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全国媒体
全国媒体

鸭绿江畔的蓝色梦想

发布时间:2009-11-09  |  浏览:
解放军报2009年9月16日3版

      凤凰山峰巍然耸立,鸭绿江水滚滚南流,黄海浪花卷着细沙,江海汇集处,时有洁白的海鸥成群结伴掠过……漫步在丹东秀美的滨江大道,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这座“中国最美丽的边境城市”的发展气息。
位于鸭绿江畔的丹东,过去给人们的印象是宁静与安逸。然而,几天的采访下来,记者看到的是丹东由陆向海的巨大变化,听到的是丹东人对城市发展的热切期盼,体会到的是这座“英雄城市”脱胎换骨、战略转型的变革激情。
丹东,这座“江海之城”,正经历从边陲小城向沿海港口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的华丽转身,撇下的是沉重,挺起的是胸膛。
      英雄城市 凝聚荣光
      “邓苗二志士,壮烈报国身。碧血留天地,英风贯古今。千秋存正气,大节见精神。含笑泉台日,中华做主人。”在凤城通往丹东的公路一侧,苍松环绕、翠柏掩映间,矗立着一座花岗岩底座、汉白玉雕刻的烈士纪念碑。
拾级而上,只见碑身正面一行金色大字:“抗日民族英雄邓铁梅、苗可秀永垂不朽。”塑像栩栩如生,左侧的邓铁梅正视远方,目光如炬,左手持望远镜,右腿前弓,右手自上有力挥下,保持着指挥作战的姿势;右侧的苗可秀昂首挺胸,右手紧握大刀,正气凛然。在丹东,东北民众义勇军领导人邓铁梅、苗可秀烈士的英雄事迹至今仍广为传颂。
上世纪30年代的辽东大地风起云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邓铁梅组织了150多人的队伍,开始进行抗日活动。当年底,队伍人数已达六七百人,改称东北民众义勇军,邓铁梅任司令。1931年12月,邓铁梅率部夜袭安奉(沈丹)线上的重镇凤凰城,冲进县政府和火车站,破坏铁路和通讯线路,并攻打日军守备队驻地,击毙日军10人。1932年7月,苗可秀参加东北民众义勇军后,与邓铁梅共同领导这支抗日武装力量。他们转战辽东大地,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大大振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的意志和决心。
      在纪念碑旁,凤城县志办原主任赵万兴告诉记者:“邓铁梅1934年9月28日被日军杀害,1935年6月21日苗可秀同志慷慨就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东北民众义勇军的作战行动,延缓了日军快速进军关内的企图。”
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磨砺下,丹东这座城市始终积聚着一种追崇英雄的力量。
上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丹东既是前线也是后方,坐落在鸭绿江畔的断桥,记录着敌机轰炸的野蛮和凶狂,也诉说着丹东的坚韧与荣光。
      在锦江山旁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尹继波对记者说:“革命战争年代,丹东人民积极支援前线,父母送儿女当兵,妻子送丈夫支前。新中国成立后,丹东依然秉承着‘大国防’观念,将‘双拥工作’作为弘扬光荣传统和维护边防稳定的大局来抓,曾五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殊荣,真不愧是一座‘英雄城市’。”
痛定思痛 奋力前行
菊花电视、黄海客车、曙光车桥、我国第一只工业X射线管……丹东的工业在共和国建设史上曾留下过绚烂的足迹。上个世纪6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要把丹东打造成“东方瑞士”,原国家机械工业部更是曾将丹东确定为中国X射线仪器研发生产基地。
深厚的积淀让丹东人引以为豪:东方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八大系列产品,在全国冶金矿山相关领域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在全国每年800万只燃气表需求量中,东发集团抢占了30%的市场份额;在工业射线仪器、工业自动化控制等某些领域,丹东开始尝试打破国外企业垄断的中高端市场,与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外同类产品一较高下。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沿海经济城市的加快发展,丹东这座英雄城市却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日渐落伍——不少昔日的“技术大拿”、“劳动能手”不得不背起行囊下海谋生。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才能发展。丹东人痛定思痛后,清醒地认识到,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对外开放的东端起点,如果眼光仅固守于“沿江”,就无法培育分工合理的产业集群,拓展商住、旅游、贸易等城市功能。作为一个“沿边、沿江、沿海”的“三沿”城市,如果身在海边不识海,忽略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沿海”优势,就只能被近在咫尺的大海无情抛弃。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退潮,丹东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敏锐地捕捉到国家和辽宁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信息,他们迅速组织力量重新包装了一批重大项目,第一时间到上级部门积极争取,在东北东部铁路、丹通高速公路、丹沈铁路客运专线、丹东机场改扩建等重点项目上相继取得突破。
丹东市还先后组建了10个专业招商分局,全部由市领导挂帅外出招商。截至目前,丹东招商引资在建项目已达到417个,实际到位资金119亿元。特别是本钢80万吨不锈钢冷轧项目的正式开工,一举结束了丹东工业企业中没有“国家队”的历史。
今年上半年,丹东市工业投入达到百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新增规模企业198家,有12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9年7月1日,是让每一个丹东人永远铭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在内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正式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次。
在丹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所平看来,这一战略将使丹东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以此为契机,立足北黄海,面向东北亚,以港口建设为龙头,以丹东东港同城化为纽带,以丹东新区、前阳、东港、大孤山“四大组团”开发建设为核心,优先发展沿江沿海区域长达130公里的经济发展带。
未来的丹东,将被全力打造成辽宁沿海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东北东部出海新通道、东北亚国际化港口城市。
由陆向海 华丽转身
对丹东人而言,迈向大海是一个起点,一个蔚蓝色的梦。
按照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567平方公里的丹东沿江沿海经济带,将打破目前的行政区划,按照经济组团的概念来规划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建设,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水平,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按照新的发展思路,临港产业园区要成为丹东最前沿的主攻部队,先把道路和基础设施搞上去,使其它地区共同拥有良好的“战场”环境。
国门湾的一座巨型沙盘展示着丹东临港产业园区的规划远景:园区规划面积97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39平方公里,从老城区向港口方向延伸,依次规划了新城区、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环保产业园区、港口工业园区等。通过启动丹东城市新区、港口工业区两点,逐步向中间发展,最终连接成片,实现港城一体化、丹东东港同城化,从而形成建设工业强市的主要产业基地,以港口为龙头辐射东北东部的区域性物流中心,进而成为牵动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新增长极。素有“江城”美誉的丹东,不仅将借此实现主城区由单中心向双中心的演变,也将真正成为一座临江又临海的“江海之城”。
当我们来到一座正在建设中的标准工业厂房前时,张所平告诉我们,这里的厂房已全部预定出租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空间让投资商纷至沓来:世界500强企业韩国SK集团、国内重量级企业本钢不锈钢等已经带来了74个投资项目。
在丹东港码头和扩建工地,我们又一次见识了“丹东速度”,领略了丹东人推进由陆向海战略的雄心。
从地图上看,丹东港位于鸭绿江口西岸,背靠东北,南临黄海,是距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最近的国际化港口,也是大陆海岸线最北端的不冻良港。走进丹东港,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景象:10余个泊位停满了船舶,大型门机不断伸出手臂,铲车、翻斗车穿梭往来。
丹东港建设项目负责人向记者介绍,2009年,丹东港开始向深海全面挺进,大东沟1号10万吨级的港池已经形成,大东沟港池围堰正在快速建设,届时将建成20万吨级的矿石和原油泊位。15万吨级航道工程及回旋区疏浚工程正积极推进,500万平方米的货场、国际客运站、生产生活辅助区、港内运输网络等港口配套工程全面实施。同时,丹东还大力发展港口服务配套体系,建立港口综合商务中心,大力开展电子口岸建设,使丹东港成为集环保、节省、便捷为一体的港口。按照丹东港目前的建设速度,到2010年将实现年吞吐6000万吨能力,2015年以前将达到1.5亿吨级现代大港规模。
       丹东港既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东端起点,也是东北东部地区的新出海通道,更是环东北亚经济圈和环黄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交汇点,在东北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承担着枢纽港的作用。
张所平介绍说,正在建设的东北东部铁路将连接鹤岗、佳木斯、鸡西等十几个资源性城市,辐射22万平方公里区域的粮食、煤炭、木材及钢铁等货物。铁路建成后,丹东港服务的腹地将延伸至整个东北东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初期运量可突破3000万吨,远期可达6000万吨以上。此外,丹通高速公路、丹东至沈阳铁路快速线的相继开通,也将为丹东港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鸭绿江畔走向黄海之滨,丹东拥有了大海一样宏大的视野、开阔的胸襟和雄壮的豪情。从“沿江之城”到“江海之城”,丹东人收获的不仅仅是海风轻拂的味道,更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巨大跨越。
丹东,“英雄城市”的未来值得期待!
图为正在快速建设发展中的丹东港码头。 卢保华摄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