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全国媒体
全国媒体

“丹玉”新品种增粮千亿创效五百亿

——访丹东农业科学院院长景希强研究员

发布时间:2008-10-07  |  浏览:
农民日报 2008年9月22日5版
  丹东农科院院长景希强研究员在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的种业高峰论坛上作了题为《丹玉系列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的报告。本报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景希强。
  记者:你们选育的“丹玉”系列玉米新品种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景希强:丹东农业科学院的前身——丹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即建于1948年3月,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研究,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
  1949-1956年我院在辽东凤城农业试验场从事玉米研究的多名科技人员开始进行农家品种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并把“旅大红骨”等优良品种应用于玉米生产。
  1955-1960年以后,景奉文、邱景煜、罗登理等以上述优良农家品种选育出20多个配合力高、抗病能力强、综合性状好的优良自交系,组配了优良玉米杂交种广泛应用于生产。
  我院从50年代初开始,先后从国内外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引进了大量自交系,成为选育自交系和杂交种的基础材料。
  由我院著名育种专家景奉文、高兴德、李艳天、罗登理、周宝林等从1959年开始,于1966年育成“自330”。由我院著名育种专家周宝林、曲岗等从1979年开始于1982年育成“丹340”。由我院育种专家吴纪昌、陈刚、刘春增、张铁一等于1981年育成“E28”。由我院育种专家陈刚、王孝杰等从1984年开始,于1996年育成“丹598”。
  由我院育种专家何晶、景希强等从1989年开始于1993年育成“丹3130”。
  据不完全统计,用丹玉系列66个玉米自交系组配的玉米杂交种有230个,其中丹玉六号、中单二号、丹玉13号、掖单13号都是当时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沈单7号、吉单159、东单60、丹玉39号、丹科2151等品种都是在玉米主产区占主导地位的。
  我院从事玉米单交种选育大致分为三个主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60~70年代,主要代表品种为丹玉6号;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80~90年代,主要代表品种为丹玉13号;第三个阶段是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主要代表品种为丹玉39号等一系列玉米新品种。
  我院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现在的近40年中,共育成玉米单交种82个,累计种植面积达10.3亿亩,增产粮食1030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515亿元人民币。
  同时我院还进行了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记者:半个多世纪以来,你院在“丹玉”系列玉米新品种选育上有些什么体会?
  景希强:回顾我院玉米研究60年历程,广大玉米科技工作者在玉米育种的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是起步早持之以恒是玉米新品种选育的首要条件;二是品种资源收集与利用是玉米育种的基础;三是培养一支经验丰富的科技团队是玉米育种成功的关键;四是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是我们成功的重要因素;五是实施科研成果产业化是玉米育种成功的重要保证。
  记者:你们在科研成果产业化上,做了哪些工作?
  景希强:在产业化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更新观念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计划经济时期,只负责选育工作。进入市场经济后,1995年成立了种子公司小规模经营。1997至2000年种子法颁布。2003年内部结构调整,第一次股份制改造,成立辽宁丹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2006年进行了第二次股份制改造,组建辽宁丹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是走向市场加大了玉米新品种开发力度。丹玉种业在全国共建立分公司6个,省级代理4个,县级代理35个,终端销售点7000余家。三是加强质量管理实施品牌营销战略,确立经营理念:“以质量为生命,以科技为核心,以信誉求发展。”四是做好品种维权完善售后服务。在品种维权方面,增强品种保护意识,向国家品种保护办公室申请品种保护,组成了专门的打假维权队伍,对侵权者进行严厉打击。在售后服务上,做好市场调研,合理品种布局,对广大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现场技术培训。五是重视人才培养和企业文化建设。丹玉种业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外部情况,通过内部培训,外部招聘等形式,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对员工进行业务能力培训和企业文化灌输和培养,把竞争理念、品牌理念、经营理念、服务理念灌输到每个员工的思想中、工作行为中去,使员工具有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