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农业生产技术问答 > 食用菌
食用菌

滑菇种植技术要点

发布时间:2015-05-20  |  浏览:
1.滑菇栽培品种选择
滑菇栽培若想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选择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品种是关键一环。主要从产量和质量性能、不同的销售目的以及本地区气候特点等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从滑菇产量和菇体质量方面进行选择
滑菇栽培只有选择优良品种才能获得产量和质量保证,优良品种应具有高产、菇质优良、性状稳定的特性,在生产栽培之前,应到供种单位详细了解品种特性,如出菇早晚、产量指标、菌盖大小、菌柄长短、适宜的出菇温度等,搞清品种性状后,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滑菇品种。
2)根据不同的销售目的选择品种
滑菇生产与其它工业品生产相似之处,就是要考虑产品的适销对路。从近几年滑菇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形式来看,主要有市场鲜销、速冻加工、菇蕾盐渍加工、清水滑菇罐头加工等。如果以市场鲜销速冻和开伞菇盐渍为目的,应选择早生、中生品种搭配,以菇体中大型、桔黄色,菌柄较长的滑菇品种为宜;如果以加工罐头为目的,应选择桔红色、粘液较多、菇体质地较密实的品种;如果以出售盐渍菇为目的,应选用菌盖桔红色、粘液多、菇质较密实的中生品种。
3)根据本地气候特点选择品种
丹东地区的气候南北差异较大,如宽甸北部秋季气温下降要比南部早10天左右,栽培户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滑菇品种。在10月下旬最低气温降到0℃的地区,使用早生品种为宜,在11月上旬最低气温降到0℃的地区使用中早生品种为宜。根据多年来的生产实践,我们认为栽培户最好是选择两种品种搭配使用为宜。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避免由于产菇集中造成人力紧张,给管理和加工带来压力;二是不同品种对气候的适应性不同,如果夏秋季气温偏高,栽培早生品种能获得较高产量,如果夏秋季气温偏低,栽培中早生品种比较有利。如果只栽培单一品种,一旦气温异常,就会因减产而减少收入,两个品种搭配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方面的损失。
目前,丹东地区生产上正在使用的品种有早生品种丹滑9号、C3-1、中早生种丹滑15号等。
2.滑菇菌种的质量要求
菌种质量的好坏是直接关系到滑菇栽培的成败。栽培者在选择好的品种的同时,还应重视菌种的质量,如果买的是劣质菌种,即使栽培技术掌握的再好,管理得再精心,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导致“全菌覆没”。因此,不能单凭菌种价格高低来决定是否购买。购买菌种时,除了要了解菌种生产厂家的技术水平、信誉度以及所选择的滑菇品种优良性状外,还要现场查验菌种质量,从外观上看菌丝体分布均匀,洁白,有弹性,从内部看,掰开成块,不散碎,菌丝体密集,无杂菌,不脱水,无菇蕾,可确定为合格菌种。
3.滑菇栽培时间
栽培时间的选择是自然环境下滑菇栽培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栽培时间选择的恰当、对整个栽培过程中从发菌、越夏、出菇等都是非常有利的。根据滑菇在较低温度下生长良好、不易老化、不易产生单核菌丝和分生孢子的特点,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少杂菌感染、提高栽培成功率,就应选择适宜的栽培季节和最佳栽培期进行滑菇栽培。因为低温条件下(4—7℃),空气中杂菌相对较少,接种操作时杂菌感染的机会少,即使培养基中有杂菌孢子残存,在低温条件下萌发和生长的极为缓慢,而滑菇菌丝体已长满菌盘表面并向下延伸,在较短的时间内可长满培养料内。因此,低温发菌能有效地抑制杂菌菌丝的生长蔓延。从丹东地区的气候条件来看,丹东南部滑菇的最佳栽培期为2月中旬至3月中旬,北部山区一般在3月上旬至3月下旬,栽培者可根据当年气温回升的快慢来确定具体的栽培时间。如果栽培量较大,栽培者可将接种栽培时间适当提前,以保证不超过最适栽培期,但是,一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温措施,用草莲、农作物秸秆、无纺保温毡子等将菌盘盖好,使接种后的菌盘内温度维持在3—5℃之间,确保菌盘不被冻成硬块。一旦菌盘受冻,菌种活力将受到严重影响,难以顺利发菌,甚至导致栽培失败。
4.滑菇接种原则及相关事宜
接种是滑菇栽培的关键环节之一。接种所要遵循的原则是:环境清洁、用具消毒、撒种均匀、包严不露,接种时可在无风的条件下直接进行接种,也可用塑料薄膜和铁管建一个临时接种室,将料盘搬进接种室内进行接种。
接种前,要用2%来苏儿或0.25%的新洁儿灭将所有的接种工具进行消毒,如盆、接种木框、压料板等。同时,用消毒液涮洗滑菇菌种袋表面,以清除杂菌和灰尘,接种人员的双手用酒精棉球消毒两遍后方可进行接种操作。人员搭配:4人一组为宜,一人专门负责掰菌种,打开菌种外表塑料皮,然后将菌种掰成花生米大小的碎块,另一人将菌种碎块均匀插入料盘表面,每盘用菌种150—170克,两名包盘人员按原来的包盘顺序迅速将菌盘包好,每7盘码成一垛,接完一批后,用秸秆或草帘将菌盘盖上遮光、保温、防止冻成硬块。
5.滑菇发菌特点及其管理
根据滑菇菌丝在菌盘上发菌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将发菌过程分为发菌初期、发菌中期和发菌后期
(1)发菌初期管理
从接种到菌丝体布满整个菌盘表面为发菌初期。此期间管理的目的是使菌丝尽快恢复生长,及时覆盖菌盘表面,管理的重点应放在保温和通风上。接种后的菌盘,因夜间菇房内外气温较低,不能直接放在培养架上,以防菌盘受冻害,通常是选择温度在2—4℃的闲置房屋放置菌盘,如果栽培量较大,可选择一片背风向阳的平地放置菌盘,每7个菌盘垛成一垛,以4垛并排延长为一个管理单位,在上面覆盖农作物秸秆、厚草莲或其他透气性较好的保温材料,保持菌盘垛内温度在3—5℃,发菌期间不需要光照。每隔7天倒垛一次,将垛上部的菌盘倒至底部,底部的菌盘返到上部。在菌盘摆放到培养架之前,至少要倒垛两次。
发菌初期除了维持菌最低发菌温度,还要注意发菌场所的通风,如果菌盘放置在菇棚内,每隔3—5天打开菇棚底角塑料薄膜通风1小时,如果菌盘放置在空闲房屋内,可在中午打开门窗通风1—2小时,如果在野外地面发菌,在倒盘的同时就达到了通风的目的。接种后,在3—5℃温度下经5—7天菌种块萌发变白,表明菌丝体已恢复正常生长。在4—8℃条件下经15—20天菌盘表面布满白色菌丝体并开始向培养料深层生长,标志着发菌初期已完成。发菌初期虽然只有半个多月时间,却对栽培成败关系极大,尤其在三月末至四月初,温度逐渐回升,菌丝体生长速度加快,呼吸作用产生大量热量不能及时散发,氧气得不到有效供应,导致滑菇菌丝体因高温缺氧而死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烧盘”现象,栽培者要经常检查菌盘温度及菌丝生长状况,当垛内菌盘温度升到15℃或菌丝前端萎缩、顔色不白时,都应及时倒垛,并降低垛的高度。在栽培量较大时,往往出现滑菇蒸料、接种与发菌初期同时进行情况时,栽培者就做到统筹兼顾,防止顾此失彼。
(2)发菌中期管理
从菌种布满菌盘表面到长满整个菌盘为发菌中期。这个时期的管理重点是将菌盘及时摆放到菇棚的培养架层上,并加强菇棚的通风换气,确保滑菇菌丝体在预定的时间内布满整个培养料。
发菌中期正处于气温快速回升的季节,菌盘的培养料内菌丝体生长加快,呼吸量大,产生大量的热,使菌盘温度大幅度上升,同时由于环境温度的回升,影响了菌盘内热量的散失,如果不及时将菌盘单摆在培养架上,在几小时内菌盘就可能被烧坏,失去生命力,出现了菌盘报废的严重后果。因此,我市南部地区应在4月2日—4月7日及时将菌盘单摆到架子上。北部山区也应根据气温回升情况确定上架子的时间,一般在4月8日—4月15日。菌盘上架子后,气温逐渐上升,菌丝体生长更加旺盛,应加强菇棚的通风,将菇棚周围用于保温的秸秆或其他保温材料适当减少些,以利于空气的流通,减少的程度以直射光不能照在菌盘上为宜。这个时期也是菌盘被杂菌感染的多发期,对于那些蒸料不彻底或菇棚四周保温材料遮挡过严、空气流通不畅,很容易发生杂菌感染,因此要经常检查菌盘发菌情况,如果发现少数菌盘发生杂菌感染,属于链孢霉、根霉、毛霉感染的,可将其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继续培养,以增强菌丝体的抗杂能力。接种35—40天后,在发育正常的情况下,大部分滑菇菌盘底部即将布满菌丝体。如果菌盘底部的菌丝生长受阻,将不能布满底部的培养料。其原因有二:一是蒸料不彻底,培养料内杂菌大量发生,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使培养料酸化,抑制菌丝体的生长。二是培养料内水分偏大影响了透气性,菌丝体生长缓慢。此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挽救,否则菌盘将不能完成发菌过程。切实可行的措施是为菌盘增加氧气供应,同时排除杂菌产生的酸性物质。具体操作方法是:取一根削尖的竹筷子,沿菌盘底部玉米秸秆之间的空隙,每隔5厘米斜向刺进菌盘底部培养料1—2厘米,氧气可通过这些孔进入,同时杂菌产生的代谢废物得到了清除。7—10天后,菌丝可恢复正常生长,不久将全部长满培养料。
(3)发菌后期管理
发菌后期是指菌丝体布满整个培养料到形成桔黄色表皮的时期。在外界环境气温正常上升的情况下,从接种到滑菇菌丝体长满整个菌盘需要45—55天,此时菌丝体与培养料联成一体,菌盘表面开始出现水珠和淡黄色分泌物。在这种情况下,应给所有菌盘增加散射光照,同时加强菇棚通风,以促进菌盘转色并形成菌皮。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将菇棚四周每隔1米扒开一个透光孔,使其透进散射光,但能挡住直射光,通过透光孔新鲜空气也能够比较顺畅地进入菇棚。
菌皮形成的正常与否,对滑菇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正常的菌皮有桔黄和桔红色之分,厚度在0.3—05毫米之间,对菌盘起保护作用,可防止水分蒸发和外部害虫、杂菌的侵入。形成正常的菌皮,也是菌丝健壮和高产的重要标志。有的栽培户往往忽视这个阶段的管理工作,以为只要菌丝体长满菌盘,秋后就会有较好的产量。实践证明:菌皮形成的不好,菌盘对杂菌以及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弱,在秋季进行喷水管理后,容易烂盘。影响菌皮形成的因素有三个:一是菌种质量差,不按操作技术要求生产的菌种菌丝生长不良,不易形成菌皮;二是散射光照度不够,在菌丝体长满培养基后,就应该及时提供散射光照,但散射光强度要合适,光线越强,菌皮顔色越深,厚度越厚,有的厚度达0.8—1.0毫米。这样的菌皮在形成过程中过多的消耗营养,不利于吸收水分,往往影响产量。三是菇棚内温度达低,影响了菌丝体分泌色素的功能。
这个时期与前两个时期管理的不同点是:适当提高菇棚内的温度,使之达到18—22℃。
(4)越夏管理
菌盘表面形成菌皮后,标志着发菌阶段已经结束,菌丝体基本达到生理成熟,不久就将具备出菇的能力了,但此时正值夏季,环境温度高,不具备出菇的条件,因此,需要越夏。越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降温和通风,降温主要是通过加大菇棚顶部覆盖物厚度和向棚内喷地下水来实现。通过这些措施使菇棚温度控制在26℃。以下。在夏季高温期间如果不采取降温措施,菌盘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菌丝体就会受到伤害,出菇能力将会大大减弱。进入8月中旬,即出菇管理前夕,应对菇棚内全部菌盘进行一次检查,如有整盘感染杂菌的,应及时移出菇棚,妥善处理。如果菌盘局部有杂菌感染,则应捡出单独放置在空气通畅的地面上,抑制杂菌蔓延,用水果刀将感染的部分切除,再用5%的石灰水涂擦创面,切除后的杂菌块装进盆里,拿到100米以个的地方深埋。
6.滑菇出菇管理
滑菇栽培从接种、发菌管理、越夏管理,到秋季自然温度降到25℃以下时,进入了出菇管理阶段。出基管理分为开盘划面、出菇前管理和出菇后管理。滑菇盘式栽培在我市南部从接种到采菇结束约需8个月时间,如果在采完第三茬菇之后在棚外加上一层塑料薄膜,可出完四茬菇,生物转化率可达100%;在我市北部山区,通常能采收三茬菇、生物转化率可达90%。
7..脉孢霉的发生与防治
脉孢霉又叫红色链孢霉、红色面包霉。属于真菌门、子囊菌纲、粪壳菌目、粪壳菌科。污染食用菌主要是粗糙脉纹孢霉和面包脉纹孢霉。
1)形态特征:菌丝透明,有分枝和隔,分生孢子梗为双叉状分枝,分生孢子串生,球形至卵圆形,粉红色。子囊壳簇生或散生,近球形或卵形,有孔口,内有8个子囊孢子,初为无色透明,后为暗褐色。
2)发生规律:脉孢霉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空气、土壤、腐烂食物、谷物都适合它的生长。其生活能力强且生长极快,特别适合于高温高湿环境,1536℃下均能生长。
脉孢霉可污染所有食用菌,包括滑菇母种、原种、栽培种和菌盘、菌袋。
(3)防治方法:
第一,菌种生产应避开高温期。
第二,注意搞好环境卫生,对污染废料要焚烧或深埋,防止孢子大量扩散。
第三,经常检查菌种和培养块,发现有脉孢霉后应及时移出室外,对于在瓶或袋上长出桔红色分生孢子团的,应先用药水浸好的湿布小心包好拿走,浸入药水中,然后深埋。
第四,用1:800甲基托布津或5%石灰水喷雾消毒。
8.木霉的发生与防治
木霉又叫绿色木霉,属于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木霉属。
(1)形态特征:真丝无色,具分隔,多分枝。分生孢子从菌丝的侧支上生出,直立,分枝;小分枝常对生,顶端不膨大呈瓶形,上生分生孢子团。分生孢子球形或椭圆形,绿色。
2)发生规律:木霉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是空气、土壤中的常见真菌。最适生长温度在30℃左右,5℃以下不能生长。不论是在制种还是在栽培过程中,木霉都能侵染所有的食用菌种与栽培袋(块),它不但是一种常见的污染性杂菌,而且还能寄生于食用菌菌丝体,是危害性很强的食用菌病原菌种类之一。它具有较强的分解纤维能力,还能产生毒素,抑制食用菌菌丝及子实体的形成与生长。子实体采摘后遗留菇很容易被感染。
(3)防治方法
第一,菌种生产应避开高温期。
第二,在栽培袋(块)上滋生木霉时,用袪霉净涂擦或用3%石灰水涂擦。
9.青霉的发生与防治
青霉在分类上属于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食用菌生产中常见的感染种类产黄青霉,圆弧青霉、苍白青霉等。
(1)形态特征:菌丝无色或淡色,有分枝、分隔。分生孢子梗从菌丝上垂直生出,有横隔,顶端生有排列成帚状的分枝,分枝一次或多次,顶层为小梗,分生孢子串生其上。分生孢子球形,无色或淡绿色,绒状,有些种类分泌水滴。
2)发生规律:青霉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在许多有机物上均能生长,其生长适温2030℃,相对湿度在90%上以。青霉孢子小,数量多,是食用菌制种和栽培过程中能广泛引起感染的一种杂菌。凡是有青霉感染的地方,食用菌的菌丝生长受抑制或不能生长。培养基中碳水化合物过多时易产生此杂菌。
(3)防治方法:参见脉孢霉防治方法。
10.毛霉的发生与防治
毛霉别名叫长毛霉,分类上属于真菌门、结合菌亚门、结合菌纲、毛霉目、毛霉科。危害食用菌的是总状毛霉。
(1)形态特征:菌丝无色透明,无横隔,分为潜生的营养菌丝和气生的匍匐菌丝。孢子梗从匍匐菌丝上生出,不成束、单生,无假根。孢子囊顶生,球形,初期无色,以后变为灰褐色。孢囊孢子椭圆形,壁薄。
(2)发生规律:毛霉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制种过程中操作不慎就容易发生感染使菌种废弃。半熟料栽培过程中蒸料不彻底或错过栽培期都将引起毛霉大量滋生,与滑菇菌丝争夺营养,影响滑菇菌丝体的正常生长。
(3)防治方法:
第一,参照脉孢霉的防治方法。
第二,毛霉抗逆性较强,多菌灵等药物对其无效,如果在栽培袋(块)上发生,可通过扎孔透气和揭膜通风等方法防治毛霉,特别有效。
11.粘菌的发生与防治
粘菌也称菌虫,是子实体近似真菌,而营养方式和生活循环又近似原生动物的一类真核原生生物。
(1)形态特征:流动的原生质在菌盘上交织成网状并向周围扩散,色泽鲜艳,呈黄色、黄绿色或淡紫色,蔓延速度快,原来几厘米的污染面经十几小时后增大到几十厘米。
(2)发生规律:粘菌存在于自然界中,污水、垃圾堆、淤泥中都有粘菌的存在,粘菌的孢子发芽温度是2—30℃,生长后形成不规则网状变形体。
当环境处于高温高湿的情况下,滑菇培养块往往容易受粘菌的侵染,一般在滑菇开盘划面半个月以后,尤其是在开盘过早的菇房内容易发生。因为开盘后,由于连续向菇房喷水,加之气温偏高,这样的环境下,粘菌便开始泛滥起来,先在个别被感染盘面上长出乳白色、黄色的菌斑,过一二天后,菌斑很快向周围蔓延,并在菌盘表面形成网状变形体,此时感染部位变成明显的金黄色、黄绿色或淡紫色,溴之有一股腥味。被感染部位的滑菇菌丝体逐渐死亡,菌盘上菇体变黑死亡。在一个菇房内,如果不把被粘菌污染的菌盘及时处理掉,几天后原来没有感染的正常菌盘,也陆续发生此菌感染,将会导致大批菌盘报废。
(3)防治方法
第一,药物防治,对于用药物防治粘菌的问题上,国内处未见报道,多年来栽培户自己探索出了一些药物防治措施,如用石灰粉覆盖被粘菌污染的地方,用克霉灵、甲基托布津、碳酸氢铵等药涂搽被污染的表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粘菌生长的作用,但同时也使被侵染部位周围的菌丝受到伤害,就一个菇棚而言,仍然杜绝不了粘菌的扩散,处理了一批菌盘后,过1—2天,又有许多菌盘被粘菌感染。
第二,综合防治,这是解决粘菌侵害滑菇菌盘的根本途径。要从宏观上认识粘菌污染的问题,使众多栽培户能自觉地为减少本地区环境污染做出自己的努力,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①保持自家菇房周围的环境卫生,春季栽培之前,一定要将上一年遮挡菇房用的草帘、秸秆、腐烂的玉米秸帘以及菇房内外的垃圾彻底清扫干净,用火焚烧掉。菇房架层的朽木要及时换掉,然后向菇房的架层、空间、地面喷洒3%的石灰水,菇房罩上薄膜封闭后,用2%来苏儿喷雾消毒,然后按每立方米空间10克硫磺的剂量点燃后进行熏蒸杀菌,封闭24小时。
②要适时开盘、划面。当气温下降到24℃以下时开盘,过早开盘由于温度过高,菌丝遇冷水刺激后抵抗力降低,容易死亡,在高温高湿的菇房内,粘菌将乘虚而入,很快侵染菌丝枯死的部位。在确定开盘时间时,一定要根据秋季气温下降情况而定。因为每年秋季气温的变化或多或少有差异。完全按照往年的开盘时间来确定今年的开盘时间难免会出现失误。
③改变对污染菌盘的处理方式,首先将被粘菌污染的菌盘移出菇房,然后用消毒的水果刀将污染部位谎彻底挖除,创面用3%石灰水或其它杀菌药物涂搽,处理后的菌盘盖好塑料薄膜放在树荫下或放在通风良好的棚厦内,让创面重新愈合。
④清除杂菌时,要用盆等容器接好污染碎渣,不能将污染块随处乱扔。污染碎块要用火烧掉或挖1米以上深坑埋掉。在清除其它杂菌时也应这样做。如果每个栽培户都能按上述要求去做,减轻或根除粘菌的危害是有希望的。
12.菌螨(菌虱)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1)形态:体长0.2—0.6毫米,肉眼不易看到,成堆时呈褐色,像灰尘或米糠,繁殖力强。螨体柔软,白色、透明,背部有长毛,行动迅速。
(2)危害:咬食菌丝或菇体,能造成菇蕾枯萎。菌螨对菌丝香气十分灵敏。封闭不严的菌袋诱来菌螨聚集在表面,嗜食幼嫩的菌丝,已经转色的滑菇菌棒在越夏期间,容易招来菌螨在表面繁殖,在菌皮表面可见像灰尘或米糠一样的东西,发出一股刺鼻的霉变气味,如果菌皮形成的正常,短时间内不易咬破菌皮侵入内部菌丝体。
(3)防治措施:菌螨主要来源于仓库、鸡饲料、米糠、麦麸中。建造菇房要远离这些地方。对于菌螨主要以预防为主,菌袋(块)未进菇房前,要用0.5%敌敌畏与500—1000倍50%乐果乳油混合液对菇房、菇棚进行喷雾杀螨,喷药前应将菇棚封闭。
13.眼菌蚊(菇蝇)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1)形态:幼虫为半透明或白色,有极明显的黑色头壳,长为6—7毫米。蛹长为2.0—2.5毫米,初为白色,后变为黑褐色。雌虫体长约为2.0毫米,雄虫长约30.毫米。每对成虫产卵100—200粒。具有趋光性。总世代在15℃条件下33天,30℃时为9天。
(2)危害:眼菌纹幼虫危害滑菇菌丝,引起萎缩。被幼虫蛀食的部位菌丝萎缩死亡后,常被杂菌感染,造成减产。
(3)防治方法:防止成虫飞入菇房,门窗用纱窗封牢。菇房内用黑光灯或普通白炽灯诱杀成虫。在灯下置一盆废菇或废料浸出液,加上几滴敌敌畏诱杀,连续数日可大降低虫口数。用2.5%溴氰菊脂乳剂稀释3000倍喷雾,50千克稀释液可喷400平方米面积,可兼治螨、跳虫等,或用敌敌畏稀释200倍液喷雾,喷雾时间以上午5—9时为佳。但子实体采收前七天禁用。
14.瘿蚊类(瘿蝇)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1)形态:幼虫蛆形,初孵幼虫白色,体长0.28—0.36毫米,成熟幼虫为米黄色或橘红色,体长2.9毫米。无性繁殖以幼虫生殖方式进行。无性繁殖的幼虫体长1.4—1.5毫米,老熟幼虫为2.9—3.5毫米,呈橘红或米黄色。大多数进行无性繁殖。蛹初期头、胸部为白色透明,腹部橘红色,体长1.3—1.6毫米。
成虫小蝇状,触角念珠状具有环毛,头胸为黑色,腹部及足为橘红色。总世代为8—14天。
(2)危害:夏季成虫飞入菇房产卵孵化后,幼虫蛀食滑菇菌丝,引起菌丝萎缩死亡。
(3)防治方法:参见眼菌纹
15.蚤蝇类(厩蝇、菇蛆)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1)形态:幼虫呈白色,半透明,节状,蛆形,无足,头圆尾钝,无明显头部。喜欢聚集在潮湿培养料上。蚤蝇的成虫小,背呈弓形,触角短,3节,触角基部节小,第三节具有长的触角芒,头小,复眼大。成虫在培养基深处化蛹,初为白色,后变暗棕色。体黑色或黑褐色。总世代为20—28天。
(2)危害:同眼菌蚊,主要是幼虫危害滑菇菌丝体,同时还是轮枝霉病原菌和螨类的传播媒介。
(3)防治方法:门窗安装纱布,防治成虫飞入产卵。蚤蝇在下午3—7时最活跃,此时用化学药剂防治效果最佳,方法同眼菌纹。
16.滑菇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滑菇病虫害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要遵循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只有广大栽培者积极地行动起来,自觉地保护食用菌生产环境,才能有效地根除杂菌赖以生存的条件,做到防患于未然。。
(1)选场建厂和设计要合理
菌种厂、菇房要建在地势较高、通风向阳、远离仓库、饲养场、垃圾场、屠宰场、选矿场等场所,装料间、灭菌锅和接种室布局要合理,灭好菌的菌袋和瓶经冷却后能就近送入接种室,尽量减少污染机会。接种室、培养室要坚持经常打扫、消毒。栽培户购菌种时要注意防止带回有杂菌或虫害的菌种。
(2)搞好栽培场地和菇房的环境卫生
菇房、栽培场地内处要搞好卫生,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废料废块不要堆在菇房附近,应移至较远处做堆肥或和作为燃料烧掉。感染杂菌的菌袋要及时拿到较远处深埋或用杂菌焚烧炉烧掉。菇房的门窗或通风口要安装纱窗,以防害虫飞入。
菇房、地道、防空工事、山洞等在栽培食用菌前要清扫干净,培养架、墙壁、地面要彻底消毒、杀虫。对发病严重的老菇房要在清除污染源之后,用2%来苏儿或0.25%新洁尔水溶液喷雾消毒,再按每立方米10克硫磺的药量燃烧纯收益熏蒸,封闭24小时。
(3)选用优良品种
优良品种具有抗逆性较强、高产优质的优良性状,菌丝吃料快、生长健壮,接种后菌丝很快生长,迅速发满整个培养料,不给杂菌造成可乘之机。因此,选用优良滑菇品牌,也是预防滑菇病虫害的有效手段。
(4)有效地使用灭菌、消毒手段
近年来推出的一些新的食用菌农药,栽培者购买时要注意仔细查看说明,严格按比例使用,注意安全操作。要强调的是在一个场所连续使用一种农药会使杂菌产生抗药性,为不使其产生抗药性,应采用多种不同药物交替使用的方法,可避免杂菌产生抗药性,实现药到病除的理想效果。在使用杀虫剂时,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食品安全规定执行,对于剧毒、高残留农药应杜绝使用,对于允许使用的药物,应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避免菌盘(菌袋)及菇体受农药及其它添加剂的污染。
(5)妥善处理杂菌感染物
栽培块被感染时,如果在局部,可将其转移到远离菇房处,挖除感染部位后,撒少许石灰粉再盖上,可抑制杂菌蔓延。整个栽培块被感染必须废弃时,应及时移出菇房,用焚烧炉烧掉或深埋地下。千万不要随地丢弃。正在出菇的菌块感染杂菌时,应将感染块移出菇房进行隔离管理,以防杂菌传染正常菌块。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