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农村实用技术 > 食用菌
食用菌

食用菌春季病害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09-04-10  |  浏览:
      一、菌种阶段的防治战术:偏高的湿度条件对菌种生产极为不利,首先,一级种棉塞潮湿,使灭菌阶段的吸入的水分无法蒸发掉,并通过呼吸继续吸收水分,受潮后的棉塞极易感染杂菌,其次,二级种的呼吸代谢力度不足,严重影响菌丝活力,表面特征是菌瓶周身似有雾气,如同水洗,菌丝纤弱无力。第三,三级种扎口处直接与外界相通,表现为菌丝纤细,生长缓慢,手抓菌袋有湿漉漉、沉甸甸的感觉。目前情况来看,前期以木霉和链孢霉为多,后期主要以毛霉、黄曲霉居多;该类杂菌,不但对以后的生产造成连续污染,尤其黄曲霉分泌的毒素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对人体极为有害,引种者或生产者应十分注意才是。防治战术:
      1控温降湿:培养室温度调控在25℃以下,尽量降低培养室空气湿度至70%以下;使用“大棚水温空调”的,应将风向、风力进行科学布置,并坚持每隔3天左右大换气一次。
      2 药物预防:培养室内每5天左右喷洒一遍百病去无踪,以杀死或抑制随空气流动及人体带入室内的杂菌孢子。
      3 土法降湿:培养室内墙角处放置生石灰块,使其吸收室内水分,借以降低空气湿度。也可使用木炭降湿,每5天左右更换一次。该材料可循环使用。
      二、栽培阶段的防治战术:由于高湿度的影响,使得栽培发菌成功率大为降低,主要表现为发菌缓慢、菌丝无力、污染率高等。主要措施:
      1 菌种脱毒、调配基料:脱毒菌种可确保自身不携带病毒病菌,并有效提高抗性,这是生产的基础。研究证明,每250千克棉籽壳原料中,加入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拌料型)120克,即可获得菌丝旺盛、抗性提高、长速加快、污染率发病率大为降低等诸多效果。
     2严格消杀。培养棚内的彻底消毒杀菌,是发菌成功的重要保证条件之一。生产中对培养室(棚)内喷洒百病去无踪,密闭2天后即可启用,在发菌期间,每5天左右喷洒一遍百病去无踪, 是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3坚持通气排湿。一方面,坚持晴朗天气的晚间和早上通风,使之空气新鲜,另一方面,培养室、棚内放置生石灰块,使之降湿,并采取通风等措施,细心管理,以确保发菌的成功。
三、出菇阶段防治战术:对出菇期间的病害,应转变传统重“治”轻“防”观念,坚持 “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生产中可参考下述:
     1、黄菇病:病害症状为菌盖发黄、死亡,属细菌性病害,这是春季普遍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防治措施:发病初期,喷洒300倍黄菇一喷灵两遍即可有效杀灭;发病中期,可提高用药浓度至100-200倍;至发病后期,极有可能发生交叉感染,可在清理病菇及料面基础上,喷施一次黄菇一喷灵,随即喷洒一次百病傻300倍液。
      2软腐病:该病害发现之时,即已形成为真菌细菌交叉感染。防治措施:前期应及时摘除病菇,破坏料面后,喷施黄菇一喷灵,中后期加大浓度,并配合喷洒1-2次百病傻300-500倍液。
      3褐腐病:感病子实体菌盖呈现暗褐色至土黄色,并发出臭味,但臭味较细菌性感染稍轻。防治措施:采掉病菇,划开料面,喷施300倍百病傻溶液,连续2次。
      4斑点病:自幼菇开始,菌盖上即生出黄色或黄褐色大小不一的斑点,斑点着生处的菌肉组织呈僵化状态,影响口感及其品质,从而降低商品价值。防治措施:喷洒蘑菇杀病灵300倍液1-2次。
      5幼菇萎缩、死亡:幼菇刚刚完成分化时即开始发黄、变软继而死亡,严重者在菌盖分化前的菇蕾阶段即已变色、死亡,至菌盖直径3厘米时仍有死亡现象,该类病症除由多种病原菌侵染形成外,发菌期间菌袋品温偏高也可导致该病症的发生;对侵染性病症,清理料面后,喷施200-300倍百病傻溶液,连续2-3次即可;对高温“发烧”的菌袋则无药可施。来源:中国食用菌论坛网2009.2.17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