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全国媒体
全国媒体

只有两人的爱心小学

发布时间:2008-09-09  |  浏览:
农村信息报2007年10月20日B3版
      在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石湖沟村头高岗上,有一所特殊的爱心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老师叫王立军,今年57岁,学生叫李竟竟,今年8岁。2006年12月1日上午10时,在北京中南海的小礼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微笑着与这个偏远山区爱心小学的老师王立军双手握在了一起。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1996年7月,一封非同寻常的邮件从北京机场艾滋病检测中心,急速发往了辽宁省宽甸县防疫站。报告单上的文字让医生们顿时屏住了呼吸——宽甸满族自治县××镇××村李志贤HIV呈阳性。这不就是让人望而生畏的艾滋病感染诊断么!
  此时,在海外做了3年海员的李志贤刚刚与妻子团聚。几个月后,他的妻子柳俊萍也被确诊为艾滋病毒携带者。
  更令李志贤惊恐的是,柳俊萍已接近分娩。1997年11月1日,他们的孩子竟竟出生了。经有关部门检查,竟竟也是艾滋病毒携带者。
  不久,他们发现一些村民坚决地同他们保持距离,甚至冷漠地断绝了与他们的来往,李志贤夫妻只好选择了搬家。
  他们一家人的不幸遭遇,很快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极大关注。国家从县财政中拨出专款补贴他们的生活,并免费为他们提供进口药物。然而,他们遭受乡亲冷遇和歧视的境况,并没有随着搬家和政府的关怀而有所改善。尤其是竟竟,从小就与孤独相伴,没有一个小朋友跟他玩。这个一生下来就进入艾滋病潜伏期的男孩,渐渐习惯了人们的冷漠和白眼。
  2003年的一天,竟竟忽然提出了要上学的要求。看着孩子渴求的眼神,李志贤夫妇忐忑不安地答应了孩子。
  第二天,竟竟背着新买的书包和妈妈走进了村小学校,可老师却以校长不在为由不敢接收竟竟进课堂上课。空荡荡的校园里,小竟竟哭哑了嗓子:“妈妈,我想上学啊……”可妈妈无能为力。

  一年过去了。到了2004年9月1日,学校又开学了。
  这一回,竟竟再次向妈妈哭闹着要上学。为了无辜的儿子,柳俊萍硬着头皮找到了县防疫站吕站长。热心的吕站长又找到了村小学的校长。校长说:“我们没有理由把一个应该入学的适龄儿童拒之门外,可对于这样一个艾滋病儿如何管理,说句实在话,确实一点经验和准备也没有。我看还是开个座谈会大家讨论讨论吧。”
  于是,乡政府和县防疫站的领导一起来到村小学与老师进行座谈。座谈会上大家统一了意见,决定先让竟竟到班级里上课,让老师注意点儿,如果家长有意见再说。
  9月25日,竟竟兴高采烈地到学校上课了。但是听说竟竟来上课,全校六个年级五十多个学生全部罢课!在一个家长的组织下,54名家长还串联起来到县里、乡里上访,坚决不让竟竟和他们的孩子一起上学。
  压力扑面而来!上学的第三天,竟竟被妈妈拽着,三步一回头地离开了村小学。
  为了给竟竟重新上学的机会,县防疫站的同志在乡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配合下,在村里开展了三次针对性的宣传。在与家长们协商时,县防疫站的一位女同志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在学校里找一个老师单独给竟竟上课,竟竟上学、课间、放学的时间与其他班级的孩子错开。她流着泪恳求家长们能够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可群情激愤的家长们仍然是一句话:只要竟竟进学校就不行。
  面对这样的结果,县防疫站和乡里的同志最终决定,单独为竟竟开设一所学校。

  吕站长找到了乡干部邓元善,他同意为竟竟单独讲课。
  可过了两天,邓老师迫于家里的压力,提出不干了。
  吕站长说:“我们县是全国艾滋病防治示范区,我就不信出不了一个老师。”第三天,村小学校长终于接到了乡退休干部王立军主动打来的电话。王立军提出想做竟竟的老师。57岁的王立军退休前是乡文化站站长,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做过十多年的小学教师。
  2004年11月20日,辽宁省第一个专为艾滋病儿童开办的学校——爱心小学正式成立了,一名学生,一位老师和一间教室构成了这里的全部。背上书包那一刻,竟竟开心地笑了,“妈妈,我可以去上学了!”孩子这一句平常的话,让妈妈柳俊萍的眼泪夺眶而出。
  开学的第一天,王老师给竟竟戴上了红领巾。庄严的国歌声中,刘宴清副乡长徐徐地升起了国旗。国旗下伫立着县防疫站长吕品、村支书裴日明、老师王立军和前胸飘着鲜艳红领巾的竟竟。竟竟举起了稚嫩的小手,面向国旗行了他的第一个队礼。
  在学校,王老师既是老师也是保姆。老师的爱,竟竟记在心里。
  2005年12月1日,竟竟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红丝带——我们的承诺》大型主题晚会,竟竟讲述了在“两个人的学校”里成长的故事。晚会现场上,竟竟不仅当众朗诵了唐诗《静夜思》,而且演唱了歌曲《母亲》,以此向全国人民汇报了自己近一年的学习成果,令观众感动不已。(文中除王立军外均为化名)
  (王宝梅摘自《蓝盾》第10期作者卓舒阿云)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