳购物。近几年,受铁岭商业振兴计划的吸引,国内知名的国美电器、大商集团、兴隆百货、家世界等大型零售商相继入驻铁岭,使铁岭的零售商业迅速走向繁荣。与此同时,他们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推进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现已建成“五统一”的农村连锁超市970家,配送中心13处,启动和刺激了农村消费市场。
    商贸物流活市战略的实施,使铁岭以商贸物流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度增长。2006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2007年又升至130亿元,今年上半年达78.9亿元,递增幅度一直名列全省前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和繁荣,正逐渐改变该市拉动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的不合理局面,为经济总量做大、经济质量做优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收入连续4年以双17%至双20%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位次开始前移。

铁岭机械装备制造业跃升为第一大主导产业

沈阳经济区网2008-12-22

走进银州工业园区,运达专用汽车、昊源石油机械、博旺阀门、巨龙科技等数十家机械装备制造企业一线穿珠,虽然已是严冬,但各个企业却热浪扑面。园区管委会主任杨晓天告诉记者,目前,已有60户机械加工制造企业落户银州工业园区,占园区企业总数的71%。今年,银州工业园区共有32个机械加工项目投产,可实现产值1O.5亿元,比去年增加130%,园区工业总产值的60%由机械加工制造企业实现,机械加工制造业已成为银州区最大的主导产业。

  像银州区一样,今年我市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异军突起,截至10月底,我市装备制造及配套业共实现产值327亿元,同比增长68.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3.5%;实现增加值81.8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9.1%,跃升为我市的第一大主导产业。

  市经委机械装备科科长邹利军介绍说,铁岭装备制造业发展始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铁岭阀门、铁岭精工、铁岭光学、开原起重机等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在当时是我市响当当的“明星企业”。随着时光的演进,这些企业的优势、“风光”逐渐消失。2005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机械装备制造业列为“五大主导产业”之首,吹响了加快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号角,从此,我市机械装备制造业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今年的“项目年”活动中,各县(市)区把引进机械装备制造及其配套产业作为项目招商的重点,部分县(市)区还组建了专业招商队伍,深入到先进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改装车生产及配套等产业集中的地域进行驻在招商,并发展当地相关行业的人员作为招商联络员,切实提高了我市机械装备制造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力度,使投资12亿元的能发伟业风电设备加工产业园项目、投资10亿元的开原三洋重工有限公司项目、投资17亿元的中德石油装备制造项目等一批投资1O亿元以上的机械装备制造项目纷纷落户我市,最大投资额29亿元,总投资194.6亿元,全部达产后可实现产值339亿元。  

  据沈铁工业走廊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数据,今年全市18个重点工业园区新开工的176个项目中,有95个项目为机械装备制造项目,占各类新开工项目总数的53%。

  沈铁工业走廊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彭明志认为,各县(市)区积极“筑好巢引好凤”,打造各具特色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是机械装备制造项目纷纷落户我市的重要原因。

  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的新能源及环保设备产业园,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新型环保设备及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投入2.1亿元,在建项目52个,其中超亿元项目14个,已有8个项目建成投产。

  铁岭县装备制造产业园规,重点发展机械制造及配套业,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7.4亿元,在建项目66个,已投产项目23个,投产率达35%。其中超亿元项目24个。

开原起重设备及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园规划,重点发展起重机产业,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5.2亿元,在建项目45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9个,已有11个项目投产。

今年下半年,我市又规划建设了辽宁专车生产基地和辽宁省换热设备,业基地两大国家级产业基地。这两个基地规划、建设、招商同步进行,目前,辽宁专用车生产基地签订投资协议项目已达31个,并有10家企业开工建设;7个项目落户辽宁省换热设备产业基地,3个项目已开始动工建设。

铁岭经济开发区七项活动促“项目年”实现跨越

辽宁省人民政府网2008-09-08

  年初以来,铁岭经济开发区坚持以“项目年”活动为中心,以在2006年基础上翻两番为目标,大力开展“项目年”七项活动,实现了“项目年”各项工作的新跨越。截至目前,共签约项目99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9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超亿元项目58个,超5亿元项目17个;签约项目99个,具备开工条件的60个,开工的50个,占具备开工条件总数的83.3%,占签约项目总数的50.5%;有8个新引进项目建成投产,占开工项目总数的16%。实际利用外资660万美元,同比增长311.2%;出口创汇400万美元,完成市下达任务的20%。
  一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狠抓大项目招商。引进了中德合资石油机械制造、新优特彩板、金刚水泥、龙鑫钛业等4个超5亿元优质大项目;狠抓主导产业招商,在去年重点打造橡塑、机电产业基地的基础上,今年重点发展石油与装备制造、新型材料产业基地。
  二是大力开展“投产达效年”活动。通过制定投产达效计划,落实任务“两到位”、实施服务“三个一”,对签约的99个项目筛选出30个项目进行重点推进。同时,积极推进过去遗留的圈占土地而未能建成的项目、开工未建成项目、建成投产未达产项目和新引进项目投产达效。
  三是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年”活动。截至目前,已实施技改项目32个。完成全年计划任务户数的100%,实现技改投入13.5亿元,完成市下达任务的71%。通过实施技改,23家企业迈入了规模企业行列,在去年75家规模企业的基础上增至98家,已申请技改财政贴息2600万元。
  四是大力开展“园区经营年”活动。整合官台园区资源,充分利用园区现有的交通、上下水等基础设施,活化周边土地,实现了园区增地扩容。优化园区发展空间,打通机电产业园与帽山园区起步区交通的102国道改线工程、为金刚水泥项目配套的八得线和八陈线公路正在紧张施工,这三条道路竣工后,将形成帽山园区内部之间、官台园区东部与银州区之间有机连接的交通网络。
  五是大力开展“环境建设年”活动。以叫响“四优品牌”为目标,切实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兑现到位;增强诚信力,扎实开展好“三个一”活动,为客商提供保姆式、导游式和一站式服务;强化服务理念,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六是大力开展“为新城区贡献年”活动。积极推进“飞地招商”项目——辽宁亿仁新兴医院、五星级商务酒店等基础设施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全力做好跟踪服务,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做好“和谐之都”主题公园、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影视基地、高尔夫球场等一批大项目的用地拆迁及推进工作。
  七是大力开展“专用车生产基地建设和招商年”活动。已派出45支招商小分队,分赴国内外专用车生产基地进行“敲门招商”,共走访企业150多家,接触汽车类项目65个,有130多位客商参加了辽宁省(铁岭)专用车招商推介会,截至目前,共签约项目29个,并就签约洽谈的项目全力跟踪推进,已有唐山友利矿山专用车、华翔消防车制造等10余家企业到基地建设区域进行选址。

铁岭民营经济“造大船”

辽宁日报2008-07-24

在连续几年高速运行后,今年上半年铁岭民营经济再创辉煌,前6个月,全市1107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11.8亿元,同比增长63.2%,占全市的79.3%;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00.7亿元,同比增长64.4%,占全市的79.0%;实现主营业收入303.4亿元,同比增长62.0%,占全市的79.0%;实现利润总额6.8亿元,同比增长84.8%,占全市的81.6%。各项指标显示,铁岭民营经济正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有为才有位。过去,在铁岭的经济格局中,民营经济一直处在“跑龙套”的位置。但近年来,该市深入实施“全民创业”战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民营经济开始加速前行。到去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1.8%,成为整个经济版图中的“半壁江山”。更可喜的是,通过实施“工业强市”和“全民创业”战略,铁岭已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地区向工业化迈进的成功转型。全民创业千帆竞发历史上,工业一直是铁岭的“短腿”,民营经济起步晚无疑也是导致铁岭经济总量小的重要因素。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要转移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国企转制过程中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同样要实施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事实已经证明,凡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就比较充分,而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也必将束缚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鉴于此,铁岭市委、市政府早在2004年就把“全民创业”确定为指导全市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随后,推动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出台,各级领导服务重点民营企业制度建立。

2006年,铁岭市委、市政府再次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了对民营经济拓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的指导原则,并在公平税收、资源使用、优惠政策、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大扶持力度、改进政府服务、鼓励创业人才发展等方面共作出了六十多条详细规定。在“全民创业”战略指导下,短短几年时间,铁岭民营经济从业人数就达到了近50万人,企业单位数猛升至9.4万个。到去年末,全市民营经济已实现产值1023.8亿元、增加值251.6亿元、营业收入956亿元,上缴税金16.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9.8亿元,同比增长98.38%,实现税金9.1亿元,同比增长60.44%。集约发展握指成拳为彻底摒弃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企业发展模式,铁岭市以“沈铁工业走廊”和“两大基地”建设为载体,不断提升园区功能和服务水平,引导民营经济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去年,全市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12亿元,完成计划的120%,使重点工业园区基本达到了“七通一平”以上。受铁岭园区工业种种优势的吸引,大量资本开始快速向走廊内汇聚。

记者在铁岭市沈铁工业走廊办公室了解到,目前沈铁工业走廊铁岭段入驻的企业“清一色”为民营。可以说,沈铁工业走廊正是民营工业的“孵化器”。而在集约化发展思路的指导下,目前该市已经形成开原起重机和铜加工、银州石油和橡胶机械、懿路有色金属加工、腰堡机械加工、开发区橡塑制品等多个特色产业园,并初步实现了由集中办企业向集中做产业转变。集约发展,改变了民营经济的“散、弱、小”;握指成拳,增强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全民创业,齐心协力“造大船”。

今天,铁岭橡塑工业正展现出传统优势,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开始发挥威力,装备制造业配套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一些民营“小巨人”集结后,正阔步迈上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信息共享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升级商机无限为优化民营经济结构,铁岭围绕建设“两大基地”和培育“五大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工作。仅去年,该市便实施技改项目418项(含续建120项),完成投资116亿元,民营企业平均技改投入4317万元。本着“早谋划、精包装、勤调度”的方针,今年上半年该市又实施技改项目258项,完成投资45.4亿元。为扶持企业“二次创业”,铁岭市设立了2000万元技改资金,县(市)区也有300万—500万元的配套。

去年,铁岭技术创新项目列入省级计划18项,其中新产品开发11项、产学研合作2项、重点技术研发3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2项。经过几年的努力,铁岭共建立16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创建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了10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共开发29项专利产品,拥有国家免检产品2个,全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各1个,省名牌产品5个,市名牌产品12个,省著名商标21个。炎炎夏日,铁岭推进大项目同样热火朝天。7月12日,辽宁省(铁岭)专用车生产基地招商推介会隆重举行。7月21日,东北物流城开盘盛典暨首批商户签约仪式举行。而这些正是打造民营经济“大船”的“船坞”,必将为铁岭人激情创业带来无限商机。

铁岭市出台10项措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辽宁金农网2007-11-01

  为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日前,铁岭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近年来,铁岭市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去年末,全市县域GDP总量达到245.8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76%,同比增长39.2%。县域经济成为铁岭市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为整合资源,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铁岭市出台了这个《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了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4项重点。一是打造沈铁工业走廊,增强县域工业经济实力。二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做大县城和中心镇,提升城镇化水平。四是以现代物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同时,此《意见》确定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10项具体措施。一是扩大县(市)区经济管理权限。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放开手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实行市对县(市)区财政体制增收激励政策。三是加强金融服务,建立健全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管理体系。四是改进建设用地管理。五是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市财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重点向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倾斜。六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强化软环境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七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八是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科技资源向县域流动,重点支持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科技项目。九是加大山区开发和扶贫开发力度。十是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市、县两级财政要逐步增加对乡镇的投入,通过补助、贴息、担保、搭建融资平台等措施,拓宽乡镇财政增收空间。

 

粮仓之变——记铁岭由传统农业地区向工业化迈进的转型之路

辽宁日报2008-02-17

  告别2007年,铁岭人对家乡的感叹多,外地人对铁岭的惊讶多。而感叹、惊讶皆缘于一个字——“变”!

  铁岭的变化实在太快、太大了!包括经济、社会、城市,乃至人的精神风貌,短短几年,铁岭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在采访中,记者时常会听到这样一句底气十足的呼喊:“别再用老眼光看铁岭了!”

  以工业化为突破口,实施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的“五大战略”,铁岭终于释放出惊人的“爆发力”。其连续4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率,正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缩小着与我省发达地区的差距。

  为研究这令人眼前一亮的“铁岭现象”,几个月前,来自我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学的部分专家、学者,纷纷北上铁岭,共同启动了《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后发地区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的重大课题研究,以揭示农业主导地区铁岭发展模式转型带来的启示。报告认为,铁岭已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省后发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对提升传统农业地区工业比重,扭转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窘境,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专家们的万言报告在得到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阅批后,随即摘要印发全省。

  省委书记张文岳近年几次到铁岭调研,对铁岭的经济转型思路给予充分肯定,也对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好沈铁工业走廊提出具体明确要求。

  2007年岁末,时任代省长的陈政高上任伊始就到铁岭调研,他说经过实地考察和听取汇报,感到非常振奋,铁岭这几年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变化巨大。

  铁岭真的变了!

  在这引人注目的变化中,最令人欣慰的是全市上下工业意识的与日俱增,而留给人深刻印象的是实现了由以农业为主体向工业统领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漂亮转身和惊人一跳。

  当然,铁岭工业的成长,并不是以忽视环境和伤害农业为代价。相反,正是由于工业巨龙的“长袖善舞”,才有了该市粮食总产量的连续两年创出历史新高,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连续两年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粮仓”铁岭基本结束了依靠传统农业的历史,实现了向新型工业化城市“凤凰涅磐”般的成功经济转型。传统农业地区铁岭一度把优势变成了“包袱”,在“凤凰涅磐”般阵痛中终于砸碎思想桎梏,选择了工业化这一后发地区加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思路决定出路,市情决定道路。尤其作为后发地区,要实现赶超战略,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必须有正确的发展思路。而正确发展思路的树立,则需以砸碎旧的思想桎梏为前提。

  铁岭是辽宁工业大省中的农业大市,有“辽宁粮仓”之美誉,其粮食总产量曾占全省1/4,交售商品粮曾占全省1/3,还是全省主要副食品供应基地。然而,农业上的巨大贡献和辉煌,并未使铁岭富裕起来,相反,由于单一农业经济的拖累,而逐步陷入了经济规模小和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的“一小两低”困局。到本世纪初,其30%左右的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率不仅低于全省,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2.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占全省的2%。因此有人说:铁岭经济,就是全省的一根“猪尾巴”!

  外人看铁岭是农业大市,铁岭人自身也一度沉醉其中,沾沾自喜。谈农业津津乐道,而对发展工业却视为畏途,一度书记被称作“粮食书记”,县长被称作“粮食县长”。唯农情结,一度成了铁岭人思想上的“紧箍咒”。虽为农业大市,铁岭却在经济发展中被狠狠地甩在了全省的后边。

  2004年初,刚刚上任的市委书记李文科语气沉重地指出,在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时刻,若再固守“农”字情结,铁岭的“一小两低”困局就将永难打破,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市长张竞强多次提出,工业化是发动机,城镇化是加速器,铁岭的发展必须实施“双轮驱动”战略。“没有工业的发展,就没有铁岭的未来”,很快成为全市上下共识。于是,“工业强市”被列入“五大战略”,并被放到了统领经济新格局的突出位置。

  传统农业地区把工业放到重于农业的位置,在辽北大地着实引起了不小震动。当时,有人担心会丢掉原有优势,有人甚至怀疑“上边”能否支持。但铁岭的决策者力排“杂音”,坚定地认为发展工业,既是从铁岭市情出发,也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实,自1998年开展大规模招商引资以来,铁岭已为加快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开始有了客观上的要求。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也已证明,走工业化道路是后发地区加速赶超的必由之路。而作为决策者,就必须站在时代前沿主动去引领这一进程,若单凭自然过渡,则势必要放缓前进的步伐。
  为推动向工业化的重大转型,铁岭把思想解放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道工序。自2004年以来,他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四次思想解放大讨论,虽然一年一个新主题,但坚定工业化发展的主线一以贯之,并在思想上实现一年一个新飞跃。

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近几年,铁岭人就是按照这样的抓经济工作思路一路走来。现在回过头来看,对于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当初敢于走出“重点抓工业”这招棋,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如今,几年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这一抓经济工作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

铁岭终于在经济转型之路上,拿到了破解“一小两低”困局的“金钥匙”!传统农业大市迈向工业化的“涅磐”,不能走传统工业的老路,铁岭创新思维,转变发展工业思路,正阔步向新型工业化迈进。

以农为主的后发地区,工业化的路子怎么走?新的课题,在经济转型初期,摆在了铁岭人面前。“搞农业不能走传统农业的路子,加速工业化也不能走传统工业的老路。”铁岭主管工业副市长张启发的话做出了明确回答:“铁岭的工业化,要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相对于传统工业,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路。

“城镇布局带状化、工业走廊一线牵”。经过几年的摸索,铁岭彻底摒弃了过去那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办工业老路,引导工业向集约化、园区化、集群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他们手擎巨笔,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了沈铁工业走廊的蓝图,沿102国道“一体两翼”发展的120公里沈铁工业走廊,最终将承载全市60%的人口、70%的就业、80%的经济总量!

为避免重蹈传统工业覆辙,铁岭超前设计,科学定位,严格标准,他们将“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作为指导全市工业园区建设的总方针。一句话,铁岭要以最小的投入,换来最大、最优、最好的回报。“软环境建设不能有硬伤,硬环境建设不能有软肋”,变政策招商为功能吸引,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设立科学发展准入“门槛”,建设“绿色走廊”、“科技走廊”,深入实施“项目年”活动,在一系列全新理念指导下,沈铁黄金工业走廊建设一日千里,并迅速彰显“强磁效应”。3年里,该市工业走廊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重点园区起步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基本是“七通一平”以上标准,从而吸引资金流、科技流、人才流向走廊急速汇聚。

大招项目,招大项目。依托优越的投资环境,去年继引进香港华南城投资50亿元建设项目后,8月在京又签下了一笔231亿元的引资大订单!中国大唐集团将与铁岭市政府一体化开发建设煤化工、康北煤田、煤矸石电厂、风力发电等项目。这在过去,绝对是铁岭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如今铁岭的引人魅力甚至让兄弟市“眼热”!随着沈铁工业走廊品牌越叫越响,去年一年就有上百个大项目签约、开工或投产。而且集中办企业开始转向集中做产业,一批产业集群已经有了雏形。

建设沈铁工业走廊,铁岭开辟出一条工业的黄金大道,全民创业、抓老国企改革,铁岭同样有“神来之笔”。全民创业战略,使民营企业发展如雨后春笋,成为地区工业中的耀眼一族;通过资本合作、参股经营、战略重组,先后引进40亿元民间资本,盘活国企闲置资产近50亿元,使许多老国企“枯木逢春”。原国营陆平机械厂与华翔集团重组后,销售收入从当年不足亿元发展到去年10亿元,吸纳1500名职工就业,上缴国家税收3000万元。

工业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竞争、质量竞争、品牌竞争。为推动全市工业提档升级,铁岭“一手抓筑巢引凤”,“一手抓企业二次创业”,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铁岭华晨橡塑仅用1600万元的技改资金,去年一年便换回来1个亿的销售收入!辽宁美麟集团通过技术创新与品牌培育,去年“美麟”牌蚕丝被已获中国名牌,实现了铁岭国家名牌“零”的突破。最近两年,该市每年都实施技改项目三四百项,完成投资逾百亿元。

过去,人们难见铁岭有高新技术产业。如今,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去年一年,该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户、研发中心2户,完成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9户、研发中心9户,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2亿元,同比增幅达到了50%。

“我们虽然加速发展工业,但绝不接受落后生产力,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得暂时繁荣”。这是铁岭近年坚持的一条原则。节能减排近两年被纳入了硬约束,生态工业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新型工业化在铁岭并非纸上谈兵,并正在以巨大的动力加速推动铁岭的工业化进程。而且随着众多大项目陆续投产,“十一五”后3年将是该市经济增长更大的“爆发期”。传统农业地区的沃土上,终于长出工业经济“大树”,铁岭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展现出浴火重生之“凤凰”般的美丽。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传统农业地区成功实现了向工业化的重大转型;连续开展三年的“项目年”活动,已使铁岭的经济版图发生了里程碑性的巨变;步入新型工业化隧道,后发地区铁岭终于驶出历史性的伟大穿越。

不久前,省委某部门一位领导来到铁岭,在参观沈铁工业走廊后非常惊讶:“铁岭可不是过去传统农业大市的老样子了,对铁岭的看法确实得改一改了!”去年,14位副省级老领导到铁岭看了以后,对铁岭的漂亮转身也赞赏有加。与此同时,一些兄弟市也开始到铁岭参观学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短短几年,工业经济便在铁岭快速隆起。不到4年时间,该市已引进工业项目725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84个,开工681个,到位资金203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5年为83亿元,2006年增到120亿元,去年又升到166亿元。规模企业去年底已达1026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70户,都比4年前翻番增长。3年前,地方工业产值超过中省直企业产值,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还成为新闻,如今地方工业产值已占到75%,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两倍。2003年,铁岭的工业增加值还排在全省倒数第二位。而这几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已连续4年增速排在全省首位,工业经济总量几乎一年超越一个兄弟市,正在走出全省工业“第三集团军”,大踏步靠向工业“第二集团军”。

过去铁岭人还羞于谈论装备制造业,如今他们已有了自己的数控机床、整装专用车、石油机械制造。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连续两年的大幅下降,昭示出铁岭工业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毫无疑问,黑土地正在长出工业经济的“产业大树”。

工业兴则铁岭兴,工业旺则百业旺。工业的大发展,带来了铁岭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也改变了这个传统农业大市的经济版图。几年前,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才20%多,前年已上升到39%,去年则升至43.2%。2004年前,三次产业之比还是三三制,但到去年底,三次产业比已呈现出26.1∶45.7∶29.2的新格局,经济结构更趋合理。随着工业经济指标的明显攀升,按工业化标准,从整体经济形态上看,铁岭已经步入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而铁岭的巨变,还不仅仅局限于工业本身。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农业成为工业化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新农村建设也有了项目支撑。到去年底,该市仅重点工业园区便安置就业7万余人,这比2005年底足足增加了4万人,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而随着“双轮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与工业化互动的凡河新城区建设,已使沈铁工业走廊上的城市化率迅速攀升至近40%。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也连续3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也正是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下,铁岭全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自2004年起连续4年实现了“双17%”至“双20%”的高速增长。去年全市GDP首破400亿元大关,达40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破20亿元大关,达23亿元。尤为可喜的是,该市不仅连年在工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上居于全省前列,而且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的绝对值也位次前移,经济总量的蛋糕越做越大,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由4年前的2.5%增长到4%,正在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从而带来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蒸蒸日上。

巨变中的铁岭,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更令人欣喜,这是比任何物质财富都更加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满脑袋高粱花子”,到“资源+环境+项目=铁岭未来”,铁岭人已经突破旧的思想禁锢,开始实现思想观念上的激变。而今天,他们正敞开胸襟,满怀豪气地憧憬着经济转型后更加美好的明天!

铁岭着力发展现代畜牧产业

中国食品产业网2008-09-05

  开原市威远镇南城子村的李维民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他采用专业化方式养猪已经10年了。如今,他家的生猪存栏数超过千头,几乎天天有猪崽出生,日日有商品猪出栏。像李维民这样的专业养殖大户,在铁岭并不鲜见。近年来,该市积极落实现代牧业发展计划,去年,全市畜牧业产值116.5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占农业总产值的52%;依靠发展畜牧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950元,同比增长38.8%;在去年的全省畜牧业“倍增计划”目标考核中,铁岭排名第二。可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畜牧产业,已经占到铁岭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科技兴牧为牧业发展“插翅”
  西丰县沈泉种猪场的左言革曾是沈阳的一名下岗工人,10年前回西丰探亲时发现农村老家特别适合养猪。与家人商量后,1998年他举家回到凉泉镇承包了20亩荒地,盖了4栋养猪大棚,又买来45头母猪、90头商品仔猪。可简易的圈舍无法御寒,靠传统饲养方法仔猪成活率也上不来,加之当时行情不好,结果是不赚反赔。
  冷静思考后,左言革开始外出学习先进经验和科学饲养管理技术,订阅科技刊物。随后,在镇动检站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他又对圈舍进行了全封闭式改造,增设了产床、保育高床及母猪限位栏等设施。“现在我们场一年可出栏商品猪6000头,如果没有镇畜牧技术人员经常上门指导、不靠科技手段,我怎么也不会发展到今天。”回想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左言革感慨颇深。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推动科技兴牧进程,让养殖户踏上科技致富快车,铁岭不断强化县、乡、村畜牧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开展技术培训,传授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和市场信息。通过建设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创新畜牧科研机制,大大加快了畜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经过广泛布点,去年,铁岭共完成黄牛冷配23万头,猪人工授精10.3万头,羊人工授精1.6万只。完成商品瘦肉型猪综合配套技术210多万头,高产蛋鸡综合配套技术2600多万只,肉牛育肥综合配套技术35万多头。
  集约经营让畜禽住“宾馆”
  清河区张相镇是一个“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半山区乡镇,虽然畜牧养殖早已成了全镇的主导产业,但山水风光依然秀美,也很难感受到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原来他们在2001年便投资1800万元,率先在南台村建成了占地150亩、饲养规模1200头的奶牛养殖专业小区。如今,远远看去,前马村奶牛养殖小区、张家养羊小区、三鑫牧业小区、大孟肉鸡养殖小区、谢屯育肥牛养殖小区就像一栋栋漂亮的“山庄宾馆”,走近才可听到牛羊的叫声。
  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是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壮大畜牧业生产基地、用现代畜牧产业标准改造传统畜牧业的重要手段。同时,大力发展村外畜牧小区还是改变人畜混居、畜禽粗放散养等落后状况、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动畜牧养殖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科学化。到去年底,铁岭共建村外畜牧小区129个,而新建的畜牧小区更是投资多、规模大、标准高。其中,昌图盛德牧业公司朗德鹅饲养小区总投资2630万元,占地8.9万平方米,年可饲养朗德鹅1.8万只;开原庆云镇老虎头村与四平红嘴子牧业共同兴建的万头生猪饲养小区,投资1000多万元,建猪舍20栋,已成为辽北最大的生猪饲养小区;赢德肉禽投资1000万元,建高标准种鸡舍10栋,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供种能力。
  在铁岭县双井子乡永兴肉种鸡畜牧小区,四周不但有围墙,场区内还有绿化,小区外也建成了一处污粪处理池。为达到生态型养殖标准,他们又开工建设了两处大型沼气池,生产的沼气除可解决小区内供暖、照明、炊用外,还将供周围50户农民使用。“龙头”舞动兴产业富一方作为承工启农的畜牧业,上连畜产品加工,下带饲料工业和种植业,是实现农副产品转化增值,促进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种植、养殖、加工梯次推进、层层增效的关键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养殖户找到了龙头企业,就等于找到了市场。抓好龙头企业这个载体,也就等于抓住了产业化发展的“牛鼻子”。
  为延伸畜牧产业链条、富裕一方百姓,近年来铁岭每年都要拿出一定资金,给予重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以培育地方畜牧知名企业和驰名品牌。与此同时,该市认真落实上级各项扶助政策,重点培育和扶持了一批经营规模大、牵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科技水平高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赢德肉禽、盛德牧业、赢大肉禽、新依露乳业、大牛乳业、胜利肉禽、宏福肉类、开原雨润等十几家龙头加工企业纷纷进行改扩建,进一步提高了加工能力。目前,铁岭已初步建立了市本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政策支撑体系。
  畜牧业堪称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也是实现致富的突破口。而通过“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和“龙头+基地+农户”、“经纪人+农户”的方式以及积极倡导建立合作组织,辽北农民从事养殖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去年,全市肉、蛋、奶产量达到71万吨、11.2万吨、14.1万吨,分别增长了14.5%、4.7%和36.9%。
  近日,记者在铁岭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又拿到了这样一组调查数据:目前全市25家畜牧龙头企业已实现产值52.3亿元,畜牧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亿元;在全市畜牧加工企业中,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21家,总加工能力已达90万吨,共带动10余万农户,各方面指标均表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