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07年
2007年

他山之石2007年11月15日第21期

发布时间:2008-04-28  |  浏览:
烟台:借山水美酒打造城市品牌
     中国第一淘金小镇、南王山谷葡萄酒庄、龙口南山东海旅游区、蓬莱水城、海阳蓝色海岸等山海仙境,目前已经成为烟台城市品牌。
     近年来,烟台不断加大旅游产业的培植力度,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旅游资源有效整合,产品开发成效显著。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游客需求为目的的原则,坚持高起点策划、高标准开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整合,形成了吸引力较强的产品体系。滨海景区、烟台山、东炮台、栖霞艾山国际温泉度假村等一批新项目相继建成,中国金矿实景博物苑、金沙滩、高尔夫、温泉休闲、葡萄酒庄、蓬莱仙境、南山小康、长岛渔家乐、栖霞民俗等产品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2004年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亚欧会议旅游合作发展论坛暨展览会、中国国际美食节、蓬莱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盛典、长岛渔家乐民俗旅游节、龙口南山国际长寿文化节、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走进海阳与龙口、烟台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大型会展等节庆活动,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广泛参与,有力激活了旅游产业诸要素。去年在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亚欧旅游会议,与会海外重要代表团110个,签订利用外资项目25个,总投资6.75亿美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目前,“山海仙境·葡萄酒城-魅力烟台”的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面向韩国、日本、东南亚、我国港澳台及华东、华北、东北等主要市场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旅游促销活动,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尤其是韩日市场取得较大突破。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与海内外旅游部门、行业协会和主要旅行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扩大了协作网络。在重点市场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上扩大宣传,荣获首届中国旅游电视周优秀形象宣传片金奖,产生了强烈的市场冲击力。        【中国质量新闻网】
山东蓬莱优化人才环境      打造宜居宜业城市品牌
     优厚的物质条件可以将人才吸引进来,但要人尽其才,长期调动并激发人才潜能,仅靠物质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营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蓬莱市注重从生活上、工作上、人居环境上营造有利于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品牌。
     一是甘做人才的“生活保姆”,解决优秀人才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干事业,做贡献。对外聘人才,实行“保姆式”跟踪服务,大到安排住房、家属安置、子女就学,小到帮助整修门窗,疏通下水道,都靠上去帮助解决。每年中秋节,都组织外地来蓬大学毕业生联欢、会餐,给他们以家的温暖。蓬莱市人才服务中心还积极为引进的单身大学生牵线搭桥当红娘,每年为引进人才举办四场“单身青年联谊会”,使在该市工作三年以上的外地大学生都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坚定了他们扎根蓬莱、安心工作的决心。
    二是营造尊重人才、心齐气顺、一心一意干事业的工作氛围。只有重视人才,信任人才,他们才能大展拳脚,施展才能。对成绩明显、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该市大张旗鼓的进行表彰,并给予物质奖励、提拔重用等优惠,以激发更多的人才建功立业。另外,还在蓬莱电视台开办了“引进人才在蓬莱”、“拔尖人才风采”栏目,大力宣传重大创新成果和优秀人才,在全市形成创业光荣、创新可贵、创造无价的社会舆论导向,营造出"你追我赶,争相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是打造整洁、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让各类人才心情舒畅的发挥作用。蓬莱市位于山东半岛最北端,渤海、黄海在此浩荡交汇,山海相偎,绿树蓝天,细浪白沙,气候舒适,适宜人居。近年来,蓬莱市更是下大力气整治环境,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整治实施方案,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城市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蓬莱也成为驰名中外的“人间仙境、休闲天堂”。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富饶的资源,以及近几年发展起的旅游服务业、临港工业、汽车及零部件、葡萄及葡萄酒四大主导产业集群,蓬莱市俨然已是宜居宜业的人才集聚地。
      【山东省人才服务中心】
 
山东蓬莱用城市软实力       锻造“魅力仙境”
    蓬莱城不大,名气却不小。这应了那句老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如今到蓬莱投资创业、休闲度假的外地人纷至沓来。三年来,该市合同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以年均60%和70%的速度递增,来蓬游客以年均40%的速度递增。
近年来,蓬莱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该市通过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县域经济跨越发展,GDP、财政收入分别以年均50%和40%的速度递增,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硬件设施等硬实力大幅提升,城市的“筋骨肉”日益强壮。与此同时,该市着力打造文化水平、生态环境、品牌形象等软实力,提升城市“精气神”,推动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蓬莱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塑造城市人文之魂。在充分分析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该市将蓬莱文化归纳为古登州文化、葡萄酒文化、海洋文化等三大文化。投入40多亿元,恢复开发了水城、三仙山、八仙渡、戚继光故里等20多处历史文化景点,并成立历史文化研究会,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保护。同时,积极推进文化走产业化道路,着重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娱乐业和会展业等,目前已推出神仙文化之旅、精武文化之旅、葡萄酒文化之旅3条旅游精品线路。
     生态是城市的自然之魂,蓬莱市着力提升城市生态品质。他们每年投入亿元资金,打造北部城镇发展带、南部生态绿化带、中部田园风光带,实施造林绿化、流域治理、地质生态资源保护、污染防治和生态农业“五大系统工程”。5年来,完成荒山造林8万亩,道路绿化380公里,河流绿化160公里,新增城市绿地220万平方米。该市还投入5亿元进行环保综合整治,新上1处垃圾处理场、4处污水厂,实施了城区集中供暖供气和污水管网改造等工程,关停了18家污染企业。目前,该市森林覆盖率达45%,空气、水、大气、噪音等生态指标100%达标。
良好的城市品牌彰显城市个性与魅力。蓬莱结合自身特色,将城市品牌定位为“休闲天堂、美酒之乡、和平圣城”。在塑造“休闲天堂”品牌上,着力打造东北亚休闲度假中心,发展观光、度假、商务、文化娱乐、会展等休闲产业。在塑造“美酒之乡”品牌上,主要依托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优势,发展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在塑造“和平圣城”品牌上,每年举办一届“和平颂”国际文化艺术盛典,并通过缔结友好城市、青少年家庭互访、举办和平论坛等活动形式,提升蓬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山东旅游政务网》
生态和气候优势就是财富     贵阳市打造“森林之城避暑之都”城市品牌
     2007年贵阳市首届“避暑节”形成了“避暑经济论坛”、“避暑之都歌曲”、“避暑之都生活地图”、“避暑之都卡通形象”和“避暑之都生活记录片”等“五大成果”,充实丰富了“中国避暑之都”的文化内涵。
政府主导、权威打造。把气候优势作为贵阳最大的地方特色来推广,在全国首创“避暑节”并长期坚持举办,是贵阳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迎接党的十七大和2008年奥运会召开的契机,从贵州、贵阳的省情、市情出发,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精神做出的重大决定。“避暑节”发挥政府部门主导优势,整合全市各种资源,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力量,精心组织,权威打造,广泛宣传,把城市品牌的塑造与旅游发展、其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市场运作、民间参与。要把“避暑节”组织好、开展好,必须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走市场化运作之路,要大胆创新发展模式,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行业促进、社会推动的发展格局。“避暑节”总体活动方案确定以后,组委会办公室立刻出台了招商总体方案,确定了组委会直接招商、委托广告公司招商和子项目自行招商3种主要招商运作模式,发动项目责任单位发挥市场作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进行招商。据组委会办公室不完全统计,“避暑节”期间,各子项目通过有偿冠名、委托承办、买断举办权、拍卖活动、出售门票、摊位出租、提供场地和实物赞助等多种市场运作模式,主动向社会募集资金、争取赞助,部分活动市场运作经费大于或不少于政府投入经费,实现了资金渠道主要来源于社会、减轻财政负担的目标。同时,“避暑节”权威、强大的宣传平台,也保证了企业的利益回报,创造了社会、政府、企业皆大欢喜的多赢局面,达到了向市场求生存、求发展、求壮大的目。
媒体联动、报道强势。“避暑节”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介的重视程度和渲染能力。“避暑节”期间,全国有100多家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体报道了贵阳率先在全国提出“避暑经济”、打造“避暑产业”的相关报道,刊播报道上千篇(条),形成了关注“避暑节”、体验“避暑之都”的热潮。媒体的广泛参与和强势宣传报道,使贵阳举办“避暑节”的消息传遍四海,“中国避暑之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得到了急剧提升。
明确了贵阳的外宣品牌和活动载体。好的城市品牌和城市节庆活动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长久魅力,是铭记城市、营销城市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过去贵阳曾借助旅游、美食、乡土特产、文化、民俗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举办过多次大型节庆活动,这些活动虽不乏特色,但只是各地节庆活动的“复制品”和“舶来品”,不具唯一性和排他性,很难形成唯一品牌效应固定向外推广。通过举办“避暑节”,贵阳市找到了城市文化外宣活动的最佳切入点,全市节庆资源进一步统一,宣传资源进一步整合,内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机会进一步加大,“森林之城避暑之都”文化标识得以进一步确立,提高了贵阳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对经济尤其是旅游经济的拉动效应明显。今年夏季,随着大量游人的涌入,贵阳市各大酒店、宾馆全部爆满,景区、景点人潮涌动,许多散客在贵阳市区甚至“一房难求”。庞大的人流有力地刺激了消费,旅行社、餐馆、茶馆、商场、咖啡厅、酒吧、出租车等第三产业业务量大增,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行业人气旺盛。
“中国避暑之都”这块金字招牌,正在成为助推贵阳旅游经济腾飞并推动全局发展的经济增长“新引擎”,贵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