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全国媒体
全国媒体

辽宁宽甸县把“开采经济”变为“绿色经济”

发布时间:2008-09-09  |  浏览:
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7月21日7版
       位于辽宁省东部的宽甸满族自治县,矿产资源和林业资源在全国都首屈一指,拥有着储量居全国40%以上,产量居全国60%以上的硼矿石,其余各种已探明矿产57种,储量达8亿多吨。同时,宽甸作为辽宁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县集体林面积70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8%。开采型经济一直是宽甸县经济的支柱。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摆在了宽甸的面前,如何解决发展和保护的问题,让“开采经济”成为“绿色经济”?宽甸人不得不另寻出路。
  从卖林子到卖风景
  作为一个林业资源丰富的县份,多年来,宽甸很多乡镇的财政依靠的就是林子,农民的目光也一直盯在山上。以前,宽甸一年要砍30万立方米的木材,相当于砍掉6万亩林地。
  2001年前,宽甸城郊林场的黄椅山公园连年亏损,无林可采,职工纷纷另找出路。而现在,每年的4月,来这里旅游的人们络绎不绝,依托火山地貌条件,职工们积极探索发展旅游的路子。随着水上乐园、儿童乐园、旱冰场等游乐项目以及火山地质地貌景观最集中的玄武湖景区的开发建设,曾经为温饱发愁的林场职工成为景区开发的最大受益者。
  不砍林子卖风景,守着“聚宝盆”,越来越多的宽甸人看到了其中的潜力。
  宽甸全县22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特别是拥有许多全省之最:全省最大的瀑布——青山飞瀑,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最高的山峰——花脖子山,最大的白鹭栖息地——红桐沟,最大的淡水湖——水丰湖等。
  通过招商引资、向上争取、政府投入、捐款募集等多种形式,宽甸县陆续开发了天桥沟、天华山、水丰湖等景区景点,投入资金5亿多元,逐步完善了各景区的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功能。短短几年,全县规划景区面积达3000多平方公里,开发景区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旅游业呈现出多点开花,遍地发展的态势。
  “只有树立大旅游的观念,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握指成拳,才能形成爆发力,宽甸的旅游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宽甸县旅游局局长战桂琴说。
  围绕大旅游的观念,宽甸县专门请来省内专家,编制出全县旅游业发展20年总体规划。在发展中,他们既注重建设国际化水准的旅游基地,也注重建设中小型旅游基地,提供各具特色的旅游度假场所。
  从挖矿石到保护环境
  矿产资源是大自然留给宽甸人民的最宝贵的财产,可矿产资源开发势必给旅游业的发展抹上一层阴影。如何在资源开发和保护中找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宽甸一直在进行着有益的尝试。
  为保护青山绿水,宽甸县委、县政府颁布禁令:限制矿产品年开采总量,规范开采程序,投资500万元以下的开采项目不予审批;提高深加工能力,尽快改变出卖工业原料的状况,不断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发利用好硼泥等硼产品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
  2003年,宽甸环保局对方圆1.5平方公里滑石矿废矿区牵运土进行覆盖,然后种植地槿实施改造。同年,牛毛坞铅选厂在积存几十年的10多万吨废渣上修堤筑沟,种植刺槐40多万株,现在废矿渣已被绿色包围。2005年6月,该县环保局一次性关停了大西岔镇的8家小铁选厂。
  为解决遍布全县、堪称环保第一大难题的硼泥,宽甸启动了投资3.6亿元的以硼泥为生产原料的硼镁肥生产项目。2006年,年产10万吨晶体硼镁肥项目在该县石湖沟乡竣工。从此,硼泥变废为宝,宽甸硼矿开发实现了良性循环。
  短短几年,宽甸景区景点就发展到全县总面积的1/6,从业人员8万多人,占当地人口的1/5。旅游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宽甸县长卢秉宇告诉记者,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必须立足发展。坚持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开发。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以雄厚的经济基础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进一步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