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农业生产技术问答 > 食用菌
食用菌

香菇种植技术要点

发布时间:2015-05-20  |  浏览:
1.香菇生物学特性
香菇是一种典型的白腐型木腐真菌,它不同于褐腐真菌的特点是以分解木质素为主,并且在菌丝生长过程中属于嗜热性好氧微生物,掌握这一特性对于菌种培养和生产栽培是至关重要的。
2.香菇主要栽培方式
香菇有多种栽培方式,按对栽培料的处理方式分:有半熟料栽培和全熟料栽培之分;从场所上分,有棚内栽培、大田栽培、林下栽培等;棚内栽培又可分为冷棚和暖棚。棚内分床架栽培(可充分利用空间,但管理较麻烦)和地面栽培(便于管理)。
从培养基质的形状上分,又可分为块状栽培、棒状(或柱状)栽培。棒状又有长棒与短棒之别,粗棒与细棒之分。
从出菇的处理方式分,又分为直接脱袋出菇和割眼出菇。后者往往单菇质量高,要培养高质量香菇可用此法。
从水分管理角度上分,又可分为浸泡出菇、注水出菇、喷水出菇(微喷)以及土埋菌棒或地栽灌水出菇等多种多样。
以上都是国内不同地区现在使用的不同栽培方式。在日本现在还保留一些木段栽培的,这种方式跃然古老、产量低、周期长,但往往能培育出高质量的花菇和厚菇,市场价格很高。
总之,不管哪种方式都有利弊,菇农可根据自己的栽培习惯选择不同的栽培方式。
3.香菇栽培种的制作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采用全熟料栽培,但是我市仍有的地方(以宽甸为主)采用习惯的半熟料栽培方法,因使用栽培种(三级种)量比较大,为降低栽培成本,菇农大都购买原种,自己制作栽培种。而栽培种制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栽培的成败。
栽培种现在一般都用塑料袋做容器,不再用罐头瓶做栽培种了。袋种通常有长袋和短袋之分,可根据自己的习惯采用某种方式。
1)培养料的配制装袋和灭菌
①配方:木屑78%、麦麸20%、石膏(硫酸钙)或碳酸钙12%,蔗糖1%,含水量60%
现在蔗糖价格上涨,一般可用添加剂(菇丰素或丰优素等)代替蔗糖使用,一般用量为0.16%(或根据说明书添加)。
②装袋:短袋,一般选择17×36-38×0.05cm的乙烯袋,夏季也可选择丙烯袋。一头先用撕裂膜扎紧(头要拆过来扎紧,并且是活扣以备接种时打开),然后装袋,装满后用同样方法扎紧另一端,可用机器装袋也可人工装袋。一般每袋重量在2斤左右。
长袋(一头封口的),一般选择15.5×55×0.05-0.055的乙烯,必须用装袋机装袋才能装紧。一般每袋重量在3—4斤之间。
③灭菌,可根据怀着确定灭菌时间。所谓灭菌的概念,是指培养基质内不存在任何活物(包括各种杂菌孢子)。用筐装袋灭菌的,由于空气流动快,从送气时间算起,一般需要18小时以上,如果不用筐装,直接摆袋灭菌的,一般从盖包鼓起算,一般需要35小时以上。火力大小的掌握,必须是在盖包上面堆置4块砖压不下(始终鼓起)为准。
2)接种
短袋可在接种箱接种,也可在接种室接种。接种前要把所有用品和原种都放在接种室(箱)内,用气雾剂熏1小时以上。
短袋的要两头接种,每瓶(750ml大罐瓶)原种可接栽培种2025袋。
长袋(棒)要扎眼接种。可用硬木棍、铁棍或塑料棍做成长20cm,粗1.52cm锥子。接种时51组,1人扎眼,通常每棒扎眼4个,穴深58cm。用手将菌种掰成条状,按入穴中,穴口一定要封严封紧,否则易污染杂菌。1人塞菌种,1人砸菌种瓶,另2人搬递菌棒。接种后外面要套上一个17×55-60×0.015cm的半透明塑料袋。薄袋套上后要在袋头直接用长出来的袋系上。接种后的菌棒,有培养温度条件的最好原地堆放,堆放高度为1-1.5m高,堆垛时最好横竖交错摆放(井字型)。
(3)培养
接种后的菌种培养温度,应该掌握在10—25℃之间,菌种培养的前期属于萌动期,菌丝暂时还不会放热,待菌丝伸展到鸡蛋大小的时候就要重新码垛,否则大垛内很容易因菌丝放热导致温度升高并积累,甚至超过28℃以上就会影响到菌种质量,以致影响栽培。
因为香菇菌丝属放热性真菌,菌丝生长的中后期温度会很高,有时房间内的温度在15℃,而垛内的温度就有可能达到30℃以上,所以温度计必须插在垛内查看温度。这些年不少菇农在自制菌种期间,由于忽视了菌种的温度培养,而导致栽培的失败,损失比较严重,也严重损伤了不少菇农的栽培积极性。
在倒垛时,要把污染杂菌的菌棒挑出去,如挑的不及时,可能后来被香菇菌丝所掩盖,而栽培时就会出现更多的污染栽培棒了。
4.香菇的半熟料栽培
所谓半熟料栽培是和全熟料灭菌栽培相对而言的,它是借鉴滑菇半熟料栽培并调整一些方法而来的,顾名思义,半熟料是指培养料未经灭菌而是将其经过一定的杀菌和腐熟过程。其优点是:①蒸料时间短;②出菇快;③技术比较简单。缺点是:①用种量大;②培养料未经灭菌,接种后发菌期易污染杂菌;③因蒸料时间短,培养料的腐熟程度差,产量要低于10%左右。
5.棒栽
1)物料准备
①木屑:要用阔叶木屑,最好是壳斗科的,木屑最好是用510厘米粗的小径未经粉碎而成的,并且最好是经过半年以上存储的,也可以现粉现用,一般每立方米木屑可栽培200250棒左右。如栽培5000棒,需备用木屑2025立方米。
②麦麸:要用新鲜不结块的,麸子的粗细均可。栽培5000棒约需麦麸3500斤左右。
③石膏或碳酸钙,石膏用熟石膏。以前用的都是石膏,现在有许多土方改用碳酸钙,效果很不错。有资料研究证明,石膏用量23%要比1%效果好些。5000棒用量约为300500斤。
④添加剂,即菇丰素等,一般用量为0.16%,栽培5000棒约为30斤。
⑤塑料袋。一般宽甸县北部大都用1819×60cm的塑料袋,东南部用19—20×60—65cm的塑料袋,袋的厚度为单面0.025cm左右。
⑥丝裂膜3公斤,扎眼用钉排等。
(2)配料
①配方:木屑78%,麦麸20%,石膏或碳酸钙23%,添加剂0.16%50%剂型多菌灵0.1%。如果菌种量大,也可不加多菌灵,防止有残毒,也增加成本。
注意:配方中的木屑为风干木屑,含13%的水分,而生产中木屑都是湿的,含水率都在4055%之间,必须折算出风干木屑再按上述比例加入其它辅料。干湿木屑折算方法:取1公斤湿木屑烘干或炒干,2次或3次称重至恒重(不再有水分),就可以计算出含水率。例如,烘干后为0.48公斤,则它的含水率为10.48=52%,再将其折算成风干木屑(13%)的重量,计算方法为:0.48公斤÷87%≈0.55公斤。即1公斤含水率为52%的湿木屑,折合成风干木屑重量为0.55公斤。如果要拌1000公斤湿木屑,其各种辅料重量为:
麦麸:550公斤÷4=140公斤
石膏或碳酸钙(下同)550+140=690公斤×2%≈14公斤
添加剂:600公斤×0.16%=101公斤
反之,如果知道1公斤湿木屑,折合成风干木屑的重量,各种辅料也都按其比例计算出来,再计算应该加多少湿木屑。如上述烘干并计算出1公斤湿木屑折合成风干木屑为0.55公斤,则1公斤的风干木屑折合成湿木屑为1÷0.55=108。即1公斤的风干木屑等于湿木屑1.8公斤。
②拌料:拌料时应先将石膏等加入麦麸中拌匀,再加入木屑中拌匀。添加剂应加在适量的水中溶化后浇入料中拌匀。
注意:半熟料在蒸料过程中,蒸汽中水分会进入料中,增加料的含水率。蒸料时间越长,水分增加越多。所以拌料时含水率应低些,一般掌握在55—58%即可。尤其冬季雪水溶化在料中,拌料时又不易发现,蒸料后,培养料水分会增大,严重影响发菌效果。所以拌料时要将料拌成三堆,一堆不加水的干料、一堆少加水、一堆适量多加水。
③蒸料:不管是土法还是锅炉送汽,都要见汽撒料。为掌握整个培养料水分的均匀一致,最下面一层干料,中间撒一些水分较少的料,最上面撒一些水分相对多些的料。锅料撒满后,封上布包或塑料包,上大汽后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要求蒸料3小时以上,蒸料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但要防止水分增加,蒸料时间越长,培养料水分增加的越多。
(3)出锅冷却
培养料蒸好后即可出锅,一般可装在编织袋中冷却备用。
(4)接种
①先将菌种掰成玉米料大小碎块:不要用手搓,最好也不用粉碎机或装袋机把菌种打碎,这样处理的菌种块粗细很不均匀,也伤害菌种,影响接种后的萌发能力。掰好的菌种可装在编织袋中,最好是当天处理的菌种当天使用完毕。
②用种量及接种:一般用种量为湿料重的10%左右,即1棒接种后为7斤重的栽培棒,需要菌种0.8—1斤。先将一次要装的培养料称好,放在水泥地上或木槽中,放入按比例称好的菌种,用干净的铁锹反复拌匀。
③接种:将拌好菌种的培养料用小锹或塑料铲将料装入袋中,边装袋边压实。有条件的也可做一个漏斗架装料,这样既快又装的实,装满后系上头。然后用铁钉板扎眼,在袋的4个面扎4行眼,即2寸左右的铁钉,每行要扎5—6个眼。扎眼的目的是放气,因为培养料本身不是灭菌的,接种时也不是在密闭的房间进行的,所以料内仍有些微生物在活动。同时,因为菌种量较大,香菇的菌丝呼吸作用较强,所以扎眼换气时对半熟料栽培香菇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5)培养
①半熟料栽培香菇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接种后的培养,也是关系到栽培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以下几个管理环节都是不可忽视的。
②摆放:接种后的菌棒无论是摆在架上还是地上,棒与棒、行与行之间必须留有1cm左右的空隙,以便于空气的流通,使袋内菌丝在生长过程产生的有害气体排出去,并能吸收到新鲜空气。层与层之间可用2根秸秆横放在上面。垛的高度为5—10层,以方便管理为准。
③前期培养
温度:温度很关键。我们知道香菇菌丝生长最合适的生理温度是25℃。5℃以上就可缓慢生长。半熟料栽培是培养料在不是灭菌和接种时不严格控制下进行的,即杂菌菌丝(或是孢子)是存在料中的,如果在25℃下培养,香菇菌丝的生长速度是远不如杂菌(主要是绿色木霉和链孢霉)菌丝长的快,势必造成严重的杂菌污染而导致栽培失败,只有靠温度来调节。实验数据表明,以上两种霉菌的孢子大都是在7℃开始萌发的,萌发后的菌丝生长速度也是很慢的,只有达到13℃时,二者菌丝的生长速度相同。所以,为了保证香菇菌丝尽快布满培养料(占领阵地)抑制杂菌菌丝的生长速度,就必须控制菌棒的培养温度,保证在5—13℃下3—4周的时间。为了保证菇房的温度不致于过高或过低,菇房的房盖一定要厚些,千万不能只用一层草帘。
通风:菌棒培养的空间要保证空气流通,不留死角。保温和通风往往是矛盾的,为了保证温度,夜间可将菇房挡的严些,但白天一定要保持空气流通。生产上如在房间培养的菌棒,凡两窗之间空气流通的空间,发菌一般都比较好,而在窗台以下或有墙挡的地方,杂菌都比较重些。
光线:这期间的光线要暗些,即使有一些散射光线也可以,但不要有直射光。直射光线有碍于香菇菌丝的生长。
倒垛:菌棒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由于上下温度的差异,可以发菌效果不均衡,为了保证在高温来临前都能发好菌,最上层和最下层要调换一下位置,可使发菌效果更好些。
④后期培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菌丝已基本布满料内,此期间除根据发菌情况需要适当倒垛后,重点是增加菇房的光线,如果此期间光线仍很黑暗,则菌丝不易转色。转色有助于香菇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尽快进入出菇期。
此期间对温度要求不太严格,但要防止温度超过25℃,增加散射光线亮度是必要的,但仍然不需要大量的直射光。
(6)组棒和转色管理
①组棒:菌棒已完全长好,也很硬实并且即将要转色时开始组棒,也可以不组棒直接人字形摆放香菇的。直接出菇的必须用竹杆或木杆梆做支架否则单棒立不足。组棒出菇可以不打架,3个菌棒组合在一起,可以矗立在地上出菇。具体组棒方法是将长好的菌棒脱去塑料袋,用丝裂膜绳或撕下的废袋将3个菌棒绑在一起,再将次品菌棒的菌块弄碎塞入眼中。立在地面上,彼此间留5—10cm空隙。行宽80—100cm,长短视棚长而定。上面盖上塑料,保温保湿,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三个菌棒就牢牢的长在一起了。在组棒后的管理,也是菌棒转色期间,覆盖的塑料要视其转色情况,适当掀动塑料,一要防止温度过高而导致菌棒重新感染绿霉。二要防止菌丝徒长,既延长了转色时间又使菌棒菌皮过厚而影响出菇。
②转色:菌棒转色的好坏对出菇的早晚和产量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转成棕红色的最好,出菇时间适中,产量质量都好。灰白色或略红色的往往产量低。红褐色为转色过度,出菇延后,子实体的出量少,但个头大。
转色好坏受环境影响较大,首先是温度,温度低转色慢,反之快。其次是湿度,湿度小,菌棒表面干燥不易转色,过大,菌丝易徒长,不易转色或菌皮过厚,覆盖的薄膜要盖就要盖严,打开就要全打开,散射光线越强越易转色。
(7)出菇管理
①浸泡:品种的不同,出菇时间也不尽相同,同一品种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出菇时间也略有差别。如菌种量大发菌快,出菇相对早些;发菌期培养的温度相对高些,出菇早些;管理方法及时得当出菇早些。通常它的有效积温是相对固定的。如丹东市林科所培育的香菇种1363号,在宽甸和凤城地区通常是在7月上旬左右开始出第一潮菇。937要早些,808则还要晚些。在丹东地区的冷棚出菇,要尽量使其早出菇,否则出菇尚未结束,气温就下降了,影响周期产量和效益。
出菇期间的管理,首先是第一潮菇,以1363号的管理为例,第一潮可以是用塑料覆盖,在6月下旬或7月上旬任其自然出菇,这时可能出菇干燥,空气温度小,也可直接浸泡出菇,但第一次浸泡开始的时间要掌握好,一般可在菌棒表面出现一些瘤块物开始浸泡比较适宜,新菇户也可分期浸泡,浸泡时间早了,由于菌棒未达到生理成熟而出现柄盖分化不全的畸形菇或只鼓包而不出菇。浸泡晚了出菇晚则影响整个出菇周期的结束。
浸泡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用木箱钉制水槽,也可用铁板焊制,也可以在河边挖一个深50cm的长方形坑,以每个空间每次能放100—200棒(50—100组)为宜。浸泡时上面先要压上重物,然后放水,水温最好用凉些的清水。每次浸泡的时间一般在20小时左右。
泡水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香菇出菇需要温差刺激,通过浸泡增加温差。二是棒内增加水分,这是最重要的,香菇能够分化出子实体,主要靠内部水分的增加。水分增大有利于出菇和提高产量。
也可以采用注水的方式出菇,一般细棒注水出菇效果好,粗棒注水效果并不太好。所以粗棒还是用浸泡的方法效果更好。还有些早熟的香菇品种第一潮菇在内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只要在地面墩几下震动后就可大量出菇。
②保湿:菌棒浸泡后,要保持菇房内的空气湿度在80%以上,如果空气干燥,虽然基质内水分充足,但外界空气湿度低,则子实体长的瘦小,反之,菇体肥壮。要控制每个菌棒上每次最能保持出菇5—10个菇头,过多则菇体小,质量低,过少则影响产量。出菇个数的多少和菌棒转色情况及浸泡时间的长短有关,菇农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灵活掌握。
如何提高空气湿度呢,雨天可以顺其自然。干燥天气应该适当喷些水,待大部分子实体菌盖已经长到2cm以上或半成熟时停止喷水。如果不喷水,也可以直接用塑料薄膜覆盖,但要经常掀动,防止高温高湿导致菌棒二次污染腐烂,待大部分子实体形成并开始生长时掀动覆盖物或去掉覆盖物。
第一潮菇结束后,要间隔1周左右再进行下潮菇的浸泡管理。一般可以出菇4—6潮,间隔时间长,浸泡时间长,则每次出菇个数多些,反之出菇少些。
(8)采摘
可根据商品的用途选择合适的采摘时间。一般卖鲜品菇冷藏用的,应该是在菌盖6—7分成熟,菌膜尚未开裂时采摘。如果是干制或者鲜品直接上市,可以在菌膜开裂后8—9分成熟时采摘比较适宜。如果待到完全开伞时采摘不但降低了香菇的商品价值也因散发大量的孢子而影响人的健康。
6.半熟料块栽
此种方法为我省最早使用的栽培方式,它的基本原理和半熟料棒栽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培养料形状不同。它和棒栽不同的是制块比较麻烦,还需提膜换气。它的优点是菇形正(菌柄不弯曲),可以打架立体栽培,单位面积栽培数量多。
(1)物料准备
①菇棚和床架:因为块栽最好是打床架,菇棚一般要打的高些,通常两边高为1.8—2cm,中间高2.5—3cm,长短不限。床架一般高1.8cm左右,最底层离地20cm。一般为6层,间距40cm。宽可视盘的大小而定,一般以横放2—4块为宜,过宽伸手采不到菇,过窄浪费空间,管理也不方便。
②塑料薄膜:一般栽成90—100cm见方,厚度为0.015—0.02cm。
③木框和压子:做1—2个木框,框的大小以内径33.3×33.3cm(1平方尺)或稍大一点35×35cm。框高10—12cm,板的厚度以2—3cm为宜。再做1—2个木板压子,大小15×25cm为宜,压板上要有把手,以便压料时用力。
④托盘:可用玉米秸穿制,类似于滑菇托盘,但要密实一些,有条件的也可用大板或塑料托板(可以反复使用)。托盘的大小同木框外径大小相同。
(2)配方蒸料等均同于棒栽
(3)接种方法和用种量
①用种量:一般为湿料重的10%左右,用种多,发菌快,污染率低,出菇早,尤其老菇厂更应加大菌种量,一般接种后8斤重的菌块应该用种0.8—1.0斤。
②接种方法:同样应先把菌种掰成玉米粒大小的碎块,先铺塑料,再往上面撒上少量的菌种,然后倒入已拌好菌种的培养料,刮平表面,上面再撒上少量菌种,压实,包好,上架,拌入料中的菌种量为总用种量的2/3—3/4,此种方法栽培的成功与否,不完全靠表面菌丝封面的早晚,而在内部整体发菌的快慢,它不同于滑菇的是培养料比滑菇厚。滑菇厚一般3—5cm,而香菇菌块厚为7—8cm.
接种时也可一盘一拌菌种,也可以根据料种比例预先在水泥地面或水槽中拌匀。
注意:接种后的菌块应立即上架,不能像滑菇那样先摞起来发菌再上架,因为香菇是呼吸作用比较强的真菌。
③菌块培养
发菌期:除要和菌棒一样要求温度、光线、通风外,最主要一点区别就是要分两期进行提膜换气(棒栽的已提前扎好眼了)。第一次提膜:当菌块表面和四周菌丝生长到一半或2/3时,即可打开上面薄膜并抖动一下再盖上,及早提膜有助于菌丝迅速生长。但提膜时不要将菌块周壁碰碎。
当菌丝基本布满六个面,要及时进行第二次提膜换气,此时可将上面的薄膜打开,四周和底部都要抖动一下,使之进入新鲜空气,排出废气,然后再将薄膜盖好,不要太严,但不能让菌块裸露,否则对转色不利。
转色期:转色期要求环境条件同菌棒,但不同的是要脱膜,当菌块发菌结束(已经很硬实),要脱膜,即将包裹薄膜脱掉,平铺在床面上,放上菌块,再盖上薄膜,保温保湿,并要适当掀动薄膜,促进转色。
④出菇管理同棒栽。
7.半熟料矮棚地栽
在我省清原县有些地方使用这种方法,它相似于露天阳畦栽培和大田栽培,但又有区别,它的优点是简便,又不受气候(如干燥、大雨、阳光)的影响,也值得在丹东地区推广。
(1)打棚:以人进去作业能伸直腰就可以,一般两边高1.5—1.6m,中间高2m的拱形棚,宽度和长度不限。
(2)做畦:一般畦宽60—80cm,深15cm,长度不限。
(3)配方:蒸料和用种量等均同前所述。
(4)接种:可先将菌种在院内或屋内水泥地面上拌匀,也可以直接按比例在畦内拌,畦内要先铺上宽为2cm的薄膜,再将拌好的混合料倒在上面摊平,稍压实,上面再撒上一层菌种。为便于透气,上面最好再平铺一些经过高锰酸钾水或白灰水浸泡消毒过的稻草,然后再将两边的薄膜盖上。一般每平方米可用湿料40—50kg。
接种时间,由于地温比室温来的晚,也不像气温(昼夜温差)变化大,一般接种时间可比棒栽和块栽晚些,丹东地区可在3月下旬—4月上旬进行。
(5)发菌及转色管理:半熟地料栽培在发菌过程中含有大量的废气需要从料中排出。所以,在发菌中后期,应该掀动塑料换气,使菌丝生长更快更强壮。待菌丝长满料后也要掀动,促进转色。地栽香菇的转色管理比较简单,但要防止在料面产生较多的酱油色积液,时间长了容易在积液部位产生褐色腐烂并传染扩散。所以,发现有较多积液时要用抹布或海绵吸掉。
(6)出菇管理:地栽香菇第一潮菇一般可不做处理,任其自然出菇和生长,也不需要浇水。二潮菇以后可视菌块干湿情况进行灌水浸泡出菇,灌进去的水,可以让其自然渗入地下(在下层薄膜扎一些眼),也可从地势低的一端放出去。
地栽香菇因为接近自然,往往又是在立秋前后出菇(比上述两种方法出菇晚)所以厚菇多,菇形正,质量好,价格高。如果管理得好,每平方米周期鲜菇产量可达20—30斤,一亩地(净栽面积400平方米)可产鲜菇1万斤,产值3—5万元。
8.板栗林下栽培
板栗林下栽培香菇,和普通林下栽培的原理基本相同,但也有不同之处。板栗林下栽培香菇的意义在于,不用打棚和床架;栽培后的培养基可做为板栗基肥;如果管理得好,可获得高质量的接近原生态的香菇。
板栗林下只能做为出菇场所,不能进行菌块(棒)培养,所以,不论采取什么方式制备的菌块或菌棒都必须在原有场所培养好并经过转色的,如在林下发菌或转色,效果不好。所以,板栗林下栽培香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板栗林的选择:①树龄应在15年生以上;②林地郁闭度要在0.7以上;③坡度较缓;④水源较近;⑤交通便利;
(2)适宜板栗林下栽培的品种:考虑到利用板栗树叶遮阴和板栗收果的影响,必须选择适应夏季出菇的中高温型的香菇品种,如目前我省使用1363和937等。
(3)菌树衔接:制做菌块(棒)必须和栗树放叶的时间紧密衔接,要保证在进入林地(放叶)后不但要转好色,而且还要完全达到生理成熟,进入林地就能出第一潮菇,否则会浪费人力。所以要根据品种不同、菌龄不同,提前计划安排好制菌时间。一般丹东地区板栗放叶并完全展开时间为6月中旬。
(4)菌棒(盘)摆放:①直接平卧在栗树下,一般郁闭度在0.7—0.8范围内,可平卧在栗树周围,可视树冠的大小放置20—50棒不等,郁闭度高的可随意放置,只要管理方便即可。栗树下的杂草不必割除,以利保持菌棒周围的水分和空气湿度。②地下畦式栽培:在比较平缓的林地(不在伤害板栗根的前提下),可以做下畦。一般畦深20cm,宽度80cm,长度不限。可将菌棒平卧在畦内,上面覆盖一层1—2cm厚的腐殖土或草帘等,这种方式可以灌水出菇,有利于保持菌棒的水分和提高产量,一般每延长米可放置20棒。
(5)出菇管理:摆在地表面的可视天气情况,连雨天气可任其自然出菇,干旱的天气可用注水的方式。注水利用注水器,注水器连接水泵或自来水,每个注水联接5个针头,注水针头沿着菌棒顶端向下插入3/4处,每棒注水时间约15—20秒,后期注水时间可视菌棒失水情况适当延长。
有条件的地方最好结合浇水一并进行,这样既可保证菌棒内部有充足的水分,利于子实体分化,又可提高林内湿度,使得幼蕾迅速生长、不致于干枯死亡。
也可以用水箱或地坑浸泡菌棒出菇,但比较费工费力。畦内摆放的采用注水方式出菇,也可以直接喷水,每天2—3遍,直到出菇后停止喷水。
①采收:出菇期在7、8、9三个月,主要集中在7、8两月,此时正值炎热夏季,子实体生长快,所以要及时采收,宁小匆大,否则很容易开伞,降低香菇品质。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尽量在雨前采收,防止子实体受雨水淋湿而影响其质量。②为安全起见,在出菇期间,严禁向栗树喷洒农药。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