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07年
2007年

2007年5月10日第7、8期

发布时间:2008-04-02  |  浏览:
文本框: 发改委拟筹建产业基金 500亿元支持装备制造业  一个规模为500亿元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基金正在筹划当中。负责完成该产业基金的政策性课题报告是由国家发改委重大技术装备协调办公室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组成。报告提议基金规模为500亿元,近期将交由国务院定夺。
  根据目前的设想,这项基金的来源将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主,其余部分以社会融资补充,其中包括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基金投放年限为10到12年。
产业基金比银行贷款灵活
产业基金的用途主要是增强装备制造企业研发经费的连续性和提高研发能力,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企业流通性资金不足,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引导装备制造行业政策发展。实际上此前国家对于装备制造企业的政策优惠主要是税收方面,如在数控机床这一块实行增值税返还,制造企业为实现国产化进口部分配套零部件和原材料实行减免进口税,科研费用150%抵扣所得税等,但是这些税收优惠因涉及到财税政策的调整,涉及的管理部门较多,措施最终出台的时间段会比较长。而因为装备制造企业的负债率较高,一般金融机构都不太愿意给予贷款支持。而产业基金相当于一个软贷款。但与直接向银行贷款的很大不同在于,企业对产业基金使用自主性会更加灵活。
行业利润率低需政策扶持
在去年外资群起并购国内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的时候,发改委与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了专题课题调研。该课题组在去年年中到东北三省以及四川等各省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企业对产业基金的需求额度。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很多问题,仅靠企业自身很难解决。突出表现在一些大型军工企业,盈利能力不乐观,自有资金比例过低,无法大规模投入研发进行自主创新。而且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多为大型成套设备,生产周期一般需一到两年,而用户的启动预付金仅有10%~20%,需垫付大量流动资金来购买原材料、配套件等,才能维持生产经营。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直接对企业注资或者政府直接牵头设立产业基金效果都不是太好。目前,国内剩余资本非常充裕,政府应该想办法将这些民间的资本引导到需要支持和鼓励的产业中来,而不是政府直接牵头去做。
文本框: 韩国大力发展“医疗观光”业用特色医疗服务吸引海外游客来韩国,通过医疗与观光紧密结合,实现国内观光产业与医疗产业并行发展,这就是最近一个时期来,韩国政府和医疗界正在积极运筹的一项“新兴有望事业”。
“医疗观光”在国际上早已流行。韩国医疗界深入研究了国外的做法和经验,决定立足本国优势,把这项新兴产业发展起来,做大做强。
韩国医疗界认为自身的优势在于医疗技术比较成熟、医疗费用相对低廉。经过多年发展,韩国已经拥有一整套设施良好、设备先进的综合医院、大学附属医院和专科医院体系,培养了一大批获得国外博士学位并有临床经验的医生。据大韩医学会调查,2004年韩国的整体医疗水平即达到美国的76%、日本的85%、欧盟的87%;在胃癌及整容手术等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在价格方面,整容手术费仅为美国和日本的一半。一次人工肾透析费用,美国和日本分别为16.3万韩元和14万韩元,韩国为5.6万韩元;一次胃内视镜手术美国和日本分别为41.5万韩元和12万韩元,韩国为2.8万韩元;一次胆囊摘除手术,美国和日本分别为223.5万韩元和152.3万韩元,韩国为30.9万韩元。
近年来,来韩国就医观光的外国人逐年增加,但与先行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据统计,2005年来韩“医疗观光”的外国人总数突破10000名。但这一规模与泰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说明韩国在吸引外国人来韩接受医疗服务方面还要付出巨大努力。
目前,韩国政府已把发展外国人来韩“医疗观光”业作为实现医疗、观光两业并举的一个新的产业亮点,呼吁业者转变观念,付诸行动。韩国文化观光部和韩国观光公社两大职能部门决定加大对“医疗观光”的广告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韩国的医疗服务水平,并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外国人观光与医疗有机结合。今年以来,以中国、日本等国医疗、旅游部门为对象的宣传活动正逐步展开;英文、中文、日文等5种文字的广告宣传材料已向世界发布;同时,培养300名吸引外国医疗观光客的专门人才的计划也已开始实施。
根据韩国现行医疗法规定,国内观光业者不能从医院收取费用招揽外国医疗观光客人,目前到韩国医疗就诊的外国人都是自己找上门的。韩国保健福利部有关人士说,“现行法律规定,可以向外国人宣传韩国的医院和医疗,但不允许向其推销医疗观光商品。目前政府已决定修订医疗法,允许观光业者向外国人推销相关商品并开展中介服务。”
韩国保健福利部与全国30多家医院成立了“吸引海外患者政府民间协议会”,加紧研究业务发展计划,并决定在年内开设医疗信息网站,向全球广泛介绍韩国的医药业。首尔市政府不久前与首尔大医院江南中心签订协议,共同开发外国人体检一揽子业务和相关促销活动。首尔市计划年内招揽外国医疗观光客2500名,明年扩大到10000名。
医疗界作为发展海外游客“医疗观光”业的主体,正在动员、组织起来,积极投入行动。不久前,韩国保健福利部与韩国保健产业振兴院召开了“韩国国际医疗服务协议会”成立大会,第一批已有24个机构、30家医院加入协议会,共同开展吸引国外患者来韩就医活动。协议会以政府支援的5.7亿韩元和每个会员单位交纳的1000万至2000万韩元年度会费共同设立了总额为10亿多韩元的活动基金。计划使用这笔基金制作介绍韩国医院的英文网站,举办以海外韩侨为对象的博览会,并同外国保险公司携手共同开发韩国医疗观光商品。(市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供稿)
新加坡是世界公认的以清洁优美的环境而闻名的“花园城市”,政府重视环保是新加坡步入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轨道的主要原因。
  强烈的危机感
  新加坡是一个袖珍型国家,国土面积仅有620平方公里,资源极度匮乏,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要依赖进口。
  1965年独立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新加坡完全成为一个城市国家。各类建筑覆盖了2/3的国土,乡村销声匿迹,粮食、蔬菜和肉品完全依赖进口,水资源日益短缺,空气严重污染,城市垃圾成为灾难。保护环境成了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争。

新加坡环保经验值得借鉴
“花园城市”以清洁优美闻名
  新加坡政府提出“洁净的饮水、清新的空气、干净的土地、安全的食物、优美的居住环境和低传染病率”等环境目标,通过健全的法律,到位的管理和全民的宣传,对工业化的环境后遗症进行补救。环境保护成为新加坡人的共同理念,政府的危机感变成了全民的忧患意识。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建设和发展中,首先考虑的是环境保护,并且要从长计议。大力度的环境保护使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新加坡不仅成为了一个美丽清洁的岛国,其经济增长、社会福利水平和环境保护都居东盟之首,甚至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

  全民教育与严格执法
  新加坡注重开展全民教育,坚持不断地向国民灌输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1968年10月,新加坡政府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保持新加坡清洁”的运动。1990年以来,新加坡每年都开展“清洁绿化周”活动,推动环保团体、学校与公司参与环境保护,鼓励每个人对环境负责。
  新加坡政府把新生水厂、垃圾岛等环保工程作为环保教育基地,要求所有机构组织员工、所有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接受教育。最近新加坡环境局推行了一项贴近民生的环保再循环措施:居民可用旧衣物、旧报纸等物品在社区换取米、盐、糖、罐头食品等日常用品。该活动受到广大居民的普遍欢迎。
  在新加坡的公共汽车上到处可以看到“乱扔垃圾罚款1000新元”的告示。乱扔烟蒂、随地吐痰、攀折花木、破坏草坪、驾驶冒黑烟车辆等违规者必会收到一张罚单,如果不按时交罚款就会受到法院传讯。此外,违者还会被有关部门召去充当反面教员,穿上标志垃圾虫的服装当众扫街,以示警惩。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制定了环境条例以控制工业污染。从1980年起,发电厂、炼油厂等主要空气污染源只准使用硫磺含量不超过2%的液态油发电;在空气中散布污染物的工业必须安装特别设备,以确保散发出来的气体符合国家标准。
  健全的机构与合理的规划
  新加坡实行“全民水源”政策,并出台“四大水喉”计划,即天然降水、进口水、新生水和淡化海水,通过该计划的实施来保证符合环保标准的高质量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新加坡降雨量大,每年约2350毫米。通过集水区将雨水收集流入蓄水池,再输送到水厂进行处理后进入供水管网系统。在利用天然降水方面,新加坡将一半土地作为集水区。目前新加坡的蓄水池已达到14个,集水区范围增至全国土地面积的2/3。
  “新生水”的开发和利用是新加坡缓解水资源紧缺的主要措施。新生水的生产采用逆渗薄膜和超声波两种先进技术,每天共生产新生水26万立方米,占新加坡全国总需水量的15%。“新生水”各项指标都优于目前使用的自来水,清洁度至少比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际饮用水标准高出50倍,售价比自来水便宜至少10%。新生水的广泛应用,既减少了水量消耗,又降低了水价成本。
  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是新加坡环保规划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高效的固体处理系统有助于新加坡把海岸线的污染降到最低。新加坡环境局管理的四座垃圾焚化厂去年共处理垃圾228万吨。新建的吉宝西格斯大士垃圾焚化发电厂将于2009年初启用,它采用了先进焚化技术,每天可处理垃圾800吨,垃圾焚化时产生的热气将被回收并转换成能源,供应焚化发电厂所需电力,剩余的电力供应给新能源电网。
  位于新加坡南部的实马高岛,是垃圾焚烧埋置场,俗称垃圾岛,按照环境局的要求,当一个区的垃圾填到一定高度时,在上面铺沙种草,栽种植物。垃圾岛阳光充沛、海水清澈,拥有大片绿林空地,吸引着不少动物栖息和生长。新加坡环境局准备耗资17万新元(约合85万元人民币)在岛上设立亭子、告示牌和障碍物,迎接人们到岛上进行休闲活动。
  政企合作推动环保建设
  新加坡环境保护建设由政府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通过公共机构和私人企业界紧密合作共同提供新的环境基础设施和服务。
  新加坡的新生水厂建设由政府出资规划,进行项目建设招标,在新生水工程建设中,涉及6个污水处理厂、130多个泵站和48公里长的深邃阴沟系统,参与整个工程建设的公司达600多家,是典型的政府组织企业参与的系统工程。
  海水淡化是新加坡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有效办法之一。但海水淡化厂开发费用昂贵,建成后利润微薄,企业难于承担项目建设和运营。为此,新加坡政府不惜动用2亿新币储备金,与新加坡私人公司凯发集团合作建设新泉海水淡化厂。政府与开发集团签署20年承包合同,由政府全额出资,凯发集团负责建设和经营。该项目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
  耗资1.8亿新元的吉宝西格斯大士垃圾焚化发电厂,是新加坡国家环境局首个国家与私人合作的垃圾处理项目。其设计、建造、拥有和经营都交由吉宝组合工程集团旗下的吉宝西格斯环境科技公司负责。在这个合作项目下,公司为国家提供25年的垃圾焚化服务,合同金额5亿新元。                《国际商报》
杭州全面启动“生活品质之城”建设
日前,杭州市通过了《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决定》。该《决定》明确了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战略目标,即:今后5年,力争实现从中等发达水平向发达水平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经济生活殷实富足、文化生活丰富充实、政治生活生动活泼、社会生活安全有序、环境生活舒适便利,人人生活更幸福,身心更健康,初步打响“生活品质之城”品牌。
经济生活品质
今后五年,杭州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30000元和12000元,人民群众普遍过上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
构建三大新格局:1、建设市域网络化大都,加快钱江新城、下沙副城、滨江科技新城、“和谐杭州示范区”和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推进市区西部保护与发展,提升老城区品位和综合服务功能。强力推进江东、临江、钱江、余杭4个省级开发区建设,加快江东、仓前两个高教功能区建设,加强良渚遗址保护利用,打造江南、临平两大副城和六大组团,推动新城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2、培育服务业大市,重点发展大旅游产业、大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商贸与物流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八大门类现代服务业,推进商业特色街区、核心商圈和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建设,把杭州打造成以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为特色的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中心。3、构建旅游产业新格局,建设“十大休闲基地”,办好西博会、休博会、动漫节等重大节庆会展活动,形成观光游、会展游、休闲游“三位一体”的旅游产业新格局。
文化生活品质
老城区基本形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0年,每千人执业医生数超过2.8人,体育人口比重超过50%,人均预期寿命接近80岁。
建设“一名城、四强市”:1、文化名城,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城乡文化投入,加快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培育文化名人,打造“文化航母”,培育一批专精尖中小文化企业;2、教育强市,力争到2010年全市优质义务教育、优质高中教育覆盖率分别达75%和80%,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以上;3、科技强市,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全市科技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66万人;4、卫生强市,促进城乡医疗卫生均衡发展,加大监管力度,确保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安全;体育强市,提高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建设杭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
社会生活品质
平安创建深化,社会安定有序,刑事发案率和犯罪率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增强。劳动就业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解决“七难”问题:1、深化“春风行动”,建立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和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破解“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2、推进“四改联动”,降低医疗费用,破解“看病难”;3、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免收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完善教育资助券和人民助学金制度,实施“名校集团化”,破解“上学难”;4、坚持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改善危旧房两手抓,破解“住房难”;5、坚持公交优先,建设地铁和快速公交,破解“行路停车难”;6、加强效能建设,办好“12345”、“96345”、“96666”服务热线,破解“办事难”;7、提高市民保洁意识,破解“清洁保洁难”。
政治生活品质
民主健全,法制完善,民主协商普及,参与渠道畅通,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得到落实
坚持和完善三项基本制度:1、坚持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完善法律制度和司法机制,实施“三五”依法治市和“五五”普法教育规划,健全信用体系,打造“信用杭州”。3、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民主科学决策。完善“一个党委、三个党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环境生活品质
市区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2.5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超过25平方米。地铁一期建成,快速公交成网,公交分担率达35%以上。
创建四型“宜居城市”:1、做好“五水共导”文章,打造亲水型“宜居城市”;2、做好蓝天绿色文章,打造友好型“宜居城市”;3、做好节约文章,打造节约型“宜居城市”;4、做好“居者有其屋”文章,打造共享型“宜居城市”。《领导决策信息》
文本框: 实施大项目 营造大环境 确立大目标
营口开发区抢抓机遇谋发展
    围绕"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营口开发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实施大项目、营造大环境、确立大目标为主线,紧紧咬住发展机遇不放松,全区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精心构筑发展新平台,全力打造沿海经济强区。
  实施大项目--做大做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高的装备制造、造船、新型材料产业,是营口开发区大发展的支撑点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给营口开发区腾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开发区自加压力,乘沿海率先崛起这一机遇,主动为大项目引进搭建平台。在整合现有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又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建设临港工业区和滨海工业区,建成"七通一平",彻底解决现有园区规模小而分散、载体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把主攻重点放在世界500强、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和民营100强企业的引进上,优先引进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高附加值项目,做大做强装备制造、造船、新型材料产业,培育电子、生物制药、高新技术产业,以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壮大产业集群。
  地处开发区北部、占地12.5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区和地处开发区南部、占地10平方公里的滨海工业区初具规模,大项目开始纷至沓来。其中,鞍钢鲅鱼圈钢铁项目总体规划建设规模为10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一期工程计划投资226亿元,建设年产500万吨精品板材生产线。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60多亿元,场地平整、排洪渠、焦化厂、高炉、转炉等基础工程全部完工。海域围堰工程已于去年7月份顺利完成,海域回填完成70%,航道工程完成50%,防波堤工程进入尾声,高炉工程已进入结构安装阶段,烧结、炼铁、焦化、炼钢、厚板工程均全面开工建设。预计该项目今年底即可部分投入运行,整个钢铁项目将于2008年5月份竣工投入生产。德国诺玛、印度塔塔、辽宁米高、北方糖业、中国三冶等一批大项目也在工业园区内相继开工建设。韩国生物汽油、马来西亚生物柴油、英国碳素深加工、香港中华煤气、北新建材等一批高附加值、环保型项目已正式签约落户。
  此外,营口开发区的项目储备数量和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大连造船分厂、俄罗斯纳米添加剂等在谈的70个项目中,投资总额超亿元的项目就达20余个,从而奠定了营口开发区大发展的基础。
  营造大环境--明确提出"零障碍"投资环境建设的新理念,把已有的优势转化为胜势和强势
  为吸引更多大项目投资落户,推进全区经济迅速提升,营口开发区结合实际挖掘潜在优势,把已有的优势转化为胜势和强势,不断加大软、硬环境建设。首先,强力推进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制定覆盖全区268平方公里的城市发展布局总体规划,为城市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利用开发区现有优势,实施大路网建设工程。所谓大路网,就是依托沈大高速公路、哈大铁路、哈大公路和滨海大道从腹地穿过的区位优势,以港口为中心,建设城市外环路,放大开发区,形成"六纵六横"城市交通密集网络,从而将"临港"和"滨海"两大工业园区及全区150平方公里范围涵盖其中,打造"10分钟经济圈",实现在大路网内任何地点驱车至港口时间不超过10分钟的目标。同时,强化投资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优化招商引资"软件"。明确提出"零障碍"投资环境建设的新理念,要求"一站式"服务的各部门、各单位大幅缩短办事时限,对重大招商项目,实行党政一把手挂包负责制,采取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办法,咬住不放,一抓到底。此外,又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强化"诚信"理念,树立诚信政府形象,以诚招商,以诚待商,以诚安商。由于软环境到位,从而形成了吸引众多投资商不想走,考察完了就想投资,落户了就想介绍其他客商来的良好氛围。除此之外,开发区还在为提升城市环境综合功能和水平上下功夫,在加快改造提升老城区的同时,还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突出生态、现代、文明主题,加快建设高标准新城区,积极营造适合创业、人居、旅游的良好环境,实现政令通畅,工作顺畅,心情舒畅。
  确立大目标--在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疾驰,力争每年以30%速度增长,五年内经济总量目标锁定在450亿元

  为实现大发展,营口开发区在去年经济总量实现135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又把目标锁定在180亿元,力争每年以30%速度提升,使开发区在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疾驰。面对新形势,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表示: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使我们增强了紧迫感和危机感,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凝心聚力,乘势而上,把"项目、环境、和谐、稳定、惠民"十字方针作为工作重点,全力推进开发区经济社会大发展,力争做到"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五年大变化",在5年内达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上等水平,向实现经济总量450亿元目标迈进,早日进入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梯队,把营口开发区建设成为沿海临港现代化新型城市。         

                                                                                                                                            《北《北国网》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